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春耕。
在沁源縣,所有人都都要參與勞動,哪怕是學校裏的教師也要帶著學生下田插秧。
五六歲的孩童還未進學,倒是最為快樂,孩童們打著赤腳,跟著大人們勞動,歡快的追逐著,踩在泥土地上,地氣會從腳底傳上來,讓孩童們身體健康,一年也少有病痛。
沁源縣水源充足。
這些年修堤壩,挖溝渠,開墾了不少水田,耕牛犁過地後,細膩的泥土在一層水麵下柔柔的,隻有赤著腳踏進田地裏才好行走。
當然少不了螞蟥、田螺、泥鰍這些的小東西,但農民們司空見慣,基本都不當回事。
孩子們會捉泥鰍,也會捉螞蟥來玩。
小男孩們將螞蟥亂丟,膽小的女孩們則哇哇大叫,膽子大的則上手抓住,予以還擊,雖然是春耕,但也樂趣頗多。
學校裏的教師帶學生出來耕種,任務也不繁重。
在這片小學負責的區域裏,一個十七八歲的少女,穿著樸素的麻布衣,領著幾名乖巧的女孩,在安靜的插秧,倒是沒有參與玩鬧。
挽起的褲腳,泥土沾染雪白的肌膚,讓人看得心驚。
生怕有不開眼的螞蟥襲擊,也怕有細石刺破,這樣的姑娘,似乎並不應該出現在田地裏。
“好奇怪,每次跟先生一起下地,就沒有螞蟥了誒。”
有個小女孩稀奇的說道,其他同學也跟著附和,說:“大家還擔心先生會被螞蟥咬呢,我看,螞蟥知道先生是菩薩下凡,不敢過來哩。”
小姑娘們笑作一團,被稱作先生的絕色少女隻是輕輕笑了笑。
並非是因為什麽菩薩。
那些螞蟥不敢過來的緣故,是她身上的那塊龍鱗,龍威擴散,螞蟥不敢靠近,泥鰍倒是來的多了,她經過的田裏,泥鰍總是要長得壯實一些。
“青陽先生。”
“青陽先生。”
遠處的田埂上有一個小男孩跑過來,揮舞著信封喊道:“有先生的信。”
因為青陽黨是王絳闕創立的,她這些年又多是在教書,故而大家都喚她“青陽先生”。
王絳闕在水中洗了洗手,便在裙上擦著水,向田邊走去,接過了信封,看了眼封麵的字,便走上田埂,在一處樹蔭下
“吾妹親啟,王直。”
“一別多年,也不見絳兒來信,當哥哥的甚是心痛,知你繁忙,普通事情不敢勞煩,但夫婿的事,想必你是願意聽的。”
“張執象於嘉靖十六年正月下山。”
“具體修行境界不知,料想還未結丹,但舟山一行,武林大會奪魁,擊敗上泉信綱、陸西星……”
王直主要說的是張執象的事。
王絳闕的四個哥哥,上麵三個都與她親近些,逢年過節都會寫信問候,送些禮物,王絳闕到沁源後,上麵三個哥哥都去看過她,唯獨王直沒有。
他說王絳闕不給他寫信,其實他也沒給王絳闕寫過。
人聰明到一定程度,親情這些東西會莫名淡薄一些,特別是兩個極聰明的人,當然,這種淡薄隻是在表麵上,因為他們都覺得沒必要而已。
實際上對青羊山起義軍的幫助,是王直給的最多。
例如。
沁源下遊的安澤縣,縣令其實是王直的人。
王直是在揚州之戰後送出的這封信,不僅僅是為了介紹張執象出山以來做的事情,更多的是通過張執象與嘉靖的動向來說明世界局勢的變化。
信的最後,王直說:“張執象和嘉靖雖然有意放棄皇權,但會保留帝製。”
“四哥我也看過張執象寫給你的那些革命理論,我並不認為張執象是顧慮於嘉靖的交情才會如此,張執象應該是認為馬學那一套無法達到他的期望,正在尋找新的道路。”
“不管怎樣,張執象無意推翻大明這點,是可以肯定的。”
“革命理論畢竟是張執象傳授,我們哪怕實踐的不錯,所用所學也隻是一鱗半爪,未來該如何走更是盲人摸象。”
“大抵還是會出錯的,這條路應該是走不通的,即便在未來,它會成為勢不可擋的潮流,但現在這個時代,並不是能夠長出這顆參天大樹的土壤。”
“青羊山起義軍何去何從,絳兒還得仔細考慮。”
“四哥希望你能早日脫身。”
王直在勸她離開。
王家一直認為“人”才是一切的核心,如果是張執象來搞革命,王直也好,王源之也好,他們都會支持,並認可能夠成功。
因為隻有張執象那樣的人,才會保證革命不會很快變質。
能夠順利的席卷天下,並且維持至少二三十年的黃金時期,去給這個世界帶來翻天覆地的實質上的變化,進入一個嶄新的時代,為未來的發展打下夯實的基礎。
但,那得是張執象。
他們王家並不是純粹的理想主義者,不可能做到那個地步,哪怕再聰明也不行,因為這不是聰明不聰明的事情,亦或者,這件事,越傻越好。
而且。
王直認為即便用革命這套推翻大明,建立了新的國度,沒有二三十年齊心協力的艱苦奮鬥,生產力和社會結構不會出現實質性改變,百姓的生活水平也不會有大的變化。
一群“不得要領”的人,用這套理論去建立的新世界。
是不可能維持二三十年的艱苦奮鬥的,在有實質性變化之前,新的秩序就會崩潰,舊的秩序又被推翻,那才是真正的災難。
王絳闕不是不知道這個道理,但,青羊山起義軍也好,沁源縣作為根據地的十多萬百姓也好,她已經不可能放棄這裏了。
心情有些沉重。
王絳闕跟學生們說了聲,便返回家中。
是一個小院子,有四間房,平時都是她跟銀翹住這裏,半個月前王源之來了,家中便多了個人,在這個大家都去春耕的時候,王源之偏生在院子裏喝茶看書,享受午後的悠閑。
說是看女兒,其實是來度假的。
外界的事情一概不管,沁源這裏又如同世外桃源一樣,是真舒服。
“不論多少次,總感覺爹這樣像是個大腹便便的富家翁。”王絳闕將王直的來信遞給王源之,順便吐槽了句。
王源之笑道:“來了這世外桃源,可不就當個安樂的富家翁?”
“王直那小子能耐,我也少管點事,樂得清閑。”
“說不定哪天就真長胖了,也挺不錯的。”
他笑著打開信,信上的內容,有半數他們父女是知曉的,天問如今交給了王絳闕,隻因為在沁源這裏,王絳闕為了避嫌,沒有讓情報來往特別密集,隻十天匯報一次。
本來過兩天,也會有情報送來。
隻是張執象太能折騰了,幾天功夫便打了場大戰。
“四哥的信,爹怎麽看?”
王絳闕給自己倒了杯茶卻沒有喝,隻是端著茶杯沉思著,王源之看完信,說道:“不是你四哥擔憂,而是這一套東西,終究是要爆開的。”
“從小到大就給孩子們灌輸的平等,告訴他們要反抗剝削,解放世界。”
“現在還可以用積蓄實力來抑製擴張,這個理由能成,還是因為最早的那批青羊山起義軍缺乏進取心,他們對於這種安樂的生活很滿意。”
“可孩子們不一樣。”
“九年了啊,最早的那批孩子已經長大了,未來將是他們主導青羊山起義軍,他們就像早上的太陽,是充滿了朝氣的。”
<a id="ads" href="/">【本站首發,最快更新】</a>
“他們不會一直窩在這個山溝溝裏的。”
“外麵的一切世界,在他們看來就是腐朽的,他們必須戰鬥,必須拯救勞苦大眾。”
“他們要做的事情,不是你可以阻止的,也不是張執象、嘉靖他們可以阻止的,哪怕這個時代還不足以支撐他們,他們也會去嚐試,不撞南牆,不會回頭的。”
“絳兒啊。”
“早點想辦法,早點讓張執象來處理,至少未來,不會流那麽多血的。”
207、不撞南牆,難以回頭
在沁源縣,所有人都都要參與勞動,哪怕是學校裏的教師也要帶著學生下田插秧。
五六歲的孩童還未進學,倒是最為快樂,孩童們打著赤腳,跟著大人們勞動,歡快的追逐著,踩在泥土地上,地氣會從腳底傳上來,讓孩童們身體健康,一年也少有病痛。
沁源縣水源充足。
這些年修堤壩,挖溝渠,開墾了不少水田,耕牛犁過地後,細膩的泥土在一層水麵下柔柔的,隻有赤著腳踏進田地裏才好行走。
當然少不了螞蟥、田螺、泥鰍這些的小東西,但農民們司空見慣,基本都不當回事。
孩子們會捉泥鰍,也會捉螞蟥來玩。
小男孩們將螞蟥亂丟,膽小的女孩們則哇哇大叫,膽子大的則上手抓住,予以還擊,雖然是春耕,但也樂趣頗多。
學校裏的教師帶學生出來耕種,任務也不繁重。
在這片小學負責的區域裏,一個十七八歲的少女,穿著樸素的麻布衣,領著幾名乖巧的女孩,在安靜的插秧,倒是沒有參與玩鬧。
挽起的褲腳,泥土沾染雪白的肌膚,讓人看得心驚。
生怕有不開眼的螞蟥襲擊,也怕有細石刺破,這樣的姑娘,似乎並不應該出現在田地裏。
“好奇怪,每次跟先生一起下地,就沒有螞蟥了誒。”
有個小女孩稀奇的說道,其他同學也跟著附和,說:“大家還擔心先生會被螞蟥咬呢,我看,螞蟥知道先生是菩薩下凡,不敢過來哩。”
小姑娘們笑作一團,被稱作先生的絕色少女隻是輕輕笑了笑。
並非是因為什麽菩薩。
那些螞蟥不敢過來的緣故,是她身上的那塊龍鱗,龍威擴散,螞蟥不敢靠近,泥鰍倒是來的多了,她經過的田裏,泥鰍總是要長得壯實一些。
“青陽先生。”
“青陽先生。”
遠處的田埂上有一個小男孩跑過來,揮舞著信封喊道:“有先生的信。”
因為青陽黨是王絳闕創立的,她這些年又多是在教書,故而大家都喚她“青陽先生”。
王絳闕在水中洗了洗手,便在裙上擦著水,向田邊走去,接過了信封,看了眼封麵的字,便走上田埂,在一處樹蔭下
“吾妹親啟,王直。”
“一別多年,也不見絳兒來信,當哥哥的甚是心痛,知你繁忙,普通事情不敢勞煩,但夫婿的事,想必你是願意聽的。”
“張執象於嘉靖十六年正月下山。”
“具體修行境界不知,料想還未結丹,但舟山一行,武林大會奪魁,擊敗上泉信綱、陸西星……”
王直主要說的是張執象的事。
王絳闕的四個哥哥,上麵三個都與她親近些,逢年過節都會寫信問候,送些禮物,王絳闕到沁源後,上麵三個哥哥都去看過她,唯獨王直沒有。
他說王絳闕不給他寫信,其實他也沒給王絳闕寫過。
人聰明到一定程度,親情這些東西會莫名淡薄一些,特別是兩個極聰明的人,當然,這種淡薄隻是在表麵上,因為他們都覺得沒必要而已。
實際上對青羊山起義軍的幫助,是王直給的最多。
例如。
沁源下遊的安澤縣,縣令其實是王直的人。
王直是在揚州之戰後送出的這封信,不僅僅是為了介紹張執象出山以來做的事情,更多的是通過張執象與嘉靖的動向來說明世界局勢的變化。
信的最後,王直說:“張執象和嘉靖雖然有意放棄皇權,但會保留帝製。”
“四哥我也看過張執象寫給你的那些革命理論,我並不認為張執象是顧慮於嘉靖的交情才會如此,張執象應該是認為馬學那一套無法達到他的期望,正在尋找新的道路。”
“不管怎樣,張執象無意推翻大明這點,是可以肯定的。”
“革命理論畢竟是張執象傳授,我們哪怕實踐的不錯,所用所學也隻是一鱗半爪,未來該如何走更是盲人摸象。”
“大抵還是會出錯的,這條路應該是走不通的,即便在未來,它會成為勢不可擋的潮流,但現在這個時代,並不是能夠長出這顆參天大樹的土壤。”
“青羊山起義軍何去何從,絳兒還得仔細考慮。”
“四哥希望你能早日脫身。”
王直在勸她離開。
王家一直認為“人”才是一切的核心,如果是張執象來搞革命,王直也好,王源之也好,他們都會支持,並認可能夠成功。
因為隻有張執象那樣的人,才會保證革命不會很快變質。
能夠順利的席卷天下,並且維持至少二三十年的黃金時期,去給這個世界帶來翻天覆地的實質上的變化,進入一個嶄新的時代,為未來的發展打下夯實的基礎。
但,那得是張執象。
他們王家並不是純粹的理想主義者,不可能做到那個地步,哪怕再聰明也不行,因為這不是聰明不聰明的事情,亦或者,這件事,越傻越好。
而且。
王直認為即便用革命這套推翻大明,建立了新的國度,沒有二三十年齊心協力的艱苦奮鬥,生產力和社會結構不會出現實質性改變,百姓的生活水平也不會有大的變化。
一群“不得要領”的人,用這套理論去建立的新世界。
是不可能維持二三十年的艱苦奮鬥的,在有實質性變化之前,新的秩序就會崩潰,舊的秩序又被推翻,那才是真正的災難。
王絳闕不是不知道這個道理,但,青羊山起義軍也好,沁源縣作為根據地的十多萬百姓也好,她已經不可能放棄這裏了。
心情有些沉重。
王絳闕跟學生們說了聲,便返回家中。
是一個小院子,有四間房,平時都是她跟銀翹住這裏,半個月前王源之來了,家中便多了個人,在這個大家都去春耕的時候,王源之偏生在院子裏喝茶看書,享受午後的悠閑。
說是看女兒,其實是來度假的。
外界的事情一概不管,沁源這裏又如同世外桃源一樣,是真舒服。
“不論多少次,總感覺爹這樣像是個大腹便便的富家翁。”王絳闕將王直的來信遞給王源之,順便吐槽了句。
王源之笑道:“來了這世外桃源,可不就當個安樂的富家翁?”
“王直那小子能耐,我也少管點事,樂得清閑。”
“說不定哪天就真長胖了,也挺不錯的。”
他笑著打開信,信上的內容,有半數他們父女是知曉的,天問如今交給了王絳闕,隻因為在沁源這裏,王絳闕為了避嫌,沒有讓情報來往特別密集,隻十天匯報一次。
本來過兩天,也會有情報送來。
隻是張執象太能折騰了,幾天功夫便打了場大戰。
“四哥的信,爹怎麽看?”
王絳闕給自己倒了杯茶卻沒有喝,隻是端著茶杯沉思著,王源之看完信,說道:“不是你四哥擔憂,而是這一套東西,終究是要爆開的。”
“從小到大就給孩子們灌輸的平等,告訴他們要反抗剝削,解放世界。”
“現在還可以用積蓄實力來抑製擴張,這個理由能成,還是因為最早的那批青羊山起義軍缺乏進取心,他們對於這種安樂的生活很滿意。”
“可孩子們不一樣。”
“九年了啊,最早的那批孩子已經長大了,未來將是他們主導青羊山起義軍,他們就像早上的太陽,是充滿了朝氣的。”
<a id="ads" href="/">【本站首發,最快更新】</a>
“他們不會一直窩在這個山溝溝裏的。”
“外麵的一切世界,在他們看來就是腐朽的,他們必須戰鬥,必須拯救勞苦大眾。”
“他們要做的事情,不是你可以阻止的,也不是張執象、嘉靖他們可以阻止的,哪怕這個時代還不足以支撐他們,他們也會去嚐試,不撞南牆,不會回頭的。”
“絳兒啊。”
“早點想辦法,早點讓張執象來處理,至少未來,不會流那麽多血的。”
207、不撞南牆,難以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