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親老王妃壽辰之後沒幾日,鄭家老太太便病倒了,偏太醫們瞧不出病候來,卻一日比一日病的厲害,沒多久便露出下世的光景來,急的府裏眾人團團轉,去年才進門的六孫媳婦小張氏在佛前發願說若老太太能立時康複,她願意去慈安寺吃齋念佛清修一年,許是這番孝心感動了佛祖,鄭老太太竟真的好起來。
而在佛前發過願的小張氏,也真的叫人收拾東西,往慈安寺去了。
白芷同鍾文謹說了外頭這番傳言,冷笑道:“處罰便處罰吧,竟還讓她得個好名聲,這處罰未免太輕描淡寫了些。”
鍾文謹也覺得太便宜小張氏了,隻是鄭家在付諸行動之前,已與榮親王府、永定侯府以及武寧伯府通過氣了,這三家的當家人都不曾有異議,她自然也不好跳出來說什麽。
轉念一想,這處罰也並非全然無用,小張氏才剛嫁進鄭家沒多久,正是與鄭六爺新婚燕爾的時候,如今惹了這樣的亂子出來,雖理由用的是閨中時與鍾文謹有齟齬,但到底給鄭家以及姑母榮親王妃抹了黑,讓他失了顏麵,又一走就是一年,一年的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中間還有鄭大太太才給的兩個容貌出眾的屋裏人絆著,再回來時,鄭六爺怕早就沒了從前的熱乎勁。
原本婆家人看重,相公也屬意,還討了姑母榮親王妃的歡心,再沒哪個新媳婦有她這般得意的,偏這樣大好的局麵,她不知道珍惜,硬生生給折騰沒了,真真是自作自受。
好在後頭榮親王妃打發人送了張兩千兩的銀票來,鄭家送了一箱子上用的妝花緞以及一匣子寶石,就連張家,也送了兩副古畫兩罐明前龍井來,小發了一注橫財,讓自個幹癟的荷包略豐滿了些,鍾文謹心裏那口氣兒,總算平複了下去。
.
崔九懷向皇上要的教養嬤嬤也被內務府送了來,一個姓張,年級略大些,五十開外,另一個姓莊,四十出頭。
對於請宮裏出來的嬤嬤進府教導姑娘、姐兒們的事情,府裏上下都是極樂意的,這兩人進府後,因是崔九懷請來的,大奶奶宋氏先帶她們到靜園見過鍾文謹,然後兩妯娌一塊去了桃源居,請大太太王氏的示下,看該怎麽分配。
因小張氏的事兒鄭家處置妥當,並未牽連到自個外甥女鄭七奶奶,王氏看到鍾文謹,也不像前些日子那般仇深似海了,因聽說這事兒是她主張的,自個閨女大姑娘鍾九敏也能從中得到實惠,倒是難得的讚了鍾文謹一句“你想的倒是周到。”,還讓鍾文謹先替崔琰兒挑人。
這樣的杆子鍾文謹是不爬的,忙道:“長幼有序,太太先挑大妹妹她們挑吧。”
王氏聞言,也沒再推辭,抬頭打量了張、莊兩位嬤嬤,見張嬤嬤生的端莊嚴肅,一舉一動都頗有章法,顯是個好規矩的,再看那莊嬤嬤,見她一副徐娘半老風韻猶存的模樣便有些不喜,暗罵一句“狐媚子”,隨後毫不猶豫的指了張嬤嬤。
崔琰兒那個性子,想被教導成個循規蹈矩的大家閨秀,怕是沒可能的,故而張嬤嬤這種刻板教條的人並不合適,反倒是莊嬤嬤,雖也與張嬤嬤一般麵上八風不動,那雙眼珠子卻十分活泛,一看就是個八麵玲瓏的,正適合給崔琰兒當教養嬤嬤,且她還年輕,長相也不錯,將來崔琰兒出嫁,她也能跟過去。
原還擔心莊嬤嬤會被王氏挑走,但顯然王氏的審美與鍾文謹並不在同一個平麵上,這正中她下懷,心裏高興,臉上卻瞧不出來,隻雲淡風輕的說道:“既太太挑了張嬤嬤,那就讓莊嬤嬤跟著琰姐兒吧。”
王氏點了點頭,隻是她們這裏定好了,卻不知劉氏那邊有沒有旁的話說,便叫燈草取了表禮出來,賞給了兩位嬤嬤,然後吩咐宋氏與鍾文謹兩個,領著她們去見劉氏。
不想劉氏那裏卻有客人,是劉氏的侄媳婦劉三太太,劉三太太的相公就是先前劉氏壽辰時從西寧送羊脂玉頭麵來的那位劉三老爺,劉三老爺在西寧當了兩任知府,去歲年底進京述職,如今正在京裏候缺。
因劉氏見了兩位嬤嬤,對於人員安排她並沒說什麽,給了表禮便讓人帶她們去歇息了,卻沒打發宋氏跟鍾文謹離開,鍾文謹坐著聽劉氏與劉三太太說了會子話,才知道原來劉三太太是來給四爺崔九榮做媒的。
說的是劉三太太娘家的隔房的堂侄女黃八姑娘,與克死三任未婚妻的崔九榮差不多,她已經接連克死兩任未婚夫了,再沒人敢當她第三任未婚夫,劉氏不經意間在堂嫂跟前提了一句,玩笑說,若他倆兩個命硬的湊一處,沒準倒還相合了。
誰知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堂嫂也是病急亂投醫了,問了崔九榮的八字,然後帶著黃八姑娘去了慈安寺,在寺門口跪了大半日,才求得了空主持撥冗相見,替他們二人卜算了一下,卻是個上上卦。
若沒了空大師的卦象的話,劉三太太是不敢做這個媒的,萬一其中哪一個被對方克死了,豈不是她的罪過?然而了空大師是連宮裏太後都推崇的有大神通的高僧,他既說無礙,那便是真無礙了,就算真的有礙,那也是佛祖收了他/她去當坐下靈童了,是怪不到她身上來的。
崔九榮雖是庶子的庶子,但到底是三房唯一的獨苗,弱冠之年了還未能娶上房媳婦,這對於向來在意名聲的劉氏來說,可是一塊不小的心病,這會子劉三太太來給他做媒,又有了空大師打包票,喜的她無可無不可的,立時叫讓人去喚三太太馬氏。
馬氏因不知劉氏喚她何事,生怕自個做錯了什麽惹怒了婆母,便有些戰戰兢兢的,請安問好時聲音也發著抖。
劉氏抿了抿唇,對於馬氏這鵪鶉般的模樣十分瞧不上,不過這會子她也沒工夫理會這個,便三言兩語的把劉三太太所提的事兒給她說了。
馬氏先是一喜,跟劉氏一樣,崔九榮克妻的事兒也是她的心病,而且她這心病比劉氏還要更嚴重些,因為崔九榮是記在她名下的,她自個又是個不能再生的,往後他就是一輩子的依靠,他不好,她又哪裏能落得到好?
喜完又有些擔憂,怕劉三太太給說的姑娘出身不行,卻又怕被劉氏責罵,猶猶豫豫的,既不敢提問,又不肯點頭。
劉三太太跟著劉三老爺外任十幾年,沒少與官太太們打交道,很有些察言觀色的本事,見馬氏如此,心裏先鄙夷了一番,心想你一個庶子的庶子,還背著個克妻的惡名,有姑娘肯嫁就不錯了,竟還挑剔起姑娘的家世來,然而轉念一想,若換做自個,給兒子說親時,不打聽明白女方的情況,怕也是不會答應的,便壓了怒氣,好聲好氣的與馬氏解說道:“說的這個姑娘是我娘家堂弟的嫡長女,族中排行第八,今年十八歲,她父親雖有個舉人的名頭,卻未出仕,母親與你們府裏大奶奶一樣,同出青州宋氏,不過不比大奶奶嫡枝嫡係,卻是旁係,她大哥倒是比她父親強些,正經兩榜出身,現任青州府下濰縣知縣,另還有一弟,今年十五歲,卻已中了秀才。”
馬氏聽完,喜悅之情已無以言表,劉家雖不能與永定侯府相比,但也是世代書香的大戶人家,黃八姑娘自個是嫡女,父親兄長弟弟都有功名,而自個這邊,崔以安隻捐了個虛銜,素日裏也隻在府中幫著料理些俗務,而崔九榮,念了這許多年書,至今還是個童生,連個秀才都沒考中,怎麽算都是自個高攀了。
至於說姑娘家長相如何,性情如何,是否能先讓她這個未來婆婆見上一見,卻是提也不敢提的,萬一被人家姑娘家認為自家挑剔,不肯做這門親了,那她可要毀斷腸子了。
“劉三太太是我們老太太的侄媳婦,都是自家人,若不是妥當的親事,你也不會說給我們榮哥兒的,我自是信得過你的。”馬氏一改先前的猶豫,立刻奉承起劉三太太來。
馬氏同意,三老爺又是個沒主見的,這門親事多半算是成了,劉三太太心下也歡喜,要知道礙著黃八姑娘這個克夫的老姑娘在,黃家下頭的幾個姑娘也被人疑心有克夫的嫌棄,門當戶對的人家,生怕自個兒子出事,都不肯上門說親,若黃八姑娘這會能順利出嫁,娘家人再去求了空大師開一開金口,往後黃家姑娘說親也就容易了。
馬氏到底是兒媳婦,崔九榮又是個男孩兒,此事最終還是要由崔以安拍板的,劉氏便對劉三太太道:“回頭問問老三,若老三也同意,那我們邊尋個黃道吉日,托人上門說親。”
劉三太太忙道:“那我們就等著府裏的信兒了。”因還要打發人去跟娘家人送信兒,劉三太太也沒有多待,又閑話了會家常,便告辭離去。
.
送走劉三太太後,劉氏把馬氏打發了出去,讓她差人去尋崔以安回來,兩口子商議商議,若想要做這門親事,就盡快籌備起來,若不同意,也趁早說,也別耽誤了人家姑娘。
馬氏本就坐不住了,巴不得早點走人,聞言立時告退。
待馬氏離開後,劉氏問宋氏與鍾文謹道:“你們覺得這門親事如何?”
崔九榮的話,鍾文謹是見過幾次的,雖讀書不太行,但從麵相上看,卻是個老實忠厚的,也沒聽說有什麽花邊新聞,與那些不學無術成日裏花天酒地的勳貴紈絝相比,已算是品行不錯的了,而黃八姑娘,也隻是方才從劉三太太嘴裏聽說了幾句諸如“溫婉賢惠”之類的誇讚之語,誰知其中有沒有水分?至於長相,就更無從得知了。
心裏雖這樣想,見劉氏十分歡喜,便也附和道:“劉三太太這樣能幹,她娘家的姑娘,必是不錯的。”
宋氏說的也是些場麵話:“連了空大師都說好,必是門天作之合的好親事。”
鍾文謹起身,給劉氏行了個禮,湊趣道:“還沒恭喜老太太,又要多一個孫媳婦了,這孫媳婦還是您娘家侄媳婦的娘家侄女,您有了她,可別忘了咱們這些燒糊了的卷子呀!”
“燒糊了的卷子……咳,咳,你這丫頭,咳……”劉氏正喝茶呢,聞言頓時噴了出來,邊咳嗽邊指著鍾文謹笑罵。
而在佛前發過願的小張氏,也真的叫人收拾東西,往慈安寺去了。
白芷同鍾文謹說了外頭這番傳言,冷笑道:“處罰便處罰吧,竟還讓她得個好名聲,這處罰未免太輕描淡寫了些。”
鍾文謹也覺得太便宜小張氏了,隻是鄭家在付諸行動之前,已與榮親王府、永定侯府以及武寧伯府通過氣了,這三家的當家人都不曾有異議,她自然也不好跳出來說什麽。
轉念一想,這處罰也並非全然無用,小張氏才剛嫁進鄭家沒多久,正是與鄭六爺新婚燕爾的時候,如今惹了這樣的亂子出來,雖理由用的是閨中時與鍾文謹有齟齬,但到底給鄭家以及姑母榮親王妃抹了黑,讓他失了顏麵,又一走就是一年,一年的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中間還有鄭大太太才給的兩個容貌出眾的屋裏人絆著,再回來時,鄭六爺怕早就沒了從前的熱乎勁。
原本婆家人看重,相公也屬意,還討了姑母榮親王妃的歡心,再沒哪個新媳婦有她這般得意的,偏這樣大好的局麵,她不知道珍惜,硬生生給折騰沒了,真真是自作自受。
好在後頭榮親王妃打發人送了張兩千兩的銀票來,鄭家送了一箱子上用的妝花緞以及一匣子寶石,就連張家,也送了兩副古畫兩罐明前龍井來,小發了一注橫財,讓自個幹癟的荷包略豐滿了些,鍾文謹心裏那口氣兒,總算平複了下去。
.
崔九懷向皇上要的教養嬤嬤也被內務府送了來,一個姓張,年級略大些,五十開外,另一個姓莊,四十出頭。
對於請宮裏出來的嬤嬤進府教導姑娘、姐兒們的事情,府裏上下都是極樂意的,這兩人進府後,因是崔九懷請來的,大奶奶宋氏先帶她們到靜園見過鍾文謹,然後兩妯娌一塊去了桃源居,請大太太王氏的示下,看該怎麽分配。
因小張氏的事兒鄭家處置妥當,並未牽連到自個外甥女鄭七奶奶,王氏看到鍾文謹,也不像前些日子那般仇深似海了,因聽說這事兒是她主張的,自個閨女大姑娘鍾九敏也能從中得到實惠,倒是難得的讚了鍾文謹一句“你想的倒是周到。”,還讓鍾文謹先替崔琰兒挑人。
這樣的杆子鍾文謹是不爬的,忙道:“長幼有序,太太先挑大妹妹她們挑吧。”
王氏聞言,也沒再推辭,抬頭打量了張、莊兩位嬤嬤,見張嬤嬤生的端莊嚴肅,一舉一動都頗有章法,顯是個好規矩的,再看那莊嬤嬤,見她一副徐娘半老風韻猶存的模樣便有些不喜,暗罵一句“狐媚子”,隨後毫不猶豫的指了張嬤嬤。
崔琰兒那個性子,想被教導成個循規蹈矩的大家閨秀,怕是沒可能的,故而張嬤嬤這種刻板教條的人並不合適,反倒是莊嬤嬤,雖也與張嬤嬤一般麵上八風不動,那雙眼珠子卻十分活泛,一看就是個八麵玲瓏的,正適合給崔琰兒當教養嬤嬤,且她還年輕,長相也不錯,將來崔琰兒出嫁,她也能跟過去。
原還擔心莊嬤嬤會被王氏挑走,但顯然王氏的審美與鍾文謹並不在同一個平麵上,這正中她下懷,心裏高興,臉上卻瞧不出來,隻雲淡風輕的說道:“既太太挑了張嬤嬤,那就讓莊嬤嬤跟著琰姐兒吧。”
王氏點了點頭,隻是她們這裏定好了,卻不知劉氏那邊有沒有旁的話說,便叫燈草取了表禮出來,賞給了兩位嬤嬤,然後吩咐宋氏與鍾文謹兩個,領著她們去見劉氏。
不想劉氏那裏卻有客人,是劉氏的侄媳婦劉三太太,劉三太太的相公就是先前劉氏壽辰時從西寧送羊脂玉頭麵來的那位劉三老爺,劉三老爺在西寧當了兩任知府,去歲年底進京述職,如今正在京裏候缺。
因劉氏見了兩位嬤嬤,對於人員安排她並沒說什麽,給了表禮便讓人帶她們去歇息了,卻沒打發宋氏跟鍾文謹離開,鍾文謹坐著聽劉氏與劉三太太說了會子話,才知道原來劉三太太是來給四爺崔九榮做媒的。
說的是劉三太太娘家的隔房的堂侄女黃八姑娘,與克死三任未婚妻的崔九榮差不多,她已經接連克死兩任未婚夫了,再沒人敢當她第三任未婚夫,劉氏不經意間在堂嫂跟前提了一句,玩笑說,若他倆兩個命硬的湊一處,沒準倒還相合了。
誰知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堂嫂也是病急亂投醫了,問了崔九榮的八字,然後帶著黃八姑娘去了慈安寺,在寺門口跪了大半日,才求得了空主持撥冗相見,替他們二人卜算了一下,卻是個上上卦。
若沒了空大師的卦象的話,劉三太太是不敢做這個媒的,萬一其中哪一個被對方克死了,豈不是她的罪過?然而了空大師是連宮裏太後都推崇的有大神通的高僧,他既說無礙,那便是真無礙了,就算真的有礙,那也是佛祖收了他/她去當坐下靈童了,是怪不到她身上來的。
崔九榮雖是庶子的庶子,但到底是三房唯一的獨苗,弱冠之年了還未能娶上房媳婦,這對於向來在意名聲的劉氏來說,可是一塊不小的心病,這會子劉三太太來給他做媒,又有了空大師打包票,喜的她無可無不可的,立時叫讓人去喚三太太馬氏。
馬氏因不知劉氏喚她何事,生怕自個做錯了什麽惹怒了婆母,便有些戰戰兢兢的,請安問好時聲音也發著抖。
劉氏抿了抿唇,對於馬氏這鵪鶉般的模樣十分瞧不上,不過這會子她也沒工夫理會這個,便三言兩語的把劉三太太所提的事兒給她說了。
馬氏先是一喜,跟劉氏一樣,崔九榮克妻的事兒也是她的心病,而且她這心病比劉氏還要更嚴重些,因為崔九榮是記在她名下的,她自個又是個不能再生的,往後他就是一輩子的依靠,他不好,她又哪裏能落得到好?
喜完又有些擔憂,怕劉三太太給說的姑娘出身不行,卻又怕被劉氏責罵,猶猶豫豫的,既不敢提問,又不肯點頭。
劉三太太跟著劉三老爺外任十幾年,沒少與官太太們打交道,很有些察言觀色的本事,見馬氏如此,心裏先鄙夷了一番,心想你一個庶子的庶子,還背著個克妻的惡名,有姑娘肯嫁就不錯了,竟還挑剔起姑娘的家世來,然而轉念一想,若換做自個,給兒子說親時,不打聽明白女方的情況,怕也是不會答應的,便壓了怒氣,好聲好氣的與馬氏解說道:“說的這個姑娘是我娘家堂弟的嫡長女,族中排行第八,今年十八歲,她父親雖有個舉人的名頭,卻未出仕,母親與你們府裏大奶奶一樣,同出青州宋氏,不過不比大奶奶嫡枝嫡係,卻是旁係,她大哥倒是比她父親強些,正經兩榜出身,現任青州府下濰縣知縣,另還有一弟,今年十五歲,卻已中了秀才。”
馬氏聽完,喜悅之情已無以言表,劉家雖不能與永定侯府相比,但也是世代書香的大戶人家,黃八姑娘自個是嫡女,父親兄長弟弟都有功名,而自個這邊,崔以安隻捐了個虛銜,素日裏也隻在府中幫著料理些俗務,而崔九榮,念了這許多年書,至今還是個童生,連個秀才都沒考中,怎麽算都是自個高攀了。
至於說姑娘家長相如何,性情如何,是否能先讓她這個未來婆婆見上一見,卻是提也不敢提的,萬一被人家姑娘家認為自家挑剔,不肯做這門親了,那她可要毀斷腸子了。
“劉三太太是我們老太太的侄媳婦,都是自家人,若不是妥當的親事,你也不會說給我們榮哥兒的,我自是信得過你的。”馬氏一改先前的猶豫,立刻奉承起劉三太太來。
馬氏同意,三老爺又是個沒主見的,這門親事多半算是成了,劉三太太心下也歡喜,要知道礙著黃八姑娘這個克夫的老姑娘在,黃家下頭的幾個姑娘也被人疑心有克夫的嫌棄,門當戶對的人家,生怕自個兒子出事,都不肯上門說親,若黃八姑娘這會能順利出嫁,娘家人再去求了空大師開一開金口,往後黃家姑娘說親也就容易了。
馬氏到底是兒媳婦,崔九榮又是個男孩兒,此事最終還是要由崔以安拍板的,劉氏便對劉三太太道:“回頭問問老三,若老三也同意,那我們邊尋個黃道吉日,托人上門說親。”
劉三太太忙道:“那我們就等著府裏的信兒了。”因還要打發人去跟娘家人送信兒,劉三太太也沒有多待,又閑話了會家常,便告辭離去。
.
送走劉三太太後,劉氏把馬氏打發了出去,讓她差人去尋崔以安回來,兩口子商議商議,若想要做這門親事,就盡快籌備起來,若不同意,也趁早說,也別耽誤了人家姑娘。
馬氏本就坐不住了,巴不得早點走人,聞言立時告退。
待馬氏離開後,劉氏問宋氏與鍾文謹道:“你們覺得這門親事如何?”
崔九榮的話,鍾文謹是見過幾次的,雖讀書不太行,但從麵相上看,卻是個老實忠厚的,也沒聽說有什麽花邊新聞,與那些不學無術成日裏花天酒地的勳貴紈絝相比,已算是品行不錯的了,而黃八姑娘,也隻是方才從劉三太太嘴裏聽說了幾句諸如“溫婉賢惠”之類的誇讚之語,誰知其中有沒有水分?至於長相,就更無從得知了。
心裏雖這樣想,見劉氏十分歡喜,便也附和道:“劉三太太這樣能幹,她娘家的姑娘,必是不錯的。”
宋氏說的也是些場麵話:“連了空大師都說好,必是門天作之合的好親事。”
鍾文謹起身,給劉氏行了個禮,湊趣道:“還沒恭喜老太太,又要多一個孫媳婦了,這孫媳婦還是您娘家侄媳婦的娘家侄女,您有了她,可別忘了咱們這些燒糊了的卷子呀!”
“燒糊了的卷子……咳,咳,你這丫頭,咳……”劉氏正喝茶呢,聞言頓時噴了出來,邊咳嗽邊指著鍾文謹笑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