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與跟鎮上幾家店鋪裏的掌櫃說好,初七這天把糕點送過去,絕不耽誤初八開業,新年頭一回,趁著雪停鄭大虎親自去的,道上積雪比較重不大好走,來回一趟花了平時好幾倍的時間。
回來後鄭大虎說起鎮上的情景,“街上的鋪子有小半都沒開張,開了買東西的人不多,隻有那些雜貨鋪子,每家門前都好幾十號的人排長隊等著買炭,頭一天,炭價就漲了兩回。”
薑氏拍幹淨鄭大虎鬥篷上的雪花掛起來,“雪若不停,這價還的再漲,有價無市都不好說。”
“爹,您別喝酒,先把薑湯喝了”,二妞搶過鄭大虎手裏的酒壺,把自己剛從廚房端來薑湯遞上。
鄭大虎滿臉無奈的接過,皺起眉頭一口喝盡。
二妞笑嘻嘻把酒壺還給他,再配送一碟花生米,“爹,這裏可比咱老家冷多了,不過今年也怪異,蓮嬸子今天來咱家,說是村裏的老人講,年後還下這麽大的雪,幾十年也碰不上一回。”
原來在茂山縣時,年年下雪她就覺得夠冷的了,搬到這來,剛入冬二妞就深刻體會到,沒有最冷隻有更冷,如今更是驗證了她人品極好,差不多百年不遇的事情就這麽輕易的被她撞上。
“嗯,是比咱們那要冷的多”,鄭大虎咪一口酒將嘴裏的薑味壓下,再扔顆花生米愜意的嚼吧嚼吧。
又過了兩天,雪不顯小反而更大了,村裏已經有三戶人家房子出現不同程度的坍塌,好在沒有人員傷亡,這些天冷得厲害,為了節省炭和柴火。很多人家都把家人盡可能的聚在一個屋裏,晚上也是分了男女睡大通炕,能容下那麽多人的屋子一般正房。也結實些。
鄭家果園裏給劉常貴一家住的房子,入冬前趁著農閑重新加固過,倒是沒有任何鬆動的跡象。薑氏把大郎他們從茂山縣穿出來如今壓在箱底不用的棉衣棉褲讓常貴家的帶回去,是改還是拆了做它用。就隨她了。
道上積雪更厚了,馬車極難行駛,給鋪子的貨供不上,鄭大虎騎馬去了一趟,要與掌櫃的打個招呼,不言不語斷貨有違信譽。
自家靠著西瓜一夜暴富,但畢竟不是長久之計。這玩意沒法一年四季的種,就那麽幾十天,又不能永遠捂在自己手裏。
寄賣糕點所賺不多,卻是細水長流的生計,日日都有進賬,如今隻送鎮上的幾家,以後還能往別的地方送,鄭大虎盤算著這門生意是要長久做下去的,靠它養幾個長工都行。
陸陸續續的又有六戶人家到鄭家來借炭,鎮上的炭價已經貴得讓人望而卻步。上鄭家來借,實在換不起至少能做工抵債,好歹是條活路。
不過是幾籮筐的炭,又是能力範圍之內。鄭家人本不在意,卻博回個仁善之名,倒是意外之喜,這個時代,名聲不能當飯吃,但某些時候,它能為你賺取更多的飯資。
轉眼已至元宵佳節,老天總算發泄舒暢了不再折騰凡塵俗子,降雪量銳減。
有了之前的對比,時不時飄下的零星雪花,完全可以無視之,家家戶戶冒著嚴寒開始忙活起來,屋頂上的雪要掃,被埋的牛棚得挖出來,壓塌的房舍要清理,看看有沒有貴重之物,免得被別人順了去。
往年這個時候,鎮上掛花燈舞長龍踩高蹺好不熱鬧,可今年元宵之夜卻是清冷的很。
官府裏的人也正忙著統計管轄內這個村那個莊的凍死多少人冷死多少牲口,心存良知的準備安撫救災,良心被狗吃了的,就想著能遮的遮能捂的捂,別影響了自己的政績,誰還有心思管鬧元宵這檔子事。
“四哥,這麽冷的天,你怎麽來了,路上不好走吧。”
薑氏本想著,這場風雪才過去,以自家這條件,永哥兒還要再過些日子才能送來,離書院開課的日子還遠著呢。
沒想到她隻猜對一半,的確不見永哥兒,徐世錚卻是來了,還領著六七個騎馬的親隨,每匹馬上卸下兩個鼓鼓的布袋子,也不知道裝的什麽。
“正巧路過,順便折進來的,下了好幾天的大雪,你嫂子在家惦記著,讓我來看看,家裏可都好?”
“挺好的,哥哥嫂嫂費心了。”
徐世錚大手一揮,讓後邊幾人把卸下來的布袋,直接堆成一堆,就那麽擱放在院子裏。
“沒事就好,妹夫不在?”
“隔壁有戶相熟的人家遭了災,帶著大郎他們在那幫忙呢。”
村裏坍塌的屋舍不少,水生家也毀了一間廂房,廚房塌下一半,前兩天還是借了鄭家的廚房做的飯,兩家離得近,薑氏主動張口,水生娘順著應了,來這比去水生叔伯家方便得多。
薑氏使了二妞去丁家喊人,自己陪著徐世錚進西屋,至於徐世錚帶來的那幾個人,隻能被安排在堂屋,沒辦法,鄭家就那麽大,不進堂屋就隻能在外頭站著了,這些不是徐府的下人,穿得可都是戎裝,不能委屈了。
“我領了趟急差要出遠門,沒一兩個月回不來,年歲上頭府裏事多抽不開身,可能過了正月,你嫂子才能送永哥兒過來,你那侄兒頑劣,犯了錯別給他兜著,你是他親姑姑,打罵都使得,這小子順著竿子就能往上爬的。”
“三郎才是真頑劣,永哥兒算是個頂好的了,是四哥對他要求太過,不過你放心,永哥兒與三郎他們是一樣的,有錯我絕不依他。”
兩句話的功夫,鄭大虎已經回來了,大郎幾個跟在後邊來給舅舅見禮,大妞已經及笄又是備嫁之身,一屋子的兵甲,不便拋頭露麵,隻好失些禮數。
薑氏要去廚房準備飯菜,雖然離午飯時辰善早,但人來了總不能空著肚子走。
“不用備飯,我與妹夫說幾句話就走,外邊都是我身邊的人,妹妹不用過多理會,身上帶著幹糧,餓不著他們。”
薑氏看了看徐世錚,不像是客套之詞,於是也坐在一旁,默默的聽他倆交談,並不插話,外邊的人交給大郎幾個去招呼。
帶著幹糧而不是在驛站用飯,看來著實是趟急差,麵上毫無喜色,那也不是趟好差,薑氏如此猜測。
二妞泡好了茶,東屋裏的她自己送去,給外邊官兵的,則由三郎端上桌。
徐世錚在鄭家呆了不到半個時辰,鄭大虎帶著大郎幾個將他送出院門。
還未上馬,徐世錚瞄見一個古怪的玩意正擱在院門口,來的時候還沒有,於是多關注了兩眼,這是戰場上養成的本能,容不下身邊有不明之物。
下邊兩根平放著的兩頭翹起的長條木塊,上頭幾根支架,撐起一個椅子不像椅子杌子不是杌子的東西,應該是給人坐在上邊用的。
徐世錚從沒見過這樣的物什,順口問了句。
“這是你幾個外甥瞎鼓搗出的,就是個耍法,能拉人在雪地裏溜圈,這幾天正熱乎這,整天拉出來胡鬧。”
本來順口一問,反倒起了興致,“大郎,能給我講講你們做的這東西嗎?”
大郎詫然,這麽個東西舅舅能感興趣?上前幾步,認真的給他解釋,光說不夠,讓二郎拉上四做了示範。
徐世錚看得分外仔細,眼睛幽幽的好像想起什麽,等大郎解釋完,又問到,“你們管這叫什麽?”
“是妹妹給取的名字,叫雪橇。”
徐世錚點點頭,又回過身與鄭大虎說了兩句話,上馬離去。
二妞今年第一次切身體會到大雪給人們出行帶來的不便,為大自然所震撼,恍然醒悟,發覺自己太得過且過,應該要通過自己的努力,改善一下自家的交通狀況,沒準還能順帶的造福造福勞苦大眾。
當然,這是好聽的說法,真實原因是大雪擋了她家的財路,於是心生怨憤,要想個辦法出來與大自然做抗爭,減少自家的損失,即便今年用不上還有明年後年,自家的糕點生意還要發揚光大,以後往遠的地方送咋辦,難道下雪天就不賺錢了嗎?沒有這樣的道理。
好歹她也經曆過幾千年後的文明,冥思苦想之下,終於記起有種叫雪橇的東東來了,這種東西估計是起源於北歐,印象最深刻的是一部電影中愛斯基摩狗拉雪橇的在雪海林源裏穿行的鏡頭,雪地上很實用的一種交通工具。
雪橇具體是怎樣的構造她說不清楚,畢竟隻在電視裏見過,不過原理還是能推敲出個大概的,不就是關於些壓力壓強的問題嗎?這點物理常識她還記得。
二妞想著法子的給大郎他們點了點,光憑她自己可做不出來,通過激烈的討論,再由大郎二郎三郎動手實踐,叮叮咚咚敲敲打打了兩天,最後用木頭鼓搗出這麽個的玩意。
首個成品隻是種玩具,二妞力圖將它升級,把身份從兒童玩具提拔加入到交通工具的行列,具體的改造和實施者,自家那位四肢發達頭腦也不簡單的虎爹,自是不二人選。
送走了徐世錚,鄭大虎與大郎幾個去搬院子裏的那堆東西,打開來才知道,裏邊都是炭,薑氏聽到院子裏的動靜,也走出屋來,看過後輕歎一聲,心頭有些酸澀。(未完待續)
回來後鄭大虎說起鎮上的情景,“街上的鋪子有小半都沒開張,開了買東西的人不多,隻有那些雜貨鋪子,每家門前都好幾十號的人排長隊等著買炭,頭一天,炭價就漲了兩回。”
薑氏拍幹淨鄭大虎鬥篷上的雪花掛起來,“雪若不停,這價還的再漲,有價無市都不好說。”
“爹,您別喝酒,先把薑湯喝了”,二妞搶過鄭大虎手裏的酒壺,把自己剛從廚房端來薑湯遞上。
鄭大虎滿臉無奈的接過,皺起眉頭一口喝盡。
二妞笑嘻嘻把酒壺還給他,再配送一碟花生米,“爹,這裏可比咱老家冷多了,不過今年也怪異,蓮嬸子今天來咱家,說是村裏的老人講,年後還下這麽大的雪,幾十年也碰不上一回。”
原來在茂山縣時,年年下雪她就覺得夠冷的了,搬到這來,剛入冬二妞就深刻體會到,沒有最冷隻有更冷,如今更是驗證了她人品極好,差不多百年不遇的事情就這麽輕易的被她撞上。
“嗯,是比咱們那要冷的多”,鄭大虎咪一口酒將嘴裏的薑味壓下,再扔顆花生米愜意的嚼吧嚼吧。
又過了兩天,雪不顯小反而更大了,村裏已經有三戶人家房子出現不同程度的坍塌,好在沒有人員傷亡,這些天冷得厲害,為了節省炭和柴火。很多人家都把家人盡可能的聚在一個屋裏,晚上也是分了男女睡大通炕,能容下那麽多人的屋子一般正房。也結實些。
鄭家果園裏給劉常貴一家住的房子,入冬前趁著農閑重新加固過,倒是沒有任何鬆動的跡象。薑氏把大郎他們從茂山縣穿出來如今壓在箱底不用的棉衣棉褲讓常貴家的帶回去,是改還是拆了做它用。就隨她了。
道上積雪更厚了,馬車極難行駛,給鋪子的貨供不上,鄭大虎騎馬去了一趟,要與掌櫃的打個招呼,不言不語斷貨有違信譽。
自家靠著西瓜一夜暴富,但畢竟不是長久之計。這玩意沒法一年四季的種,就那麽幾十天,又不能永遠捂在自己手裏。
寄賣糕點所賺不多,卻是細水長流的生計,日日都有進賬,如今隻送鎮上的幾家,以後還能往別的地方送,鄭大虎盤算著這門生意是要長久做下去的,靠它養幾個長工都行。
陸陸續續的又有六戶人家到鄭家來借炭,鎮上的炭價已經貴得讓人望而卻步。上鄭家來借,實在換不起至少能做工抵債,好歹是條活路。
不過是幾籮筐的炭,又是能力範圍之內。鄭家人本不在意,卻博回個仁善之名,倒是意外之喜,這個時代,名聲不能當飯吃,但某些時候,它能為你賺取更多的飯資。
轉眼已至元宵佳節,老天總算發泄舒暢了不再折騰凡塵俗子,降雪量銳減。
有了之前的對比,時不時飄下的零星雪花,完全可以無視之,家家戶戶冒著嚴寒開始忙活起來,屋頂上的雪要掃,被埋的牛棚得挖出來,壓塌的房舍要清理,看看有沒有貴重之物,免得被別人順了去。
往年這個時候,鎮上掛花燈舞長龍踩高蹺好不熱鬧,可今年元宵之夜卻是清冷的很。
官府裏的人也正忙著統計管轄內這個村那個莊的凍死多少人冷死多少牲口,心存良知的準備安撫救災,良心被狗吃了的,就想著能遮的遮能捂的捂,別影響了自己的政績,誰還有心思管鬧元宵這檔子事。
“四哥,這麽冷的天,你怎麽來了,路上不好走吧。”
薑氏本想著,這場風雪才過去,以自家這條件,永哥兒還要再過些日子才能送來,離書院開課的日子還遠著呢。
沒想到她隻猜對一半,的確不見永哥兒,徐世錚卻是來了,還領著六七個騎馬的親隨,每匹馬上卸下兩個鼓鼓的布袋子,也不知道裝的什麽。
“正巧路過,順便折進來的,下了好幾天的大雪,你嫂子在家惦記著,讓我來看看,家裏可都好?”
“挺好的,哥哥嫂嫂費心了。”
徐世錚大手一揮,讓後邊幾人把卸下來的布袋,直接堆成一堆,就那麽擱放在院子裏。
“沒事就好,妹夫不在?”
“隔壁有戶相熟的人家遭了災,帶著大郎他們在那幫忙呢。”
村裏坍塌的屋舍不少,水生家也毀了一間廂房,廚房塌下一半,前兩天還是借了鄭家的廚房做的飯,兩家離得近,薑氏主動張口,水生娘順著應了,來這比去水生叔伯家方便得多。
薑氏使了二妞去丁家喊人,自己陪著徐世錚進西屋,至於徐世錚帶來的那幾個人,隻能被安排在堂屋,沒辦法,鄭家就那麽大,不進堂屋就隻能在外頭站著了,這些不是徐府的下人,穿得可都是戎裝,不能委屈了。
“我領了趟急差要出遠門,沒一兩個月回不來,年歲上頭府裏事多抽不開身,可能過了正月,你嫂子才能送永哥兒過來,你那侄兒頑劣,犯了錯別給他兜著,你是他親姑姑,打罵都使得,這小子順著竿子就能往上爬的。”
“三郎才是真頑劣,永哥兒算是個頂好的了,是四哥對他要求太過,不過你放心,永哥兒與三郎他們是一樣的,有錯我絕不依他。”
兩句話的功夫,鄭大虎已經回來了,大郎幾個跟在後邊來給舅舅見禮,大妞已經及笄又是備嫁之身,一屋子的兵甲,不便拋頭露麵,隻好失些禮數。
薑氏要去廚房準備飯菜,雖然離午飯時辰善早,但人來了總不能空著肚子走。
“不用備飯,我與妹夫說幾句話就走,外邊都是我身邊的人,妹妹不用過多理會,身上帶著幹糧,餓不著他們。”
薑氏看了看徐世錚,不像是客套之詞,於是也坐在一旁,默默的聽他倆交談,並不插話,外邊的人交給大郎幾個去招呼。
帶著幹糧而不是在驛站用飯,看來著實是趟急差,麵上毫無喜色,那也不是趟好差,薑氏如此猜測。
二妞泡好了茶,東屋裏的她自己送去,給外邊官兵的,則由三郎端上桌。
徐世錚在鄭家呆了不到半個時辰,鄭大虎帶著大郎幾個將他送出院門。
還未上馬,徐世錚瞄見一個古怪的玩意正擱在院門口,來的時候還沒有,於是多關注了兩眼,這是戰場上養成的本能,容不下身邊有不明之物。
下邊兩根平放著的兩頭翹起的長條木塊,上頭幾根支架,撐起一個椅子不像椅子杌子不是杌子的東西,應該是給人坐在上邊用的。
徐世錚從沒見過這樣的物什,順口問了句。
“這是你幾個外甥瞎鼓搗出的,就是個耍法,能拉人在雪地裏溜圈,這幾天正熱乎這,整天拉出來胡鬧。”
本來順口一問,反倒起了興致,“大郎,能給我講講你們做的這東西嗎?”
大郎詫然,這麽個東西舅舅能感興趣?上前幾步,認真的給他解釋,光說不夠,讓二郎拉上四做了示範。
徐世錚看得分外仔細,眼睛幽幽的好像想起什麽,等大郎解釋完,又問到,“你們管這叫什麽?”
“是妹妹給取的名字,叫雪橇。”
徐世錚點點頭,又回過身與鄭大虎說了兩句話,上馬離去。
二妞今年第一次切身體會到大雪給人們出行帶來的不便,為大自然所震撼,恍然醒悟,發覺自己太得過且過,應該要通過自己的努力,改善一下自家的交通狀況,沒準還能順帶的造福造福勞苦大眾。
當然,這是好聽的說法,真實原因是大雪擋了她家的財路,於是心生怨憤,要想個辦法出來與大自然做抗爭,減少自家的損失,即便今年用不上還有明年後年,自家的糕點生意還要發揚光大,以後往遠的地方送咋辦,難道下雪天就不賺錢了嗎?沒有這樣的道理。
好歹她也經曆過幾千年後的文明,冥思苦想之下,終於記起有種叫雪橇的東東來了,這種東西估計是起源於北歐,印象最深刻的是一部電影中愛斯基摩狗拉雪橇的在雪海林源裏穿行的鏡頭,雪地上很實用的一種交通工具。
雪橇具體是怎樣的構造她說不清楚,畢竟隻在電視裏見過,不過原理還是能推敲出個大概的,不就是關於些壓力壓強的問題嗎?這點物理常識她還記得。
二妞想著法子的給大郎他們點了點,光憑她自己可做不出來,通過激烈的討論,再由大郎二郎三郎動手實踐,叮叮咚咚敲敲打打了兩天,最後用木頭鼓搗出這麽個的玩意。
首個成品隻是種玩具,二妞力圖將它升級,把身份從兒童玩具提拔加入到交通工具的行列,具體的改造和實施者,自家那位四肢發達頭腦也不簡單的虎爹,自是不二人選。
送走了徐世錚,鄭大虎與大郎幾個去搬院子裏的那堆東西,打開來才知道,裏邊都是炭,薑氏聽到院子裏的動靜,也走出屋來,看過後輕歎一聲,心頭有些酸澀。(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