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承疇道:“您可以不相信,但我認為實情就是如此,因為我們的進兵,給了所有北方勢力極大的壓力。這些人中不乏有見識的人,比如孫傳庭,比如那個秦王,比如從秦軍當中背叛出來的範雎,他們可都眼光高遠啊。我們如果滅了李自成,下一個對手便是他們當中的一個,最後全部殲滅。唇亡齒寒的道理,誰都了解。”
吳三桂有些擔心了:“這些人馬湊到一起,至少不下三四十萬了。而我們隻有十幾萬人。”
多爾袞哈哈大笑:“幾個月前,李自成不也有二十萬大軍,卻被我幾萬八旗兵打得落花流水,如今就算加上孫傳庭,秦軍和範雎,也不過烏合之眾罷了。他們的騎兵,絕沒有我們的厲害。到時候隻要一個衝鋒,就可以擊散他們,然後分頭突擊,各個擊破。”
洪承疇卻搖頭:“貝勒爺不可大意,這一帶的地形,對我們不算有利,而且李自成的人馬雖然戰鬥力一般,可是秦軍卻異常凶悍,他們的騎兵也非常殘暴,而且這次來的,一定是白起,此人用兵,神出鬼沒,因此這一仗,還是謹小慎微得好。”
多爾袞對於洪承疇還是尊敬的,因為這位先生可是由皇太極親自招降的,一般的明朝官吏們,可沒有這個待遇。而且洪承疇能文能武,不光文才好,打仗同樣心黑手狠,這一點與多爾袞差不多,所以多爾袞和他,還算投脾氣。
此時一聽洪承疇這麽說,多爾袞也想起那年自己帶兵突進關中,卻被秦軍打了埋伏,將一個側福晉抓去的事,這是他一生當中的奇恥大辱,連心愛的女人都保不住,還是什麽男子漢大丈夫。
從那以後,他一直想與秦軍真刀真槍地在戰場上幹一仗,可是滿清的軍力全部放在了遼東,放在了山海關,關中方麵無法調去人馬,所以多爾袞一直將這股氣憋在心裏,這個時候,終於有機會出氣了,豈能放過。
不過多爾袞可不是隻會逞匹夫之勇的沒腦子傻瓜,他打過的仗大大小小,足有上百,極少敗績,那是因為他在戰爭當中,頭腦清楚,反應靈活,運用騎兵得當,最主要的,絕不會因敵人強大或弱小,就失去了理智。
因此他問洪承疇:“以先生看,這一仗如何要法?”
洪承疇想了想:“兵家有雲,未慮勝,先慮敗。咱們要先考慮一下,如果這一仗敗了,後果如何。”
多爾袞心下不悅:“哪有仗還沒有打,就先考慮退路的?我知道你們漢人曆史上有個西楚霸王,當年在巨鹿打秦軍,破釜沉舟,這才打贏了這一仗。在我們滿人看來,那才是真漢子。”
洪承疇搖頭笑道:“可是這位楚霸王,最後敗在了一個叫韓信的手下。您一定也知道。而這位韓信,在打每一仗之前,都會將敵我雙方的有利不利條件,擺出來仔細研究一番,如今我們與人數眾多的敵人對戰,也要知已知彼才行。”
多爾袞道:“那就請先生說說,怎麽一個知已知彼。”
洪承疇沉思了一會兒,說道:“眼下的形勢,對我們有三不利。第一,背靠黃河,前有大敵,無路可退,第二,地形複雜,不利於大隊騎兵作戰,第三,敵人憑借堅城,可攻可守,進退自如。有這三不利,我們不可冒失開戰。”
多爾袞點頭:“說得好。那麽如何才能擊敗敵軍呢?你總得有個對策吧。”
洪承疇笑了笑:“辦法隻有一個,退過黃河。”
多爾袞與吳三桂聽了,都是一愣。吳三桂道:“若退過黃河,便是放過了李自成,難道不打了?”多爾袞道:“敵人援兵一來,我軍便撤走?這不是讓人家恥笑嗎?我八旗將士可以戰死,但絕不能讓敵人給嚇破膽。”
洪承疇搖搖手:“不是這個意思,二位且聽我說,退過黃河,並非放過洛陽不打,而是要保證此戰必勝。”
多爾袞道:“怎麽個此戰必勝?”
洪承疇道:“我們撤過黃河,那三條不利的條件,就都變成了有利條件。敵人若追過黃河,就變成了他們沒有退路,而且黃河以北地勢開闊,適於騎兵縱橫馳騁,敵軍脫離了洛陽,便沒有堅城為基地,不可能固守了。”
吳三桂道:“您說得倒是不假,可是李自成也不是呆子,他會將大隊人馬帶過黃河來決戰嗎?這幾條咱們想得到,人家難道想不到?”
洪承疇冷笑一聲:“我知道敵軍必然想到這一招,可是他們還是非來不可。”
多爾袞搖頭:“明知不利,還要跟過來,就好像明知道買賣虧本,還要做下去一樣,沒有人這麽傻。”
他與吳三桂都瞧著洪承疇,一臉的莫明其妙。
洪承疇微然一笑:“貝勒爺,吳將軍,戰爭無時無刻不在變化當中,勝方可以轉化為敗方,弱者也可以變成強者,但有一條是不變的。”
吳三桂道:“哪一條?”
洪承疇道:“那就是後勤保障。沒有這一條,無論是誰,都不可能打贏,一句話,誰先斷了糧,誰就是失敗者。”
吳三桂道:“可是李自成可不像是會斷糧的,他在洛陽城中得到了巨量的糧草和財寶。”
洪承疇道:“不錯,但此時的情形不同了,天氣漸寒,中原萬物不再生長,成熟,他們就隻能吃存糧。而這個時候,援軍來了十萬人,加上李自成的人馬,至少三十餘萬,這麽多人,每日需要消耗多少糧草?河南近年以來,又連遭災荒,存糧不多,因此李自成絕沒有那麽多的存糧。而我們卻不同,直隸遭受的天災較少,糧食一直有穩定的產量,我們退過黃河,便可以從直隸當地供應糧草,不怕他天長日久。”
多爾袞恍然大悟:“先生的意思是,李自成不可能長期這樣與我們對峙下去,他為了避免坐吃山空,一定會急著決戰。”
洪承疇點頭:“他若不急著開戰,時間一長,非但糧草供應不上,那些援軍也會懈怠的。為了避免自己的根據地有事,甚至可能提前回去。所以說,隻要我們退過黃河,李自成必定追過來,與我們決戰。”
多爾袞十分高興:“聽先生一席話,果然見識不凡啊。我就聽先生的,這就將人馬撤過黃河去。”
洪承疇急忙擺手阻止:“貝勒爺知道這兵怎麽撤嗎?”
多爾袞一愣:“還能怎麽撤?後營變前營,一營一營緩緩撤下,我帶領精兵親自斷後,最後撤過黃河,一定萬無一失。”
洪承疇連連搖頭:“不行不行,要知道,後營的人馬都是八旗兵,而前麵的人馬是關寧鐵騎,如果後麵的八旗兵撤了,前麵的關寧鐵騎知道之後,一定覺得自己被孤立,被拋棄,到時候會發生什麽事,就不好說了。”
吳三桂道:“這不可能,有我坐鎮軍中,哪個也不敢亂動。”
洪承疇笑道:“這個我知道,可萬一此時李自成突然來攻打,軍中難免慌亂,就給了李自成以可乘之機了。將軍不要忘記,以前的淝水之戰,前秦的百萬大軍,是如何潰敗的。”
吳三桂自然知道這次戰爭,前秦的主子苻堅不聽謀主王猛的臨終勸告,一意要取東晉,可是在淝水被謝玄打得大敗,其主要原因,就在於拔營退過淝水的過程之中出現慌亂,眾人都認為秦軍已經敗了,爭先恐後地渡河,連抵抗的人都沒有了,這才被晉軍殺敗。
此時洪承疇提醒多爾袞與吳三桂,不要急著渡河北撤,一定要小心在意。
吳三桂聽了也連連點頭:“先生說得對,按你的意思,這兵怎麽撤?”
洪承疇笑道:“前營先走,後麵的八旗軍,可以先按兵不動。”多爾袞一皺眉頭:“前營先撤,不是更容易衝潰後營嗎?”洪承疇道:“絕對不會的,吳將軍下令撤退時,可以緩緩而行,不要驚慌,而後麵的八旗兵本來就十分驍勇,而且有一點,他們覺得漢人的戰鬥力不強,這數月以來,一直是關寧騎兵衝鋒在前,攻城掠地,八旗兵早已躍躍欲試,而貝勒爺可以下令,說撤下關寧鐵騎,是為了讓他們頂在前麵,八旗兵為了和關寧鐵騎較勁,那時非但士氣不會低落,反而會加強。”
多爾袞聞言大笑:“對啊對啊,等吳將軍撤完了,我再下令,讓八旗兵撤過黃河去,我的人馬是一定不會亂的。這真是個極好的計劃。”
洪承疇道:“事不宜遲,不要等著李自成會合了所有人馬,前來進攻,那時候就是想撤,也不可能撤得了啦。”
多爾袞連連點頭,立刻下令給吳三桂,讓他立刻回營,收拾人馬,第二天午時,撤過黃河。
然後又傳令自己的中軍,加強操練,準備開戰。
吳三桂回到前營,開始收拾軍資糧草,戰馬器械,準備撤軍。
吳三桂有些擔心了:“這些人馬湊到一起,至少不下三四十萬了。而我們隻有十幾萬人。”
多爾袞哈哈大笑:“幾個月前,李自成不也有二十萬大軍,卻被我幾萬八旗兵打得落花流水,如今就算加上孫傳庭,秦軍和範雎,也不過烏合之眾罷了。他們的騎兵,絕沒有我們的厲害。到時候隻要一個衝鋒,就可以擊散他們,然後分頭突擊,各個擊破。”
洪承疇卻搖頭:“貝勒爺不可大意,這一帶的地形,對我們不算有利,而且李自成的人馬雖然戰鬥力一般,可是秦軍卻異常凶悍,他們的騎兵也非常殘暴,而且這次來的,一定是白起,此人用兵,神出鬼沒,因此這一仗,還是謹小慎微得好。”
多爾袞對於洪承疇還是尊敬的,因為這位先生可是由皇太極親自招降的,一般的明朝官吏們,可沒有這個待遇。而且洪承疇能文能武,不光文才好,打仗同樣心黑手狠,這一點與多爾袞差不多,所以多爾袞和他,還算投脾氣。
此時一聽洪承疇這麽說,多爾袞也想起那年自己帶兵突進關中,卻被秦軍打了埋伏,將一個側福晉抓去的事,這是他一生當中的奇恥大辱,連心愛的女人都保不住,還是什麽男子漢大丈夫。
從那以後,他一直想與秦軍真刀真槍地在戰場上幹一仗,可是滿清的軍力全部放在了遼東,放在了山海關,關中方麵無法調去人馬,所以多爾袞一直將這股氣憋在心裏,這個時候,終於有機會出氣了,豈能放過。
不過多爾袞可不是隻會逞匹夫之勇的沒腦子傻瓜,他打過的仗大大小小,足有上百,極少敗績,那是因為他在戰爭當中,頭腦清楚,反應靈活,運用騎兵得當,最主要的,絕不會因敵人強大或弱小,就失去了理智。
因此他問洪承疇:“以先生看,這一仗如何要法?”
洪承疇想了想:“兵家有雲,未慮勝,先慮敗。咱們要先考慮一下,如果這一仗敗了,後果如何。”
多爾袞心下不悅:“哪有仗還沒有打,就先考慮退路的?我知道你們漢人曆史上有個西楚霸王,當年在巨鹿打秦軍,破釜沉舟,這才打贏了這一仗。在我們滿人看來,那才是真漢子。”
洪承疇搖頭笑道:“可是這位楚霸王,最後敗在了一個叫韓信的手下。您一定也知道。而這位韓信,在打每一仗之前,都會將敵我雙方的有利不利條件,擺出來仔細研究一番,如今我們與人數眾多的敵人對戰,也要知已知彼才行。”
多爾袞道:“那就請先生說說,怎麽一個知已知彼。”
洪承疇沉思了一會兒,說道:“眼下的形勢,對我們有三不利。第一,背靠黃河,前有大敵,無路可退,第二,地形複雜,不利於大隊騎兵作戰,第三,敵人憑借堅城,可攻可守,進退自如。有這三不利,我們不可冒失開戰。”
多爾袞點頭:“說得好。那麽如何才能擊敗敵軍呢?你總得有個對策吧。”
洪承疇笑了笑:“辦法隻有一個,退過黃河。”
多爾袞與吳三桂聽了,都是一愣。吳三桂道:“若退過黃河,便是放過了李自成,難道不打了?”多爾袞道:“敵人援兵一來,我軍便撤走?這不是讓人家恥笑嗎?我八旗將士可以戰死,但絕不能讓敵人給嚇破膽。”
洪承疇搖搖手:“不是這個意思,二位且聽我說,退過黃河,並非放過洛陽不打,而是要保證此戰必勝。”
多爾袞道:“怎麽個此戰必勝?”
洪承疇道:“我們撤過黃河,那三條不利的條件,就都變成了有利條件。敵人若追過黃河,就變成了他們沒有退路,而且黃河以北地勢開闊,適於騎兵縱橫馳騁,敵軍脫離了洛陽,便沒有堅城為基地,不可能固守了。”
吳三桂道:“您說得倒是不假,可是李自成也不是呆子,他會將大隊人馬帶過黃河來決戰嗎?這幾條咱們想得到,人家難道想不到?”
洪承疇冷笑一聲:“我知道敵軍必然想到這一招,可是他們還是非來不可。”
多爾袞搖頭:“明知不利,還要跟過來,就好像明知道買賣虧本,還要做下去一樣,沒有人這麽傻。”
他與吳三桂都瞧著洪承疇,一臉的莫明其妙。
洪承疇微然一笑:“貝勒爺,吳將軍,戰爭無時無刻不在變化當中,勝方可以轉化為敗方,弱者也可以變成強者,但有一條是不變的。”
吳三桂道:“哪一條?”
洪承疇道:“那就是後勤保障。沒有這一條,無論是誰,都不可能打贏,一句話,誰先斷了糧,誰就是失敗者。”
吳三桂道:“可是李自成可不像是會斷糧的,他在洛陽城中得到了巨量的糧草和財寶。”
洪承疇道:“不錯,但此時的情形不同了,天氣漸寒,中原萬物不再生長,成熟,他們就隻能吃存糧。而這個時候,援軍來了十萬人,加上李自成的人馬,至少三十餘萬,這麽多人,每日需要消耗多少糧草?河南近年以來,又連遭災荒,存糧不多,因此李自成絕沒有那麽多的存糧。而我們卻不同,直隸遭受的天災較少,糧食一直有穩定的產量,我們退過黃河,便可以從直隸當地供應糧草,不怕他天長日久。”
多爾袞恍然大悟:“先生的意思是,李自成不可能長期這樣與我們對峙下去,他為了避免坐吃山空,一定會急著決戰。”
洪承疇點頭:“他若不急著開戰,時間一長,非但糧草供應不上,那些援軍也會懈怠的。為了避免自己的根據地有事,甚至可能提前回去。所以說,隻要我們退過黃河,李自成必定追過來,與我們決戰。”
多爾袞十分高興:“聽先生一席話,果然見識不凡啊。我就聽先生的,這就將人馬撤過黃河去。”
洪承疇急忙擺手阻止:“貝勒爺知道這兵怎麽撤嗎?”
多爾袞一愣:“還能怎麽撤?後營變前營,一營一營緩緩撤下,我帶領精兵親自斷後,最後撤過黃河,一定萬無一失。”
洪承疇連連搖頭:“不行不行,要知道,後營的人馬都是八旗兵,而前麵的人馬是關寧鐵騎,如果後麵的八旗兵撤了,前麵的關寧鐵騎知道之後,一定覺得自己被孤立,被拋棄,到時候會發生什麽事,就不好說了。”
吳三桂道:“這不可能,有我坐鎮軍中,哪個也不敢亂動。”
洪承疇笑道:“這個我知道,可萬一此時李自成突然來攻打,軍中難免慌亂,就給了李自成以可乘之機了。將軍不要忘記,以前的淝水之戰,前秦的百萬大軍,是如何潰敗的。”
吳三桂自然知道這次戰爭,前秦的主子苻堅不聽謀主王猛的臨終勸告,一意要取東晉,可是在淝水被謝玄打得大敗,其主要原因,就在於拔營退過淝水的過程之中出現慌亂,眾人都認為秦軍已經敗了,爭先恐後地渡河,連抵抗的人都沒有了,這才被晉軍殺敗。
此時洪承疇提醒多爾袞與吳三桂,不要急著渡河北撤,一定要小心在意。
吳三桂聽了也連連點頭:“先生說得對,按你的意思,這兵怎麽撤?”
洪承疇笑道:“前營先走,後麵的八旗軍,可以先按兵不動。”多爾袞一皺眉頭:“前營先撤,不是更容易衝潰後營嗎?”洪承疇道:“絕對不會的,吳將軍下令撤退時,可以緩緩而行,不要驚慌,而後麵的八旗兵本來就十分驍勇,而且有一點,他們覺得漢人的戰鬥力不強,這數月以來,一直是關寧騎兵衝鋒在前,攻城掠地,八旗兵早已躍躍欲試,而貝勒爺可以下令,說撤下關寧鐵騎,是為了讓他們頂在前麵,八旗兵為了和關寧鐵騎較勁,那時非但士氣不會低落,反而會加強。”
多爾袞聞言大笑:“對啊對啊,等吳將軍撤完了,我再下令,讓八旗兵撤過黃河去,我的人馬是一定不會亂的。這真是個極好的計劃。”
洪承疇道:“事不宜遲,不要等著李自成會合了所有人馬,前來進攻,那時候就是想撤,也不可能撤得了啦。”
多爾袞連連點頭,立刻下令給吳三桂,讓他立刻回營,收拾人馬,第二天午時,撤過黃河。
然後又傳令自己的中軍,加強操練,準備開戰。
吳三桂回到前營,開始收拾軍資糧草,戰馬器械,準備撤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