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進了李自成的行宮,便是以前的福王府,此時早已修葺一新,很多的地方都用龍紋裝飾,顯出皇家氣派來。
李自成親自出城迎接,給足了白起和李岩的麵子,自然,更是看在秦王曾經大力相助的情份上。
此時行宮之中早已擺下豐盛的酒席,款待秦軍來人。李自成吩咐人去城外,請革左五營的頭領們也來城中,一起聚飲。
張煌言並沒有跟著進城,而是留在自己的營中,他時刻加著小心,不敢有絲毫大意。他的大營緊靠著秦軍大營,因為名義上歸白起統帥,所以誰也說不出什麽來。
等到革左五營的老回回與革裏眼到了之後,李自成吩咐開宴,眾人依次就座。李自成說了一番感謝的話,然後宴會便開始了。
白起與李岩坐在左邊的客位上,乃是首座,這也說得過去,畢竟大家都同意,讓白起做統帥,他二人身邊,坐著是老回回馬守應,和革裏眼賀一龍。
對麵是主位,坐著宋獻策,牛金星兩位大順國的左右丞相,身邊是大將軍劉宗敏,製將軍田見秀,還有李過,高一功兩位相陪。
喝過三杯酒,隻見牛金星站起身來,舉著酒杯,走到白起麵前,將杯子在胸前一托:“白大將軍請了。”
白起也站起來還禮:“丞相請了。”
牛金星道:“這一次聯軍抗清,我等可要仰仗大將軍的指揮調度,不知大將軍對此一戰,有何見解?”
白起看了看眾人,淡然一笑:“我秦軍曾與清軍交過一次手,雖然規模很小,但就清軍的戰鬥力,可見一斑。如今洛陽城堅如泰山,聯軍四集,人馬不下三十萬,而且士氣高昂,我想擊敗清軍,不成問題。”
牛金星道:“大將軍,說起清軍的戰鬥力,最為清楚的,當為吳三桂,他率領關寧鐵騎,多次與其血戰,關寧鐵騎乃是大明朝最精銳的部隊,在洪承疇的率領下,尚且不能取勝,還落得鬆錦之戰,全軍覆沒,兵敗身降,令人不齒。如今我軍戰力,尚不如關寧鐵騎,大將軍為何將此戰想得如此輕鬆呢?”
白起明白,大順軍與清軍打過一次硬仗,當時李自成率領二十萬大軍,尚且頂不住清軍幾萬騎兵的突擊,更何況此時清軍與吳三桂的十數萬人馬。大順軍有憂慮,那是自然的。
兩軍對戰,一方首先氣餒,那麽這個仗絕對是打不贏的,大順軍乃是此戰的主力,人數最多,如果不先打消他們心頭的顧慮,一旦開戰,情況殊難預料。
於是白起一笑,看了看廳內眾人,然後向李自成拱拱手,將聲音抬高了一些,說道:“丞相說得不錯,清軍的戰鬥力,確實非同一般。不過本人認為,清軍若在洛陽城下與我軍決戰,犯了兵家的幾個大忌。”
李自成微微點頭:“大將軍請講。”
白起道:“清軍長驅而來,居於黃河南岸,後勤補給不暢,這是其一,洛陽地區地形複雜,不利於騎兵集團作戰。這是其二。直隸未能有足夠的人馬駐防,清軍便出河南作戰,後方不穩,這是其三,天寒之後,馬無草料,必然瘦餓,這是其四。中原百姓,無不對清人切齒痛恨,民心所向,眾誌成城,這是其五。背水列陣,兵家大忌,一旦兵敗,後無退路,這是其六。有此六忌,清軍雖然悍勇,卻必敗無疑了。”
他一番侃侃高論,振奮人心。李自成推杯而起:“大將軍果然見識高遠,有你統率全軍,寡人再無憂慮了。”
宋獻策道:“這前五忌,大將軍說得都對,可這背水列陣之忌,我覺得其中卻有文章,可能多爾袞也想學一學當年的韓信。”
白起讀過史書,也知道他的後輩戰神,那個鑽人褲襠的淮陰候,當年他以數萬新募之卒,破了二十萬趙軍,借此一戰封神。而當時韓信用的,便是背水列陣,置之死地而後生的策略。
因此白起一笑:“此一時,彼一時也。敢問宋丞相,自從韓信之後,有幾人背水列陣,取得勝利的?”
宋獻策沉吟道:“好像,好像沒有。曆史上有名的背水列陣取勝的,可能就韓信一人吧。”
白起道:“將人馬置之死地,乃是大險之招,想要後生,談何容易。而韓信當年用的也是攻心之戰,他派騎兵衝進趙軍壁壘,拔去趙**旗,換上漢軍旗幟,趙軍見大營被襲,這才全軍潰散。韓信因此取勝。而今日之清軍,背水列陣,他想出什麽奇招險招呢?偷襲洛陽嗎?”
眾人都笑了。
牛金星也深為折服:“大將軍此番言語,我當傳達到各軍之中,樹立我軍必勝之信心。”
老回回與革裏眼也連連點頭。他們初時並不信任白起,但此時聽了白起這一番話,感覺到人家確實比自己想得周到,各方麵都顧及到了,真正是知已知彼。
酒宴之上立刻活躍起來,大家高談闊論,興高采烈,仿佛此戰的結果,已經定了一樣。
眾人正在高興,酒酣耳熱之時,突然跑進一個中軍來,此人來到宋獻策身邊,輕聲說了幾句,宋獻策便是一愣,然後輕輕擺手,讓那人退出去。
李自成心細,便問:“丞相,有什麽事發生嗎?”
宋獻策沉重地點點頭:“陛下,剛剛有探馬來報,清軍北撤了。”
他的聲音不大,但是如同一記沉雷,炸響在廳堂之中,所有人都愣住,一時間整個屋子裏,再沒有一人出聲。
李自成皺起眉頭,幹咳了兩聲:“北撤,撤到哪裏去了?”宋獻策道:“撤過黃河去了。”
白起接了一句:“咱們合軍的事情,看來清軍是知道了。當然,這無法瞞過任何人,隻是清軍這一撤,形勢就變了。”
宋獻策點頭:“不錯,多爾袞打仗,不單勇猛,還很狡猾呢。”
李岩道:“就算他不狡猾,身邊還有洪承疇和吳三桂,這兩個家夥對於中原的地形,局勢,可熟悉得很哪。”
眾人瞧著他們臉上的沉重表情,卻沒想明白,為什麽清軍一撤,竟然使得這幾位能人大將有如此的反映。
他們不清楚,可是清軍當中卻有幾個,心裏明明白白。
當秦軍還沒有到達洛陽的時候,早有探子飛報進多爾袞的大帳。
前幾天革左五營的人馬到達的時候,也有人將此消息報知多爾袞,可多爾袞並沒有在意,他認為李自成與革左五營都屬於義軍陣營,雙方曾經多次聯手對抗官軍,此次李自成大敗回洛陽,一定會聯絡革左五營,讓他們出兵助戰,因此革左五營如果不來,那才奇怪。
他身邊的洪承疇與吳三桂,也是這個意思,因此清軍對此沒有提起重視。
可是秦軍來了,多爾袞聽過這個消息,居然坐不住了,他立刻請洪承疇和吳三桂前來議事。
二人一到,多爾袞請他們坐下,洪承疇道:“貝勒爺如此急切找我們前來,一定有緊急軍情吧。”
多爾袞點頭:“秦軍來了。”
洪承疇一驚:“什麽?秦軍也來了?來了多少人?”
多爾袞道:“探報說至少四萬餘人,騎兵為主。”吳三桂並不了解秦軍,因此問洪承疇:“先生與秦軍交過手,難道這支人馬不好對付?”
洪承疇道:“如果說天下人馬的戰鬥力,從第一排到第十的話,咱們清軍和關寧鐵騎,可並稱第一,李自成的人馬,最多排第七,而秦軍嘛,我認為可以排到第二。”
吳三桂吃了一驚:“先生的意思是,秦軍的戰鬥力,僅次與八旗軍與我的關寧鐵騎?”
洪承疇點頭:“絲毫沒有誇大其辭。我早就與秦軍交過手,從第一仗結束之後,便將秦軍列為最難對付的對手之一。”
多爾袞道:“秦軍與李自成關係如何?”
洪承疇道:“前年李自成兵敗,隻剩下十八騎的時候,曾經去潼關找過秦軍,當時秦軍助他立起大旗,招集散兵,還資助他一些兵器銀兩和戰馬,以此看來,這兩家的關係,非常密切。李自成此次請秦軍前來助戰,也是合理的。”
多爾袞道:“可是據探子報說,秦軍的人馬,並非一路,好像裏麵還有另一支人馬似的,因為打的旗號不一樣。好像是明朝旗號。”
洪承疇眼珠轉了轉:“明朝旗號?難道是山西的孫傳庭?”
多爾袞道:“極有可能,因為這支秦軍入河南的時候,是沿著黃河走的,與山西很近。”
洪承疇轉著眼珠想了片刻,突然神色一凜:“貝勒爺,此事並不是那麽簡單啊。如果秦軍當中有孫傳庭的人馬,再加上革左五營,就是說,李自成已經聯合了北方所有的勢力,他們是要共同對抗我大清啊。”
多爾袞看著他:“真有可能嗎?孫傳庭和李自成,不是不共戴天的仇敵嗎?他們兩個能夠聯手對抗我大清?我還真不相信。”
李自成親自出城迎接,給足了白起和李岩的麵子,自然,更是看在秦王曾經大力相助的情份上。
此時行宮之中早已擺下豐盛的酒席,款待秦軍來人。李自成吩咐人去城外,請革左五營的頭領們也來城中,一起聚飲。
張煌言並沒有跟著進城,而是留在自己的營中,他時刻加著小心,不敢有絲毫大意。他的大營緊靠著秦軍大營,因為名義上歸白起統帥,所以誰也說不出什麽來。
等到革左五營的老回回與革裏眼到了之後,李自成吩咐開宴,眾人依次就座。李自成說了一番感謝的話,然後宴會便開始了。
白起與李岩坐在左邊的客位上,乃是首座,這也說得過去,畢竟大家都同意,讓白起做統帥,他二人身邊,坐著是老回回馬守應,和革裏眼賀一龍。
對麵是主位,坐著宋獻策,牛金星兩位大順國的左右丞相,身邊是大將軍劉宗敏,製將軍田見秀,還有李過,高一功兩位相陪。
喝過三杯酒,隻見牛金星站起身來,舉著酒杯,走到白起麵前,將杯子在胸前一托:“白大將軍請了。”
白起也站起來還禮:“丞相請了。”
牛金星道:“這一次聯軍抗清,我等可要仰仗大將軍的指揮調度,不知大將軍對此一戰,有何見解?”
白起看了看眾人,淡然一笑:“我秦軍曾與清軍交過一次手,雖然規模很小,但就清軍的戰鬥力,可見一斑。如今洛陽城堅如泰山,聯軍四集,人馬不下三十萬,而且士氣高昂,我想擊敗清軍,不成問題。”
牛金星道:“大將軍,說起清軍的戰鬥力,最為清楚的,當為吳三桂,他率領關寧鐵騎,多次與其血戰,關寧鐵騎乃是大明朝最精銳的部隊,在洪承疇的率領下,尚且不能取勝,還落得鬆錦之戰,全軍覆沒,兵敗身降,令人不齒。如今我軍戰力,尚不如關寧鐵騎,大將軍為何將此戰想得如此輕鬆呢?”
白起明白,大順軍與清軍打過一次硬仗,當時李自成率領二十萬大軍,尚且頂不住清軍幾萬騎兵的突擊,更何況此時清軍與吳三桂的十數萬人馬。大順軍有憂慮,那是自然的。
兩軍對戰,一方首先氣餒,那麽這個仗絕對是打不贏的,大順軍乃是此戰的主力,人數最多,如果不先打消他們心頭的顧慮,一旦開戰,情況殊難預料。
於是白起一笑,看了看廳內眾人,然後向李自成拱拱手,將聲音抬高了一些,說道:“丞相說得不錯,清軍的戰鬥力,確實非同一般。不過本人認為,清軍若在洛陽城下與我軍決戰,犯了兵家的幾個大忌。”
李自成微微點頭:“大將軍請講。”
白起道:“清軍長驅而來,居於黃河南岸,後勤補給不暢,這是其一,洛陽地區地形複雜,不利於騎兵集團作戰。這是其二。直隸未能有足夠的人馬駐防,清軍便出河南作戰,後方不穩,這是其三,天寒之後,馬無草料,必然瘦餓,這是其四。中原百姓,無不對清人切齒痛恨,民心所向,眾誌成城,這是其五。背水列陣,兵家大忌,一旦兵敗,後無退路,這是其六。有此六忌,清軍雖然悍勇,卻必敗無疑了。”
他一番侃侃高論,振奮人心。李自成推杯而起:“大將軍果然見識高遠,有你統率全軍,寡人再無憂慮了。”
宋獻策道:“這前五忌,大將軍說得都對,可這背水列陣之忌,我覺得其中卻有文章,可能多爾袞也想學一學當年的韓信。”
白起讀過史書,也知道他的後輩戰神,那個鑽人褲襠的淮陰候,當年他以數萬新募之卒,破了二十萬趙軍,借此一戰封神。而當時韓信用的,便是背水列陣,置之死地而後生的策略。
因此白起一笑:“此一時,彼一時也。敢問宋丞相,自從韓信之後,有幾人背水列陣,取得勝利的?”
宋獻策沉吟道:“好像,好像沒有。曆史上有名的背水列陣取勝的,可能就韓信一人吧。”
白起道:“將人馬置之死地,乃是大險之招,想要後生,談何容易。而韓信當年用的也是攻心之戰,他派騎兵衝進趙軍壁壘,拔去趙**旗,換上漢軍旗幟,趙軍見大營被襲,這才全軍潰散。韓信因此取勝。而今日之清軍,背水列陣,他想出什麽奇招險招呢?偷襲洛陽嗎?”
眾人都笑了。
牛金星也深為折服:“大將軍此番言語,我當傳達到各軍之中,樹立我軍必勝之信心。”
老回回與革裏眼也連連點頭。他們初時並不信任白起,但此時聽了白起這一番話,感覺到人家確實比自己想得周到,各方麵都顧及到了,真正是知已知彼。
酒宴之上立刻活躍起來,大家高談闊論,興高采烈,仿佛此戰的結果,已經定了一樣。
眾人正在高興,酒酣耳熱之時,突然跑進一個中軍來,此人來到宋獻策身邊,輕聲說了幾句,宋獻策便是一愣,然後輕輕擺手,讓那人退出去。
李自成心細,便問:“丞相,有什麽事發生嗎?”
宋獻策沉重地點點頭:“陛下,剛剛有探馬來報,清軍北撤了。”
他的聲音不大,但是如同一記沉雷,炸響在廳堂之中,所有人都愣住,一時間整個屋子裏,再沒有一人出聲。
李自成皺起眉頭,幹咳了兩聲:“北撤,撤到哪裏去了?”宋獻策道:“撤過黃河去了。”
白起接了一句:“咱們合軍的事情,看來清軍是知道了。當然,這無法瞞過任何人,隻是清軍這一撤,形勢就變了。”
宋獻策點頭:“不錯,多爾袞打仗,不單勇猛,還很狡猾呢。”
李岩道:“就算他不狡猾,身邊還有洪承疇和吳三桂,這兩個家夥對於中原的地形,局勢,可熟悉得很哪。”
眾人瞧著他們臉上的沉重表情,卻沒想明白,為什麽清軍一撤,竟然使得這幾位能人大將有如此的反映。
他們不清楚,可是清軍當中卻有幾個,心裏明明白白。
當秦軍還沒有到達洛陽的時候,早有探子飛報進多爾袞的大帳。
前幾天革左五營的人馬到達的時候,也有人將此消息報知多爾袞,可多爾袞並沒有在意,他認為李自成與革左五營都屬於義軍陣營,雙方曾經多次聯手對抗官軍,此次李自成大敗回洛陽,一定會聯絡革左五營,讓他們出兵助戰,因此革左五營如果不來,那才奇怪。
他身邊的洪承疇與吳三桂,也是這個意思,因此清軍對此沒有提起重視。
可是秦軍來了,多爾袞聽過這個消息,居然坐不住了,他立刻請洪承疇和吳三桂前來議事。
二人一到,多爾袞請他們坐下,洪承疇道:“貝勒爺如此急切找我們前來,一定有緊急軍情吧。”
多爾袞點頭:“秦軍來了。”
洪承疇一驚:“什麽?秦軍也來了?來了多少人?”
多爾袞道:“探報說至少四萬餘人,騎兵為主。”吳三桂並不了解秦軍,因此問洪承疇:“先生與秦軍交過手,難道這支人馬不好對付?”
洪承疇道:“如果說天下人馬的戰鬥力,從第一排到第十的話,咱們清軍和關寧鐵騎,可並稱第一,李自成的人馬,最多排第七,而秦軍嘛,我認為可以排到第二。”
吳三桂吃了一驚:“先生的意思是,秦軍的戰鬥力,僅次與八旗軍與我的關寧鐵騎?”
洪承疇點頭:“絲毫沒有誇大其辭。我早就與秦軍交過手,從第一仗結束之後,便將秦軍列為最難對付的對手之一。”
多爾袞道:“秦軍與李自成關係如何?”
洪承疇道:“前年李自成兵敗,隻剩下十八騎的時候,曾經去潼關找過秦軍,當時秦軍助他立起大旗,招集散兵,還資助他一些兵器銀兩和戰馬,以此看來,這兩家的關係,非常密切。李自成此次請秦軍前來助戰,也是合理的。”
多爾袞道:“可是據探子報說,秦軍的人馬,並非一路,好像裏麵還有另一支人馬似的,因為打的旗號不一樣。好像是明朝旗號。”
洪承疇眼珠轉了轉:“明朝旗號?難道是山西的孫傳庭?”
多爾袞道:“極有可能,因為這支秦軍入河南的時候,是沿著黃河走的,與山西很近。”
洪承疇轉著眼珠想了片刻,突然神色一凜:“貝勒爺,此事並不是那麽簡單啊。如果秦軍當中有孫傳庭的人馬,再加上革左五營,就是說,李自成已經聯合了北方所有的勢力,他們是要共同對抗我大清啊。”
多爾袞看著他:“真有可能嗎?孫傳庭和李自成,不是不共戴天的仇敵嗎?他們兩個能夠聯手對抗我大清?我還真不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