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中樞位於核心的第十一至十四“旋臂”區間內——實驗證明,當實驗體的這一部分核心受損之後,實驗體的一部分記憶就會“消失”。
這是他們從“在有限的實驗體身上所做的有限的實驗”中得到的唯一的結論——現有的條件、理論水平、實踐數據等都無法支撐他們對記憶中樞做更多的研究,所以,他們目前隻能得到這個結論,
不過,對於這些醫務工作者來說,得到這個結論已經夠他們滿意了——雖然他們也想通過進一步的研究,揭開記憶中樞甚至是核心的真麵目。
這些醫務工作者也和科學界的其他人士一樣,想搞清楚記憶中樞甚至是核心的“工作原理”,想弄明白記憶是怎麽產生的,又是怎麽保存的——可惜,現實並沒有留給他們足夠的時間,
這些醫務工作者也知道,當務之急是弄清楚“核心分割手術”是否可行,而不是將時間浪費在幾乎沒有可能出成果的項目上——關於“核心分割”的大討論還在進行著;哲學界還在不斷地提出質疑,並且在科學界的持續沉默之後顯得愈發囂張;無數的沉睡者正徘徊在徹底死亡的邊緣【≤,,等待著他們的救援。
這些現實讓他們實在無法繼續深入地研究下去,所以,很快他們就帶著滿肚子的疑問投入到下一個工作中去了——他們需要尋找到那個“最合適”的“點”。
要想“抓到”那個“點”,他們首先需要弄明白核心的其他功能分區——至少也要明白“核心的哪些部分是不那麽重要的”。
這比將“記憶中樞”從眾多的功能分區中找出來要難多了——首先,這些醫務工作者已經確定了“手術會造成記憶丟失”這一事實。所以,“檢索記憶”就成了他們術後檢查的第一個項目。記憶中樞也成了第一個明確的目標;其次,他們可以在實驗尚未開始的時候就準備一份完整的記憶備份。然後,在手術之後後,他們就可以輕鬆地通過對比,判斷出自己的記憶是不是依然完整了。
因為這兩個原因,他們才可以相對輕鬆地在核心上找到記憶中樞的位置。
可是,接下來的工作就沒有這麽簡單了——他們現在僅剩的線索就是“性格也會在手術後改變”這一點,但是,這個線索幾乎沒有什麽作用。
實驗體的性格應該不會在手術後立即發生轉變——即使每次手術都會影響到實驗體的性格,但是因為他們每次手術都隻敢從實驗體的核心上“削下”一點兒核心物質。所以,這樣的轉變應該是很小的,很可能周圍的人都無法看出來。
另外,性格的判定也並不具有客觀性——你無法確定一個人的性格是否真的發生了變化,特別是當這樣的變化很小的時候;而且,一個人的性格並不是完全一成不變的,你怎麽證明那些很小的變化是由手術引起的,而不是自然的變化?
先行者的性格發生了變化——這應該是一個“量變引起質變”的過程,是他在很多次手術後。在很長一段時間之後,呈現出來的一個“最終的結果”。
這樣的結果隻能給他們指出一個大致的方向,並不能作為一個明確的目標,因此。他們接下來的工作可能會很困難。
所幸的是,先行者團結到了一批誌同道合的小夥伴:一共有二十一人參與了這次研究,並且這二十一人全是既可以當主刀醫師、又可以當實驗體的“好手”!他們還是已經積累了一定經驗的老手。並不是什麽都不知道的菜鳥!
所以,在充分地討論之後。他們得到了一個可行性極高的實驗方案:
核心一共有十八條“旋臂”,在將第十一至第十四旋臂排除之後。還有一十四條“旋臂”;在這一十四條旋臂中,還有一條特別“粗壯”的“旋臂”——這條與眾不同的旋臂被先行者和他的團隊命名為“第一旋臂”,並且被排除在最開始的實驗目標之外。因為它是如此的不同,以至於所有人都不敢輕舉妄動;他們相信它一定非常重要,並且準備在研究了其他的旋臂、積累了足夠的經驗之後再開啟對它的研究。
先行者和他的團隊準備分成六個小組,每組三人。其中兩人是對比實驗體,另一人是主刀醫師和觀察者。
六個小組中,隻有一個小組負責三條旋臂,另外的五個小組每個小組都隻負責兩條旋臂——他們需要對自己的小組負責的旋臂進行手術切割實驗,以找出旋臂以及旋臂所對應的核心的“功能”。
二十一中剩下的三人則要負責替補與及記錄、對比試驗數據——他們要在其他小組需要幫助的時候及時地提供支援,並且在記錄和對比試驗數據之後,對人員的安排進行調整,以保證整個實驗的進度。
整個方案並沒有浪費這個日漸緊密、默契的團隊太多時間——他們隻是一人提了一些建議,然後就出爐了這個方案。
方案出爐之後,除了在先行者的分工上有一些分歧之外,這個二十一人的團隊很快就分好了組,確定了彼此的分工——先行者想要進入負責三條旋臂的那個小組,並且明確表示他要當實驗體;其他的團員則認為他應該在第七小組裏,負責對比實驗數據並且負責人員調整——最終,先行者如願以償地成為了“三旋臂組”的實驗體。
分組完成後,所有的團員就默契地配合著,有條不紊地開始了實驗。
開始的時候,他們的實驗顯得很盲目,沒有目的性,也看不到任何的成果——好在他們早就預見到了這些。
他們並沒有期望在短時間內出成果,甚至做好了到最後也一無所獲的準備——他們知道,這次實驗可能是一場艱難的持久戰。
充分的心理準備幫助這個團隊度過了最艱難的時期,然後,他們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通過大量的實驗數據的對比,他們已經基本確定了十三條旋臂中的十一條旋臂與及它們所對應的核心部分的功能!
第二旋臂至第四旋臂與及它們對應的核心部分基本被確定為“邏輯中樞”。研究團隊發現,當這個區域的核心受損之後,會嚴重影響到人的邏輯思維能力——這一部分核心受損的人無法係統地整理從風暴中接收到的訊息,這代表著他們無法吸收新的知識;更嚴重的受損會導致已經成型的知識體係變得混亂:他們可能無話聽懂別人的話,也不會說話;他們可能變得不理解數字的含義,更不能進行數字的運算;他們會表現出對社會製度無所適從。
第六至第十旋臂極其所對應的核心部分的功能很複雜,無法用簡單的詞來概括——研究團隊隻能肯定,這個區域與人的“人格、性格、情緒、感情”有關。在實驗中,他們發現,當實驗體核心的這個區域受到損傷的時候,他們會產生情緒上的變化;當損傷變得嚴重的時候,可能會導致實驗體的性格與及人格發生變化;另外,雖然沒有明確的實驗數據,但是他們相信,人的心情的轉變也與這個區域有關。
整個團隊最意外的就是第十六至十八旋臂以及它們所對應的核心部分的功能——這一區域居然是核心的“能源中樞”!
事實上,負責第十五至十八旋臂的兩個小組差點就沒有發現這個區域的真正的功能——這並不是因為他們的疏忽,而是因為他們已經做了上千次的實驗,但是他們並沒有在實驗體身上發現任何的變化;負責第十七、十八旋臂的小組甚至將實驗體的兩條旋臂以及它們所對應的核心切掉了一半,但是實驗體依然沒有任何的變化。
基於這樣的原因,兩個小組初步判定這個區域是一個“無功能區”,他們甚至建議可以完全切除這個區域!
在關於“是否進行‘完全切除第十五至十八旋臂極其所對應的核心部分’的實驗”的談論中,先行者提出了反對的意見:“我並不認為這個區域是‘無功能’區域。”
他對自己夥伴說:“這個區域一定有他的作用——隻是我們現在還沒有找到而已……我同意繼續實驗,但是不要完全切除……另外,我認為你們之前的實驗手術太激進、太冒險了!”
“我並不認為這是在冒險……”負責第十七、十八旋臂的小組的實驗體並不同意先行者的話:“我們對比了所有的實驗數據,並沒有發現任何的異常……作為實驗體,我自身也沒有任何的感覺……”
“另外,外麵的大討論已經進行了兩個多世紀了……整個科學界的壓力也很大,領導層也希望我們盡快拿出成果……”
說話的是負責第十七、十八旋臂的小組的主刀醫師:“幾乎所有人都覺得,是時候做出決定了!”(未完待續。。)
這是他們從“在有限的實驗體身上所做的有限的實驗”中得到的唯一的結論——現有的條件、理論水平、實踐數據等都無法支撐他們對記憶中樞做更多的研究,所以,他們目前隻能得到這個結論,
不過,對於這些醫務工作者來說,得到這個結論已經夠他們滿意了——雖然他們也想通過進一步的研究,揭開記憶中樞甚至是核心的真麵目。
這些醫務工作者也和科學界的其他人士一樣,想搞清楚記憶中樞甚至是核心的“工作原理”,想弄明白記憶是怎麽產生的,又是怎麽保存的——可惜,現實並沒有留給他們足夠的時間,
這些醫務工作者也知道,當務之急是弄清楚“核心分割手術”是否可行,而不是將時間浪費在幾乎沒有可能出成果的項目上——關於“核心分割”的大討論還在進行著;哲學界還在不斷地提出質疑,並且在科學界的持續沉默之後顯得愈發囂張;無數的沉睡者正徘徊在徹底死亡的邊緣【≤,,等待著他們的救援。
這些現實讓他們實在無法繼續深入地研究下去,所以,很快他們就帶著滿肚子的疑問投入到下一個工作中去了——他們需要尋找到那個“最合適”的“點”。
要想“抓到”那個“點”,他們首先需要弄明白核心的其他功能分區——至少也要明白“核心的哪些部分是不那麽重要的”。
這比將“記憶中樞”從眾多的功能分區中找出來要難多了——首先,這些醫務工作者已經確定了“手術會造成記憶丟失”這一事實。所以,“檢索記憶”就成了他們術後檢查的第一個項目。記憶中樞也成了第一個明確的目標;其次,他們可以在實驗尚未開始的時候就準備一份完整的記憶備份。然後,在手術之後後,他們就可以輕鬆地通過對比,判斷出自己的記憶是不是依然完整了。
因為這兩個原因,他們才可以相對輕鬆地在核心上找到記憶中樞的位置。
可是,接下來的工作就沒有這麽簡單了——他們現在僅剩的線索就是“性格也會在手術後改變”這一點,但是,這個線索幾乎沒有什麽作用。
實驗體的性格應該不會在手術後立即發生轉變——即使每次手術都會影響到實驗體的性格,但是因為他們每次手術都隻敢從實驗體的核心上“削下”一點兒核心物質。所以,這樣的轉變應該是很小的,很可能周圍的人都無法看出來。
另外,性格的判定也並不具有客觀性——你無法確定一個人的性格是否真的發生了變化,特別是當這樣的變化很小的時候;而且,一個人的性格並不是完全一成不變的,你怎麽證明那些很小的變化是由手術引起的,而不是自然的變化?
先行者的性格發生了變化——這應該是一個“量變引起質變”的過程,是他在很多次手術後。在很長一段時間之後,呈現出來的一個“最終的結果”。
這樣的結果隻能給他們指出一個大致的方向,並不能作為一個明確的目標,因此。他們接下來的工作可能會很困難。
所幸的是,先行者團結到了一批誌同道合的小夥伴:一共有二十一人參與了這次研究,並且這二十一人全是既可以當主刀醫師、又可以當實驗體的“好手”!他們還是已經積累了一定經驗的老手。並不是什麽都不知道的菜鳥!
所以,在充分地討論之後。他們得到了一個可行性極高的實驗方案:
核心一共有十八條“旋臂”,在將第十一至第十四旋臂排除之後。還有一十四條“旋臂”;在這一十四條旋臂中,還有一條特別“粗壯”的“旋臂”——這條與眾不同的旋臂被先行者和他的團隊命名為“第一旋臂”,並且被排除在最開始的實驗目標之外。因為它是如此的不同,以至於所有人都不敢輕舉妄動;他們相信它一定非常重要,並且準備在研究了其他的旋臂、積累了足夠的經驗之後再開啟對它的研究。
先行者和他的團隊準備分成六個小組,每組三人。其中兩人是對比實驗體,另一人是主刀醫師和觀察者。
六個小組中,隻有一個小組負責三條旋臂,另外的五個小組每個小組都隻負責兩條旋臂——他們需要對自己的小組負責的旋臂進行手術切割實驗,以找出旋臂以及旋臂所對應的核心的“功能”。
二十一中剩下的三人則要負責替補與及記錄、對比試驗數據——他們要在其他小組需要幫助的時候及時地提供支援,並且在記錄和對比試驗數據之後,對人員的安排進行調整,以保證整個實驗的進度。
整個方案並沒有浪費這個日漸緊密、默契的團隊太多時間——他們隻是一人提了一些建議,然後就出爐了這個方案。
方案出爐之後,除了在先行者的分工上有一些分歧之外,這個二十一人的團隊很快就分好了組,確定了彼此的分工——先行者想要進入負責三條旋臂的那個小組,並且明確表示他要當實驗體;其他的團員則認為他應該在第七小組裏,負責對比實驗數據並且負責人員調整——最終,先行者如願以償地成為了“三旋臂組”的實驗體。
分組完成後,所有的團員就默契地配合著,有條不紊地開始了實驗。
開始的時候,他們的實驗顯得很盲目,沒有目的性,也看不到任何的成果——好在他們早就預見到了這些。
他們並沒有期望在短時間內出成果,甚至做好了到最後也一無所獲的準備——他們知道,這次實驗可能是一場艱難的持久戰。
充分的心理準備幫助這個團隊度過了最艱難的時期,然後,他們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通過大量的實驗數據的對比,他們已經基本確定了十三條旋臂中的十一條旋臂與及它們所對應的核心部分的功能!
第二旋臂至第四旋臂與及它們對應的核心部分基本被確定為“邏輯中樞”。研究團隊發現,當這個區域的核心受損之後,會嚴重影響到人的邏輯思維能力——這一部分核心受損的人無法係統地整理從風暴中接收到的訊息,這代表著他們無法吸收新的知識;更嚴重的受損會導致已經成型的知識體係變得混亂:他們可能無話聽懂別人的話,也不會說話;他們可能變得不理解數字的含義,更不能進行數字的運算;他們會表現出對社會製度無所適從。
第六至第十旋臂極其所對應的核心部分的功能很複雜,無法用簡單的詞來概括——研究團隊隻能肯定,這個區域與人的“人格、性格、情緒、感情”有關。在實驗中,他們發現,當實驗體核心的這個區域受到損傷的時候,他們會產生情緒上的變化;當損傷變得嚴重的時候,可能會導致實驗體的性格與及人格發生變化;另外,雖然沒有明確的實驗數據,但是他們相信,人的心情的轉變也與這個區域有關。
整個團隊最意外的就是第十六至十八旋臂以及它們所對應的核心部分的功能——這一區域居然是核心的“能源中樞”!
事實上,負責第十五至十八旋臂的兩個小組差點就沒有發現這個區域的真正的功能——這並不是因為他們的疏忽,而是因為他們已經做了上千次的實驗,但是他們並沒有在實驗體身上發現任何的變化;負責第十七、十八旋臂的小組甚至將實驗體的兩條旋臂以及它們所對應的核心切掉了一半,但是實驗體依然沒有任何的變化。
基於這樣的原因,兩個小組初步判定這個區域是一個“無功能區”,他們甚至建議可以完全切除這個區域!
在關於“是否進行‘完全切除第十五至十八旋臂極其所對應的核心部分’的實驗”的談論中,先行者提出了反對的意見:“我並不認為這個區域是‘無功能’區域。”
他對自己夥伴說:“這個區域一定有他的作用——隻是我們現在還沒有找到而已……我同意繼續實驗,但是不要完全切除……另外,我認為你們之前的實驗手術太激進、太冒險了!”
“我並不認為這是在冒險……”負責第十七、十八旋臂的小組的實驗體並不同意先行者的話:“我們對比了所有的實驗數據,並沒有發現任何的異常……作為實驗體,我自身也沒有任何的感覺……”
“另外,外麵的大討論已經進行了兩個多世紀了……整個科學界的壓力也很大,領導層也希望我們盡快拿出成果……”
說話的是負責第十七、十八旋臂的小組的主刀醫師:“幾乎所有人都覺得,是時候做出決定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