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心中明白,關外已經不是明軍立足之地了,整個遼東全部丟失,也隻不過是眨眼間的事。
洪承疇一敗,祖大壽還能堅持多久,崇禎沒有底,眼下他隻希望祖大壽能夠撤出錦州,會同寧遠的官軍,一起撤進山海關。
旨意下發的第三天,吳三桂率軍來到了山海關,他還沒有出關,便聽到前方的消息,洪承疇被俘,祖大壽舉眾投降。
吳三桂大驚,急忙將人馬停駐在山海關,然後飛報崇禎。
崇禎聽了,長長歎息一聲,他沒有責備吳三桂,也沒有痛罵祖大壽,因為他也知道,祖大壽的人馬不多,而且多年以來拚死血戰,以孤軍守錦州,擋住了清軍的內犯,隻是因為這次洪承疇全軍覆滅,他實在難以支撐,這才投降。
因此崇禎沒有對祖大壽的親屬降罪,包括吳三桂,還傳下旨意,封吳三桂為遼東總兵,平西伯。令他鎮守山海關,阻擋清軍入關。
吳三桂感激涕零,立刻上書謝恩,願以死報效國家。
洪承疇的失敗,後果異常嚴重,從此清軍的兵鋒可以直逼山海關,這還是關外的威脅,在中原,直隸的防守已經十分空虛,吳三桂帶兵一走,京城之內隻有兩萬餘人,還大多是老弱殘兵,真正的精銳隻有三大營,但是人數不多,隻有五六千人。
李自成聽說洪承疇戰敗,心頭放下了一塊大石,他一直擔心,洪承疇打勝之後,率軍入關來對付自己,如今清軍替他將洪承疇收拾了,自然輕鬆了許多。
自從剿賊戰爭以來,朝庭有四大名帥,盧象升,楊嗣昌,洪承疇,孫傳庭。眼下盧象升與楊嗣昌已死,洪承疇被俘,隻剩下一個孫傳庭,卻也是新敗於李自成,手下人馬隻有數萬,崇禎感覺到,明朝這座大廈既將傾倒。
為了安撫人心,激勵士卒將帥,崇禎特地在京中為其祭奠,並且停朝三日,親作祭文。哭得非常傷心,群臣都十分感動。
但是沒過多久,竟傳來一個令人震驚的消息。
洪承疇降清了。
原來洪承疇被俘之後,開始時也甚為剛烈,一度絕食,想以死報國,皇太極幾度派人勸降,都被罵了回來。
此時有人來報,側福晉回來了。
皇太極大為吃驚,以前收到稟報,說側福晉已經被明軍半途殺死,怎麽突然又回來了?急忙召來相見。
大玉兒果然是回來了,她從潼關離了關中之後,一路向北,進入山西,然後尋著道路潛出長城,回到了蒙古草原,又輾轉回到遼東。
大玉兒剛剛回來,便聽說了此事,洪承疇拒不投降,皇太極無可奈何,但又久慕這位漢人英雄,知道他有雄才大略,不想殺害。
因此大玉兒沒有直接來見皇太極,而是先去了獄中,在皇太極派去的官員勸降洪承疇之時,她就在暗處觀察。經過幾個時辰的觀察以後,大玉兒心中有了底數,這才來見皇太極。
相見之後,大玉兒給皇太極講了講自己平安脫險的故事,當然,這個故事早就在她心中編好了,不外乎險死還生,被人所救,隱姓埋名,直到今日,皇太極並不懷疑,因為他也懶得懷疑了,眼下皇太極的心思,全在洪承疇身上。隻要側福晉平安回來,自己臉上有光,別的事情,無需多問。
於是皇太極揮揮手:“側福晉一路辛苦了,下去休息吧,去看看你姐姐,她可以為你哭了許久呢。”
大玉兒一笑:“皇上,臣妾這次回來,聽說你捉到了一個人,是漢朝的大官,想要勸他投降是嗎?”
皇太極苦笑一聲:“話是不錯,此人名叫洪承疇,乃是明朝一位雄才,如果我能得了此人,勝過百萬雄兵。可是崇禎待他也恩厚,洪承疇為報崇禎之恩,斷不投降,看來我也隻能殺了他……不,就算我不殺他,他也會自殺的。”
大玉兒嫣然一笑:“他不會自殺的。”
皇太極一愣:“哦?愛妃怎麽如此肯定?”
大玉兒道:“妾一回來,就聽到了這件事,所以來見皇上之前,先去了一次大牢,在那裏見到了這位洪大人。妾去的時候,正趕上吏部尚書範文程先生與他麵談,我在暗中觀察,發現這位洪大人十分愛惜他的衣服,梁上落下了一塊塵灰,他也用手小心地拂去,還不止拂了一次,因此妾覺得,他對於一件衣服還如此愛惜,何況自己的性命呢?”
皇太極聞聽,盯了大玉兒兩眼,然後連連點頭:“你說得好,說得對。看來要想讓他投降,需要我親自出馬了。”
自這以後,皇太極對洪承疇分外優待,把他請出大牢,移進最好的房宅,還親賜衣物,酒食,多次前往會見。
洪承疇果然像大玉兒所料的那樣,被皇太極的恩情感化,最終跪倒於地,降了清朝。
洪承疇的投降,給天下極大震動,以前人們都把他看做大忠臣,對明朝忠心耿耿,可竟然落得兵敗投降的結果,因此人人痛罵。崇禎知道以後,痛心不已,將自己所做的祭文親手撕毀。
這個消息也傳到了關中,秦王聽了,暗自吃驚,對張儀道:“洪承疇降清,事關重大,孤認為,滿清從此實力會大增,不可小視。”
張儀道:“正是如此。清軍本來就十分凶悍,騎術精湛,箭法神準,據說八旗兵狡詐殘暴,像草原上的狼一樣,與當年匈奴人可有一比。如今又得了這位具有戰略眼光的洪承疇,文武相濟,水火同爐,實力非同一般。”
白起道:“眼下遼東已經全部落入清軍之手,朝庭隻有一座山海關,可以擋住其進軍。但再也顧及不到京城,李自成如果打進直隸,京城就相當於一座空城。看來洪承疇的戰敗,給了李自成極好的機會。”
秦王道:“不光是李自成,還有範雎,洪承疇如果勝利回師,山東也會感到壓力,此時朝庭的十萬大軍,陷沒於鬆山,錦州,曹變蛟等將戰死,洪承疇投降,範雎再也沒有顧慮了,以孤來看,他就要占領山東全境。”
張儀道:“那我們該當如何呢?”
秦王沉吟著:“按理講,我秦軍應當趁機出兵,向東攻擊,占領河南境內仍舊被官軍控製的縣城。可是此時剛剛打下南陽,秦軍兵力不足以擴大戰果,因此孤認為,還應當步步為營,以緩為妙,不要急著攻城克縣,空損兵力。大將軍以為如何?”
白起道:“大王說得是,不過末將倒另有一個想法。”
秦王道:“什麽想法,說來聽聽。”
白起笑道:“這也是末將幾天前想到的,正想稟報大王。自從占了南陽之後,左良玉並沒有理會,這一點末將猜得到,左良玉不是凡材,一定認為咱們用的是圍魏救趙之計,迫使他拋開李自成,回來複奪南陽。他絕不會上當。而此時李自成已經渡過黃河,殺進山西,左良玉沒有將令,沒有跟上去,而是掉回頭來,去攻擊洛陽。他想以此來立功,彌補失去南陽的損失。此時他正率軍攻打洛陽城,城中有農民軍數萬人,左良玉沒有死拚,末將認為,河南的官軍,眼下隻有左良玉一支勁旅,隻要擊敗左良玉,整個河南就再也沒有官軍的勢力。因此末將覺得,這個時候我秦軍應當尋找左良玉的破綻,與其決戰一場。”
秦王想了想:“這個計劃很大膽,但是據說左良玉有五萬大軍,與他決戰,有幾成把握呢?”
白起道:“當前,我秦軍可以再調出一萬人馬,加上南陽守軍,就有四萬人,可以一戰。”
李岩有些擔心:“可是此戰萬一敗了,不光南陽被奪回去,秦軍還要被迫退回潼關,好不容易打開的局麵,就全破壞了。風險是不是大了一點。”
張儀道:“確實大了點。”
秦王卻道:“風險雖大,但是收益也大。你們知不知道,此時的河南,盡都傳揚著李闖王的大名,自從他攻占洛陽,水淹開封之後,更是天下震動,河南百姓,隻知道有李闖王,不知有我秦軍。雖然我秦軍占了南陽,但卻是偷襲,以巧取勝,而且南陽在河南並不太重要,因此百姓們還是不知道秦軍的威名。”
白起點頭:“憑此一戰,讓中原百姓都知道我秦軍的厲害,日後才會有更多的人來投靠我們。僅是關中一個地區,人太少了。發展會很慢。”
秦王沉思片刻,冷然一笑:“孤意已決,大將軍,此事由你去辦,統領全部可以調動的人馬,由你掛帥,去河南與左良玉決戰,一定要打敗他。李自成進了山西,短時間之內回不來,況且他還急著要打進京城,滅亡明朝,顧及不到河南的事情,沒有闖軍前來爭奪,打下多少地盤,就都是我秦軍的。”
白起領旨:“大王,請讓李公子隨我一行。另外還需要借助幾位女將。”
洪承疇一敗,祖大壽還能堅持多久,崇禎沒有底,眼下他隻希望祖大壽能夠撤出錦州,會同寧遠的官軍,一起撤進山海關。
旨意下發的第三天,吳三桂率軍來到了山海關,他還沒有出關,便聽到前方的消息,洪承疇被俘,祖大壽舉眾投降。
吳三桂大驚,急忙將人馬停駐在山海關,然後飛報崇禎。
崇禎聽了,長長歎息一聲,他沒有責備吳三桂,也沒有痛罵祖大壽,因為他也知道,祖大壽的人馬不多,而且多年以來拚死血戰,以孤軍守錦州,擋住了清軍的內犯,隻是因為這次洪承疇全軍覆滅,他實在難以支撐,這才投降。
因此崇禎沒有對祖大壽的親屬降罪,包括吳三桂,還傳下旨意,封吳三桂為遼東總兵,平西伯。令他鎮守山海關,阻擋清軍入關。
吳三桂感激涕零,立刻上書謝恩,願以死報效國家。
洪承疇的失敗,後果異常嚴重,從此清軍的兵鋒可以直逼山海關,這還是關外的威脅,在中原,直隸的防守已經十分空虛,吳三桂帶兵一走,京城之內隻有兩萬餘人,還大多是老弱殘兵,真正的精銳隻有三大營,但是人數不多,隻有五六千人。
李自成聽說洪承疇戰敗,心頭放下了一塊大石,他一直擔心,洪承疇打勝之後,率軍入關來對付自己,如今清軍替他將洪承疇收拾了,自然輕鬆了許多。
自從剿賊戰爭以來,朝庭有四大名帥,盧象升,楊嗣昌,洪承疇,孫傳庭。眼下盧象升與楊嗣昌已死,洪承疇被俘,隻剩下一個孫傳庭,卻也是新敗於李自成,手下人馬隻有數萬,崇禎感覺到,明朝這座大廈既將傾倒。
為了安撫人心,激勵士卒將帥,崇禎特地在京中為其祭奠,並且停朝三日,親作祭文。哭得非常傷心,群臣都十分感動。
但是沒過多久,竟傳來一個令人震驚的消息。
洪承疇降清了。
原來洪承疇被俘之後,開始時也甚為剛烈,一度絕食,想以死報國,皇太極幾度派人勸降,都被罵了回來。
此時有人來報,側福晉回來了。
皇太極大為吃驚,以前收到稟報,說側福晉已經被明軍半途殺死,怎麽突然又回來了?急忙召來相見。
大玉兒果然是回來了,她從潼關離了關中之後,一路向北,進入山西,然後尋著道路潛出長城,回到了蒙古草原,又輾轉回到遼東。
大玉兒剛剛回來,便聽說了此事,洪承疇拒不投降,皇太極無可奈何,但又久慕這位漢人英雄,知道他有雄才大略,不想殺害。
因此大玉兒沒有直接來見皇太極,而是先去了獄中,在皇太極派去的官員勸降洪承疇之時,她就在暗處觀察。經過幾個時辰的觀察以後,大玉兒心中有了底數,這才來見皇太極。
相見之後,大玉兒給皇太極講了講自己平安脫險的故事,當然,這個故事早就在她心中編好了,不外乎險死還生,被人所救,隱姓埋名,直到今日,皇太極並不懷疑,因為他也懶得懷疑了,眼下皇太極的心思,全在洪承疇身上。隻要側福晉平安回來,自己臉上有光,別的事情,無需多問。
於是皇太極揮揮手:“側福晉一路辛苦了,下去休息吧,去看看你姐姐,她可以為你哭了許久呢。”
大玉兒一笑:“皇上,臣妾這次回來,聽說你捉到了一個人,是漢朝的大官,想要勸他投降是嗎?”
皇太極苦笑一聲:“話是不錯,此人名叫洪承疇,乃是明朝一位雄才,如果我能得了此人,勝過百萬雄兵。可是崇禎待他也恩厚,洪承疇為報崇禎之恩,斷不投降,看來我也隻能殺了他……不,就算我不殺他,他也會自殺的。”
大玉兒嫣然一笑:“他不會自殺的。”
皇太極一愣:“哦?愛妃怎麽如此肯定?”
大玉兒道:“妾一回來,就聽到了這件事,所以來見皇上之前,先去了一次大牢,在那裏見到了這位洪大人。妾去的時候,正趕上吏部尚書範文程先生與他麵談,我在暗中觀察,發現這位洪大人十分愛惜他的衣服,梁上落下了一塊塵灰,他也用手小心地拂去,還不止拂了一次,因此妾覺得,他對於一件衣服還如此愛惜,何況自己的性命呢?”
皇太極聞聽,盯了大玉兒兩眼,然後連連點頭:“你說得好,說得對。看來要想讓他投降,需要我親自出馬了。”
自這以後,皇太極對洪承疇分外優待,把他請出大牢,移進最好的房宅,還親賜衣物,酒食,多次前往會見。
洪承疇果然像大玉兒所料的那樣,被皇太極的恩情感化,最終跪倒於地,降了清朝。
洪承疇的投降,給天下極大震動,以前人們都把他看做大忠臣,對明朝忠心耿耿,可竟然落得兵敗投降的結果,因此人人痛罵。崇禎知道以後,痛心不已,將自己所做的祭文親手撕毀。
這個消息也傳到了關中,秦王聽了,暗自吃驚,對張儀道:“洪承疇降清,事關重大,孤認為,滿清從此實力會大增,不可小視。”
張儀道:“正是如此。清軍本來就十分凶悍,騎術精湛,箭法神準,據說八旗兵狡詐殘暴,像草原上的狼一樣,與當年匈奴人可有一比。如今又得了這位具有戰略眼光的洪承疇,文武相濟,水火同爐,實力非同一般。”
白起道:“眼下遼東已經全部落入清軍之手,朝庭隻有一座山海關,可以擋住其進軍。但再也顧及不到京城,李自成如果打進直隸,京城就相當於一座空城。看來洪承疇的戰敗,給了李自成極好的機會。”
秦王道:“不光是李自成,還有範雎,洪承疇如果勝利回師,山東也會感到壓力,此時朝庭的十萬大軍,陷沒於鬆山,錦州,曹變蛟等將戰死,洪承疇投降,範雎再也沒有顧慮了,以孤來看,他就要占領山東全境。”
張儀道:“那我們該當如何呢?”
秦王沉吟著:“按理講,我秦軍應當趁機出兵,向東攻擊,占領河南境內仍舊被官軍控製的縣城。可是此時剛剛打下南陽,秦軍兵力不足以擴大戰果,因此孤認為,還應當步步為營,以緩為妙,不要急著攻城克縣,空損兵力。大將軍以為如何?”
白起道:“大王說得是,不過末將倒另有一個想法。”
秦王道:“什麽想法,說來聽聽。”
白起笑道:“這也是末將幾天前想到的,正想稟報大王。自從占了南陽之後,左良玉並沒有理會,這一點末將猜得到,左良玉不是凡材,一定認為咱們用的是圍魏救趙之計,迫使他拋開李自成,回來複奪南陽。他絕不會上當。而此時李自成已經渡過黃河,殺進山西,左良玉沒有將令,沒有跟上去,而是掉回頭來,去攻擊洛陽。他想以此來立功,彌補失去南陽的損失。此時他正率軍攻打洛陽城,城中有農民軍數萬人,左良玉沒有死拚,末將認為,河南的官軍,眼下隻有左良玉一支勁旅,隻要擊敗左良玉,整個河南就再也沒有官軍的勢力。因此末將覺得,這個時候我秦軍應當尋找左良玉的破綻,與其決戰一場。”
秦王想了想:“這個計劃很大膽,但是據說左良玉有五萬大軍,與他決戰,有幾成把握呢?”
白起道:“當前,我秦軍可以再調出一萬人馬,加上南陽守軍,就有四萬人,可以一戰。”
李岩有些擔心:“可是此戰萬一敗了,不光南陽被奪回去,秦軍還要被迫退回潼關,好不容易打開的局麵,就全破壞了。風險是不是大了一點。”
張儀道:“確實大了點。”
秦王卻道:“風險雖大,但是收益也大。你們知不知道,此時的河南,盡都傳揚著李闖王的大名,自從他攻占洛陽,水淹開封之後,更是天下震動,河南百姓,隻知道有李闖王,不知有我秦軍。雖然我秦軍占了南陽,但卻是偷襲,以巧取勝,而且南陽在河南並不太重要,因此百姓們還是不知道秦軍的威名。”
白起點頭:“憑此一戰,讓中原百姓都知道我秦軍的厲害,日後才會有更多的人來投靠我們。僅是關中一個地區,人太少了。發展會很慢。”
秦王沉思片刻,冷然一笑:“孤意已決,大將軍,此事由你去辦,統領全部可以調動的人馬,由你掛帥,去河南與左良玉決戰,一定要打敗他。李自成進了山西,短時間之內回不來,況且他還急著要打進京城,滅亡明朝,顧及不到河南的事情,沒有闖軍前來爭奪,打下多少地盤,就都是我秦軍的。”
白起領旨:“大王,請讓李公子隨我一行。另外還需要借助幾位女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