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為科舉考試中最高等級的殿試,其實卻是最簡單的,因為無論成績如何,考完之後都能做官,無非是排名先後而已。一般成績靠前者,往往會被選入翰林院,雖然初期要經過很長時間的煎熬,但因為一直接近權力的中心,以後就有機會入閣拜相,最次也能做到個六部侍郎、郎中。
而成績靠後者,一般會外放,也就是擔任地方官員,從七品知縣做起。雖然從知縣升到閣部大員難度極大,但山高皇帝遠,油水卻比在朝中肥得多。所謂“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清官尚且如此,貪官就更不用說了。因此很多人倒寧願成績靠後,外放撈實惠。
不過殿試的試卷一發下來,卻出乎所有考生的意料之外。過去殿試隻考“策問”,即皇帝提出一個時政問題,考生講述自己的見解。
但是這次的試卷卻並非策問,而是羅列出一大堆官職,讓考生填寫任職意向,並說明理由。眾人心想這算什麽考題?但既是殿試,也沒人敢造次,隻得認認真真地閱讀起來。
可是這一細看,相當多的考生都大失所望。過去進士任職,無非就是翰林院待詔和知縣這兩種;可試卷上列出來的,卻至少有數十種官職之多,當然全是正七品以下小官。[.超多好看小說]比如:
知縣,正七品,一縣主官,掌管一切事務。
縣丞,正八品,輔佐知縣管理全縣事務。
縣主簿,正九品,管理全縣的文書賬冊。
縣典史,無品級,掌管緝捕、監獄。
府推官,正七品,掌一府刑訟之事。
按察司經曆,正七品,相當於都察院在地方的辦事員,監察地方官員。
中書舍人,從七品,協助內閣處理奏章。
提舉,正八品,負責一項具體事務的襙作,如製鹽、水利等。
大使,正九品,職責與提舉相近,但級別又低了兩級,多供職於過去朝廷認為不太重要的職能部門,如承運庫、顏料局、皮作局、織染所等。
待詔,從九品,即翰林院最低級的官員。
教授,從九品,負責督導地方上的教學與考試事宜。
這些官職裏,像知縣、中書舍人這些都是比較受歡迎的,因為要麽有實權,要麽可接觸到朝中高官。(.好看的小說)可其他官職就實在太卑微了,與胥吏也差不了多少。而且這些官職一般都是世襲的,朝廷任命隻不過走個形式而已。
朱由檢見眾人狐疑,便朗聲笑道:“你們是不是嫌有些官職太小?朕告訴你們,任何官職都有他的用處,任何一個崗位,要想把它做好、做到極致,都是一門高深的學問。而且過去像縣丞、主簿、典史這樣的官職常常世襲,也不能升遷,朕認為這很不正常。自今日始,這樣的官也要納入吏部的考核之中,能者上庸者下。你們要是做得好,很快就可以升遷,入閣拜相也並非不可能。
“另外,朕讓你們選官職,是想看看你們對哪種官職更感興趣,覺得自己有能力、有動力做好。若你選的官職,事實證明你不能勝任,朕也隻要將你們降級罰俸,可要想好了再選哦!”
雖然如此,選擇“知縣”、“中書舍人”和“翰林院待詔”的人還是占大多數。朱由檢也預料到這種情況,反正這隻是考生們的意向,決定權還是在皇帝手中。
但也有些考生,主動選擇了更“卑微”的官職。比如朱由檢頗為欣賞的熊汝霖,他的任職意向就選擇了品級最低、低到沒有品級的典史。他的理由是:典史掌握一縣衙役,肩負著緝盜的重要責任。如今浙江一代倭寇猖獗,他情願回家鄉做個小小的典史,保境安民,維護大明海疆。
又如袁樞,朱由檢後來才知道他竟是袁可立之子。袁樞卻並不想倚仗父親的職位與威望提攜自己,而情願做一個九品主簿。他認為現在各地衙門賬目混亂,貪腐情況十分嚴重,戶部收不上賦稅,自然也會間接影響到邊軍糧餉的補給。如能讓他做個主簿,他保證可在一個月之內將任何一個縣的所有賬目梳理清楚。
當然,最讓朱由檢欣賞的,還是黃宗羲給出的答案。這些官職黃宗羲全不要,堅持要去戶部,哪怕沒有官職,做個文書小吏也成。
黃宗羲認為朝廷的賦稅製度已經到了非改革不可的程度。一方麵,“天下之田賦日增”,並產生了三個嚴重的危害。一是“積累莫返”,即每次稅製改革以後,不管怎麽改,老百姓的稅賦水平總是在提高;二是“所稅非所出”,即田賦折銀,在折銀的過程中會有盤剝百姓的情形發生;三是“田土無等第”,即不分土地的肥瘠程度,也不管種植的是什麽作物,一律按一個標準收稅,造成事實上的不公平。
而在另一方麵,大批的商人經商收入遠超種田,這部分收入卻沒有或很少征稅。朝廷以農為本沒有錯,但是賦稅仍以田賦為主,實際上是鼓勵農戶棄農經商或是做工。如果糧食夠吃,這倒也沒什麽;可現在連年鬧饑荒,種田的人卻越來越少,收成自然也連年下降,田賦則全壓到繼續種田的農戶身上,那些經商賺大錢的商人富戶卻逃避了賦稅,這又是極其嚴重的不公平。
因此黃宗羲堅決要求到戶部任職,那樣他就可以在全國範圍內展開深入的調研,並提出一整套賦稅改革方案。現在這個方案當然還沒有,但黃宗羲已經提出一個原則,那就是“崇本抑末”。
所謂“崇本”,即是把農、工、商都視為立國之本、賦稅之本,加大對工商業的征稅力度,同時也要對工商業給予和農業一樣的扶持。
“抑末”,則是凡和工農商不太沾邊、不能為社會創造財富的行業,如僧道、倡優;或是一些隻能供少數人享用的奢侈品行業,如酒、絲、精製瓷器等,則應著力抑製,以免他們擠占過多的社會資源。
朱由檢看罷讚不絕口,當即欽點黃宗羲為此次恩科的狀元!
而成績靠後者,一般會外放,也就是擔任地方官員,從七品知縣做起。雖然從知縣升到閣部大員難度極大,但山高皇帝遠,油水卻比在朝中肥得多。所謂“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清官尚且如此,貪官就更不用說了。因此很多人倒寧願成績靠後,外放撈實惠。
不過殿試的試卷一發下來,卻出乎所有考生的意料之外。過去殿試隻考“策問”,即皇帝提出一個時政問題,考生講述自己的見解。
但是這次的試卷卻並非策問,而是羅列出一大堆官職,讓考生填寫任職意向,並說明理由。眾人心想這算什麽考題?但既是殿試,也沒人敢造次,隻得認認真真地閱讀起來。
可是這一細看,相當多的考生都大失所望。過去進士任職,無非就是翰林院待詔和知縣這兩種;可試卷上列出來的,卻至少有數十種官職之多,當然全是正七品以下小官。[.超多好看小說]比如:
知縣,正七品,一縣主官,掌管一切事務。
縣丞,正八品,輔佐知縣管理全縣事務。
縣主簿,正九品,管理全縣的文書賬冊。
縣典史,無品級,掌管緝捕、監獄。
府推官,正七品,掌一府刑訟之事。
按察司經曆,正七品,相當於都察院在地方的辦事員,監察地方官員。
中書舍人,從七品,協助內閣處理奏章。
提舉,正八品,負責一項具體事務的襙作,如製鹽、水利等。
大使,正九品,職責與提舉相近,但級別又低了兩級,多供職於過去朝廷認為不太重要的職能部門,如承運庫、顏料局、皮作局、織染所等。
待詔,從九品,即翰林院最低級的官員。
教授,從九品,負責督導地方上的教學與考試事宜。
這些官職裏,像知縣、中書舍人這些都是比較受歡迎的,因為要麽有實權,要麽可接觸到朝中高官。(.好看的小說)可其他官職就實在太卑微了,與胥吏也差不了多少。而且這些官職一般都是世襲的,朝廷任命隻不過走個形式而已。
朱由檢見眾人狐疑,便朗聲笑道:“你們是不是嫌有些官職太小?朕告訴你們,任何官職都有他的用處,任何一個崗位,要想把它做好、做到極致,都是一門高深的學問。而且過去像縣丞、主簿、典史這樣的官職常常世襲,也不能升遷,朕認為這很不正常。自今日始,這樣的官也要納入吏部的考核之中,能者上庸者下。你們要是做得好,很快就可以升遷,入閣拜相也並非不可能。
“另外,朕讓你們選官職,是想看看你們對哪種官職更感興趣,覺得自己有能力、有動力做好。若你選的官職,事實證明你不能勝任,朕也隻要將你們降級罰俸,可要想好了再選哦!”
雖然如此,選擇“知縣”、“中書舍人”和“翰林院待詔”的人還是占大多數。朱由檢也預料到這種情況,反正這隻是考生們的意向,決定權還是在皇帝手中。
但也有些考生,主動選擇了更“卑微”的官職。比如朱由檢頗為欣賞的熊汝霖,他的任職意向就選擇了品級最低、低到沒有品級的典史。他的理由是:典史掌握一縣衙役,肩負著緝盜的重要責任。如今浙江一代倭寇猖獗,他情願回家鄉做個小小的典史,保境安民,維護大明海疆。
又如袁樞,朱由檢後來才知道他竟是袁可立之子。袁樞卻並不想倚仗父親的職位與威望提攜自己,而情願做一個九品主簿。他認為現在各地衙門賬目混亂,貪腐情況十分嚴重,戶部收不上賦稅,自然也會間接影響到邊軍糧餉的補給。如能讓他做個主簿,他保證可在一個月之內將任何一個縣的所有賬目梳理清楚。
當然,最讓朱由檢欣賞的,還是黃宗羲給出的答案。這些官職黃宗羲全不要,堅持要去戶部,哪怕沒有官職,做個文書小吏也成。
黃宗羲認為朝廷的賦稅製度已經到了非改革不可的程度。一方麵,“天下之田賦日增”,並產生了三個嚴重的危害。一是“積累莫返”,即每次稅製改革以後,不管怎麽改,老百姓的稅賦水平總是在提高;二是“所稅非所出”,即田賦折銀,在折銀的過程中會有盤剝百姓的情形發生;三是“田土無等第”,即不分土地的肥瘠程度,也不管種植的是什麽作物,一律按一個標準收稅,造成事實上的不公平。
而在另一方麵,大批的商人經商收入遠超種田,這部分收入卻沒有或很少征稅。朝廷以農為本沒有錯,但是賦稅仍以田賦為主,實際上是鼓勵農戶棄農經商或是做工。如果糧食夠吃,這倒也沒什麽;可現在連年鬧饑荒,種田的人卻越來越少,收成自然也連年下降,田賦則全壓到繼續種田的農戶身上,那些經商賺大錢的商人富戶卻逃避了賦稅,這又是極其嚴重的不公平。
因此黃宗羲堅決要求到戶部任職,那樣他就可以在全國範圍內展開深入的調研,並提出一整套賦稅改革方案。現在這個方案當然還沒有,但黃宗羲已經提出一個原則,那就是“崇本抑末”。
所謂“崇本”,即是把農、工、商都視為立國之本、賦稅之本,加大對工商業的征稅力度,同時也要對工商業給予和農業一樣的扶持。
“抑末”,則是凡和工農商不太沾邊、不能為社會創造財富的行業,如僧道、倡優;或是一些隻能供少數人享用的奢侈品行業,如酒、絲、精製瓷器等,則應著力抑製,以免他們擠占過多的社會資源。
朱由檢看罷讚不絕口,當即欽點黃宗羲為此次恩科的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