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10.168.58.178/qidian/post.php?id=3225431&cid=343240807</a> 金良在後來的和諧盛世年間曾經去過蒙古草原遊玩,熱兵器時代的牧民跟冷兵器時代的牧民像是沒有任何血緣傳承一樣,熱情好客,吉祥三寶,金良渾然忘了某個混賬寫的狼圖騰就是歌頌這些遊牧民族的。那些後現代的牧民們,在改革開放後,為了追求經濟利益,對草原開始了三十年的過度放牧,造成了風沙入帝都的慘烈後果,便開始想方設法地做一番彌補。
金良覺得,那些後現代牧民們的一些對環境的彌補性做法都值得東漢末年的牧民們借鑒,便對田疇等負責畜牧業的官員們說道:“我重申一句,對羊限製的是放養,卻不限製圈養。
你們可以挑選一些對馬、羊特別有益的牧草,比如紫苜蓿對馬來說便是最好的牧草,牧民可以在草原上種植大片苜蓿,然後收割來喂養馬匹,對羊也可以如此,那樣一來,羊就沒有機會再把草連根拔起。
對於馬的飼養,我們原先建設的牧場已經有比較成功的經驗,我就不再贅述,我就說說如何圈養羊。
多數不宜放牧的田間地頭、果園裏都可以種植牧草,然後收割牧草來喂養馬和羊,同時也可以利用小麥、穀等作物秸稈來喂養馬、羊,簡單來說就是可以田間種草、林間套草、以草養羊。
圈養羊,有利於累積農家肥,羊糞尿裏麵的東西有利於改良土壤,能提高糧食畝產量。
圈養羊以後,出門帶把鐮,回來一捆草,能充分利用起閑散的勞力,能做到家家戶戶養羊,這樣一來,不僅牧民可以養羊,農民也可以養羊。
圈養是把羊群集中飼養,能最大程度地減少羊群疾病傳播,瘟疫再來的時候,不會出現死上萬隻羊的現象了,在草原上放養山羊,最常見的問題便是夏肥、秋壯、冬瘦、春死這樣的隨季節變化的不良現象,一旦圈養,這種情況便不會存在了。
另外呢,我們一直在貫徹大漢一人一杯奶的計劃來增強我們大漢人的體質,除了牛奶外,便是羊奶,實際上,羊奶喝起來比牛奶對人體更有益,但局限於羊的體形和產奶期,羊奶產量很少,圈養羊以後,可以便於集中產奶,能極大地提高產奶的集中度和產量。”
金良這個命令推行下去的時候,負責宣傳這個政策的畜牧學院的學員們,都耐心地講解放養羊的弊端和圈養羊的益處,自此以後,不僅金良控製下的河套草原上少有人在草原上放養山羊,連漠北大草原上的牧民也漸漸學得圈養山羊,但這樣並沒有減少山羊的數量,反倒因為中原很多州郡的百姓學著圈養山羊來增加收入,使得山羊的數量比之前還多出了一倍,羊奶、羊毛、羊絨、羊肉、羊皮的供應也得到保證,卻沒有對草原的水土造成威脅,因為習慣了圈養以後,大家都懶得去放養了。
“牛呢?”田疇問道:“牛是不是也要圈養起來?”
金良稍微想了一下,笑道:“牛、馬這些大型牲畜,可以圈養、放養相結合,具體的飼養技術,我不再贅述,你們太仆寺的專業人員好好研究,我的要求是,在保持目前的草原水土的基礎上,可以適當多飼養一些牛。第一,我們現在開發河套,急缺耕牛;第二,想要做到大漢每人一天一杯奶的計劃,奶牛也要增加飼養的數量;第三,我們需要大量的牛皮來做皮甲,因為這三點原因,牛的數量不妨再增加一半,一半圈養,一半放養。”
金良想到後世風沙彌漫的慘痛教訓想到大草原將近三分之一都被沙化不禁打了一個寒戰。
他覺得隻是減少放養山羊是不夠的對保持水土、防止大草原沙化還必須做出更關鍵的行動。
金良對那三十多萬匈奴牧民提出了一個“草畜雙承包製”這是從後世蒙古自治區那裏學到的措施金良又根據東漢末年的實際情況做了一番變動。
這個製度具體說來便是這河套地區所有草場都歸中央軍所有然後均分給每個牧民一百畝的草場供他們放牧若是這戶牧民有八個人便有八百畝的草場這個草場一旦劃定就永遠是這戶牧民家的這戶牧民不能再逐水草遷移這戶牧民要每人每年向官府交一頭牛或一匹馬或五頭羊作為承包這片草場應繳的賦稅這戶牧民不再逐水草而遷移就要為抵禦災害天氣開始學習圈養、學習種植牧草。
金良頒布下這樣的製度不但是為了保護水土防止草原沙漠化更是為了控製牧民若是任由他們自由遷移隻會白白便宜了漠北草原的那些鮮卑人、丁零人。
這項製度有一個強製‘性’要求就是每個牧民承包的草場都必須要種牧草不能再靠天給草不能再眼睜睜地看著草被牲畜啃光要牧民們學會種草尤其是對那些退化的草地更要用鬆土、輕耙、淺耕翻、補播等農業措施來促進退化草地的恢複。
草地退化成沙漠主要動因是草少且嚴重失衡。隻有通過強製牧民種草提高人工草料生產能力增強家畜生產的物質基礎。才有可能提高牲畜個體生產‘性’能加快牲畜周轉才能實現退牧還草。以休養生息才能促進草原畜牧業從傳統的粗放經營向集約、半集約化經營轉變。根據後世的經驗在退化羊草草地補播羊草能使其生產力在二三年內達到與自然恢複的羊草草原一樣是實現快速恢複的有力措施。一畝人工草地可使十畝天然草地得以合理利用從而使一百畝沙化退化草地得以恢複重建。
金良還提出了一個促進草原水土保持且能讓牧民增收的良策也是金良將來準備實施的一個大戰略“禽北、畜南下”。“牧區養禽、農區養畜”。
簡單來說便是在草原放養家禽在內地圈養牲畜。
金良這個提議真是一個前無古人聞所未聞的提法以至於金良提出來以後田疇等太仆寺官員都呆愣當場根本不明白金良講的是什麽意思因為他們想不出草原放養家禽有什麽好處。
金良便耐心講解道:“我給大家講講在草原放養家禽有什麽好處。大家就明白為什麽我要推行這個。
其一養殖家禽可以充分利用草原資源。牧民普遍擁有大片草原很多牧民擁有數百畝草地但如此遼闊的草原並沒有給牧民帶來太多的好處。平均每畝收入不足十錢遠不如在中原耕種的自耕農。但遼闊的草地給家禽很大的活動空間隻要旁邊有河流、井等水源便可適度地利用草地來飼養家禽相對於四條腿的羊、馬兩條腿的家禽對草原的破壞力幾乎可以忽略因為飼養家禽僅僅是利用草原地麵的空間隻有三四個月就可以把家禽販賣了對土壤沒有擾動不會引起沙漠化等災難‘性’後果而且家禽的糞便還可以促進草原牧草的生長。
其二河套以北草原雖然降雨很少卻集中在六月份到九月份在這個時間裏光照充足雨量集中溫度適宜家禽在這個季節可以健康生長到了草木凋零的季節就可以把養肥的家禽販賣掉避免了養殖牛羊馬等家畜造成的混瘦、夏肥、冬掉膘的怪現象。
其三草原各種蟲子、草籽、嫩葉、灌木籽、樹種很多這些東西雖然人無法下口但家禽可以覓食在草原養雞比在家中圈養喂糧食相比平均每隻雞可以節省四五斤糧食這些省出來的糧食完全是家禽從草原自由覓食而來那些蟲子、種子和嫩葉。整個大漢可以每年要吃掉七八千萬隻雞如果全部喂糧食就要消耗四億多斤糧食如果把家禽放在草原放養就可以省下四億多斤的糧食這些糧食又可以養活一百多萬貧民。
其四在草原養雞鴨鵝隻需要利用草木生長的三四個月加孵育以及後期販售所需要的時間牧民前後花費不到六個月的時間如果牧民轉作專門養家禽完全可以勞作半年休息半年傳統的接冬羔、冬季放牧等辛苦活從此遠離牧民。最關鍵的是即使在勞作的半年時間內放養雞的勞動強度遠遠小於放養同類經濟效益的牛羊年齡大的牧民或婦女均可勝任。一個牧區婦女養殖二千隻雞每天喂食三次一次耗時不到一刻鍾還不及她為一隻奶牛擠奶的時間一個牧民可以輕鬆放養五千隻家禽。
其五大大地提高了牧民的收入。這是這些好處裏麵最為關鍵的我們再好的治理草原的想法若是不能給這些牧民帶來好處注定都會失敗的失敗的結果就是他們棄我們而去投奔鮮卑人、丁零人。可以跟你們算一筆賬養一隻雞售賣出去可以賺二十錢五千隻雞便是十萬錢綜合起來還是比放養牛羊馬賺得多些而且輕鬆多了。
其六減少對草原的破壞減少草原沙化的危險促進草原的恢複。沒有大型家畜過度放牧的威脅那些剛剛遭受一些破壞的草場比如白城子附近的草場雖然露出沙地但若是積極種草放養家禽就完全可以在一兩年內把當地的草場恢複到最好的時候。
其七草原空氣新鮮沒有中原地區的疫病在草原放養雞鴨鵝很少得病可以放心飼養。”
金良把在草原放養家禽的七大好處說出來以後田疇等太仆寺官員們麵麵相覷金良說的沒錯這些好處都是可以確認而知的隻是大將軍一直身在軍旅怎麽會知道這麽多家禽飼養的事情不過他們不敢問金良也不會告訴他們自己在後世曾經參觀過蒙古牧區的一個大養雞場。
田疇想了一下提出一個疑問道:“主公雞鴨鵝等家禽從草木間啄一些蟲子吃還則罷了但是他們吃草籽、嫩葉、灌木籽、樹種會破壞牧草、灌木、樹木的繁衍恐不利於鞏固水土。”
田疇這個問題難不倒在草原長大的金良金良想了想答道:“牧草、灌木、樹木每年結子無數最後繁育下來的有多少呢大部分種子都因為散落的地方不適合生長都壞掉了與其讓這些草籽種子白白壞掉不如放些家禽去覓食。
當然草原也不可能飼養太多家禽養多了賣不出去。畢竟現在大漢民眾的生活都不好能有一碗稀飯吃就算不錯了誰還想買隻雞吃呢以我推論現在整個大漢民眾平均一年吃不到一隻雞一年食用的雞鴨鵝數量不會超過五千萬隻而且各個州郡的大漢民眾都會在自家院落裏養些雞鴨鵝完全能夠自產自銷草原頭幾年能夠飼養的家禽不會超過三千萬隻三十萬牧民每個人能夠飼養的不會超過一百隻。
當然等大家的生活水準都好起來了每個人每年能吃幾十隻雞的時候整個大漢一年要吃掉十億隻雞的時候草原便可以放養幾億隻雞。”
田疇又問道:“主公現在就要開始推行嗎?”
金良仔細想了一下輕輕搖搖頭道:“先不要強力推行先鼓勵牧民們嚐試著飼養一下家禽要把養雞鴨鵝的七大好處給牧民們講解清楚講解清楚後讓他們自動自願地向官府采買雞種不要強迫。”
雖然搞了這麽多措施來防止草原的沙漠化但金良還是對這裏的生態環境不抱樂觀態度。
金良經過這十數天的觀察發現一個讓他很沮喪的事實跟同緯度的歐羅巴大草原相比大漢關外草原的缺點非常明顯土層薄、水位低、水量少除了河套地區靠近黃河的區域之外其他地方肯定不能大規摸開墾成耕地。
不過大草原東部的貝加爾湖、鬆遼地區全是黑土帶夏天的氣溫也很高貝加爾湖由於湖麵遼闊巨大的水體就是一個天然雙向的巨型“空調機”湖濱夏季氣溫比周圍地區約低6c冬季約高11c相對濕度較高具有海洋‘性’氣候特征風調雨順的時候多金良準備將來掃平了鮮卑人、丁零人、扶餘人以後把大部分牧民都遷往那裏居住在那裏半農半牧慢慢地把北大荒開墾成北大倉。
那片肥沃的黑土地啊金良想起來就流口水跟那裏相比塞江南的河套地區已經沒有那麽誘人了但那裏現在還被慕容鮮卑等鮮卑部落占據著中間還隔著劉虞、公孫瓚、公孫度、烏桓、中部鮮卑等勢力鞭長莫及金良歎息一聲還是把靠近自己的西部鮮卑掃平了再說吧。
西部鮮卑控製的地域非常遼闊,最東邊到上穀郡,最西邊已經靠近烏孫國,最南邊到了五原郡、朔方郡,最北邊已近北海,北海便是後世所說的貝加爾湖,蘇武曾在那裏放過羊,因為控製的地盤多,牧民馬匹也多,兵強馬壯,所以西部鮮卑那幾個大人對依靠中部鮮卑而上位的鮮卑新單於魁頭根本不屑一顧。
金良火燒青岩山,一舉擊潰河套匈奴部落聯盟十四萬人馬,這個消息被鮮卑斥候偵知,通過草原飛鷹傳到西部鮮卑大人置鞬落羅手裏。
置鞬落羅結合著之前從中部鮮卑某個頭人那裏飛鷹傳遞的密報,知道金良滅了匈奴之後,兵鋒必然直指西部鮮卑,不禁大驚失色,連忙召集了拓跋部、卑鹿結部、莫侯部、吐賴部、勃寒部、匹蘭部、密貴部、裕苟部、提倫部、越質部、豆留輢部、叱豆渾部、疊掘部、悅大堅部、仆渾部等西部鮮卑部落頭人議事。
雖然金良過去幾年在並州橫掃來犯的鮮卑人,沒有任何一個鮮卑勇士敢在金良戟下放肆,但那些進犯並州的鮮卑隻是鮮卑人的一部分部落而已,剩下的部落頭人沒跟金良打過交道,自然不知道金良的厲害,而那十四萬被金良擊敗的匈奴騎兵,在此之前也被鮮卑人壓著打,所以這些鮮卑部落頭人們不認為金良有什麽可怕的。
西部鮮卑大人置鞬落羅的兒蒲頭提出道:“金良中央軍兵威正盛,不如我們退避三舍。引誘金良大軍來到漠北大草原,然後圍而殲之!”
大部分鮮卑部落頭人都叫嚷著道:“蒲頭小帥,你還記得。當年老單於帶著我們大破漢朝的三路大軍嗎?”鮮卑人念念不忘的便是當年大漢派出十餘萬人馬分成三道出擊,被檀石槐大敗,漢兵死者十之七八。實際上當年出擊的漢軍隻有三萬人馬,剩下的都是郡縣兵和輔兵,檀石槐還是聯合南匈奴、烏桓、東羌人一起進擊的,才大獲全勝的。
這些愚蠢的鮮卑人還帶著過去的認識,以為漢人軍隊戰力還是那麽差,沒有什麽懼怕的,在這裏麵尤其以西部鮮卑最強部落拓跋部大帥拓跋桔汾最為不屑。
拓跋詰汾的父親拓跋鄰是之前的拓跋部推演,他為了拓跋部的發展。謊稱神人建議遷徙部落,拓跋鄰以當時已老,傳給拓跋詰汾,拓跋詰汾受命南遷。
在曆史上的《魏書》裏,把創建北魏的拓跋人的祖先拓跋詰汾描繪得神乎其神,拓跋詰汾南遷的過程中,先是“山穀高深。九難八阻”,部眾原本打算停下來,然而“有神獸,其形似馬,其聲類牛。先行導引,曆年乃出,最後遷移到匈奴的故地。其後的記載更似神話道:後來詰汾有一次率數萬騎打獵時,見一美女從天而下,告以是來與詰汾“受命相偶”的,因此“遂同寢宿”。後來天女告別,一年後天女以所生男予詰汾,此男即拓跋力微。詰汾去世後,由力微繼立。拓跋詰汾的兒,除次拓跋力微外,尚有長拓跋匹孤,是十六國時期的南涼立國者禿發烏孤的先祖。
實際上,拓跋詰汾之所以遷徙部眾到達匈奴故地,是受到北邊丁零人的攻擊,不得不遷徙的,拓跋詰汾也沒有漢奸寫成的《魏書》裏那麽英明神武有神女投懷送抱,現在的拓跋詰汾剛從漠北遷徙過來,對大漢根本沒有多少了解,自以為部落十幾萬人,能拉起三四萬騎兵,是西部鮮卑有數的幾個大部落,便可以小覷屢次敗在鮮卑人手中的大漢軍隊。
置鞬落羅、蒲頭父相互對視一眼,他們從密報裏得知金良非常憎惡這個拓跋部,說隻要滅了拓跋部即可,他們雖然不知道金良為什麽會那麽憎惡這個拓跋部,但這個拓跋部剛從漠北遷移過來,擠占了他們的部分地盤,蒲頭父對這個拓跋部也沒什麽好感,隻是礙於西部鮮卑內部團結,沒有貿然對這個拓跋部下手,現在拓跋部想出頭碰一碰金良中央軍這個硬釘,就讓他們去碰碰,也好試探一下中央軍的虛實。(未完待續。)
金良覺得,那些後現代牧民們的一些對環境的彌補性做法都值得東漢末年的牧民們借鑒,便對田疇等負責畜牧業的官員們說道:“我重申一句,對羊限製的是放養,卻不限製圈養。
你們可以挑選一些對馬、羊特別有益的牧草,比如紫苜蓿對馬來說便是最好的牧草,牧民可以在草原上種植大片苜蓿,然後收割來喂養馬匹,對羊也可以如此,那樣一來,羊就沒有機會再把草連根拔起。
對於馬的飼養,我們原先建設的牧場已經有比較成功的經驗,我就不再贅述,我就說說如何圈養羊。
多數不宜放牧的田間地頭、果園裏都可以種植牧草,然後收割牧草來喂養馬和羊,同時也可以利用小麥、穀等作物秸稈來喂養馬、羊,簡單來說就是可以田間種草、林間套草、以草養羊。
圈養羊,有利於累積農家肥,羊糞尿裏麵的東西有利於改良土壤,能提高糧食畝產量。
圈養羊以後,出門帶把鐮,回來一捆草,能充分利用起閑散的勞力,能做到家家戶戶養羊,這樣一來,不僅牧民可以養羊,農民也可以養羊。
圈養是把羊群集中飼養,能最大程度地減少羊群疾病傳播,瘟疫再來的時候,不會出現死上萬隻羊的現象了,在草原上放養山羊,最常見的問題便是夏肥、秋壯、冬瘦、春死這樣的隨季節變化的不良現象,一旦圈養,這種情況便不會存在了。
另外呢,我們一直在貫徹大漢一人一杯奶的計劃來增強我們大漢人的體質,除了牛奶外,便是羊奶,實際上,羊奶喝起來比牛奶對人體更有益,但局限於羊的體形和產奶期,羊奶產量很少,圈養羊以後,可以便於集中產奶,能極大地提高產奶的集中度和產量。”
金良這個命令推行下去的時候,負責宣傳這個政策的畜牧學院的學員們,都耐心地講解放養羊的弊端和圈養羊的益處,自此以後,不僅金良控製下的河套草原上少有人在草原上放養山羊,連漠北大草原上的牧民也漸漸學得圈養山羊,但這樣並沒有減少山羊的數量,反倒因為中原很多州郡的百姓學著圈養山羊來增加收入,使得山羊的數量比之前還多出了一倍,羊奶、羊毛、羊絨、羊肉、羊皮的供應也得到保證,卻沒有對草原的水土造成威脅,因為習慣了圈養以後,大家都懶得去放養了。
“牛呢?”田疇問道:“牛是不是也要圈養起來?”
金良稍微想了一下,笑道:“牛、馬這些大型牲畜,可以圈養、放養相結合,具體的飼養技術,我不再贅述,你們太仆寺的專業人員好好研究,我的要求是,在保持目前的草原水土的基礎上,可以適當多飼養一些牛。第一,我們現在開發河套,急缺耕牛;第二,想要做到大漢每人一天一杯奶的計劃,奶牛也要增加飼養的數量;第三,我們需要大量的牛皮來做皮甲,因為這三點原因,牛的數量不妨再增加一半,一半圈養,一半放養。”
金良想到後世風沙彌漫的慘痛教訓想到大草原將近三分之一都被沙化不禁打了一個寒戰。
他覺得隻是減少放養山羊是不夠的對保持水土、防止大草原沙化還必須做出更關鍵的行動。
金良對那三十多萬匈奴牧民提出了一個“草畜雙承包製”這是從後世蒙古自治區那裏學到的措施金良又根據東漢末年的實際情況做了一番變動。
這個製度具體說來便是這河套地區所有草場都歸中央軍所有然後均分給每個牧民一百畝的草場供他們放牧若是這戶牧民有八個人便有八百畝的草場這個草場一旦劃定就永遠是這戶牧民家的這戶牧民不能再逐水草遷移這戶牧民要每人每年向官府交一頭牛或一匹馬或五頭羊作為承包這片草場應繳的賦稅這戶牧民不再逐水草而遷移就要為抵禦災害天氣開始學習圈養、學習種植牧草。
金良頒布下這樣的製度不但是為了保護水土防止草原沙漠化更是為了控製牧民若是任由他們自由遷移隻會白白便宜了漠北草原的那些鮮卑人、丁零人。
這項製度有一個強製‘性’要求就是每個牧民承包的草場都必須要種牧草不能再靠天給草不能再眼睜睜地看著草被牲畜啃光要牧民們學會種草尤其是對那些退化的草地更要用鬆土、輕耙、淺耕翻、補播等農業措施來促進退化草地的恢複。
草地退化成沙漠主要動因是草少且嚴重失衡。隻有通過強製牧民種草提高人工草料生產能力增強家畜生產的物質基礎。才有可能提高牲畜個體生產‘性’能加快牲畜周轉才能實現退牧還草。以休養生息才能促進草原畜牧業從傳統的粗放經營向集約、半集約化經營轉變。根據後世的經驗在退化羊草草地補播羊草能使其生產力在二三年內達到與自然恢複的羊草草原一樣是實現快速恢複的有力措施。一畝人工草地可使十畝天然草地得以合理利用從而使一百畝沙化退化草地得以恢複重建。
金良還提出了一個促進草原水土保持且能讓牧民增收的良策也是金良將來準備實施的一個大戰略“禽北、畜南下”。“牧區養禽、農區養畜”。
簡單來說便是在草原放養家禽在內地圈養牲畜。
金良這個提議真是一個前無古人聞所未聞的提法以至於金良提出來以後田疇等太仆寺官員都呆愣當場根本不明白金良講的是什麽意思因為他們想不出草原放養家禽有什麽好處。
金良便耐心講解道:“我給大家講講在草原放養家禽有什麽好處。大家就明白為什麽我要推行這個。
其一養殖家禽可以充分利用草原資源。牧民普遍擁有大片草原很多牧民擁有數百畝草地但如此遼闊的草原並沒有給牧民帶來太多的好處。平均每畝收入不足十錢遠不如在中原耕種的自耕農。但遼闊的草地給家禽很大的活動空間隻要旁邊有河流、井等水源便可適度地利用草地來飼養家禽相對於四條腿的羊、馬兩條腿的家禽對草原的破壞力幾乎可以忽略因為飼養家禽僅僅是利用草原地麵的空間隻有三四個月就可以把家禽販賣了對土壤沒有擾動不會引起沙漠化等災難‘性’後果而且家禽的糞便還可以促進草原牧草的生長。
其二河套以北草原雖然降雨很少卻集中在六月份到九月份在這個時間裏光照充足雨量集中溫度適宜家禽在這個季節可以健康生長到了草木凋零的季節就可以把養肥的家禽販賣掉避免了養殖牛羊馬等家畜造成的混瘦、夏肥、冬掉膘的怪現象。
其三草原各種蟲子、草籽、嫩葉、灌木籽、樹種很多這些東西雖然人無法下口但家禽可以覓食在草原養雞比在家中圈養喂糧食相比平均每隻雞可以節省四五斤糧食這些省出來的糧食完全是家禽從草原自由覓食而來那些蟲子、種子和嫩葉。整個大漢可以每年要吃掉七八千萬隻雞如果全部喂糧食就要消耗四億多斤糧食如果把家禽放在草原放養就可以省下四億多斤的糧食這些糧食又可以養活一百多萬貧民。
其四在草原養雞鴨鵝隻需要利用草木生長的三四個月加孵育以及後期販售所需要的時間牧民前後花費不到六個月的時間如果牧民轉作專門養家禽完全可以勞作半年休息半年傳統的接冬羔、冬季放牧等辛苦活從此遠離牧民。最關鍵的是即使在勞作的半年時間內放養雞的勞動強度遠遠小於放養同類經濟效益的牛羊年齡大的牧民或婦女均可勝任。一個牧區婦女養殖二千隻雞每天喂食三次一次耗時不到一刻鍾還不及她為一隻奶牛擠奶的時間一個牧民可以輕鬆放養五千隻家禽。
其五大大地提高了牧民的收入。這是這些好處裏麵最為關鍵的我們再好的治理草原的想法若是不能給這些牧民帶來好處注定都會失敗的失敗的結果就是他們棄我們而去投奔鮮卑人、丁零人。可以跟你們算一筆賬養一隻雞售賣出去可以賺二十錢五千隻雞便是十萬錢綜合起來還是比放養牛羊馬賺得多些而且輕鬆多了。
其六減少對草原的破壞減少草原沙化的危險促進草原的恢複。沒有大型家畜過度放牧的威脅那些剛剛遭受一些破壞的草場比如白城子附近的草場雖然露出沙地但若是積極種草放養家禽就完全可以在一兩年內把當地的草場恢複到最好的時候。
其七草原空氣新鮮沒有中原地區的疫病在草原放養雞鴨鵝很少得病可以放心飼養。”
金良把在草原放養家禽的七大好處說出來以後田疇等太仆寺官員們麵麵相覷金良說的沒錯這些好處都是可以確認而知的隻是大將軍一直身在軍旅怎麽會知道這麽多家禽飼養的事情不過他們不敢問金良也不會告訴他們自己在後世曾經參觀過蒙古牧區的一個大養雞場。
田疇想了一下提出一個疑問道:“主公雞鴨鵝等家禽從草木間啄一些蟲子吃還則罷了但是他們吃草籽、嫩葉、灌木籽、樹種會破壞牧草、灌木、樹木的繁衍恐不利於鞏固水土。”
田疇這個問題難不倒在草原長大的金良金良想了想答道:“牧草、灌木、樹木每年結子無數最後繁育下來的有多少呢大部分種子都因為散落的地方不適合生長都壞掉了與其讓這些草籽種子白白壞掉不如放些家禽去覓食。
當然草原也不可能飼養太多家禽養多了賣不出去。畢竟現在大漢民眾的生活都不好能有一碗稀飯吃就算不錯了誰還想買隻雞吃呢以我推論現在整個大漢民眾平均一年吃不到一隻雞一年食用的雞鴨鵝數量不會超過五千萬隻而且各個州郡的大漢民眾都會在自家院落裏養些雞鴨鵝完全能夠自產自銷草原頭幾年能夠飼養的家禽不會超過三千萬隻三十萬牧民每個人能夠飼養的不會超過一百隻。
當然等大家的生活水準都好起來了每個人每年能吃幾十隻雞的時候整個大漢一年要吃掉十億隻雞的時候草原便可以放養幾億隻雞。”
田疇又問道:“主公現在就要開始推行嗎?”
金良仔細想了一下輕輕搖搖頭道:“先不要強力推行先鼓勵牧民們嚐試著飼養一下家禽要把養雞鴨鵝的七大好處給牧民們講解清楚講解清楚後讓他們自動自願地向官府采買雞種不要強迫。”
雖然搞了這麽多措施來防止草原的沙漠化但金良還是對這裏的生態環境不抱樂觀態度。
金良經過這十數天的觀察發現一個讓他很沮喪的事實跟同緯度的歐羅巴大草原相比大漢關外草原的缺點非常明顯土層薄、水位低、水量少除了河套地區靠近黃河的區域之外其他地方肯定不能大規摸開墾成耕地。
不過大草原東部的貝加爾湖、鬆遼地區全是黑土帶夏天的氣溫也很高貝加爾湖由於湖麵遼闊巨大的水體就是一個天然雙向的巨型“空調機”湖濱夏季氣溫比周圍地區約低6c冬季約高11c相對濕度較高具有海洋‘性’氣候特征風調雨順的時候多金良準備將來掃平了鮮卑人、丁零人、扶餘人以後把大部分牧民都遷往那裏居住在那裏半農半牧慢慢地把北大荒開墾成北大倉。
那片肥沃的黑土地啊金良想起來就流口水跟那裏相比塞江南的河套地區已經沒有那麽誘人了但那裏現在還被慕容鮮卑等鮮卑部落占據著中間還隔著劉虞、公孫瓚、公孫度、烏桓、中部鮮卑等勢力鞭長莫及金良歎息一聲還是把靠近自己的西部鮮卑掃平了再說吧。
西部鮮卑控製的地域非常遼闊,最東邊到上穀郡,最西邊已經靠近烏孫國,最南邊到了五原郡、朔方郡,最北邊已近北海,北海便是後世所說的貝加爾湖,蘇武曾在那裏放過羊,因為控製的地盤多,牧民馬匹也多,兵強馬壯,所以西部鮮卑那幾個大人對依靠中部鮮卑而上位的鮮卑新單於魁頭根本不屑一顧。
金良火燒青岩山,一舉擊潰河套匈奴部落聯盟十四萬人馬,這個消息被鮮卑斥候偵知,通過草原飛鷹傳到西部鮮卑大人置鞬落羅手裏。
置鞬落羅結合著之前從中部鮮卑某個頭人那裏飛鷹傳遞的密報,知道金良滅了匈奴之後,兵鋒必然直指西部鮮卑,不禁大驚失色,連忙召集了拓跋部、卑鹿結部、莫侯部、吐賴部、勃寒部、匹蘭部、密貴部、裕苟部、提倫部、越質部、豆留輢部、叱豆渾部、疊掘部、悅大堅部、仆渾部等西部鮮卑部落頭人議事。
雖然金良過去幾年在並州橫掃來犯的鮮卑人,沒有任何一個鮮卑勇士敢在金良戟下放肆,但那些進犯並州的鮮卑隻是鮮卑人的一部分部落而已,剩下的部落頭人沒跟金良打過交道,自然不知道金良的厲害,而那十四萬被金良擊敗的匈奴騎兵,在此之前也被鮮卑人壓著打,所以這些鮮卑部落頭人們不認為金良有什麽可怕的。
西部鮮卑大人置鞬落羅的兒蒲頭提出道:“金良中央軍兵威正盛,不如我們退避三舍。引誘金良大軍來到漠北大草原,然後圍而殲之!”
大部分鮮卑部落頭人都叫嚷著道:“蒲頭小帥,你還記得。當年老單於帶著我們大破漢朝的三路大軍嗎?”鮮卑人念念不忘的便是當年大漢派出十餘萬人馬分成三道出擊,被檀石槐大敗,漢兵死者十之七八。實際上當年出擊的漢軍隻有三萬人馬,剩下的都是郡縣兵和輔兵,檀石槐還是聯合南匈奴、烏桓、東羌人一起進擊的,才大獲全勝的。
這些愚蠢的鮮卑人還帶著過去的認識,以為漢人軍隊戰力還是那麽差,沒有什麽懼怕的,在這裏麵尤其以西部鮮卑最強部落拓跋部大帥拓跋桔汾最為不屑。
拓跋詰汾的父親拓跋鄰是之前的拓跋部推演,他為了拓跋部的發展。謊稱神人建議遷徙部落,拓跋鄰以當時已老,傳給拓跋詰汾,拓跋詰汾受命南遷。
在曆史上的《魏書》裏,把創建北魏的拓跋人的祖先拓跋詰汾描繪得神乎其神,拓跋詰汾南遷的過程中,先是“山穀高深。九難八阻”,部眾原本打算停下來,然而“有神獸,其形似馬,其聲類牛。先行導引,曆年乃出,最後遷移到匈奴的故地。其後的記載更似神話道:後來詰汾有一次率數萬騎打獵時,見一美女從天而下,告以是來與詰汾“受命相偶”的,因此“遂同寢宿”。後來天女告別,一年後天女以所生男予詰汾,此男即拓跋力微。詰汾去世後,由力微繼立。拓跋詰汾的兒,除次拓跋力微外,尚有長拓跋匹孤,是十六國時期的南涼立國者禿發烏孤的先祖。
實際上,拓跋詰汾之所以遷徙部眾到達匈奴故地,是受到北邊丁零人的攻擊,不得不遷徙的,拓跋詰汾也沒有漢奸寫成的《魏書》裏那麽英明神武有神女投懷送抱,現在的拓跋詰汾剛從漠北遷徙過來,對大漢根本沒有多少了解,自以為部落十幾萬人,能拉起三四萬騎兵,是西部鮮卑有數的幾個大部落,便可以小覷屢次敗在鮮卑人手中的大漢軍隊。
置鞬落羅、蒲頭父相互對視一眼,他們從密報裏得知金良非常憎惡這個拓跋部,說隻要滅了拓跋部即可,他們雖然不知道金良為什麽會那麽憎惡這個拓跋部,但這個拓跋部剛從漠北遷移過來,擠占了他們的部分地盤,蒲頭父對這個拓跋部也沒什麽好感,隻是礙於西部鮮卑內部團結,沒有貿然對這個拓跋部下手,現在拓跋部想出頭碰一碰金良中央軍這個硬釘,就讓他們去碰碰,也好試探一下中央軍的虛實。(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