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了一會,程頤對張繹說道:“思叔,你繼續。”
“是,老師。法部,由刑部而改,掌法務和警政等事務,分警政、法務、典獄等司;農部,如前朝大司農等職,掌農牧水產,有設勸農、牧政、漁林等司;工部,掌道路、橋梁、河道、水利、城池的規劃和營造,有設規劃、營建、都水等司。”
“虞部,新設一部,掌經濟與產業振興,包括水陸運輸管理,設有惠工、通商、礦業、運輸等司;兵部,掌郵傳、驛站、測繪以及出入境和邊境管理,設有郵傳、職方、保安、軍械等司。”
張繹侃侃而言,程頤和其他幾位弟子都聽呆了。想不到他對天啟新製如此熟悉,幾乎到了倒背如流的地步。
“老師,諸位師兄,從以上可以看出,尚書省十部,各掌一方麵政事,而各司又以該方麵政事的具體職權別類而分。不再像以前,或分六部,籠統模糊,或單設度支、鹽鐵、戶部三司,淩駕它部...”
“而地方郡、州、縣,卻又與尚書省分設十部不同,隻是設度支、民政、警政、稅政、倉廩、運輸、法政、文教、農政、虞務、營建等十二廳、曹、局。為何不同?”
程頤和其他幾位弟子對於張繹的講話,越來越感興趣了。
“因為有的職權中樞有,而地方無,如理藩、太常、宣閱、考試、軍餉等。有的職權中樞隻需定政令和方針,而地方需具體執行,如運輸、營建、文教、稅政、倉廩等。有的職權中樞直轄,而地方需協助而無權幹涉,如郵傳、職方、保安、軍械等...諸如此類。”
“林林總總,讓人眼花繚亂。可是仔細一想,卻確實做到了各司其職。而根據《國憲要典中《文官銓事條例會律的規定,不同職能部門,銓選要求也不同。如計部、審計署等,需大學會計專業優先;法部,以警事、法政學院優先。而法政學院還可報考檢法禦史,或先考職為協律郎,若幹年後方可申請判事官...”
“協律郎?這是什麽?”程頤好奇地問道。
“好像是法部負責管理的,接受委托或指定,為百姓提供訴訟谘詢、代理或辯護等事宜的特殊人士。《文官銓事條例匯律的《法部要典裏有提到...具體學生也不知道。”
“因為成均大學法政學院第一期學生,還未畢業,隻說他們通過畢業考試後,必須考核合格,拿到協律郎資格證,才能入法部或都察院任職...到底會如何執行,學生還沒見到過。”
聽完張繹的解釋,遊酢實在按捺不住,皺起眉頭不悅道:“老子有雲,‘治大國,若烹小鮮’,喻理大國者,不可煩,煩則人亂,當以無為而治。而今官家治國如此繁雜,恐萬民不堪其擾。”
楊時搖頭道,“不一樣,大不一樣。此前治國,含糊不清,百姓訴求無門。如地方一縣,知縣名義上掌一縣,萬民諸事皆歸其主。一縣多少百姓,多少瑣事?知縣、縣丞、主簿等寥寥數人,顧得過來嗎?最後還是讓胥吏上下其手,禍害百姓。”
張繹在一旁笑道:“肯定顧不過來,因為這些官人還要抽時間遊山玩水,吟詩作詞,以附風雅。”
眾人一愣,隨即都笑了起來,隻是楊時、李光笑得很痛快,程頤、邵伯溫和遊酢笑得有些恍惚搖擺。
“現在職責明確,該找檢法禦史就找檢法禦史,該去判事所就去找判事官,該去縣衙哪個局就去找哪個局,至少,職權責任在相關律法上,白紙黑字地定了下來,想躲閃扯皮,就得好好想個借口。”
聽了楊時的話,遊酢還是在搖頭,“如此過於虛妄,百姓愚鈍無知,哪裏知道去找誰?還不是被胥吏糊弄?而且設置如此多的官職,原本冗員冗費,怕是更加不堪重負。”
“正是冗員,所以幹脆把所有有資格做官的人,全部編為官吏。與其讓他待在那裏無所事事,白領俸糧,不如給他一位職位,讓他切切實實做些事。”
楊時爭辯道。
聽著弟子楊時與遊酢爭辯不休,程頤心中複雜極了。
楊時,知識淵博,原本拜在兄長程顥門下。兄長過世後又拜於自己門下,與遊酢、呂大臨、謝良佐並列為程門四弟子。
更難得的是,他做過司戶、司法參軍、防禦推官、教授,也做過多個地方的知縣,都是頗有政績,屬於務實務虛都有一手的人才。
原本他精研理學,造詣很深,能夠繼承自己和兄長的學問,並把理學發揚光大,甚至開宗立派。
但是這一年多,他深受《半月雜談、《東京時報等報紙雜誌的影響。雖然理學方麵還沒有看到太多變化,但是對於治理國政,想法有了極大的變化。
這一點與遊酢恰恰相反。遊酢是對《半月雜談等報紙雜誌,越看越憎惡。
或許遊酢長於詩詞和治學,對施政撫民中的種種弊端看得不清,隻是沉浸在理學等務虛之中。
程頤突然想到官家大肆褒獎範文正公的事。
天啟元年正旦後,《半月雜談《文林報長篇累牘地報道範文正公,說他立功立言立德,推崇為大宋第一聖賢。
範文正公的學問、品行、政績,都沒有話說,在大宋儒生士林中影響很深,尤對於數量眾多的寒門學子,更是起著楷模的作用。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種以天下為己任,修身治國的遠大抱負,現在更是被大力提倡,與“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相結合,形成了一種滾滾新潮流。
民本、務實、格物,合在一起,就是報紙雜誌上常說的目標、態度和方法。
程頤察覺到滾滾潮流中暗藏的凶險。關學、洛學、朔學、蜀學、元祐義理學、熙寧新學等等,它們在這大潮中沉浮,慢慢被融解其中,長處優點被吸收,短處缺陷被拋棄...
想到這裏,程頤猛地一驚,他突然意識到,如果洛學不加以改進,“與日俱新”,很有可能用不了多久就會消亡,理學也可能失去傳承。
似乎到了非改不可的時候了!
“是,老師。法部,由刑部而改,掌法務和警政等事務,分警政、法務、典獄等司;農部,如前朝大司農等職,掌農牧水產,有設勸農、牧政、漁林等司;工部,掌道路、橋梁、河道、水利、城池的規劃和營造,有設規劃、營建、都水等司。”
“虞部,新設一部,掌經濟與產業振興,包括水陸運輸管理,設有惠工、通商、礦業、運輸等司;兵部,掌郵傳、驛站、測繪以及出入境和邊境管理,設有郵傳、職方、保安、軍械等司。”
張繹侃侃而言,程頤和其他幾位弟子都聽呆了。想不到他對天啟新製如此熟悉,幾乎到了倒背如流的地步。
“老師,諸位師兄,從以上可以看出,尚書省十部,各掌一方麵政事,而各司又以該方麵政事的具體職權別類而分。不再像以前,或分六部,籠統模糊,或單設度支、鹽鐵、戶部三司,淩駕它部...”
“而地方郡、州、縣,卻又與尚書省分設十部不同,隻是設度支、民政、警政、稅政、倉廩、運輸、法政、文教、農政、虞務、營建等十二廳、曹、局。為何不同?”
程頤和其他幾位弟子對於張繹的講話,越來越感興趣了。
“因為有的職權中樞有,而地方無,如理藩、太常、宣閱、考試、軍餉等。有的職權中樞隻需定政令和方針,而地方需具體執行,如運輸、營建、文教、稅政、倉廩等。有的職權中樞直轄,而地方需協助而無權幹涉,如郵傳、職方、保安、軍械等...諸如此類。”
“林林總總,讓人眼花繚亂。可是仔細一想,卻確實做到了各司其職。而根據《國憲要典中《文官銓事條例會律的規定,不同職能部門,銓選要求也不同。如計部、審計署等,需大學會計專業優先;法部,以警事、法政學院優先。而法政學院還可報考檢法禦史,或先考職為協律郎,若幹年後方可申請判事官...”
“協律郎?這是什麽?”程頤好奇地問道。
“好像是法部負責管理的,接受委托或指定,為百姓提供訴訟谘詢、代理或辯護等事宜的特殊人士。《文官銓事條例匯律的《法部要典裏有提到...具體學生也不知道。”
“因為成均大學法政學院第一期學生,還未畢業,隻說他們通過畢業考試後,必須考核合格,拿到協律郎資格證,才能入法部或都察院任職...到底會如何執行,學生還沒見到過。”
聽完張繹的解釋,遊酢實在按捺不住,皺起眉頭不悅道:“老子有雲,‘治大國,若烹小鮮’,喻理大國者,不可煩,煩則人亂,當以無為而治。而今官家治國如此繁雜,恐萬民不堪其擾。”
楊時搖頭道,“不一樣,大不一樣。此前治國,含糊不清,百姓訴求無門。如地方一縣,知縣名義上掌一縣,萬民諸事皆歸其主。一縣多少百姓,多少瑣事?知縣、縣丞、主簿等寥寥數人,顧得過來嗎?最後還是讓胥吏上下其手,禍害百姓。”
張繹在一旁笑道:“肯定顧不過來,因為這些官人還要抽時間遊山玩水,吟詩作詞,以附風雅。”
眾人一愣,隨即都笑了起來,隻是楊時、李光笑得很痛快,程頤、邵伯溫和遊酢笑得有些恍惚搖擺。
“現在職責明確,該找檢法禦史就找檢法禦史,該去判事所就去找判事官,該去縣衙哪個局就去找哪個局,至少,職權責任在相關律法上,白紙黑字地定了下來,想躲閃扯皮,就得好好想個借口。”
聽了楊時的話,遊酢還是在搖頭,“如此過於虛妄,百姓愚鈍無知,哪裏知道去找誰?還不是被胥吏糊弄?而且設置如此多的官職,原本冗員冗費,怕是更加不堪重負。”
“正是冗員,所以幹脆把所有有資格做官的人,全部編為官吏。與其讓他待在那裏無所事事,白領俸糧,不如給他一位職位,讓他切切實實做些事。”
楊時爭辯道。
聽著弟子楊時與遊酢爭辯不休,程頤心中複雜極了。
楊時,知識淵博,原本拜在兄長程顥門下。兄長過世後又拜於自己門下,與遊酢、呂大臨、謝良佐並列為程門四弟子。
更難得的是,他做過司戶、司法參軍、防禦推官、教授,也做過多個地方的知縣,都是頗有政績,屬於務實務虛都有一手的人才。
原本他精研理學,造詣很深,能夠繼承自己和兄長的學問,並把理學發揚光大,甚至開宗立派。
但是這一年多,他深受《半月雜談、《東京時報等報紙雜誌的影響。雖然理學方麵還沒有看到太多變化,但是對於治理國政,想法有了極大的變化。
這一點與遊酢恰恰相反。遊酢是對《半月雜談等報紙雜誌,越看越憎惡。
或許遊酢長於詩詞和治學,對施政撫民中的種種弊端看得不清,隻是沉浸在理學等務虛之中。
程頤突然想到官家大肆褒獎範文正公的事。
天啟元年正旦後,《半月雜談《文林報長篇累牘地報道範文正公,說他立功立言立德,推崇為大宋第一聖賢。
範文正公的學問、品行、政績,都沒有話說,在大宋儒生士林中影響很深,尤對於數量眾多的寒門學子,更是起著楷模的作用。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種以天下為己任,修身治國的遠大抱負,現在更是被大力提倡,與“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相結合,形成了一種滾滾新潮流。
民本、務實、格物,合在一起,就是報紙雜誌上常說的目標、態度和方法。
程頤察覺到滾滾潮流中暗藏的凶險。關學、洛學、朔學、蜀學、元祐義理學、熙寧新學等等,它們在這大潮中沉浮,慢慢被融解其中,長處優點被吸收,短處缺陷被拋棄...
想到這裏,程頤猛地一驚,他突然意識到,如果洛學不加以改進,“與日俱新”,很有可能用不了多久就會消亡,理學也可能失去傳承。
似乎到了非改不可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