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刺史知道這件事情後,另外派了一個吏員往洛陽通傳,但有司卻以先得郡裏奏章為理由,不複查察此案,太史慈由是知名於世,但他亦成為當時青州刺史所仇視的人物,為免受到無妄之災,隻好避居於遼東。


    金良覺得太史慈這件諸於史冊的事跡隻能反映出太史慈機敏果斷、富有膽識、敢擔當的個性,很像春秋戰國時代“重然諾、輕生死”的俠士刺客所為,很符合曆史的記載,有“古人之風”。


    但這件事情,算不得非常了不起的功績,不值得一提再提,特別是跟他後來的事跡相比。但現在是光熹二年,孔融被管亥圍城的事情還未發生,所以還未發生太史慈千裏搬兵救北海的英雄事跡,但金良渴慕英才,對英才的適當馬屁還是要拍的,總不能指著對方的鼻子說你現在其實就是一個無名小卒。


    金良朗聲笑道:“子義,你平生為人無愧於一個義字,本公甚為欽佩。”


    太史慈恭敬地行禮道:“大將軍謬讚了,在下為此離棄母親避難遼東,有違孝道,心中實在有愧!在下身在遼東,不能照顧母親,多賴大將軍托人照料,母親方安然無恙。在下返回青州,母親多說大將軍之恩,囑咐在下前來為大將軍效力,以報大將軍照料之恩!”


    金良頜首笑道:“子義,未知你同郡人劉繇劉正禮與北海相孔融孔文舉對你投效本公有何異議?”


    太史慈一臉不解,愕然道:“回稟大將軍知,劉正禮雖與在下有舊,可他被董卓辟司空掾,以亂不就,避居淮浦,在下與劉正禮已失去聯絡,孔北海初到北海,自顧不暇,不曾與在下有什麽聯絡,不知大將軍為何要問起這兩人有何異議?”


    金良這才記起來,孔融開始知道有太史慈這個人物並開始照料太史慈的老母親是一年多以後的事情,劉繇就任揚州刺史也是兩年後的事情,跟現在並不搭邊,金良心底非常尷尬,但麵上卻平靜如水道:“東萊劉家乃東萊第一世家,孔北海署北海亦控東萊,本公本來想他們是不會把子義這樣的英才遺漏到本公的帳下的,現在看來他們卻是有眼無珠不能慧眼識英之輩!”


    金良這番話轉折的甚好,還巧妙地讚揚了太史慈一番,不過以正史而言,孔融和劉繇還真的如金良所說,是有眼無珠、不能慧眼識英的蠢主。


    太史慈臉上聽金良如此評價劉繇,便有些怫然不悅,他身邊那個人卻開口冷笑道:“劉正禮乃漢氏宗親,其從父劉寵是聞名清官,曾為太尉,其父劉輿作過山陽太守,其兄劉岱為兗州刺史,劉正禮此人有雋才,在他十九歲時因為堂叔劉韙被盜匪所劫持為人質,劉繇為搭救其堂叔,結集十多人混進賊窩,趁隙將盜匪頭目斬首,成功救出堂叔,因而知名,被舉為茂才,世人評價,若得劉岱劉繇兄弟,便是禦二龍於長塗,騁騏驥於千裏,如此龍鳳之姿,卻被賢霆公目之為有眼無珠不能慧眼識英之輩,我為劉正禮歎!”


    金良不以為憚,笑問道:“請問閣下是?”那人拱手道:“在下北海劉政,見過大將軍。”


    金良稍一回想,便笑問道:“閣下莫非便是與邴原為友,為遼東太守公孫度所忌憚的劉子治?”


    劉政一臉驚訝,笑問道:“不想大將軍也知道在下區區賤名。”


    金良知道劉政,全因為劉政有兩個厲害的朋友邴原和太史慈。


    劉政是北海人,有勇略雄氣,因黃巾之亂避亂遼東,被公孫度任命為郡從事,但他生性不羈,桀驁不馴,看不上遼東太守公孫度謀求自立的不臣舉動,屢有譏諷。公孫度忌憚劉政的才氣,又憎惡劉政對遼東政事的評判,先免去劉政的官職,後來又聽人慫恿,派人抓捕劉政,劉政被迫逃跑,公孫度發布公告給各縣說道:“敢藏匿劉政的與劉政同罪。”劉政走投無路,便前去投靠已經領家人避難遼東的邴原。


    邴原將劉政藏匿了一個多月,當時太史慈得知原來的青州刺史龔景已經離職,改由孔胄擔任,原來擔心的都不存在,準備回家,邴原便把劉政托付給太史慈,劉政便跟著太史慈回到了青州。


    太史慈奉母命來投效金良,劉政看厭了公孫度那種割據一地的小家子氣,也看看最有可能一統天下的金良到底值不值得自己輔佐,便跟著太史慈來到了襄陽。


    金良朗聲笑道:“子治,本公知邴原邴根矩,知太史子義,又怎不知你劉政劉子治,你才兼文武,有勇略雄氣,不羈於流俗,有清平大治之誌向,實乃朝廷急需的人才!”


    劉政原本投效公孫度被公孫度狹小氣度所傷,連帶著對金良這樣的主公亦帶有幾分挑剔眼光,但他卻不得不承認,金良在待人接物上,比矜持身份、氣度狹小的公孫度高出許多,從金良的神態舉止看得出來,他對太史慈對自己都是非常看重的,這種看重是發自肺腑的。


    但劉政本是北海人,與東萊人劉繇有過幾麵之緣,他對劉繇的印象還算不錯,聽金良如此非議故交,他便不禁有幾分懷疑金良的眼光道:“敢問賢霆公,為何那般議論劉正禮?”


    換做一般的君主,被劉政這樣連番詰問,很有可能會拂袖離開,但金良是帶著穿越者高出一千八百年的曆史高度來俯視劉政等人,所以他並沒有感覺到自己的威嚴被冒犯,反而覺得劉政等人被那些世家操縱的輿論所影響,甚是可憐。


    金良微微一笑,反問道:“劉正禮是何等出身?”


    劉政不假思索道:“漢室宗親,世代貴胄。”


    金良又笑問道:“那舉薦他們兄弟二人的人物是什麽出身?”


    劉政亦是不假思索道:“世家大族出身的大臣。”


    金良一攤手道:“世家大臣舉薦世家子弟,說出‘禦二龍於長塗。騁騏驥於千裏’的讚譽,說他們是龍是麒麟,這話怎能輕信?!子治。你應該知道劉繇之兄劉岱在討伐董卓時的一些行為,劉岱若此,其弟劉繇又能好到哪裏去了。


    哎。若放在太平盛世,劉繇也可能是一個像他從父劉寵一樣的清正廉潔的好官,可是他偏偏趕上了亂世,而他又實在不是濟世安民的能臣,他若鎮撫一方,遲早都會被周邊的諸侯吞並。


    他若真的慧眼識英,在一開始就應該招攬你們,你們也不必流落到遼東。


    以吾觀之。劉繇藻厲名行,好尚臧否,至於擾攘之時,據萬裏之土,非其長也。”


    金良這番對劉繇的評價,振聾發聵,太史慈和劉政都呆愣在一邊。他們平時根本沒有想過這樣的問題,現在仔細想想,發現劉岱已經淪為跟公孫度一樣的貨色,那跟劉岱為一母同胞的劉繇又能好到哪裏去,劉繇雖然有救出叔父的英雄事跡。但跟橫掃董卓西涼軍、世家叛軍、黃巾軍如卷席的金良相比,正如繁星之比皓月,黯然失色許多許多。


    太史慈和劉政不約而同躬身致歉道:“我們二人言語莽撞,還請大將軍海涵。”


    “你們是緊鄰者迷,本公乃旁觀者清,識人看人是一輩子的學問,我們都不可輕忽。”在勉勵完太史慈二人後,金良朗聲笑道:“哈哈,不意今日得兩英才,老天待本公何其厚哉!”金良現在身為驃騎大將軍,位比三公,便可自稱本公。


    太史慈和劉政聽到金良欣喜的笑聲,心頭一暖,對望一眼,翻身跪下道:“承蒙大將軍看重,我二人唯有尺寸之功,實在愧不敢當!”


    金良連忙上前把兩人扶起道:“天下紛擾,此英雄用武之時也,兩位可願助本公一臂之力?”


    太史慈並未直接答應金良的招攬,而是動情地說道:“大將軍,在下從遼東回轉家鄉,見黃巾猖獗,民不聊生,許多地方恰如大將軍詩中所言,白骨露於野,千裏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大將軍,在下希望您能速派出一支大軍,掃平盤踞在青州的黃巾餘黨,還青州百姓一個安居樂業之所。”


    劉政也很激動地說道:“大將軍,青州得黃河灌溉,本是沃野千裏,若無黃巾餘黨猖獗,必能養育四五百萬生民,怎奈黃巾肆虐,民眾逃難,青州幾成鬼域,大好良田盡皆拋荒,刺史孔胄、北海相孔融之輩皆坐而論道之輩,僅能徒守空城,不能鎮撫一方,青州萬民唯一可仰仗者便是大將軍您,望您視青州民眾如冀州民眾,速發大軍平定青州,我們青州人皆感念大將軍之恩!”


    金良麵露難色道:“中央軍掃平冀州、幽州、並州、兗州、豫州世家叛軍和青州黃巾後,都已經疲憊不堪,需要休整數月,才能出兵,而且我們四麵受敵,需要留下大軍鎮守,能夠出境作戰的兵力不多。”


    太史慈和劉政臉上盡皆露出失望之色。


    金良輕輕一笑道:“不過,若要青州安寧,不一定非要中央軍大規模出動。”


    太史慈和劉政臉色緩和,帶著希冀的眼神望著金良道:“願聞其詳。”


    金良笑道:“你們應該知曉,中央軍已經大破管亥領頭的四十萬青州黃巾,並整編其中的精銳人馬編為兩個師的青州兵團,以管亥為主帥,以泰山人於禁為副帥,整訓三四個月,即可開拔青州,一邊清剿收編黃巾餘黨,一邊整頓青州地方秩序,相信在一年之內,必能讓青州舊貌換新顏!”


    太史慈和劉政聞聽金良此言,盡皆大喜,但轉瞬間他們又惴惴不安道:“青州兵團才四萬人馬,如何抵擋猖獗在青州的黃巾餘黨六七十萬人馬?而且還是管亥為主帥,他怎會用心?!”


    金良嗬嗬笑道:“青州兵團名義上是管亥為主帥,主要是要利用管亥的聲望來招撫那些黃巾餘黨,實際上的主帥是於禁,青州兵團會穩紮穩打,對青州黃巾杆子各個擊破,逐步壯大,而且青州兵團並不是孤軍深入的,我會讓張頜部和張遼部一左一右從兩翼護住青州兵團深入青州,同時呂岱的渤海水師從渤海上,甘寧的黃河水師從黃河上會對青州兵團進行及時的援助。”


    在隨後的戰略布局中,金良調魏延部去河內郡鎮守,調換未曾經曆太多大戰不甚疲累的張頜部到渤海郡南部鎮守,張遼部在黎陽鎮守,等青州兵團整訓得差不多可以出兵時,張遼、張頜部各出動一半人馬護持青州兵團往青州內部步步推進。


    太史慈和劉政聽金良考慮得這麽充分完備,都不再擔心,忙不迭地稱善。


    金良說完自己的戰術規劃,便帶著一臉笑意望著太史慈和劉政道:“你們想不想在這場平定青州黃巾餘黨的戰役裏出力呢?”太史慈、劉政齊聲道:“固所願也!”


    金良一副為難模樣,目視崔琰,崔琰明悟金良的意思,便在一旁插言道:“可是你們不拜入大將軍帳下,他也不好指揮你們啊。”太史慈、劉政憂心於故鄉慘樣,一起撲通一聲拜在金良麵前道:“太史慈、劉政願拜大將軍為主公,終生唯主公所命是從!”


    金良上前將他們攙扶起來,朗聲笑道:“得子義、子治相助,青州可定!”


    太史慈、劉政拜金良為主公後,這才確定金良即便是看在他們麵上也會出兵青州,心神大定,言語不再那麽拘束。


    金良看到太史慈身後背有一張大弓,想起太史慈是三國排在前三名的神射手,便笑道:“子義,久聞你猿臂善射,弦不虛發,而本公向來也有善射飛將之名,今日難得一會,不如比試一番如何?”


    太史慈初來乍到,自然推脫道:“末將不敢。”


    金良笑道:“子義,難道你善射之名是浪得虛名不成?”


    太史慈雖然胡子留得很長,看起來很穩重,但畢竟還是一個二十三四歲的小夥子,血氣方剛,對自己的箭法非常自信,受不得金良如此譏諷,脫口而出道:“就怕主公敗了見罪末將!”剛說出這句話,他就後悔不迭,惴惴不安地看著金良。


    金良輕拍著太史慈的肩膀道:“子義,你放心,本公出道以來,不論是戟法還是箭法,都未遇敵手,無敵的滋味實在是太寂寞了,還真希望你能讓本公嚐到敗北的滋味。”


    太史慈見金良不以為忤,嗬嗬笑道:“主公,那請您手下莫要留情,不然您真會敗北的。”


    金良領著太史慈、劉政策馬來到襄陽甕城裏的校場裏,黃忠正率領本部人馬訓練,金良的親衛虎戟騎奔騰而來,那些訓練的士卒卻視若無睹,全身心地投入在訓練中,哪怕烈日當頭汗流浹背。


    太史慈不禁讚歎道:“真乃軍紀嚴明、訓練嚴格的威武雄師,難怪中央軍能無敵於天下!”


    金良嗬嗬笑道:“子義,你隻要用心帶兵,將來亦能統領如此雄師。”


    太史慈被金良這番話激起了心中的無上豪氣,他何曾想做那個郡吏,何嚐沒想過做一個萬戶侯。


    金良駐足在校場邊,靜靜地看著黃忠練兵,並未打斷他,中央軍令有一條,不能以瑣事中斷訓練。


    過了半個時辰,黃忠操練完畢,金良才上前對黃忠說道:“漢升,本公欲與東萊太史子義比試箭法,可請三軍將士訓練完畢後先不要離開,先來觀摩一下。”


    黃忠用銳利的眼神掃了太史慈一眼,心裏自揣道,我都不能勝得過主公,你這個毛頭小子,焉能勝得過主公。


    黃忠挺身而出,向金良請纓道:“主公,讓末將先來與太史子義比試一番,若是末將勝不得太史慈,主公再下不遲,若是太史子義不是末將的對手,主公也無須再跟太史子義比箭了。”


    金良輕輕擺擺手道:“漢升,比試箭法,隻是小戲而已,非比陣前互搏,何必如此刻意。”


    崔琰笑道:“黃將軍,主公難得有如此興致來比箭,您又何必擾他興致?”


    黃忠赧然,轉身聚齊麾下士卒,大聲喝道:“將士們,你們往常認為本將的箭法高超,卻不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你們今天不但會親眼看到青州神射手東萊太史慈的箭法,更加有幸目睹主公高超絕倫天下無雙的箭法,大家要用心觀摩,不要錯過這個大好的學習機會!”


    黃忠善用弓,他麾下的將士宜多以弓弩兵為主,最是推崇箭術,他們在黃忠的帶領下訓練箭法,箭術都到了一定的程度,有上千名士卒若放在其他諸侯的隊伍裏都能稱得上是神箭手,他們看慣了黃忠的精妙箭法,自然以為除了主公金良之外,黃忠的箭法是最厲害的,卻沒有想到今天跟主公比賽箭法的竟然不是黃忠將軍,而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青州人太史慈,不過雖然這些中央軍將士心裏充滿了疑惑,但他們還是靜靜地站在那裏,沒有一絲喧嘩和吵鬧。(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之群芳尋蹤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金之天狼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金之天狼並收藏三國之群芳尋蹤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