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羽林衛搜查所得通賊書信為證!”
邊令誠言之鑿鑿,令李隆基好生難堪。他今日召見高仙芝便殿飲茶,便有安撫之意,不想這個邊令誠卻一直揪著高仙芝不放手。
當事人高仙芝反而一副若無其事的模樣,欠身道:“邊將軍既然有臣通敵的書信為證,不妨讓他拿出來當眾展示一下,倘若指證屬實,臣當君前自裁!”
李隆基悶聲道:“既然如此,就依高卿之意!”然後又命令邊令誠,“將證據呈上來吧!”
邊令誠甚為得意的剜了一眼高仙芝,暗暗好笑,別看你現在裝的大義凜然,等到那封通敵的書信呈送天子之時,怕是想哭都來不及了。
“證據由羽林衛旅率保管,就在殿外候見。”
“傳見!”
李隆基也想看看,從高仙芝府中查抄出來的通敵書信,究竟是何等模樣。
片刻之後,那羽林衛旅率戰戰兢兢的進入便殿,對著李隆基三拜九叩。李隆基卻已經沒了耐心,當殿打斷了他那一套繁瑣的大禮。
“便殿中,可以免禮,書信何在?”
這時,那羽林衛旅率才將邊令誠送一對高府物品中搜查出來的通敵密信高高舉過頭頂。有內侍宦官上前,將密信取過,又轉呈給了天子。
李隆基接過那旅率呈送的密信,但見封口的火漆已經打開,他隻瞧著那封皮看了一陣,便又抬起頭問那旅率。
“此物可是你親自搜查出來的?”
“回稟聖人,並非臣親自揀出,這封書信昨夜與高府中一應物什一同送到的羽林衛,今日由臣陪同,邊將軍親手翻檢出來的。”
聽到提及自己的名字,邊令誠不自覺的挺直了身子,這件事他做的密不透風,任何一個關節都是經過了仔細斟酌的。就算精明老辣的天子,也別想在程序上推敲出一丁點的破綻。
“親眼所見?”
李隆基又莫名問了一句。
“親眼所見!”
旅率斬釘截鐵的回答。
豈料李隆基卻舉步來到了燭台前,抬手就要將那封密信燒掉,與此同時,口中還絮絮道:
“朕一向信任高卿,以前是,現在也是,這封信不論來曆如何,朕不用看,也不想看,以後若誰再擅自詆毀重臣,勿怪朕言之不預。”
就在書信觸及燭火之前,高仙芝突然站了起來,高聲大呼:
“聖人不可!”
話音未落,高仙芝三步並作兩步衝到李隆基麵前,將已經騰起火苗的密信搶下,又連忙一陣拍打,將火苗撲滅。
“聖人若是燒了此信,臣的不白之冤就再也洗刷不清了。”
高仙芝也不管李隆基是否同意,伸手將封皮撕開,取出了裏麵的信箋,然後雙手畢恭畢敬的捧起,呈送到李隆基的麵前。
“請聖人禦覽,還臣清白之身。”
高仙芝說話時,聲音都在不由自主的發抖,隻不過他的發抖並非心虛,也非緊張,而是近日來承受了太多的難言之冤,一時之間深有觸動,才陡而激動了起來。
這一番表態動作,大大超出李隆基的預料。他才不關心這封書信裏究竟有什麽內容,既然已經決定啟用高仙芝,那就有非用此人不可的理由,隻要此人沒有謀逆之前,都不能輕易的將其治罪。
現在高仙芝激動的讓李隆基還他清白,李隆基也被他的激動所感染,憑借閱人無數的經驗判斷,這並非惺惺作態,而是情真意切的表露。
霎那間,李隆基改變了主意,他平靜的將密信展開,才瀏覽了數行,緊皺的眉頭便漸漸舒展開來,眼角裏竟也蕩起了點點淚花。
這哪裏是什麽通敵的密信,分明是高仙芝在軍前寫給發妻的一封訣別書,信中多有此去將以身殉國,讓她不必難過之語,往後還有一條條對家中大小事務的安排,卻明顯是臨終的遺囑了。
這封信有兩處,觸動了經曆無數風雨的李隆基。一是高仙芝與妻訣別,情真意切,使他想到了那些沒能與自己想始終的女人,或因罪而受黜,或韶華早逝。二是高仙芝對朝廷忠心任事的態度徹底轉變了他對這個“高麗奴”與生俱來的偏見與蔑視。
當此之時,朝廷用人素來不分漢胡,突厥人、粟特人、乃至契丹人都有不少人為相為將。但究根到底時人對這些胡虜出身的人還是分了三六九等,包括大唐天子李隆基也不例外。
胡虜之中,地位最高的是突厥、鐵勒等來自西域的部族。地位稍次的便是大漠上鐵勒回鶻部,雖然回鶻人出自鐵勒但終究是分支久遠,已經自成一族。相較而言,地位最低下的就是來自遼東大山中契丹人與高麗人。尤其是高麗人,自高宗滅國以後,其貴族子弟流落中國,受盡白眼與嘲弄。
高仙芝就算已經貴為禦史大夫,安西大都護,節度大使,仍舊被哥舒翰這等胡將胡相蔑視的稱為“高麗奴”,可以想見當此之時,高麗人在唐朝的地位。
若非高仙芝立有滅國之功,又生的高大,姿容俊美,這些條件都是唐朝選官的上上優選,李隆基還真不會讓一個“高麗奴”做到如此高位。
然則,彼一時此一時,這封訣別書信徹底扭轉了高仙芝於李隆基的印象。同時,這也更加使他堅信了重新啟用此人的正確性。
天子的表情莫測變化,邊令誠心中暗暗泛起嘀咕,按照他的預想以及對天子的了解,若果天子讀了那封他親手炮製的通敵密信,必然會大發雷霆,如何此刻竟在那呆呆的發愣出神?
邊令誠覺得,此刻有必要出言提醒兩句。
“聖人,聖人?”
兩聲呼喚將李隆基從萬千思緒中拉回了現實,然而等他的目光落在邊令誠那張醜陋的臉上時,心中頓時就生出了一股厭惡情緒,隨即又將手中的書信擲於地上。
“你自看去,真這就是你說的通敵密信。”
李隆基話中之意讓邊令誠大惑不解,明明就是通敵密信,怎麽可能還有疑問?邊令誠剛忙趴在地上,將那封密信撿了起來,展開一看卻不禁大驚失色。
“這,這……”
他想說這根本就不是他炮製的那封密信,然而,這種話又怎麽可能當著天子的麵說出來呢?震驚過後,隨之而來的就是深深的恐懼。
因為他提出的證言不實,反過來將會因為誣陷重臣而遭到天子的懲罰,甚至這半生的功業都毀於一旦亦有可能。在這種恐懼的驅使下,邊令誠撲通一聲又跪倒在地,匍匐上前,痛哭流涕道:
“奴婢死罪,奴婢死罪,懇請聖人責罰。奴婢求功心切,不及分辨……”
李隆基聲音發冷,指著邊令誠道:“你還知道死罪?構陷重臣,舉發不實,反坐其罪,豈止是死罪?”
天子的話讓邊令誠頓時就沒了聲音,原本的哭號聲也一並咽回了肚子裏。反而是高仙芝從旁道:“舉發不實,反坐其罪,乃是武後當政時所定嚴苛之法,聖人寬仁為懷,早就棄之不用。念在邊將軍也是有心為國……”
李隆基一擺手,“高卿不必再說了,今日若不責罰了他,而後任誰都到朕麵前告發謀逆,這政事還要不要做了?”
邊令誠原本與高仙芝互為倚重,但自前年開始,就齟齬叢生,乃至今日更是仇人一般。邊令誠不知何故搞了一封家書充作密信,高仙芝又做作違心的求情。
驟然之間,李隆基頓覺渾身寒顫,他看了看高仙芝,又看看了邊令誠,眼角的餘光又瞄了瞄那跪在地上的羽林衛旅率,隻覺得這裏麵每個人都存在著可疑,究竟是誰勾結了誰,究竟是要構陷,還是另有它意?
……
當這個想法突然在腦子裏跳出後,李隆基原本的些許動容立時就被,一貫而繼之的冷酷無情所取代。身為天子稱孤道寡,是他的尊貴與榮耀也是他正是悲劇與不幸。
自從登上皇位那一刻開始,李隆基就無時不刻的在猜忌著,防備著,對那些有可能危及皇位的人,或打壓限製,或流放斬首。
這四十餘年來,李隆基殺了他的姑母太平公主,軟禁了他的生父睿宗李旦,還曾一日間殺掉三個親生兒子……
這一樁樁人間慘劇曆練出來的心腸,又豈是尋常事可企及的?這突然而生的懷疑,就像一盆冷水兜頭澆下,讓他重新堅信,這世上沒有臣於君的忠,也沒有沒有子於父的孝,一切皆因利用而起,現在他需要高仙芝,所以對於此人的重用沒有什麽比這個理由更充分。
而邊令誠畢竟有知兵之名,又常年在西域監軍,是宦官中罕有的知兵之人,更有需用之處,現在若重處了,將來也找不到合適的人選來替代。
恢複了冷靜的天子令左右將邊令誠架了出去,重責二十杖,然後有對高仙芝慰勉一番,便道了聲乏,讓所有人都退了出去。
……
邊令誠挨了二十板子,不過施刑的卻是他的幹兒子,在有意作弊的情況下,屁股上所受的不過是些皮肉傷,沒有傷筋動骨,將養幾日就可以痊愈。
然則,這對邊令誠而言卻是受了奇恥大辱,讓他成了宮禁中宦官內侍們偷偷恥笑的對象。他趴在榻上養傷的時候,將所有可能出紕漏的關節一一思索推敲了一遍。
第一道繞不開的關節處就是他的幹兒子景佑,那封密景佑是第一個經手人,在放入高府之前可能掉包。然後則是負責看管高府財物的羽林衛禁軍,在此期間也可能掉包,不過可能性卻極低。最後一處,就隻剩下那羽林衛旅率,在自己入殿麵聖的這一段時間裏,亦有幾乎掉包。
可那麽短的時間裏,怎麽可能寫出一封筆跡與行文筆法都與高仙芝高度神似的訣別書呢?
一番排除下來,可疑處最大的便隻剩下了幹兒子景佑。但這卻是他最難以相信的結果。並不是說邊令誠對幹兒子景佑有多好,而是這個景佑根本就是個膽小又鮮有野心的人,因此才選擇了此人去做一些信不過旁人的秘密之事。
現在居然連此人也不是百分百可信,邊令誠心中的懊惱與憤怒已經隱隱蓋過了屁股傷口上傳來的陣陣痛楚。
唯一值得慶幸的是,天子的懲處僅僅以杖責二十了事,他現在還能躺在興化坊中的宅子裏養傷,便不算輸,充其量僅是小有挫折而已。
這次構陷功虧一簣,沒能一並將秦晉那廝牽連出來,邊令誠在懊惱之餘也在安慰自己,山高水長,總有得償所願的一天,往後的日子還長著呢!
“將軍,外麵有個老翁,自稱新安範氏,有要事求見。”府中奴仆小心翼翼的稟報。
邊令誠奇道:“新安範氏?有這樣一家望族嗎?”據他所知,新安隻有高氏一家望族,範氏又是從何處冒出來的?在好奇心的驅使下,邊令誠便讓府中奴仆將那個新安範氏領進來看看,究竟是何方神聖。
更何況,提到新安,就讓邊令誠想起了那個曾在新安做過縣尉的秦晉,也許這個新安範氏與秦晉有著牽連也說不定呢,沒準就能找到一舉扳倒秦晉的隱秘之事也未可知呢。
片刻之後,一名幹瘦老者在府中奴仆的引領下出現在邊令誠的麵前。
“新安範氏長明,拜見將軍!”一張嘴就是濃重的都畿道口音。
趴在軟榻上的邊令誠換了個舒服的姿勢,上下打量著麵前的老者,但見他發髻邋遢,皮膚幹裂,一臉風霜,顯然是在路上經曆了不小的苦楚。
“你是新安哪一家範氏啊?族中可有何人為官啊?”
邊令誠弄不清這個範長明的底細,畢竟都畿道已經落在了安賊逆胡的手中,往關中逃難的不少,其中便不乏地方望族之人,因此出於謹慎起見,別得罪了不必要得罪的人,先問清楚其家世也好。
“卑下新安長石鄉人,族中無人為官。”
“哦!”
邊令誠點了點頭,已經生了轟走這黑瘦老翁的念頭。
邊令誠言之鑿鑿,令李隆基好生難堪。他今日召見高仙芝便殿飲茶,便有安撫之意,不想這個邊令誠卻一直揪著高仙芝不放手。
當事人高仙芝反而一副若無其事的模樣,欠身道:“邊將軍既然有臣通敵的書信為證,不妨讓他拿出來當眾展示一下,倘若指證屬實,臣當君前自裁!”
李隆基悶聲道:“既然如此,就依高卿之意!”然後又命令邊令誠,“將證據呈上來吧!”
邊令誠甚為得意的剜了一眼高仙芝,暗暗好笑,別看你現在裝的大義凜然,等到那封通敵的書信呈送天子之時,怕是想哭都來不及了。
“證據由羽林衛旅率保管,就在殿外候見。”
“傳見!”
李隆基也想看看,從高仙芝府中查抄出來的通敵書信,究竟是何等模樣。
片刻之後,那羽林衛旅率戰戰兢兢的進入便殿,對著李隆基三拜九叩。李隆基卻已經沒了耐心,當殿打斷了他那一套繁瑣的大禮。
“便殿中,可以免禮,書信何在?”
這時,那羽林衛旅率才將邊令誠送一對高府物品中搜查出來的通敵密信高高舉過頭頂。有內侍宦官上前,將密信取過,又轉呈給了天子。
李隆基接過那旅率呈送的密信,但見封口的火漆已經打開,他隻瞧著那封皮看了一陣,便又抬起頭問那旅率。
“此物可是你親自搜查出來的?”
“回稟聖人,並非臣親自揀出,這封書信昨夜與高府中一應物什一同送到的羽林衛,今日由臣陪同,邊將軍親手翻檢出來的。”
聽到提及自己的名字,邊令誠不自覺的挺直了身子,這件事他做的密不透風,任何一個關節都是經過了仔細斟酌的。就算精明老辣的天子,也別想在程序上推敲出一丁點的破綻。
“親眼所見?”
李隆基又莫名問了一句。
“親眼所見!”
旅率斬釘截鐵的回答。
豈料李隆基卻舉步來到了燭台前,抬手就要將那封密信燒掉,與此同時,口中還絮絮道:
“朕一向信任高卿,以前是,現在也是,這封信不論來曆如何,朕不用看,也不想看,以後若誰再擅自詆毀重臣,勿怪朕言之不預。”
就在書信觸及燭火之前,高仙芝突然站了起來,高聲大呼:
“聖人不可!”
話音未落,高仙芝三步並作兩步衝到李隆基麵前,將已經騰起火苗的密信搶下,又連忙一陣拍打,將火苗撲滅。
“聖人若是燒了此信,臣的不白之冤就再也洗刷不清了。”
高仙芝也不管李隆基是否同意,伸手將封皮撕開,取出了裏麵的信箋,然後雙手畢恭畢敬的捧起,呈送到李隆基的麵前。
“請聖人禦覽,還臣清白之身。”
高仙芝說話時,聲音都在不由自主的發抖,隻不過他的發抖並非心虛,也非緊張,而是近日來承受了太多的難言之冤,一時之間深有觸動,才陡而激動了起來。
這一番表態動作,大大超出李隆基的預料。他才不關心這封書信裏究竟有什麽內容,既然已經決定啟用高仙芝,那就有非用此人不可的理由,隻要此人沒有謀逆之前,都不能輕易的將其治罪。
現在高仙芝激動的讓李隆基還他清白,李隆基也被他的激動所感染,憑借閱人無數的經驗判斷,這並非惺惺作態,而是情真意切的表露。
霎那間,李隆基改變了主意,他平靜的將密信展開,才瀏覽了數行,緊皺的眉頭便漸漸舒展開來,眼角裏竟也蕩起了點點淚花。
這哪裏是什麽通敵的密信,分明是高仙芝在軍前寫給發妻的一封訣別書,信中多有此去將以身殉國,讓她不必難過之語,往後還有一條條對家中大小事務的安排,卻明顯是臨終的遺囑了。
這封信有兩處,觸動了經曆無數風雨的李隆基。一是高仙芝與妻訣別,情真意切,使他想到了那些沒能與自己想始終的女人,或因罪而受黜,或韶華早逝。二是高仙芝對朝廷忠心任事的態度徹底轉變了他對這個“高麗奴”與生俱來的偏見與蔑視。
當此之時,朝廷用人素來不分漢胡,突厥人、粟特人、乃至契丹人都有不少人為相為將。但究根到底時人對這些胡虜出身的人還是分了三六九等,包括大唐天子李隆基也不例外。
胡虜之中,地位最高的是突厥、鐵勒等來自西域的部族。地位稍次的便是大漠上鐵勒回鶻部,雖然回鶻人出自鐵勒但終究是分支久遠,已經自成一族。相較而言,地位最低下的就是來自遼東大山中契丹人與高麗人。尤其是高麗人,自高宗滅國以後,其貴族子弟流落中國,受盡白眼與嘲弄。
高仙芝就算已經貴為禦史大夫,安西大都護,節度大使,仍舊被哥舒翰這等胡將胡相蔑視的稱為“高麗奴”,可以想見當此之時,高麗人在唐朝的地位。
若非高仙芝立有滅國之功,又生的高大,姿容俊美,這些條件都是唐朝選官的上上優選,李隆基還真不會讓一個“高麗奴”做到如此高位。
然則,彼一時此一時,這封訣別書信徹底扭轉了高仙芝於李隆基的印象。同時,這也更加使他堅信了重新啟用此人的正確性。
天子的表情莫測變化,邊令誠心中暗暗泛起嘀咕,按照他的預想以及對天子的了解,若果天子讀了那封他親手炮製的通敵密信,必然會大發雷霆,如何此刻竟在那呆呆的發愣出神?
邊令誠覺得,此刻有必要出言提醒兩句。
“聖人,聖人?”
兩聲呼喚將李隆基從萬千思緒中拉回了現實,然而等他的目光落在邊令誠那張醜陋的臉上時,心中頓時就生出了一股厭惡情緒,隨即又將手中的書信擲於地上。
“你自看去,真這就是你說的通敵密信。”
李隆基話中之意讓邊令誠大惑不解,明明就是通敵密信,怎麽可能還有疑問?邊令誠剛忙趴在地上,將那封密信撿了起來,展開一看卻不禁大驚失色。
“這,這……”
他想說這根本就不是他炮製的那封密信,然而,這種話又怎麽可能當著天子的麵說出來呢?震驚過後,隨之而來的就是深深的恐懼。
因為他提出的證言不實,反過來將會因為誣陷重臣而遭到天子的懲罰,甚至這半生的功業都毀於一旦亦有可能。在這種恐懼的驅使下,邊令誠撲通一聲又跪倒在地,匍匐上前,痛哭流涕道:
“奴婢死罪,奴婢死罪,懇請聖人責罰。奴婢求功心切,不及分辨……”
李隆基聲音發冷,指著邊令誠道:“你還知道死罪?構陷重臣,舉發不實,反坐其罪,豈止是死罪?”
天子的話讓邊令誠頓時就沒了聲音,原本的哭號聲也一並咽回了肚子裏。反而是高仙芝從旁道:“舉發不實,反坐其罪,乃是武後當政時所定嚴苛之法,聖人寬仁為懷,早就棄之不用。念在邊將軍也是有心為國……”
李隆基一擺手,“高卿不必再說了,今日若不責罰了他,而後任誰都到朕麵前告發謀逆,這政事還要不要做了?”
邊令誠原本與高仙芝互為倚重,但自前年開始,就齟齬叢生,乃至今日更是仇人一般。邊令誠不知何故搞了一封家書充作密信,高仙芝又做作違心的求情。
驟然之間,李隆基頓覺渾身寒顫,他看了看高仙芝,又看看了邊令誠,眼角的餘光又瞄了瞄那跪在地上的羽林衛旅率,隻覺得這裏麵每個人都存在著可疑,究竟是誰勾結了誰,究竟是要構陷,還是另有它意?
……
當這個想法突然在腦子裏跳出後,李隆基原本的些許動容立時就被,一貫而繼之的冷酷無情所取代。身為天子稱孤道寡,是他的尊貴與榮耀也是他正是悲劇與不幸。
自從登上皇位那一刻開始,李隆基就無時不刻的在猜忌著,防備著,對那些有可能危及皇位的人,或打壓限製,或流放斬首。
這四十餘年來,李隆基殺了他的姑母太平公主,軟禁了他的生父睿宗李旦,還曾一日間殺掉三個親生兒子……
這一樁樁人間慘劇曆練出來的心腸,又豈是尋常事可企及的?這突然而生的懷疑,就像一盆冷水兜頭澆下,讓他重新堅信,這世上沒有臣於君的忠,也沒有沒有子於父的孝,一切皆因利用而起,現在他需要高仙芝,所以對於此人的重用沒有什麽比這個理由更充分。
而邊令誠畢竟有知兵之名,又常年在西域監軍,是宦官中罕有的知兵之人,更有需用之處,現在若重處了,將來也找不到合適的人選來替代。
恢複了冷靜的天子令左右將邊令誠架了出去,重責二十杖,然後有對高仙芝慰勉一番,便道了聲乏,讓所有人都退了出去。
……
邊令誠挨了二十板子,不過施刑的卻是他的幹兒子,在有意作弊的情況下,屁股上所受的不過是些皮肉傷,沒有傷筋動骨,將養幾日就可以痊愈。
然則,這對邊令誠而言卻是受了奇恥大辱,讓他成了宮禁中宦官內侍們偷偷恥笑的對象。他趴在榻上養傷的時候,將所有可能出紕漏的關節一一思索推敲了一遍。
第一道繞不開的關節處就是他的幹兒子景佑,那封密景佑是第一個經手人,在放入高府之前可能掉包。然後則是負責看管高府財物的羽林衛禁軍,在此期間也可能掉包,不過可能性卻極低。最後一處,就隻剩下那羽林衛旅率,在自己入殿麵聖的這一段時間裏,亦有幾乎掉包。
可那麽短的時間裏,怎麽可能寫出一封筆跡與行文筆法都與高仙芝高度神似的訣別書呢?
一番排除下來,可疑處最大的便隻剩下了幹兒子景佑。但這卻是他最難以相信的結果。並不是說邊令誠對幹兒子景佑有多好,而是這個景佑根本就是個膽小又鮮有野心的人,因此才選擇了此人去做一些信不過旁人的秘密之事。
現在居然連此人也不是百分百可信,邊令誠心中的懊惱與憤怒已經隱隱蓋過了屁股傷口上傳來的陣陣痛楚。
唯一值得慶幸的是,天子的懲處僅僅以杖責二十了事,他現在還能躺在興化坊中的宅子裏養傷,便不算輸,充其量僅是小有挫折而已。
這次構陷功虧一簣,沒能一並將秦晉那廝牽連出來,邊令誠在懊惱之餘也在安慰自己,山高水長,總有得償所願的一天,往後的日子還長著呢!
“將軍,外麵有個老翁,自稱新安範氏,有要事求見。”府中奴仆小心翼翼的稟報。
邊令誠奇道:“新安範氏?有這樣一家望族嗎?”據他所知,新安隻有高氏一家望族,範氏又是從何處冒出來的?在好奇心的驅使下,邊令誠便讓府中奴仆將那個新安範氏領進來看看,究竟是何方神聖。
更何況,提到新安,就讓邊令誠想起了那個曾在新安做過縣尉的秦晉,也許這個新安範氏與秦晉有著牽連也說不定呢,沒準就能找到一舉扳倒秦晉的隱秘之事也未可知呢。
片刻之後,一名幹瘦老者在府中奴仆的引領下出現在邊令誠的麵前。
“新安範氏長明,拜見將軍!”一張嘴就是濃重的都畿道口音。
趴在軟榻上的邊令誠換了個舒服的姿勢,上下打量著麵前的老者,但見他發髻邋遢,皮膚幹裂,一臉風霜,顯然是在路上經曆了不小的苦楚。
“你是新安哪一家範氏啊?族中可有何人為官啊?”
邊令誠弄不清這個範長明的底細,畢竟都畿道已經落在了安賊逆胡的手中,往關中逃難的不少,其中便不乏地方望族之人,因此出於謹慎起見,別得罪了不必要得罪的人,先問清楚其家世也好。
“卑下新安長石鄉人,族中無人為官。”
“哦!”
邊令誠點了點頭,已經生了轟走這黑瘦老翁的念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