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臣二人商議了不到半個時辰,高仙芝的上書便被宦官送到了案頭。
李隆基嗬嗬一笑。
“提起高仙芝,他的上書就到了,朕看看他究竟都提了甚方略。”
隻是李隆基將高仙芝的上書展開後,臉上的笑容一點點消失不見,代之以皺眉搖頭。楊國忠從旁察言觀色,馬上就明白了,高仙芝的上書一定沒能迎合天子的心意。這是他所樂見到的,高仙芝身具中書令的差事,正是他日思夜想得到的。
但是,如果高仙芝屢屢深得聖心,他的希望豈非就愈發渺茫了?
所以,楊國忠打定了主意,絕不會替高仙芝說一句話。他在等,等著李隆基發作。可惜等了好半晌也不見發作,最後僅僅聽到了一聲若有若無的歎息。
“高卿所言甚是,以**之力,並無足夠把握出關擊賊,隻能徐徐圖之!”
高仙芝在這份上書中明確的提出了他的看法,潼關固守是今後半年乃至一年的方略。但這也不意味著朝廷隻消極防守,等著安賊叛軍來攻。而是要在河東道、河北道等地另辟戰場,以此鉗製叛軍集中起來攻擊關中的精銳兵力。
隻要假以時日,**一旦在河北道站穩了腳跟,向北可直取安祿山的範陽老家,向南可直抵東都洛陽。屆時,潼關之圍不但立解,還是關中**大舉東出的大好時機。如此,天下亂局可在兩年內徹底平定。
從高仙芝所擬定的方略中,李隆基看到了極大的可行性,甚至看到了期盼已久的希望。
因而,皺眉搖頭,又轉而變成了嘖嘖稱讚。
楊國忠則若有所失,看來高仙芝的忤逆聖意並沒有帶來他預想中的效果。
“楊卿且看看,高仙芝的方略,如此天下大事可定……”
楊國忠滿懷著好奇與沉重將高仙芝詳盡的方略上書看了一遍,才不得不佩服,此人不動有用兵之能,還頗有大局觀。很明顯,他比死去的哥舒翰更適合這個兵馬大元帥的差事。
隻不過,楊國忠還暗暗腹誹著,既然已經做了兵馬大元帥,又何必還把著中書令的印信不放呢?
現在天子既然首肯了高仙芝的方略,自然也不會收回他身兼的中書令差事。
君臣二人足足商議了一個多時辰,楊國忠忽而想起了押解進京的阿史那從禮,自己收了此人價值不菲的和田玉,此人卻已經身陷囹圄,這對他的口碑會有所影響,畢竟收了錢不辦事的罵名,楊國忠還沒無恥到不在乎的地步。
“聖人容稟,阿史那從禮通敵案已經審結,其證據多為不實臆測,並無坐實……”
李隆基疲憊的抻了個懶腰,漫不經心的說道:
“朕知道了,你全權處置就是!”
阿史那從禮究竟有沒有通敵,真相不重要,重要的是秦晉對他釋放的善意給予了充分的回應,這就足夠了。也正是這份回應,才促使他下定決心在天下大事底定之前,對秦晉施以籠絡之法。至於秦晉與阿史那從禮之間的爭鬥,李隆基並不像過多的幹預。
然而,如果秦晉並沒有將阿史那從禮押赴長安以待聖裁,而是先斬後奏,雖然這麽做也不是不可以,李隆基就隻能選擇另一種態度了。
如此過了大約三五日功夫,政事堂內的宰相楊國忠與魏方進幾乎同時收到了一封有千鈞之重的書信。
楊國忠與魏方進的反應幾乎一模一樣,甚至連冠帶都不及換過,就急吼吼的趕赴興慶宮中麵聖。
“聖人,安祿山求和了!”
“甚?”
天氣悶熱,李隆基本來躺在榻上昏昏沉沉的十分難受,聽到楊國忠突如其來的一嗓子,整個人如墜冰窖,立時來了精神。
“你再說一遍,誰求和?”
楊國忠比魏方進先一步到了興慶宮,他有幾分抑製不住內心中的興奮,安祿山求和這等大事意味著戰事可能和快有出人意料的轉機。
“這是安祿山偽中書令嚴莊的親筆信,托商賈送入臣的府中,請聖人過目!”
偽燕的中書令嚴莊這個人在安祿山起兵前隻是個無名小卒,朝野上下聽說過此人的恐怕不超過兩手之數,然而此一時彼一時,昔日的無名小卒甚至可以讓大唐的天子都為之動容。
“快拿來朕看!”
李隆基也想看看,安祿山是如何要求和的,且先不論朝廷是否答應求和,僅僅是求和這個舉動就有可能暴露了偽燕的外強中幹。
這真是個意外之喜,於炎炎夏日的悶熱中,不啻於一縷微涼清風。
嚴莊在親筆信中所提的條件,李隆基看後直皺眉。
大致有有三點。其一,安祿山向大唐天子稱臣,但保留天子尊號。其二,唐朝須將河北道、河東道、以及都畿道作為安祿山的封地。其三,君臣名分重新定下以後,雙方罷兵言和,各自相安。
李隆基看罷之後,並沒有憤怒,安祿山提的條件的確是獅子大開口,任誰做皇帝都不可能答應。但何談嘛,總要漫天要價,落地還錢。他甚至在暗想,如果安祿山再退兩步,僅要河北道為封地,去皇帝尊號為異性藩王,自己有沒有可能答應。得出的結論竟是有很大的意願會答應。
然則,這種討價還價的事怎麽可能出自天子之口呢?甚至都不應該出自於宰相之口。
經過了初時的激動,大唐天子李隆基很快平複下來,這份何談的條件,可以說沒有任何意義。隻不過,他也沒有當即表態,而是直視著楊國忠詢問意見。
“楊卿以為如何?”
楊國忠早在來的路上就大好了腹稿,就等著天子發問呢。
“臣以為,此事不宜公開,可由臣負責與嚴莊聯絡。若可緩和局勢,朝廷休養生息三兩載,不愁不能一舉踏平了安賊逆胡!”
楊國忠說的熱血沸騰,一麵又觀察李隆基的臉色,見他神情似乎頗有讚許之意,才壯著膽子將準備好的話和盤托出。
“臣竊以為,朝廷的底線,隻允許河北道一地為安賊封地,必須去皇帝尊號,改稱王,稱臣。”
這些都與李隆基隱隱的想法不謀而合,但是作為天子,李隆基絕不會做表態的。
“此事還有誰知曉?”
楊國忠剛要回答隻有他一人知曉,卻聽殿外黃門大聲道:
“門下侍中魏方進覲見!”
聽到魏方進求見,楊國忠又把到了嘴邊的話咽了回去,此人如此急吼吼的求見,難道也是接到了嚴莊的求和信?
果不其然,魏方進被獲準入殿以後,也向李隆基呈遞了同樣的一封書信。
君臣三人商議了好一陣,其實主要是楊國忠和魏方進商議,李隆基更多的時候僅僅是坐在榻上旁聽,並不發表任何意見。
魏方進認為,楊國忠所設置的底線還不夠,必須讓偽燕裁撤人馬,達到規定數目,如此才可以進一步解除他們對朝廷的威脅。
也就是當著天子李隆基的麵,楊國忠忍住了沒有罵魏方進迂腐愚蠢。
安祿山手握大兵,雖然潼關新敗,卻也不是沒有一戰之力,猜測人馬這等自斷臂膀的行為,就算傻子也未必會做吧?
“魏相公,裁撤人馬倒好說,不知當由誰去與之密議呢?”
魏方進顯然沒想過這個問題,被楊國忠問的一愣,然後才勉強回答道:
“自然是有司派人前去,難不成讓負責統領國政的宰相去?”
楊國忠卻揪住不放,繼續問道:
“不知魏相公以為,有司何人妥當?”
“這,這個……”
魏方進隻是順口胡說了個建議,實際上哪有什麽合適的人的標準呢?他所為的不過是在天子麵前爭一下寵,表現一下自己而已,但在這方麵他顯然不如楊國忠專業。
被問的啞口無言,楊國忠並沒有打算放其一馬,而是趁勝追擊。
“倘若按照魏相公這等條件,也不用議了,難道指望著安祿山傻了腦袋,會自斷臂膀?說到底,他們不過是想拖延點時間而已。”
楊國忠最後這句話深得李隆基心意,也是他所擔心的。
“楊卿說說,逆胡是如何打算拖延時間,朝廷又如何具體應對處置?”
楊國忠的想法很周祥,一則抱著寧可信其成的態度與偽燕密議何談,二則,又可用拖延時間作為遮掩的幌子。就實而言,兩者虛虛實實,都可以當真,也都可以不作數。
如果偽燕安祿山需要拖延時間,唐朝也同樣需要拖延時間。
最終,李隆基決斷,以楊國忠全權負責此事,並嚴令魏方進不許對外吐露一絲一毫的消息。
與此同時,李隆基又立即將這個嚴莊送信的意外急遞告知身在潼關的高仙芝,讓他有所準備。孰料,高仙芝在得知了這個消息以後,明確強烈的表達了反對,甚至建議殺掉那些為逆胡送信的商賈。理由很簡單,士氣可鼓而不可泄,一旦與偽燕談判,不僅會使唐朝威望盡失,還會使得好不容易鼓起來的**士氣再度萎靡。
李隆基沒想到高仙芝會公然反對,他立時覺得陷入了兩難境地,最為倚重的元帥居然不讚同這種方略,實在令人頭疼至極。
李隆基嗬嗬一笑。
“提起高仙芝,他的上書就到了,朕看看他究竟都提了甚方略。”
隻是李隆基將高仙芝的上書展開後,臉上的笑容一點點消失不見,代之以皺眉搖頭。楊國忠從旁察言觀色,馬上就明白了,高仙芝的上書一定沒能迎合天子的心意。這是他所樂見到的,高仙芝身具中書令的差事,正是他日思夜想得到的。
但是,如果高仙芝屢屢深得聖心,他的希望豈非就愈發渺茫了?
所以,楊國忠打定了主意,絕不會替高仙芝說一句話。他在等,等著李隆基發作。可惜等了好半晌也不見發作,最後僅僅聽到了一聲若有若無的歎息。
“高卿所言甚是,以**之力,並無足夠把握出關擊賊,隻能徐徐圖之!”
高仙芝在這份上書中明確的提出了他的看法,潼關固守是今後半年乃至一年的方略。但這也不意味著朝廷隻消極防守,等著安賊叛軍來攻。而是要在河東道、河北道等地另辟戰場,以此鉗製叛軍集中起來攻擊關中的精銳兵力。
隻要假以時日,**一旦在河北道站穩了腳跟,向北可直取安祿山的範陽老家,向南可直抵東都洛陽。屆時,潼關之圍不但立解,還是關中**大舉東出的大好時機。如此,天下亂局可在兩年內徹底平定。
從高仙芝所擬定的方略中,李隆基看到了極大的可行性,甚至看到了期盼已久的希望。
因而,皺眉搖頭,又轉而變成了嘖嘖稱讚。
楊國忠則若有所失,看來高仙芝的忤逆聖意並沒有帶來他預想中的效果。
“楊卿且看看,高仙芝的方略,如此天下大事可定……”
楊國忠滿懷著好奇與沉重將高仙芝詳盡的方略上書看了一遍,才不得不佩服,此人不動有用兵之能,還頗有大局觀。很明顯,他比死去的哥舒翰更適合這個兵馬大元帥的差事。
隻不過,楊國忠還暗暗腹誹著,既然已經做了兵馬大元帥,又何必還把著中書令的印信不放呢?
現在天子既然首肯了高仙芝的方略,自然也不會收回他身兼的中書令差事。
君臣二人足足商議了一個多時辰,楊國忠忽而想起了押解進京的阿史那從禮,自己收了此人價值不菲的和田玉,此人卻已經身陷囹圄,這對他的口碑會有所影響,畢竟收了錢不辦事的罵名,楊國忠還沒無恥到不在乎的地步。
“聖人容稟,阿史那從禮通敵案已經審結,其證據多為不實臆測,並無坐實……”
李隆基疲憊的抻了個懶腰,漫不經心的說道:
“朕知道了,你全權處置就是!”
阿史那從禮究竟有沒有通敵,真相不重要,重要的是秦晉對他釋放的善意給予了充分的回應,這就足夠了。也正是這份回應,才促使他下定決心在天下大事底定之前,對秦晉施以籠絡之法。至於秦晉與阿史那從禮之間的爭鬥,李隆基並不像過多的幹預。
然而,如果秦晉並沒有將阿史那從禮押赴長安以待聖裁,而是先斬後奏,雖然這麽做也不是不可以,李隆基就隻能選擇另一種態度了。
如此過了大約三五日功夫,政事堂內的宰相楊國忠與魏方進幾乎同時收到了一封有千鈞之重的書信。
楊國忠與魏方進的反應幾乎一模一樣,甚至連冠帶都不及換過,就急吼吼的趕赴興慶宮中麵聖。
“聖人,安祿山求和了!”
“甚?”
天氣悶熱,李隆基本來躺在榻上昏昏沉沉的十分難受,聽到楊國忠突如其來的一嗓子,整個人如墜冰窖,立時來了精神。
“你再說一遍,誰求和?”
楊國忠比魏方進先一步到了興慶宮,他有幾分抑製不住內心中的興奮,安祿山求和這等大事意味著戰事可能和快有出人意料的轉機。
“這是安祿山偽中書令嚴莊的親筆信,托商賈送入臣的府中,請聖人過目!”
偽燕的中書令嚴莊這個人在安祿山起兵前隻是個無名小卒,朝野上下聽說過此人的恐怕不超過兩手之數,然而此一時彼一時,昔日的無名小卒甚至可以讓大唐的天子都為之動容。
“快拿來朕看!”
李隆基也想看看,安祿山是如何要求和的,且先不論朝廷是否答應求和,僅僅是求和這個舉動就有可能暴露了偽燕的外強中幹。
這真是個意外之喜,於炎炎夏日的悶熱中,不啻於一縷微涼清風。
嚴莊在親筆信中所提的條件,李隆基看後直皺眉。
大致有有三點。其一,安祿山向大唐天子稱臣,但保留天子尊號。其二,唐朝須將河北道、河東道、以及都畿道作為安祿山的封地。其三,君臣名分重新定下以後,雙方罷兵言和,各自相安。
李隆基看罷之後,並沒有憤怒,安祿山提的條件的確是獅子大開口,任誰做皇帝都不可能答應。但何談嘛,總要漫天要價,落地還錢。他甚至在暗想,如果安祿山再退兩步,僅要河北道為封地,去皇帝尊號為異性藩王,自己有沒有可能答應。得出的結論竟是有很大的意願會答應。
然則,這種討價還價的事怎麽可能出自天子之口呢?甚至都不應該出自於宰相之口。
經過了初時的激動,大唐天子李隆基很快平複下來,這份何談的條件,可以說沒有任何意義。隻不過,他也沒有當即表態,而是直視著楊國忠詢問意見。
“楊卿以為如何?”
楊國忠早在來的路上就大好了腹稿,就等著天子發問呢。
“臣以為,此事不宜公開,可由臣負責與嚴莊聯絡。若可緩和局勢,朝廷休養生息三兩載,不愁不能一舉踏平了安賊逆胡!”
楊國忠說的熱血沸騰,一麵又觀察李隆基的臉色,見他神情似乎頗有讚許之意,才壯著膽子將準備好的話和盤托出。
“臣竊以為,朝廷的底線,隻允許河北道一地為安賊封地,必須去皇帝尊號,改稱王,稱臣。”
這些都與李隆基隱隱的想法不謀而合,但是作為天子,李隆基絕不會做表態的。
“此事還有誰知曉?”
楊國忠剛要回答隻有他一人知曉,卻聽殿外黃門大聲道:
“門下侍中魏方進覲見!”
聽到魏方進求見,楊國忠又把到了嘴邊的話咽了回去,此人如此急吼吼的求見,難道也是接到了嚴莊的求和信?
果不其然,魏方進被獲準入殿以後,也向李隆基呈遞了同樣的一封書信。
君臣三人商議了好一陣,其實主要是楊國忠和魏方進商議,李隆基更多的時候僅僅是坐在榻上旁聽,並不發表任何意見。
魏方進認為,楊國忠所設置的底線還不夠,必須讓偽燕裁撤人馬,達到規定數目,如此才可以進一步解除他們對朝廷的威脅。
也就是當著天子李隆基的麵,楊國忠忍住了沒有罵魏方進迂腐愚蠢。
安祿山手握大兵,雖然潼關新敗,卻也不是沒有一戰之力,猜測人馬這等自斷臂膀的行為,就算傻子也未必會做吧?
“魏相公,裁撤人馬倒好說,不知當由誰去與之密議呢?”
魏方進顯然沒想過這個問題,被楊國忠問的一愣,然後才勉強回答道:
“自然是有司派人前去,難不成讓負責統領國政的宰相去?”
楊國忠卻揪住不放,繼續問道:
“不知魏相公以為,有司何人妥當?”
“這,這個……”
魏方進隻是順口胡說了個建議,實際上哪有什麽合適的人的標準呢?他所為的不過是在天子麵前爭一下寵,表現一下自己而已,但在這方麵他顯然不如楊國忠專業。
被問的啞口無言,楊國忠並沒有打算放其一馬,而是趁勝追擊。
“倘若按照魏相公這等條件,也不用議了,難道指望著安祿山傻了腦袋,會自斷臂膀?說到底,他們不過是想拖延點時間而已。”
楊國忠最後這句話深得李隆基心意,也是他所擔心的。
“楊卿說說,逆胡是如何打算拖延時間,朝廷又如何具體應對處置?”
楊國忠的想法很周祥,一則抱著寧可信其成的態度與偽燕密議何談,二則,又可用拖延時間作為遮掩的幌子。就實而言,兩者虛虛實實,都可以當真,也都可以不作數。
如果偽燕安祿山需要拖延時間,唐朝也同樣需要拖延時間。
最終,李隆基決斷,以楊國忠全權負責此事,並嚴令魏方進不許對外吐露一絲一毫的消息。
與此同時,李隆基又立即將這個嚴莊送信的意外急遞告知身在潼關的高仙芝,讓他有所準備。孰料,高仙芝在得知了這個消息以後,明確強烈的表達了反對,甚至建議殺掉那些為逆胡送信的商賈。理由很簡單,士氣可鼓而不可泄,一旦與偽燕談判,不僅會使唐朝威望盡失,還會使得好不容易鼓起來的**士氣再度萎靡。
李隆基沒想到高仙芝會公然反對,他立時覺得陷入了兩難境地,最為倚重的元帥居然不讚同這種方略,實在令人頭疼至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