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等一幹文臣真是連死了的心都有了,剛才江哲答應不離開京師的時候,他們就半信半疑,因為他們也都知道這位年輕的皇帝鬼點子多,肯定不會那麽輕易便向己方妥協。(.)但是君無戲言,皇上既然已經說不離開京師了,他們也就沒有再反對的理由了,不曾想江哲又憋出個遷都的主意來。
李敏左右看了看,心說還得自己這位百官之首出麵阻止皇上胡鬧啊,所以隻好又一次站了出來。
但是江哲不等李敏說話,便也先行開口說道:“公勉又有何話要說?難不成對這遷都之事也要反對?”
李敏咽了咽唾沫,說道:“正是,臣以為這遷都之事不可行。古語有雲……”
“好了,不用說了。”江哲打斷李敏,說道,“朕也不用再問你們的理由,因為你們肯定有一堆的理由在等著朕。朕隻問你們,現在叛軍猖獗,軍情緊急,你們也都知道,此地距離前線二千餘裏,最快的軍情奏報一來一回也得將近十天,如果朕不親臨前線,這仗到底該怎麽打?隻要你們能想出個萬全的法子來,朕就答應你們一直待在金陵不出去了。”
李敏是老實人,並沒有聽出來江哲的問話其實充滿了陷阱,隻是老老實實地回答道:“臣等對軍事並不了解,並不敢妄言置喙,隻是禦駕親征和遷都卻都是不行的。”
江哲冷笑一聲,說道:“你也知道你們不懂軍事?朕也不懂軍事,但朕卻也一樣知道,在後方指揮前方打仗沒有一個不敗的。所以,這前線朕肯定是要去的。不過你們不讓朕禦駕親征也是為了朕好,朕也很感謝你們的關懷。至於遷都嘛,那是朕跟你們開玩笑的,目的也就是讓你們明白朕去前線的決心。”
李敏等人也都清楚江哲的脾氣,他從不禁止大臣們進言,對於好的意見他也都能夠樂於接受,但是一旦當他認定了某一件事的時候,也會堅定不移地實施。(.)現在聽著江哲的語氣,李敏已經明白,想讓江哲不去前線的可能性基本是沒有了。但是自己又實在沒有什麽好法子可想,隻好望向趙普。
趙普其實是不反對江哲禦駕親征的,隻是大臣們都一致反對,他如果再發表不同意見,便把自己孤立了,所以才一直沒有說話。現在見李敏給自己使眼色,便知道合適的時機來了。於是向前一步,說道:“皇上,臣有個兩全其美的法子,既可以讓不影響皇上指揮前方的戰事,又可以盡量避免皇上處於險地。”
“哦?”江哲立刻來了興趣,急急說道:“快快講來,是什麽法子。”
“臣請皇上臨幸江州,巡視江南西道督軍行轅。”趙普說出了自己的意見。
江哲心裏真是樂開了花,趙普這招實在是太會鑽空子了。江州距離涪陵隻有幾百裏地,即便自己禦駕親征,中軍行營也不會比這兒近上多少,而且正好可以過去看著曹世勳,皇帝親臨,諒他曹世勳再功利,也不得不宣誓效忠了。關鍵趙普的這個建議,妙就妙在是以皇帝出巡的名義,大臣們總不能反對江哲巡視自己的國土吧?
“準奏!”江哲樂嗬嗬地認同了趙普的提議,然後又衝滿朝文武說道,“這事就這麽定了。下麵大家來定一定出兵事宜,徐權,你是樞密副使,還是你先說說吧。”
徐權略一思索,說道:“徐子厚的南方和東方是嶺南道,現在嶺南道保持中立,徐子厚為了不過多樹敵,肯定會選擇北上和陳光曦合兵一處,共同在涪陵渡江東進。而陳光曦向來自負,加之為了占得戰場的先機,十有**會先自行渡江。所以臣的意見,還是先盡快出兵堵住烏江渡口,在烏江先行擊潰陳光曦的先頭部隊,再徐徐圖進。”
江哲點點頭說道:“朕昨日已命人六百裏加急調袁州將軍率部阻截烏江渡口去了。今日各位將軍回營做好準備,明日卯時三刻拔營出發,驍騎衛為先鋒,務必於七日之內趕至烏江江畔,其餘各軍先頭部隊二十日內進駐涪陵,所有大軍須於三十日內趕赴戰區。”
“遵旨!”各位將軍齊聲應道。
“黃敬泰。”江哲又點名道,“此次戰事,河南、淮南、嶺南三道駐軍必然十分關注,雖然他們尚不敢明目張膽地倒向叛軍,但是一旦我軍戰事不利,他們便會蠢蠢欲動,如果讓他們和徐陳叛軍聯合,那麽我們就會陷入四麵楚歌的境地,所以這三個道的安撫工作仍要做好,這個事情朕就交給你去辦了。”
“請皇上放心。臣一定不辱使命!”黃敬泰對於這個差事並不抗拒。
見大家沒有其他意見,江哲起身說道:“李叔正,擬旨。此次出征,朕親為統帥,樞密副使徐權為副統帥,戶部侍郎楊破岩為糧草督運總提調,東閣大學士趙普隨朕出行。文華殿大學士李敏為京中留守,代朕總理朝政,體仁閣大學士東方睿從旁輔佐。所有軍報和要緊公文每日用六百裏加急報送朕的臨時行宮。此戰關乎國運,望眾卿家精誠團結,恪盡職守,不負朕望。”
眾人齊齊跪地接旨,三呼萬歲。
李敏又奏道:“請皇上臨行之前,立下儲君。”
“什麽?”江哲一愣,反問了一句。
“為了江山社稷,請皇上立下儲君!”李敏又說了一遍。
江哲失笑道:“朕還沒有子嗣呢!立的哪門子的儲君啊?”
“皇上雖無皇子,但京中尚有諸位親王在,亦可為儲!”李敏繼續履行著自己的職責。
江哲心中微微有點兒不爽:李敏這不是添亂嗎?自己好不容易在處置龍驤衛的時候把諸王都給鎮住了,讓他們斷了非分之想。你這個時候再讓自己立他們中的一個為儲君?那還不立刻又把他們的心思勾起來了?而且都是自己的兄弟,立誰不立誰,都會得罪人。完了,等自己回來了,有了子嗣了,現在立的這個儲君怎麽辦?
想到這兒,江哲毫不猶豫地說道:“此議不妥,不允!”
李敏繼續說道:“那萬一皇上在前方有不忍言之事發生,臣等又當如何?”
江哲見李敏還在這個問題上糾結不清,不由的有些發惱,沒好氣地說道:“你就這麽希望朕出點兒事?”
“啊?”李敏一驚,忙說道,“臣絕無此意,臣是……”
“好了!不用解釋了!朕知道你沒有惡意!”江哲擺了擺手說道,“但是,朕也說了,此議不妥,不允!你們好好的看家,等著朕凱旋就是了!”
李敏眼見江哲態度也十分強硬,知道再說下去也無用,便無聲地退了下去。
※※※※※※※※※※※※※※※※※※※※※※※※※※※※※
劍南都統製的中軍大帳內,徐子厚正獨自一人在焦急地踱著步子,不時向門口望上一眼,顯然是正在等人。
終於,帳簾一掀,一位學究模樣的中年人走了進來,正是王眉山。
見王眉山來到,徐子厚皺著眉頭說道:“軍情緊急,你到底是什麽事情,非要現在說?”
王眉山卻並急躁,而是平靜地說道:“國公是要整軍北上去和定國公合兵一處,共同東進是嗎?”
“是啊!有何不妥嗎?”徐子厚聽出了王眉山話中的潛台詞。
“國公認為一旦接戰,雙方勝負之數如何呢?”王眉山不答反問道。
徐子厚皺了皺眉頭說道:“以多擊寡,以有備攻無備,應該是我方勝算更大吧?”
王眉山冷笑一聲說道:“國公說的如此不確定,是否心中也對這個判斷不自信呢?”
“你什麽意思?”徐子厚反問道。
王眉山輕輕一笑說道,“學生隻是在就事論事。國公說以有備攻無備,到底哪個是有備,哪個又是無備呢?學生還記得,在江哲西巡的時候,國公便已經洞悉了他的目的,他是早就要除掉您和定國公的啊,此前的兩次校尉集訓營,又從兩位國公的軍中抽走了多少優秀的將領啊?說他是無備,恐怕國公自己也不相信吧?反觀二位國公,在江哲的裁軍令下達之後,才倉促起兵,這也算的上是有備嗎?”
徐子厚握了一下拳頭說道:“即便是江哲早有準備,可是在其他各道都保持中立的情況下,他真正能指望的上也不過就是京師十二衛,加起來不過十三萬多人,可是我方卻足足有八十萬人,軍力遠勝於他,勝算仍然在我!”
王眉山搖了搖頭說道:“國公,請恕學生直言。我方雖然在人數上占有優勢,但訓練和實戰經驗都嚴重不足,裝備也相差很遠,特別是定國公的人馬,在戰力上是無法和京師十二衛相比的。上次江哲西巡的時候,山南軍三千人敗給五百馬賊,一萬人敗給三千山匪的事情還恍若在眼前呢!”
對於山南軍的戰力水平,徐子厚也是一直看不上眼的,所以聽了王眉山的話,他也沒有反駁什麽,而是緊緊咬住了嘴唇,陷入了沉思。
王眉山接著說道:“江哲登基以來,一直在進行著各方麵的改革,特別是他的兵甲研究所,據說研究出來的火器令突厥人也是膽戰心驚,京師十二衛作為他的精銳,安能不配備火器?”
聽著王眉山一一道來,徐子厚感覺頭上居然開始往外冒汗了,他突然覺得也許這次起兵的決定是錯誤的,可是現在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了,緩緩開口說道:“王先生,定有良計教我!”
王眉山趨前一步說道:“學生不敢!但是整軍北上之舉卻是萬萬不妥的……”
李敏左右看了看,心說還得自己這位百官之首出麵阻止皇上胡鬧啊,所以隻好又一次站了出來。
但是江哲不等李敏說話,便也先行開口說道:“公勉又有何話要說?難不成對這遷都之事也要反對?”
李敏咽了咽唾沫,說道:“正是,臣以為這遷都之事不可行。古語有雲……”
“好了,不用說了。”江哲打斷李敏,說道,“朕也不用再問你們的理由,因為你們肯定有一堆的理由在等著朕。朕隻問你們,現在叛軍猖獗,軍情緊急,你們也都知道,此地距離前線二千餘裏,最快的軍情奏報一來一回也得將近十天,如果朕不親臨前線,這仗到底該怎麽打?隻要你們能想出個萬全的法子來,朕就答應你們一直待在金陵不出去了。”
李敏是老實人,並沒有聽出來江哲的問話其實充滿了陷阱,隻是老老實實地回答道:“臣等對軍事並不了解,並不敢妄言置喙,隻是禦駕親征和遷都卻都是不行的。”
江哲冷笑一聲,說道:“你也知道你們不懂軍事?朕也不懂軍事,但朕卻也一樣知道,在後方指揮前方打仗沒有一個不敗的。所以,這前線朕肯定是要去的。不過你們不讓朕禦駕親征也是為了朕好,朕也很感謝你們的關懷。至於遷都嘛,那是朕跟你們開玩笑的,目的也就是讓你們明白朕去前線的決心。”
李敏等人也都清楚江哲的脾氣,他從不禁止大臣們進言,對於好的意見他也都能夠樂於接受,但是一旦當他認定了某一件事的時候,也會堅定不移地實施。(.)現在聽著江哲的語氣,李敏已經明白,想讓江哲不去前線的可能性基本是沒有了。但是自己又實在沒有什麽好法子可想,隻好望向趙普。
趙普其實是不反對江哲禦駕親征的,隻是大臣們都一致反對,他如果再發表不同意見,便把自己孤立了,所以才一直沒有說話。現在見李敏給自己使眼色,便知道合適的時機來了。於是向前一步,說道:“皇上,臣有個兩全其美的法子,既可以讓不影響皇上指揮前方的戰事,又可以盡量避免皇上處於險地。”
“哦?”江哲立刻來了興趣,急急說道:“快快講來,是什麽法子。”
“臣請皇上臨幸江州,巡視江南西道督軍行轅。”趙普說出了自己的意見。
江哲心裏真是樂開了花,趙普這招實在是太會鑽空子了。江州距離涪陵隻有幾百裏地,即便自己禦駕親征,中軍行營也不會比這兒近上多少,而且正好可以過去看著曹世勳,皇帝親臨,諒他曹世勳再功利,也不得不宣誓效忠了。關鍵趙普的這個建議,妙就妙在是以皇帝出巡的名義,大臣們總不能反對江哲巡視自己的國土吧?
“準奏!”江哲樂嗬嗬地認同了趙普的提議,然後又衝滿朝文武說道,“這事就這麽定了。下麵大家來定一定出兵事宜,徐權,你是樞密副使,還是你先說說吧。”
徐權略一思索,說道:“徐子厚的南方和東方是嶺南道,現在嶺南道保持中立,徐子厚為了不過多樹敵,肯定會選擇北上和陳光曦合兵一處,共同在涪陵渡江東進。而陳光曦向來自負,加之為了占得戰場的先機,十有**會先自行渡江。所以臣的意見,還是先盡快出兵堵住烏江渡口,在烏江先行擊潰陳光曦的先頭部隊,再徐徐圖進。”
江哲點點頭說道:“朕昨日已命人六百裏加急調袁州將軍率部阻截烏江渡口去了。今日各位將軍回營做好準備,明日卯時三刻拔營出發,驍騎衛為先鋒,務必於七日之內趕至烏江江畔,其餘各軍先頭部隊二十日內進駐涪陵,所有大軍須於三十日內趕赴戰區。”
“遵旨!”各位將軍齊聲應道。
“黃敬泰。”江哲又點名道,“此次戰事,河南、淮南、嶺南三道駐軍必然十分關注,雖然他們尚不敢明目張膽地倒向叛軍,但是一旦我軍戰事不利,他們便會蠢蠢欲動,如果讓他們和徐陳叛軍聯合,那麽我們就會陷入四麵楚歌的境地,所以這三個道的安撫工作仍要做好,這個事情朕就交給你去辦了。”
“請皇上放心。臣一定不辱使命!”黃敬泰對於這個差事並不抗拒。
見大家沒有其他意見,江哲起身說道:“李叔正,擬旨。此次出征,朕親為統帥,樞密副使徐權為副統帥,戶部侍郎楊破岩為糧草督運總提調,東閣大學士趙普隨朕出行。文華殿大學士李敏為京中留守,代朕總理朝政,體仁閣大學士東方睿從旁輔佐。所有軍報和要緊公文每日用六百裏加急報送朕的臨時行宮。此戰關乎國運,望眾卿家精誠團結,恪盡職守,不負朕望。”
眾人齊齊跪地接旨,三呼萬歲。
李敏又奏道:“請皇上臨行之前,立下儲君。”
“什麽?”江哲一愣,反問了一句。
“為了江山社稷,請皇上立下儲君!”李敏又說了一遍。
江哲失笑道:“朕還沒有子嗣呢!立的哪門子的儲君啊?”
“皇上雖無皇子,但京中尚有諸位親王在,亦可為儲!”李敏繼續履行著自己的職責。
江哲心中微微有點兒不爽:李敏這不是添亂嗎?自己好不容易在處置龍驤衛的時候把諸王都給鎮住了,讓他們斷了非分之想。你這個時候再讓自己立他們中的一個為儲君?那還不立刻又把他們的心思勾起來了?而且都是自己的兄弟,立誰不立誰,都會得罪人。完了,等自己回來了,有了子嗣了,現在立的這個儲君怎麽辦?
想到這兒,江哲毫不猶豫地說道:“此議不妥,不允!”
李敏繼續說道:“那萬一皇上在前方有不忍言之事發生,臣等又當如何?”
江哲見李敏還在這個問題上糾結不清,不由的有些發惱,沒好氣地說道:“你就這麽希望朕出點兒事?”
“啊?”李敏一驚,忙說道,“臣絕無此意,臣是……”
“好了!不用解釋了!朕知道你沒有惡意!”江哲擺了擺手說道,“但是,朕也說了,此議不妥,不允!你們好好的看家,等著朕凱旋就是了!”
李敏眼見江哲態度也十分強硬,知道再說下去也無用,便無聲地退了下去。
※※※※※※※※※※※※※※※※※※※※※※※※※※※※※
劍南都統製的中軍大帳內,徐子厚正獨自一人在焦急地踱著步子,不時向門口望上一眼,顯然是正在等人。
終於,帳簾一掀,一位學究模樣的中年人走了進來,正是王眉山。
見王眉山來到,徐子厚皺著眉頭說道:“軍情緊急,你到底是什麽事情,非要現在說?”
王眉山卻並急躁,而是平靜地說道:“國公是要整軍北上去和定國公合兵一處,共同東進是嗎?”
“是啊!有何不妥嗎?”徐子厚聽出了王眉山話中的潛台詞。
“國公認為一旦接戰,雙方勝負之數如何呢?”王眉山不答反問道。
徐子厚皺了皺眉頭說道:“以多擊寡,以有備攻無備,應該是我方勝算更大吧?”
王眉山冷笑一聲說道:“國公說的如此不確定,是否心中也對這個判斷不自信呢?”
“你什麽意思?”徐子厚反問道。
王眉山輕輕一笑說道,“學生隻是在就事論事。國公說以有備攻無備,到底哪個是有備,哪個又是無備呢?學生還記得,在江哲西巡的時候,國公便已經洞悉了他的目的,他是早就要除掉您和定國公的啊,此前的兩次校尉集訓營,又從兩位國公的軍中抽走了多少優秀的將領啊?說他是無備,恐怕國公自己也不相信吧?反觀二位國公,在江哲的裁軍令下達之後,才倉促起兵,這也算的上是有備嗎?”
徐子厚握了一下拳頭說道:“即便是江哲早有準備,可是在其他各道都保持中立的情況下,他真正能指望的上也不過就是京師十二衛,加起來不過十三萬多人,可是我方卻足足有八十萬人,軍力遠勝於他,勝算仍然在我!”
王眉山搖了搖頭說道:“國公,請恕學生直言。我方雖然在人數上占有優勢,但訓練和實戰經驗都嚴重不足,裝備也相差很遠,特別是定國公的人馬,在戰力上是無法和京師十二衛相比的。上次江哲西巡的時候,山南軍三千人敗給五百馬賊,一萬人敗給三千山匪的事情還恍若在眼前呢!”
對於山南軍的戰力水平,徐子厚也是一直看不上眼的,所以聽了王眉山的話,他也沒有反駁什麽,而是緊緊咬住了嘴唇,陷入了沉思。
王眉山接著說道:“江哲登基以來,一直在進行著各方麵的改革,特別是他的兵甲研究所,據說研究出來的火器令突厥人也是膽戰心驚,京師十二衛作為他的精銳,安能不配備火器?”
聽著王眉山一一道來,徐子厚感覺頭上居然開始往外冒汗了,他突然覺得也許這次起兵的決定是錯誤的,可是現在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了,緩緩開口說道:“王先生,定有良計教我!”
王眉山趨前一步說道:“學生不敢!但是整軍北上之舉卻是萬萬不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