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左即平,將一批心懷叵測不肯依附的世家徹底連根拔起,提拔起一批寒門子弟,又徹底打壓了那些長期盤踞在江左的士族,但王烈卻依舊不得輕鬆。//歡迎來到閱讀//


    九品中正製實施百餘年,早已深入士林心中,但在民間,百姓雖畏卻未必服之。


    尤其是經曆了五胡亂華,讓很多人看到了門閥的腐敗無能,而王烈的出現隻不過是順勢引導。


    不過,世家好平,士族也好除,但戰亂卻難避。


    建康一站,大賊首王導不知所蹤,王烈可不相信這個老狐狸會死在亂軍之中,而他一旦隱藏在江左某地,繼續籌謀,早晚還是一個禍害。


    再者就是在戰場上死在他手中的劉曜。


    這劉曜不但是匈奴漢國國主劉聰手下重臣,更是劉聰的子侄;而且劉曜身上肩負了如此重的使命,卻不明不白死在了江左。


    王烈甚至可以想到,當劉聰知道這個消息後,騎兵伐晉的場景。


    和當年盤踞在襄國勉強割據一地的石勒不同,劉聰手下可是有帶甲控弦之兵數十萬。


    而且劉聰早有滅掉晉朝在北方勢力的野心,曾經數次派手下大將討伐帝都長安。


    如今,劉曜一死,劉聰得到消息後如果即刻南下,恐怕長安不保。


    長安雖地勢險要,可畢竟至尊司馬鄴手中兵馬不多。


    最主要的是長安的數萬中軍戰鬥力實在不強,就算有自己幾年前傳授練兵之法。也絕對不是劉聰手下鐵騎的對手。


    雖然北地還有劉琨、祖逖這樣的漢家勢力,可祖逖距離長安太遠,劉琨的並州卻正好位於劉聰匈奴漢國東側,想要去長安。必須經過劉聰控製的區域,而劉琨現在手下兵馬自保有餘,進攻不足,若強行奔援長安隻是白白送死,而且並州也必將有失。


    若長安重演當年洛都淪陷的慘劇,則大晉將再次群龍無首,人心渙散,現在司馬睿病重。隨時可能一命嗚呼,那時候天下沒有正統,多少野心家將趁勢而起?


    至少王烈自問自己還沒有那個號召力,能一統天下。


    至於那些野心家。他們想當皇帝並沒有什麽,但就怕他們沒什麽本事還要自相殘殺,到時候得利的隻能是韃虜。


    想到這點,王烈就覺得寢食難安。畢竟,造成這一切結果的。也有他積極參與的一份。


    王烈知道眼下是當斷則斷的時候,想太多隻能給劉聰更多的時間。


    想到這些,王烈即刻修書,命留守在幽州的長史衛雄為主將。大將北宮純為副將,率兩萬騎兵繞路並州前往長安。


    同時。王烈給自己的義兄拓跋鬱律修書一封,說明現在天下形勢。


    王烈叮囑他。一不用出兵支援,二不用發送糧草,隻需陳兵在代州與匈奴漢國的邊境,震懾劉聰和他那位野心勃勃的舒服拓跋猗盧即可。


    最後,王烈又修書一封給涼州刺史張寔,勸他不要一味自保,也不要對朝中的某些權貴有顧忌,要知道唇亡齒寒,一旦長安帝都有失,劉聰肯定會先解決一直盤踞在他身後涼州軍。


    布置完這一切,王烈的心才算稍稍安定了一些。


    但隨即,王烈就又收到來來自狂瀾禁衛,潛龍密探的諜報。


    情報上說從王烈與王敦內鬥開始,一直躍躍欲試的陶侃忽然偃旗息鼓,撤走了布置在邊境的大軍,甚至上書至尊,說願聽至尊號令,保一境平安。


    而目前荊湘兩地土著鬧事,甚至已經有人發動了幾次起義。


    陶侃更是以此為借口,說要專心在境內平叛,不參與江左亂局。


    王烈看了情報,暗罵陶侃狡猾,自己當日讓令狐艾布置,鼓動土著邊民鬧事,是為了牽製陶侃,讓他沒有精力參與江左之事。


    沒想到今日反卻成為了他盤踞荊湘的理由。


    而且,王烈可不相信陶侃是這樣一個安心於現狀的老好人。


    情報上雖然沒有指出陶侃有什麽動作,但王烈總覺得陶侃在暗中策劃著什麽。


    王烈信不走到桌前,麵前的幾案上鋪著一張大晉長江以北的地勢圖。


    雖然比不了後世地圖那般準確詳細,但至少可以從上邊了解一下宏觀大局。


    陶侃所處的荊湘位置險要,毗鄰帝都之側,可以說是正好扼製住了從江左前往帝都的通道。


    地圖上的荊湘,如一大塊斑斕錦繡,橫在王烈眼前。


    驀然,王烈視線一掃,看見了緊鄰他的巴蜀,心下微動。


    這個時代,交通不便,進出巴蜀的通道一是漢中,二就是荊湘……


    割據巴蜀的成國李雄可不是什麽善男信女,如果他有野心,如果他和陶侃有勾結……


    王烈渾身一凜,冷汗流下額頭。


    一直以來,他都把這個時代的五胡當做自己最大的敵人,卻忽略了這個接近大晉心髒位置的胡族——氐人。


    雖然那成國太宰李國早就代表李雄和自己簽訂了盟約,但王烈可不相信那一紙薄薄的盟約就能打消一國之主的野心。


    尤其是蜀地富庶,這些年李雄安心發展,又暗中侵蝕了大晉南方不少領土,其勢力絕對比表麵上的弱國寡民要強上百倍。


    “來人,請謝大人過來。”


    “是榭大人,還是小謝大人。”門外的親衛楊彥之問,因為謝琨和謝艾如今都在王烈手下做事,手下為了區分他們,暗中稱謝琨為謝大人,稱謝艾為小謝大人。


    王烈笑罵一聲:“你這家夥也學得憊懶了,都叫來吧,對了把桓彝桓都尉也請來。”


    不一會,賓客來到。先至的卻是桓彝。


    自從在建康之戰中,襄助了狂瀾軍進城,桓彝個人雖然還未獲得提升,但整個桓氏家族卻因此得力。迅速從一個二流士族躍為一流士族。


    而桓彝也深深感佩王烈文韜武略,一心想在這個大有作為的年輕侯爺手下建立一番功勳。


    可王烈入城後,一邊安撫百姓,一邊收拾那些與他作對的世家,卻好像將桓彝、庾亮這些人忘在了腦後。


    庾亮是個清淡的性子,每天依舊在府內飲酒彈琴,並不擔憂。


    桓彝卻是個急性子,幾次想照王烈。卻又怕貿然登門失了禮數。


    忍耐幾日,這次聽到王烈相召,卻是連馬車也不做,直接打馬前來。卻是趕在了最前。


    桓彝一到,王烈先請他坐下,兩人一起等謝琨和謝艾。


    謝琨,謝艾很快趕到,謝艾還沒進屋。就歡喜的喊道:“主公,你準備對陶侃動手了麽?我願為將,替主公分憂。”


    謝琨又好氣又好笑,連聲清咳。


    屋內的桓彝卻是臉色微變。王烈笑看著他示意他不要緊張,又輕聲道:“我既叫茂倫來。就視君如心腹,君何須憂心?”


    桓彝一聽。立刻起身道:“彝能得使君信任,定位使君盡命。”


    說完,垂手侍立一旁,不再說話。


    王烈滿意的點點頭,卻走到門前,對院內的謝艾喝道:“謝艾,你再大聲喧嘩,我就讓彥之將你哄將出去。”


    謝艾一聽,住了嘴,老老實實跟在謝琨身後走了進來。


    王烈一見謝琨,立刻行了一禮,然後才起身受了謝琨的一個下屬之禮。


    隻要是在私下的場合,王烈皆是如此對待謝琨,謝琨無論從品德、學識還是對王烈一直以來的無私幫扶,都值得王烈如此尊敬他。


    謝琨了解王烈的性子,知道勸不動他,也坦然受了他一禮。


    桓彝在一旁第一次看到這一切,心下嘖嘖稱奇,對王烈的人品卻更認同幾分。


    見人都到齊,王烈笑吟吟道:“今日我找諸君來,是為了陶大人的事。”


    見王烈如此開門見山,謝艾忍不住又道:“主公才就該有如此決心,這幾日忙於建康城內諸事,否則我早就找主公來說了……臥榻之側,豈容賊子酣睡……”


    王烈聞言,一瞪眼道:“胡說,我和陶士行大人,都是至尊的臣子,怎麽能以賊人相稱?我早聞陶士行大人之名,卻一直不得見,我更聽說陶大人憂心國事,一心想替我分擔江左政務;諸位,我若返回幽州,這江左之事可托付給誰為好呢?”


    見王烈說的狡猾有趣,謝琨無奈笑道:“主公,既然你說托付給誰,那還不是信不過陶士行?不過此人的確太重名節,反到有些刻意而為的虛偽感,我素不喜他,主公可是想派人出使荊湘,一探他的口風?”


    王烈點點頭,忽然看向桓彝。


    桓彝忙道:“若主公信任,彝願為使!”


    桓彝口才極好,勇武不失機智,又和陶侃有過交往,的確是代表王烈出麵的好人選。


    王烈卻笑道:“我不用將軍你出使荊湘,不過我想派將軍去一趟成都。”


    “成都?”桓彝一愣,隨即眼中的興奮淡去。


    王烈一見,笑道:“茂倫是覺得此去無功否……”


    桓彝是個直爽性格的人,聞言道:“正是,若是去陶士行那裏,我還與他有些交集,而且他不少手下也與我桓家有故……可李雄那邊,乃是我大晉仇敵,滿朝文武我皆不識,而且我不太清楚主公之意,若主公想針對陶士行,現在去與李雄相交又是為何?不明之下,此去恐負主公所托。”


    王烈搖搖頭,輕聲道:“陶士行雖為我晉臣,但其心不可測,連我都不知他所求幾何?而李雄雄才大略,但手下多是逐利之輩,隻要施以重利,李雄以氏族利益建國,手下若動,他不得不動,隻要他不西出漢中,就是大功一件。”


    桓彝一聽,眼睛一亮,問道:“釜底抽薪乎?!”。。)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寒門稱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飛過天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飛過天空並收藏寒門稱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