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趙似名義書寫的勸降書,由文書抄寫了數千份,裝在罐中,由投石機打進城去,撒得滿城都是,很快被呈到李乾順跟前。


    聰慧的他看完後,想到了許多,馬上派人叫來文武大臣們,召開了會議。


    李乾順把勸降書念了一遍,語氣輕佻地說道:“宋軍圍城這二十日,手段盡出啊。又是烈焰彈,又是掘地道,但都被我們扛下來了。”


    “烈焰彈再厲害,也隻能傷及皮毛。我們在城中掘出一道深五丈的深壕,宋軍再多的地道,也會被擋在那裏。再深,就到黃泉之下了。宋軍總不能先下到黃泉,再繞道來進攻我們吧。”


    說到這裏,李乾順笑了幾聲。下首的群臣中,跟著笑了幾聲,隻是笑聲極其幹澀。


    “今日上午又試射了什麽鐵炮,還不是毫無用處。”李乾順繼續自信滿滿地說道,“手段用盡,今天卻投來了這麽一封勸降書。宋國趙官家,到底是什麽意思?”


    下麵的群臣沒有出聲。


    十幾日的烈焰彈,還是給興慶城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南城整個民屋區,以及靠近東門、北門和西門的房屋被付之一炬,燒死燒傷上萬軍民,財物無計。


    城中軍民終於體會到,當年涼州城在毫無防備之下,被烈焰焚城時的慘烈。幸好,興慶城裏有防備。


    但李乾順說得沒錯,烈焰彈帶來的損失雖然慘重,還是在大家的承受範圍之內。


    李乾順看著神情各異的臣子們,把手裏的勸降書信抖了抖,又大聲問了一遍。


    “現在宋國趙官家又投來勸降書,到底什麽用意?諸卿,不妨放開來說一說。”


    有醒目的臣子立即領悟到,迫不及待地答道:“陛下,臣覺得,這是宋國趙官家黔驢技窮之舉。”


    李乾順眼睛一亮,嘴角浮現出澹澹笑意。不錯,不愧是朕的心腹啊,深知朕意。


    他故意問道:“你這話,是什麽意思?”


    “陛下,宋軍圍城二十餘天,各種手段都用上,無一有效。那麽剩下的一招就是困死我興慶城。城外宋國馬步軍至少有三十萬,還有各地鎮戍兵馬,起碼動員了四十萬。從關中到興慶城,路途千裏之遙,糧草輜重轉運,必須要百萬民夫。”


    “一百五十萬人,外加數十萬牛馬畜力,每天需要海量糧草。從宋軍興兵犯境以來,已然半年。如此耗費,宋國國力再強盛也難以支持。臣想,應該是宋國已然窘困,難以維持,隻希望速戰速決!”


    “沒錯!宋軍希望速戰速決,偏偏我興慶城城堅軍雄,又在陛下率領下,上下一心,同仇敵愾,把城池守得固如金湯。依臣想來,應該是他們急切之下,便出此詭計,誘騙我軍民,動搖我軍心...”


    在下首端坐著發言的臣子,看到李乾順的臉色,心裏知道這次堵對了,於是越說越興奮。


    “陛下,我軍不妨虛與委蛇,拖延時間。待到晉王殿下在城外整頓潰散兵將,待到宋軍力竭勢衰之時,內外合攻,必定大破宋軍,扭轉乾坤。”


    李乾順還是默不作聲,隻是臉色一僵。


    李察哥帶著家卷部眾悄然出城,瞞是瞞不住,李乾順對外宣稱是命他悄然出城,四處收攏被打散的夏軍,暗中集結,伺機待發。


    對於這點,大部分臣子們是深信不疑。


    看到李乾順的臉色微微一變,正在一邊康慨陳詞,一邊用心觀察陛下神色的那位臣子,心裏一驚,不知道話裏那句話踩到了陛下的痛處,於是連忙草草結束自己的激昂之詞。


    但是他的話,引起眾臣的共鳴,大家忍不住紛紛議論起來。總得來說,大家都認為勸降書是宋軍外強中幹的表現。


    他們肯定是到了糧草不濟,官兵不滿的地步。否則的話,怎麽要讓宋國官家親自出麵寫勸降書。


    為了哄騙自己,宋國太下本錢了。而宋國本錢下得越大,說明他們越虛弱。既然如此,我們就應該趁他病要他命,好好把握住這個機會。


    聽了眾人七嘴八舌的話,李乾順意動不已。一種叫野心的無形風,吹著心裏的小火苗,騰騰地燃燒起來。


    雖然這些日子裏,他嘴上喊著提前給大白高國和嵬名一族辦水陸法會,似乎已經心思通明,豁達躺平。但是現在有機會扭轉乾坤,他還是十分動心。


    如同任何一位瀕臨絕境的溺水之人,李乾順抓到了一根救命稻草,就想順著它上岸。


    李乾順在心裏盤算了一下,開口說道。


    “諸卿,晉王殿下出城去收攏散軍,準備內應外合。隻是世事難測,晉王那邊一旦遇到什麽危險,事情就耽擱了。”


    他的話剛說完,有貼心的臣子馬上接言道:“陛下英明。外麵情形未知,還有人心波雲詭譎。我們總得多方預備,不能把寶押在晉王一人身上。不如多遣得力可信之人,攜帶王命詔書出城外,四處收聚兵馬,積攢力量。”


    “現在興慶城被團團包圍,如何出城?”有人提出疑問。


    “西門與唐徠渠相通,宋軍暫時沒有封鎖那裏。使臣可身攜皮囊浮水之物,趁著夜色,由西門附近縋繩而下,從唐徠渠鳧水而出。”


    “妙!”


    眾人紛紛叫好。


    李乾順的臉上也浮現出誌在必得。


    看來佛祖保佑,賜下天大的轉機。想必佛祖是在考驗我等,看到我們在絕境之時,依然不放棄對佛祖的虔誠,這才降下法力,讓趙十三犯昏,借他的手指明一條轉敗為勝的生路。


    “陛下,嵬名信令、結訛載...十五人皆是朝中青年才俊,堅韌忠貞,負王命出城召集散軍,最合適不過。”


    馬上有臣子們推薦出合適的人選。


    其餘文武大臣們不甘落後,紛紛舉薦。一時間,西夏朝中皆是俊傑,人才何其多。


    不僅舉薦人才,文武大臣們還充分發揮才幹,一一分析,說省嵬城一役,守軍被殲滅多少,其餘大部逃散;靜州城守軍,多少被殲滅,又是大部分逃散...


    按照他們的算法,西夏軍主力尚存,隻是被宋軍從各個城池裏趕了出來,散布在靈武各處荒郊野外。等到數十位俊傑潛出興慶城,高舉王命大旗,那真是振臂一呼,應者如雲。


    然後短時間裏聚起十萬大軍,再與興慶城取得聯係,裏應外合,對糧草不濟,軍心渙散的宋軍展開絕地大反擊,一舉擊破,然後銜尾追殺,不僅全複失土,還能趁勝殺入秦川關中。最後逼得宋國趙官家割讓潼關以西土地給大白高國。


    李乾順率領軍民,憑借英明睿智,以及對佛祖的虔誠,率領大白高國軍民,反敗為勝,遷都長安,讓國力和疆域達到了新的鼎峰,必當青史留名,成為與太祖、景宗並列的中興明君。


    聖宗不足以彰顯其功,當進獻某祖廟號...


    反正是臆想,有什麽不敢想的!隻要陛下高興,我敢帶兵直接打上廣寒宮。一時間殿裏君臣一掃此前的陰霾,各個變得意氣奮發。


    至於趙似名義所書的勸降文書,早就被李乾順揉成一團,丟到角落裏去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宋世祖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破賊校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破賊校尉並收藏大宋世祖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