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是好消息,太夫人卻又開始不滿意,叫了安靜茹夫婦和薑氏去。(.無彈窗廣告)從頭到尾聽下來,安靜茹也理出了問題的所在。
容珠和甄紘和離後,甄紘娶了年家的姑娘,雖然是庶出,到底門楣還配得上,且年家那位庶出的姑娘從小養在年老太太身邊,曾經還去宮裏陪了皇後娘娘近一年的時間。韓家的庶出姑娘能封了公主,到了嫡出卻隻能配個沒什麽身家背景的武夫!武夫就罷了,還是個年紀那麽大的,太夫人越想越不滿意。
可偏偏太夫人就把最主要的原因給忽略了,容珠是再嫁,並非是頭婚。她的名聲也不好,和離之前便消沉,和離初期她的情形隻能用生不如死來形容,現如今她想通了,自己點了頭,這分明是一個好的開端。
薑氏靜默片刻,抬頭問道:“六丫頭自己是怎麽說的?”
太夫人想到容珠那些話就生氣,眼前浮現容珠斬釘截鐵的模樣來,太夫人氣道:“她能說什麽,說嫁雞隨雞嫁狗隨狗!”
別說,安靜茹還真沒想到容珠能說出這樣的話來,如果當初她就能看的這樣開,興許和甄紘的婚事也不會鬧到最後和離的地步。一開始甄紘對她還算不錯的,當然是哪個時候看來的而已,現在明白了甄家要利用姻親關係嶄露頭角,而容珠的脾氣,早晚還是要……但安靜茹更沒想到容珠還說了另外的話——初嫁從父,再嫁從己。
薑氏低下頭不說話,二老爺還在,容珠的婚事她不可能越過二老爺去做主。但太夫人找了他們來的目的,她是已明白了。
太夫人目光落在安靜茹和韓睿華身上,先盯著安靜茹道:“朱大人既然認了親家老爺夫人為義父義母,自然也算是你的義兄,你算是他妹妹,你去勸勸他,我倒也沒別的意思,隻是那一進一出的院子,如何住得下?家裏有人做客,竟無回避的地方。”
安靜茹隱隱覺得頭疼,朱師傅那一塊若是勸的通,早就勸通了。再說容珠自己都點了頭,日子終究是她自己過,雖然不知道容珠到底是怎麽想的,但朱師傅的意思安靜茹是明白的,他娶容珠並非是為了容珠的嫁妝,更何況太夫人這些要求了。果真朱師傅答應了,那朱師傅還不如直接上門做個招贅的上門女婿。
這樣想著,突然有種茅塞頓開的感覺,難道太夫人一開始就做著這樣的打算?韓睿龍有兩個弟弟,但都不成氣候,懷哥現在隻有一庶姐和一個庶妹,韓睿龍現如今屋裏除了賀氏還有三位姨娘,李姨娘生了個女兒,其他的並沒有生育。且周姨娘進門也有兩年光景了,當初歐陽倩好容易才懷了懷哥,就安靜茹所了解的,牡丹之前是韓睿龍房裏人歐陽倩為了孩子調養身子吃藥,牡丹似乎也在吃。
由此可見牡丹並不可能吃避孕湯藥。歐陽倩一直懷疑是自己小產才始終懷不上,但牡丹並沒有小產過,嫡妻生不出孩子可以休離,但至少要等到嫡妻四五十歲,那時候老夫老妻和不和離很難說,到最後把庶出兒子記在名下當嫡子撫養也是有的。何況牡丹本來就是歐陽倩的陪嫁丫頭,算是自己人,比外人放心多了。
猶記得以前有小丫頭嚼舌根,說金嬤嬤說得,隻怕韓睿龍子嗣上單薄……沈氏做了那些事,大概太夫人也覺得會報應到韓睿龍頭上,左右不過懷哥這麽一個兒子。單槍匹馬,沒有兄弟幫襯,更甚者,會擔心到韓國公府的爵位再次易主。
韓睿興和韓睿昇是庶出,和韓睿龍其實也有著兄弟血緣關係,可父親都那樣,生出來的孩子能好到那裏去?容珠和韓睿龍是同父同母的親兄妹,血緣親情到底要近上許多。[]太夫人向來不喜歡庶出,且有十分寵愛容珠。
安靜茹深吸一口氣,現在也隻能先點頭應著:“孫媳去和家母說吧。”
再是義妹,她一個婦道人家怎麽去勸外人?親兄妹還好些。
太夫人雖覺得安靜茹是在敷衍她,卻也沒可奈何,轉而盯著韓睿華道:“華哥與朱大人關係親厚,華哥也去勸勸。容珠嫁給他,也不知是他幾世修來的福氣,再說,妻子的嫁妝他就是不用,最後還不是給了他兒女?難不成要給了外人?現如今便要分的這樣清楚,以後的日子如何能過到一塊兒?”
說罷頓了頓道:“外麵住著到底不放心,就近才好,正好隔壁那院子主人家要賣房子,我就替他們夫妻買下來,也不是給他的,是給他們孩子的,讓他們先用著罷了。”
不是安靜茹多心,太夫人果然是有這個意思,當初大老爺禦賜的宅子挨著國公府,本來也有單獨的大門,最後還不是並作了一個府邸,從一個門進出。
隻是,太夫人果然有這個意思,明說出來還好,拐彎抹角的,這門親事還真的有些懸了。
耳邊傳來韓睿華沉著的嗓音:“容珠妹妹既然自己答應了,想來也細想過以後,朱師傅倘或是鐵了心要攀親,太夫人初提他便也應了……”
話沒說話就被太夫人冷聲打斷,“朱大人若不是與你交好,現如今也不過是外頭跑的鏢頭罷了!”
朱師傅並沒有倚靠韓睿華什麽,也沒有倚靠安家什麽。他現在能作為正六品的武職,是他自己闖出來的。韓睿華索性不說了。
安靜茹一副夫唱婦隨的模樣,很讚賞韓睿華的話,太夫人臉色很不好看。這門親原是太夫人自己看的,說句藏在心裏的話,安靜茹當初還擔心容珠會害了朱師傅,畢竟她的脾氣和性情不好是事實。
薑氏又問:“二老爺是什麽意思?”
太夫人沒說話,薑氏便明白,二老爺應該是什麽都聽太夫人的。
說了半天,其實也沒什麽結果,正好劉氏領著媳婦孫子到了。太夫人臉色緩了緩,等劉氏等人進來,少不得一番見禮,劉氏可能還不知道這些,見了禮便笑嗬嗬問道:“怎麽不見容珠?莫不是害羞躲起來了?”
安靜茹朝給打了眼色,劉氏扭頭也覺得太夫人臉色不對勁,拉著貴哥給太夫人請安,自己把話岔開。
貴哥左右看看不見盈姐兒和定哥兒,便問盧氏,安靜茹笑著朝他道:“他們在家裏跟著先生認字呢!”
今兒被太夫人火急火燎地叫回來,根本來不及帶上盈姐兒和定哥兒,何況韓睿華覺得讀書這件事,不能有事沒事就耽擱。每隔五天回來請安,他們也都要隨了韓睿華休一天假,呃……這一點安靜茹還是頗為讚賞的。
韓睿華下午還要當差,便趁機告退,太夫人冷著臉放他走。等他一走,貴哥也發現氣氛的不尋常安靜下來,屋裏其他人也各自坐著吃茶不說話。隻有劉氏,滿腹疑惑地盯著安靜茹和薑氏看來看去。
除了她的目光,安靜茹還感覺到太夫人目光,心頭一動,便從坐處起來,福福身詢問太夫人的意思:“孫媳這便回趟娘家吧。”
太夫人當即點頭,安靜茹從正屋裏退出來,走到壽禧堂外,竟然遇上了容珠。
安靜茹措愣間,容珠已經自發走過來,還得體地行了個禮,神色波瀾不驚,語調更是波瀾不驚,還帶點兒決絕果斷:“三嫂不用去勸朱大人,這是我自己的決定,就是太夫人也改變不了。”
“為什麽?”安靜茹脫口而出,問了才發現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問的什麽。
容珠臉上的神情變幻莫測,但也看得出是認認真真想過才說的:“我這麽個情形,不可能在娘家住一輩子,甄家那樣待我,我必要活的好才不負他們的大恩大德。”
安靜茹滿臉震驚,容珠瞥了她一眼,似笑非笑道:“我知道三嫂心裏想著什麽,我這樣的人是不識好歹的,唯恐我禍害了朱大人。三嫂放心吧,就是再不濟,我也不會再丟一次韓家的臉麵!”
帶著恨意出嫁,還真不知道是好是壞。安靜茹微微歎了口氣:“何必介懷曾經,過好當下,思量以後才是正經。”
容珠緊緊抿著嘴唇不說話,安靜茹麵對她也不知道說什麽好,不由得抬起頭盯著天邊的浮雲,“朱師傅為人難免執拗一些,道家的人講究陰陽調和的道理,夫妻之間其實也是這般,互補不足,方能過得和和美美。”
不單是眼下的親事,還有未來的日子。
隔了半晌,容珠才道:“三嫂的話我記著了,吃了一次虧,總不至於還吃第二次虧,我願意嫁他,是他同情我可憐我,我豈能不知?雖然是這般,到底給了我一個台階下。這算是恩,我自會報答他。”
安靜茹這下更不知道說什麽了,但容珠能這樣認為也好。至於太夫人心頭所擔心的,安靜茹兀自搖了搖頭,其實這樣的功勳世家,尚且不如書香門第,書香門第沒什麽可爭的,橫豎不過努力讀書考取功名方能奔個好前程,那憑的是各自的本事。怨不得外人,而這樣的人家,親兄弟不合的情況反而多些。
容珠和甄紘和離後,甄紘娶了年家的姑娘,雖然是庶出,到底門楣還配得上,且年家那位庶出的姑娘從小養在年老太太身邊,曾經還去宮裏陪了皇後娘娘近一年的時間。韓家的庶出姑娘能封了公主,到了嫡出卻隻能配個沒什麽身家背景的武夫!武夫就罷了,還是個年紀那麽大的,太夫人越想越不滿意。
可偏偏太夫人就把最主要的原因給忽略了,容珠是再嫁,並非是頭婚。她的名聲也不好,和離之前便消沉,和離初期她的情形隻能用生不如死來形容,現如今她想通了,自己點了頭,這分明是一個好的開端。
薑氏靜默片刻,抬頭問道:“六丫頭自己是怎麽說的?”
太夫人想到容珠那些話就生氣,眼前浮現容珠斬釘截鐵的模樣來,太夫人氣道:“她能說什麽,說嫁雞隨雞嫁狗隨狗!”
別說,安靜茹還真沒想到容珠能說出這樣的話來,如果當初她就能看的這樣開,興許和甄紘的婚事也不會鬧到最後和離的地步。一開始甄紘對她還算不錯的,當然是哪個時候看來的而已,現在明白了甄家要利用姻親關係嶄露頭角,而容珠的脾氣,早晚還是要……但安靜茹更沒想到容珠還說了另外的話——初嫁從父,再嫁從己。
薑氏低下頭不說話,二老爺還在,容珠的婚事她不可能越過二老爺去做主。但太夫人找了他們來的目的,她是已明白了。
太夫人目光落在安靜茹和韓睿華身上,先盯著安靜茹道:“朱大人既然認了親家老爺夫人為義父義母,自然也算是你的義兄,你算是他妹妹,你去勸勸他,我倒也沒別的意思,隻是那一進一出的院子,如何住得下?家裏有人做客,竟無回避的地方。”
安靜茹隱隱覺得頭疼,朱師傅那一塊若是勸的通,早就勸通了。再說容珠自己都點了頭,日子終究是她自己過,雖然不知道容珠到底是怎麽想的,但朱師傅的意思安靜茹是明白的,他娶容珠並非是為了容珠的嫁妝,更何況太夫人這些要求了。果真朱師傅答應了,那朱師傅還不如直接上門做個招贅的上門女婿。
這樣想著,突然有種茅塞頓開的感覺,難道太夫人一開始就做著這樣的打算?韓睿龍有兩個弟弟,但都不成氣候,懷哥現在隻有一庶姐和一個庶妹,韓睿龍現如今屋裏除了賀氏還有三位姨娘,李姨娘生了個女兒,其他的並沒有生育。且周姨娘進門也有兩年光景了,當初歐陽倩好容易才懷了懷哥,就安靜茹所了解的,牡丹之前是韓睿龍房裏人歐陽倩為了孩子調養身子吃藥,牡丹似乎也在吃。
由此可見牡丹並不可能吃避孕湯藥。歐陽倩一直懷疑是自己小產才始終懷不上,但牡丹並沒有小產過,嫡妻生不出孩子可以休離,但至少要等到嫡妻四五十歲,那時候老夫老妻和不和離很難說,到最後把庶出兒子記在名下當嫡子撫養也是有的。何況牡丹本來就是歐陽倩的陪嫁丫頭,算是自己人,比外人放心多了。
猶記得以前有小丫頭嚼舌根,說金嬤嬤說得,隻怕韓睿龍子嗣上單薄……沈氏做了那些事,大概太夫人也覺得會報應到韓睿龍頭上,左右不過懷哥這麽一個兒子。單槍匹馬,沒有兄弟幫襯,更甚者,會擔心到韓國公府的爵位再次易主。
韓睿興和韓睿昇是庶出,和韓睿龍其實也有著兄弟血緣關係,可父親都那樣,生出來的孩子能好到那裏去?容珠和韓睿龍是同父同母的親兄妹,血緣親情到底要近上許多。[]太夫人向來不喜歡庶出,且有十分寵愛容珠。
安靜茹深吸一口氣,現在也隻能先點頭應著:“孫媳去和家母說吧。”
再是義妹,她一個婦道人家怎麽去勸外人?親兄妹還好些。
太夫人雖覺得安靜茹是在敷衍她,卻也沒可奈何,轉而盯著韓睿華道:“華哥與朱大人關係親厚,華哥也去勸勸。容珠嫁給他,也不知是他幾世修來的福氣,再說,妻子的嫁妝他就是不用,最後還不是給了他兒女?難不成要給了外人?現如今便要分的這樣清楚,以後的日子如何能過到一塊兒?”
說罷頓了頓道:“外麵住著到底不放心,就近才好,正好隔壁那院子主人家要賣房子,我就替他們夫妻買下來,也不是給他的,是給他們孩子的,讓他們先用著罷了。”
不是安靜茹多心,太夫人果然是有這個意思,當初大老爺禦賜的宅子挨著國公府,本來也有單獨的大門,最後還不是並作了一個府邸,從一個門進出。
隻是,太夫人果然有這個意思,明說出來還好,拐彎抹角的,這門親事還真的有些懸了。
耳邊傳來韓睿華沉著的嗓音:“容珠妹妹既然自己答應了,想來也細想過以後,朱師傅倘或是鐵了心要攀親,太夫人初提他便也應了……”
話沒說話就被太夫人冷聲打斷,“朱大人若不是與你交好,現如今也不過是外頭跑的鏢頭罷了!”
朱師傅並沒有倚靠韓睿華什麽,也沒有倚靠安家什麽。他現在能作為正六品的武職,是他自己闖出來的。韓睿華索性不說了。
安靜茹一副夫唱婦隨的模樣,很讚賞韓睿華的話,太夫人臉色很不好看。這門親原是太夫人自己看的,說句藏在心裏的話,安靜茹當初還擔心容珠會害了朱師傅,畢竟她的脾氣和性情不好是事實。
薑氏又問:“二老爺是什麽意思?”
太夫人沒說話,薑氏便明白,二老爺應該是什麽都聽太夫人的。
說了半天,其實也沒什麽結果,正好劉氏領著媳婦孫子到了。太夫人臉色緩了緩,等劉氏等人進來,少不得一番見禮,劉氏可能還不知道這些,見了禮便笑嗬嗬問道:“怎麽不見容珠?莫不是害羞躲起來了?”
安靜茹朝給打了眼色,劉氏扭頭也覺得太夫人臉色不對勁,拉著貴哥給太夫人請安,自己把話岔開。
貴哥左右看看不見盈姐兒和定哥兒,便問盧氏,安靜茹笑著朝他道:“他們在家裏跟著先生認字呢!”
今兒被太夫人火急火燎地叫回來,根本來不及帶上盈姐兒和定哥兒,何況韓睿華覺得讀書這件事,不能有事沒事就耽擱。每隔五天回來請安,他們也都要隨了韓睿華休一天假,呃……這一點安靜茹還是頗為讚賞的。
韓睿華下午還要當差,便趁機告退,太夫人冷著臉放他走。等他一走,貴哥也發現氣氛的不尋常安靜下來,屋裏其他人也各自坐著吃茶不說話。隻有劉氏,滿腹疑惑地盯著安靜茹和薑氏看來看去。
除了她的目光,安靜茹還感覺到太夫人目光,心頭一動,便從坐處起來,福福身詢問太夫人的意思:“孫媳這便回趟娘家吧。”
太夫人當即點頭,安靜茹從正屋裏退出來,走到壽禧堂外,竟然遇上了容珠。
安靜茹措愣間,容珠已經自發走過來,還得體地行了個禮,神色波瀾不驚,語調更是波瀾不驚,還帶點兒決絕果斷:“三嫂不用去勸朱大人,這是我自己的決定,就是太夫人也改變不了。”
“為什麽?”安靜茹脫口而出,問了才發現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問的什麽。
容珠臉上的神情變幻莫測,但也看得出是認認真真想過才說的:“我這麽個情形,不可能在娘家住一輩子,甄家那樣待我,我必要活的好才不負他們的大恩大德。”
安靜茹滿臉震驚,容珠瞥了她一眼,似笑非笑道:“我知道三嫂心裏想著什麽,我這樣的人是不識好歹的,唯恐我禍害了朱大人。三嫂放心吧,就是再不濟,我也不會再丟一次韓家的臉麵!”
帶著恨意出嫁,還真不知道是好是壞。安靜茹微微歎了口氣:“何必介懷曾經,過好當下,思量以後才是正經。”
容珠緊緊抿著嘴唇不說話,安靜茹麵對她也不知道說什麽好,不由得抬起頭盯著天邊的浮雲,“朱師傅為人難免執拗一些,道家的人講究陰陽調和的道理,夫妻之間其實也是這般,互補不足,方能過得和和美美。”
不單是眼下的親事,還有未來的日子。
隔了半晌,容珠才道:“三嫂的話我記著了,吃了一次虧,總不至於還吃第二次虧,我願意嫁他,是他同情我可憐我,我豈能不知?雖然是這般,到底給了我一個台階下。這算是恩,我自會報答他。”
安靜茹這下更不知道說什麽了,但容珠能這樣認為也好。至於太夫人心頭所擔心的,安靜茹兀自搖了搖頭,其實這樣的功勳世家,尚且不如書香門第,書香門第沒什麽可爭的,橫豎不過努力讀書考取功名方能奔個好前程,那憑的是各自的本事。怨不得外人,而這樣的人家,親兄弟不合的情況反而多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