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峰在遼河岸邊的一處草叢席地而坐,翻看著一堆由被俘者身上搜出的東西:幾柄明朝軍隊製式腰刀,幾把蒙古出產的短柄匕,一把刻著萬曆年號的明軍大弓及一壺箭,還有明軍士兵的號衣。[]
“是叛軍,他們是參加兵變的亂兵,大約是沈陽城事敗後要向西逃亡,去投奔蒙古人。”金掌櫃很有把握的說。
“投蒙古人?”陳衷紀不相信地問:“那些韃子兵丁去投蒙古人倒是情理之中的事,難道這些漢人士兵也要去投降蒙古部落?西邊的蒙古部族不是在和朝廷打仗嗎?”陳衷紀從小受尹峰關於國家民族的理論熏陶,本能地對漢人投降蒙古人比較敏感。
金掌櫃卻無所謂地說:“那有什麽稀奇,這些年投蒙古、投女真夷人的漢人不要太多哦!高淮太監亂遼的時候,遼東人都說:我等上天無路,入地無門,再看幾時不罷稅,也都鑽入夷地,自在過活去罷。千家屯臨近女真虜一帶住民,被高淮太監和李成梁逼入夷地逃生,為數千萬家,幾乎傾城而去。前年高淮太監被撤職後,巡撫大人前往招撫,結果撫之不住,招之不來,有出走的民眾明告巡撫:在遼東受苦不過,各欲靠牆順虜求生,不再回來了也。”
尹峰嘿嘿冷笑:“自在過活那是夢話,出了關還不是照樣得辛辛苦苦給那些女真人幹活。隻是這大明朝廷,把自己家百姓都逼得寧願去蠻夷地方生活,真是在自掘墳墓了!好了,羅阿泉,他們的傷亡情況如何?”
羅阿泉麵無表情地說:“稟船主,這夥人還是有點力氣的,傷了我們三個弟兄。他們大約有二十人被我們鋼弩射傷,其餘的人被我們用木棍打暈了,應該沒有大礙。隻是其中有一對姐弟,年紀不過十六七歲,我們沒有對他們下重手,隻是把他們捆了起來。對了,其中大約有大半是蒙古韃子。”
“蒙古人?”尹峰想了想道:“他們醒了吧?把領頭的帶過來,我問一下。阿泉,你的人繼續在周圍保持警惕……”
李曉在黎明時分醒了過來,頭痛欲裂,想摸摸腦袋,覺雙手被捆,向周圍一看,自己坐在一片白樺林中,自己的部下都萎靡不振地躺在自己周圍。
周圍看守他們的黑衣人隻有三個,但是卻個個手持倭刀,坐在那裏不動,渾身上下卻依舊散著殺氣;這殺氣他很熟悉,隻有久經沙場的人才會有。而且,他們腰間鼓鼓囊囊的東西似乎也蘊含這殺氣。
三個人呈三角形,坐在李曉和他的部下外圍,一動不動地盯著他們。
“這不是官兵……”草原獵手巴裏海也醒了過來,湊近李曉輕聲說道:“官兵沒有那麽多倭刀,連總兵官也隻有一把當做玩物的倭刀,這群人卻人手一把。”
李曉吃了一驚:“什麽?人手一把?上好倭刀可要千餘兩銀子一把的……你沒看錯?”
巴裏海使勁點頭:“昨晚我最後一個被他們打暈,我親眼見他們幾乎人人腰間配掛倭刀。而且,他們似乎不想殺我們……”
李曉輕聲說:“我也覺了,我還以為他們隻在前方埋伏,沒想到還有人能潛伏到我們身後去,而且這些人出手狠辣,要殺光我們根本不是問題……銘兒和阿秀呢?他們在哪裏?”他轉向其中一個黑衣看守,叫道:“喂,你們把兩個娃子抓到何處去了?”
其中一個黑衣人年紀較大一些,冷冷地看了他們一眼說道:“說話小聲些,否則我們就不客氣了。什麽是娃子?”他雖然說官話,但口音帶有明顯的南方粵桂一帶的味道,當時明朝人就有“南人說官話”的笑話,因此李曉立刻反應過來,奇怪地問:“你是廣東人?為何會在此?哎,你們不是官兵,我們也不是官兵,咱們有事好商量,那兩個少年在哪裏?”
“你說的是那一男一女?他們去見我們大統領了。諸位稍安勿躁,待會我們大統領就會決定如何處置諸位……”
巴裏海偷偷地在李曉耳邊問:“這大統領是個什麽官職?他們是什麽人?”
李曉緩緩搖頭:“我也不知道,不過看來他們並無惡意。我隻是奇怪,這些南方人怎麽會來到遼東的?”
巴裏海可就不明白這南方在哪裏了:“南方人?是關內京師來的?”
“你不懂的,比京師還要遠,一直往南,從我們這裏走,得走半年才能到。我當年在朝鮮打倭寇,那些水師營的弟兄就來自那裏。”
年紀較大的黑衣人耳力很好,出聲問道:“你在朝鮮打過倭寇?知道石曼子嗎?”
李曉一怔,坐直身子,大聲道:“當然知道,這石曼子當年在碧蹄館、泗川與我們交過手,極是難纏,我的好多弟兄就死在他們手中。”
黑衣人和另外兩人互相對視,一齊嗬嗬笑著。年長黑衣人站起身,手腕一翻,出現一把長柄倭刀,遞到李曉麵前說:“認得這上麵的記號嗎?”
“石曼子家的旗號?”李曉一眼認出,這倭刀上刻著的是薩摩藩島津家的家族紋章:丸十字紋。“你們到底是什麽人?”他驚異不定:難道這夥人和倭寇有關?可倭寇到遼東內陸來幹什麽?
黑衣人冷冷一笑:“看來你確實和石曼子交過手,老實告訴您:這石曼子的老家,老子去抄過家,你那些弟兄們的血汗深仇,我們大統領已經替你全報了。就在四年前,我們一路殺到石曼子的老巢,殺死了不下幾十個石曼子,嗬嗬,連他們家的老太爺也被我們大統領逼得自殺身亡。直到今天,石曼子家還得每年給我們送錢來……十萬大明軍隊搞不定的事,我們已經幫你們做了!”
“什麽?你們到底是什麽人?”李曉瞪大了眼睛,心底裏十萬個不相信。
這時,陳衷紀出現在林子一角,壓低聲音說:“大統領要見這夥人的頭領。”
……
尹峰書生打扮坐在馬車上,隨意地把玩著李曉的腰刀。
李曉被鬆了綁,站立在尹峰三尺開外。他明顯感覺到尹峰身邊幾名親衛的敵意,也看得出這幾個年輕人和那些黑衣人不一樣,戰場上鍛煉出來的殺氣少得多,但是對他非常警惕,盯著他的一舉一動。
“你打過倭寇?”尹峰略略拱手,和氣地問。
“萬曆二十年第一次入朝,那時我才當兵……”李曉一直在猜測對方身份:尹峰雖然穿著書生儒服,但是他個子太高,完全不像一般的南方人,而且看起來非常和氣大度,有著常人難及的從容淡定之色,沒有書生的那種書卷氣。
尹峰淡淡一笑:“你是騎兵?那些蒙古人是你的部下?”
“都是我的弟兄……”李曉老實的回答。尹峰身上透出的氣勢,使他不由自主放鬆了情緒。
尹峰先問起他在朝鮮作戰的情況,這是李曉平生最得意的經曆,所以這一問正好騷到了他的癢處,李曉開始放鬆警惕,大說特說。
未了,尹峰把從薩摩島津家繳獲的一把倭刀送給了李曉。李曉感激不盡地收下,這才想起來自己還不知道對方身份呢:“請問閣下尊姓大名,何方人士?如何能去日本國與那石曼子交戰?”
尹峰看著他嗬嗬一笑,周圍的人也笑了。這李曉身為中屯守將,不過是衛所內一個百戶,確實是打了二十年仗了,但他從來沒有想到過,中國人還能有直接打到日本國去的日子。
“我們是中華公司,哦華興聯號的人。知道福建布政司的台灣島嗎?”陳衷紀在一邊說道:“我們有大炮巨艦,可以在日本國任意縱橫。”
“華興聯號,啊也,我聽說過,沈陽城內有你們的分號,好像、好像聽說……”
尹峰眯起眼,笑嗬嗬道:“聽說了什麽?兄台不妨直說……”
“……你們是海賊。對了,你們這麽會來這裏?眼下這遼東可不是做生意的時候,到處兵荒馬亂的……”李曉說到這裏,眼神黯淡,低下了頭,他想起自己也是這兵荒馬亂的製造者之一。
“我是華興聯號大東家,尹峰。李兄,你帶著自家兄弟,去我們台灣如何?”
“去台灣?我……”
尹峰笑著站起來,拍拍李曉的肩膀道:“我們急需騎兵,來我們這裏幹,我保證永遠不會欠餉,而且,您們拿朝廷多少餉銀,我十倍付給你們。”
……
尹峰在和李曉聊天後,打消了繼續在遼東考察的念頭,轉身南下,準備去京師看看。李曉告訴他;由於巡撫與總兵之間矛盾重重,而且如今朝廷內部官員缺員怠工的不少,因此他們這些基層軍官和士兵們都有一年沒有拿到餉銀了。
明朝九邊邊兵,一般軍士月糧有六七錢,或七八錢的,惟獨遼東終年“防虜”,而各軍的每月糧止四錢,南衛(金、複、海、蓋等四衛)更止二錢五分,比其它各地少得多了,而且,就是這一點維持生命的收入,也未必得到,而各級官吏“公然克扣,至月糧分毫不得”或所得不過一二錢。
徐鴻基感歎地說:“九邊皆邊也,而遼為重;九邊之民皆民也,而遼獨苦。”
……
李曉經過一天的思想鬥爭,答應去台灣了。他的那些部下,除了走掉幾個蒙古人外,其餘的人都跟著他來到遼河口,登上了新興號,離開了遼東。
尹峰則帶著人沿著遼西走廊向南,來到了山海關前。他們打算通過山海關後,去京師看看。
“是叛軍,他們是參加兵變的亂兵,大約是沈陽城事敗後要向西逃亡,去投奔蒙古人。”金掌櫃很有把握的說。
“投蒙古人?”陳衷紀不相信地問:“那些韃子兵丁去投蒙古人倒是情理之中的事,難道這些漢人士兵也要去投降蒙古部落?西邊的蒙古部族不是在和朝廷打仗嗎?”陳衷紀從小受尹峰關於國家民族的理論熏陶,本能地對漢人投降蒙古人比較敏感。
金掌櫃卻無所謂地說:“那有什麽稀奇,這些年投蒙古、投女真夷人的漢人不要太多哦!高淮太監亂遼的時候,遼東人都說:我等上天無路,入地無門,再看幾時不罷稅,也都鑽入夷地,自在過活去罷。千家屯臨近女真虜一帶住民,被高淮太監和李成梁逼入夷地逃生,為數千萬家,幾乎傾城而去。前年高淮太監被撤職後,巡撫大人前往招撫,結果撫之不住,招之不來,有出走的民眾明告巡撫:在遼東受苦不過,各欲靠牆順虜求生,不再回來了也。”
尹峰嘿嘿冷笑:“自在過活那是夢話,出了關還不是照樣得辛辛苦苦給那些女真人幹活。隻是這大明朝廷,把自己家百姓都逼得寧願去蠻夷地方生活,真是在自掘墳墓了!好了,羅阿泉,他們的傷亡情況如何?”
羅阿泉麵無表情地說:“稟船主,這夥人還是有點力氣的,傷了我們三個弟兄。他們大約有二十人被我們鋼弩射傷,其餘的人被我們用木棍打暈了,應該沒有大礙。隻是其中有一對姐弟,年紀不過十六七歲,我們沒有對他們下重手,隻是把他們捆了起來。對了,其中大約有大半是蒙古韃子。”
“蒙古人?”尹峰想了想道:“他們醒了吧?把領頭的帶過來,我問一下。阿泉,你的人繼續在周圍保持警惕……”
李曉在黎明時分醒了過來,頭痛欲裂,想摸摸腦袋,覺雙手被捆,向周圍一看,自己坐在一片白樺林中,自己的部下都萎靡不振地躺在自己周圍。
周圍看守他們的黑衣人隻有三個,但是卻個個手持倭刀,坐在那裏不動,渾身上下卻依舊散著殺氣;這殺氣他很熟悉,隻有久經沙場的人才會有。而且,他們腰間鼓鼓囊囊的東西似乎也蘊含這殺氣。
三個人呈三角形,坐在李曉和他的部下外圍,一動不動地盯著他們。
“這不是官兵……”草原獵手巴裏海也醒了過來,湊近李曉輕聲說道:“官兵沒有那麽多倭刀,連總兵官也隻有一把當做玩物的倭刀,這群人卻人手一把。”
李曉吃了一驚:“什麽?人手一把?上好倭刀可要千餘兩銀子一把的……你沒看錯?”
巴裏海使勁點頭:“昨晚我最後一個被他們打暈,我親眼見他們幾乎人人腰間配掛倭刀。而且,他們似乎不想殺我們……”
李曉輕聲說:“我也覺了,我還以為他們隻在前方埋伏,沒想到還有人能潛伏到我們身後去,而且這些人出手狠辣,要殺光我們根本不是問題……銘兒和阿秀呢?他們在哪裏?”他轉向其中一個黑衣看守,叫道:“喂,你們把兩個娃子抓到何處去了?”
其中一個黑衣人年紀較大一些,冷冷地看了他們一眼說道:“說話小聲些,否則我們就不客氣了。什麽是娃子?”他雖然說官話,但口音帶有明顯的南方粵桂一帶的味道,當時明朝人就有“南人說官話”的笑話,因此李曉立刻反應過來,奇怪地問:“你是廣東人?為何會在此?哎,你們不是官兵,我們也不是官兵,咱們有事好商量,那兩個少年在哪裏?”
“你說的是那一男一女?他們去見我們大統領了。諸位稍安勿躁,待會我們大統領就會決定如何處置諸位……”
巴裏海偷偷地在李曉耳邊問:“這大統領是個什麽官職?他們是什麽人?”
李曉緩緩搖頭:“我也不知道,不過看來他們並無惡意。我隻是奇怪,這些南方人怎麽會來到遼東的?”
巴裏海可就不明白這南方在哪裏了:“南方人?是關內京師來的?”
“你不懂的,比京師還要遠,一直往南,從我們這裏走,得走半年才能到。我當年在朝鮮打倭寇,那些水師營的弟兄就來自那裏。”
年紀較大的黑衣人耳力很好,出聲問道:“你在朝鮮打過倭寇?知道石曼子嗎?”
李曉一怔,坐直身子,大聲道:“當然知道,這石曼子當年在碧蹄館、泗川與我們交過手,極是難纏,我的好多弟兄就死在他們手中。”
黑衣人和另外兩人互相對視,一齊嗬嗬笑著。年長黑衣人站起身,手腕一翻,出現一把長柄倭刀,遞到李曉麵前說:“認得這上麵的記號嗎?”
“石曼子家的旗號?”李曉一眼認出,這倭刀上刻著的是薩摩藩島津家的家族紋章:丸十字紋。“你們到底是什麽人?”他驚異不定:難道這夥人和倭寇有關?可倭寇到遼東內陸來幹什麽?
黑衣人冷冷一笑:“看來你確實和石曼子交過手,老實告訴您:這石曼子的老家,老子去抄過家,你那些弟兄們的血汗深仇,我們大統領已經替你全報了。就在四年前,我們一路殺到石曼子的老巢,殺死了不下幾十個石曼子,嗬嗬,連他們家的老太爺也被我們大統領逼得自殺身亡。直到今天,石曼子家還得每年給我們送錢來……十萬大明軍隊搞不定的事,我們已經幫你們做了!”
“什麽?你們到底是什麽人?”李曉瞪大了眼睛,心底裏十萬個不相信。
這時,陳衷紀出現在林子一角,壓低聲音說:“大統領要見這夥人的頭領。”
……
尹峰書生打扮坐在馬車上,隨意地把玩著李曉的腰刀。
李曉被鬆了綁,站立在尹峰三尺開外。他明顯感覺到尹峰身邊幾名親衛的敵意,也看得出這幾個年輕人和那些黑衣人不一樣,戰場上鍛煉出來的殺氣少得多,但是對他非常警惕,盯著他的一舉一動。
“你打過倭寇?”尹峰略略拱手,和氣地問。
“萬曆二十年第一次入朝,那時我才當兵……”李曉一直在猜測對方身份:尹峰雖然穿著書生儒服,但是他個子太高,完全不像一般的南方人,而且看起來非常和氣大度,有著常人難及的從容淡定之色,沒有書生的那種書卷氣。
尹峰淡淡一笑:“你是騎兵?那些蒙古人是你的部下?”
“都是我的弟兄……”李曉老實的回答。尹峰身上透出的氣勢,使他不由自主放鬆了情緒。
尹峰先問起他在朝鮮作戰的情況,這是李曉平生最得意的經曆,所以這一問正好騷到了他的癢處,李曉開始放鬆警惕,大說特說。
未了,尹峰把從薩摩島津家繳獲的一把倭刀送給了李曉。李曉感激不盡地收下,這才想起來自己還不知道對方身份呢:“請問閣下尊姓大名,何方人士?如何能去日本國與那石曼子交戰?”
尹峰看著他嗬嗬一笑,周圍的人也笑了。這李曉身為中屯守將,不過是衛所內一個百戶,確實是打了二十年仗了,但他從來沒有想到過,中國人還能有直接打到日本國去的日子。
“我們是中華公司,哦華興聯號的人。知道福建布政司的台灣島嗎?”陳衷紀在一邊說道:“我們有大炮巨艦,可以在日本國任意縱橫。”
“華興聯號,啊也,我聽說過,沈陽城內有你們的分號,好像、好像聽說……”
尹峰眯起眼,笑嗬嗬道:“聽說了什麽?兄台不妨直說……”
“……你們是海賊。對了,你們這麽會來這裏?眼下這遼東可不是做生意的時候,到處兵荒馬亂的……”李曉說到這裏,眼神黯淡,低下了頭,他想起自己也是這兵荒馬亂的製造者之一。
“我是華興聯號大東家,尹峰。李兄,你帶著自家兄弟,去我們台灣如何?”
“去台灣?我……”
尹峰笑著站起來,拍拍李曉的肩膀道:“我們急需騎兵,來我們這裏幹,我保證永遠不會欠餉,而且,您們拿朝廷多少餉銀,我十倍付給你們。”
……
尹峰在和李曉聊天後,打消了繼續在遼東考察的念頭,轉身南下,準備去京師看看。李曉告訴他;由於巡撫與總兵之間矛盾重重,而且如今朝廷內部官員缺員怠工的不少,因此他們這些基層軍官和士兵們都有一年沒有拿到餉銀了。
明朝九邊邊兵,一般軍士月糧有六七錢,或七八錢的,惟獨遼東終年“防虜”,而各軍的每月糧止四錢,南衛(金、複、海、蓋等四衛)更止二錢五分,比其它各地少得多了,而且,就是這一點維持生命的收入,也未必得到,而各級官吏“公然克扣,至月糧分毫不得”或所得不過一二錢。
徐鴻基感歎地說:“九邊皆邊也,而遼為重;九邊之民皆民也,而遼獨苦。”
……
李曉經過一天的思想鬥爭,答應去台灣了。他的那些部下,除了走掉幾個蒙古人外,其餘的人都跟著他來到遼河口,登上了新興號,離開了遼東。
尹峰則帶著人沿著遼西走廊向南,來到了山海關前。他們打算通過山海關後,去京師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