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章艦炮雄威上
王銳自然不是一時衝動了,他當然知道此事的重要,‘交’給其他人又怎能放心?而且這件事情是由他提議,估計別人也不敢‘插’手,最後一樣還是落在自己頭上。既然如此,那索‘性’主動一點好了,還能讓小皇帝高興。
眼下見朱由檢果然大喜,眾人紛紛‘露’出意外的表情,他不由得暗暗一笑。
對於慶典一事,王銳早已思慮了很久,當然是有了把握這才提出。要想彰顯所謂的天朝之威並不難,一是讓那些海外藩國和‘蒙’古諸部見識一下新式火器的厲害;二是搞一個華麗之極的慶典儀式,相信必能將這些家夥全都鎮住。
新式火器自不必說了,大明能有今天、王銳能有今天,全是仰仗了這遠超時代的看家法寶。隻要是這個時代的正常人,見之想不感到震撼也絕不可能。
關於慶典儀式,王銳亦想好了新的‘花’樣。
即使是沒有王銳的‘插’手,明朝也仍是當時世界上科技和文化上數一數二的國家。尤其是悠久、燦爛的文化,極少有國家、民族可以匹敵,這也是為什麽我們總喜歡將他人當作蠻夷的主要原因。
那些海外藩國和‘蒙’古諸部想必沒真正見識過大明皇家的威儀,隻需將往昔節日裏盛大的慶典儀式拿出來,估計就夠他們驚歎的了。
但王銳卻認為這樣還遠遠不夠,他要的是徹頭徹尾地震撼,要讓海外藩國和‘蒙’古諸部感到自己的確是蠻夷,從心底對大明感到真正地敬畏,這才真正能顯示出天朝之威。
因此他打算再一次借鑒現代的經驗,搞一個前所未有的盛大儀式,不但令海外藩國和‘蒙’古諸部,而且讓小皇帝和文武百官也一樣看傻了眼!
王銳如此有信心的原因很簡單,因為現代有不少經典的奧運會、世界杯的開幕式表演可以供他借鑒。
就說北京奧運會的開幕式吧,雖不敢說後無來者,但卻敢說是前無古人的。而且將了來即使是超越,也多半是由我們中國人自己來完成,老外恐怕是不太可能了。刨除那些高科技的聲光元素,其中能夠借鑒的東西還有很多,王銳相信其必能引起轟動。
因此王銳覺得這些並不算難,隻需要‘精’心準備和砸錢即可。真正難的事情是與海外藩國的外‘交’和同‘蒙’古諸部的軍火買賣,那是雙方的鬥智鬥勇,其中的變數很多,就像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一樣,絕不容有半點疏忽。
事情就這樣最終定了下來,慶典的日期定在了八月二十四,那正是崇禎兩年前登基改元的日子。
眼下離慶典大約還有5個多月的時間,由於不需要在創意上費太多的功夫,因此時間應該足夠用。
龍虎豹象四衛的冬季魔鬼訓練已然告一段落,讓王銳感到高興的是竟沒有一個人被淘汰,全部都通過了嚴酷的考驗。這似乎是有些匪夷所思,其實也十分正常。想當初龍虎衛那些“戲子兵”都全體通過了殘酷的魔鬼訓練,成為天下無敵的‘精’銳。這些新選拔的人原本就俱都是京師三大營和關寧軍的‘精’銳,自無通不過的道理。而且第一階段的魔鬼訓練難度較低,隻是“開胃菜”而已,更加嚴酷的考驗還在後麵。
但不管怎麽說,已經通過了第一階段魔鬼訓練和隊列訓練的龍虎豹象四衛麵貌煥然一新,已是初‘露’‘精’銳鋒芒,從中選拔‘精’銳進行大型團體‘操’的演練自是毫無問題。5個多月的時間雖然緊了點,但也應該問題不大。
時間緊迫,因此領旨之後,王銳立刻就開始了忙碌。他仿效現代的模式,先馬上成立了一個慶典組委會,自己牽頭掛帥,然後將所有相關各部的頭兒和自己的一幹‘精’兵強將全拉了進來,明確分工、各司其職。
所有的人都知道這慶典的重要‘性’,又有王銳親自掛帥,誰敢不給麵子?敢有任何敷衍了事?這不單是不敢違拗的問題,更是一個巴結和展示自我的絕佳機會。楊鶴與洪承疇的例子人人看得清楚、明白,心知隻要能夠得到威國公的賞識,飛黃騰達便指日可待。
因此他一將任務分派下去,相關部‘門’、人等無不遵行無誤,不敢有絲毫懈怠。慶典組委會成立的第二天,所有相關的準備工作就已經開始展開。
對於其他的事情,王銳仍像以前一樣,隻管大麵、提要求和監督執行。但對慶典儀式,這一次他卻是親自上陣。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所有的創意隻有他一個人最清楚,他隻好來當這個總導演了。
他先將相關的人找來,特別組成了一個專‘門’負責慶典儀式的團隊。然後將自己的創意詳細闡述,並通過團隊討論、完善,最終定下了具體的方案。
緊接著王銳又做了分工,禮部、工部負責場地、服裝、道具等事宜,史梁和周寧則負責從龍虎豹象四衛中挑選人手,開始進行大型團體‘操’的演練。
忙了差不多有一個多月的功夫,一切才全都漸漸進入正軌,有條不紊地進行。而王銳也終於能喘上一口氣,將所有的事情‘交’與了謝天博負責,自己暫時脫身出來。
需要他‘操’心的事務太多,每一件都不在這慶典儀式之下,比如說海事、船舶、海龍衛等等。
經過半年多的努力奮戰,船舶研究局那裏總算傳來了好消息,艦炮的研製已經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
王銳聞報大喜,恰巧此時慶典儀式的準備工作已經有條不紊地展開,因此他暫時脫身出來,立刻趕往了大沽口。
在孫傳庭的不懈努力下,眼下京津船舶局已然初具規模。在大沽口,第一個造船塢已基本完工,水師基地的內河船塢與外海碼頭也已竣工大半。
王銳一到大沽口,首先就去參觀了造船塢。剛一進船塢,他的眼睛就不禁一亮,有些目不暇接的感覺。
隻見船塢中有四個長方形的大水塘,長約300米,寬40米,深5米左右,分別編號為一至四塢。
水塘旁邊就是造船台,還有木料加工場地。船台和滑道相結合,外形和鐵路相似,由枕木、滑板和木墩組成。枕木分大小兩種。滑板寬距可以調節。滑板上平置兩行承架船體的木墩,共十三對,兩兩相對排列,高一米左右。在船底鑽孔、打釘、艌縫,這樣的高度恰巧比較合適。
船台南側有木料加工場地,場地上有烘彎木料的“彎木地牛”結構。還有下料時劃線用的劃線鉛塊,以及鐵鑄、鐵鑿、鐵釘和艌縫用的“掙鑿”,此外還有取垂線用的方錐形木垂球等等。一應工具俱全,王銳大多數都不認識。
眼下戰艦的設計還沒有完成,但孫傳庭已網羅了大批的工匠。並且造船塢也並沒有閑著,而是先造沙船和福船。一支艦隊不可能隻有戰艦,還要有大量的輔助艦隻。另外通過沙船和福船的建造,一方麵測試和完善船塢的各項功能,另一方麵來積累經驗。
中國是世界上造船曆史最悠久的國家之一,我國古代航海木帆船中的沙船、鳥船、福船、廣船等等是最有名的船舶類型,尤以沙船和福船馳名於中外。
沙船方頭方尾,俗稱“方艄”;甲板麵寬敞,型深小,幹舷低;采用大梁拱,使甲板能迅速排‘浪’;有“出艄”便於安裝升降舵,有“虛艄”便於‘操’縱艄篷:多桅多帆,航速比較快,舵麵積大又能升降,出海時部分舵葉降到船底以下,能增加舵的效應,減少橫漂,遇淺水可以把舵升上。
它的前身,可以上溯到‘春’秋時期,在宋代稱“防沙平底船”,在元代稱“平底船”,明代才通稱“沙船”。鄭和七次下“西洋”,船隊之中就頗多這種船。
福船是一種尖底海船,以行駛於南洋和遠海著稱,宋人說:“海舟以福建為上。”
明代的水師就以福船為主要的戰船,其高大如樓,底尖上闊,首尾高昂,兩側有護板。全船分四層,下層裝土石壓艙,二層住兵士,三層是主要‘操’作場所,上層是作戰場所,居高臨下,弓箭火炮向下發,往往能克敵製勝。此外福船首部高昂,又有堅強的衝擊裝置,乘風下壓能犁沉敵船,多用船力取勝。
王銳以前隻知道西方列強的船堅炮利,對中國古代的造船和船舶了解得不多。因此這時親眼所見,聽了詳細介紹,不禁感到又驚又喜。
其實我國古代造船技術的特點,是能創造出可以適應各種不同地理環境、各種不同‘性’能要求的優良船型。例如,周代的方舟,是一種雙體船。戰國時期有舫船,也是兩船並連在一起的雙體船,不僅能提高穩‘性’,更便於裝貨載人。
漢代的樓船非常高大雄壯,三國時期海上大船長二十多丈。唐代有海鶻船,又出現新型漕船叫歇艎支江船。宋代最大的車船槳輪船,長三十六丈,寬四丈一尺。明代有鄭和寶船,還有兩頭船、蜈蚣船、連環舟、子母舟以及其他新型船艦。連環舟分前後兩截,前截衝炸敵船,後截脫環駛回。也經驗長時期地用於民間運輸,也很方便,在彎曲小河中可以分成兩截,便於轉彎。子母舟後部中空藏小船,入敵陣後發火和敵船同毀,戰士則乘小船安全返回。
我國古代的船工還善於吸取各種優良船型的優點,綜合起來,創造新船型。比如宋代的江海兩用船,就是采用湖船底、戰船蓋、海船頭尾的新船型。
王銳在孫傳庭的陪同下將船塢仔仔細細參觀了一遍,隻感到眼界大開。他沒想到孫傳庭的動作這麽快,當下誇讚了一番。
貝阿特麗絲此番也一同前來,這段時間她都一直忙於潛心設計戰艦和參與艦炮的研製,船塢的建造自是也參與其中。盡管早已經見識過寶船的圖紙,但大明的造船和船舶水平之高仍是超出了她的想象。她大加讚賞的同時亦感到喜出望外,從中學到了許多東西,得到了不少啟發。
參觀過了船塢,接下來自然便是今日的主題,要正式對大明的第一代新式艦炮進行檢驗!
艦炮和其他的火炮一樣,最早來源於發石機。16世紀末期,由於管型武器的發展,臼炮和榴彈炮開始逐漸廣泛使用爆炸‘性’燃燒彈‘藥’,艦船上也開始安裝甲板,設置火炮。此時的火炮不再是接舷戰時期的輔助武器,而是能夠獨立作戰的艦炮。但這種艦炮準確率低、‘射’程近,實際上就是將陸上的火炮搬到了船上,還不能算作真正意義上的艦炮。
美國南北戰爭期間,美國北方海軍的小型裝甲炮艦“莫尼特”號首次采用了封閉的回旋式炮塔,與陸上的火炮完全不同,才算是真正現代艦炮的鼻祖。它與南方邦聯海軍的“弗吉尼亞”號裝甲艦之間發生了首次近代意義上的海上炮戰——1862年的漢普敦海戰。
而在此之前,從1588-1850年,艦炮在戰艦上的布置方式沒有發生大的變化,這一時期的戰列艦和巡洋艦,主要的火炮均配置在兩舷,火炮的旋轉角度也很小。海戰的戰術和方式就是盡量搶占到有利位置,用側舷火炮對敵人進行猛烈‘射’擊。
到了1845年,出現了後膛裝彈的線膛炮,由於線膛炮能夠發‘射’長圓形彈丸,使艦炮的‘射’程,‘精’度、‘射’程、機動‘性’都大為提高,並能穿透艦船裝甲。隨著艦船裝甲的增厚,艦炮發展到發‘射’被帽穿甲彈。因此,安裝於前、後裝甲板的艦上主炮口徑的大小成為火力強弱的主要依據。
這一時期的海戰方式為雙方軍艦接近到較近距離,以艦炮互‘射’的毀傷效果決定勝負。主炮口徑大,那麽它就身管長、‘射’程遠,從而成為海戰中的主角。
除了大明之外,眼下這個時代的火炮還遠遠沒有達到後膛裝彈線膛炮的水平,即使是英、荷、葡、西的無敵艦隊,也仍是前膛裝彈的原始火炮。
但是大明的情況卻不一樣,早已經有了新式火炮的強大基礎,因此王銳的要求自然也不相同,一開始就要研製具有真正現代意義上的艦炮!
王銳自然不是一時衝動了,他當然知道此事的重要,‘交’給其他人又怎能放心?而且這件事情是由他提議,估計別人也不敢‘插’手,最後一樣還是落在自己頭上。既然如此,那索‘性’主動一點好了,還能讓小皇帝高興。
眼下見朱由檢果然大喜,眾人紛紛‘露’出意外的表情,他不由得暗暗一笑。
對於慶典一事,王銳早已思慮了很久,當然是有了把握這才提出。要想彰顯所謂的天朝之威並不難,一是讓那些海外藩國和‘蒙’古諸部見識一下新式火器的厲害;二是搞一個華麗之極的慶典儀式,相信必能將這些家夥全都鎮住。
新式火器自不必說了,大明能有今天、王銳能有今天,全是仰仗了這遠超時代的看家法寶。隻要是這個時代的正常人,見之想不感到震撼也絕不可能。
關於慶典儀式,王銳亦想好了新的‘花’樣。
即使是沒有王銳的‘插’手,明朝也仍是當時世界上科技和文化上數一數二的國家。尤其是悠久、燦爛的文化,極少有國家、民族可以匹敵,這也是為什麽我們總喜歡將他人當作蠻夷的主要原因。
那些海外藩國和‘蒙’古諸部想必沒真正見識過大明皇家的威儀,隻需將往昔節日裏盛大的慶典儀式拿出來,估計就夠他們驚歎的了。
但王銳卻認為這樣還遠遠不夠,他要的是徹頭徹尾地震撼,要讓海外藩國和‘蒙’古諸部感到自己的確是蠻夷,從心底對大明感到真正地敬畏,這才真正能顯示出天朝之威。
因此他打算再一次借鑒現代的經驗,搞一個前所未有的盛大儀式,不但令海外藩國和‘蒙’古諸部,而且讓小皇帝和文武百官也一樣看傻了眼!
王銳如此有信心的原因很簡單,因為現代有不少經典的奧運會、世界杯的開幕式表演可以供他借鑒。
就說北京奧運會的開幕式吧,雖不敢說後無來者,但卻敢說是前無古人的。而且將了來即使是超越,也多半是由我們中國人自己來完成,老外恐怕是不太可能了。刨除那些高科技的聲光元素,其中能夠借鑒的東西還有很多,王銳相信其必能引起轟動。
因此王銳覺得這些並不算難,隻需要‘精’心準備和砸錢即可。真正難的事情是與海外藩國的外‘交’和同‘蒙’古諸部的軍火買賣,那是雙方的鬥智鬥勇,其中的變數很多,就像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一樣,絕不容有半點疏忽。
事情就這樣最終定了下來,慶典的日期定在了八月二十四,那正是崇禎兩年前登基改元的日子。
眼下離慶典大約還有5個多月的時間,由於不需要在創意上費太多的功夫,因此時間應該足夠用。
龍虎豹象四衛的冬季魔鬼訓練已然告一段落,讓王銳感到高興的是竟沒有一個人被淘汰,全部都通過了嚴酷的考驗。這似乎是有些匪夷所思,其實也十分正常。想當初龍虎衛那些“戲子兵”都全體通過了殘酷的魔鬼訓練,成為天下無敵的‘精’銳。這些新選拔的人原本就俱都是京師三大營和關寧軍的‘精’銳,自無通不過的道理。而且第一階段的魔鬼訓練難度較低,隻是“開胃菜”而已,更加嚴酷的考驗還在後麵。
但不管怎麽說,已經通過了第一階段魔鬼訓練和隊列訓練的龍虎豹象四衛麵貌煥然一新,已是初‘露’‘精’銳鋒芒,從中選拔‘精’銳進行大型團體‘操’的演練自是毫無問題。5個多月的時間雖然緊了點,但也應該問題不大。
時間緊迫,因此領旨之後,王銳立刻就開始了忙碌。他仿效現代的模式,先馬上成立了一個慶典組委會,自己牽頭掛帥,然後將所有相關各部的頭兒和自己的一幹‘精’兵強將全拉了進來,明確分工、各司其職。
所有的人都知道這慶典的重要‘性’,又有王銳親自掛帥,誰敢不給麵子?敢有任何敷衍了事?這不單是不敢違拗的問題,更是一個巴結和展示自我的絕佳機會。楊鶴與洪承疇的例子人人看得清楚、明白,心知隻要能夠得到威國公的賞識,飛黃騰達便指日可待。
因此他一將任務分派下去,相關部‘門’、人等無不遵行無誤,不敢有絲毫懈怠。慶典組委會成立的第二天,所有相關的準備工作就已經開始展開。
對於其他的事情,王銳仍像以前一樣,隻管大麵、提要求和監督執行。但對慶典儀式,這一次他卻是親自上陣。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所有的創意隻有他一個人最清楚,他隻好來當這個總導演了。
他先將相關的人找來,特別組成了一個專‘門’負責慶典儀式的團隊。然後將自己的創意詳細闡述,並通過團隊討論、完善,最終定下了具體的方案。
緊接著王銳又做了分工,禮部、工部負責場地、服裝、道具等事宜,史梁和周寧則負責從龍虎豹象四衛中挑選人手,開始進行大型團體‘操’的演練。
忙了差不多有一個多月的功夫,一切才全都漸漸進入正軌,有條不紊地進行。而王銳也終於能喘上一口氣,將所有的事情‘交’與了謝天博負責,自己暫時脫身出來。
需要他‘操’心的事務太多,每一件都不在這慶典儀式之下,比如說海事、船舶、海龍衛等等。
經過半年多的努力奮戰,船舶研究局那裏總算傳來了好消息,艦炮的研製已經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
王銳聞報大喜,恰巧此時慶典儀式的準備工作已經有條不紊地展開,因此他暫時脫身出來,立刻趕往了大沽口。
在孫傳庭的不懈努力下,眼下京津船舶局已然初具規模。在大沽口,第一個造船塢已基本完工,水師基地的內河船塢與外海碼頭也已竣工大半。
王銳一到大沽口,首先就去參觀了造船塢。剛一進船塢,他的眼睛就不禁一亮,有些目不暇接的感覺。
隻見船塢中有四個長方形的大水塘,長約300米,寬40米,深5米左右,分別編號為一至四塢。
水塘旁邊就是造船台,還有木料加工場地。船台和滑道相結合,外形和鐵路相似,由枕木、滑板和木墩組成。枕木分大小兩種。滑板寬距可以調節。滑板上平置兩行承架船體的木墩,共十三對,兩兩相對排列,高一米左右。在船底鑽孔、打釘、艌縫,這樣的高度恰巧比較合適。
船台南側有木料加工場地,場地上有烘彎木料的“彎木地牛”結構。還有下料時劃線用的劃線鉛塊,以及鐵鑄、鐵鑿、鐵釘和艌縫用的“掙鑿”,此外還有取垂線用的方錐形木垂球等等。一應工具俱全,王銳大多數都不認識。
眼下戰艦的設計還沒有完成,但孫傳庭已網羅了大批的工匠。並且造船塢也並沒有閑著,而是先造沙船和福船。一支艦隊不可能隻有戰艦,還要有大量的輔助艦隻。另外通過沙船和福船的建造,一方麵測試和完善船塢的各項功能,另一方麵來積累經驗。
中國是世界上造船曆史最悠久的國家之一,我國古代航海木帆船中的沙船、鳥船、福船、廣船等等是最有名的船舶類型,尤以沙船和福船馳名於中外。
沙船方頭方尾,俗稱“方艄”;甲板麵寬敞,型深小,幹舷低;采用大梁拱,使甲板能迅速排‘浪’;有“出艄”便於安裝升降舵,有“虛艄”便於‘操’縱艄篷:多桅多帆,航速比較快,舵麵積大又能升降,出海時部分舵葉降到船底以下,能增加舵的效應,減少橫漂,遇淺水可以把舵升上。
它的前身,可以上溯到‘春’秋時期,在宋代稱“防沙平底船”,在元代稱“平底船”,明代才通稱“沙船”。鄭和七次下“西洋”,船隊之中就頗多這種船。
福船是一種尖底海船,以行駛於南洋和遠海著稱,宋人說:“海舟以福建為上。”
明代的水師就以福船為主要的戰船,其高大如樓,底尖上闊,首尾高昂,兩側有護板。全船分四層,下層裝土石壓艙,二層住兵士,三層是主要‘操’作場所,上層是作戰場所,居高臨下,弓箭火炮向下發,往往能克敵製勝。此外福船首部高昂,又有堅強的衝擊裝置,乘風下壓能犁沉敵船,多用船力取勝。
王銳以前隻知道西方列強的船堅炮利,對中國古代的造船和船舶了解得不多。因此這時親眼所見,聽了詳細介紹,不禁感到又驚又喜。
其實我國古代造船技術的特點,是能創造出可以適應各種不同地理環境、各種不同‘性’能要求的優良船型。例如,周代的方舟,是一種雙體船。戰國時期有舫船,也是兩船並連在一起的雙體船,不僅能提高穩‘性’,更便於裝貨載人。
漢代的樓船非常高大雄壯,三國時期海上大船長二十多丈。唐代有海鶻船,又出現新型漕船叫歇艎支江船。宋代最大的車船槳輪船,長三十六丈,寬四丈一尺。明代有鄭和寶船,還有兩頭船、蜈蚣船、連環舟、子母舟以及其他新型船艦。連環舟分前後兩截,前截衝炸敵船,後截脫環駛回。也經驗長時期地用於民間運輸,也很方便,在彎曲小河中可以分成兩截,便於轉彎。子母舟後部中空藏小船,入敵陣後發火和敵船同毀,戰士則乘小船安全返回。
我國古代的船工還善於吸取各種優良船型的優點,綜合起來,創造新船型。比如宋代的江海兩用船,就是采用湖船底、戰船蓋、海船頭尾的新船型。
王銳在孫傳庭的陪同下將船塢仔仔細細參觀了一遍,隻感到眼界大開。他沒想到孫傳庭的動作這麽快,當下誇讚了一番。
貝阿特麗絲此番也一同前來,這段時間她都一直忙於潛心設計戰艦和參與艦炮的研製,船塢的建造自是也參與其中。盡管早已經見識過寶船的圖紙,但大明的造船和船舶水平之高仍是超出了她的想象。她大加讚賞的同時亦感到喜出望外,從中學到了許多東西,得到了不少啟發。
參觀過了船塢,接下來自然便是今日的主題,要正式對大明的第一代新式艦炮進行檢驗!
艦炮和其他的火炮一樣,最早來源於發石機。16世紀末期,由於管型武器的發展,臼炮和榴彈炮開始逐漸廣泛使用爆炸‘性’燃燒彈‘藥’,艦船上也開始安裝甲板,設置火炮。此時的火炮不再是接舷戰時期的輔助武器,而是能夠獨立作戰的艦炮。但這種艦炮準確率低、‘射’程近,實際上就是將陸上的火炮搬到了船上,還不能算作真正意義上的艦炮。
美國南北戰爭期間,美國北方海軍的小型裝甲炮艦“莫尼特”號首次采用了封閉的回旋式炮塔,與陸上的火炮完全不同,才算是真正現代艦炮的鼻祖。它與南方邦聯海軍的“弗吉尼亞”號裝甲艦之間發生了首次近代意義上的海上炮戰——1862年的漢普敦海戰。
而在此之前,從1588-1850年,艦炮在戰艦上的布置方式沒有發生大的變化,這一時期的戰列艦和巡洋艦,主要的火炮均配置在兩舷,火炮的旋轉角度也很小。海戰的戰術和方式就是盡量搶占到有利位置,用側舷火炮對敵人進行猛烈‘射’擊。
到了1845年,出現了後膛裝彈的線膛炮,由於線膛炮能夠發‘射’長圓形彈丸,使艦炮的‘射’程,‘精’度、‘射’程、機動‘性’都大為提高,並能穿透艦船裝甲。隨著艦船裝甲的增厚,艦炮發展到發‘射’被帽穿甲彈。因此,安裝於前、後裝甲板的艦上主炮口徑的大小成為火力強弱的主要依據。
這一時期的海戰方式為雙方軍艦接近到較近距離,以艦炮互‘射’的毀傷效果決定勝負。主炮口徑大,那麽它就身管長、‘射’程遠,從而成為海戰中的主角。
除了大明之外,眼下這個時代的火炮還遠遠沒有達到後膛裝彈線膛炮的水平,即使是英、荷、葡、西的無敵艦隊,也仍是前膛裝彈的原始火炮。
但是大明的情況卻不一樣,早已經有了新式火炮的強大基礎,因此王銳的要求自然也不相同,一開始就要研製具有真正現代意義上的艦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