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我哪有把心思都花在吃上頭了,人家不是還做了棉襖棉褲嗎?”二妞是絕不承認自個變成個吃貨的。
“哎呀,咋把這功勞給忘了,是娘的不是。”
十月裏,趁著還不冷,將家裏的厚被褥和棉襖棉褲都翻騰出來,晾在院子裏暴曬,隻靠太陽曬著還不行,得用木杆拍拍打打一番,把裏邊板結成塊的棉絮打散開來,穿在身上才能更暖和。
薑氏每年這個時候,都會將幾個孩子的棉襖棉褲,重新拆縫開來,改改補補,空出洞的地方就再勻點棉絮過去,不合身的,把袖子褲腿上預留著的布,再拆放開來,加一截棉絮進去就是,實在別辦法的,就大的改給小的穿,。
這一年,大郎兄弟幾人都長了不少的個頭,大郎的襖子,擠在三郎身上,都有些緊吧,才不過是剛能遮住手腕腳踝的地方,三郎與二郎的能改了給四郎穿,可大郎與二郎三郎兄弟三人,卻是連一件適合的也找出來。
二妞比年前高出大半個腦袋來,好在她比大妞小四歲,大妞去年的衣物她現在穿了正合適。
如今家裏的境況,綾羅綢緞穿不起,做幾件棉布襖子,還是負擔得起的。
做新襖子的錢,鄭家是不缺,可是缺時間。
薑氏與大妞兩人,整日埋首在繡繃架前,臘月前要把它繡完去,這事耽擱不得,做襖子不如做單衣那般便利,最費事的是要往裏頭鋪棉花,兩人都抽不出那麽多時間來。
其他人的暫且可以放著,等把手頭上的繡活做完後,再做新的。可大郎兄弟三人,卻是要先置辦出來,過不了多久。天就會冷下來,三人常要往外跑,總不能還穿著單衣進進出出吧。
外邊倒也有現成的賣。可一件襖子的要價,自家能做出兩件來。沒的要去當這冤大頭。
家裏能做針線活,又有空暇時間的,隻剩二妞一人,別無選擇,好在她技藝長進不少,倒也能堪當大任。(.好看的小說)
布料和棉絮買回家後,薑氏和大妞二人先把布裁剪好。再交由二妞把裁剪開得布塊縫合起來,將買回來的新棉花絮在裏邊。
經過勤學苦練,二妞做出來的活計,針腳不能說是絲毫不差的一般長短,至少勻稱了許多,不再是見不得人,麵布和裏布縫好後,二妞自個還是挺滿意的,線藏得不算好,也不差就是。
可接下來的活。卻有些麻煩,要將麵布跟裏布一邊縫合,一邊還有鋪棉花,這是個細乎活。二妞以前沒做過,棉花不僅要絮得均勻,又要鋪的紮實,要不然穿上身後,晃蕩幾下就會擠成團紮成堆,薄的地方能灌進風去。
二妞與棉絮混戰起來,一時間,頭上頂著棉絮,嘴裏嚼著棉絮,鼻孔裏還塞著棉絮,難活的不行。
勉勉強強的,可算是做出了三郎的哪一件,熟能生巧,後邊也就漸漸順手起來,大郎那件放在最後做,倒也有模有樣的,穿去學裏也不會丟人。
看著三件嶄新棉襖,二妞得瑟了,棉褲比棉衣好做,沒幾天功夫,全配成了套。
大郎現在算是個讀書人,應該穿長袍才是,可二妞認為袍子下邊漏風,不如棉褲遮擋的嚴實,硬是給做成兩件套的棉襖棉褲。
三個哥哥的衣物做完後,二妞開始給四郎改棉襖,有了新棉作比較,那些舊衣拎在手裏,怎麽看都不稱心。
用多少年的棉花了,再怎麽拍打暴曬,也是死沉死沉的,捂不住體溫。
二妞想著,要不要把家裏的舊棉,都換一換。
這年頭,一般人家的冬衣,都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再三年,棉花太貴,有些家裏貧困的,新婚時置辦下的被褥和棉襖,要用到老死那天去。(.無彈窗廣告)
大郎三人的棉襖棉褲做出來,花用了一兩多的銀子,若是家裏每人做套新的,可是一大筆錢,二妞可做不了這個主,就將想法與薑氏說了說。
薑氏本意是給幾個孩子每人做上一套,再給鄭大虎添條棉褲,家裏還留有一件襖子,就是二妞去年穿過的哪件,倒也不用做新的,她自個有舊的穿著就行,去年不是還添了見碎皮子做的坎肩,受不到凍。
全家人都置辦新衣,獨少上她一個,自是不行,最後鄭大虎拍板,一人一套新的。
棉花布料買下來,加上大郎他們用去的,差不多就是五兩銀子。
平時買點米麵買點肉什麽的,還不覺得,這次不過是置辦了幾件棉衣褲,出手就是這麽多錢,二妞很是鬱悶,錢真是耐不住花,本以為要奔小康了,原來還隻是剛解決掉溫飽問題,家裏頭那些她本以為不少的積蓄,根本一點看頭也沒有,想要發家致富,任道而重遠。
茂山縣的秋天,永遠是短暫的,進入到十一月,鮮果不再,綠葉不再,枯草碧連天,月過中旬,天氣驟變,人人已是棉襖加身。
天冷下來,如二妞預計的那般,水晶糕的銷量降了下來,不過每天還是能賣出一百多塊,鋪子裏分去四成後,鄭家也能收入個八九十文錢。
初雪飄落的哪天,繡屏正好也完工了,由二妞三郎兩人送去錢家,第二天,錢楊氏就把十五兩銀子送了過來。
“錢嫂子,大冷的天,還勞煩你給送家裏來,真是不好意思。”
“本就是該我做的事,理應如此,今兒來,還有件事,也是想跟你說說”,錢楊氏往二妞姐妹倆看了看,笑著說道,“不知道方便不方便?”
薑氏猜不透是何事,需要如此避諱,不過還是讓大妞她們去了西屋,家裏的其他人,早在楊氏進屋時,就都走了。
“有啥事,你坐下來慢慢說。”
楊氏做上炕頭,說道“我這人也不會繞彎彎,就直接問了吧,不知道你家大妞親事定下了沒?”
“啊!”薑氏有些詫異,隨即又想到,這段時間已經前後有三戶人家,托了陳嬸來問,都是陳保全娶媳婦那回,來陳家吃酒時見著大妞,想結這門親,不過對方的條件都不大合心意,全給拒了,楊氏今天也是此意不成。
“倒是還沒。”
“哎呀,這可真是緣分,本來還想著,大妞這麽好的閨女,怕是早被人定了去,我都不知道該不該張這個口,今天都來家裏了,有沒有都要問問才是,沒曾想真就是問對了。”
楊氏還真是想說門親,對方倒也不是她自家親戚,是走得近的一個鄰裏家的大兒子,叫孫繼明,今年十六,上過私塾,如今幫管著家裏的生意。
錢家住在茂山縣東南的百弄裏,那裏居住的人家境還算不錯,生意人居多,楊氏說的這戶孫姓人家,也是有些家底的,開著油坊,還有一個糧油鋪子,與竇記肉鋪就在一條街上,算是比較值錢的地段。
孫繼明有一個弟弟,今年才是七歲,姐姐已經出嫁,家裏頭還有祖父母跟著同住,有三個叔父,具已分家出去。
“繼明這後生真是不錯的,就是婚事上頭有些周折,我也不瞞你,他原本定過親,是打小定下的,明年就要娶過門,可是那閨女命不好,去年九月裏得病死了,孫家本著情義,過了年祭才張羅著重新說親的事。”
“我看著大妞真是哪都合心意,打心眼裏喜歡著,隻可惜我家的三個小子都太小,不能娶回自家去,繼明也是我看著長大的,實誠著哩,我是個急性子,先跟孫家說過大妞的事,人家催著我來問問,就看你家的意思了。”
聽著確實不錯,“這不是小事,我一個人也做不得主,得先問了大妞她爹才成,今兒他不在家,要晚上才回來,怕是不能現在就答複了你。”
鄭大虎又上山去了,昨日降下來的那點雪,早已融成氣水,飄得無影無蹤,隻是外邊刮著風,冷的不行,鄭大虎怕過幾天第二場雪降下來,山路就不好走了,趁現在進山弄些魚回來,天氣這般冷,晚上放在院子裏,已能結成冰碴子,放至過年吃都成。
說門親事,哪是幾句話就能成事的,楊氏今天過來,也不過是先把話亮出來罷了。
“自當是這樣的,嫁閨女呢,哪有爹不知情的道理,孫家的情況大致就是這樣,等大兄弟回來,你跟他說說,我後天過來,到時候給我個信就成。”
楊氏走後,二妞過來打聽,啥事神神叨叨的,還不讓人聽,可惜薑氏就是不說,纏磨了還久才是死心,隻怨自己太老實,當時咋沒想起聽牆角來著。
薑氏平時由著二妞性子,隻是這事沒個準,成與不成還是兩說,說給了二妞,怕她把不住嘴,再說與大妞去,可就不好。
鄭大虎這次背了三四十斤的魚回來,每條不過是三四斤重的樣子,他也有個把月的沒去捕魚了,與朱師傅合作,接過七八回的生意後就沒再繼續,水塘子裏的魚也不是捕殺不盡的,總要留下一些讓它延續下去。
薑氏把事情跟他說了說,鄭大虎也覺著聽上去不錯,比前天說的三家都強。
“我明天就去孫家的鋪子裏看看,見見真人才知道虛實。”
“這樣不大好吧,後天應下來,不是還要相看的嗎?到時候不就知道了。”
“我先看看再說,相看下的也不一定就是真的,不如事先去探個究竟”,女兒的終身大事,鄭大虎可不願有絲毫的疏忽。(未完待續)
“哎呀,咋把這功勞給忘了,是娘的不是。”
十月裏,趁著還不冷,將家裏的厚被褥和棉襖棉褲都翻騰出來,晾在院子裏暴曬,隻靠太陽曬著還不行,得用木杆拍拍打打一番,把裏邊板結成塊的棉絮打散開來,穿在身上才能更暖和。
薑氏每年這個時候,都會將幾個孩子的棉襖棉褲,重新拆縫開來,改改補補,空出洞的地方就再勻點棉絮過去,不合身的,把袖子褲腿上預留著的布,再拆放開來,加一截棉絮進去就是,實在別辦法的,就大的改給小的穿,。
這一年,大郎兄弟幾人都長了不少的個頭,大郎的襖子,擠在三郎身上,都有些緊吧,才不過是剛能遮住手腕腳踝的地方,三郎與二郎的能改了給四郎穿,可大郎與二郎三郎兄弟三人,卻是連一件適合的也找出來。
二妞比年前高出大半個腦袋來,好在她比大妞小四歲,大妞去年的衣物她現在穿了正合適。
如今家裏的境況,綾羅綢緞穿不起,做幾件棉布襖子,還是負擔得起的。
做新襖子的錢,鄭家是不缺,可是缺時間。
薑氏與大妞兩人,整日埋首在繡繃架前,臘月前要把它繡完去,這事耽擱不得,做襖子不如做單衣那般便利,最費事的是要往裏頭鋪棉花,兩人都抽不出那麽多時間來。
其他人的暫且可以放著,等把手頭上的繡活做完後,再做新的。可大郎兄弟三人,卻是要先置辦出來,過不了多久。天就會冷下來,三人常要往外跑,總不能還穿著單衣進進出出吧。
外邊倒也有現成的賣。可一件襖子的要價,自家能做出兩件來。沒的要去當這冤大頭。
家裏能做針線活,又有空暇時間的,隻剩二妞一人,別無選擇,好在她技藝長進不少,倒也能堪當大任。(.好看的小說)
布料和棉絮買回家後,薑氏和大妞二人先把布裁剪好。再交由二妞把裁剪開得布塊縫合起來,將買回來的新棉花絮在裏邊。
經過勤學苦練,二妞做出來的活計,針腳不能說是絲毫不差的一般長短,至少勻稱了許多,不再是見不得人,麵布和裏布縫好後,二妞自個還是挺滿意的,線藏得不算好,也不差就是。
可接下來的活。卻有些麻煩,要將麵布跟裏布一邊縫合,一邊還有鋪棉花,這是個細乎活。二妞以前沒做過,棉花不僅要絮得均勻,又要鋪的紮實,要不然穿上身後,晃蕩幾下就會擠成團紮成堆,薄的地方能灌進風去。
二妞與棉絮混戰起來,一時間,頭上頂著棉絮,嘴裏嚼著棉絮,鼻孔裏還塞著棉絮,難活的不行。
勉勉強強的,可算是做出了三郎的哪一件,熟能生巧,後邊也就漸漸順手起來,大郎那件放在最後做,倒也有模有樣的,穿去學裏也不會丟人。
看著三件嶄新棉襖,二妞得瑟了,棉褲比棉衣好做,沒幾天功夫,全配成了套。
大郎現在算是個讀書人,應該穿長袍才是,可二妞認為袍子下邊漏風,不如棉褲遮擋的嚴實,硬是給做成兩件套的棉襖棉褲。
三個哥哥的衣物做完後,二妞開始給四郎改棉襖,有了新棉作比較,那些舊衣拎在手裏,怎麽看都不稱心。
用多少年的棉花了,再怎麽拍打暴曬,也是死沉死沉的,捂不住體溫。
二妞想著,要不要把家裏的舊棉,都換一換。
這年頭,一般人家的冬衣,都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再三年,棉花太貴,有些家裏貧困的,新婚時置辦下的被褥和棉襖,要用到老死那天去。(.無彈窗廣告)
大郎三人的棉襖棉褲做出來,花用了一兩多的銀子,若是家裏每人做套新的,可是一大筆錢,二妞可做不了這個主,就將想法與薑氏說了說。
薑氏本意是給幾個孩子每人做上一套,再給鄭大虎添條棉褲,家裏還留有一件襖子,就是二妞去年穿過的哪件,倒也不用做新的,她自個有舊的穿著就行,去年不是還添了見碎皮子做的坎肩,受不到凍。
全家人都置辦新衣,獨少上她一個,自是不行,最後鄭大虎拍板,一人一套新的。
棉花布料買下來,加上大郎他們用去的,差不多就是五兩銀子。
平時買點米麵買點肉什麽的,還不覺得,這次不過是置辦了幾件棉衣褲,出手就是這麽多錢,二妞很是鬱悶,錢真是耐不住花,本以為要奔小康了,原來還隻是剛解決掉溫飽問題,家裏頭那些她本以為不少的積蓄,根本一點看頭也沒有,想要發家致富,任道而重遠。
茂山縣的秋天,永遠是短暫的,進入到十一月,鮮果不再,綠葉不再,枯草碧連天,月過中旬,天氣驟變,人人已是棉襖加身。
天冷下來,如二妞預計的那般,水晶糕的銷量降了下來,不過每天還是能賣出一百多塊,鋪子裏分去四成後,鄭家也能收入個八九十文錢。
初雪飄落的哪天,繡屏正好也完工了,由二妞三郎兩人送去錢家,第二天,錢楊氏就把十五兩銀子送了過來。
“錢嫂子,大冷的天,還勞煩你給送家裏來,真是不好意思。”
“本就是該我做的事,理應如此,今兒來,還有件事,也是想跟你說說”,錢楊氏往二妞姐妹倆看了看,笑著說道,“不知道方便不方便?”
薑氏猜不透是何事,需要如此避諱,不過還是讓大妞她們去了西屋,家裏的其他人,早在楊氏進屋時,就都走了。
“有啥事,你坐下來慢慢說。”
楊氏做上炕頭,說道“我這人也不會繞彎彎,就直接問了吧,不知道你家大妞親事定下了沒?”
“啊!”薑氏有些詫異,隨即又想到,這段時間已經前後有三戶人家,托了陳嬸來問,都是陳保全娶媳婦那回,來陳家吃酒時見著大妞,想結這門親,不過對方的條件都不大合心意,全給拒了,楊氏今天也是此意不成。
“倒是還沒。”
“哎呀,這可真是緣分,本來還想著,大妞這麽好的閨女,怕是早被人定了去,我都不知道該不該張這個口,今天都來家裏了,有沒有都要問問才是,沒曾想真就是問對了。”
楊氏還真是想說門親,對方倒也不是她自家親戚,是走得近的一個鄰裏家的大兒子,叫孫繼明,今年十六,上過私塾,如今幫管著家裏的生意。
錢家住在茂山縣東南的百弄裏,那裏居住的人家境還算不錯,生意人居多,楊氏說的這戶孫姓人家,也是有些家底的,開著油坊,還有一個糧油鋪子,與竇記肉鋪就在一條街上,算是比較值錢的地段。
孫繼明有一個弟弟,今年才是七歲,姐姐已經出嫁,家裏頭還有祖父母跟著同住,有三個叔父,具已分家出去。
“繼明這後生真是不錯的,就是婚事上頭有些周折,我也不瞞你,他原本定過親,是打小定下的,明年就要娶過門,可是那閨女命不好,去年九月裏得病死了,孫家本著情義,過了年祭才張羅著重新說親的事。”
“我看著大妞真是哪都合心意,打心眼裏喜歡著,隻可惜我家的三個小子都太小,不能娶回自家去,繼明也是我看著長大的,實誠著哩,我是個急性子,先跟孫家說過大妞的事,人家催著我來問問,就看你家的意思了。”
聽著確實不錯,“這不是小事,我一個人也做不得主,得先問了大妞她爹才成,今兒他不在家,要晚上才回來,怕是不能現在就答複了你。”
鄭大虎又上山去了,昨日降下來的那點雪,早已融成氣水,飄得無影無蹤,隻是外邊刮著風,冷的不行,鄭大虎怕過幾天第二場雪降下來,山路就不好走了,趁現在進山弄些魚回來,天氣這般冷,晚上放在院子裏,已能結成冰碴子,放至過年吃都成。
說門親事,哪是幾句話就能成事的,楊氏今天過來,也不過是先把話亮出來罷了。
“自當是這樣的,嫁閨女呢,哪有爹不知情的道理,孫家的情況大致就是這樣,等大兄弟回來,你跟他說說,我後天過來,到時候給我個信就成。”
楊氏走後,二妞過來打聽,啥事神神叨叨的,還不讓人聽,可惜薑氏就是不說,纏磨了還久才是死心,隻怨自己太老實,當時咋沒想起聽牆角來著。
薑氏平時由著二妞性子,隻是這事沒個準,成與不成還是兩說,說給了二妞,怕她把不住嘴,再說與大妞去,可就不好。
鄭大虎這次背了三四十斤的魚回來,每條不過是三四斤重的樣子,他也有個把月的沒去捕魚了,與朱師傅合作,接過七八回的生意後就沒再繼續,水塘子裏的魚也不是捕殺不盡的,總要留下一些讓它延續下去。
薑氏把事情跟他說了說,鄭大虎也覺著聽上去不錯,比前天說的三家都強。
“我明天就去孫家的鋪子裏看看,見見真人才知道虛實。”
“這樣不大好吧,後天應下來,不是還要相看的嗎?到時候不就知道了。”
“我先看看再說,相看下的也不一定就是真的,不如事先去探個究竟”,女兒的終身大事,鄭大虎可不願有絲毫的疏忽。(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