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大唐天子,李隆基肯定不會放下身段,請求臣下來同意割地求和的方略。這個難題自然要交給他所信賴的宰相,然而楊國忠素來與高仙芝不睦,魏方進倒是與高仙芝沒什麽舊怨,可此人的話究竟有沒有分量,也是令人懷疑的。
思來想去,李隆基想到了身體漸趨好轉的高力士。高力士與絕大多數的宦官不同,在朝野上下有著廣泛的好口碑,而且無論人脈與聲望都是遠勝於其他朝臣的。不如讓高力士走一趟潼關向高仙芝陳明緩兵之計的利害。
“你去一趟潼關吧。”
李隆基直截了當,對隨侍在身側的高力士說道。見高力士的反應似乎稍有遲疑,他不免又充滿了疑惑的問道:
“如何?可有不同的看法?”
高力士不再遲疑,正重的回應道:
“聖人讓老奴去潼關,老奴責無旁貸,但老奴擔心高相公過於忠直,不肯輕易轉變啊,到時無功而返,辜負了聖人的期望。”
果不其然,李隆基暗歎了一聲,自己對高力士的判斷當真沒錯,就連他都不報多大希望。但此事又必須為之,他略一思忖便斷言道:
“成與不成總要試過了才知道,實在不行……”
李隆基忽然停頓了,將那句頒下敕令的話收了回去,如果用敕令就能解決的話,又何必如此大費周章的讓高力士去做說客呢?主動向安祿山低頭的名聲,他擔不起。
“總之盡力而為吧,朕相信,高仙芝一定會以大局為重的。”
見到天子一意堅持,高力士躬身應諾,表示當天便動身趕往潼關。李隆基對此大為滿意,又反複叮囑道:
“潼關自邊令誠死後,就沒了監軍,你可以探聽一下,軍中可有不同的議論。”
其實,李隆基一直在挑選能夠在潼關監軍的合適人選,但礙於身邊的資曆人望足夠的宦官在長安兵變中死的死,獲罪的獲罪,可以挑選的人鳳毛麟角。他忽然又想到了一個人,這個人比較忠厚,又能力不俗。
“是時候將張輔臣調回來了,聽說他在河東道還算有些作為,不如讓他到潼關去,也算人盡其用。”
對此,高力士亦深表讚同,張輔臣其人對天子忠心耿耿,又為人忠直,不會像魚朝恩、程元振那樣爭權奪利,盡幹些小人勾當,以至於壞了國事。
“隻是河東大部屢受河北道叛軍侵擾,短時間內怕是不容易返回長安。”
張輔臣本來是奉了聖命到河東道去尋封常清的,但他動身以後,安祿山叛軍就已經徹底控製了河北道,更大舉向太原進兵,圍城數月不退。於是,張輔臣被迫在石皺汾州等地滯留,並召集了部分星散的河東軍與叛軍對峙。不過,終是因為勢單力薄而難有效果,隻能在叛軍的圍追堵截下,疲於奔命。
直到上個月,史思明在河北道大敗,張輔臣這才緩過了一口氣,趁機進入北都太原。
但是,整個河東道的形勢依舊不容樂觀,到處都有叛軍的影子出現。就好比與蒲津隔河相望的河東城,就差點落於叛軍孫孝哲之手。
河東城乃是關中與河東道的交通咽喉之地,一旦失守,朝廷勢必將再次失去對河東與河北抵抗**的微弱聯係。
“這個好說,秦晉不是剛剛打贏了河東城之戰嗎,讓他派人去太原接送張輔臣。”
李隆基認為,對秦晉就要人盡其用,既然他有膽子在河東主動找叛軍的晦氣,自然也就有足夠的能力,肅清太原到蒲津之間的交通道路。
這個突如其來的想法讓李隆基頓感一陣興奮。
自從去年東都洛陽陷落以後,朝廷與河北道及河東道,乃至兩淮江南都僅僅能維係微弱的聯絡。其中主要原因就是關中通往各地的主要道路均被叛軍的勢力所波及,已經無法安然暢通。
秦晉的神武軍一向以強悍麵目示人,現在讓他去與安祿山叛軍作戰,也正好是物盡其用。
“可敕令秦晉,讓他務必清理太原往蒲津道路上遊蕩的叛軍。”
高力士對此也深以為然。
“老奴以為,既然讓秦晉率軍在河東作戰,不如委以軍使的差遣,如此聯絡散落各處的**,也好事半功倍。”
這個建議的初衷是為了盡最大可能整合散落在河東道南部各郡的**,但李隆基聽後卻直搖頭,並沒有同意。
原因很簡單,他隻能讓秦晉用馮翊郡太守的名義,而絕不會使其以軍使的名義將手名正言順的神到河東去。既用且防,是李隆基最基本的原則,絕不能任由秦晉在地方上無限製的擴大影響力。
但思忖了一陣之後,李隆基忽然開口道:
“委皇甫恪為河東道南部五郡觀軍容使,由其負責提調,配合神武軍。”
高力士眉頭緊皺,軍中最忌諱的就是令出多門,天子將皇甫恪抬出來,明顯是沒安了好心,隻怕會挑起二虎相爭啊。不過,擔心終歸是擔心,他並沒有提出任何異議,也無意勸阻天子。
不管怎麽樣,天子這麽做都是以固權為根本,他又有什麽理由勸阻呢?
辭別天子之後,高力士不顧病體初愈,連夜動身趕往潼關。隨著高力士一同馳出長安城的,還有另一支馬隊,不過目的地卻是經由馮翊郡趕往黃河東岸的河東城。
……
為了解決皇甫恪麾下朔方軍在戰鬥中的減員問題,秦晉除了將阿史那從禮的舊部打亂重新整編之後,全部補充其中,還在征召了當地的良家子,大量的組建團結兵。軍資用度一律由當地府庫負責,而日常訓練,則全部用神武軍的固有辦法,抽調部分軍將,予以提點指揮。
秦晉這麽做是想在不造成朝廷誤會的前提下,盡可能的武裝當地百姓,以至於叛軍來了,能有些還手之力。
皇甫恪在觀摩了秦晉練兵的法門之後,不禁嘖嘖稱奇,如此看並無任何奇特之處,如何就能使一支新成之軍,打敗了身經百戰的朔方軍?
一開始,皇甫恪以為是秦晉在藏私,但直到神武軍陸續從馮翊感到河東城以後,他才發現,神武軍自身亦是用此種練兵之法。更令他感到佩服的是,秦晉對於神武軍中的一切,並不忌諱告知皇甫恪。甚至於對皇甫恪的要求一律有求必應。
如此種種,皇甫恪甚至有些為自己之前的想法感到有一絲羞愧。畢竟是自己以小人之心去揣度他人了。與之相反,秦晉本人對皇甫恪卻坦坦蕩蕩,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由此,皇甫恪對秦晉這個年輕人也越發的服氣。
據秦晉推斷,燕軍在河東城失敗以後,並沒有全部返回黃河以南,而是向東驅馳,以躲避烏護懷忠的騎兵。
但**的這種優勢僅僅是暫時的,一旦燕軍站穩腳跟,隻要士氣一恢複,就立馬會卷土重來。
到那時,他們失去了此前突襲的優勢,又在人數上不占優勢,處境勢必將變得艱難。
新近大量組建的團結兵雖然在人數上可以做一定程度的彌補,但是終究成軍日短,很難在短時間形成足夠的戰鬥力。秦晉可不指望這些團結兵能夠再次創造出新安城下的奇跡,畢竟奇跡可一而難再二。他才不會將希望全部都寄托在不可靠的奇跡上。
因而,調神武軍到河東城,就成了最好的辦法。一萬神武軍,以及由馮翊當地良家子組成的一萬輔兵,在河東城大戰的七日後順利陸續抵達。
秦晉的目光不僅僅盯在河東城一城一地,河東城屬於河東道河東郡,原本是河東郡的郡治,但郡太守和縣令都在上一次的叛軍侵占後不知所蹤,可以說整個河東郡都陷於各自為戰的情形之下。
為了增強河東城的自保能力,沿著湅水的一幹縣城就成了他的目標。虞鄉、解縣、安邑以及湅水以北的桑泉,寶鼎。這些地方都是河東郡的富庶之地,如果整合起來,足以捆成一股實力可持續的抵抗力量。
秦晉以及神武軍的能力有限,在沒有朝廷大力支持,以及足夠名義的前提下,很難肅清河東郡以外的河東道各郡,因而他隻能立足於眼前,為朝廷保住關中通往河東道的津要之地。
至於全局大戰,隻能看頓兵潼關的高仙芝了。
“聽說高相公在商陽關一戰斬首十萬,叛軍兵鋒遭遇重挫,咱們少說也可以安穩個三兩月了吧。”
盧杞被從河工營裏重新啟用,繼續帶領神武軍,而今他來到河東城之後,深為自己錯過了河東城下一戰而惋惜。因此,他口中對潼關大勝的傳言表示讚歎,又言及可以製止刀兵三兩月,實際上心中比任何人都希望馬上就能與叛軍痛痛快快的打上一場大仗。
秦晉如何能看不出盧杞的想法?笑道:
“別著急,調你到河東城是作甚的?早晚有一場惡戰在等在前麵。”
可說到惡戰的時候,秦晉臉上的笑容卻正在一點一點的消失,惡戰在前,神武軍究竟能不能經受得住考驗呢?
思來想去,李隆基想到了身體漸趨好轉的高力士。高力士與絕大多數的宦官不同,在朝野上下有著廣泛的好口碑,而且無論人脈與聲望都是遠勝於其他朝臣的。不如讓高力士走一趟潼關向高仙芝陳明緩兵之計的利害。
“你去一趟潼關吧。”
李隆基直截了當,對隨侍在身側的高力士說道。見高力士的反應似乎稍有遲疑,他不免又充滿了疑惑的問道:
“如何?可有不同的看法?”
高力士不再遲疑,正重的回應道:
“聖人讓老奴去潼關,老奴責無旁貸,但老奴擔心高相公過於忠直,不肯輕易轉變啊,到時無功而返,辜負了聖人的期望。”
果不其然,李隆基暗歎了一聲,自己對高力士的判斷當真沒錯,就連他都不報多大希望。但此事又必須為之,他略一思忖便斷言道:
“成與不成總要試過了才知道,實在不行……”
李隆基忽然停頓了,將那句頒下敕令的話收了回去,如果用敕令就能解決的話,又何必如此大費周章的讓高力士去做說客呢?主動向安祿山低頭的名聲,他擔不起。
“總之盡力而為吧,朕相信,高仙芝一定會以大局為重的。”
見到天子一意堅持,高力士躬身應諾,表示當天便動身趕往潼關。李隆基對此大為滿意,又反複叮囑道:
“潼關自邊令誠死後,就沒了監軍,你可以探聽一下,軍中可有不同的議論。”
其實,李隆基一直在挑選能夠在潼關監軍的合適人選,但礙於身邊的資曆人望足夠的宦官在長安兵變中死的死,獲罪的獲罪,可以挑選的人鳳毛麟角。他忽然又想到了一個人,這個人比較忠厚,又能力不俗。
“是時候將張輔臣調回來了,聽說他在河東道還算有些作為,不如讓他到潼關去,也算人盡其用。”
對此,高力士亦深表讚同,張輔臣其人對天子忠心耿耿,又為人忠直,不會像魚朝恩、程元振那樣爭權奪利,盡幹些小人勾當,以至於壞了國事。
“隻是河東大部屢受河北道叛軍侵擾,短時間內怕是不容易返回長安。”
張輔臣本來是奉了聖命到河東道去尋封常清的,但他動身以後,安祿山叛軍就已經徹底控製了河北道,更大舉向太原進兵,圍城數月不退。於是,張輔臣被迫在石皺汾州等地滯留,並召集了部分星散的河東軍與叛軍對峙。不過,終是因為勢單力薄而難有效果,隻能在叛軍的圍追堵截下,疲於奔命。
直到上個月,史思明在河北道大敗,張輔臣這才緩過了一口氣,趁機進入北都太原。
但是,整個河東道的形勢依舊不容樂觀,到處都有叛軍的影子出現。就好比與蒲津隔河相望的河東城,就差點落於叛軍孫孝哲之手。
河東城乃是關中與河東道的交通咽喉之地,一旦失守,朝廷勢必將再次失去對河東與河北抵抗**的微弱聯係。
“這個好說,秦晉不是剛剛打贏了河東城之戰嗎,讓他派人去太原接送張輔臣。”
李隆基認為,對秦晉就要人盡其用,既然他有膽子在河東主動找叛軍的晦氣,自然也就有足夠的能力,肅清太原到蒲津之間的交通道路。
這個突如其來的想法讓李隆基頓感一陣興奮。
自從去年東都洛陽陷落以後,朝廷與河北道及河東道,乃至兩淮江南都僅僅能維係微弱的聯絡。其中主要原因就是關中通往各地的主要道路均被叛軍的勢力所波及,已經無法安然暢通。
秦晉的神武軍一向以強悍麵目示人,現在讓他去與安祿山叛軍作戰,也正好是物盡其用。
“可敕令秦晉,讓他務必清理太原往蒲津道路上遊蕩的叛軍。”
高力士對此也深以為然。
“老奴以為,既然讓秦晉率軍在河東作戰,不如委以軍使的差遣,如此聯絡散落各處的**,也好事半功倍。”
這個建議的初衷是為了盡最大可能整合散落在河東道南部各郡的**,但李隆基聽後卻直搖頭,並沒有同意。
原因很簡單,他隻能讓秦晉用馮翊郡太守的名義,而絕不會使其以軍使的名義將手名正言順的神到河東去。既用且防,是李隆基最基本的原則,絕不能任由秦晉在地方上無限製的擴大影響力。
但思忖了一陣之後,李隆基忽然開口道:
“委皇甫恪為河東道南部五郡觀軍容使,由其負責提調,配合神武軍。”
高力士眉頭緊皺,軍中最忌諱的就是令出多門,天子將皇甫恪抬出來,明顯是沒安了好心,隻怕會挑起二虎相爭啊。不過,擔心終歸是擔心,他並沒有提出任何異議,也無意勸阻天子。
不管怎麽樣,天子這麽做都是以固權為根本,他又有什麽理由勸阻呢?
辭別天子之後,高力士不顧病體初愈,連夜動身趕往潼關。隨著高力士一同馳出長安城的,還有另一支馬隊,不過目的地卻是經由馮翊郡趕往黃河東岸的河東城。
……
為了解決皇甫恪麾下朔方軍在戰鬥中的減員問題,秦晉除了將阿史那從禮的舊部打亂重新整編之後,全部補充其中,還在征召了當地的良家子,大量的組建團結兵。軍資用度一律由當地府庫負責,而日常訓練,則全部用神武軍的固有辦法,抽調部分軍將,予以提點指揮。
秦晉這麽做是想在不造成朝廷誤會的前提下,盡可能的武裝當地百姓,以至於叛軍來了,能有些還手之力。
皇甫恪在觀摩了秦晉練兵的法門之後,不禁嘖嘖稱奇,如此看並無任何奇特之處,如何就能使一支新成之軍,打敗了身經百戰的朔方軍?
一開始,皇甫恪以為是秦晉在藏私,但直到神武軍陸續從馮翊感到河東城以後,他才發現,神武軍自身亦是用此種練兵之法。更令他感到佩服的是,秦晉對於神武軍中的一切,並不忌諱告知皇甫恪。甚至於對皇甫恪的要求一律有求必應。
如此種種,皇甫恪甚至有些為自己之前的想法感到有一絲羞愧。畢竟是自己以小人之心去揣度他人了。與之相反,秦晉本人對皇甫恪卻坦坦蕩蕩,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由此,皇甫恪對秦晉這個年輕人也越發的服氣。
據秦晉推斷,燕軍在河東城失敗以後,並沒有全部返回黃河以南,而是向東驅馳,以躲避烏護懷忠的騎兵。
但**的這種優勢僅僅是暫時的,一旦燕軍站穩腳跟,隻要士氣一恢複,就立馬會卷土重來。
到那時,他們失去了此前突襲的優勢,又在人數上不占優勢,處境勢必將變得艱難。
新近大量組建的團結兵雖然在人數上可以做一定程度的彌補,但是終究成軍日短,很難在短時間形成足夠的戰鬥力。秦晉可不指望這些團結兵能夠再次創造出新安城下的奇跡,畢竟奇跡可一而難再二。他才不會將希望全部都寄托在不可靠的奇跡上。
因而,調神武軍到河東城,就成了最好的辦法。一萬神武軍,以及由馮翊當地良家子組成的一萬輔兵,在河東城大戰的七日後順利陸續抵達。
秦晉的目光不僅僅盯在河東城一城一地,河東城屬於河東道河東郡,原本是河東郡的郡治,但郡太守和縣令都在上一次的叛軍侵占後不知所蹤,可以說整個河東郡都陷於各自為戰的情形之下。
為了增強河東城的自保能力,沿著湅水的一幹縣城就成了他的目標。虞鄉、解縣、安邑以及湅水以北的桑泉,寶鼎。這些地方都是河東郡的富庶之地,如果整合起來,足以捆成一股實力可持續的抵抗力量。
秦晉以及神武軍的能力有限,在沒有朝廷大力支持,以及足夠名義的前提下,很難肅清河東郡以外的河東道各郡,因而他隻能立足於眼前,為朝廷保住關中通往河東道的津要之地。
至於全局大戰,隻能看頓兵潼關的高仙芝了。
“聽說高相公在商陽關一戰斬首十萬,叛軍兵鋒遭遇重挫,咱們少說也可以安穩個三兩月了吧。”
盧杞被從河工營裏重新啟用,繼續帶領神武軍,而今他來到河東城之後,深為自己錯過了河東城下一戰而惋惜。因此,他口中對潼關大勝的傳言表示讚歎,又言及可以製止刀兵三兩月,實際上心中比任何人都希望馬上就能與叛軍痛痛快快的打上一場大仗。
秦晉如何能看不出盧杞的想法?笑道:
“別著急,調你到河東城是作甚的?早晚有一場惡戰在等在前麵。”
可說到惡戰的時候,秦晉臉上的笑容卻正在一點一點的消失,惡戰在前,神武軍究竟能不能經受得住考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