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光遠早就不是初入官場的新丁,執法之人被身陷囹圄的犯官威脅,又豈能先墮了氣勢?更何況,以他對秦晉的了解,向來是牟定後動,假如沒有八成以上的把握是絕對不會動手的。 ?
一陣幹笑隨即在囚室內爆響。
“竇君,何必做這種小兒把戲?他日就算崔某與你換了位置,又有什麽可抱怨的?”
說罷,崔光遠命人鎖了囚室之門,大踏步離開了這陰暗潮濕的地方。
剛才那一番話說的當真痛快,如果沒有這二十餘年的官場浮沉曆練,他自問不可能如此坦然的回擊竇憲。
其實,人的弱點就在於此,患得患失隻會使之成為一個瞻前顧後的失敗者,放下了一切的執念,反而有無往不利的收效了。
扣下了竇憲並非是萬事大吉,下一步必須把案件的卷宗整理的確實完美,經得起複審,如此一來,隻要他們占著一個理字,就算天子也拿他們沒有辦法。
說到底,天子李亨登基日短,張皇後在朝中的勢力也處於初耕狀態,而竇憲雖然地位不低,但也僅僅有著從祖上那裏承繼而來的爵位,從二品的開國相公。
不過,等到崔光遠返回京兆府中堂之後,秦晉卻已經不在此處了。於是他喚過來差役詢問,差役也不知具體內情,隻知道禦史大夫接到了軍報,這才匆匆離去。
崔光遠雖然在竇憲麵前硬氣,但如果不和秦晉討個主意心中還是有些沒著落,於是又帶著人往中軍而去。
剛出了京兆府大門,正好遇見了神武軍長史李萼趕來。
李萼是秦晉的左膀右臂,崔光遠見到他就知道此人無事不會趕過來。
“大尹如此急匆匆,是要去往何處?”
“剛處置了竇憲,打算再去向大夫討個主意!”
李萼聞言嗬嗬笑道:
‘大尹不必親自勞動了,李某此來就是奉了大夫之命,竇憲與孫叔通兩者並案處理!’
“並案?”
崔光遠心下一驚,如果並案處理豈非直接要把廣平王的案子公之於眾了嗎?
這可和秦晉此前的想法大大不同。
他還要細問,李萼卻道:
“此處不是說話的地方,咱們入了中堂再說!”
崔光遠這才恍然拍著腦袋,由於精神一直高度緊張,他竟忘了這京兆府大門外人多耳雜,沒準那句話被聽了去,就有被泄露的嫌疑。
“看我這腦袋,糊塗了,糊塗了,走,走,長史入中堂說話!”
崔光遠與李萼一前一後進入了京兆府。
對於李萼的來曆,崔光遠也早有耳聞,此人早前曾待平原君太守顏真卿往長安送信,河北道十五郡重歸大唐的消息,就是他帶來的。當時的天子還是李隆基,曾當眾激動的掩麵而泣。
由此,這位隻身匹馬入長安的青年才俊就此聲名鵲起。但是,當時的朝政在楊國忠把持之下,如果不肯依附之,最終也隻能被投閑置散。直到秦晉帶著神武軍重返長安以後,李萼才人盡其用,並在長安解圍一戰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所以,李萼此人雖然年輕,而且為官日短,崔光遠卻從不敢輕視此人
“大夫已經下定了決心,膿瘡既然已經生出來了,就斷沒有能捂住的道理,倘若不盡早生出來,遷延日久隻會讓人痛苦不堪!”
崔光遠點頭道:
“此一說不無道理,可,可畢竟牽扯皇後呢?”
他的擔心不是沒有道理,俗話說疏不間親,誰知道天子會不會在關鍵時刻偏向自己寵愛的女人呢?
李萼又道:
“須得把那些醃臢事都抖摟出來,為的就是幕後主使牽扯皇後,大夫之意就是要逼得皇後壯士斷腕!棄了竇憲,看她還能如何插手朝政?”
見崔光遠尚在沉思之中,李萼的語極快,繼續說著令人心驚的消息。
“大夫也是剛剛得到可靠消息,皇後已經為竇憲謀了個觀軍容使的差事,秩級為正三品上,如果不趁此機會將其打到不得翻身,咱們早晚要為其所製!還有,勾結番邦之說也未必能使天子下決心大義滅親,本著與回紇部交好的潛在宗旨,拖上個一年半載,很可能就不了了之。但是,如此一來,和竇憲的仇接下了,又不能至置於死地,豈非白忙活了一場?將來這廝緩過來,怎麽可能不反咬一口,報這一箭之仇?”
至此,崔光遠徹底明白了秦晉的心思,也覺得此前太過於在意廣平王的婦人之仁,成大事者必須不拘小節,什麽兄弟之誼,在大是大非麵前也必須要讓路。否則太宗何等英明神武之人,又何必坐那弑兄殺弟的人倫慘行?
回頭想想,如果沒有這人倫慘劇,又怎麽可能有後來的貞觀之治呢?
念頭及此,崔光遠咬了咬牙。
“就依大夫所意,並案處理,審他個天翻地覆!”
在下定這個決心的同時,崔光遠心中也十分清楚,隻要踏出了這一步,朝廷上必然會掀起一番腥風血雨,長安解圍一戰開始短暫的表麵精誠團結也必然會被撕得粉碎。
然則,有時候反而是將矛盾公開化,更有益於朝局的穩定,到時候逼得天子表態,也就斷了一些人騎牆觀望,和選擇戰隊,打一場曠日持久,勢均力敵的政爭之戰。
李萼也雙拳緊握,神色間冰冷如霜。
“大夫雖然沒有明說,但以李某私下揣度,大夫這麽做是算準了天子宅心仁厚,優柔寡斷的性子,多半會把這件事大事化小,可對那些居心叵測之人卻是一次難得的激勵!到那時,廣平王的處境就更加岌岌可危!”
李萼的想法與崔光遠不謀而合,兩人相視無言。良久,崔光遠才又恍然問道:
“大夫急急離開,究竟生了何事?”
至此,李萼才露出點笑模樣,笑道:
“是大事,但卻不是壞事,楊行本帶著馮翊的神武軍抵京了!”
這的確是個振奮人心的消息,神武軍乃是秦晉的立身之本,也是他們這些人恢複大唐盛世唯一可以找到的依仗。
楊行本抵京的消息很快傳了開去,天子李亨召集大朝會,接見有功將士,並從重封賞。
其中秩級在五品以下的將佐人等,凡有功者各升三級,五品以上的官員則另有封賞。
秦晉曾建議,現在不是論功行賞的時機,如果打贏一仗就要大肆封官,隻會使人誌得意滿而懈怠。這一點,與新任的宰相們不謀而合,他們也不建議對有功的武將大肆封賞。當然,雙方的初衷是截然不同的。
連功的秦晉都拒絕了封賞,其餘的有功將校自然也紛紛表態,不想這麽快受封受賞,一切等到平定亂賊,天下太平以後在論功行賞。
對此,李亨也曾明確表示,所有五品以上官員的功勞都記錄在案,如果有人平亂未成而先身死,則會從重從優承繼在他的子嗣族人身上,朝廷絕不會做令人心寒之事。
所以,此次朝會旨在接見從馮翊趕來的有功將佐,也是要做個樣子給天下人看,天子和朝廷絕對不會虧待了那些在地方上浴血奮戰的將士們。
直到午時,所有人都以為這次朝會將順利結束之時,一個年輕人卻站了出來。
“陛下!臣有大事啟奏!”
此人並非普通的朝臣,而是當今天子李亨的第三子,建寧王李倓!
李亨雖然性格寬仁,但是對幾個子女向來管束極嚴,此時李倓站出來說有事啟奏,在他看來就是給這次接見有功勤王將士而專設朝會的搗亂。
“無論何事,散朝再說!”
李亨的聲音中透著不悅,但也沒有當眾作,訓斥李倓。
不過,李倓似乎並沒有注意到李亨的臉色,而是執意道:
“陛下,難道事涉國本,也要押後再議嗎?”
“你!”
李亨怒容陡起,但畢竟國本二字出自李倓之口,想必也不是玩笑之言,便沉著聲音道:
“說!假若信口雌黃,你可知道當受何等懲罰?”
李倓麵無懼色,長身而立,麵色激憤,大聲說道:
“有人要謀害廣平王,但,但有司官員畏懼其中險惡,不敢惹禍上身,試圖掩蓋此案。臣才不得不在此時說出來,讓百官們都做個見證,看看究竟哪個還敢胡作非為!”
這番話說的沒頭沒腦,內容卻震撼到了極點,許多官員竟一時間沒反應過來,還以為自己聽錯了。
包括李亨在內,都以為自己沒聽明白。
“你,你再說一遍?”
於是,李倓又從容的複述了一遍。至此,李亨確認無誤,他的臉上浮現出了一種古怪的神色,這其中有驚訝,有憤怒,甚至還有些傷心,但匯聚在一起,竟然使得這位曆經磨難的天子說不出一句話來。
還是宰相房琯反應的快,替天子解圍。
“建寧王,如此駭人之事,可有憑據?”
李倓朗聲道:
“憑據當然有!數日前的夜晚,廣平王被驚馬衝撞,險些喪命,在場的軍卒將校也有數十人,他們個個都是人證!若不信,招來訊問便是!”
一陣幹笑隨即在囚室內爆響。
“竇君,何必做這種小兒把戲?他日就算崔某與你換了位置,又有什麽可抱怨的?”
說罷,崔光遠命人鎖了囚室之門,大踏步離開了這陰暗潮濕的地方。
剛才那一番話說的當真痛快,如果沒有這二十餘年的官場浮沉曆練,他自問不可能如此坦然的回擊竇憲。
其實,人的弱點就在於此,患得患失隻會使之成為一個瞻前顧後的失敗者,放下了一切的執念,反而有無往不利的收效了。
扣下了竇憲並非是萬事大吉,下一步必須把案件的卷宗整理的確實完美,經得起複審,如此一來,隻要他們占著一個理字,就算天子也拿他們沒有辦法。
說到底,天子李亨登基日短,張皇後在朝中的勢力也處於初耕狀態,而竇憲雖然地位不低,但也僅僅有著從祖上那裏承繼而來的爵位,從二品的開國相公。
不過,等到崔光遠返回京兆府中堂之後,秦晉卻已經不在此處了。於是他喚過來差役詢問,差役也不知具體內情,隻知道禦史大夫接到了軍報,這才匆匆離去。
崔光遠雖然在竇憲麵前硬氣,但如果不和秦晉討個主意心中還是有些沒著落,於是又帶著人往中軍而去。
剛出了京兆府大門,正好遇見了神武軍長史李萼趕來。
李萼是秦晉的左膀右臂,崔光遠見到他就知道此人無事不會趕過來。
“大尹如此急匆匆,是要去往何處?”
“剛處置了竇憲,打算再去向大夫討個主意!”
李萼聞言嗬嗬笑道:
‘大尹不必親自勞動了,李某此來就是奉了大夫之命,竇憲與孫叔通兩者並案處理!’
“並案?”
崔光遠心下一驚,如果並案處理豈非直接要把廣平王的案子公之於眾了嗎?
這可和秦晉此前的想法大大不同。
他還要細問,李萼卻道:
“此處不是說話的地方,咱們入了中堂再說!”
崔光遠這才恍然拍著腦袋,由於精神一直高度緊張,他竟忘了這京兆府大門外人多耳雜,沒準那句話被聽了去,就有被泄露的嫌疑。
“看我這腦袋,糊塗了,糊塗了,走,走,長史入中堂說話!”
崔光遠與李萼一前一後進入了京兆府。
對於李萼的來曆,崔光遠也早有耳聞,此人早前曾待平原君太守顏真卿往長安送信,河北道十五郡重歸大唐的消息,就是他帶來的。當時的天子還是李隆基,曾當眾激動的掩麵而泣。
由此,這位隻身匹馬入長安的青年才俊就此聲名鵲起。但是,當時的朝政在楊國忠把持之下,如果不肯依附之,最終也隻能被投閑置散。直到秦晉帶著神武軍重返長安以後,李萼才人盡其用,並在長安解圍一戰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所以,李萼此人雖然年輕,而且為官日短,崔光遠卻從不敢輕視此人
“大夫已經下定了決心,膿瘡既然已經生出來了,就斷沒有能捂住的道理,倘若不盡早生出來,遷延日久隻會讓人痛苦不堪!”
崔光遠點頭道:
“此一說不無道理,可,可畢竟牽扯皇後呢?”
他的擔心不是沒有道理,俗話說疏不間親,誰知道天子會不會在關鍵時刻偏向自己寵愛的女人呢?
李萼又道:
“須得把那些醃臢事都抖摟出來,為的就是幕後主使牽扯皇後,大夫之意就是要逼得皇後壯士斷腕!棄了竇憲,看她還能如何插手朝政?”
見崔光遠尚在沉思之中,李萼的語極快,繼續說著令人心驚的消息。
“大夫也是剛剛得到可靠消息,皇後已經為竇憲謀了個觀軍容使的差事,秩級為正三品上,如果不趁此機會將其打到不得翻身,咱們早晚要為其所製!還有,勾結番邦之說也未必能使天子下決心大義滅親,本著與回紇部交好的潛在宗旨,拖上個一年半載,很可能就不了了之。但是,如此一來,和竇憲的仇接下了,又不能至置於死地,豈非白忙活了一場?將來這廝緩過來,怎麽可能不反咬一口,報這一箭之仇?”
至此,崔光遠徹底明白了秦晉的心思,也覺得此前太過於在意廣平王的婦人之仁,成大事者必須不拘小節,什麽兄弟之誼,在大是大非麵前也必須要讓路。否則太宗何等英明神武之人,又何必坐那弑兄殺弟的人倫慘行?
回頭想想,如果沒有這人倫慘劇,又怎麽可能有後來的貞觀之治呢?
念頭及此,崔光遠咬了咬牙。
“就依大夫所意,並案處理,審他個天翻地覆!”
在下定這個決心的同時,崔光遠心中也十分清楚,隻要踏出了這一步,朝廷上必然會掀起一番腥風血雨,長安解圍一戰開始短暫的表麵精誠團結也必然會被撕得粉碎。
然則,有時候反而是將矛盾公開化,更有益於朝局的穩定,到時候逼得天子表態,也就斷了一些人騎牆觀望,和選擇戰隊,打一場曠日持久,勢均力敵的政爭之戰。
李萼也雙拳緊握,神色間冰冷如霜。
“大夫雖然沒有明說,但以李某私下揣度,大夫這麽做是算準了天子宅心仁厚,優柔寡斷的性子,多半會把這件事大事化小,可對那些居心叵測之人卻是一次難得的激勵!到那時,廣平王的處境就更加岌岌可危!”
李萼的想法與崔光遠不謀而合,兩人相視無言。良久,崔光遠才又恍然問道:
“大夫急急離開,究竟生了何事?”
至此,李萼才露出點笑模樣,笑道:
“是大事,但卻不是壞事,楊行本帶著馮翊的神武軍抵京了!”
這的確是個振奮人心的消息,神武軍乃是秦晉的立身之本,也是他們這些人恢複大唐盛世唯一可以找到的依仗。
楊行本抵京的消息很快傳了開去,天子李亨召集大朝會,接見有功將士,並從重封賞。
其中秩級在五品以下的將佐人等,凡有功者各升三級,五品以上的官員則另有封賞。
秦晉曾建議,現在不是論功行賞的時機,如果打贏一仗就要大肆封官,隻會使人誌得意滿而懈怠。這一點,與新任的宰相們不謀而合,他們也不建議對有功的武將大肆封賞。當然,雙方的初衷是截然不同的。
連功的秦晉都拒絕了封賞,其餘的有功將校自然也紛紛表態,不想這麽快受封受賞,一切等到平定亂賊,天下太平以後在論功行賞。
對此,李亨也曾明確表示,所有五品以上官員的功勞都記錄在案,如果有人平亂未成而先身死,則會從重從優承繼在他的子嗣族人身上,朝廷絕不會做令人心寒之事。
所以,此次朝會旨在接見從馮翊趕來的有功將佐,也是要做個樣子給天下人看,天子和朝廷絕對不會虧待了那些在地方上浴血奮戰的將士們。
直到午時,所有人都以為這次朝會將順利結束之時,一個年輕人卻站了出來。
“陛下!臣有大事啟奏!”
此人並非普通的朝臣,而是當今天子李亨的第三子,建寧王李倓!
李亨雖然性格寬仁,但是對幾個子女向來管束極嚴,此時李倓站出來說有事啟奏,在他看來就是給這次接見有功勤王將士而專設朝會的搗亂。
“無論何事,散朝再說!”
李亨的聲音中透著不悅,但也沒有當眾作,訓斥李倓。
不過,李倓似乎並沒有注意到李亨的臉色,而是執意道:
“陛下,難道事涉國本,也要押後再議嗎?”
“你!”
李亨怒容陡起,但畢竟國本二字出自李倓之口,想必也不是玩笑之言,便沉著聲音道:
“說!假若信口雌黃,你可知道當受何等懲罰?”
李倓麵無懼色,長身而立,麵色激憤,大聲說道:
“有人要謀害廣平王,但,但有司官員畏懼其中險惡,不敢惹禍上身,試圖掩蓋此案。臣才不得不在此時說出來,讓百官們都做個見證,看看究竟哪個還敢胡作非為!”
這番話說的沒頭沒腦,內容卻震撼到了極點,許多官員竟一時間沒反應過來,還以為自己聽錯了。
包括李亨在內,都以為自己沒聽明白。
“你,你再說一遍?”
於是,李倓又從容的複述了一遍。至此,李亨確認無誤,他的臉上浮現出了一種古怪的神色,這其中有驚訝,有憤怒,甚至還有些傷心,但匯聚在一起,竟然使得這位曆經磨難的天子說不出一句話來。
還是宰相房琯反應的快,替天子解圍。
“建寧王,如此駭人之事,可有憑據?”
李倓朗聲道:
“憑據當然有!數日前的夜晚,廣平王被驚馬衝撞,險些喪命,在場的軍卒將校也有數十人,他們個個都是人證!若不信,招來訊問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