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璘之死的消息就像是一記重錘狠狠砸下,李隆基一時間甚至不願相信這是真的,一廂情願的以為這是李亨的攻心戰術。
“絕不可能,李亨仁厚,又對李璘從小就疼愛有加,縱使李璘提兵造反,也斷不會加害其性命的!”
高力士實在忍不住,便試圖讓太上皇恢複冷靜和理智。
“太上皇接受現實吧,曆朝曆代的造反者豈有不死的道理?當太上皇慫恿永王取廣陵之時,就應該已經預料到,一旦他事敗會是何等結局吧……”
這句話差點沒讓李隆基崩潰了,他終於失聲反問道:
“難道是朕害死了永王?是朕害死了他嗎?”
迎著李隆基憤怒而悲傷的目光,高力士不作一言,隻靜靜的躬身侍立著。說心底話,他是不希望太上皇以這種手段挑撥兩個兒子的關係,然後再借由二子的矛盾和博弈從中漁利。但是,他忠於太上皇已經五十多年,如今早就須發花白,即便認為這麽做有不妥之處,可也隻能全部接受。
李隆基雖然情緒激動,但心智依舊異於常人,馬上就猜到了高力士對自己這種做法有著不以為然的地方。
他似乎冷靜了下來,又沉重的歎了口氣。
“你以為朕想這麽做麽?朕也是逼不得已當初誰又知道李亨能否一肩挑起匡扶社稷的重任,所有的果子也就不能全放在一個筐裏,分開來放,就算爛也不至於全都爛了……”
李隆基用近乎於一種絮絮叨叨的方式解釋著自己內心深處的想法。高力士依舊沒有說話,不管怎麽說,事已至此,李隆基回到長安以後一定會遭到李亨的報複,此時此刻他更多的是擔心這位老邁的太上皇,回到長安以後的處境。
如果李隆基在成都時,什麽都不做,全心全意的支持李亨,那麽現在的境況是否又該是另一番場景了呢?
高力士一直都認為,李隆基、李亨父子的關係未必全然不可修複,隻要機會合適,又做的恰到好處,父子倆的關係一定會有長足的進展、然則,現在說這些已經沒了意義,李隆非但沒有全力支持李亨,反而暗中拆台,鼓動永王李璘與之爭奪江山,新仇舊怨加在一起,還能指望著人家以怨報德麽?
都說天家無父子,以李亨仁厚、軟弱的性子可以說是緩和他們之間關係的最好條件,但是,再好的性子也不代表著會任人隨意揉捏啊?更何況,李亨現在已經不是太子了,而是大唐的皇帝,身為皇帝除了私人利益以外,更要顧及朝廷的威權,於情於理都不會沒有針對性的反應的。
隻不過,這些話讓高力士怎麽和李隆基說呢?難道告訴他,小心點,回去之後你的兒子就要報複你了?所以,現在必須低調行事,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煩?
事實上,高力士現在已經盡量低調了,許多與天子使者之間的協調他都暗中忤逆了李隆基的意思,而選擇了妥協,希望如此可以減少一些被針對的可能。
高力士還是有些天真了,這世間許多事不是你想退讓一步就可以風平浪靜的,暴風雨既然醞釀了那麽多年,該來的遲早都會來的。
再看李隆基,在提起李璘之後,他終於痛苦的把臉埋在了幹枯的雙手間,肩頭幅度劇烈的抖動著,一種近似於幹嚎的聲音從喉間斷續發出。
“是父皇對不住 你啊……”
高力士的一番話使李隆基清醒的認清了現實狀況,李璘之死與他有著脫不開的幹係,這種自責夾雜著挫敗後的悲傷與憤怒,使之徹底的歇斯底裏了!
嚎叫了幾聲之後,李隆基終於安靜了下來,他的表情終於平靜下來,用一種冷靜的異乎尋常的聲音說道:
“眾將士早就歸心似箭,朕不想再多耽擱了,傳朕敕命,加快行進速度!”
見狀如此,高力士心中說不出究竟如釋重負,還是愈加沉重了,他隻偷眼看著太上皇還泛著淚光的眼睛,竟頭一次覺得,自己麵前也不過是個無助又無奈的古稀老者而已。
這種感覺即便在李隆基決定放棄長安時,他都沒有產生過,也絕非是當時的高力士沒感受到,而是此時此刻李隆基的心已經死了,所有不甘的心境都隨著永王李璘的死而徹底的被拋棄粉碎了。
“太上皇,夜裏風大,還是早些休息吧!”
看著步履蹣跚,打算出去的李隆基,高力士忽而勸說了一句。
“朕煩悶不已,哪有心思睡覺啊,讓外麵的風吹一吹,心裏或許還能舒坦一陣。”
高力士暗歎,文人吟詩填詞,慣常有淒風苦雨這等賦予環境情緒的語句,實則是對自身情緒的一種延伸,如果心下鬱悶,春風也會淒苦不已,如果心下得意,就算秋雨寒涼,朔風凜冽也同樣會有另一番不同的感悟。
所以,就算讓李隆基出去了,也絕不會有什麽好的收獲和結果。
李隆基到現在已經將近三天沒好好睡覺了,高力士覺得自己有必要說服他,安安穩穩的休息,而不是再考慮那些他已經無法再掌控在手中的東西。
最終,李隆基也沒有聽從高力士的勸說,在外麵吹了一夜的涼風,此時雖然是盛夏,但關中南部的山地中,山風仍舊涼的很,日出以後用過簡單的早膳,他就病倒了。
這可急壞了高力士,如果太上皇因為吹了一夜的風就要駕鶴西去,這也太過於倒黴了吧!,到了晚間掌燈時分,李隆基的額頭已然滾燙,顯然燒的不輕,在迷迷糊糊中他更覺得自己見到了已經死去多年的父親和姑母。
不過,這卻不是一次令人愉快的家族聚首,姑母太平公主用世間所有可以想象得到的惡毒語言咒罵著他,嘲笑著他。父親也沒有好顏色,雖然不至於破口大罵,但也是冷嘲熱諷,陰陽怪氣。
迷糊間,父親和姑母都不見了,李隆基一閃目居然又瞧見了長子李瑛。一臉鮮血的李瑛再也沒有了以往印象中溫良恭儉,麵目猙獰可怖,目光中充滿了絕望和憤怒,獨獨卻不說一句話。
李隆基好似五內俱焚。
“李瑛,是你麽?”
“父皇,兒臣痛啊!”
忽然,李瑛說話了,又抬著血淋淋的手指,指著自己的脖頸。李隆基抬起眼皮,努力瞪著渾濁的老眼看過去,竟見到李瑛原本好好的脖頸居然裂開了一道口子,汙濁的鮮血驟然噴濺了他滿身滿臉滿眼,眼前徹底模糊血紅一片。但這還不算完,待他抹了一把臉,再睜開眼時,李瑛的人頭赫然已經從軀幹上跌落在地麵,鮮血和泥土混合在一起粘在李瑛原本清秀的臉上,一雙眸子也已經空洞無神,隻斜斜的瞪著地麵,似乎死不瞑目。
李隆基駭然想要後退,卻發現身子好像不屬於自己了一般,居然無法控製,想要說話也咿咿呀呀的難成語句,無奈之下隻得閉上雙眼,不再看眼前的一切。
他忽然記起來了,長子李瑛不是在二十年前就已經被他殺掉了麽!與李瑛一同被殺掉的,還有另外兩個兒子。
“太上皇,太上皇……”
在關鍵時刻,高力士的聲音又響了起來,李隆基居然覺得心安了不少,仿佛這個聲音自有一股特殊的力量,再睜開眼時,血腥不堪的場麵早就消失不見,發現自己已然躺在舒適的胡床上,須發皆白的高力士正一臉關切的看著他,呼喚著他。
原來是噩夢一場!
太上皇即將返回長安的消息終於在長安城內傳的沸沸揚揚,而李亨此前也有意渲染此事,因此百官們對太上皇即將結束西狩之旅也是頗為期待的,仿佛隻要太上皇的車駕回到長安以後,一切噩夢就不曾發生過一樣。長安還是那個長安,唐朝也還是那個唐朝。
不過,與百官們一片歡欣鼓舞的心緒很是不同的,則獨獨秦晉一人。
他很清楚,李隆基和李亨父子二人就好像磁鐵同為北極一般,永遠不可能和睦相處,而李隆基在永王李璘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也讓李亨吃盡了苦頭,他們父子間的關係幾乎可以預見,將很快就會急轉直下。
這對父子間的關係變壞並非全部重點,關鍵在於太上皇和皇帝同時居住在長安城裏,隻怕剛剛穩定下來的朝局又將會因為此而產生動蕩。在這種外患遠遠未除的形勢下,長安顯然再也經不起任何內亂了。
秦晉倒覺得,李隆基在成都多待幾年,對長安朝局來說也未嚐不是一件好事。隻可惜,李亨太急於需要李隆基為其帝位的合法性做注腳,隻有李隆基盡快回到長安,才會使坊間的各種謠言不攻自破。
這時,清虛子搖頭晃腦的走進帥堂。秦晉一見此人就頓覺頭大,這個牛鼻子老道整日在他耳朵邊聒噪,盡說一些有的沒的,什麽天命雲雲,這不是在給他添亂麽?且不說天命這些話是否靠譜,但就秦晉此時的實力和威望,遠遠還達不到革唐朝之命的程度。
“絕不可能,李亨仁厚,又對李璘從小就疼愛有加,縱使李璘提兵造反,也斷不會加害其性命的!”
高力士實在忍不住,便試圖讓太上皇恢複冷靜和理智。
“太上皇接受現實吧,曆朝曆代的造反者豈有不死的道理?當太上皇慫恿永王取廣陵之時,就應該已經預料到,一旦他事敗會是何等結局吧……”
這句話差點沒讓李隆基崩潰了,他終於失聲反問道:
“難道是朕害死了永王?是朕害死了他嗎?”
迎著李隆基憤怒而悲傷的目光,高力士不作一言,隻靜靜的躬身侍立著。說心底話,他是不希望太上皇以這種手段挑撥兩個兒子的關係,然後再借由二子的矛盾和博弈從中漁利。但是,他忠於太上皇已經五十多年,如今早就須發花白,即便認為這麽做有不妥之處,可也隻能全部接受。
李隆基雖然情緒激動,但心智依舊異於常人,馬上就猜到了高力士對自己這種做法有著不以為然的地方。
他似乎冷靜了下來,又沉重的歎了口氣。
“你以為朕想這麽做麽?朕也是逼不得已當初誰又知道李亨能否一肩挑起匡扶社稷的重任,所有的果子也就不能全放在一個筐裏,分開來放,就算爛也不至於全都爛了……”
李隆基用近乎於一種絮絮叨叨的方式解釋著自己內心深處的想法。高力士依舊沒有說話,不管怎麽說,事已至此,李隆基回到長安以後一定會遭到李亨的報複,此時此刻他更多的是擔心這位老邁的太上皇,回到長安以後的處境。
如果李隆基在成都時,什麽都不做,全心全意的支持李亨,那麽現在的境況是否又該是另一番場景了呢?
高力士一直都認為,李隆基、李亨父子的關係未必全然不可修複,隻要機會合適,又做的恰到好處,父子倆的關係一定會有長足的進展、然則,現在說這些已經沒了意義,李隆非但沒有全力支持李亨,反而暗中拆台,鼓動永王李璘與之爭奪江山,新仇舊怨加在一起,還能指望著人家以怨報德麽?
都說天家無父子,以李亨仁厚、軟弱的性子可以說是緩和他們之間關係的最好條件,但是,再好的性子也不代表著會任人隨意揉捏啊?更何況,李亨現在已經不是太子了,而是大唐的皇帝,身為皇帝除了私人利益以外,更要顧及朝廷的威權,於情於理都不會沒有針對性的反應的。
隻不過,這些話讓高力士怎麽和李隆基說呢?難道告訴他,小心點,回去之後你的兒子就要報複你了?所以,現在必須低調行事,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煩?
事實上,高力士現在已經盡量低調了,許多與天子使者之間的協調他都暗中忤逆了李隆基的意思,而選擇了妥協,希望如此可以減少一些被針對的可能。
高力士還是有些天真了,這世間許多事不是你想退讓一步就可以風平浪靜的,暴風雨既然醞釀了那麽多年,該來的遲早都會來的。
再看李隆基,在提起李璘之後,他終於痛苦的把臉埋在了幹枯的雙手間,肩頭幅度劇烈的抖動著,一種近似於幹嚎的聲音從喉間斷續發出。
“是父皇對不住 你啊……”
高力士的一番話使李隆基清醒的認清了現實狀況,李璘之死與他有著脫不開的幹係,這種自責夾雜著挫敗後的悲傷與憤怒,使之徹底的歇斯底裏了!
嚎叫了幾聲之後,李隆基終於安靜了下來,他的表情終於平靜下來,用一種冷靜的異乎尋常的聲音說道:
“眾將士早就歸心似箭,朕不想再多耽擱了,傳朕敕命,加快行進速度!”
見狀如此,高力士心中說不出究竟如釋重負,還是愈加沉重了,他隻偷眼看著太上皇還泛著淚光的眼睛,竟頭一次覺得,自己麵前也不過是個無助又無奈的古稀老者而已。
這種感覺即便在李隆基決定放棄長安時,他都沒有產生過,也絕非是當時的高力士沒感受到,而是此時此刻李隆基的心已經死了,所有不甘的心境都隨著永王李璘的死而徹底的被拋棄粉碎了。
“太上皇,夜裏風大,還是早些休息吧!”
看著步履蹣跚,打算出去的李隆基,高力士忽而勸說了一句。
“朕煩悶不已,哪有心思睡覺啊,讓外麵的風吹一吹,心裏或許還能舒坦一陣。”
高力士暗歎,文人吟詩填詞,慣常有淒風苦雨這等賦予環境情緒的語句,實則是對自身情緒的一種延伸,如果心下鬱悶,春風也會淒苦不已,如果心下得意,就算秋雨寒涼,朔風凜冽也同樣會有另一番不同的感悟。
所以,就算讓李隆基出去了,也絕不會有什麽好的收獲和結果。
李隆基到現在已經將近三天沒好好睡覺了,高力士覺得自己有必要說服他,安安穩穩的休息,而不是再考慮那些他已經無法再掌控在手中的東西。
最終,李隆基也沒有聽從高力士的勸說,在外麵吹了一夜的涼風,此時雖然是盛夏,但關中南部的山地中,山風仍舊涼的很,日出以後用過簡單的早膳,他就病倒了。
這可急壞了高力士,如果太上皇因為吹了一夜的風就要駕鶴西去,這也太過於倒黴了吧!,到了晚間掌燈時分,李隆基的額頭已然滾燙,顯然燒的不輕,在迷迷糊糊中他更覺得自己見到了已經死去多年的父親和姑母。
不過,這卻不是一次令人愉快的家族聚首,姑母太平公主用世間所有可以想象得到的惡毒語言咒罵著他,嘲笑著他。父親也沒有好顏色,雖然不至於破口大罵,但也是冷嘲熱諷,陰陽怪氣。
迷糊間,父親和姑母都不見了,李隆基一閃目居然又瞧見了長子李瑛。一臉鮮血的李瑛再也沒有了以往印象中溫良恭儉,麵目猙獰可怖,目光中充滿了絕望和憤怒,獨獨卻不說一句話。
李隆基好似五內俱焚。
“李瑛,是你麽?”
“父皇,兒臣痛啊!”
忽然,李瑛說話了,又抬著血淋淋的手指,指著自己的脖頸。李隆基抬起眼皮,努力瞪著渾濁的老眼看過去,竟見到李瑛原本好好的脖頸居然裂開了一道口子,汙濁的鮮血驟然噴濺了他滿身滿臉滿眼,眼前徹底模糊血紅一片。但這還不算完,待他抹了一把臉,再睜開眼時,李瑛的人頭赫然已經從軀幹上跌落在地麵,鮮血和泥土混合在一起粘在李瑛原本清秀的臉上,一雙眸子也已經空洞無神,隻斜斜的瞪著地麵,似乎死不瞑目。
李隆基駭然想要後退,卻發現身子好像不屬於自己了一般,居然無法控製,想要說話也咿咿呀呀的難成語句,無奈之下隻得閉上雙眼,不再看眼前的一切。
他忽然記起來了,長子李瑛不是在二十年前就已經被他殺掉了麽!與李瑛一同被殺掉的,還有另外兩個兒子。
“太上皇,太上皇……”
在關鍵時刻,高力士的聲音又響了起來,李隆基居然覺得心安了不少,仿佛這個聲音自有一股特殊的力量,再睜開眼時,血腥不堪的場麵早就消失不見,發現自己已然躺在舒適的胡床上,須發皆白的高力士正一臉關切的看著他,呼喚著他。
原來是噩夢一場!
太上皇即將返回長安的消息終於在長安城內傳的沸沸揚揚,而李亨此前也有意渲染此事,因此百官們對太上皇即將結束西狩之旅也是頗為期待的,仿佛隻要太上皇的車駕回到長安以後,一切噩夢就不曾發生過一樣。長安還是那個長安,唐朝也還是那個唐朝。
不過,與百官們一片歡欣鼓舞的心緒很是不同的,則獨獨秦晉一人。
他很清楚,李隆基和李亨父子二人就好像磁鐵同為北極一般,永遠不可能和睦相處,而李隆基在永王李璘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也讓李亨吃盡了苦頭,他們父子間的關係幾乎可以預見,將很快就會急轉直下。
這對父子間的關係變壞並非全部重點,關鍵在於太上皇和皇帝同時居住在長安城裏,隻怕剛剛穩定下來的朝局又將會因為此而產生動蕩。在這種外患遠遠未除的形勢下,長安顯然再也經不起任何內亂了。
秦晉倒覺得,李隆基在成都多待幾年,對長安朝局來說也未嚐不是一件好事。隻可惜,李亨太急於需要李隆基為其帝位的合法性做注腳,隻有李隆基盡快回到長安,才會使坊間的各種謠言不攻自破。
這時,清虛子搖頭晃腦的走進帥堂。秦晉一見此人就頓覺頭大,這個牛鼻子老道整日在他耳朵邊聒噪,盡說一些有的沒的,什麽天命雲雲,這不是在給他添亂麽?且不說天命這些話是否靠譜,但就秦晉此時的實力和威望,遠遠還達不到革唐朝之命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