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艙裏隻剩下趙似、宇文虛中和葉遜三人。
“範寶印的話,你兩人怎麽看?”
“言之有物。”葉遜答道。
“陛下,聽了範寶印的話,臣終於明白陛下為何要再行官製改革了。”宇文虛中答道。
“沒錯。此前的官製改革,隻是第一步。溫水煮青蛙,讓天下的官吏們一步步地適應,我們一步步地往前走。王荊公的變法,過於激烈,引起反彈太大,引以為戒。”
趙似說道,“下一步的官製改革,集中在兩方麵。一是地方機構和製度改革,二是職田改革。”
宇文虛中連忙拿起紙筆,開始記錄起來。
“中樞機構和製度,經過十年改革和調整,基本上已經定型,剩下的就是配合地方機構和製度改革做些微調。比如都察院拆分成左右兩院,監察院和檢法院,分別由左右都察禦史執掌,與大理寺並行,統歸門下省。”
“地方州縣簡化機構。範寶印提出隻設六個局,民政、財政、銓政、文教、警事和庶務,正合朕意。州縣原則上隻設這六個局,到了郡府,可以增設兩到四個廳。地方行政機構改革,製度上也要完善。”
“吏部職責分成三大塊,一是官員招錄和培養,由尚書省直屬、吏部代管、都察院監督的翰林院負責;二是官吏考成遷黜的銓政;三是編製。”
“編製?”宇文虛中和葉遜以前聽說這個詞,但是今天聽到官家鄭重其事地提出來,感覺跟自己理解的大所不同。
“是的,編製。任何機構,其所屬的官吏,隻要從朝廷拿俸祿和經費的,必須有編製。縣、州、郡三級官府,設置多少機構,每個機構定額多少官吏,必須經由尚書省的編製總署審核批準——吏部尚書兼任編製總署都署。”
“當然了,縣一級的編製,吏部授權給郡編製署負責。而郡編製署都署由左布政副使兼任。”
宇文虛中和葉遜聽出來了,官家對編製比官吏管理卡得還要嚴。官吏考成遷黜的銓政,州縣級的,可以授權給郡府管理,但是州一級的編製,卻被尚書省收了上去。
“剛才範寶印說縣禦史不作為,對縣政弊端無法起到監督和厘清的作用。這裏有禦史昏庸、失職等原因,也有職權不清的原因。所以郡按察司改革,分按察左使和右使。左使負責按察司全麵工作,右使專管官吏監察。”
“州縣分設檢法左禦史和監察右禦史,由按察司直接委任和管理,負責各司州縣的檢法和監察職責。”
“陛下,那大理寺的判事官呢?”
“大理寺也微調,大理寺正卿設七名,由朕親自任命。領大理寺推丞、斷丞若幹,分管一區,核稽終審,重要案件以合議為準。各郡的總判事官為大理寺少卿,由大理寺直接下派,負責執掌各郡判事院,再委派或指定州判事院、縣判事所的推丞、斷丞和司直。”
宇文虛中驚訝地問道:“陛下,你這是要確保大理寺的獨立性?”
“是的,大理寺是裁判,不保持獨立性如何確保它的公正性?沒有公正性如何聚集威信?”
“臣明白了。”
“中書省、尚書省、門下省各有自己的編製署,確定各部門的機構和人員編製,度支部以及郡財政廳根據這些編製發放俸祿和經費。所以官製改革的第二步,就是廢除職田、完善編製製度。職田不除,後續的預算製度就不好推行。”
說到這裏,趙似走到窗戶邊上,看著外麵的景色。這是一條運鹽的小運河,兩邊是寶應縣的鄉村田野。
“太祖太宗皇帝沿襲前唐舊製,繼續職田製。短短數十年,‘官吏不務至公,或差遣之間,徇於繞竟,或橫斂之間,害己人民’。不僅官員更容易怠工,還傷害了百姓的利益。所以仁宗皇帝在天聖年間曾一度廢除職田。”
“可惜啊,禦史言官們紛紛上書,說什麽‘吏以賄敗者多’,什麽職田不興,官吏難活。群情洶湧,於是又重新恢複,還製定幾條律條,‘無得侵擾客戶’,不能擾民。‘佃戶仍免鄉縣差徭’,參與職田耕作的農民可以免徭役。‘如有災傷,並準例鐲租’,如果遇到災害收成不好,可以免除租子。”
“‘臣僚多占職田或取租者,計贓坐之’,官員超過配額占取的利益,屬於貪贓。‘原無田而率配人戶者,以枉法論’,官員沒有職田卻收老百姓利益的,屬於枉法。條條款款,從律法上看,管得極嚴。隻是可惜,我大宋官僚體係的效率,監管等同虛設。”
宇文虛中接著說道:“陛下說的沒錯。根據這幾年各地收集的資料,多種弊端,不僅做不到厚祿養廉,還禍害地方,百姓苦不堪言。”
葉遜對這方麵一直沒有關注,不是很清楚,於是謙虛地說道:“還請叔通為在下解惑。”
“功成客氣了。”宇文虛中徐徐道來。
“職田幾大弊端,一是強行抑勒地租。我朝的職田多不是肥沃的良田,而是來自於官田中的逃田或戶絕田(人死了沒人繼承的田),這些都是荒地生地的,費力費時卻收獲少,沒有百姓肯租佃。於是地方官員就用官府權勢逼迫老百姓去租佃。”
“二是遇災不減租課。我朝的官員時常瞞報災情,‘水旱災傷,不許申訴’,沒有上報災害折損,依照律法必須照常輸納租課。”
“三是不按律條收租。地方官員私自規定百姓租佃職田,每畝分收一石至**鬥。職田原本就是荒地生地,產出不多,還要收這麽高的租子,等同於剝削百姓,變相貪汙。根據秘書省收集的情報,我朝地方官員在這方麵可謂是計謀百出啊。”
“慣用的謀私手段還有‘加量’、‘增收加耗’、‘廣收斛麵’、‘私收糜費’等等,其實就一句話,‘州縣無以供,則豪奪於民’。”
“四是多占或調換職田。朝廷規定隻有五十畝,地方官員敢私自占兩百畝。更是將百姓的上好別色田畝,霸占了當成自己的職田。天啟六年、七年、九年,秘書省和門下省的聯合巡視組,都有發現多起多占職田或者調換職田的案子。”
“典型事件有河東郡晉州(太原州新稱)知州李君卿,河南郡宋州襄陵縣知縣劉可,私下多侵占了五到七倍的職田;江西郡兩州一縣,調換良田為職田...
葉遜聽得心驚肉跳,趙似卻是臉色陰沉如水。
“我朝優待文官,豐厚俸祿,再加上職田供養,曆朝曆代無出其右。元豐年間,我朝有職田二百三十四萬八千六百九十七畝,元符三年和天啟元年大搜錄,我朝實際有職田六百七十四萬七千一百八十五畝。短短數十年,增加了兩番。觸目驚心啊!”
“如此多的民脂民膏,養出的卻是如吳則禮一般,隻問風花雪月,不問蒼生黎民的混賬官!朕因為外有西夏、北遼兩大外患,所以一直沒有下痛手革除根源,隻是一步步地布子。現在,該是匡正厘本的時候了。”
宇文虛中和葉遜聽出趙似話語中的決心。
此前進行的官製改革,隻是在王荊公變法的基礎上做了調整,改變了官吏錄取、培訓、考成、遷黜的種種規矩。讓大宋文官難考、難做,但是還沒有觸及到舊官僚體製的根本利益。
現在,官家準備以職田作為切入點,開始對大宋官製進行一次徹底的革新。利益要全部收上去,重新分配,而且分配的規矩也要大改。
可以想象,舊官僚群體肯定會發起最猛烈的反擊,但是有用嗎?
軍隊已經完全在官家的掌控之下,而且掌控力超出太祖太宗任何一位先帝。
同時官家十年間通過大學、翰林院研修班和庶吉館以及秘書省,培養出數千新官吏,正等著上位。要是舊官僚群體敢掀桌子,官家連整個樓都給你拆了。
外麵突然傳來吵吵嚷嚷的聲音,把三人從各自的心緒中拉了出來。
你是天才,一秒記住:紅甘泉:
“範寶印的話,你兩人怎麽看?”
“言之有物。”葉遜答道。
“陛下,聽了範寶印的話,臣終於明白陛下為何要再行官製改革了。”宇文虛中答道。
“沒錯。此前的官製改革,隻是第一步。溫水煮青蛙,讓天下的官吏們一步步地適應,我們一步步地往前走。王荊公的變法,過於激烈,引起反彈太大,引以為戒。”
趙似說道,“下一步的官製改革,集中在兩方麵。一是地方機構和製度改革,二是職田改革。”
宇文虛中連忙拿起紙筆,開始記錄起來。
“中樞機構和製度,經過十年改革和調整,基本上已經定型,剩下的就是配合地方機構和製度改革做些微調。比如都察院拆分成左右兩院,監察院和檢法院,分別由左右都察禦史執掌,與大理寺並行,統歸門下省。”
“地方州縣簡化機構。範寶印提出隻設六個局,民政、財政、銓政、文教、警事和庶務,正合朕意。州縣原則上隻設這六個局,到了郡府,可以增設兩到四個廳。地方行政機構改革,製度上也要完善。”
“吏部職責分成三大塊,一是官員招錄和培養,由尚書省直屬、吏部代管、都察院監督的翰林院負責;二是官吏考成遷黜的銓政;三是編製。”
“編製?”宇文虛中和葉遜以前聽說這個詞,但是今天聽到官家鄭重其事地提出來,感覺跟自己理解的大所不同。
“是的,編製。任何機構,其所屬的官吏,隻要從朝廷拿俸祿和經費的,必須有編製。縣、州、郡三級官府,設置多少機構,每個機構定額多少官吏,必須經由尚書省的編製總署審核批準——吏部尚書兼任編製總署都署。”
“當然了,縣一級的編製,吏部授權給郡編製署負責。而郡編製署都署由左布政副使兼任。”
宇文虛中和葉遜聽出來了,官家對編製比官吏管理卡得還要嚴。官吏考成遷黜的銓政,州縣級的,可以授權給郡府管理,但是州一級的編製,卻被尚書省收了上去。
“剛才範寶印說縣禦史不作為,對縣政弊端無法起到監督和厘清的作用。這裏有禦史昏庸、失職等原因,也有職權不清的原因。所以郡按察司改革,分按察左使和右使。左使負責按察司全麵工作,右使專管官吏監察。”
“州縣分設檢法左禦史和監察右禦史,由按察司直接委任和管理,負責各司州縣的檢法和監察職責。”
“陛下,那大理寺的判事官呢?”
“大理寺也微調,大理寺正卿設七名,由朕親自任命。領大理寺推丞、斷丞若幹,分管一區,核稽終審,重要案件以合議為準。各郡的總判事官為大理寺少卿,由大理寺直接下派,負責執掌各郡判事院,再委派或指定州判事院、縣判事所的推丞、斷丞和司直。”
宇文虛中驚訝地問道:“陛下,你這是要確保大理寺的獨立性?”
“是的,大理寺是裁判,不保持獨立性如何確保它的公正性?沒有公正性如何聚集威信?”
“臣明白了。”
“中書省、尚書省、門下省各有自己的編製署,確定各部門的機構和人員編製,度支部以及郡財政廳根據這些編製發放俸祿和經費。所以官製改革的第二步,就是廢除職田、完善編製製度。職田不除,後續的預算製度就不好推行。”
說到這裏,趙似走到窗戶邊上,看著外麵的景色。這是一條運鹽的小運河,兩邊是寶應縣的鄉村田野。
“太祖太宗皇帝沿襲前唐舊製,繼續職田製。短短數十年,‘官吏不務至公,或差遣之間,徇於繞竟,或橫斂之間,害己人民’。不僅官員更容易怠工,還傷害了百姓的利益。所以仁宗皇帝在天聖年間曾一度廢除職田。”
“可惜啊,禦史言官們紛紛上書,說什麽‘吏以賄敗者多’,什麽職田不興,官吏難活。群情洶湧,於是又重新恢複,還製定幾條律條,‘無得侵擾客戶’,不能擾民。‘佃戶仍免鄉縣差徭’,參與職田耕作的農民可以免徭役。‘如有災傷,並準例鐲租’,如果遇到災害收成不好,可以免除租子。”
“‘臣僚多占職田或取租者,計贓坐之’,官員超過配額占取的利益,屬於貪贓。‘原無田而率配人戶者,以枉法論’,官員沒有職田卻收老百姓利益的,屬於枉法。條條款款,從律法上看,管得極嚴。隻是可惜,我大宋官僚體係的效率,監管等同虛設。”
宇文虛中接著說道:“陛下說的沒錯。根據這幾年各地收集的資料,多種弊端,不僅做不到厚祿養廉,還禍害地方,百姓苦不堪言。”
葉遜對這方麵一直沒有關注,不是很清楚,於是謙虛地說道:“還請叔通為在下解惑。”
“功成客氣了。”宇文虛中徐徐道來。
“職田幾大弊端,一是強行抑勒地租。我朝的職田多不是肥沃的良田,而是來自於官田中的逃田或戶絕田(人死了沒人繼承的田),這些都是荒地生地的,費力費時卻收獲少,沒有百姓肯租佃。於是地方官員就用官府權勢逼迫老百姓去租佃。”
“二是遇災不減租課。我朝的官員時常瞞報災情,‘水旱災傷,不許申訴’,沒有上報災害折損,依照律法必須照常輸納租課。”
“三是不按律條收租。地方官員私自規定百姓租佃職田,每畝分收一石至**鬥。職田原本就是荒地生地,產出不多,還要收這麽高的租子,等同於剝削百姓,變相貪汙。根據秘書省收集的情報,我朝地方官員在這方麵可謂是計謀百出啊。”
“慣用的謀私手段還有‘加量’、‘增收加耗’、‘廣收斛麵’、‘私收糜費’等等,其實就一句話,‘州縣無以供,則豪奪於民’。”
“四是多占或調換職田。朝廷規定隻有五十畝,地方官員敢私自占兩百畝。更是將百姓的上好別色田畝,霸占了當成自己的職田。天啟六年、七年、九年,秘書省和門下省的聯合巡視組,都有發現多起多占職田或者調換職田的案子。”
“典型事件有河東郡晉州(太原州新稱)知州李君卿,河南郡宋州襄陵縣知縣劉可,私下多侵占了五到七倍的職田;江西郡兩州一縣,調換良田為職田...
葉遜聽得心驚肉跳,趙似卻是臉色陰沉如水。
“我朝優待文官,豐厚俸祿,再加上職田供養,曆朝曆代無出其右。元豐年間,我朝有職田二百三十四萬八千六百九十七畝,元符三年和天啟元年大搜錄,我朝實際有職田六百七十四萬七千一百八十五畝。短短數十年,增加了兩番。觸目驚心啊!”
“如此多的民脂民膏,養出的卻是如吳則禮一般,隻問風花雪月,不問蒼生黎民的混賬官!朕因為外有西夏、北遼兩大外患,所以一直沒有下痛手革除根源,隻是一步步地布子。現在,該是匡正厘本的時候了。”
宇文虛中和葉遜聽出趙似話語中的決心。
此前進行的官製改革,隻是在王荊公變法的基礎上做了調整,改變了官吏錄取、培訓、考成、遷黜的種種規矩。讓大宋文官難考、難做,但是還沒有觸及到舊官僚體製的根本利益。
現在,官家準備以職田作為切入點,開始對大宋官製進行一次徹底的革新。利益要全部收上去,重新分配,而且分配的規矩也要大改。
可以想象,舊官僚群體肯定會發起最猛烈的反擊,但是有用嗎?
軍隊已經完全在官家的掌控之下,而且掌控力超出太祖太宗任何一位先帝。
同時官家十年間通過大學、翰林院研修班和庶吉館以及秘書省,培養出數千新官吏,正等著上位。要是舊官僚群體敢掀桌子,官家連整個樓都給你拆了。
外麵突然傳來吵吵嚷嚷的聲音,把三人從各自的心緒中拉了出來。
你是天才,一秒記住:紅甘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