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察哥、李名彰和高仙壽很快趕到也兒的石河畔的俄濃布克,大宋西征右路軍前敵指揮部。
白虎旗左右護旗使斛律雄、白崇虎接見了兩人,然後召開軍事會議,由白虎旗護旗軍參謀長郭忠孝,主要內容是李察哥、李名彰和高仙壽三人向白虎護旗軍諸千戶們講解東西喀喇汗國,西州回鶻國的情況。
“諸位,”李察哥掃了一眼眾人,率先開口,“喀喇汗國和塞爾柱汗國,同為河中突厥人,不僅同屬綠教,也都深受波斯軍政製度和文化影響,建立的官製和軍製,大同小異。熟悉了喀喇汗國軍製和作戰方式,塞爾柱汗國的也能熟悉。”
“喀喇汗國的主力騎兵叫做古拉姆。它立國之初,古拉姆的主要兵源來自割祿、樣磨、熾俟、哈拉吉等回鶻-葛邏祿-突厥人。百年之後,隨著這些諸部突厥化,完全定居以及皈依綠教,古拉姆的主要兵源做了調整,轉向欽察人、阿兒渾人、康裏人與基馬克人等欽察—突厥人。”
“李將軍,喀喇汗國的古拉姆騎兵兵源,為何出現這樣的轉化?”萬戶李忠孝問道。
李察哥想了想答道:“根據我的理解,應該是那些回鶻-葛邏祿-突厥人被納入到喀喇汗國百姓體係裏,成為尹克塔製度的一部。尹克塔製度我後麵再解釋,大致就跟地主、自耕農交租賦,服徭役差不多意思。古拉姆帶有雇傭兵性質,所以後來必須從烏古斯草原去尋找了。”
李忠孝和眾人點了點頭,表示理解了,李察哥繼續往下說。
“喀喇汗國的古拉姆騎兵,其實是照抄波斯的披甲重騎兵。波斯薩曼王朝時期的古拉姆近衛軍中,重甲騎兵便占據了主要地位。喀喇汗國的古拉姆騎兵,跟波斯近衛軍重騎兵一樣,裝備最為精良的鎧甲與馬匹。”
“鎧甲有典型突厥風格的尖頂護頸盔。這種頭盔,頂尖配有狐尾裝飾,毛氈點綴四周,屬於重型毛皮盔。身上配有鎖子甲或重型片甲,騎乘高大強健的河中馬,並給馬匹裝備馬甲。使用錘、刀、劍作戰,這些騎兵的騎射水平都很高。”
“除了喀喇汗國,東邊的塞爾柱汗國,南邊的加色尼汗國,都有類似的古拉姆重騎兵,畢竟這些汗國,都是波斯薩曼王朝的繼承者。”
眾人交頭接耳地低聲議論著,郭忠孝開口問道:“喀喇汗國古拉姆騎兵有多少?”
李察哥答道:“薩圖克.博格拉汗建立喀喇汗國時,古拉姆騎兵隻有兩千人。後來幾經擴編,人數高達上萬人。我打聽過,西喀喇汗國的古拉姆騎兵號稱有一萬,但是實際上真正的古拉姆騎兵隻有兩千,其餘的都是輔助兵。東喀喇汗國號稱有一萬兩千,實際上隻有三千。”
郭忠孝點了點頭,示意李察哥繼續。
“喀喇汗國立國時,建立了一支叫艾斯卡的常備軍。它常駐在薩末鞬、蒲花羅、瑟底痕(尹什特汗)、迭失幹(塔什幹)、烏茲根(烏支根)、恒邏斯、白水城、麻耳亦囊、八剌沙袞、喀什噶爾等繁華大城。設有輕步兵、輕騎兵、重步兵、重騎兵,配置齊全,不分宗教和部族,從各地招募,一律按規定的配額從汗庭領取俸祿。”
“艾斯卡常備軍是喀喇汗國的主力軍之一,但戰力有弱有強,參差不一。塞爾柱汗國、加色尼汗國也建立有類似的常備軍。如果塞爾柱汗國或者加色尼汗國援救東西喀喇汗國,古拉姆騎兵可能不會動用,但艾斯卡常備軍可能是重要的組成部分。”
眾人對視一眼,沒有異議。這很好理解,古拉姆騎兵屬於壓箱底的戰略性武器,不會輕易動用。艾斯卡常備軍,一聽就屬於炮灰部隊,抽調一部分很正常。
“喀喇汗國,乃至塞爾柱汗國、加色尼汗國,軍隊重要組成部分就是征召騎兵,也叫尹克塔騎兵。首先要從尹克塔土地製度說起。波斯薩曼王朝建立和完善的尹克塔製度,被喀喇、塞爾柱和加色尼等汗國繼承。”
“這些尹克塔騎兵,從汗庭獲賜一塊土地,或耕種或放牧,由雇農或奴隸勞作。尹克塔騎兵自行籌備兵甲、戰馬和糧草。遇到戰事就奉召集結成軍,一般會攜帶若幹名隨從。富裕的尹克塔騎兵會給隨從添置戰馬和一套兵甲。尹克塔騎兵擅長使用錘、刀、劍、長矛以及弓箭作戰,勇武可能不及古拉姆,但紀律性要強於它。”
郭忠孝突然問了一句:“這些尹克塔騎兵獲賜的土地,世襲傳承嗎?”
“不,不能世襲,一旦戰死,土地收歸汗庭,賞賜給新的立下軍功者。塞爾柱汗國有類似的騎兵,名叫西帕希騎兵,也是土地不能世襲。”
】
李察哥答道。
“不能世襲?那拚個球的命啊!出生入死,舍棄性命,除了建功立業,還不是為了家人和子孫後代。”
一個千戶滴咕著,白崇虎瞪了他一眼,立即低下頭不再出聲。
郭忠孝咳嗽一聲,繼續說道:“李將軍,還請你給大家講一講喀喇汗國的作戰方式。白虎旗此前的對手都是遊兵散勇,積累的作戰經驗不真實。你們倒是跟東西喀喇汗國的正規軍交戰過幾次,經驗比我們豐富。”
李察哥率部橫掃七河地區時,東西喀喇汗國並不會坐視。七河地區的位置,對於東西喀喇汗國,居高臨下,極具戰略優勢。以前由十五個部落半自治分轄,威脅不大。
偏偏李察哥率領西夏殘部要想一統這裏,那對東西喀喇汗國來說,就可能是重大威脅。
草原上的風俗都是這樣,先打過再說,以輸贏來講道理。
李察哥橫掃七河地區時,東西喀喇汗國都曾經派出正規軍來“彈壓”,從艾斯卡常備軍到尹克塔騎兵,再到古拉姆騎兵,都交過手。窘困時被趕得上天無路入地無門,差點投了達林庫爾湖。
幸好他早就暗中與大宋勾連,背靠白虎旗和玄武旗,兵源、軍官和物資源源不斷。部眾打散了,重新再聚起來就是。而且是越戰越勇,越打越有經驗。
打到最後,東西喀喇汗國發現已經啃不動了——或者說再往七河地區投入已經不劃算,會動搖國本。於是裝模作樣地派人來招安,不約而同地給了個葉護稱號——算是承認西夏部對七河地區的占據。
82中文網
白虎旗左右護旗使斛律雄、白崇虎接見了兩人,然後召開軍事會議,由白虎旗護旗軍參謀長郭忠孝,主要內容是李察哥、李名彰和高仙壽三人向白虎護旗軍諸千戶們講解東西喀喇汗國,西州回鶻國的情況。
“諸位,”李察哥掃了一眼眾人,率先開口,“喀喇汗國和塞爾柱汗國,同為河中突厥人,不僅同屬綠教,也都深受波斯軍政製度和文化影響,建立的官製和軍製,大同小異。熟悉了喀喇汗國軍製和作戰方式,塞爾柱汗國的也能熟悉。”
“喀喇汗國的主力騎兵叫做古拉姆。它立國之初,古拉姆的主要兵源來自割祿、樣磨、熾俟、哈拉吉等回鶻-葛邏祿-突厥人。百年之後,隨著這些諸部突厥化,完全定居以及皈依綠教,古拉姆的主要兵源做了調整,轉向欽察人、阿兒渾人、康裏人與基馬克人等欽察—突厥人。”
“李將軍,喀喇汗國的古拉姆騎兵兵源,為何出現這樣的轉化?”萬戶李忠孝問道。
李察哥想了想答道:“根據我的理解,應該是那些回鶻-葛邏祿-突厥人被納入到喀喇汗國百姓體係裏,成為尹克塔製度的一部。尹克塔製度我後麵再解釋,大致就跟地主、自耕農交租賦,服徭役差不多意思。古拉姆帶有雇傭兵性質,所以後來必須從烏古斯草原去尋找了。”
李忠孝和眾人點了點頭,表示理解了,李察哥繼續往下說。
“喀喇汗國的古拉姆騎兵,其實是照抄波斯的披甲重騎兵。波斯薩曼王朝時期的古拉姆近衛軍中,重甲騎兵便占據了主要地位。喀喇汗國的古拉姆騎兵,跟波斯近衛軍重騎兵一樣,裝備最為精良的鎧甲與馬匹。”
“鎧甲有典型突厥風格的尖頂護頸盔。這種頭盔,頂尖配有狐尾裝飾,毛氈點綴四周,屬於重型毛皮盔。身上配有鎖子甲或重型片甲,騎乘高大強健的河中馬,並給馬匹裝備馬甲。使用錘、刀、劍作戰,這些騎兵的騎射水平都很高。”
“除了喀喇汗國,東邊的塞爾柱汗國,南邊的加色尼汗國,都有類似的古拉姆重騎兵,畢竟這些汗國,都是波斯薩曼王朝的繼承者。”
眾人交頭接耳地低聲議論著,郭忠孝開口問道:“喀喇汗國古拉姆騎兵有多少?”
李察哥答道:“薩圖克.博格拉汗建立喀喇汗國時,古拉姆騎兵隻有兩千人。後來幾經擴編,人數高達上萬人。我打聽過,西喀喇汗國的古拉姆騎兵號稱有一萬,但是實際上真正的古拉姆騎兵隻有兩千,其餘的都是輔助兵。東喀喇汗國號稱有一萬兩千,實際上隻有三千。”
郭忠孝點了點頭,示意李察哥繼續。
“喀喇汗國立國時,建立了一支叫艾斯卡的常備軍。它常駐在薩末鞬、蒲花羅、瑟底痕(尹什特汗)、迭失幹(塔什幹)、烏茲根(烏支根)、恒邏斯、白水城、麻耳亦囊、八剌沙袞、喀什噶爾等繁華大城。設有輕步兵、輕騎兵、重步兵、重騎兵,配置齊全,不分宗教和部族,從各地招募,一律按規定的配額從汗庭領取俸祿。”
“艾斯卡常備軍是喀喇汗國的主力軍之一,但戰力有弱有強,參差不一。塞爾柱汗國、加色尼汗國也建立有類似的常備軍。如果塞爾柱汗國或者加色尼汗國援救東西喀喇汗國,古拉姆騎兵可能不會動用,但艾斯卡常備軍可能是重要的組成部分。”
眾人對視一眼,沒有異議。這很好理解,古拉姆騎兵屬於壓箱底的戰略性武器,不會輕易動用。艾斯卡常備軍,一聽就屬於炮灰部隊,抽調一部分很正常。
“喀喇汗國,乃至塞爾柱汗國、加色尼汗國,軍隊重要組成部分就是征召騎兵,也叫尹克塔騎兵。首先要從尹克塔土地製度說起。波斯薩曼王朝建立和完善的尹克塔製度,被喀喇、塞爾柱和加色尼等汗國繼承。”
“這些尹克塔騎兵,從汗庭獲賜一塊土地,或耕種或放牧,由雇農或奴隸勞作。尹克塔騎兵自行籌備兵甲、戰馬和糧草。遇到戰事就奉召集結成軍,一般會攜帶若幹名隨從。富裕的尹克塔騎兵會給隨從添置戰馬和一套兵甲。尹克塔騎兵擅長使用錘、刀、劍、長矛以及弓箭作戰,勇武可能不及古拉姆,但紀律性要強於它。”
郭忠孝突然問了一句:“這些尹克塔騎兵獲賜的土地,世襲傳承嗎?”
“不,不能世襲,一旦戰死,土地收歸汗庭,賞賜給新的立下軍功者。塞爾柱汗國有類似的騎兵,名叫西帕希騎兵,也是土地不能世襲。”
】
李察哥答道。
“不能世襲?那拚個球的命啊!出生入死,舍棄性命,除了建功立業,還不是為了家人和子孫後代。”
一個千戶滴咕著,白崇虎瞪了他一眼,立即低下頭不再出聲。
郭忠孝咳嗽一聲,繼續說道:“李將軍,還請你給大家講一講喀喇汗國的作戰方式。白虎旗此前的對手都是遊兵散勇,積累的作戰經驗不真實。你們倒是跟東西喀喇汗國的正規軍交戰過幾次,經驗比我們豐富。”
李察哥率部橫掃七河地區時,東西喀喇汗國並不會坐視。七河地區的位置,對於東西喀喇汗國,居高臨下,極具戰略優勢。以前由十五個部落半自治分轄,威脅不大。
偏偏李察哥率領西夏殘部要想一統這裏,那對東西喀喇汗國來說,就可能是重大威脅。
草原上的風俗都是這樣,先打過再說,以輸贏來講道理。
李察哥橫掃七河地區時,東西喀喇汗國都曾經派出正規軍來“彈壓”,從艾斯卡常備軍到尹克塔騎兵,再到古拉姆騎兵,都交過手。窘困時被趕得上天無路入地無門,差點投了達林庫爾湖。
幸好他早就暗中與大宋勾連,背靠白虎旗和玄武旗,兵源、軍官和物資源源不斷。部眾打散了,重新再聚起來就是。而且是越戰越勇,越打越有經驗。
打到最後,東西喀喇汗國發現已經啃不動了——或者說再往七河地區投入已經不劃算,會動搖國本。於是裝模作樣地派人來招安,不約而同地給了個葉護稱號——算是承認西夏部對七河地區的占據。
82中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