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章算是對王烈思想的一個總結,對或不對,全在個人理解
對於建康百姓來說,建興四年初冬顯得那般寒意襲人,就算身居在生著火爐的屋中,仍然會有一種發自內心的寒戰感。//高速更新//
這其中固然有氣溫持續降低的原因,但更有持續的兵災戰亂帶來的心裏恐慌,讓人失去了安全感。
江左不比北地,就算再五胡亂華最盛時,這裏也能勉強保住一方安定,相對的在這裏生存的百姓,也就要比北地的百姓缺少一股悍勇,承受能力也相對更脆弱,也更容易在戰亂下失去鎮靜。
尤其是昨夜,從子夜時開始的動亂,一直持續到了第二日清晨才慢慢平息,這些撕殺人和慘叫聲,讓躲在家中的百姓如身在地獄一般,對未知的一切更加充滿了恐懼。
並不是他們不想出去查看下詳情,但因為大將軍王敦早就下了宵禁令,酉時就不準踏出裏坊大門,違者以奸細論處。
因此,大多數的梁山百姓根本不知道昨夜到底發生了什麽,隻是聽得街道上兵馬不斷奔走,偶爾還會有砍殺聲衝進耳膜。
最讓這些百姓趕到恐慌的是,身邊不少鄰裏的房屋在這個夜晚都被意外引燃,就在他們中的某些人大著膽子出門救火的時候,透過緊緊關閉的裏坊大門,赫然發現,街道裏到處都是倒伏在地的屍體。
目睹耳聞了這一切的建康百姓瞬間失去了基本的判斷,有人甚至開始傳言:“王烈要屠城了……”
也因此,一到早晨,聽得街道裏喊殺聲漸停,這些百姓立刻起身收拾包裹,準備等到天一大亮,就趁城門打開的時候出城避難。
但還未等他們走出家門,就聽見了一陣緊似一陣的鑼鼓梆子聲,接著就是自己裏坊內裏長熟悉的聲音傳來:“鎮東將軍、武功侯王有令:吾代至尊巡視江左,昨夜平定叛亂。已擒住逆首王敦,其餘逃竄流逆正抓緊追捕,望城中父老安心。士農工商皆可正常出入;我狂瀾軍將士約法三章,不入民居,不掠民財,不傷民命。如有違令,百姓盡可舉報,一經查證嚴懲不殆!”
如此傳告,在建康城內各個坊間不斷響起。
這些百姓當然不會因為一個通告就相信平安無事,可現在看。這建康城已然變天了,他們也不可能逃出去了,隻好躲在家中,祈禱平安。
又過了半日,的確沒有任何兵馬進入民居的裏坊,反到是裏長的聲音再次在外響起:“鎮東將軍、武功侯王有令:昨夜平叛,有誤傷百姓、誤毀民居者,三日內可去建康郡守府備案。官府統一出資修葺、賠償;家有病患、斷糧者可去建康郡守府申請資助……”
隨著這一道道命令的發布、傳達。建康城百姓內心的惶恐總算慢慢消去。
而隨著第一個大膽的百姓去郡守府備案,一個時辰後就領著銀錢高興返家的消息傳出,更多的百姓走出了家門。
隨後,開始有狂瀾軍士兵進入各個裏坊,這些士兵也多是在裏長的帶領下,主動幫助那些房屋被毀的百姓進行整修。修葺之後不但不要一文錢,甚至連水都不肯喝一口。
王烈生活的後世有一句話。叫“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大晉的百姓顯然也更相信自己親身所見所聞。眼見狂瀾軍如此親民愛民,不出三日,城內百姓的惶恐盡去,街市裏也慢慢恢複了正常的交易。
建康,這個大晉最大的都市之一,慢慢恢複了往日的繁榮氣象。
而隨著王烈正式控製住城內局勢,一條條滿載北地糧草、物資的艦船也開進了碼頭,這些物資的湧入,更是極大的平穩了建康百姓的擔憂――原來,王烈將軍可以讓我們生活的更好。
百姓就是這麽容易滿足,戰亂之後予其溫飽,他們往往就感恩戴德。
而在街頭巷尾的酒坊、茶樓等地,也開始出現了關於王烈、關於狂瀾軍的各個故事。
畢竟,對於普通百姓來說,那一夜到底發生了什麽,狂瀾軍到底是如何進城,又如何戰勝了江左中軍,很多人都並不知曉,但這並不妨礙大晉百姓對八卦的熱衷。
於是,在某些人的刻意引導下,關於王烈和狂瀾軍種種美好的形象被順利樹立起來。
什麽王烈是神仙下凡,手下將士也盡皆天兵天將;什麽王烈一直愛民如子,本不想與王敦動幹戈,但是王敦等人卻步步緊逼,王烈無奈還擊芸芸……
而這些百姓不知道的是,在看似平靜的建康城內,這幾日卻著實是風起雲湧,有人順利活下來,但也不斷有人死去……
那一夜,狂瀾軍雖然取得了最終的勝利,甚至很順利的就抓住了已經有些失魂落魄的大將軍王敦。
但卻沒有擒住策劃了這一切的王導,根據俘虜的交待,王導在劉曜戰死後就已經失去了蹤跡,也不知道是逃走還是死在了亂軍之中。
還有就是甘卓率領的江左豪門的水軍,一見大勢已去,就帶著剩下的人馬順江逃走,現在據說已經投奔陶侃而去。
因為此一戰,狂瀾軍水軍損失慘重,王烈也沒有能力追趕,隻好任他們離開。
但王烈卻絕對不會放任聚居城內的江左豪門世家不聞不問。
這些人雖然現在沒有發出聲音,可一旦他們知道王導的事情,或者王導忽然在某地出現,造謠生事,難保他們不會一呼百應。(.)
因此在表現放鬆,不驚擾城內百姓的前提下,王烈卻秘密派兵馬進入了烏衣巷等城內權貴聚集的裏坊,在謝琨、庾亮和桓彝等人的指引下,順利將那些平日與王氏結交甚密,可能懷有不軌的世家家主和主要主事之人,全部“請去”軍營喝茶。
對於這些人,王烈不會濫用私刑,而是經過仔細甄別,看那些是被王導所騙不知實情;那些又是與王氏坑瀣一氣,狼狽為奸。
前者好生安撫,客氣送回;後者。大刑伺候,逼出實情。
五日後,待城內徹底恢複安寧。城內百姓人人傳頌王烈恩德的時候,裏坊間再次響起傳令的鑼聲:“鎮東將軍、武功侯王有令,近日城內有大戶周氏、陸氏等勾結逆賊王匪王敦,囤積居奇。謀奪百姓錢財;更有琅琊王氏族長王導,勾結胡虜,亂我江左,殘害忠良,經父老舉報。現定於三日後在大將軍府審辦,望父老周知,如有冤情著可去狀告,如知情不舉者同罪論處……”
狀告世家?狀告那些平日高高在上,可以肆意淩辱、甚至殺死自己的士族?這一切在這些平民百姓聽來更像是一個笑話。
但連續幾天的宣傳,加上王烈刻意挑選出幾個平日裏欺壓百姓民憤極大的士族子弟遊街而過,卻是很快消除了這些百姓的疑慮。
尤其是通告中那關於王導勾結胡虜的案情,更讓很多江左百姓憤恨不已。
本來很多人並不相信那個在民間風評極好的王茂弘會做出這種事情。但接連幾日。都有狂瀾軍士兵押解著十幾個胡人俘虜遊街,這些狂瀾軍甚至將從王府中抄出的一些王導與匈奴漢國國主劉聰往來的信箋直接擺在郡守府前,供人觀看。
而且那匈奴大將劉曜的屍首直接被放在廣場上示眾。
這也怪不得王烈無德,本來他還覺得劉曜算個英雄,想給劉曜一個安穩入葬。但劉曜生就白眉紅瞳,這些標誌很多大晉有見識的人都知道。正是用來證明王導勾結胡虜的好證據,王烈也隻好將他屍首示眾了。
麵對這樣確鑿的證據。百姓們的怒火頓時被點燃了,在有人的引導下。這些百姓湧入了平日看都不看都看一眼的烏衣巷,圍在琅琊王氏的府邸前謾罵呼喊。
王氏本來想閉門不出,但早有狂瀾軍士兵看在門外,強行將大門打開,供百姓叫罵,但同時卻並不讓這些百姓進入。
反而不斷勸說百姓們去官府告狀,走律法程序,要相信武功侯大人會給大家一個公道芸芸。
按照王烈的說法,這就是最大限度的利用民意,但卻不能讓民意變成暴動。
很快,王家門外和門內被扔進去的破磚爛瓦都夠建起一片建築了,但王氏的族人卻無論如何也不敢出麵應對,如今王敦被擒,王導不知所蹤,整個王氏人心惶惶,都怕王烈哪一日提兵上門滅門。
若此刻再激起民變,隻要門口這些狂瀾軍士兵稍微“玩忽職守”下,那整個王府可能就會在瞬間變成一片瓦礫了。
這時候得不到宣泄的民眾們轉移了目標,開始有百姓成群結隊郡守府鳴冤狀告,狀告這些大戶如何欺壓百姓,更多的人也被這些百姓勾起了仇恨,三日內去鳴冤的百姓竟然高達上萬。
若在平日,建康府的郡守就算有熊心豹膽,也不敢接下這麽多狀告世家的案子,但今日不同往時,王烈顯然就是針對這些盤踞江左多年的世家來的,而且哪個敢與他作對,那個就被抄了家,掉了腦袋。
琅琊王氏大不大,那可以說是和至尊司馬氏比肩的望族了,還不是被王烈給壓了下去?
王烈在江左的所作所為,已經明明白白告訴了這些世家,這個世界上就沒有什麽是他王明揚不敢做的事。
所以,今日麵對這些案情,早就得了王烈吩咐的建康府上下大小官吏,除了一些所謂的清流硬骨頭,大多數人都選擇了歸附,對處理這些案件也十分用心。
任何一個時代,上層建築都不可能占據社會的大多數,就算是在官場,大晉的大多數官吏也並非大世家出身,至少郡守以下很多都不過是寒門子弟,甚至是貧賤出身。
而這些人正是支撐起這個社會乃至官場的中堅,所以對待處理大世家的問題上,這些人並沒有多少抵觸心理,反而有一種反身做主的感覺。
至少,這些人從王烈的“寒門”出身上看到了希望,他們又何嚐不希望自己又一日也能成為這樣的英雄?
麵對這般群情洶湧現實,就連策劃了這一切的王烈也暗自感慨,這士族世家看似龐大,但在民間的風評卻實在差到極點,隻要自己給這些普通百姓和寒門一個宣泄的機會,再適當加以引導,那麽不用費自己一兵一卒,這些世家就會被百姓的憤怒所淹沒。
王烈,並不是這個時代的逆流者;他所做的,其實是一個決堤者,引導者。他不過是在利用自己的力量,順著整個時代發展的大潮,引導這些曾經的卑賤者與過去的主宰者進行鬥法。
說到底,從王烈選擇了徹底與王敦決裂,就已經走上了一條和江左士族,甚至整個大晉士族為敵的道路,至少在王烈的計劃中,除了謝家、庾家這樣死命支持自己的世家,其餘世家都可以拋棄。
隻是在這些人眼中,王烈是想要取而代之,成為新的“琅琊王氏”。
但在王烈自己看來,與世家為敵,不等於與大晉為敵,更不等於與這個時代為敵。
隻要自己手中掌握了一定的權利基礎,那麽自己就有能力讓人折服,我以德服人,不服的就打到你服。
至於取而代之,王烈絕對不想這樣做,在王烈看來就算自己今日能取而代之,但未來,他的子孫隻要有一個不慎,照樣還是會重演今日悲劇的曆史,這絕對不是王烈所想要的。
鬥法,鬥法,皆在其法,法為何物?律己、律人,但其實不過是最基本的道德底線。
王烈所能操控的,也僅僅是這最基本的底線而已,他不是哲學家,不是社會學家,甚至都不能算是一個改革家,他所具有的無非是千年後的一點先進思想和手段,所以他根本沒有想過逆天而行,一切都在法,鬥天鬥地那是孫猴子才的任務,他要鬥的不過是一個時代的一個階層而已。
當然,王烈不會把自己心中所想急於告訴他們,這個世界上是最容易改變的和最難改變的都是人的思想。
容易的是,利用幾個人就可以引導千萬人的所思所想;難的是,這個時代民智未開,就算暫時引導,也很容易再被士族階層利用、改變。
畢竟主導這個世界文化傳播的還是士族階層。
所以,王烈就要從摧毀這種文化壟斷開始,先將一切不服氣的世家打壓下去,從精神上從他們所注重的名譽上徹底摧毀他們。
然後再進一步利用自己在至尊司馬鄴那裏的影響,廣開官學,甚至他都可以用自身強大的武力基礎和經濟基礎來協助司馬鄴推廣這些,開啟民智後,那時候士族階層再想這麽輕易的操控民心,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
王烈現在所做的不過是把自己以後想做的事情提前了數年甚至十數年來做,所謂不破不立,打破桎梏了這個時代前進的枷鎖,至少能給大晉留下一點生的希望。
無論將來他是否留在這片土地,但至少有一群接納了自己思想,被自己所影響的新人可以繼續為這個時代服務。
就算他們未來還是要變成新的世家,但至少在根本上他們已經改變了,他們將是整個國家的世家,而不僅僅是個人,是代表士族階層的世家。
人民,也許創造不了曆史;但社會的中堅,必須是人民。。。)
對於建康百姓來說,建興四年初冬顯得那般寒意襲人,就算身居在生著火爐的屋中,仍然會有一種發自內心的寒戰感。//高速更新//
這其中固然有氣溫持續降低的原因,但更有持續的兵災戰亂帶來的心裏恐慌,讓人失去了安全感。
江左不比北地,就算再五胡亂華最盛時,這裏也能勉強保住一方安定,相對的在這裏生存的百姓,也就要比北地的百姓缺少一股悍勇,承受能力也相對更脆弱,也更容易在戰亂下失去鎮靜。
尤其是昨夜,從子夜時開始的動亂,一直持續到了第二日清晨才慢慢平息,這些撕殺人和慘叫聲,讓躲在家中的百姓如身在地獄一般,對未知的一切更加充滿了恐懼。
並不是他們不想出去查看下詳情,但因為大將軍王敦早就下了宵禁令,酉時就不準踏出裏坊大門,違者以奸細論處。
因此,大多數的梁山百姓根本不知道昨夜到底發生了什麽,隻是聽得街道上兵馬不斷奔走,偶爾還會有砍殺聲衝進耳膜。
最讓這些百姓趕到恐慌的是,身邊不少鄰裏的房屋在這個夜晚都被意外引燃,就在他們中的某些人大著膽子出門救火的時候,透過緊緊關閉的裏坊大門,赫然發現,街道裏到處都是倒伏在地的屍體。
目睹耳聞了這一切的建康百姓瞬間失去了基本的判斷,有人甚至開始傳言:“王烈要屠城了……”
也因此,一到早晨,聽得街道裏喊殺聲漸停,這些百姓立刻起身收拾包裹,準備等到天一大亮,就趁城門打開的時候出城避難。
但還未等他們走出家門,就聽見了一陣緊似一陣的鑼鼓梆子聲,接著就是自己裏坊內裏長熟悉的聲音傳來:“鎮東將軍、武功侯王有令:吾代至尊巡視江左,昨夜平定叛亂。已擒住逆首王敦,其餘逃竄流逆正抓緊追捕,望城中父老安心。士農工商皆可正常出入;我狂瀾軍將士約法三章,不入民居,不掠民財,不傷民命。如有違令,百姓盡可舉報,一經查證嚴懲不殆!”
如此傳告,在建康城內各個坊間不斷響起。
這些百姓當然不會因為一個通告就相信平安無事,可現在看。這建康城已然變天了,他們也不可能逃出去了,隻好躲在家中,祈禱平安。
又過了半日,的確沒有任何兵馬進入民居的裏坊,反到是裏長的聲音再次在外響起:“鎮東將軍、武功侯王有令:昨夜平叛,有誤傷百姓、誤毀民居者,三日內可去建康郡守府備案。官府統一出資修葺、賠償;家有病患、斷糧者可去建康郡守府申請資助……”
隨著這一道道命令的發布、傳達。建康城百姓內心的惶恐總算慢慢消去。
而隨著第一個大膽的百姓去郡守府備案,一個時辰後就領著銀錢高興返家的消息傳出,更多的百姓走出了家門。
隨後,開始有狂瀾軍士兵進入各個裏坊,這些士兵也多是在裏長的帶領下,主動幫助那些房屋被毀的百姓進行整修。修葺之後不但不要一文錢,甚至連水都不肯喝一口。
王烈生活的後世有一句話。叫“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大晉的百姓顯然也更相信自己親身所見所聞。眼見狂瀾軍如此親民愛民,不出三日,城內百姓的惶恐盡去,街市裏也慢慢恢複了正常的交易。
建康,這個大晉最大的都市之一,慢慢恢複了往日的繁榮氣象。
而隨著王烈正式控製住城內局勢,一條條滿載北地糧草、物資的艦船也開進了碼頭,這些物資的湧入,更是極大的平穩了建康百姓的擔憂――原來,王烈將軍可以讓我們生活的更好。
百姓就是這麽容易滿足,戰亂之後予其溫飽,他們往往就感恩戴德。
而在街頭巷尾的酒坊、茶樓等地,也開始出現了關於王烈、關於狂瀾軍的各個故事。
畢竟,對於普通百姓來說,那一夜到底發生了什麽,狂瀾軍到底是如何進城,又如何戰勝了江左中軍,很多人都並不知曉,但這並不妨礙大晉百姓對八卦的熱衷。
於是,在某些人的刻意引導下,關於王烈和狂瀾軍種種美好的形象被順利樹立起來。
什麽王烈是神仙下凡,手下將士也盡皆天兵天將;什麽王烈一直愛民如子,本不想與王敦動幹戈,但是王敦等人卻步步緊逼,王烈無奈還擊芸芸……
而這些百姓不知道的是,在看似平靜的建康城內,這幾日卻著實是風起雲湧,有人順利活下來,但也不斷有人死去……
那一夜,狂瀾軍雖然取得了最終的勝利,甚至很順利的就抓住了已經有些失魂落魄的大將軍王敦。
但卻沒有擒住策劃了這一切的王導,根據俘虜的交待,王導在劉曜戰死後就已經失去了蹤跡,也不知道是逃走還是死在了亂軍之中。
還有就是甘卓率領的江左豪門的水軍,一見大勢已去,就帶著剩下的人馬順江逃走,現在據說已經投奔陶侃而去。
因為此一戰,狂瀾軍水軍損失慘重,王烈也沒有能力追趕,隻好任他們離開。
但王烈卻絕對不會放任聚居城內的江左豪門世家不聞不問。
這些人雖然現在沒有發出聲音,可一旦他們知道王導的事情,或者王導忽然在某地出現,造謠生事,難保他們不會一呼百應。(.)
因此在表現放鬆,不驚擾城內百姓的前提下,王烈卻秘密派兵馬進入了烏衣巷等城內權貴聚集的裏坊,在謝琨、庾亮和桓彝等人的指引下,順利將那些平日與王氏結交甚密,可能懷有不軌的世家家主和主要主事之人,全部“請去”軍營喝茶。
對於這些人,王烈不會濫用私刑,而是經過仔細甄別,看那些是被王導所騙不知實情;那些又是與王氏坑瀣一氣,狼狽為奸。
前者好生安撫,客氣送回;後者。大刑伺候,逼出實情。
五日後,待城內徹底恢複安寧。城內百姓人人傳頌王烈恩德的時候,裏坊間再次響起傳令的鑼聲:“鎮東將軍、武功侯王有令,近日城內有大戶周氏、陸氏等勾結逆賊王匪王敦,囤積居奇。謀奪百姓錢財;更有琅琊王氏族長王導,勾結胡虜,亂我江左,殘害忠良,經父老舉報。現定於三日後在大將軍府審辦,望父老周知,如有冤情著可去狀告,如知情不舉者同罪論處……”
狀告世家?狀告那些平日高高在上,可以肆意淩辱、甚至殺死自己的士族?這一切在這些平民百姓聽來更像是一個笑話。
但連續幾天的宣傳,加上王烈刻意挑選出幾個平日裏欺壓百姓民憤極大的士族子弟遊街而過,卻是很快消除了這些百姓的疑慮。
尤其是通告中那關於王導勾結胡虜的案情,更讓很多江左百姓憤恨不已。
本來很多人並不相信那個在民間風評極好的王茂弘會做出這種事情。但接連幾日。都有狂瀾軍士兵押解著十幾個胡人俘虜遊街,這些狂瀾軍甚至將從王府中抄出的一些王導與匈奴漢國國主劉聰往來的信箋直接擺在郡守府前,供人觀看。
而且那匈奴大將劉曜的屍首直接被放在廣場上示眾。
這也怪不得王烈無德,本來他還覺得劉曜算個英雄,想給劉曜一個安穩入葬。但劉曜生就白眉紅瞳,這些標誌很多大晉有見識的人都知道。正是用來證明王導勾結胡虜的好證據,王烈也隻好將他屍首示眾了。
麵對這樣確鑿的證據。百姓們的怒火頓時被點燃了,在有人的引導下。這些百姓湧入了平日看都不看都看一眼的烏衣巷,圍在琅琊王氏的府邸前謾罵呼喊。
王氏本來想閉門不出,但早有狂瀾軍士兵看在門外,強行將大門打開,供百姓叫罵,但同時卻並不讓這些百姓進入。
反而不斷勸說百姓們去官府告狀,走律法程序,要相信武功侯大人會給大家一個公道芸芸。
按照王烈的說法,這就是最大限度的利用民意,但卻不能讓民意變成暴動。
很快,王家門外和門內被扔進去的破磚爛瓦都夠建起一片建築了,但王氏的族人卻無論如何也不敢出麵應對,如今王敦被擒,王導不知所蹤,整個王氏人心惶惶,都怕王烈哪一日提兵上門滅門。
若此刻再激起民變,隻要門口這些狂瀾軍士兵稍微“玩忽職守”下,那整個王府可能就會在瞬間變成一片瓦礫了。
這時候得不到宣泄的民眾們轉移了目標,開始有百姓成群結隊郡守府鳴冤狀告,狀告這些大戶如何欺壓百姓,更多的人也被這些百姓勾起了仇恨,三日內去鳴冤的百姓竟然高達上萬。
若在平日,建康府的郡守就算有熊心豹膽,也不敢接下這麽多狀告世家的案子,但今日不同往時,王烈顯然就是針對這些盤踞江左多年的世家來的,而且哪個敢與他作對,那個就被抄了家,掉了腦袋。
琅琊王氏大不大,那可以說是和至尊司馬氏比肩的望族了,還不是被王烈給壓了下去?
王烈在江左的所作所為,已經明明白白告訴了這些世家,這個世界上就沒有什麽是他王明揚不敢做的事。
所以,今日麵對這些案情,早就得了王烈吩咐的建康府上下大小官吏,除了一些所謂的清流硬骨頭,大多數人都選擇了歸附,對處理這些案件也十分用心。
任何一個時代,上層建築都不可能占據社會的大多數,就算是在官場,大晉的大多數官吏也並非大世家出身,至少郡守以下很多都不過是寒門子弟,甚至是貧賤出身。
而這些人正是支撐起這個社會乃至官場的中堅,所以對待處理大世家的問題上,這些人並沒有多少抵觸心理,反而有一種反身做主的感覺。
至少,這些人從王烈的“寒門”出身上看到了希望,他們又何嚐不希望自己又一日也能成為這樣的英雄?
麵對這般群情洶湧現實,就連策劃了這一切的王烈也暗自感慨,這士族世家看似龐大,但在民間的風評卻實在差到極點,隻要自己給這些普通百姓和寒門一個宣泄的機會,再適當加以引導,那麽不用費自己一兵一卒,這些世家就會被百姓的憤怒所淹沒。
王烈,並不是這個時代的逆流者;他所做的,其實是一個決堤者,引導者。他不過是在利用自己的力量,順著整個時代發展的大潮,引導這些曾經的卑賤者與過去的主宰者進行鬥法。
說到底,從王烈選擇了徹底與王敦決裂,就已經走上了一條和江左士族,甚至整個大晉士族為敵的道路,至少在王烈的計劃中,除了謝家、庾家這樣死命支持自己的世家,其餘世家都可以拋棄。
隻是在這些人眼中,王烈是想要取而代之,成為新的“琅琊王氏”。
但在王烈自己看來,與世家為敵,不等於與大晉為敵,更不等於與這個時代為敵。
隻要自己手中掌握了一定的權利基礎,那麽自己就有能力讓人折服,我以德服人,不服的就打到你服。
至於取而代之,王烈絕對不想這樣做,在王烈看來就算自己今日能取而代之,但未來,他的子孫隻要有一個不慎,照樣還是會重演今日悲劇的曆史,這絕對不是王烈所想要的。
鬥法,鬥法,皆在其法,法為何物?律己、律人,但其實不過是最基本的道德底線。
王烈所能操控的,也僅僅是這最基本的底線而已,他不是哲學家,不是社會學家,甚至都不能算是一個改革家,他所具有的無非是千年後的一點先進思想和手段,所以他根本沒有想過逆天而行,一切都在法,鬥天鬥地那是孫猴子才的任務,他要鬥的不過是一個時代的一個階層而已。
當然,王烈不會把自己心中所想急於告訴他們,這個世界上是最容易改變的和最難改變的都是人的思想。
容易的是,利用幾個人就可以引導千萬人的所思所想;難的是,這個時代民智未開,就算暫時引導,也很容易再被士族階層利用、改變。
畢竟主導這個世界文化傳播的還是士族階層。
所以,王烈就要從摧毀這種文化壟斷開始,先將一切不服氣的世家打壓下去,從精神上從他們所注重的名譽上徹底摧毀他們。
然後再進一步利用自己在至尊司馬鄴那裏的影響,廣開官學,甚至他都可以用自身強大的武力基礎和經濟基礎來協助司馬鄴推廣這些,開啟民智後,那時候士族階層再想這麽輕易的操控民心,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
王烈現在所做的不過是把自己以後想做的事情提前了數年甚至十數年來做,所謂不破不立,打破桎梏了這個時代前進的枷鎖,至少能給大晉留下一點生的希望。
無論將來他是否留在這片土地,但至少有一群接納了自己思想,被自己所影響的新人可以繼續為這個時代服務。
就算他們未來還是要變成新的世家,但至少在根本上他們已經改變了,他們將是整個國家的世家,而不僅僅是個人,是代表士族階層的世家。
人民,也許創造不了曆史;但社會的中堅,必須是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