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麽?”</p>


    天子眉頭一挑,聲音雖平澹,但言語之間的澹澹質問意味,卻是讓洪承疇心頭為之一顫。</p>


    他很想說,這事,跟他這個工部尚書,真扯不上關係,但,工程賑災,工程本就是他份內事,而賑災,為閣臣分管事物,本就他在管……</p>


    但這事,以天子對百姓的愛惜程度,那就是稍有不慎,便會惹得一身騷啊!</p>


    沉默沒多久,麵對天子的質疑,洪承疇也不得不硬著頭皮出聲:</p>


    “陛下……”</p>


    “臣以為,如今天下剛定,民心不穩,若朝廷組織大規模遷徙百姓的話,恐生動亂……”</p>


    天子皺眉,手指無意識的在桌麵上敲擊著,有一個問題,很是現實且清晰。</p>


    那就是土地的承載能力,是有極限的。</p>


    而天災之下的土地,承載能力更是會被天災進一步削弱。</p>


    如今便有數百萬百姓無法自力更生,全靠朝廷賑濟。</p>


    假以時日,天災更嚴重,百姓繁衍生息,人口再增,那如陝西山東這些本就災亂已久的省份,遲早會不堪重負。</p>


    而想對比北方各省的土地承載極限,遼省之地,卻是徹徹底底的地廣人稀。</p>


    且經數年之海量錢力物力的開發,除了寒冷的天氣依舊是製約之外,其他方麵,後世的東北平原,已然頗有幾分景象。</p>


    而最為重要的是,如今的遼省,太大太大,以山海府為界限,直接到了後世的所謂遠東地帶,嚴格而言,若掃清那浩瀚冰原的各個部族,都將於沙皇俄國接壤!</p>


    曆史上滿清與沙皇俄國簽訂的條約,若協定疆域,指的就是如今遼省與沙皇俄國的接壤。</p>


    如此浩瀚的地域,當年平定後金之時,卻隻有區區幾十萬人口,且大都局限於山海府附近。</p>


    盡管這些年,朝廷定下各種政策,乃至直接將遼省定位發配之地,意圖增加遼省人口。</p>


    但百廢待興之下,大恒新秩序下的百姓,顯然對背井離鄉沒有太大的需求。</p>


    畢竟,人人有田地,活不下去,也有朝廷賑濟,誰又願意背井離鄉。</p>


    但遼省人口太少,自然就意味著遼省統治極其不穩,遼省不穩,那就直接導致了對朝鮮的統治,縱使這麽多年過去,也依舊是一個有些入不敷出的爛攤子。</p>


    顯而易見,不管是為了邊陲領土的統治,還是為了解決天災之下各省災民問題。</p>


    遷徙,是必然的國策之一。</p>


    且,大恒邊陲,可不僅僅隻有遼省朝鮮漢人稀少。</p>


    西南雲貴廣西,西北藏地,河套平原。</p>


    隻有邊陲之地漢民越來越多了,那,大恒對邊陲之地的統治力,對邊陲之外的地域影響,才會越來越強!</p>


    而這些,很難靠民間的自發性遷徙,畢竟,民間自發遷徙,那就隻有一個可能。</p>


    即……在當地,活不下去了。</p>


    而到了這一步,那也就意味著朝廷的統治秩序,已然敗壞得差不多了。</p>


    不然的話,也不會讓情況演變到這一步。</p>


    細微的敲擊聲在殿中頗有節奏的響起,洪承疇的心,也忍不住的隨著天子的敲擊而顫動著。</p>


    “渭河修繕工程,已近尾聲,可嚐試將渭河流域工程百姓遷徙到遼省。”</p>


    天子緩緩出聲,一字一句,都似斟酌許久:“此策,可由朝堂文武商議執行。”</p>


    聞此言,洪承疇亦是大鬆一口氣,交由朝堂商議,也就是隻需要他提出建議,具體章程,乃至執行,至少不會全部落到他身上。</p>


    沒待洪承疇徹底放下心,天子再道:“天災綿延,日漸愈盛,朝廷賑濟,終究不是長久之策,且,邊陲空虛,地廣人稀,如此之勢,故,遷徙之策,當為長久國策。”</p>


    洪承疇童孔一縮,剛放下些許的心,又立馬提了起來,一時之策,他提出,要脫離倒也沒甚問題,畢竟,他為工部尚書,百姓遷徙,向來戶部主導。</p>


    可若論長久國策,那就必然有人長久主導,而他提出此策,且身居高位……</p>


    此刻,也由不得洪承疇多想,天子之提議,向來不容違逆,他縱使再不願,也無否決的可能。</p>


    洪承疇起身,朝天子一拜:“臣明白。”</p>


    “長途遷徙,必有死傷,愛卿安心辦事即可。”</p>


    天子放下卷宗,站起身,似有所指,再道出一句。</p>


    “臣明白。”</p>


    洪承疇心中大定,連忙應聲。</p>


    天子擺了擺手,洪承疇亦是應聲告退。</p>


    天子原地佇立片刻,緩緩轉身,目光亦是再次定格在了這一副大恒輿圖之上。</p>


    縱覽古今,很是現實的便是,漢土的疆域大小,是隨著漢民的繁衍生息而變化。</p>


    即,當本身的土地,達到了承載的極限,那生活不下去的漢民,必然開始向周圍遷徙。</p>


    數千年時間,一點一點,鑄就了如今的浩瀚疆域。</p>


    當然,曆史上,如漢唐強盛之時,開疆拓土,疆域之廣,遠遠超出了如今的漢地疆域。</p>


    但隨著王朝衰落,開拓的土地,也會很快崩盤,最終回歸漢民生存的疆域,一代代傳承,一代代緩慢向四方擴張。</p>


    顯而易見,要開疆拓土,對軍力正值巔峰,且還在向更巔峰邁進的大恒而言,並不算太難的事情。</p>


    難的,是如何將開拓的疆域,永久的化為漢土。</p>


    正如遼省與朝鮮一般,遼省強,那朝鮮必定,可遼省地廣人稀,對朝鮮儼然是鞭長莫及,若非水師強盛,海運發達,要想將朝鮮納入統治,恐怕將是一件天大的難事。</p>


    人口,亦或者說,漢民,漢文明,才是永固疆土的最根源因素。</p>


    思緒至此,天子也不禁無奈搖頭,一方麵,是天災之下,人口帶來的恐怖負荷,一方麵,又是邊陲之地漢民的稀缺。</p>


    遼省之地尚且還好,地廣人稀,且經這些年的海量投入,也已經有了開發的基礎。</p>


    可如西南數省邊陲,地勢崎區艱險,開發難度太大太大,而不開發的話,本身就難以負擔太多人口。</p>


    </p>


    而這些人口,大都還是土司少民。</p>


    而要同化一地,強行的統治秩序,以及同化政策是必須,但,漢民的多寡,無疑也是同化成功與否的關鍵點。</p>


    漢民少了,統治都不穩,搞不好還被土司給同化了。</p>


    “要想富,先修路……”</p>


    後世的這一句名言,亦是再次浮現天子腦海。</p>


    天子長吐一口氣,望著輿圖上西南邊陲上的道路體係,眸中隱隱有著光芒閃爍。</p>


    如今朝廷對西南邊陲的政策,亦是如此。</p>


    土司存在的根源底氣,是因為邊陲數省複雜地形,崎區地勢。</p>


    如此,才讓交通不便,聯絡艱難。</p>


    也就讓中樞的統治無力。</p>


    開山修路,則是以最粗暴簡單的方式貫通邊陲與富庶之地的交通聯絡,如此,自然而然,土司少民的優勢,就被慢慢消磨。</p>


    再以政策扶持,邊陲發展富庶,如此,便可最大程度上輻射影響周邊藩國。</p>


    文化,潛移默化,再以情報體係拉攏分化,大恒的軍事則為根本的威懾。</p>


    如此十數年,兵不血刃吞並,恐怕也不是什麽難事。</p>


    “還有一點……”</p>


    天子喃喃自語,眼眸中的光芒愈發明亮。</p>


    如何兵不血刃的掌控乃至摧毀一個國家?</p>


    “美元體係?”</p>


    天子嘴角微揚,天下一統已有一年多,這個大殺器,似乎也到了拿出來的時候……</p>


    ……</p>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長生從錦衣衛開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半章水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半章水墨並收藏長生從錦衣衛開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