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司徒原先是丞相之職演化來的,但到了東漢末年,不加錄尚書事之職的司徒沒啥實權,負責所謂掌管教化沒啥意義,完全是一個政治花瓶,所以金良不吝於此。任命荀爽做司徒,一是為了顯示金良所支持的這個何太後政權多重視世家黨人,算是千金買馬骨,不過這個老頭到了明年就病死了,算是在他臨死前利用一把他的名聲;二是為了拉攏荀家乃至潁川籍的那幫賢才們,贏得他們的好感,雖然荀彧荀攸很對不起金良,但若是他們改弦更張重投金良,金良也不會拒絕。沒等荀爽死,金良就準備等他死了再去任命盧植的好友鄭玄做司徒,反正王允那個王八蛋隻有做董卓偽政權的司徒的份了。


    解除黨錮、重用世家黨人是曆史上董卓入京後為了籠絡世家黨人而做的少數被人肯定的事情,其中最轟動人心的便是火箭提拔蔡邕和荀爽。現在金良把它做了,看你董卓的偽政權能做些什麽。用一係列任命拉攏了袁家勢力範圍外的世家黨人之後,何太後按照昨晚跟金良商議好的步驟,不吝封賞,去拉攏那些戰功卓越的勳貴大臣,裏麵最為顯要的自然是皇甫嵩和朱儁。


    何太後冠冕堂皇地說道:“前次朝會,本宮封賞了洛陽城中的功臣,卻忽略了普天之下其他的功臣,若不是他們在各地鎮守,大漢江山便不會如此穩固。本宮不能寒了將士的忠心。”


    為了籠絡手握十萬邊軍的皇甫嵩,何太後便頒下封賞詔書:“升皇甫嵩為左車騎將軍,加爵為槐裏侯。食槐裏、美陽兩縣,共八千戶。”


    其實,這左車騎將軍和槐裏侯本來就是皇甫嵩在剿滅黃巾暴亂時漢靈帝封給他的,但後來皇甫嵩在征討邊羌時不能迅速平定羌亂,又得罪了十常侍裏麵的趙忠、張讓,被兩人在漢靈帝麵前進了讒言,漢靈帝便收回皇甫嵩的左車騎將軍印綬。削奪封戶六千,改封都鄉侯。食二千戶。現在全部還給皇甫嵩,也算能寬慰老臣之心。


    另外,何太後以董卓不服皇命拒不退兵,剝去董卓一切官職爵位。讓皇甫嵩領涼州牧,負責征討董卓,不過這個聖旨是何太後平安到達襄陽才簽發的,現在簽發隻會惹惱董卓,讓他提前攻城,對何太後撤退不利。當何太後到達襄陽後,便會頒布討董詔書,到時候金良匯合關東諸侯猛攻洛陽,皇甫嵩領十萬邊軍猛攻長安。斷絕董卓的後路,避免西涼軍再度回到涼州死灰複燃。然後便是封賞朱儁,雖然朱儁現在手裏沒有軍隊。但他是軍中宿將,在軍中甚有威望。


    何太後為了籠絡他,便頒布封賞詔書曰:“升朱儁為右車騎將軍,領河東太守,加爵錢塘侯,食邑錢塘縣六千戶。”


    何太後又是玩得剛才那一招。朱儁在剿滅黃巾暴亂後亦是被漢靈帝封為右車騎將軍和錢塘侯,隻是後來以母喪而離職。恢複原來的官位爵位。亦是寬慰這個軍中宿將的忠心,讓他不至於被董卓、袁隗等人拉走。朱儁領的是河東太守,河東地位十分顯要,占據了河東,對付起董卓,便如同揪住了蛇的七寸,這樣一個位置,非朱儁這樣的軍中宿將不能勝任。如此這般,皇甫嵩在後麵爆董卓的菊花,朱儁打董卓的脖子,金良再和盧植一起整頓荊並兩軍聯合其他關東諸侯猛攻董卓的麵門,絕對讓董卓死得比曆史上更慘許多。


    如果按照曆史上的安排,孫堅這個長沙太守跑到豫州的地階,從陽人那邊進攻董卓,有點像是踢董卓的小弟弟,結果就把董卓搞毛了,一下子縮到了菊花那裏,從洛陽跑到了長安,可惜當時隻有一個皇帝,皇甫嵩這老頭太愚忠了,董卓讓劉協下詔給他,他就領著軍隊投降了,不然就真沒董卓幾天好活的了。


    按照袁隗等人的意思,要安排袁氏故吏王匡做河內郡太守,金良堅決反對,河內郡連通並州和洛陽,如果讓掌握數千泰山弓弩精兵的王匡屯在河內,金良身在荊州絕對會坐臥不寧,要知道,曆史上王匡為了主子袁紹的利益,竟然斬殺了妹夫胡母班,金良可不能讓自己的後備軍門口趴著一條袁家的忠狗。


    金良便推薦長沙太守孫堅轉任河內太守,作為未來討伐董卓的先鋒,之前孫堅擔任太尉張溫的參軍事時,曾跟當時隸屬張溫麾下的董卓有隙,兩人仇怨越積越深,以至於曆史上孫堅打董卓是最為積極的。金良把孫堅跟董卓的恩怨講給何太後,孫堅現在還沒有開始依附袁氏,可以使用,何太後便下詔讓孫堅轉任河內太守,至於王匡便去做汝南太守,替袁氏做看門狗。金良之所以建議何太後這麽任命,除了對付董卓之外,也有遏製袁氏發展的用意。


    金良和盧植已經竭盡全力打造出了一個全力擁護何太後和少帝劉辯的政治集團,這個集團的方針明底是反董,暗地是反袁。身處核心的金良自不待言,他對董卓和袁紹都沒有半點好感。盧植痛恨董卓自不待言,盧植對袁氏亦甚為不滿,他親眼目睹袁紹、袁術兄弟領兵禍亂皇宮,他被宦官誣陷,袁隗明哲保身沒伸一點援手,盧植的老友蔡邕、皇甫嵩、朱儁接二連三被宦官誣陷,貴為太傅的袁隗亦是一點兒仗義執言的架勢都沒有,再加上盧植耿直為國,沒有半點私心雜念,十分看不慣袁家到處安插子弟和門生故吏的行徑,再加上“代漢者,當塗高,劉氏亡,袁氏興”這個謠言在洛陽城中的泛濫,使得盧植越來越憎恨厭惡排斥袁家。


    曆史上盧植雖然為袁紹做過幾天軍師。但那卻是袁紹統一河北,盧植窮困潦倒,沒辦法才為之的。而盧植恰好是皇甫嵩、朱儁、蔡邕、馬日磾、劉弘、鄭泰這些人的核心。有他出頭,金良便樂滋滋地躲在後麵盡收戰果。尚書鄭泰鄭公業是何進舉薦而成為尚書的,雖然屢次勸諫何進不要讓董卓進京均被何進拒絕,但感念何進知遇之恩,毅然決定護衛聖駕暫避荊州。司空劉弘乃漢室宗親,感到董卓的威脅,同時也注意到袁氏家族的蠢蠢欲動。亦決定跟盧植、金良聯盟,對抗董卓、袁隗。


    盧植又聽從金良的建議。派親信聯絡了屯兵安定的左將軍皇甫嵩和尚在家鄉的朱儁,皇甫嵩在討伐黃巾和西羌時都曾被董卓忤逆,朝廷還曾想讓皇甫嵩收編董卓的軍隊,所以兩人關係是水火不濟。十分惡劣,朱儁也對董卓在黃巾暴亂時的表現嗤之以鼻,甚是看不上董卓,這兩個人就在行伍,跟就在朝廷坐而論道瞎指揮的袁隗關係也甚是一般,毋庸置疑的是,這兩人跟盧植關係甚是莫逆,再加上太後密詔,相信會支持前往荊州的少帝劉辯。


    盧植還聯絡了太尉兼幽州牧劉虞。劉虞身為漢室宗親,對朝廷忠心不二,劉辯為先帝嫡長子。劉虞必定全力支持。如此這般,太後和少帝劉辯尚未到達荊州,已經有了強有力的支持。金良又讓何太後給這些人進一步加官進爵來深度拉攏對方,鞏固這個聯盟。


    金良之所以遍邀盟友,就是不想重蹈董卓的覆轍,金良現在威望不夠。挾天子以令諸侯,根本不能使諸侯誠服。反而很有可能被所有諸侯聯合反對,但若是聯合盧植、馬日磾、皇甫嵩、朱儁、劉虞等人組成一個聯合政權,那麽這個政權的威望絕對大過董卓占據的洛陽偽政權,金良便可以利用盧植等人的威望和自己麾下的精銳軍隊,擊敗董卓,招降納叛,逐步統一天下。而盧植等人都是垂垂老矣,等這些人陸續死掉後,金良也差不多把自己的威望搞到了頂峰,到時候就可以獨攬大權,威震朝野,便像胡昭說的那樣,為帝,為王,皆在金良一念之間。


    何太後見袁隗、袁紹、袁術等袁氏一黨臉色越發陰沉,料想此前擢升蔡邕、馬日磾為太師太保分袁隗權,提升那些與袁氏無關的黨人,封賞皇甫嵩、朱儁等與袁氏一向異心的勳貴,似是把袁氏一黨丟在一邊,他們心中一定淤積了許多不滿,何太後便收起心底的快意,臉上堆滿笑容:“傳本宮旨意,擢升袁基(袁逢長子,袁術同母兄)為太仆,原太仆黃琬轉光祿大夫;遷揚州刺史陳溫(汝南人,袁氏故吏)為太常,原侍禦史劉繇遷為揚州刺史。”


    如此這般,接下來的時間內,頒布了大量任命詔書,幾乎全是對分布在全國各地州郡的袁氏子弟及其門生故吏的提升,這些人裏麵能夠調遣的全部征召到洛陽朝堂給予高官顯爵,不能征召入朝的也安排在袁家的勢力範圍做了些許提升。而且大多數任命看起來都不是那種明升暗降的伎倆。


    袁隗、袁紹看不懂何太後這一係列任命,想了半天,也隻能以為是太後想和他們袁家緩和關係,不至於得罪他們袁家太狠。袁術則直接認為是金良等人想跟他袁家搞好關係,所以勸說太後給予這些封賞,頓時喜不自勝,覺得袁家掌控京師朝廷更有把握了。實際上,是因為他們看不懂未來的時局,才這樣一廂情願地認為這是好現象。袁隗、袁紹以及依附於他們的袁家門生故吏們都還一致認為董卓是袁氏故吏,多少能分一些利益給袁家,再說董卓執掌朝政也離不開他們這些袁家人,所以根本不像其他那些世家大臣那麽懼怕董卓入京。即便是袁術拿董卓一石二鳥陷害袁家的事實來勸說袁隗,袁隗和袁紹也下不了跟董卓魚死網破的決心,還是想留在洛陽隨機應變。


    何太後這一係列任命之後,袁氏的門生故吏便主要調配在洛陽城、司隸地區、豫州、荊州南陽郡等地,至於金良未來的勢力範圍荊州、並州、幽州、揚州這四州裏麵的袁氏勢力經過這樣的征召擢升,幾乎清除了一半以上。


    數日後,董卓一入洛陽城。就會把這些升為公卿大臣的袁氏子弟及其門生故吏控製住,而金良便會乘此良機,在襄陽宣布董卓挾劉協建立的洛陽朝廷是偽政權。號召天下諸侯共討之,並否認洛陽朝堂上的一切任命,再重新任命鄴城裏新的中央官員,讓那些袁氏一黨的權力消弭於無形。即便是不否定對這些人的任命,但他們已經被董卓控製住了,襄陽也不會再給他們留位置的。等到把董卓誅滅了,金良便會奏請何太後和少帝劉辯給這些人安上結結實實的從賊罪名。從而一舉把袁紹的羽翼剪除的幹幹淨淨。


    等把地方上那些腦門上貼著袁字的縣令、郡太守征召到朝廷後,地方上的縣令、郡守職位便安排給金良、盧植、馬日磾、劉弘、蔡邕、朱儁、皇甫嵩、鄭泰等人的家族子弟、門生故吏、親朋好友或下屬。這便是金良為了遏製袁氏未來的發展而製定出的“釜底抽薪”之策。昨天晚上告訴了何太後以後,何太後竟然咯咯嬌笑了半天,一直笑罵金良是一個一肚子壞水的家夥,何太後竟然在笑罵之後還補充了一句“不過我喜歡。”


    金良還遠未把權力全部收攏到手裏。不敢放肆地說“要不我對你壞一下”,隻是回了一句:“微臣一直相信,對待奸臣就要比他更奸,對待壞蛋就要比他更壞,像這樣的壞,微臣還有很多,請太後拭目以待吧。”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金良忽然發現。在新一輪的權力瓜分裏,金良並沒有占到多少便宜,除了張楊的上黨太守之外。他隻為陳琳拿到了魏郡太守的任命,其他將領都隻領到了襄陽附近幾個縣的縣令職務。誰讓他麾下有名望的人太少呢,司馬徽和胡昭現在的名聲也還不夠響亮,至少不夠說服這些大臣們給他們兩人安排郡守職位。金良自然有些不滿,想改變一下實力對比,避免自己在未來的聯合政權裏喪失主宰權。甚至喪失發言權。


    跟隨金良前來朝堂的陳琳及時地說出了兩個字:“都尉”,提醒了金良。金良恍然想起。西漢時期,京畿三輔或邊郡,在太守外還承秦製置都尉,都尉專管本郡軍事戍防,其治所別立,置官屬,在郡中與太守並重,有時代行太守職務。到了東漢,都尉的地位不斷下降,中興建武六年在內地郡國取消都試,省略都尉,其職由太守兼,隻在邊郡繼續保持都尉及屬國都尉,或出現極端情況時,臨時設立,事了則罷。


    金良便對何太後諫道:“幽州、並州北有烏桓、鮮卑侵擾,內有南匈奴、黑山賊、白波賊作亂,僅靠中央置軍平亂,鞭長莫及,力有未逮,不如恢複郡國兵製,讓郡國自行招募兵丁,防禦地方,以抗敵寇。”


    何太後對這軍政大事一竅不通,而且即便已經讓劉辯拜金良為尚父了,已經很信任了金良,也不能在朝堂上表現出對金良言聽計從的樣子吧,那樣會讓其他大臣看輕自己,便環顧其他大臣,在場的其他大臣大多都是坐而論道的文臣,唯有盧植領過兵,當仁不讓,出班回話。


    盧植細細想了一下,也讚同了金良的提議:“黃巾寇首張角、張梁、張寶雖死,但黃巾餘黨紛紛在各郡縣作亂,諸如黑山賊、白波賊、青州賊、漢中米賊,舉不勝舉,難以平息,微臣思量過了,金將軍言之有理,黃巾賊患難平,皆因取消前朝之都尉製度,使得地方郡國空有文弱太守治政,無有帶兵良才去練兵備戰。太後可在地方郡國設置都尉,令其召集士兵,既可抵抗外族的侵略,亦可威嚇有不軌之心的亂臣,還可清除黃巾等亂賊,可以做為長治久安的對策。”


    盧植赤誠忠君,並不眷戀權勢,自然猜不透金良的算計,若是他能猜得到金良未來的謀篇布局,怕是根本就不同意恢複都尉製度,甚至不同意遷都到襄陽。


    何太後見盧植肯定了金良的上表,便下詔在地方郡國恢複都尉製度,同時在金良的建議下,做了微調:在州一級設置校尉,專管軍事,以分州牧、刺史之權;在郡一級,設置都尉,專管軍事,以分郡守之權;在縣一級,設置縣尉,專管軍事,以分縣令之權。當然這項製度在一開始就歪曲了,何太後怕得罪劉虞、劉焉這樣有實力的地方州牧,便傳詔讓地方州牧、郡守自行任命軍事主官,使得這項任命最大的分權功能喪失了作用,不過這點兒以後金良會用的。金良現在用這個是來給自己爭取利益的,所以他推薦高順為荊州校尉,主管荊州軍事,隸屬於鎮南將軍和荊州刺史雙重領導。金良再推薦張楊兼任並州校尉,張遼任襄陽都尉,魏續、李封、薛蘭為襄陽相鄰的新城郡都尉、南鄉郡都尉、義陽國尉,秦誼、陳衛、張寧則為新野、宜都、江夏三縣的縣尉,負責征集訓練郡縣兵。至於成廉、宋憲,則被派往並州,擔任太原郡、雁門郡的都尉。如此這般,荊州和並州的兵權已經被呂布基本掌控了全了,再加上金良本身統領的四萬人馬,未來的襄陽朝堂上,崇尚“槍杆子出政權”的金良必是核心人物。(未完待續)


    ps:抱歉,工廠臨時接到任務所以今天隻能更新一張。明後兩天二合一章節獻上。請大家原諒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之群芳尋蹤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金之天狼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金之天狼並收藏三國之群芳尋蹤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