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就是十抽一麽?就算是交稅了也比在大明種地強啊!再說收割了馬上就又能種,一年能三季呢。(.)這比起大明北直隸的一季來……就算是再多收一成這日子也好過啊?這每丁二十畝地!每季收那麽多稻米,這白米飯就算是吃一碗倒一碗那也是吃不完啊……和以前在大明吃粥咽菜那是完全不能比的。
話雖然是這麽說,但是看著家裏滿滿的糧倉,心中也開始犯愁,這麽多稻米自己吃是吃不掉的,難道堆在這裏爛掉?
就在這個時候大明呂宋義正王又出政令了:王府收糧,一兩銀收三石稻穀。這個價格在大明都算是高價了,在大明一兩銀子都能買到兩石精米了。
宗人們在看到這個告示之後,都雀躍了,這時候原本他們心裏對義真王竟然敢收他們這些大明宗人的稅賦有些怨言,迫於遠在海外隻能忍了下來,但是現在,這點小小的不快都煙消雲散了。
更有人仔細的盤算了起來,這一畝地一季能產三四百斤,去掉賦稅之後三百斤。一百九十斤為一石!二十畝土地一季便有六千多斤稻穀,折合下來最少也有三十一石頭,出去留下幾月的口糧四石,其餘的都賣給那個義正王,按著告示上的價格那就是九兩銀子!一年便能最少有二十七兩銀子!這還是在頓頓白米飯的基礎上能有二十七兩銀子的盈餘,加上新買的那幾個黑奴不停的在開墾新的田地,這頭三年可都是麵稅收的……這樣的日子當真是神仙一般的日子!
這時候他們便想起朱翊鈞和張居正這兩人的好來,要是沒他們兩人,自己這些人那是鐵定還在大明一家幾十口守著那幾畝薄田過日子,一年也就逢年過節才能吃上一碗白米飯……現在連那些黑奴都給白米飯吃!
當時也不知道是那個提了個建議說是要給皇上和張閣老,送點糧食去。每丁一石!當時這響應者如雲!其實他們也都知道這張閣老和皇帝不差這麽點糧食,但是總是一點心意。當他們把這些糧食挨家挨戶收集起來之後便派人送到了義正王府,張誠和。劉守有看了有是感動,又是好笑,想要推了退回去。要知道這朱翊鈞在馬尼拉那是有著上萬畝的皇莊。張居正也有一千畝的莊子。
鄭月蟬卻是眼睛一轉,當即拍板收了下來。然後還讓劉守有回京的時候帶上,到時候敲鑼打鼓的送進京!
萬曆七月中的時候,劉守有進京了!一路之上敲鑼打鼓,甚至還有個那些宗人的代表,身披著紅花跨著大馬,每到一個城市便會在那個城市的最熱鬧的地方開個演講大會,然後還會分發五石他們種出來的稻米。按著大明話來說這叫南洋米。這南洋因為氣候,光照,加上地理位置特殊,所產的稻米口感絕佳,他們剛到月港的時候第一場這兩石大米一會就分完了,吃過的人都說好,甚至當他們北上的時候有客商追了上來,說是想要高價收這樣的稻米。
當即就把劉守有這個最是反對這樣送米的人楞住了,隨即對鄭月蟬更是服氣,連這點子也想得出來。隻是這代價卻是有些大。等他們到達北京的時候大米已經送出去將近一百多石了,現在整個大明上下都對南洋充滿了好奇,那些海商當初宣傳的什麽海外多是蠻夷,喜歡吃人肉……等等多產生了懷疑。有不少貧苦人家的孩子更是到處打聽朝廷什麽時候再組織下南洋,上次因為猶豫沒去成,這次那是萬萬不能錯過了,這時候又有人說這朝廷就算是到時候要再去次南洋,那也是要在北京才能有機會,這你要是在這等你得到消息,朝廷的船早就開走了。
於是從江西開始他們的隊伍後麵就有人跟著,其中不少人家境平窮,隻帶了少數的幹糧,沒兩天便吃完了,劉守有看到之後想起鄭月蟬說的話,他知道鄭月蟬想要多吸引點大明國內的人過去,畢竟不管是呂宋還是汶萊,還是新進打下來的雅加達,都需要大量的人去填充。能讓他們自發的去那是最好不過了。所以見他們跟在後麵風餐露宿的很是不忍,便讓人煮了白米粥,每天兩頓免費的給他們吃。
那些人不知道他的職位,個個都叫他劉大善人,直到了京城,劉守有這才拿出了自己的印信,錦衣衛指揮使!頓時把那些個小民嚇了個半死,其中也有些膽大的,心道原來這就是錦衣衛指揮使啊,沒有說書人說的那樣凶神惡煞,也沒有三頭六臂,挺和藹的嗎……這都是閑話……
相比於宮外的這一片好評,宮裏此時的氣壓卻有些讓人喘不過起來。
鄭月蟬的事情曝光了!李太後知道了有這麽一個人存在。確切的說鄭月蟬她是早就知道的,但是萬萬沒想到這是陳太後和朱翊鈞都相中了,以後要進宮的人!這讓她如何不氣?鬧了半天自家的這個遠房的侄女之所以一進宮便不受待見,這一開始她還以為自己兒子還沒開竅,卻不曾想自己整天個守著最後卻給別人摘了桃子……這口氣讓她如何能咽得下去。
其實這皇家爭得並不隻是這一口氣,還有宗嗣,還有自家娘家的風光,武清侯家現在什麽個情況,李太後最是清楚不過了,這還是有自己撐著的時候,這要是一旦自己去了,娘家老老少少這麽多口子人怎麽過活?宮裏沒個得寵的或是沒了太子的名分,李太後可以想象那日子過的將會是怎麽樣的艱難。
當然此時的李太後眼中的艱難,絕對不是二十年前時候的艱難。這人都是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她也不想想這李家就算是再艱難還能艱難到那份上去?難道還能賣女進宮?還能需要拿她省了一年多的月銀送人情給馮保才能把自己弟弟閹了送進來?這錦衣玉食過慣了,卻是再也受不得一絲的,苦楚了。
她很是明白要保住娘家現在的地位,宮裏那是萬萬不能少人,這太子必須是她們家的人生的這樣才能讓李家世世代代都這麽富貴下去。她不想要鄭月蟬進宮,但是卻沒什麽好的法子,這一來人家遠在南洋,她的手再長也伸不到那去,當初成祖為了找建文下西洋不假,但是她卻做不到為了殺鄭月蟬去南洋。李家畢竟是新近的侯爵,沒那麽大的能量,再說人家現在躲在那個什麽馬尼拉水師的大營中,又有著劉守有這個該死的奴才守著,有什麽暗殺能生不知鬼不覺的傷到她呢?
李太後可不認為這天底下會有這樣大本事的人,這千軍萬馬當中取敵人首級,那隻是說書人吹的。真要是能有這樣的人,這打仗那些士兵就不用死那麽多人了,直接殺了主將完事了!但是最終這打仗死的最多的還是那些炮灰,士兵,前年難得會有主將給殺給抓的。
既然這條路走不通,那就隻有走另外條路!所以李太後派人把自己的母親接到了宮裏,同時把自己那個在宮裏的弟弟也叫了過來。
話說自從孫海死了之後,李文進就當上了禦馬監的掌印太監,加之這段時間,馮保都夾著尾巴做人,他在宮裏的風頭仿佛是一時無二,隱隱有超越取代了馮保的意思。
隻是這人本就粗野,肚子裏少了幾滴墨水,上任快一年了卻是什麽事也沒辦成,整天個到處摟銀子。為這李太後不知道說了他幾次,讓他把眼光放長遠些,別老盯著眼前這點死銀子,但是他卻始終我行我素,把李太後的話當成了耳邊風。時間長了李太後也懶得再說他了。用他的話說:“現在皇帝那裏銀子海了去了,自己不去撈,自然會有別人去撈,這麽算來還不如自己去撈,也能讓家裏寬裕一些……”
李家真的過的這麽拮據嗎?還真不是很寬裕,因為從去年開始李太後把釣魚台連帶著附近的那些皇莊全給了自己的老爹,然後李偉便興致勃勃的開始在那裏修園子了,按著他的要求,這園子裏的石頭什麽的都是要有講究的,一句話那是什麽最好用什麽!比如修園子少不得太湖石,但是這太湖在什麽地方?江南啊!不說這好的太湖石本身價格就貴的嚇人,更別說還有這一路運上京的費用,那絕對不是一萬兩萬兩銀子便能解決的,一塊石頭上沒個十萬八萬兩銀子更本不可能!修這麽大一個園子隻需要一個太湖石?
而李偉和長子李文全現在都丟了官職,就隻剩下那麽點幹俸祿了,這麽點銀子就算是養活他們一家子人都不夠,那有什麽能力修園子啊?也就靠著李文進在禦馬監撈點銀子這才能支撐了過去。李太後當然清楚裏麵的道道,所以隻能睜一眼閉一眼看著自己的弟弟把禦馬監的那些個銀子折騰回娘家。(未完待續)
話雖然是這麽說,但是看著家裏滿滿的糧倉,心中也開始犯愁,這麽多稻米自己吃是吃不掉的,難道堆在這裏爛掉?
就在這個時候大明呂宋義正王又出政令了:王府收糧,一兩銀收三石稻穀。這個價格在大明都算是高價了,在大明一兩銀子都能買到兩石精米了。
宗人們在看到這個告示之後,都雀躍了,這時候原本他們心裏對義真王竟然敢收他們這些大明宗人的稅賦有些怨言,迫於遠在海外隻能忍了下來,但是現在,這點小小的不快都煙消雲散了。
更有人仔細的盤算了起來,這一畝地一季能產三四百斤,去掉賦稅之後三百斤。一百九十斤為一石!二十畝土地一季便有六千多斤稻穀,折合下來最少也有三十一石頭,出去留下幾月的口糧四石,其餘的都賣給那個義正王,按著告示上的價格那就是九兩銀子!一年便能最少有二十七兩銀子!這還是在頓頓白米飯的基礎上能有二十七兩銀子的盈餘,加上新買的那幾個黑奴不停的在開墾新的田地,這頭三年可都是麵稅收的……這樣的日子當真是神仙一般的日子!
這時候他們便想起朱翊鈞和張居正這兩人的好來,要是沒他們兩人,自己這些人那是鐵定還在大明一家幾十口守著那幾畝薄田過日子,一年也就逢年過節才能吃上一碗白米飯……現在連那些黑奴都給白米飯吃!
當時也不知道是那個提了個建議說是要給皇上和張閣老,送點糧食去。每丁一石!當時這響應者如雲!其實他們也都知道這張閣老和皇帝不差這麽點糧食,但是總是一點心意。當他們把這些糧食挨家挨戶收集起來之後便派人送到了義正王府,張誠和。劉守有看了有是感動,又是好笑,想要推了退回去。要知道這朱翊鈞在馬尼拉那是有著上萬畝的皇莊。張居正也有一千畝的莊子。
鄭月蟬卻是眼睛一轉,當即拍板收了下來。然後還讓劉守有回京的時候帶上,到時候敲鑼打鼓的送進京!
萬曆七月中的時候,劉守有進京了!一路之上敲鑼打鼓,甚至還有個那些宗人的代表,身披著紅花跨著大馬,每到一個城市便會在那個城市的最熱鬧的地方開個演講大會,然後還會分發五石他們種出來的稻米。按著大明話來說這叫南洋米。這南洋因為氣候,光照,加上地理位置特殊,所產的稻米口感絕佳,他們剛到月港的時候第一場這兩石大米一會就分完了,吃過的人都說好,甚至當他們北上的時候有客商追了上來,說是想要高價收這樣的稻米。
當即就把劉守有這個最是反對這樣送米的人楞住了,隨即對鄭月蟬更是服氣,連這點子也想得出來。隻是這代價卻是有些大。等他們到達北京的時候大米已經送出去將近一百多石了,現在整個大明上下都對南洋充滿了好奇,那些海商當初宣傳的什麽海外多是蠻夷,喜歡吃人肉……等等多產生了懷疑。有不少貧苦人家的孩子更是到處打聽朝廷什麽時候再組織下南洋,上次因為猶豫沒去成,這次那是萬萬不能錯過了,這時候又有人說這朝廷就算是到時候要再去次南洋,那也是要在北京才能有機會,這你要是在這等你得到消息,朝廷的船早就開走了。
於是從江西開始他們的隊伍後麵就有人跟著,其中不少人家境平窮,隻帶了少數的幹糧,沒兩天便吃完了,劉守有看到之後想起鄭月蟬說的話,他知道鄭月蟬想要多吸引點大明國內的人過去,畢竟不管是呂宋還是汶萊,還是新進打下來的雅加達,都需要大量的人去填充。能讓他們自發的去那是最好不過了。所以見他們跟在後麵風餐露宿的很是不忍,便讓人煮了白米粥,每天兩頓免費的給他們吃。
那些人不知道他的職位,個個都叫他劉大善人,直到了京城,劉守有這才拿出了自己的印信,錦衣衛指揮使!頓時把那些個小民嚇了個半死,其中也有些膽大的,心道原來這就是錦衣衛指揮使啊,沒有說書人說的那樣凶神惡煞,也沒有三頭六臂,挺和藹的嗎……這都是閑話……
相比於宮外的這一片好評,宮裏此時的氣壓卻有些讓人喘不過起來。
鄭月蟬的事情曝光了!李太後知道了有這麽一個人存在。確切的說鄭月蟬她是早就知道的,但是萬萬沒想到這是陳太後和朱翊鈞都相中了,以後要進宮的人!這讓她如何不氣?鬧了半天自家的這個遠房的侄女之所以一進宮便不受待見,這一開始她還以為自己兒子還沒開竅,卻不曾想自己整天個守著最後卻給別人摘了桃子……這口氣讓她如何能咽得下去。
其實這皇家爭得並不隻是這一口氣,還有宗嗣,還有自家娘家的風光,武清侯家現在什麽個情況,李太後最是清楚不過了,這還是有自己撐著的時候,這要是一旦自己去了,娘家老老少少這麽多口子人怎麽過活?宮裏沒個得寵的或是沒了太子的名分,李太後可以想象那日子過的將會是怎麽樣的艱難。
當然此時的李太後眼中的艱難,絕對不是二十年前時候的艱難。這人都是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她也不想想這李家就算是再艱難還能艱難到那份上去?難道還能賣女進宮?還能需要拿她省了一年多的月銀送人情給馮保才能把自己弟弟閹了送進來?這錦衣玉食過慣了,卻是再也受不得一絲的,苦楚了。
她很是明白要保住娘家現在的地位,宮裏那是萬萬不能少人,這太子必須是她們家的人生的這樣才能讓李家世世代代都這麽富貴下去。她不想要鄭月蟬進宮,但是卻沒什麽好的法子,這一來人家遠在南洋,她的手再長也伸不到那去,當初成祖為了找建文下西洋不假,但是她卻做不到為了殺鄭月蟬去南洋。李家畢竟是新近的侯爵,沒那麽大的能量,再說人家現在躲在那個什麽馬尼拉水師的大營中,又有著劉守有這個該死的奴才守著,有什麽暗殺能生不知鬼不覺的傷到她呢?
李太後可不認為這天底下會有這樣大本事的人,這千軍萬馬當中取敵人首級,那隻是說書人吹的。真要是能有這樣的人,這打仗那些士兵就不用死那麽多人了,直接殺了主將完事了!但是最終這打仗死的最多的還是那些炮灰,士兵,前年難得會有主將給殺給抓的。
既然這條路走不通,那就隻有走另外條路!所以李太後派人把自己的母親接到了宮裏,同時把自己那個在宮裏的弟弟也叫了過來。
話說自從孫海死了之後,李文進就當上了禦馬監的掌印太監,加之這段時間,馮保都夾著尾巴做人,他在宮裏的風頭仿佛是一時無二,隱隱有超越取代了馮保的意思。
隻是這人本就粗野,肚子裏少了幾滴墨水,上任快一年了卻是什麽事也沒辦成,整天個到處摟銀子。為這李太後不知道說了他幾次,讓他把眼光放長遠些,別老盯著眼前這點死銀子,但是他卻始終我行我素,把李太後的話當成了耳邊風。時間長了李太後也懶得再說他了。用他的話說:“現在皇帝那裏銀子海了去了,自己不去撈,自然會有別人去撈,這麽算來還不如自己去撈,也能讓家裏寬裕一些……”
李家真的過的這麽拮據嗎?還真不是很寬裕,因為從去年開始李太後把釣魚台連帶著附近的那些皇莊全給了自己的老爹,然後李偉便興致勃勃的開始在那裏修園子了,按著他的要求,這園子裏的石頭什麽的都是要有講究的,一句話那是什麽最好用什麽!比如修園子少不得太湖石,但是這太湖在什麽地方?江南啊!不說這好的太湖石本身價格就貴的嚇人,更別說還有這一路運上京的費用,那絕對不是一萬兩萬兩銀子便能解決的,一塊石頭上沒個十萬八萬兩銀子更本不可能!修這麽大一個園子隻需要一個太湖石?
而李偉和長子李文全現在都丟了官職,就隻剩下那麽點幹俸祿了,這麽點銀子就算是養活他們一家子人都不夠,那有什麽能力修園子啊?也就靠著李文進在禦馬監撈點銀子這才能支撐了過去。李太後當然清楚裏麵的道道,所以隻能睜一眼閉一眼看著自己的弟弟把禦馬監的那些個銀子折騰回娘家。(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