譙周靜坐於上位,似乎聽不到眾人的聒噪之聲,閉目養神,一付渾然物外的模樣。


    其實他內心之中的波瀾卻是波濤洶湧,在朝堂之上,原本十來九穩的降魏之議卻被劉胤給攪了局,更讓譙周鬱悶的是,建寧太守霍弋突然地來到了金殿之上,可以說霍弋的到來幾乎是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劉禪最終確定遷都,顯然與霍弋有很大的關係。


    功敗垂成啊!譙周在朝議之前已經想好一切應對之策,他已經料算到張紹劉胤等人會竭力反對,可千算萬算,還是漏算了霍弋這個因素。


    對於益州本土派來說,成都就是他們的根,這裏有他們的田產房產,也有他們的人脈,是他們的基石,離開了蜀地,就如同大樹去根,魚兒離澤,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壤,益州派必將走向滅亡。


    漢家的天下原本就是士家的天下,但相比於北方的士家和江東的士家,益州的士家卻似乎一直在夾縫中生存,益州派從來沒有誕生過割據一方諸侯級別的領袖級人物。劉焉以益州牧入據巴蜀,便是第一位外來戶,劉焉為了穩固蜀中局勢,重用東州係,打壓益州,使得以張鬆為首≧,的益州本土係倒戈向了劉備這一邊。


    但劉備入蜀以來,益州本土派並沒有得到他們渴望的地位,反而因為元從派係和荊襄派係的湧入,使益州的局勢變得更為混亂不堪,做為一代雄主,劉備在馭人方麵確有獨到之處,雖然說益州派係林立,但他總能找到一定的平衡點,維持起蜀漢初期強盛的格局。保證劉備有足夠的能力去拿來下漢中和東征吳國。


    但隨著夷陵戰敗後劉備的崩殂,益州的局勢由四派並立發展成為了一派獨大的格局,荊襄係出身的諸葛亮上台執政之後,荊州係的勢力如日中天,益州派係似乎更加地沒有了出頭之日。


    諸葛亮之後,主政的蔣琬、費禕、董允、薑維(薑維雖然不是出身於荊襄。但他受諸葛亮的提撥和重用,也被視為荊襄一係的)、陳祗、樊建、董厥、諸葛瞻,無一例外地是荊襄派係,益州本土派在蜀漢的權力核心中,基本上被邊緣化了。


    但卻無人能忽視益州係的實力,畢竟益州士家在這塊土地上存在了幾百年,代代相傳,有著豐厚的底蘊,成都周圍的土地。至少有七成以上是屬於益州士家的,數以幾十萬的佃戶依附於益州士家,就算是諸葛亮主政的時候,雖然對益州士家采用排擠的手段,但卻不敢趕盡殺絕,一旦整個益州士家聯合起來反抗,劉氏王朝的地位也將芨芨可危。


    但遷都卻無異是對益州士家一次毀滅性地打擊,離開了蜀中這片土地。益州士家賴以生存的土壤並沒有了,到了南中之後。他們也將成為外來戶,原本就沒有多高政治地位的益州派係在失去地利優勢之後,必將會徹底地沉淪下去。


    身為益州本土派的領袖人物,譙周自然會責無旁貸地站出來,力阻南遷而遊說劉禪投降魏國。至於投降魏國之後的後果,譙周自然是不清楚司馬昭將如何對待劉禪。但這無關緊要,緊要的是如何維護益州士家的利益。


    天下以士家為本,不管是曹魏還是蜀漢,都逃不出這一點,即使投降魏國。也絕不可能會動搖益州士家的地位,甚至要比劉氏坐江山來得更加實惠一點,畢竟曹魏的權力中心在中原,蜀地還需蜀人來治理。


    但是,事情的發展卻不是譙周可以預料的,劉禪決意遷都,無疑將譙周憚精竭慮思索出來計劃付之東流,也將整個益州士家推到了風尖浪口上。


    聽得李虎如此說,譙周緩緩地睜開了眼睛,神情之間也些疲憊,也有些落寞,他緩緩地道:“既然陛下已經下旨南遷,諸位還是早些收拾,準備動身吧。”


    眾人皆愕,周巨道:“老師萬萬不可,成都乃是我等之根基,棄成都則如無根浮萍,沉浮毀滅,皆在別人的掌中,在坐諸位,還不知有幾人能保全得了。我等誓死也不能離開成都!”


    譙周苦笑一聲道:“老夫已經盡力了,奈何聖上不納忠諫,罔顧蜀中百姓之生死,事已至此,無力回天。”


    尚書許遊道:“譙公何須妄自菲薄,事已至此,如果我們益州士家不奮起反抗的話,隻能是坐以待斃。某有一計,可保譙公之策成矣。”


    譙周原本黯淡地眼神頓時為之一亮,沉聲道:“公有何計?”


    許遊眼中掠過一抹狠色,道:“天子鸞駕計劃於明日正午時分離開皇宮,我們可以暗伏死士在宣崇門外,與羽林衛中的內應相配合,挾持天子。既擒天子,遷都之事並不複存矣。得手之後,可以撤往灌縣,舍弟即為灌縣令,立足於灌縣毫無問題。可派使者與魏都督鍾會接洽,隻要魏國大軍來成,則蜀中大局平矣。”


    不能不說許遊的計劃大膽而瘋狂,挾持天子,那就是謀逆之罪,事若成到還罷了,事如不成,那可是夷三族之罪。在座諸人有的暗暗倒吸一口涼氣,有的麵露驚駭之色,不過大多的人還是興奮起來,顯然許遊的計劃還是有相當的誘惑力。


    尹宗有些憂慮地道:“京中兵權,盡在劉胤董厥之手,何況天子鸞駕,必定是護衛重重,豈容輕易得手?事成則矣,不成在座諸位,皆有滅族之禍。”


    許遊的眼中顯露出咄咄逼人的寒芒,沉聲道:“與其坐以待斃,不如奮起反之,遲早都是死路一條,又何惜一死?在座諸位,那個不是豢養死士無數,譙公的兩位公子譙賢、譙同俱是羽林郎,隻要諸位上下同心,裏應外合,何患事不成矣?”


    “好,事已至此,已無退路可言,我們不如聽從許尚書之言,拚命一搏!”有人力挺許遊。


    許遊含笑道:“許某才淺德薄,如何服眾,此事當以譙公為首,以譙公的資望,振臂一呼,必然是應者無數。不知譙公君意如何?”(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最後的三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風之清揚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風之清揚並收藏最後的三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