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村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曾任駐美海軍武官,當時羅斯福任海軍部副部長,二人是朋友,且有親筆通信之誼。雖然雙方都希望能找到解決日美關係的良策,然而,野村同赫爾在卡爾頓飯店、沃特曼公園飯店等處多達60次的馬拉鬆式談判,令他大傷腦筋。
野村是個不會拐彎抹角的人,沒有外交經驗,而且也不大適合搞外交。美駐日大使這樣寫道:“外相說,這次請野村出使美國,野村曾兩度拒絕,因為此去勢必要向美國政府提出一些保證,而一旦內閣更換,外相易人,新外相若不讚成鬆岡先生的意見,這些保證就會歸於無效;他野村不願被置於這樣的地位。外相說,他堅決地勸說野村接受此職。”
其實,在野村與赫爾談判的幕後,還有兩位神父的活動,一個叫沃爾什,一個叫德勞特,都屬於天主教馬裏諾修道院的。1940年11月,兩名美國神父帶著紐約孔萊普商會經理斯特勞斯的介紹信,拜訪了日本中央金庫理事井川忠雄,並給他看了呼籲日本實行“遠東門羅主義”的備忘錄,還表明了**立場。
井川看了備忘錄被深深打動,據說神父的行動是經過美國政府中“最高級人士”批準的。他把兩位神父介紹給近衛首相,近衛建議井川去試探土肥原的意見。
土肥原是個理想主義和陰謀詭計奇特地結合為一體的人物,也正是能把這兩位神父的建議付諸實施的人物。他是諜報活動專家,著名的東京間諜學校就是他一手創建的。
東條也很讚賞土肥原對時局的了解。這樣,土肥原便懷著玩弄陰謀詭計的意圖抵達紐約,協助野村大使,與土肥原同行的還有井川忠雄。
土肥原對德勞恃神父說:“由於簽訂了三國同盟條約,日本決不能作出任何背叛其他簽字國的事情。第13個弟子猶大出賣了基督,每個基督徒都鄙視他。對我們日本也一樣。所以,如果你們堅持要我們退出同盟條約,要繼續談下去是沒有希望的。”
1941年4月2日,德勞特神父協助這兩位日本非官方外交人士起草了《日美諒解方案》。主要內容是:三國同盟是防禦性的,隻有在德國受到攻擊時,日本才履行三國同盟義務;由美國出麵勸告蔣介石政權與汪精衛政權合並,承認偽“滿洲國”,日本則從中國撤軍,放棄所有對中國領土的要求。如果蔣介石拒絕,美國即停止援蔣,美國協助日本獲得必需的物資,維持與日本的通商和金融合作。
方案經羅斯福總統過目後,國務院的遠東事務專家們進行了仔細的研究,得出的結論是:“大部分條款都是狂熱的日本帝國主義者所希望的。”
赫爾也同意這一看法。經過赫爾與野村會晤,赫爾把一張開列四項原則的紙遞給野村:1.尊重所有國家領土和主權完整;2.支持不幹涉其他國家內政的原則;3.支持平等,包括商業機會均等的原則;4.不變更太平洋地區的現狀,除非用和平手段。
野村把修改後的方案經兩位非官方外交官發回東京。近衛召開了政府與大本營的聯席會議。大家都感到興奮,商定立刻在原則上接受美國的建議。
然而野村卻沒有把赫爾的四項原則報告給東京。
從歐洲返回國內的鬆岡聽說方案是兩個外行外交家搞成的產物,感到自尊心受到傷害,決定不給華盛頓回答。急性子的土肥原直接打電話給鬆岡:“那天我送給你的魚,你覺得怎麽樣?請早點把它燒了,不然要變味的。野村和其他人都在等你的回應。”
土肥原以此暗示來催促政府對《日美諒解方案》下達訓令。可鬆岡敷衍著說:“我知道,不要太急嘛。你對野村說,別那麽積極,不要過早地迷戀老美,向他暗送秋波。”
鬆岡把方案一事通知了希特勒,打算等待希特勒的意見。後來,在政府和大本營的聯席會議上,通過了被稱為“鬆岡三原則”的基本方針:1.有助於結束中日戰爭,即美國不再插手中國;2.不與三國同盟條約相抵觸;3.遵守對德國的國際信義,以此作為向美國討價還價的條件。
現在,鬆岡是要用“威脅美國”的既定方針來重新處理問題。而且,鬆岡指示野村向赫爾提出口頭聲明,建議日美簽訂中立條約,以此作為暫時對美方的過渡性答複。
鬆岡的口頭聲明是想借德、意領導人的名義,提出對美方針的理論――隻有通過威脅壓迫,才能阻止美國參戰,並重申日本將恪守三國條約。
赫爾當然拒絕了野村的建議:“既然提出了不同意見,那就請你們保留好了。”
這句話的背後,隱藏著這樣一個事實,即美方已通過破譯日本的外交電報掌握了“鬆岡口頭聲明”的內容。
5月12日,野村把《鬆岡修正案》交給赫爾。修正案在一係列問題上采取了威脅壓迫美國的方針。這期間日本政府發給野村的大部分電報都被美方破譯,赫爾對日本的真正意圖十分清楚。
這位田納西州的前任法官,對日本人永遠掛在臉上的冷冰冰的微笑感到討厭,他總是譏諷日本人的點頭哈腰和講話時的“吸氣音”。因此,他的首席顧問霍恩貝克就很容易使他相信,日本人是不可靠的。如果與日本達成任何妥協,都將背叛美國的民主原則。
赫爾和野村常常在沃特曼公園飯店會麵,力圖消除分歧,不過進展甚微。
日本拒絕考慮真正從中國撤軍,意欲繼續控製河北、山西、察哈爾和綏遠等地。這一撤軍方案遭到赫爾拒絕,雙方未達成協議。此後,日本趁地中海戰火突起、美國宣布進入緊急狀態之際貪欲猛增,企圖把英美勢力全部排除出中國,排除出遠東,美國當然不幹。
野村是個不會拐彎抹角的人,沒有外交經驗,而且也不大適合搞外交。美駐日大使這樣寫道:“外相說,這次請野村出使美國,野村曾兩度拒絕,因為此去勢必要向美國政府提出一些保證,而一旦內閣更換,外相易人,新外相若不讚成鬆岡先生的意見,這些保證就會歸於無效;他野村不願被置於這樣的地位。外相說,他堅決地勸說野村接受此職。”
其實,在野村與赫爾談判的幕後,還有兩位神父的活動,一個叫沃爾什,一個叫德勞特,都屬於天主教馬裏諾修道院的。1940年11月,兩名美國神父帶著紐約孔萊普商會經理斯特勞斯的介紹信,拜訪了日本中央金庫理事井川忠雄,並給他看了呼籲日本實行“遠東門羅主義”的備忘錄,還表明了**立場。
井川看了備忘錄被深深打動,據說神父的行動是經過美國政府中“最高級人士”批準的。他把兩位神父介紹給近衛首相,近衛建議井川去試探土肥原的意見。
土肥原是個理想主義和陰謀詭計奇特地結合為一體的人物,也正是能把這兩位神父的建議付諸實施的人物。他是諜報活動專家,著名的東京間諜學校就是他一手創建的。
東條也很讚賞土肥原對時局的了解。這樣,土肥原便懷著玩弄陰謀詭計的意圖抵達紐約,協助野村大使,與土肥原同行的還有井川忠雄。
土肥原對德勞恃神父說:“由於簽訂了三國同盟條約,日本決不能作出任何背叛其他簽字國的事情。第13個弟子猶大出賣了基督,每個基督徒都鄙視他。對我們日本也一樣。所以,如果你們堅持要我們退出同盟條約,要繼續談下去是沒有希望的。”
1941年4月2日,德勞特神父協助這兩位日本非官方外交人士起草了《日美諒解方案》。主要內容是:三國同盟是防禦性的,隻有在德國受到攻擊時,日本才履行三國同盟義務;由美國出麵勸告蔣介石政權與汪精衛政權合並,承認偽“滿洲國”,日本則從中國撤軍,放棄所有對中國領土的要求。如果蔣介石拒絕,美國即停止援蔣,美國協助日本獲得必需的物資,維持與日本的通商和金融合作。
方案經羅斯福總統過目後,國務院的遠東事務專家們進行了仔細的研究,得出的結論是:“大部分條款都是狂熱的日本帝國主義者所希望的。”
赫爾也同意這一看法。經過赫爾與野村會晤,赫爾把一張開列四項原則的紙遞給野村:1.尊重所有國家領土和主權完整;2.支持不幹涉其他國家內政的原則;3.支持平等,包括商業機會均等的原則;4.不變更太平洋地區的現狀,除非用和平手段。
野村把修改後的方案經兩位非官方外交官發回東京。近衛召開了政府與大本營的聯席會議。大家都感到興奮,商定立刻在原則上接受美國的建議。
然而野村卻沒有把赫爾的四項原則報告給東京。
從歐洲返回國內的鬆岡聽說方案是兩個外行外交家搞成的產物,感到自尊心受到傷害,決定不給華盛頓回答。急性子的土肥原直接打電話給鬆岡:“那天我送給你的魚,你覺得怎麽樣?請早點把它燒了,不然要變味的。野村和其他人都在等你的回應。”
土肥原以此暗示來催促政府對《日美諒解方案》下達訓令。可鬆岡敷衍著說:“我知道,不要太急嘛。你對野村說,別那麽積極,不要過早地迷戀老美,向他暗送秋波。”
鬆岡把方案一事通知了希特勒,打算等待希特勒的意見。後來,在政府和大本營的聯席會議上,通過了被稱為“鬆岡三原則”的基本方針:1.有助於結束中日戰爭,即美國不再插手中國;2.不與三國同盟條約相抵觸;3.遵守對德國的國際信義,以此作為向美國討價還價的條件。
現在,鬆岡是要用“威脅美國”的既定方針來重新處理問題。而且,鬆岡指示野村向赫爾提出口頭聲明,建議日美簽訂中立條約,以此作為暫時對美方的過渡性答複。
鬆岡的口頭聲明是想借德、意領導人的名義,提出對美方針的理論――隻有通過威脅壓迫,才能阻止美國參戰,並重申日本將恪守三國條約。
赫爾當然拒絕了野村的建議:“既然提出了不同意見,那就請你們保留好了。”
這句話的背後,隱藏著這樣一個事實,即美方已通過破譯日本的外交電報掌握了“鬆岡口頭聲明”的內容。
5月12日,野村把《鬆岡修正案》交給赫爾。修正案在一係列問題上采取了威脅壓迫美國的方針。這期間日本政府發給野村的大部分電報都被美方破譯,赫爾對日本的真正意圖十分清楚。
這位田納西州的前任法官,對日本人永遠掛在臉上的冷冰冰的微笑感到討厭,他總是譏諷日本人的點頭哈腰和講話時的“吸氣音”。因此,他的首席顧問霍恩貝克就很容易使他相信,日本人是不可靠的。如果與日本達成任何妥協,都將背叛美國的民主原則。
赫爾和野村常常在沃特曼公園飯店會麵,力圖消除分歧,不過進展甚微。
日本拒絕考慮真正從中國撤軍,意欲繼續控製河北、山西、察哈爾和綏遠等地。這一撤軍方案遭到赫爾拒絕,雙方未達成協議。此後,日本趁地中海戰火突起、美國宣布進入緊急狀態之際貪欲猛增,企圖把英美勢力全部排除出中國,排除出遠東,美國當然不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