大會結束後,眾人回到住所,邵伯溫、遊酢、楊時、李光、張繹等幾位弟子迫不及待地問程頤。
“老師,你說的官家大道,到底是什麽?”
“你們今天所去的地方叫什麽?”
“嘉議院。”
“有何含義?”
“前唐上官儀《勸封禪表有雲,‘采公卿之嘉議,覽搢紳之讜辭’。當指好的建議之意。”
“嘉議院,可不可以意指大家議出好意見之所在?”程頤問道。
“是的。”眾弟子紛紛點頭。
“清邪扶正大會在嘉議院何處主辦?”
“廣益堂。”
“廣益堂何意?”
“集思廣益之意。”
“嘉議院還有其它堂閣,是哪些?都有何意?”
“有集賢堂,其意不言自明;還有兼明堂,有兼聽則明、偏信則暗之意...”
幾位弟子一邊回答程頤的問話,一邊越來越糊塗了。
老師到底指的什麽意思?
看著眾弟子的神情,程頤長舒了一口氣,悠然道:“老夫也想不到,官家還有這麽胸襟,以及這份深謀遠慮啊。其實我說的大道,就在一個議字上。”
“議字上?”眾弟子被這麽一點,似乎明白了,可是又還是沒有想明白。不由起身拱手道:“還請老師指點迷津。”
“都坐!”程頤揮揮手,示意幾位弟子都坐下來.
“這次佛門清邪扶正大會,是不是算一次‘大議’?”
“議,商議、辨明而選擇。老師,這次佛門清邪扶正大會,朝廷與佛門代表共坐一處,確實有討論爭辯之一,辨明後,就是選擇定奪。算是一次大議。”
邵伯溫答道。
“此會之後,三月底還有一場‘賦稅整飭辯議大會’,如前漢年間的‘鹽鐵會議’,應該也是一場大議。”
程頤捋著胡須,悠悠地說道:“嘉議院屬中書省,而據《國憲要典中《中樞官製律規定,中書省奉皇帝所詔、應尚書省所請、取民情所願...和議辨明,去蕪存菁,擬定律法...”
“而律法是什麽?是治國理政之規範。聽取各方意見,辨明真義,去蕪存菁,最後才確定為律法,以為規範...為師如此說,你們明白了嗎?”
李光一個激靈,搶先說道:“老師,你的意思是官家現在治政的方法是先大家合議,征求各方意見,把規範立下,然後遵照執行?”
“是的。”
剛才低著頭思考一會的楊時,此時抬起頭,悠然道。
“此前常在報紙雜誌上看到,‘統一思想,團結奮進’,當時覺得有些詫異。我朝黨爭,曆來已久。從慶曆變法,到熙寧變法,再到元祐更化,黨爭愈演愈烈,已經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這種情況下,談什麽‘統一思想,團結奮進’...”
“此前還以為隻是一廂情願的臆想...現在想來,卻是我短視臆斷了。以議為核心,確定好規範,然後在此框架裏‘統一思想,團結奮進’。律法規範議好了,要是敢出爾反爾...我們的官家,可沒有那麽好說話。‘故不教而誅,則刑繁而邪不勝;教而不誅,則奸民不懲’。”
程頤捋著胡須說道:“是的。今日佛門清邪扶正大會,官家親臨,有坐鎮之意,也有居中仲裁之意。雖然這內部辯議,不盡完美,但總算是走出了第一步。”
邵伯溫附和道:“不允許各持己見,會造成一意孤行,難平眾意;允許各抒己見,則難免黨同伐異,耽誤國事。官家現在如此處事,想必是深思熟慮。先各抒己見,辯議真義,合訂規範。然後再遵循照行,齊心協力。”
李光遲疑地說道:“如此一來就能避免黨爭?我看不見得吧?”
張繹眼睛轉了轉,笑道:“黨爭,肯定是避免不了的。隻是官家如此,先小人後君子。明麵上的爭辯吵鬧,在合議時大可為之。一旦定好規範,再鬧意見,官家和眾人皆可懲之。而且,依我愚見,官家種種行徑,似乎在引導軍民官庶適應一種新的治國方式。”
程頤撫掌說道:“思叔說得極是!官家種種行徑,是在引導軍民官庶適應一種新的治國方式,更重要的是,適應他所立的道!”
“官家所立的道?”眾弟子大吃一驚,“老師,什麽道?”
“法議而定,行而不怠。”程頤說道,“這是老夫想到的。你們也可以根據自己所思所想,加以總結。”
“先教而後懲,光明磊落。”邵伯溫說道。
“治政不厭繁雜,不求簡要。”楊時說道。
“對外,振武揚威;對內,以議為上。”李光說道。
“各司其職,術有專攻。”張繹想了一會,最後答道。他的話不僅讓程頤覺得詫異,其餘幾位弟子也好奇地轉向他。
“思叔,你為何有此想法?”程頤問道。
“剛才楊師兄有說,官家治政不厭繁雜,不求簡要。想必是從官家新官製中,尚書省六部擴張至十部等舉措看出。”
聽了張繹的話,楊時點了點頭,表示讚同。
“老師,諸位師兄,不才曾經仔細研究過官家正旦頌布的新官製。以尚書省為例,設治中局、谘議局、總務局、審計署等直屬機構,外加治理國政的十部。每部都設承政廳和製議廳。承政廳掌上傳下達,製議廳掌合議實情、製定該部規劃,或者為尚書省政令提出本部的建議。”
“再看各部。吏部負責中樞和地方官員錄取、培訓、考成、任免、遷降以及三省和地方郡、州縣機構的設置和人員編製。有設銓政、考成、編製等司。計部掌管財政稅政,如元豐改製前的三司使司,有設度支、稅政、庫藏、軍餉等司。”
“民部,從戶部分出,掌管戶籍和民生福祉等事務,有設戶籍、厚生、惠民等司;學部,從禮部分出,掌教育文化、科技學術,有設國教、高教、職教、科技、文輯文化內輯等司;禮部掌祭祀、外交、宗教和宣閱宣傳察閱,以及組織郡考和國考,有設太常、理藩、功德、宣閱等司和考試院。”
“考試院...”邵伯溫插了一句,“按理說,學部掌學校教育,當同掌考試一事。官家卻讓禮部保留此職,難道是沿襲傳統,又或者...”
“權衡各部權力吧。學部掌學校教育,要是又掌考試。自己教,自己考,容易造成非議。所以官家沿襲慣例,讓禮部繼續掌考試,還特設了一個考試院,以右侍郎直掌。”程頤緩緩答道。
眾弟子眼睛一亮。自己的老師對官家的天啟改製,其實也十分關注。
“老師,你說的官家大道,到底是什麽?”
“你們今天所去的地方叫什麽?”
“嘉議院。”
“有何含義?”
“前唐上官儀《勸封禪表有雲,‘采公卿之嘉議,覽搢紳之讜辭’。當指好的建議之意。”
“嘉議院,可不可以意指大家議出好意見之所在?”程頤問道。
“是的。”眾弟子紛紛點頭。
“清邪扶正大會在嘉議院何處主辦?”
“廣益堂。”
“廣益堂何意?”
“集思廣益之意。”
“嘉議院還有其它堂閣,是哪些?都有何意?”
“有集賢堂,其意不言自明;還有兼明堂,有兼聽則明、偏信則暗之意...”
幾位弟子一邊回答程頤的問話,一邊越來越糊塗了。
老師到底指的什麽意思?
看著眾弟子的神情,程頤長舒了一口氣,悠然道:“老夫也想不到,官家還有這麽胸襟,以及這份深謀遠慮啊。其實我說的大道,就在一個議字上。”
“議字上?”眾弟子被這麽一點,似乎明白了,可是又還是沒有想明白。不由起身拱手道:“還請老師指點迷津。”
“都坐!”程頤揮揮手,示意幾位弟子都坐下來.
“這次佛門清邪扶正大會,是不是算一次‘大議’?”
“議,商議、辨明而選擇。老師,這次佛門清邪扶正大會,朝廷與佛門代表共坐一處,確實有討論爭辯之一,辨明後,就是選擇定奪。算是一次大議。”
邵伯溫答道。
“此會之後,三月底還有一場‘賦稅整飭辯議大會’,如前漢年間的‘鹽鐵會議’,應該也是一場大議。”
程頤捋著胡須,悠悠地說道:“嘉議院屬中書省,而據《國憲要典中《中樞官製律規定,中書省奉皇帝所詔、應尚書省所請、取民情所願...和議辨明,去蕪存菁,擬定律法...”
“而律法是什麽?是治國理政之規範。聽取各方意見,辨明真義,去蕪存菁,最後才確定為律法,以為規範...為師如此說,你們明白了嗎?”
李光一個激靈,搶先說道:“老師,你的意思是官家現在治政的方法是先大家合議,征求各方意見,把規範立下,然後遵照執行?”
“是的。”
剛才低著頭思考一會的楊時,此時抬起頭,悠然道。
“此前常在報紙雜誌上看到,‘統一思想,團結奮進’,當時覺得有些詫異。我朝黨爭,曆來已久。從慶曆變法,到熙寧變法,再到元祐更化,黨爭愈演愈烈,已經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這種情況下,談什麽‘統一思想,團結奮進’...”
“此前還以為隻是一廂情願的臆想...現在想來,卻是我短視臆斷了。以議為核心,確定好規範,然後在此框架裏‘統一思想,團結奮進’。律法規範議好了,要是敢出爾反爾...我們的官家,可沒有那麽好說話。‘故不教而誅,則刑繁而邪不勝;教而不誅,則奸民不懲’。”
程頤捋著胡須說道:“是的。今日佛門清邪扶正大會,官家親臨,有坐鎮之意,也有居中仲裁之意。雖然這內部辯議,不盡完美,但總算是走出了第一步。”
邵伯溫附和道:“不允許各持己見,會造成一意孤行,難平眾意;允許各抒己見,則難免黨同伐異,耽誤國事。官家現在如此處事,想必是深思熟慮。先各抒己見,辯議真義,合訂規範。然後再遵循照行,齊心協力。”
李光遲疑地說道:“如此一來就能避免黨爭?我看不見得吧?”
張繹眼睛轉了轉,笑道:“黨爭,肯定是避免不了的。隻是官家如此,先小人後君子。明麵上的爭辯吵鬧,在合議時大可為之。一旦定好規範,再鬧意見,官家和眾人皆可懲之。而且,依我愚見,官家種種行徑,似乎在引導軍民官庶適應一種新的治國方式。”
程頤撫掌說道:“思叔說得極是!官家種種行徑,是在引導軍民官庶適應一種新的治國方式,更重要的是,適應他所立的道!”
“官家所立的道?”眾弟子大吃一驚,“老師,什麽道?”
“法議而定,行而不怠。”程頤說道,“這是老夫想到的。你們也可以根據自己所思所想,加以總結。”
“先教而後懲,光明磊落。”邵伯溫說道。
“治政不厭繁雜,不求簡要。”楊時說道。
“對外,振武揚威;對內,以議為上。”李光說道。
“各司其職,術有專攻。”張繹想了一會,最後答道。他的話不僅讓程頤覺得詫異,其餘幾位弟子也好奇地轉向他。
“思叔,你為何有此想法?”程頤問道。
“剛才楊師兄有說,官家治政不厭繁雜,不求簡要。想必是從官家新官製中,尚書省六部擴張至十部等舉措看出。”
聽了張繹的話,楊時點了點頭,表示讚同。
“老師,諸位師兄,不才曾經仔細研究過官家正旦頌布的新官製。以尚書省為例,設治中局、谘議局、總務局、審計署等直屬機構,外加治理國政的十部。每部都設承政廳和製議廳。承政廳掌上傳下達,製議廳掌合議實情、製定該部規劃,或者為尚書省政令提出本部的建議。”
“再看各部。吏部負責中樞和地方官員錄取、培訓、考成、任免、遷降以及三省和地方郡、州縣機構的設置和人員編製。有設銓政、考成、編製等司。計部掌管財政稅政,如元豐改製前的三司使司,有設度支、稅政、庫藏、軍餉等司。”
“民部,從戶部分出,掌管戶籍和民生福祉等事務,有設戶籍、厚生、惠民等司;學部,從禮部分出,掌教育文化、科技學術,有設國教、高教、職教、科技、文輯文化內輯等司;禮部掌祭祀、外交、宗教和宣閱宣傳察閱,以及組織郡考和國考,有設太常、理藩、功德、宣閱等司和考試院。”
“考試院...”邵伯溫插了一句,“按理說,學部掌學校教育,當同掌考試一事。官家卻讓禮部保留此職,難道是沿襲傳統,又或者...”
“權衡各部權力吧。學部掌學校教育,要是又掌考試。自己教,自己考,容易造成非議。所以官家沿襲慣例,讓禮部繼續掌考試,還特設了一個考試院,以右侍郎直掌。”程頤緩緩答道。
眾弟子眼睛一亮。自己的老師對官家的天啟改製,其實也十分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