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一章艦炮雄威下
在艦炮發展的曆史上,曾出現過以下幾種火炮的類型:
主炮:主炮是戰艦上所安裝的火炮中口徑最大者。在火炮主宰海戰的時代,戰艦的主炮要能在海戰中擊毀同級別的敵艦,部分專‘門’用途的艦艇,如海防艦和巡洋艦,則要求主炮能夠擊毀比它級別更高的敵艦。主炮的口徑依戰艦級別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一些小型艦艇的主炮,可能隻相當於大型戰艦上的副炮。
1886年,當時遠東作戰能力最強的中國北洋水師鐵甲艦“定遠號”出訪日本長崎,其4‘門’405毫米口徑主炮引起日本全國轟動,日軍視之“甚於虎豹”。隨即將其造艦計劃的主炮口徑定為420毫米,超過了定遠艦。
在一戰的日德兩國的蘭海戰中,英、德雙方戰列艦的巨型主炮互相‘射’擊令人驚心動魄,幾萬噸的戰艦在艦炮齊‘射’的強大火力下沉沒,當時雙方最大‘交’戰距離約為14千米。
這次海戰對各國產生了強烈的震撼,爭相建造“大艦巨炮”以奪得製海權。戰列艦等主力艦隻的多少、以及主炮口徑的大小成為評價海軍作戰能力的重要標誌。
此後,各國紛紛製定“大艦巨炮”計劃。例如:著名的戰列艦“埤斯麥”排水量為4.5萬噸,主炮8‘門’,口徑381毫米,是德國威力最大的戰艦。而日本由於中日甲午戰爭以及日俄的對馬海戰的勝利,更加‘迷’信“大艦巨炮”主義。窮兵黷武,壓縮其他方麵的經費而重點建設“大和”、“武藏”等超級戰列艦,光其排水量就達到約7萬噸,相當於現代大型航空母艦的重量,裝備有3聯裝主炮3座。當時日本海軍對其主炮口徑保密,稱為94式身長45倍口徑400毫米火炮,實際口徑則為457毫米,僅主炮的炮塔旋回部就重約2700噸,相當於一艘中型驅逐艦的排水量,一顆炮彈更是重達1.452噸!
這種“大艦巨炮主義”一直在海戰思想中占據了壟斷地位,直到海軍航空兵和導彈的崛起,才正式讓位。
不過眼下限於工業製造的水平,還不可能生產出數百毫米口徑的巨炮。而且現在仍是木製風帆戰艦的時代,還沒有以蒸汽為動力的鐵甲艦,不需要如此口徑的巨炮,就能夠對敵艦形成致命的打擊。像前番的那艘“海神號”無敵戰艦,在75毫米新式火炮兩輪齊‘射’的打擊下就已經灰飛煙滅。
除了主炮之外,還曾有過二級主炮。這是19世紀末期一度流行的一種戰列艦火炮配置形式,可追溯到風帆戰列艦的時代。當時為盡量降低戰艦的中心,於是便在戰列艦舷側的下層甲板中安裝磅數較大、重量也較大的火炮,上層甲板則安裝稍小的火炮。
19世紀末期,為對付日益強大的安裝了速‘射’炮的大型裝甲巡洋艦,這一時期的戰列艦在安裝4‘門’主炮的同時,往往還再安裝4-8‘門’口徑在203-305毫米的二級主炮。但由於二級主炮在對付同級別戰列艦時威力不足,因此在戰列艦發展史上隻是曇‘花’一現,很快便淹沒在曆史的洪流中。
另外還有副炮,其口徑較小、主要用於對付小型艦艇或防空的火炮。副炮在戰艦上的安裝數量一般較多,以對付數量眾多的小型艦艇和飛機。
當然,眼下這個時代還沒有飛機,但副炮卻是一樣少不了。因為對付敵人的小型艦隻是不太可能用主炮的,那樣豈不是如同用大炮來打蚊子?
今日要試‘射’的艦炮並無主炮、副炮之分,關鍵在於整體是否達到了真正現代意義上的艦炮要求。至於主、副之分,隻是口徑大小不同罷了。
王銳抑製住興奮的心情,在孫傳庭等人的陪同下很快來到了水師基地的外海碼頭。
那裏正停泊著一艘福船,已然揚帆待發,就等待著他的到來。
這艘福船看上去與船塢中正在建造的福並沒有太大的區別,當然,除了艦首甲板上那‘門’威武的艦炮。這炮可不是將75毫米的新式火炮固定在了甲板上,而是帶有封閉回旋式炮塔的真正艦炮!
看著那帶有優美弧度的半球形炮塔和直指碧海的數米長炮管,王銳的眼睛一亮,‘射’出欣喜之極的光芒。
他二話不說,快步通過踏板登上船去,來到了炮塔之旁,繞著其轉了兩圈,一邊上下仔細打量,一邊用手輕輕撫摩和拍打那鐵灰‘色’的鋼製外殼。
林斌、張聖泉和鄧‘玉’函等人早已等候在那裏,他們三人是這艦炮的總設計師。看到王銳的樣子,三人相視而笑,心中都感到欣慰和高興。雖說這艦炮係統的總體創意仍是來自於王銳,但他們三人為了將其實現可謂是殫‘精’竭慮,耗費了無數心血,同時還有很多完善和改進,這才有了今日的成果。眼下盡管還沒有進行試‘射’,但看了王銳高興和滿意的樣子,三人已是感到十分興奮。
沒錯,艦炮是一個複雜而又‘精’密的係統,可不是隻有炮塔和炮身那麽簡單,它是由俯仰機構、炮塔、基座、供彈係統、瞄準及隨動係統、電氣動力和控製係統構成。
俯仰機構是將艦炮安裝在一個可俯仰的搖架上,除了火炮身管之外,搖架上必須附帶的設備還包括:火炮的液壓駐退機、炮‘門’和擊發機構、裝填機構。
裝填機是艦炮的核心部分,它與炮身連接在一起,由輸彈機構、壓彈機、擊發和拋殼機構組成。火炮工作時,裝填機接受由揚彈機送上來的炮彈,將炮彈傳輸到壓彈機的人口處,炮彈被壓至輸彈線,隨後輸送至炮膛內,關閉炮‘門’後,炮彈即可擊發出膛。
火炮擊發後,後坐力在液壓駐退機的緩衝下緩慢釋放,炮身向後位移一段距離。在向後位移的過程中,彈殼經輸彈線向後‘抽’出,再由彈殼槽拋到炮塔外或進人下層彈艙的彈殼回收處。此外,艦炮還需要安裝身管水冷機構,它也需要在俯仰機構上安裝冷卻管道。
眼下還沒有進入電氣時代,裝填機自然不可能是全自動的,是由液壓和人工共同完成,勉強算是半自動吧。但對於這個時代來說,這已是非常先進的技術了,可以極大地提高艦炮的‘射’速。
炮塔承載火炮的俯仰機構,與基座連接,可以在液壓力的推動下在基座上旋轉。此外,炮塔內還包含艦炮的瞄準和隨動係統,以及炮手的戰位。
還有就是炮塔分為單裝炮塔和多聯裝炮塔,多聯裝炮塔可以增加戰艦的火炮齊‘射’彈‘藥’量,與多座單裝炮塔相比,單座多聯裝炮塔在體積和重量上均比較節省。
因為多聯裝炮塔的俯仰機構比較複雜,所以現在的第一步先是發展單裝炮塔。待積累了經驗和技術更加成熟之後,再發展多聯裝炮塔也不遲。
基座是為了保證艦炮能正常旋轉和開火,必須將火炮牢牢地固定在艦船上,因此需要一個專‘門’設計的基座。
火炮基座的結構必須有足夠的強度與剛度,基座及其加強結構必須確保其承受的外負荷能有效地傳遞到船體的剛‘性’構件上。
基座也必須有一定的裝甲防護,原則上,基座的裝甲防禦能力應與主炮相同。基座‘露’出甲板的部分,凸角和邊緣應適當修整,以免影響甲板上其他設備的布置,此外也應考慮外形上的美觀。
由於現下還無法建造真正的鐵甲艦,所以這基座的設計就顯得更為重要。木製戰艦的結構再堅固,也難以承受大口徑火炮連續‘射’擊時的巨大反作用力,這亦是眼下不可能發展過大口徑艦炮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這艘福船戰艦的甲板包裹了一層鐵甲,比起純木製的甲板要堅固了數倍,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火炮反作用力的問題。
接下來就是供彈係統,火炮的供彈係統由擺彈機構、揚彈機、彈艙彈鼓組成。向炮塔供彈時,炮彈由揚彈機中的彈托和推彈裝置帶動,上傳至炮塔內。其位於甲板下,一般要占據炮塔正下方一層甲板的高度,並且帶有較厚的裝甲防護。
隨動係統采用的是陀螺雙穩機構,由於戰艦在海上的晃動是有規律可循的,因此可用機隨動係統讓火炮做一定速度的俯仰和旋轉,從而抵消艦隻航行及橫搖帶來的火炮‘射’擊狀態的變化,使炮口穩定指向目標,這一點對於提高命中率至關重要。
最後就是瞄準係統,是用光學瞄準具控製隨動係統帶動火炮進行瞄準跟蹤。瞄準具通常是一個帶獨立瞄準十字線的望遠鏡,安裝於炮塔內。在實施瞄準‘射’擊時,一名瞄準手‘操’縱瞄準具進行方向、高低半自動瞄準跟蹤,另一名瞄準手接受炮長的指令,配合高低、方向的‘操’作,計算確定‘射’擊諸元。
這時代當然不可能有自動火控係統了,因此用的是手動瞄準裝置,分為大致相同的2個分裝置,對稱安置在艦炮托架的左右兩側。在使用時,需打開炮塔前部的左右瞄準窗口,2名瞄準手‘操’縱瞄準鏡,搖動手輪,直接瞄準,每個瞄準手腳下有一個腳踏擊發板,隨時按指令實施‘射’擊。
就是這樣一個艦炮係統,其中包括了數十、乃至上百項最新的技術。多虧了有先前設計新式火炮和蒸汽機打下的堅實基礎,再加上王銳的指點與啟發,否則絕不可能完成。
王銳一麵參觀了炮塔的內部,一麵認真聽了林斌等人的詳細講解,不由得連連點頭。
說實話,這艦炮係統的完善遠遠超出了他的預想。沒想到林斌、鄧‘玉’函等人不但將自己的要求全部完美地實現,更有不少改進。眼下雖然還未進行試‘射’,但他已經有十足的信心,相信必定能夠成功。
史梁、周寧和劉成學等人聽不懂那些複雜的東西,卻被那口徑150毫米的巨炮所深深震撼。這比75毫米的新式火炮的口徑整整大了一倍,自是不難想象其威力如何。如此口徑對付鐵甲艦稍顯不足,但對於木製戰艦來說卻絕對是噩夢!
眾人此時已急不可待地想要見識一下這艦炮究竟有多厲害,因此王銳也不再多耽擱,當即下令揚帆,直朝著預定的海域駕去。
長空如洗,碧‘波’‘蕩’漾,戰艦劈開‘浪’‘花’,仿佛是輕鬆地在海麵上滑行。
陸地在身後被越拋越遠,從清晰到模糊,直至完全看不見。眺望四周,已全然是海天一‘色’,似乎全無盡頭一樣。
說來慚愧,王銳雖然是從現代穿越而來,但卻是第一次在大海上航行。此時自是感到心‘胸’為之一闊,直‘欲’放聲大喊大叫一番才覺得痛快。
看著四周海天一‘色’的景象,他像所有第一次在大海上航行的人一樣感到心醉神‘迷’,也同樣是不辨了方向。
好半晌的功夫,王銳才終於略微平複了一下‘激’動的心情,將目光望向了貝阿特麗絲,現在正該是她大顯身手之時。
貝阿特麗絲卻並沒有注意到他的目光,此時她正與幾名副手低頭在海圖上指指點點,不時議論著。劉成學則與幾個海龍衛的軍官拿著一架象限儀在反複研究,顯然對這種航海儀十分好奇。
在海上航行離不開兩樣寶貝,一是航海儀、二就是海圖,兩者缺一不可。
大海茫茫,無參照物可尋,所以要通過觀測天體來確定船舶的位置和辨明方向。而航海儀就是用來觀測天體和定位的儀器,中國古代用的是牽星板,西方則用的是象限儀。
大約在元代時期,我國天文航海技術有了很大的發展,已能觀測星的高度來定地理緯度。這種方法當時叫“牽星術”,牽星術所用的工具就叫牽星板。
牽星板用優質的烏木製成。一共十二塊正方形木板,最大的一塊每邊長約二十四厘米,以下每塊遞減二厘米,最小的一塊每邊長約二厘米。另有用象牙製成一小方塊,四角缺刻,缺刻四邊的長度分別是上麵所舉最小一塊邊長的四分之一、二分之一、四分之三和八分之一。
比如用牽星板觀測北極星,可用左手拿木板一端的中心,手臂伸直,眼看天空,木板的上邊緣是北極星,下邊緣是水平線,這樣就可以測出所在地的北極星距水平的高度。高度高低不同可以用十二塊木板和象牙塊四缺刻替換調整使用。求得北極星高度後,就可以計算出所在地的地理緯度。
明代牽星,一般都是牽北極星,但在低緯度北緯六度下北極星看不見時,也可以改牽華蓋星。
另外明代在航海中還定出了方位星進行觀測,以方位星的方位角和地平高度來決定船舶夜間航行的位置。當時叫觀星法,觀星法也屬牽星術範圍之內。
西方所用的象限儀是16世紀末英國航海家約翰.戴維斯所發明,他在1585~1587年期間,曾為找尋西北航道,經格陵蘭島、巴芬灣做了三次探險航行。
約翰.戴維斯的象限儀,或叫“竿式投影儀”,是16世紀和17世紀最偉大的航海發明。其原理很簡單。航海者無需像使用星盤或簡單象限儀時所要求的那樣設法看太陽,而是利用棍‘棒’投‘射’到刻度計上的影子,其影子端的位置表明了太陽的高度,這樣緯度就可以計算出來了。航海者在平靜的海麵上,甲板穩定的時候使用戴維斯象限儀時,能取得最佳效果。
這種儀器幫助約翰.戴維斯成為當時一名非常優秀的航海家。在一個多數人對緯度的計算隻能停留於度數的時代,戴維斯能‘精’確到分。他的這一技能使他經常被航行到遠東的英國和荷蘭探險隊雇用,也使他完成了三次找尋西北航道的探險。
上麵所說的是天文航海術,除了這之外,我國古代在地文航海技術方麵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包括航行儀器如航海羅盤、計程儀、測深儀的發明和創造,以及針路和海圖的運用等。
航海羅盤自不必說了,指南針就是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很快便應用在了航海之上。
航海羅盤上定二十四向,把羅盤三百六十度分做二十四等分,相隔十五度為一向,也叫正針。但在使用時還有縫針,縫針是兩正針夾縫間的一向,因此航海羅盤就有四十八向。四十八向每向間隔是七度三十分,這要比西方的三十二向羅盤在定向時‘精’確得多。
古時船上放羅盤的場所叫針房,針房一般人員不能隨便進去,掌管羅盤的人叫火長。
計程儀又叫測程儀,就是以一天一夜分為十更,用點燃香的枝數來計算時間,把木片投入海中,人從船首到船尾,如果人和木片同時到,計算的更數才標準,如人先到叫不上更,木片先到叫過更。一更是三十公裏航程。這樣便可算出航速和航程。
至於海圖,北宋徐兢《宣和奉使高麗圖經》上己有海道圖,這是我國航海海圖最早的記載。明茅元儀輯《武備誌》二百四十卷,卷末附有“自寶船廠開船從龍江關出水直抵外國諸番圖”,這就是著名的“鄭和航海圖”了。
王銳所搜集的那些資料裏除了寶船的詳細圖紙外,還包括了那“鄭和航海圖”。其上不但記載了往南洋的海路情況,還記錄有各處州府山形水勢深淺泥沙礁石等狀況,可說是十分寶貴的資料。
眼下貝阿特麗絲等人所看的正是根據“鄭和航海圖”複製的各分區海域圖,現在時間已經過去了200年,但海域圖仍是大致準確。當然,等將來水師完全成立之後,所有的海圖還要在現有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完善。
劉成學和一眾海龍衛的軍官早已聽過貝阿特麗絲的講授,學到了不少航海的理論知識。但他們此番也是第一次出航,因此全都格外興奮,如饑似渴地實踐著象限儀和海圖的應用。光紙上談兵是造就不出航海家的,更鍛煉不出優秀的水師指揮官,像這種實踐對劉成學等人來說非常重要。
王銳在一旁看著,臉上‘露’出滿意的笑容。他當初無論如何也沒想到能“揀”到貝阿特麗絲這寶貝,這是他的幸運,也是大明的幸運,可能真的就是天意如此吧!
大約半個時辰後,他們已進入了預定的海域。貝阿特麗絲下令減速巡航,同時全力搜索目標。這一次的出航不但是試驗艦炮,而且同時也是一次實戰演習。
眾人各自舉起千裏鏡,往不同的方向搜索。
隻一會的功夫,就忽然聽到桅杆上的了望哨高聲喊道:“發現目標,在左舷30度,距離20裏!”
眾人聞言無不‘精’神一振,紛紛朝那個方向舉千裏鏡望去。僅片刻的功夫,一點桅杆就出現在視野之中,緊接著整個船身也逐漸呈現出來,躍然於海麵之上。
王銳忍不住轉頭微笑看了劉成學等人一眼,心說你們這幫家夥現在可是相信腳下的大地是圓的了吧?剛剛這一幕便是最好的證明!
劉成學也正朝他望來,臉上流‘露’出震驚和歎服的神情。關於大地是圓的一事他從貝阿特麗絲那裏聽到的是與王銳一樣的知識,但直到此時方才確信無疑。如果大海是一個平麵,則斷然不會出現剛剛那一幕!俗話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現下劉成學等人哪裏還敢再有懷疑?
那目標亦是一艘福船,一早便拋錨在了那裏,作為今日試‘射’的靶船。
此時目標出現,船上的氣氛頓時緊張起來。貝阿特麗絲下令調轉船頭,朝著目標全速開進。所有崗位上的人都忙碌著,進入了一級戰備狀態,就仿佛是實戰一樣。
王銳也感到熱血沸騰,筆直地站在艦橋之上,一動不動,從千裏鏡中死死盯著越來越近的靶船。
兩船間的距離被迅速拉近,炮塔前的窗口已然打開。瞄準手在通過光學瞄準具瞄準,緊張地計算著‘射’擊諸元,不停大聲報告著參數,調整著炮管的方向與角度。
很快,兩船間的距離已接近到10裏左右。瞄準手大聲報告,‘射’擊諸元已然準備完畢,可以隨時開火。
所有人的目光一下集中在王銳的身上,不用多說,這第一炮的命令自然是應當由他來下達。
王銳神‘色’不動,暗暗深吸了口氣,忽然間用緩慢而又堅定的語聲說道:“好,開火!”
炮長立刻大聲重複了他的命令,隨著話音落地,艦炮猛然發出了一聲怒吼,整個船體都隨之猛地一震。
炮彈劃破空氣發出尖利的嘯聲,直撲靶船而去。
在眾人期盼的目光注視下,靶船上轟然爆起了一團火光與烈焰,幾乎將整個船頭都炸得粉碎!
先是片刻的沉默,緊接著眾人猛然爆發出雷鳴般的歡呼……
在艦炮發展的曆史上,曾出現過以下幾種火炮的類型:
主炮:主炮是戰艦上所安裝的火炮中口徑最大者。在火炮主宰海戰的時代,戰艦的主炮要能在海戰中擊毀同級別的敵艦,部分專‘門’用途的艦艇,如海防艦和巡洋艦,則要求主炮能夠擊毀比它級別更高的敵艦。主炮的口徑依戰艦級別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一些小型艦艇的主炮,可能隻相當於大型戰艦上的副炮。
1886年,當時遠東作戰能力最強的中國北洋水師鐵甲艦“定遠號”出訪日本長崎,其4‘門’405毫米口徑主炮引起日本全國轟動,日軍視之“甚於虎豹”。隨即將其造艦計劃的主炮口徑定為420毫米,超過了定遠艦。
在一戰的日德兩國的蘭海戰中,英、德雙方戰列艦的巨型主炮互相‘射’擊令人驚心動魄,幾萬噸的戰艦在艦炮齊‘射’的強大火力下沉沒,當時雙方最大‘交’戰距離約為14千米。
這次海戰對各國產生了強烈的震撼,爭相建造“大艦巨炮”以奪得製海權。戰列艦等主力艦隻的多少、以及主炮口徑的大小成為評價海軍作戰能力的重要標誌。
此後,各國紛紛製定“大艦巨炮”計劃。例如:著名的戰列艦“埤斯麥”排水量為4.5萬噸,主炮8‘門’,口徑381毫米,是德國威力最大的戰艦。而日本由於中日甲午戰爭以及日俄的對馬海戰的勝利,更加‘迷’信“大艦巨炮”主義。窮兵黷武,壓縮其他方麵的經費而重點建設“大和”、“武藏”等超級戰列艦,光其排水量就達到約7萬噸,相當於現代大型航空母艦的重量,裝備有3聯裝主炮3座。當時日本海軍對其主炮口徑保密,稱為94式身長45倍口徑400毫米火炮,實際口徑則為457毫米,僅主炮的炮塔旋回部就重約2700噸,相當於一艘中型驅逐艦的排水量,一顆炮彈更是重達1.452噸!
這種“大艦巨炮主義”一直在海戰思想中占據了壟斷地位,直到海軍航空兵和導彈的崛起,才正式讓位。
不過眼下限於工業製造的水平,還不可能生產出數百毫米口徑的巨炮。而且現在仍是木製風帆戰艦的時代,還沒有以蒸汽為動力的鐵甲艦,不需要如此口徑的巨炮,就能夠對敵艦形成致命的打擊。像前番的那艘“海神號”無敵戰艦,在75毫米新式火炮兩輪齊‘射’的打擊下就已經灰飛煙滅。
除了主炮之外,還曾有過二級主炮。這是19世紀末期一度流行的一種戰列艦火炮配置形式,可追溯到風帆戰列艦的時代。當時為盡量降低戰艦的中心,於是便在戰列艦舷側的下層甲板中安裝磅數較大、重量也較大的火炮,上層甲板則安裝稍小的火炮。
19世紀末期,為對付日益強大的安裝了速‘射’炮的大型裝甲巡洋艦,這一時期的戰列艦在安裝4‘門’主炮的同時,往往還再安裝4-8‘門’口徑在203-305毫米的二級主炮。但由於二級主炮在對付同級別戰列艦時威力不足,因此在戰列艦發展史上隻是曇‘花’一現,很快便淹沒在曆史的洪流中。
另外還有副炮,其口徑較小、主要用於對付小型艦艇或防空的火炮。副炮在戰艦上的安裝數量一般較多,以對付數量眾多的小型艦艇和飛機。
當然,眼下這個時代還沒有飛機,但副炮卻是一樣少不了。因為對付敵人的小型艦隻是不太可能用主炮的,那樣豈不是如同用大炮來打蚊子?
今日要試‘射’的艦炮並無主炮、副炮之分,關鍵在於整體是否達到了真正現代意義上的艦炮要求。至於主、副之分,隻是口徑大小不同罷了。
王銳抑製住興奮的心情,在孫傳庭等人的陪同下很快來到了水師基地的外海碼頭。
那裏正停泊著一艘福船,已然揚帆待發,就等待著他的到來。
這艘福船看上去與船塢中正在建造的福並沒有太大的區別,當然,除了艦首甲板上那‘門’威武的艦炮。這炮可不是將75毫米的新式火炮固定在了甲板上,而是帶有封閉回旋式炮塔的真正艦炮!
看著那帶有優美弧度的半球形炮塔和直指碧海的數米長炮管,王銳的眼睛一亮,‘射’出欣喜之極的光芒。
他二話不說,快步通過踏板登上船去,來到了炮塔之旁,繞著其轉了兩圈,一邊上下仔細打量,一邊用手輕輕撫摩和拍打那鐵灰‘色’的鋼製外殼。
林斌、張聖泉和鄧‘玉’函等人早已等候在那裏,他們三人是這艦炮的總設計師。看到王銳的樣子,三人相視而笑,心中都感到欣慰和高興。雖說這艦炮係統的總體創意仍是來自於王銳,但他們三人為了將其實現可謂是殫‘精’竭慮,耗費了無數心血,同時還有很多完善和改進,這才有了今日的成果。眼下盡管還沒有進行試‘射’,但看了王銳高興和滿意的樣子,三人已是感到十分興奮。
沒錯,艦炮是一個複雜而又‘精’密的係統,可不是隻有炮塔和炮身那麽簡單,它是由俯仰機構、炮塔、基座、供彈係統、瞄準及隨動係統、電氣動力和控製係統構成。
俯仰機構是將艦炮安裝在一個可俯仰的搖架上,除了火炮身管之外,搖架上必須附帶的設備還包括:火炮的液壓駐退機、炮‘門’和擊發機構、裝填機構。
裝填機是艦炮的核心部分,它與炮身連接在一起,由輸彈機構、壓彈機、擊發和拋殼機構組成。火炮工作時,裝填機接受由揚彈機送上來的炮彈,將炮彈傳輸到壓彈機的人口處,炮彈被壓至輸彈線,隨後輸送至炮膛內,關閉炮‘門’後,炮彈即可擊發出膛。
火炮擊發後,後坐力在液壓駐退機的緩衝下緩慢釋放,炮身向後位移一段距離。在向後位移的過程中,彈殼經輸彈線向後‘抽’出,再由彈殼槽拋到炮塔外或進人下層彈艙的彈殼回收處。此外,艦炮還需要安裝身管水冷機構,它也需要在俯仰機構上安裝冷卻管道。
眼下還沒有進入電氣時代,裝填機自然不可能是全自動的,是由液壓和人工共同完成,勉強算是半自動吧。但對於這個時代來說,這已是非常先進的技術了,可以極大地提高艦炮的‘射’速。
炮塔承載火炮的俯仰機構,與基座連接,可以在液壓力的推動下在基座上旋轉。此外,炮塔內還包含艦炮的瞄準和隨動係統,以及炮手的戰位。
還有就是炮塔分為單裝炮塔和多聯裝炮塔,多聯裝炮塔可以增加戰艦的火炮齊‘射’彈‘藥’量,與多座單裝炮塔相比,單座多聯裝炮塔在體積和重量上均比較節省。
因為多聯裝炮塔的俯仰機構比較複雜,所以現在的第一步先是發展單裝炮塔。待積累了經驗和技術更加成熟之後,再發展多聯裝炮塔也不遲。
基座是為了保證艦炮能正常旋轉和開火,必須將火炮牢牢地固定在艦船上,因此需要一個專‘門’設計的基座。
火炮基座的結構必須有足夠的強度與剛度,基座及其加強結構必須確保其承受的外負荷能有效地傳遞到船體的剛‘性’構件上。
基座也必須有一定的裝甲防護,原則上,基座的裝甲防禦能力應與主炮相同。基座‘露’出甲板的部分,凸角和邊緣應適當修整,以免影響甲板上其他設備的布置,此外也應考慮外形上的美觀。
由於現下還無法建造真正的鐵甲艦,所以這基座的設計就顯得更為重要。木製戰艦的結構再堅固,也難以承受大口徑火炮連續‘射’擊時的巨大反作用力,這亦是眼下不可能發展過大口徑艦炮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這艘福船戰艦的甲板包裹了一層鐵甲,比起純木製的甲板要堅固了數倍,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火炮反作用力的問題。
接下來就是供彈係統,火炮的供彈係統由擺彈機構、揚彈機、彈艙彈鼓組成。向炮塔供彈時,炮彈由揚彈機中的彈托和推彈裝置帶動,上傳至炮塔內。其位於甲板下,一般要占據炮塔正下方一層甲板的高度,並且帶有較厚的裝甲防護。
隨動係統采用的是陀螺雙穩機構,由於戰艦在海上的晃動是有規律可循的,因此可用機隨動係統讓火炮做一定速度的俯仰和旋轉,從而抵消艦隻航行及橫搖帶來的火炮‘射’擊狀態的變化,使炮口穩定指向目標,這一點對於提高命中率至關重要。
最後就是瞄準係統,是用光學瞄準具控製隨動係統帶動火炮進行瞄準跟蹤。瞄準具通常是一個帶獨立瞄準十字線的望遠鏡,安裝於炮塔內。在實施瞄準‘射’擊時,一名瞄準手‘操’縱瞄準具進行方向、高低半自動瞄準跟蹤,另一名瞄準手接受炮長的指令,配合高低、方向的‘操’作,計算確定‘射’擊諸元。
這時代當然不可能有自動火控係統了,因此用的是手動瞄準裝置,分為大致相同的2個分裝置,對稱安置在艦炮托架的左右兩側。在使用時,需打開炮塔前部的左右瞄準窗口,2名瞄準手‘操’縱瞄準鏡,搖動手輪,直接瞄準,每個瞄準手腳下有一個腳踏擊發板,隨時按指令實施‘射’擊。
就是這樣一個艦炮係統,其中包括了數十、乃至上百項最新的技術。多虧了有先前設計新式火炮和蒸汽機打下的堅實基礎,再加上王銳的指點與啟發,否則絕不可能完成。
王銳一麵參觀了炮塔的內部,一麵認真聽了林斌等人的詳細講解,不由得連連點頭。
說實話,這艦炮係統的完善遠遠超出了他的預想。沒想到林斌、鄧‘玉’函等人不但將自己的要求全部完美地實現,更有不少改進。眼下雖然還未進行試‘射’,但他已經有十足的信心,相信必定能夠成功。
史梁、周寧和劉成學等人聽不懂那些複雜的東西,卻被那口徑150毫米的巨炮所深深震撼。這比75毫米的新式火炮的口徑整整大了一倍,自是不難想象其威力如何。如此口徑對付鐵甲艦稍顯不足,但對於木製戰艦來說卻絕對是噩夢!
眾人此時已急不可待地想要見識一下這艦炮究竟有多厲害,因此王銳也不再多耽擱,當即下令揚帆,直朝著預定的海域駕去。
長空如洗,碧‘波’‘蕩’漾,戰艦劈開‘浪’‘花’,仿佛是輕鬆地在海麵上滑行。
陸地在身後被越拋越遠,從清晰到模糊,直至完全看不見。眺望四周,已全然是海天一‘色’,似乎全無盡頭一樣。
說來慚愧,王銳雖然是從現代穿越而來,但卻是第一次在大海上航行。此時自是感到心‘胸’為之一闊,直‘欲’放聲大喊大叫一番才覺得痛快。
看著四周海天一‘色’的景象,他像所有第一次在大海上航行的人一樣感到心醉神‘迷’,也同樣是不辨了方向。
好半晌的功夫,王銳才終於略微平複了一下‘激’動的心情,將目光望向了貝阿特麗絲,現在正該是她大顯身手之時。
貝阿特麗絲卻並沒有注意到他的目光,此時她正與幾名副手低頭在海圖上指指點點,不時議論著。劉成學則與幾個海龍衛的軍官拿著一架象限儀在反複研究,顯然對這種航海儀十分好奇。
在海上航行離不開兩樣寶貝,一是航海儀、二就是海圖,兩者缺一不可。
大海茫茫,無參照物可尋,所以要通過觀測天體來確定船舶的位置和辨明方向。而航海儀就是用來觀測天體和定位的儀器,中國古代用的是牽星板,西方則用的是象限儀。
大約在元代時期,我國天文航海技術有了很大的發展,已能觀測星的高度來定地理緯度。這種方法當時叫“牽星術”,牽星術所用的工具就叫牽星板。
牽星板用優質的烏木製成。一共十二塊正方形木板,最大的一塊每邊長約二十四厘米,以下每塊遞減二厘米,最小的一塊每邊長約二厘米。另有用象牙製成一小方塊,四角缺刻,缺刻四邊的長度分別是上麵所舉最小一塊邊長的四分之一、二分之一、四分之三和八分之一。
比如用牽星板觀測北極星,可用左手拿木板一端的中心,手臂伸直,眼看天空,木板的上邊緣是北極星,下邊緣是水平線,這樣就可以測出所在地的北極星距水平的高度。高度高低不同可以用十二塊木板和象牙塊四缺刻替換調整使用。求得北極星高度後,就可以計算出所在地的地理緯度。
明代牽星,一般都是牽北極星,但在低緯度北緯六度下北極星看不見時,也可以改牽華蓋星。
另外明代在航海中還定出了方位星進行觀測,以方位星的方位角和地平高度來決定船舶夜間航行的位置。當時叫觀星法,觀星法也屬牽星術範圍之內。
西方所用的象限儀是16世紀末英國航海家約翰.戴維斯所發明,他在1585~1587年期間,曾為找尋西北航道,經格陵蘭島、巴芬灣做了三次探險航行。
約翰.戴維斯的象限儀,或叫“竿式投影儀”,是16世紀和17世紀最偉大的航海發明。其原理很簡單。航海者無需像使用星盤或簡單象限儀時所要求的那樣設法看太陽,而是利用棍‘棒’投‘射’到刻度計上的影子,其影子端的位置表明了太陽的高度,這樣緯度就可以計算出來了。航海者在平靜的海麵上,甲板穩定的時候使用戴維斯象限儀時,能取得最佳效果。
這種儀器幫助約翰.戴維斯成為當時一名非常優秀的航海家。在一個多數人對緯度的計算隻能停留於度數的時代,戴維斯能‘精’確到分。他的這一技能使他經常被航行到遠東的英國和荷蘭探險隊雇用,也使他完成了三次找尋西北航道的探險。
上麵所說的是天文航海術,除了這之外,我國古代在地文航海技術方麵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包括航行儀器如航海羅盤、計程儀、測深儀的發明和創造,以及針路和海圖的運用等。
航海羅盤自不必說了,指南針就是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很快便應用在了航海之上。
航海羅盤上定二十四向,把羅盤三百六十度分做二十四等分,相隔十五度為一向,也叫正針。但在使用時還有縫針,縫針是兩正針夾縫間的一向,因此航海羅盤就有四十八向。四十八向每向間隔是七度三十分,這要比西方的三十二向羅盤在定向時‘精’確得多。
古時船上放羅盤的場所叫針房,針房一般人員不能隨便進去,掌管羅盤的人叫火長。
計程儀又叫測程儀,就是以一天一夜分為十更,用點燃香的枝數來計算時間,把木片投入海中,人從船首到船尾,如果人和木片同時到,計算的更數才標準,如人先到叫不上更,木片先到叫過更。一更是三十公裏航程。這樣便可算出航速和航程。
至於海圖,北宋徐兢《宣和奉使高麗圖經》上己有海道圖,這是我國航海海圖最早的記載。明茅元儀輯《武備誌》二百四十卷,卷末附有“自寶船廠開船從龍江關出水直抵外國諸番圖”,這就是著名的“鄭和航海圖”了。
王銳所搜集的那些資料裏除了寶船的詳細圖紙外,還包括了那“鄭和航海圖”。其上不但記載了往南洋的海路情況,還記錄有各處州府山形水勢深淺泥沙礁石等狀況,可說是十分寶貴的資料。
眼下貝阿特麗絲等人所看的正是根據“鄭和航海圖”複製的各分區海域圖,現在時間已經過去了200年,但海域圖仍是大致準確。當然,等將來水師完全成立之後,所有的海圖還要在現有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完善。
劉成學和一眾海龍衛的軍官早已聽過貝阿特麗絲的講授,學到了不少航海的理論知識。但他們此番也是第一次出航,因此全都格外興奮,如饑似渴地實踐著象限儀和海圖的應用。光紙上談兵是造就不出航海家的,更鍛煉不出優秀的水師指揮官,像這種實踐對劉成學等人來說非常重要。
王銳在一旁看著,臉上‘露’出滿意的笑容。他當初無論如何也沒想到能“揀”到貝阿特麗絲這寶貝,這是他的幸運,也是大明的幸運,可能真的就是天意如此吧!
大約半個時辰後,他們已進入了預定的海域。貝阿特麗絲下令減速巡航,同時全力搜索目標。這一次的出航不但是試驗艦炮,而且同時也是一次實戰演習。
眾人各自舉起千裏鏡,往不同的方向搜索。
隻一會的功夫,就忽然聽到桅杆上的了望哨高聲喊道:“發現目標,在左舷30度,距離20裏!”
眾人聞言無不‘精’神一振,紛紛朝那個方向舉千裏鏡望去。僅片刻的功夫,一點桅杆就出現在視野之中,緊接著整個船身也逐漸呈現出來,躍然於海麵之上。
王銳忍不住轉頭微笑看了劉成學等人一眼,心說你們這幫家夥現在可是相信腳下的大地是圓的了吧?剛剛這一幕便是最好的證明!
劉成學也正朝他望來,臉上流‘露’出震驚和歎服的神情。關於大地是圓的一事他從貝阿特麗絲那裏聽到的是與王銳一樣的知識,但直到此時方才確信無疑。如果大海是一個平麵,則斷然不會出現剛剛那一幕!俗話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現下劉成學等人哪裏還敢再有懷疑?
那目標亦是一艘福船,一早便拋錨在了那裏,作為今日試‘射’的靶船。
此時目標出現,船上的氣氛頓時緊張起來。貝阿特麗絲下令調轉船頭,朝著目標全速開進。所有崗位上的人都忙碌著,進入了一級戰備狀態,就仿佛是實戰一樣。
王銳也感到熱血沸騰,筆直地站在艦橋之上,一動不動,從千裏鏡中死死盯著越來越近的靶船。
兩船間的距離被迅速拉近,炮塔前的窗口已然打開。瞄準手在通過光學瞄準具瞄準,緊張地計算著‘射’擊諸元,不停大聲報告著參數,調整著炮管的方向與角度。
很快,兩船間的距離已接近到10裏左右。瞄準手大聲報告,‘射’擊諸元已然準備完畢,可以隨時開火。
所有人的目光一下集中在王銳的身上,不用多說,這第一炮的命令自然是應當由他來下達。
王銳神‘色’不動,暗暗深吸了口氣,忽然間用緩慢而又堅定的語聲說道:“好,開火!”
炮長立刻大聲重複了他的命令,隨著話音落地,艦炮猛然發出了一聲怒吼,整個船體都隨之猛地一震。
炮彈劃破空氣發出尖利的嘯聲,直撲靶船而去。
在眾人期盼的目光注視下,靶船上轟然爆起了一團火光與烈焰,幾乎將整個船頭都炸得粉碎!
先是片刻的沉默,緊接著眾人猛然爆發出雷鳴般的歡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