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宋軍使節身份,跟著嶽卓群去拜占庭的是先遣軍參謀長,楊宗閔。
他帶著幾十位隨從,其中有十幾位,就像個好奇寶寶,什麽都要去看看,惹得護衛的拜占庭軍官有點厭煩,但又不好發作。
知道內情的嶽卓群心中苦笑。
這些宋軍,到哪裏都一樣,敵人,朋友,中立者,無論誰的地盤,他們都會打起精神,用心去勘查。這些好奇寶寶,十有八九是情報處或測繪科的軍官,他們的眼睛就像裝了尺子,掃一眼就能判斷出大致的距離、高度等數據,牢牢記在腦海裏,然後暗地裏畫下來。
宋人到底經曆了什麽?或者又在害怕什麽?他們無時無刻都在準備,仿佛下一刻就會發生一場前所未有的戰爭。他們自己管它叫憂患意識——“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嶽卓群不願意說出他所知道。因為他知道,這會引起兩國間隙。就讓宋人看吧,隻要拜占庭對宋人有用,他們一定會視為盟友,竭力相助,而不是下毒手。
遠交近攻,這是嶽卓群在宋國學到的知識。
回到拜占庭,在皇宮正殿上,楊宗閔向阿曆克塞一世呈上趙似的親筆信。
這是一封用漢字書寫的親筆信。
在信中,趙似洋洋灑灑寫了一通大宋與拜占庭“自古以來”的友好,然後說了兩國分別是東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的典範,應該在這個黑暗的時代裏,成為照亮人類世界的雙子燈塔。
在書信的結尾,趙似直接引用了兩段話,一段是前唐詩人王勃的詩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另一段直接用希臘文書寫,引用的是柏拉圖的名言:“把你的臉迎朝陽光,那就不會有陰影。”
阿曆克塞一世聽完嶽卓群的翻譯,再看到最後那兩段前唐詩句和希臘名言,直接給整不會了。
大宋和拜占庭,應該在這個黑暗的時代裏,成為照亮人類世界的雙子燈塔。前所未有,震撼人心,多麽有力量和高尚的句子。
阿曆克塞一世甚至覺得有些羞愧,自己還在為拜占庭的存亡憂患時,東方大宋帝國的皇帝,已經站在人類文明的高度,去思考全人類的命運。
“想不到,在遙遠的地方,也有一位與馬可.奧勒留媲美的偉大皇帝,他的胸懷、氣魄和學識,讓我深深地折服。”
阿曆克塞一世由衷地敬佩道。
嶽卓群在一旁補充道:“陛下,請恕我冒昧。臣親眼所見,因此在臣的心裏,宋國官家要遠勝馬可.奧勒留皇帝。他不僅才華橫溢,能力超群,把上億人口、縱橫萬裏的大宋治理得井井有條,還擁有非凡的軍事能力...”
嶽卓群最後說道:“能與這樣偉大的國家,偉大的君王結盟,臣相信,是拜占庭最大的幸運。”
有些大臣和將領露出不滿之色。小子,你遊曆大宋幾年,就成了親宋分子了嗎?
阿曆克塞一世察覺到這些,他不動聲色地把這些異議按了下去,然後問楊宗閔。
“將軍閣下,請問貴國皇帝陛下,除了這封書信,還有什麽需要跟我說的?”
阿曆克塞一世看得出,這封親筆信是正式的公文,可以明示天下,流傳青史的,所以洋洋灑灑,調門很高。但是實際上的結盟,沒有那麽簡單。
“我們陛下說,大宋願意幫助拜占庭收複小亞細亞,然後我大宋從東,拜占庭從西,壓製住不安分的突厥人、大食人。”
阿曆克塞一世問了一句:“請問貴國如何幫助我們收複和壓製?”
“我軍已經收複安西地區,進據河中地區,正在對呼羅珊、波斯中部地區繼續用兵,鏟除塞爾柱人的影響...具體怎麽做,因為本將隨軍出征,暫時不得而知。不過我相信,貴國以後再也不會受到來自東方的壓力了。”
楊宗閔豪氣萬丈地說道:“從此以後,那裏的波斯人、突厥人、烏古斯人,隻有兩個命運,要不接受臣服,要不隻能消亡。”
約翰.科穆寧有點坐立不安,微微地扭動著身子。
阿曆克塞一世看了一眼自己的兒子,用眼神示意他安靜下來。然後非常讚許和敬佩地向楊宗閔回敬了一句。
“我能感受到大宋的誠意,請尊使轉達我對官家陛下最尊崇的敬意。”
霸道?我要是有這實力,能把突厥人、波斯人攆得像一群兔子,我更霸道。
如果大宋真得能夠看住波斯地區,壓製住兩河地區的突厥人和大食人,自己就一定能收複小亞細亞。尤其是現在,小亞細亞三大勢力,羅姆蘇丹國、卡帕多西亞蘇丹國和奇裏乞亞亞美尼亞王國,被路過的大宋西征先遣軍給打殘了,自己完全可以趁他病要他命。
阿曆克塞一世在心裏默默地想著,
“謝謝皇帝陛下的敬意,我一定會轉達到。”楊宗閔點頭示意。
客套一番後,楊宗閔繼續說道:“皇帝陛下,我們官家還讓外臣帶來一些忠告。”
“請說。”
“最凶殘、最危險的敵人,不是來自正麵,而是來自背後。外人近不了身,隻有自己人才會近身,也隻有他們才有機會用匕首悄悄地刺殺。所以凱撒沒有死在戰場上,卻死在元老院門口。”
阿曆克塞一世看了一眼嶽卓群,他回來後,一直有傳遞過類似的話題。
隻是他並不在意,對於西邊基督教同門們,他一直抱有警惕心,但是沒有當成心腹之患。因為拜占庭西邊還有希臘等大片緩衝地區,但是東邊卻被塞爾柱直接打到小亞細亞最西邊,與拜占庭隻隔著狹窄的海峽。
正是由於塞爾柱人的巨大壓力,阿曆克塞一世隻得向羅馬那位異端教主低頭,促成了第一次十字軍東征,進而緩解了部分壓力。
現在又聽到類似的論調,阿曆克塞一世不由地好好斟酌起來。
他想到了那些東渡而來的十字軍,所謂的虔誠信徒,其實就是一群在本地混不下去的窮人、混混和破落戶,他們響應東征,為的是到東方來發財,實現階級躍升。
他們因為貪婪而變得無比凶殘。這些東征的十字軍,與宋國那些西征的赤旗軍,截然不同。
睿智、富有遠見的宋國皇帝在提醒自己什麽?
阿曆克塞一世想起那些十字軍在拜占庭登陸時,眼睛裏透出的貪婪,心裏一愣。現在耶路撒冷回到基督徒懷抱裏,塞爾柱人已經勢衰,現在又被宋人從東邊狠狠地捅上了一刀,更難掀起風波。
那麽,失去最大威脅的十字軍,會把目光投向哪裏?
他帶著幾十位隨從,其中有十幾位,就像個好奇寶寶,什麽都要去看看,惹得護衛的拜占庭軍官有點厭煩,但又不好發作。
知道內情的嶽卓群心中苦笑。
這些宋軍,到哪裏都一樣,敵人,朋友,中立者,無論誰的地盤,他們都會打起精神,用心去勘查。這些好奇寶寶,十有八九是情報處或測繪科的軍官,他們的眼睛就像裝了尺子,掃一眼就能判斷出大致的距離、高度等數據,牢牢記在腦海裏,然後暗地裏畫下來。
宋人到底經曆了什麽?或者又在害怕什麽?他們無時無刻都在準備,仿佛下一刻就會發生一場前所未有的戰爭。他們自己管它叫憂患意識——“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嶽卓群不願意說出他所知道。因為他知道,這會引起兩國間隙。就讓宋人看吧,隻要拜占庭對宋人有用,他們一定會視為盟友,竭力相助,而不是下毒手。
遠交近攻,這是嶽卓群在宋國學到的知識。
回到拜占庭,在皇宮正殿上,楊宗閔向阿曆克塞一世呈上趙似的親筆信。
這是一封用漢字書寫的親筆信。
在信中,趙似洋洋灑灑寫了一通大宋與拜占庭“自古以來”的友好,然後說了兩國分別是東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的典範,應該在這個黑暗的時代裏,成為照亮人類世界的雙子燈塔。
在書信的結尾,趙似直接引用了兩段話,一段是前唐詩人王勃的詩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另一段直接用希臘文書寫,引用的是柏拉圖的名言:“把你的臉迎朝陽光,那就不會有陰影。”
阿曆克塞一世聽完嶽卓群的翻譯,再看到最後那兩段前唐詩句和希臘名言,直接給整不會了。
大宋和拜占庭,應該在這個黑暗的時代裏,成為照亮人類世界的雙子燈塔。前所未有,震撼人心,多麽有力量和高尚的句子。
阿曆克塞一世甚至覺得有些羞愧,自己還在為拜占庭的存亡憂患時,東方大宋帝國的皇帝,已經站在人類文明的高度,去思考全人類的命運。
“想不到,在遙遠的地方,也有一位與馬可.奧勒留媲美的偉大皇帝,他的胸懷、氣魄和學識,讓我深深地折服。”
阿曆克塞一世由衷地敬佩道。
嶽卓群在一旁補充道:“陛下,請恕我冒昧。臣親眼所見,因此在臣的心裏,宋國官家要遠勝馬可.奧勒留皇帝。他不僅才華橫溢,能力超群,把上億人口、縱橫萬裏的大宋治理得井井有條,還擁有非凡的軍事能力...”
嶽卓群最後說道:“能與這樣偉大的國家,偉大的君王結盟,臣相信,是拜占庭最大的幸運。”
有些大臣和將領露出不滿之色。小子,你遊曆大宋幾年,就成了親宋分子了嗎?
阿曆克塞一世察覺到這些,他不動聲色地把這些異議按了下去,然後問楊宗閔。
“將軍閣下,請問貴國皇帝陛下,除了這封書信,還有什麽需要跟我說的?”
阿曆克塞一世看得出,這封親筆信是正式的公文,可以明示天下,流傳青史的,所以洋洋灑灑,調門很高。但是實際上的結盟,沒有那麽簡單。
“我們陛下說,大宋願意幫助拜占庭收複小亞細亞,然後我大宋從東,拜占庭從西,壓製住不安分的突厥人、大食人。”
阿曆克塞一世問了一句:“請問貴國如何幫助我們收複和壓製?”
“我軍已經收複安西地區,進據河中地區,正在對呼羅珊、波斯中部地區繼續用兵,鏟除塞爾柱人的影響...具體怎麽做,因為本將隨軍出征,暫時不得而知。不過我相信,貴國以後再也不會受到來自東方的壓力了。”
楊宗閔豪氣萬丈地說道:“從此以後,那裏的波斯人、突厥人、烏古斯人,隻有兩個命運,要不接受臣服,要不隻能消亡。”
約翰.科穆寧有點坐立不安,微微地扭動著身子。
阿曆克塞一世看了一眼自己的兒子,用眼神示意他安靜下來。然後非常讚許和敬佩地向楊宗閔回敬了一句。
“我能感受到大宋的誠意,請尊使轉達我對官家陛下最尊崇的敬意。”
霸道?我要是有這實力,能把突厥人、波斯人攆得像一群兔子,我更霸道。
如果大宋真得能夠看住波斯地區,壓製住兩河地區的突厥人和大食人,自己就一定能收複小亞細亞。尤其是現在,小亞細亞三大勢力,羅姆蘇丹國、卡帕多西亞蘇丹國和奇裏乞亞亞美尼亞王國,被路過的大宋西征先遣軍給打殘了,自己完全可以趁他病要他命。
阿曆克塞一世在心裏默默地想著,
“謝謝皇帝陛下的敬意,我一定會轉達到。”楊宗閔點頭示意。
客套一番後,楊宗閔繼續說道:“皇帝陛下,我們官家還讓外臣帶來一些忠告。”
“請說。”
“最凶殘、最危險的敵人,不是來自正麵,而是來自背後。外人近不了身,隻有自己人才會近身,也隻有他們才有機會用匕首悄悄地刺殺。所以凱撒沒有死在戰場上,卻死在元老院門口。”
阿曆克塞一世看了一眼嶽卓群,他回來後,一直有傳遞過類似的話題。
隻是他並不在意,對於西邊基督教同門們,他一直抱有警惕心,但是沒有當成心腹之患。因為拜占庭西邊還有希臘等大片緩衝地區,但是東邊卻被塞爾柱直接打到小亞細亞最西邊,與拜占庭隻隔著狹窄的海峽。
正是由於塞爾柱人的巨大壓力,阿曆克塞一世隻得向羅馬那位異端教主低頭,促成了第一次十字軍東征,進而緩解了部分壓力。
現在又聽到類似的論調,阿曆克塞一世不由地好好斟酌起來。
他想到了那些東渡而來的十字軍,所謂的虔誠信徒,其實就是一群在本地混不下去的窮人、混混和破落戶,他們響應東征,為的是到東方來發財,實現階級躍升。
他們因為貪婪而變得無比凶殘。這些東征的十字軍,與宋國那些西征的赤旗軍,截然不同。
睿智、富有遠見的宋國皇帝在提醒自己什麽?
阿曆克塞一世想起那些十字軍在拜占庭登陸時,眼睛裏透出的貪婪,心裏一愣。現在耶路撒冷回到基督徒懷抱裏,塞爾柱人已經勢衰,現在又被宋人從東邊狠狠地捅上了一刀,更難掀起風波。
那麽,失去最大威脅的十字軍,會把目光投向哪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