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烏程到餘杭,由北向南有一條大河,喚作東苕溪,因沿岸多生蘆葦,入秋蘆花飛揚,故以‘苕’名。
東苕溪河道不寬,又北連震澤(太湖),水量極大,所以河流比較湍急,一遇暴雨,洪水翻滾而下,極容易潰堤成災,在下遊形成洪澇之患。
陸遜此番,便是打算在這東苕溪上動些文章。
當然,由於烏程跟餘杭皆在東苕溪西側,所以魏延南下餘杭,本身是並不需要過溪的,因此陸遜若想對其施以水攻,首先要做的,就是想辦法引其過河。
建安六年,四月三十日。
呂範率領兩千人馬北上數十裏,主動迎戰魏延。
兵力較少的一方不據城死守,反倒放棄掉了自己唯一的優勢,這件事本身就透著一股詭異。
魏延身為沙場宿將,自不免對此心生懷疑。
雙方一場交戰,呂範不敵,潰敗而走,可他卻並沒有向南逃回餘杭,而是選擇了往東逃逸。
魏延領兵一路追殺,當抵達東苕溪河畔時,發現江東軍正在趟水過河。
魏延眉頭一皺,立即擺手示意大軍停止前進。
麾下部將不解道:“將軍,此河水尚不過膝,兄弟們又皆通水性,為何不繼續往前追擊?”
魏延搖搖頭道:“今日之事處處透著蹊蹺,呂範主動領兵出城就已很令人費解,兵敗後不回餘杭,反把我們引到此地,則更令人懷疑,而且如今正值梅雨季節,降水量極大,此處河水,淺的未免也有些過分!”
部將聞言恍然大悟,驚道:“將軍是懷疑敵軍欲對我們行使水攻之計!?”
魏延點點頭道:“不怕一萬,隻怕萬一,我們還是小心一些為好。畢竟我軍兵力遠勝對方,隻要穩紮穩打,要取餘杭並不是很難,又何必貿然涉險?”
部將擔憂道:“可若是不剿滅了這支江東殘軍。我等在攻打餘杭時,營寨會不會被偷襲?”
“跳梁小醜,何足道哉?”魏延冷笑道,“呂範率軍出城,餘杭必無多少兵力駐守。也許明日的這個時候,餘杭就已經落入我錦帆之手!”
魏延治軍霸道,其麾下部將隻有提議權,並無決定權,軍中的一切事宜,皆由其乾坤獨斷。
東苕溪對岸,呂範麵無表情,事實證明,魏延確實有些能耐,並非是一個單純的莽漢。
好在呂範早有心理準備。所以並沒有太過失望,畢竟這僅僅隻是陸遜計劃裏的其中一環,而若是另外一邊能夠事成,雖無法全殲敵軍,但至少也能逼迫對方撤回烏程,解除餘杭之難。
——————————————————————————
“將軍,快看!”
在撤軍原路返回的途中,突然有士卒大喊一聲,魏延順其所指望去,頓時臉色大變。因為他看到了一場衝天的大火,而那場大火燃燒的方位,正是他大軍輜重所在的位置。
“……該死!中了對方的調虎離山之計!!”魏延咬牙切齒,神色陰沉。畢竟都到了這種時候,他哪裏還會想不明白事情始末?
“快,全軍加快腳步,火速回去救援!”魏延心急如焚,忙策馬疾馳。
可是當魏延率軍趕回之際,卻還是晚了一步。
大火已經被麾下的士卒撲滅。但糧草輜重以及十餘架霹靂車,則全都在這一場大火之中被焚成了灰燼。
魏延嘴角抽搐,心頭的怒火終於遏製不住的爆發了出來,一把拽過一名輜重營士卒咆哮道:“說,到底發生了何事!?”
士卒被嚇的‘噗通’一聲跪倒在地,哆嗦著身子答道:“回……回將軍,在將軍率大軍離去之後,餘杭方向突然殺來兩千餘名敵軍,而且戰力驚人,我等猝不及防之下難以招架,敵軍便乘機放火燒毀了輜重!”
“兩千人!?”魏延倒吸一口涼氣,臉色難看到了極點,“你確定對方真有兩千人嗎!?”
士卒重重點了點頭:“千真萬確,在場所有人都可以為屬下證明!”
“……”魏延沉默了,他知道士卒不敢撒謊,也沒必要撒謊,心中一時間不由的五味雜陳,良久,方才重新平靜下情緒,歎了口氣道,“起來吧,此事不怪你們,是我失策了……”
根據情報,餘杭總共就隻剩下兩千五百餘名江東士卒,因此當魏延見到呂範率兩千士卒迎戰時,本能的認為對方已經沒有多餘的兵力,所以他才敢隻留一千士卒看守輜重,二話不說就領兵追擊。
魏延相信,情報應該不會出錯,那麽在這中間,呂範又是從何處憑空變出了那麽多的兵力?
此前魏延沒有多想,現在幡然醒悟過來,方才訝異的發覺,當初呂範麾下的兵馬,戰鬥力實在是弱的可憐。
很顯然,那支軍隊絕非是江東的正規軍,要麽就是從餘杭世家手中借來的家族私兵,要麽就僅僅是由尋常的餘杭青壯假扮。
“陸遜陸伯言麽……”魏延低聲喃喃了一句,“公苗沒有說錯,這小子果然難纏!”
陸遜此番,行的是雙管齊下之計,隻要魏延敢領兵追擊呂範,他的敗局就已經注定。
如果事情順利,不僅錦帆的糧草輜重保不住,就連魏延麾下的大軍,都極有可能全軍覆沒。
好在魏延謹慎,沒有輕易渡河,可大軍雖然保住了,但沒了糧草,他又如何去攻打餘杭?
魏延不禁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
部將惴惴不安的問道:“將軍,餘杭……還打嗎?”
魏延忍不住瞪了部將一眼,罵道:“連飯都吃不上了,還打個屁的餘杭!”
部將幹笑兩聲,尷尬道:“若將軍有把握在一日之內攻下餘杭,弟兄們暫時還是撐得住的!”
聽得部將所言,魏延先是心中一動,隨即又很快搖搖頭,否決了部將的提議:“算了吧,這太冒險了,如果我現在回去,頂多就是丟點麵子而已,可若是再害的兄弟們無飯可吃又傷亡慘重,那可就真的是萬死也難辭其咎了!”
於是,魏延在當天就率軍退回了烏程,期間,甚至連餘杭的城牆都沒見到。(未完待續。)
東苕溪河道不寬,又北連震澤(太湖),水量極大,所以河流比較湍急,一遇暴雨,洪水翻滾而下,極容易潰堤成災,在下遊形成洪澇之患。
陸遜此番,便是打算在這東苕溪上動些文章。
當然,由於烏程跟餘杭皆在東苕溪西側,所以魏延南下餘杭,本身是並不需要過溪的,因此陸遜若想對其施以水攻,首先要做的,就是想辦法引其過河。
建安六年,四月三十日。
呂範率領兩千人馬北上數十裏,主動迎戰魏延。
兵力較少的一方不據城死守,反倒放棄掉了自己唯一的優勢,這件事本身就透著一股詭異。
魏延身為沙場宿將,自不免對此心生懷疑。
雙方一場交戰,呂範不敵,潰敗而走,可他卻並沒有向南逃回餘杭,而是選擇了往東逃逸。
魏延領兵一路追殺,當抵達東苕溪河畔時,發現江東軍正在趟水過河。
魏延眉頭一皺,立即擺手示意大軍停止前進。
麾下部將不解道:“將軍,此河水尚不過膝,兄弟們又皆通水性,為何不繼續往前追擊?”
魏延搖搖頭道:“今日之事處處透著蹊蹺,呂範主動領兵出城就已很令人費解,兵敗後不回餘杭,反把我們引到此地,則更令人懷疑,而且如今正值梅雨季節,降水量極大,此處河水,淺的未免也有些過分!”
部將聞言恍然大悟,驚道:“將軍是懷疑敵軍欲對我們行使水攻之計!?”
魏延點點頭道:“不怕一萬,隻怕萬一,我們還是小心一些為好。畢竟我軍兵力遠勝對方,隻要穩紮穩打,要取餘杭並不是很難,又何必貿然涉險?”
部將擔憂道:“可若是不剿滅了這支江東殘軍。我等在攻打餘杭時,營寨會不會被偷襲?”
“跳梁小醜,何足道哉?”魏延冷笑道,“呂範率軍出城,餘杭必無多少兵力駐守。也許明日的這個時候,餘杭就已經落入我錦帆之手!”
魏延治軍霸道,其麾下部將隻有提議權,並無決定權,軍中的一切事宜,皆由其乾坤獨斷。
東苕溪對岸,呂範麵無表情,事實證明,魏延確實有些能耐,並非是一個單純的莽漢。
好在呂範早有心理準備。所以並沒有太過失望,畢竟這僅僅隻是陸遜計劃裏的其中一環,而若是另外一邊能夠事成,雖無法全殲敵軍,但至少也能逼迫對方撤回烏程,解除餘杭之難。
——————————————————————————
“將軍,快看!”
在撤軍原路返回的途中,突然有士卒大喊一聲,魏延順其所指望去,頓時臉色大變。因為他看到了一場衝天的大火,而那場大火燃燒的方位,正是他大軍輜重所在的位置。
“……該死!中了對方的調虎離山之計!!”魏延咬牙切齒,神色陰沉。畢竟都到了這種時候,他哪裏還會想不明白事情始末?
“快,全軍加快腳步,火速回去救援!”魏延心急如焚,忙策馬疾馳。
可是當魏延率軍趕回之際,卻還是晚了一步。
大火已經被麾下的士卒撲滅。但糧草輜重以及十餘架霹靂車,則全都在這一場大火之中被焚成了灰燼。
魏延嘴角抽搐,心頭的怒火終於遏製不住的爆發了出來,一把拽過一名輜重營士卒咆哮道:“說,到底發生了何事!?”
士卒被嚇的‘噗通’一聲跪倒在地,哆嗦著身子答道:“回……回將軍,在將軍率大軍離去之後,餘杭方向突然殺來兩千餘名敵軍,而且戰力驚人,我等猝不及防之下難以招架,敵軍便乘機放火燒毀了輜重!”
“兩千人!?”魏延倒吸一口涼氣,臉色難看到了極點,“你確定對方真有兩千人嗎!?”
士卒重重點了點頭:“千真萬確,在場所有人都可以為屬下證明!”
“……”魏延沉默了,他知道士卒不敢撒謊,也沒必要撒謊,心中一時間不由的五味雜陳,良久,方才重新平靜下情緒,歎了口氣道,“起來吧,此事不怪你們,是我失策了……”
根據情報,餘杭總共就隻剩下兩千五百餘名江東士卒,因此當魏延見到呂範率兩千士卒迎戰時,本能的認為對方已經沒有多餘的兵力,所以他才敢隻留一千士卒看守輜重,二話不說就領兵追擊。
魏延相信,情報應該不會出錯,那麽在這中間,呂範又是從何處憑空變出了那麽多的兵力?
此前魏延沒有多想,現在幡然醒悟過來,方才訝異的發覺,當初呂範麾下的兵馬,戰鬥力實在是弱的可憐。
很顯然,那支軍隊絕非是江東的正規軍,要麽就是從餘杭世家手中借來的家族私兵,要麽就僅僅是由尋常的餘杭青壯假扮。
“陸遜陸伯言麽……”魏延低聲喃喃了一句,“公苗沒有說錯,這小子果然難纏!”
陸遜此番,行的是雙管齊下之計,隻要魏延敢領兵追擊呂範,他的敗局就已經注定。
如果事情順利,不僅錦帆的糧草輜重保不住,就連魏延麾下的大軍,都極有可能全軍覆沒。
好在魏延謹慎,沒有輕易渡河,可大軍雖然保住了,但沒了糧草,他又如何去攻打餘杭?
魏延不禁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
部將惴惴不安的問道:“將軍,餘杭……還打嗎?”
魏延忍不住瞪了部將一眼,罵道:“連飯都吃不上了,還打個屁的餘杭!”
部將幹笑兩聲,尷尬道:“若將軍有把握在一日之內攻下餘杭,弟兄們暫時還是撐得住的!”
聽得部將所言,魏延先是心中一動,隨即又很快搖搖頭,否決了部將的提議:“算了吧,這太冒險了,如果我現在回去,頂多就是丟點麵子而已,可若是再害的兄弟們無飯可吃又傷亡慘重,那可就真的是萬死也難辭其咎了!”
於是,魏延在當天就率軍退回了烏程,期間,甚至連餘杭的城牆都沒見到。(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