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俁拿著文卷,看著宋國提出來的議和條件,雙手顫抖著,兩邊太陽穴的青筋在跳動著,仿佛下一刻就會爆開。
任懿和吳延寵站在壽昌殿中間,拱手而立,不喜不悲。兩人早就想通透了。
議和事了,自己不是死路一條,就是遠竄海島去喝海帶湯。既然如此,就堅持為國為民辦完最後一件事,了卻心願,輕輕鬆鬆上路。
“這就是你們談下來的議和和約?”王俁咬牙切齒地問道,惡狠狠的眼神,恨不得把任吳二人生吞活剝了。
吳延寵看著仿佛換了一個人似的大王,心中無盡悲涼。當年,尹文敬公帶著自己和崔弘正,奉王命北上,開疆擴土。
那時的大王,推食解衣,無盡的熱情和寵信。尤其是清川江大捷之後,史書上的所有君臣相得,也不及當時的大王之萬一。
可是那時的自己,何嚐想到今日的場麵?昔日的忠義能臣,現在在大王眼裏,恐怕已經變成了萬惡不赦的奸臣。
“是的。這是臣等與宋國全權使節,艱苦談判了四日,草簽的和約。”任懿抬起頭,看著下一刻就要暴怒的王俁,心裏忐忑不安,最後還是咬著牙,強自鎮靜地答道。
“如此喪權辱國的和約,你們也敢草簽,還敢拿回來!”王俁低聲咆孝,就像一隻要噬人的惡狼,發出威脅的低鳴聲。
早就急不可耐的文官們,仿佛一群聽到主人指令的獵狗,脫韁竄了出來。
“喪權辱國,有負君恩。吳、任兩賊,身為國之重臣,卻吃裏扒外,私通外國,賣國辱君,天理不容,國法不容!臣請大王,立即下令,將其免官下獄,問罪定責!”
“大王!吳、任兩賊,身為正副執相,不思報君恩、為國為民,卻擅權亂政。開邊釁、失國土,臣等熟讀史書,遍尋也不見如此無德無恥之賊!”這些文官各個正義凜然,義正言辭地痛斥著嘴裏的兩大國賊。
這一刻,他們化身為正義的使者,代表著高麗萬民,對任懿和吳延寵這兩大奸賊進行義理上的審判。
他們要把任吳這兩大國賊打翻在地,永遠釘上曆史的恥辱柱。
“大王,吳相和任相身負全權委托,前往敵國談判。想必是身處險境,倍受欺淩。霸權之下,從而簽下這心口不一,不誠不實的和約。”李資謙裝模作樣地出來說道,表麵上是為吳延寵和任懿略加開脫,但實際上的深意,吳延寵卻是明明白白。
他看著李資謙冷哼一聲,自己和崔弘正沒有判斷錯,高麗最大的外患是宋國,最大的內憂是這位國丈。
宋國想滅高麗,偏偏這位國丈不管不顧,隻想著擅權製朝。悲哀啊!剛才他的一番話,實際上是句句帶刀。
即汙蔑自己和任懿是胡亂簽下這喪權辱國的城下之盟,又點出,自己和任懿身負大王全權,不管簽下什麽回來,按理說大王都是要認的。
可是現在大王敢認嗎?於是李資謙在話裏點了一句,提醒大王趕緊想法子摘出去,把罪過往自己和任懿頭上推。
真是無比歹毒!可是現在是什麽關頭?宋國大軍壓境,一言不合就要席卷滅國。
可是李資謙及其黨羽,還有庾祿崇、高令臣、崔思諏等人,卻不願去想這一點,隻忙著爭權奪利。
或許在他們眼裏,隻要足夠卑躬屈膝,宋國應該會放過自己的;又或者,他們覺得高麗三千江山有山川天險,宋國傾其全力,也很難滅之。
隻是他們沒有想到,遍讀史書,任何一國,都是先內亂,衰其國力,然後外敵才趁勢滅之。
吳延寵仰起頭,不悲不喜地看著王俁,朗聲說道:“臣與任相從來遠城出來,被送到鴨淥江入海口。在那裏臣二人被送上一艘宋國海船,揚帆南下,直達江華島。那裏現在有上萬宋國水陸兩師,海船上百,火炮火槍無數。那裏離開京城不到百裏,轉瞬即到。”王俁的臉一會白一會紅,
“你這是在威脅本王嗎?”吳延寵沒有答話,隻是繼續地說道:“江華島正在高麗要害處,宋軍要是揚兵東進,可據漢陽城和漢江,把楊廣道、全羅道、尚慶道與開京切開。無非是照著浿水之戰,再打過一場。”壽昌殿裏一片寂靜,王俁和群臣心裏想象著吳延寵話裏的場景,冷汗直冒。
是啊,隻要管用,照瓢畫葫蘆再來上一回。可是高麗國還能不能經得起一場大敗。
漢江以北的京畿地區、楊廣道和交州道部分地區,是高麗的精華所在,不是安北和安邊所能比的。
要是在漢江上也來上一場,那就等於打斷了高麗國的脊梁骨,全完了。
“吳賊!休得危言聳聽!”許載挺身而出,歇斯底裏地嗬斥著道,
“現在我高麗國已經與宋國停戰。宋國乃天朝上國,仁義之國,怎麽會做出背信棄義的事來!你休得在這裏危言聳聽,脅迫蠱惑大王。”吳延寵冷笑幾聲。
我們高麗國先背信棄義在先,反倒不許別國背信棄義了。憑什麽,就因為人家是天朝上國,仁義之國?
你以為給人家捧上幾頂高帽子,就把人家給哄住嗎?
“臣等在開遠城與宋國使節商議,停戰一個月,商談和約。一個月期滿,和約不定,宋軍會重新開戰。現在停戰期已經過去十四天了。”吳延寵不慌不忙地說道。
“荒謬!吳、任兩賊太狂妄了,居然以外患相脅迫,威脅大王同意他們私通簽下的喪權辱國和約,實在太狂妄不道了!沒有他們,我高麗國就沒人了嗎?臣請大王,再派出使節去與大宋和談。”先回朝的崔思諏康慨說道。
“宋國以詩詞經書治國,講得是仁義道德,隻要選派幾位文章道德皆佳的名士大家,出使宋國,心平氣和地好生談一談,定能議和寧事。臣舉薦學士金覲和金富軾父子兩人,他們都是海內名士,聞名天下。文名早就遠播宋國。他們出使,想必能事半功倍。”吳延寵恨不得仰天長歎幾聲,崔思諏,你和庾祿崇、高令臣等人在南邊海島吃海帶湯喝暈頭了吧,居然還把幾百年前的老黃曆翻出來。
也難怪!這幾人地處偏遠海島,消息不通,早就不知道這外麵的世界已經完全變了。
這幾位治經好義的飽學儒生,還沉浸在自己的理念裏。大王卻聽信國丈李資謙的讒言,把他們召回來,委以軍國重事。
這些人的治國理念和舉措,放在以前還無所謂,不會好,也壞不到哪去。
可是值此千年大變之局,對於高麗國民來說,恐怕就是一場巨大的災難。
吳延寵看了一眼仰著頭,一臉正義,仿佛代表著天下正道之士鄙視自己的崔思諏,又看了看遲疑不決的大王,還有老奸巨猾的李資謙,心裏忍不住長歎了一口氣,有些理解崔弘正的自盡。
死了好,一了百了,省得再看這些讓人氣悶神傷的場麵。想到這裏,吳延寵取下硬翅官帽,放在地麵上,然後行了個大禮,朗聲道:“臣自知有罪,請下獄治罪。”任懿明白了他的意思,也興致索然,取下官帽,也一同說道:“臣也知罪,請下獄治罪。”
“狂悖無禮之極!”兩人此舉在王俁眼裏,卻像是在威脅他。
“來人,將兩賊下獄!下詔,拜金覲和金富軾,”王俁頓了一下,又加了一個名字,
“崔思諏為正使,金覲和金富軾為副使,再去議和!”
任懿和吳延寵站在壽昌殿中間,拱手而立,不喜不悲。兩人早就想通透了。
議和事了,自己不是死路一條,就是遠竄海島去喝海帶湯。既然如此,就堅持為國為民辦完最後一件事,了卻心願,輕輕鬆鬆上路。
“這就是你們談下來的議和和約?”王俁咬牙切齒地問道,惡狠狠的眼神,恨不得把任吳二人生吞活剝了。
吳延寵看著仿佛換了一個人似的大王,心中無盡悲涼。當年,尹文敬公帶著自己和崔弘正,奉王命北上,開疆擴土。
那時的大王,推食解衣,無盡的熱情和寵信。尤其是清川江大捷之後,史書上的所有君臣相得,也不及當時的大王之萬一。
可是那時的自己,何嚐想到今日的場麵?昔日的忠義能臣,現在在大王眼裏,恐怕已經變成了萬惡不赦的奸臣。
“是的。這是臣等與宋國全權使節,艱苦談判了四日,草簽的和約。”任懿抬起頭,看著下一刻就要暴怒的王俁,心裏忐忑不安,最後還是咬著牙,強自鎮靜地答道。
“如此喪權辱國的和約,你們也敢草簽,還敢拿回來!”王俁低聲咆孝,就像一隻要噬人的惡狼,發出威脅的低鳴聲。
早就急不可耐的文官們,仿佛一群聽到主人指令的獵狗,脫韁竄了出來。
“喪權辱國,有負君恩。吳、任兩賊,身為國之重臣,卻吃裏扒外,私通外國,賣國辱君,天理不容,國法不容!臣請大王,立即下令,將其免官下獄,問罪定責!”
“大王!吳、任兩賊,身為正副執相,不思報君恩、為國為民,卻擅權亂政。開邊釁、失國土,臣等熟讀史書,遍尋也不見如此無德無恥之賊!”這些文官各個正義凜然,義正言辭地痛斥著嘴裏的兩大國賊。
這一刻,他們化身為正義的使者,代表著高麗萬民,對任懿和吳延寵這兩大奸賊進行義理上的審判。
他們要把任吳這兩大國賊打翻在地,永遠釘上曆史的恥辱柱。
“大王,吳相和任相身負全權委托,前往敵國談判。想必是身處險境,倍受欺淩。霸權之下,從而簽下這心口不一,不誠不實的和約。”李資謙裝模作樣地出來說道,表麵上是為吳延寵和任懿略加開脫,但實際上的深意,吳延寵卻是明明白白。
他看著李資謙冷哼一聲,自己和崔弘正沒有判斷錯,高麗最大的外患是宋國,最大的內憂是這位國丈。
宋國想滅高麗,偏偏這位國丈不管不顧,隻想著擅權製朝。悲哀啊!剛才他的一番話,實際上是句句帶刀。
即汙蔑自己和任懿是胡亂簽下這喪權辱國的城下之盟,又點出,自己和任懿身負大王全權,不管簽下什麽回來,按理說大王都是要認的。
可是現在大王敢認嗎?於是李資謙在話裏點了一句,提醒大王趕緊想法子摘出去,把罪過往自己和任懿頭上推。
真是無比歹毒!可是現在是什麽關頭?宋國大軍壓境,一言不合就要席卷滅國。
可是李資謙及其黨羽,還有庾祿崇、高令臣、崔思諏等人,卻不願去想這一點,隻忙著爭權奪利。
或許在他們眼裏,隻要足夠卑躬屈膝,宋國應該會放過自己的;又或者,他們覺得高麗三千江山有山川天險,宋國傾其全力,也很難滅之。
隻是他們沒有想到,遍讀史書,任何一國,都是先內亂,衰其國力,然後外敵才趁勢滅之。
吳延寵仰起頭,不悲不喜地看著王俁,朗聲說道:“臣與任相從來遠城出來,被送到鴨淥江入海口。在那裏臣二人被送上一艘宋國海船,揚帆南下,直達江華島。那裏現在有上萬宋國水陸兩師,海船上百,火炮火槍無數。那裏離開京城不到百裏,轉瞬即到。”王俁的臉一會白一會紅,
“你這是在威脅本王嗎?”吳延寵沒有答話,隻是繼續地說道:“江華島正在高麗要害處,宋軍要是揚兵東進,可據漢陽城和漢江,把楊廣道、全羅道、尚慶道與開京切開。無非是照著浿水之戰,再打過一場。”壽昌殿裏一片寂靜,王俁和群臣心裏想象著吳延寵話裏的場景,冷汗直冒。
是啊,隻要管用,照瓢畫葫蘆再來上一回。可是高麗國還能不能經得起一場大敗。
漢江以北的京畿地區、楊廣道和交州道部分地區,是高麗的精華所在,不是安北和安邊所能比的。
要是在漢江上也來上一場,那就等於打斷了高麗國的脊梁骨,全完了。
“吳賊!休得危言聳聽!”許載挺身而出,歇斯底裏地嗬斥著道,
“現在我高麗國已經與宋國停戰。宋國乃天朝上國,仁義之國,怎麽會做出背信棄義的事來!你休得在這裏危言聳聽,脅迫蠱惑大王。”吳延寵冷笑幾聲。
我們高麗國先背信棄義在先,反倒不許別國背信棄義了。憑什麽,就因為人家是天朝上國,仁義之國?
你以為給人家捧上幾頂高帽子,就把人家給哄住嗎?
“臣等在開遠城與宋國使節商議,停戰一個月,商談和約。一個月期滿,和約不定,宋軍會重新開戰。現在停戰期已經過去十四天了。”吳延寵不慌不忙地說道。
“荒謬!吳、任兩賊太狂妄了,居然以外患相脅迫,威脅大王同意他們私通簽下的喪權辱國和約,實在太狂妄不道了!沒有他們,我高麗國就沒人了嗎?臣請大王,再派出使節去與大宋和談。”先回朝的崔思諏康慨說道。
“宋國以詩詞經書治國,講得是仁義道德,隻要選派幾位文章道德皆佳的名士大家,出使宋國,心平氣和地好生談一談,定能議和寧事。臣舉薦學士金覲和金富軾父子兩人,他們都是海內名士,聞名天下。文名早就遠播宋國。他們出使,想必能事半功倍。”吳延寵恨不得仰天長歎幾聲,崔思諏,你和庾祿崇、高令臣等人在南邊海島吃海帶湯喝暈頭了吧,居然還把幾百年前的老黃曆翻出來。
也難怪!這幾人地處偏遠海島,消息不通,早就不知道這外麵的世界已經完全變了。
這幾位治經好義的飽學儒生,還沉浸在自己的理念裏。大王卻聽信國丈李資謙的讒言,把他們召回來,委以軍國重事。
這些人的治國理念和舉措,放在以前還無所謂,不會好,也壞不到哪去。
可是值此千年大變之局,對於高麗國民來說,恐怕就是一場巨大的災難。
吳延寵看了一眼仰著頭,一臉正義,仿佛代表著天下正道之士鄙視自己的崔思諏,又看了看遲疑不決的大王,還有老奸巨猾的李資謙,心裏忍不住長歎了一口氣,有些理解崔弘正的自盡。
死了好,一了百了,省得再看這些讓人氣悶神傷的場麵。想到這裏,吳延寵取下硬翅官帽,放在地麵上,然後行了個大禮,朗聲道:“臣自知有罪,請下獄治罪。”任懿明白了他的意思,也興致索然,取下官帽,也一同說道:“臣也知罪,請下獄治罪。”
“狂悖無禮之極!”兩人此舉在王俁眼裏,卻像是在威脅他。
“來人,將兩賊下獄!下詔,拜金覲和金富軾,”王俁頓了一下,又加了一個名字,
“崔思諏為正使,金覲和金富軾為副使,再去議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