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秋。(.無彈窗廣告)”寧奕邁開步伐,緩緩地走了上去,眼神裏泛出一道精光:“我問你,你說,這銀子是你的,銀子現在在哪?”
“回。。回大人話,在這。。”宋秋從口袋裏摸出了一袋銀子,緩緩地遞到寧奕眼前。
“嗯。”寧奕接過錢袋,仔細地瞧了瞧,然後忽然間冷聲道:“你說,這銀子是你的,你有何憑據?”
“這。。”宋秋愣了半晌,忽然間大叫道:“大人,我宋秋乃是秀才出身,又怎麽會平白搶人銀子?況且銀子又沒有長嘴巴,不會說話,哪裏來的憑據啊!”
寧奕點了點頭,微笑著道:“你說的沒有錯,銀子沒有長嘴巴,是不會說話。”
緩緩地掃了宋秋和那漁夫一眼,寧奕忽然轉身衝著陳學藝一抱拳,淡淡地道:“下官請求,現場捉一隻貓來,以辯真假。”
“去捉隻貓來!”陳學藝冷冷一哼,衝著兩邊的衙役喝了一聲。乍聽寧奕要尋隻貓來,陳學藝雖然心中疑慮頓生,但是礙於麵子,最終還是沒有出口相問。
不一會,一名衙役手裏捉著一隻大黃貓回到了公堂,寧奕隨手一灑,將那些銀子倒在了地上,沉聲道:“把貓捉到這裏來。”
隻見那隻大黃貓湊近了堆銀子以後,先是不住地聞了一聞,又過了一會,伸開它那猩紅的長舌,竟然不住地對著地上的那一堆銀子舔了起來。
“諸位請看。”寧奕淡淡地一笑,“這隻貓在做什麽?”
“舔。。舔銀子。。”兩旁的衙役頓時好奇起來,不住地道。
“沒錯。”寧奕淡淡地一笑,“這隻大黃貓舔銀子,隻是因為銀子上有魚腥味,宋秋,這銀子既然是你的,為什麽上麵會有那麽重的腥味呢?”
“大。(.無彈窗廣告)。大人。。”跪在地上的宋秋終於驚駭起來,忍不住渾身顫抖起來。
寧奕歎息了一聲,冷冷地道:“虧你還是個讀書人,這銀子分明就不是你的!你搶人銀子在先,爾後又汙蔑原告在後,罪加一等!”
“大人。。大人饒命!!小人之時糊塗啊大人!!”寧奕此話一出,宋秋的心理防線頓時全線崩塌,跪在地上不住地顫抖起來。
“把這個書生拉下去!重打二十大板!掌嘴時下!收監十天!”一見此情景,陳學藝臉上頓時青一塊紫一塊,忍不住重重地一拍驚堂木,大喝了一聲。
“大人饒命!大人饒命啊!!”宋秋跪在地上睜大眼睛滿臉驚恐,兩旁的衙役走上前來,冷冷地一哼,使勁一拽就往外拖!不一會,隻聽到門外一聲慘呼聲傳來,重重的板子落在了宋秋的臀上,那陣慘叫初時叫的尖銳無比,活如生豬進了沸水,隨著那板子不斷地重重的打在宋秋臀上時,爾後那陣尖銳的慘呼,便複又慢慢地弱了下來。
做完這一切後,寧奕複又重新坐回了椅子上,衝著坐在上首的陳學藝淡淡地一笑,道:“大人英明。”
“哼。”陳學藝冷哼一聲,臉上青一陣紫一陣的,猛地一拍驚堂木,大叫道:“下一個!!”
夕陽西下,平日裏冷冷清清的揚州城府台衙門門口此時早已聚集起了一大群看熱鬧的百姓。平日裏從不開衙的揚州府台衙門裏在宋秋被伏法以後,陸陸續續地終於開始有苦主壯著膽子前來告狀。隻見寧奕與陳學藝二人忽地同氣連枝,一致斷定結果。忽而又不斷發起分歧,每當分歧並起時,這位平日裏顯得無比威嚴的陳府台總會冷哼一聲閉上嘴巴讓上一步,在緊接著隻見寧奕奇招遍出,把公堂裏的那些個原告被告們說的目瞪口呆,寧奕的這一手手奇招,活活把門外聚集看熱鬧的百姓看的呆若木雞,每當一件案子被寧奕完美地破了時,門外的百姓總會拍掌叫好。
大約過了未時以後,前來告狀的人開始絡繹不絕,熙熙攘攘的人群活活把府台衙門大門外的整條街道都給賭上了。陳學藝臉色深沉,每當分歧一起時,陳學藝便任由寧奕去鬧,他倒要看看,這個寧禦史肚子裏的水平究竟值幾斤幾兩。
可慢慢的,隨著寧奕的奇招迭出,如有神助之下,陳學藝的心也不由得開始微微動搖了起來。眼前坐在堂下的這個年輕人看起來毫不起眼,二十剛出頭的年歲,顯然還是一個毛頭小夥子。用俗語來解釋便是嘴上沒毛,辦事不牢。這句話用在寧奕身上,卻似乎就不那麽準確了。隻見寧奕心思慎密,神態沉穩,每當門外的老百姓高聲大呼著替寧奕喝彩時,寧奕的臉上卻沒有顯現出一絲一毫的驕燥之色,那副淡淡的微笑總是掛在嘴邊,這讓宦海沉浮幾十年的陳學藝看在眼裏,也不由得為之側目。
“眼前這個年輕人,將來前程不可限量啊。”陳學藝在心中不由暗歎了一聲,年紀輕輕便有如此沉穩的心態,且能力出眾,品牌端正,假以時日,將來前程定然不可限量。
看著堂下還在不斷做著動作的寧奕,陳學藝不由的又暗歎一聲,看來自己是真的老了,長江後浪推前浪,看來這個時代終究還是要由這些年輕人來主持了。
隨著告狀的苦主不斷增多,就連陳學藝也開始慢慢地感到疲憊,大口大口地喘了幾口氣,寧奕索性提議在門外在設兩堂,由揚州府的兩位推官自主主持,陳學藝立即點頭應允。即便是這樣,告狀的苦主那熱情高漲的氣氛也不由得讓寧奕和陳學藝二人應接不暇,疲憊不堪。
而寧奕在公堂上那奇謀迭出,斷案無私的形象,也深深地印入了在場所有人的心中,隻是不消多時,寧青天的美名又再度傳遍了整個揚州城,這一下子,寧奕可算是徹底地揚名整個揚州城了。
鐵麵禦史寧奕的名號,此刻已然傳遍了整個揚州城的所有大街小巷,上至八十歲老人,下至三歲孩童,無一不知無一不曉,更有老遠的百姓慌慌忙忙的趕來看寧青天的秉公斷案,隨著人越聚越多,揚州城府台衙門門前的兩條大街都已塊被那如潮的人群給擠破了。陳學藝無法,隻好增派了幾十名衙役共同維持場外的紀律,即便如此,場外那股混亂的氣氛也還是依然得不到有效的控製。
這種混亂的氣氛在經過整整一個時辰的喧鬧以後,終於驚動了揚州府衛所的官兵們。陳學藝喘著粗氣大手一揮,不得不令帶兵趕來的劉韐立即組織人手控製場麵,在劉韐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又從衛所抽調了三百名官兵以後,混亂的場麵這才終於得到了有效的控製。
寧奕和陳學藝,以及滿揚州城的衙役官差們一直忙到月上枝頭,眼看著體力和精力早已透支,陳學藝和寧奕商量了一下以後,這才不得不高掛免戰牌,關上大門稍作休息,說是明日再戰。即便是衙役催促著那些群情洶湧的百姓們先行離開,可是門外的那群百姓們卻扔久久的不願離開,高喊著“寧青天”的名號要求主持公道,聽的坐在大堂裏的寧奕不由得搖頭苦笑,連連歎息。
眼見一場衝突即將爆發,寧奕隻好不得不走出府台衙門大堂,苦口婆心地勸著大家先行回去,明日再來。看到寧奕那滿臉疲憊的臉色,揚州城那些前來告狀的百姓們這才不情不願地緩緩地退了回去。
於此同時,揚州府各縣等地全麵廢除花崗石罰銀等舉措的消息再次傳遍了整個揚州城,幾家歡喜幾家愁,大夥兒心知肚明,這一定也是那位寧禦史的功勞,否則又怎麽解釋寧禦史沒有到來之前,無論那些窮苦的老百姓們如何苦苦哀求,官府依舊我行我素,沒有半點被廢除的意思。可卻一等到寧禦史到來之後,這天怎麽就突然說變就變了呢?
有人說寧奕乃是一名風流禦史,沒聽說寧禦史於煙雨樓內吟曲醉酒鬥官差的事跡麽?也有人反駁說寧禦史才是一名真正的為主做主的好官兒,鐵麵禦史寧青天,當之無愧的青天大老爺,總之眾說紛紜,傳來的卻都是關於寧奕的各種正麵消息。
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寧奕深知這一條鐵律,也深深地為這諾大的大宋王朝感到深深的憂心,這大宋朝表麵上依然還是一片蝶鬧蜂忙,百姓安居樂業的景象。可是通過這麽些天的走訪調查,寧奕深深的發現,這片大宋王朝,早已是到了岌岌可危的境地了。
花崗石,苛捐雜稅,強拉壯丁,是壓在江南百姓頭上的三座大山,雖然官府隻會選擇那些最為窮苦的百姓人家開刀,對於江南的一些中上等階級的人家碰也不碰,然而,須知根基腐朽於泥內,這已不在是一件普通的鞭撻與被鞭撻,而是赤裸裸的階級矛盾!那些最為窮苦的百姓若是聯合起來爆發反抗,那也會是一股不小的力量,若真等到了所有階級矛盾被點燃爆發的那一刻,未等外夷犯境,這天下便得先自己亂成了一團。
所以,撥亂反正,引導整個時政走上正軌,才是眼下整個大宋王朝,最為急迫,急需解決的一大重點所在!
“回。。回大人話,在這。。”宋秋從口袋裏摸出了一袋銀子,緩緩地遞到寧奕眼前。
“嗯。”寧奕接過錢袋,仔細地瞧了瞧,然後忽然間冷聲道:“你說,這銀子是你的,你有何憑據?”
“這。。”宋秋愣了半晌,忽然間大叫道:“大人,我宋秋乃是秀才出身,又怎麽會平白搶人銀子?況且銀子又沒有長嘴巴,不會說話,哪裏來的憑據啊!”
寧奕點了點頭,微笑著道:“你說的沒有錯,銀子沒有長嘴巴,是不會說話。”
緩緩地掃了宋秋和那漁夫一眼,寧奕忽然轉身衝著陳學藝一抱拳,淡淡地道:“下官請求,現場捉一隻貓來,以辯真假。”
“去捉隻貓來!”陳學藝冷冷一哼,衝著兩邊的衙役喝了一聲。乍聽寧奕要尋隻貓來,陳學藝雖然心中疑慮頓生,但是礙於麵子,最終還是沒有出口相問。
不一會,一名衙役手裏捉著一隻大黃貓回到了公堂,寧奕隨手一灑,將那些銀子倒在了地上,沉聲道:“把貓捉到這裏來。”
隻見那隻大黃貓湊近了堆銀子以後,先是不住地聞了一聞,又過了一會,伸開它那猩紅的長舌,竟然不住地對著地上的那一堆銀子舔了起來。
“諸位請看。”寧奕淡淡地一笑,“這隻貓在做什麽?”
“舔。。舔銀子。。”兩旁的衙役頓時好奇起來,不住地道。
“沒錯。”寧奕淡淡地一笑,“這隻大黃貓舔銀子,隻是因為銀子上有魚腥味,宋秋,這銀子既然是你的,為什麽上麵會有那麽重的腥味呢?”
“大。(.無彈窗廣告)。大人。。”跪在地上的宋秋終於驚駭起來,忍不住渾身顫抖起來。
寧奕歎息了一聲,冷冷地道:“虧你還是個讀書人,這銀子分明就不是你的!你搶人銀子在先,爾後又汙蔑原告在後,罪加一等!”
“大人。。大人饒命!!小人之時糊塗啊大人!!”寧奕此話一出,宋秋的心理防線頓時全線崩塌,跪在地上不住地顫抖起來。
“把這個書生拉下去!重打二十大板!掌嘴時下!收監十天!”一見此情景,陳學藝臉上頓時青一塊紫一塊,忍不住重重地一拍驚堂木,大喝了一聲。
“大人饒命!大人饒命啊!!”宋秋跪在地上睜大眼睛滿臉驚恐,兩旁的衙役走上前來,冷冷地一哼,使勁一拽就往外拖!不一會,隻聽到門外一聲慘呼聲傳來,重重的板子落在了宋秋的臀上,那陣慘叫初時叫的尖銳無比,活如生豬進了沸水,隨著那板子不斷地重重的打在宋秋臀上時,爾後那陣尖銳的慘呼,便複又慢慢地弱了下來。
做完這一切後,寧奕複又重新坐回了椅子上,衝著坐在上首的陳學藝淡淡地一笑,道:“大人英明。”
“哼。”陳學藝冷哼一聲,臉上青一陣紫一陣的,猛地一拍驚堂木,大叫道:“下一個!!”
夕陽西下,平日裏冷冷清清的揚州城府台衙門門口此時早已聚集起了一大群看熱鬧的百姓。平日裏從不開衙的揚州府台衙門裏在宋秋被伏法以後,陸陸續續地終於開始有苦主壯著膽子前來告狀。隻見寧奕與陳學藝二人忽地同氣連枝,一致斷定結果。忽而又不斷發起分歧,每當分歧並起時,這位平日裏顯得無比威嚴的陳府台總會冷哼一聲閉上嘴巴讓上一步,在緊接著隻見寧奕奇招遍出,把公堂裏的那些個原告被告們說的目瞪口呆,寧奕的這一手手奇招,活活把門外聚集看熱鬧的百姓看的呆若木雞,每當一件案子被寧奕完美地破了時,門外的百姓總會拍掌叫好。
大約過了未時以後,前來告狀的人開始絡繹不絕,熙熙攘攘的人群活活把府台衙門大門外的整條街道都給賭上了。陳學藝臉色深沉,每當分歧一起時,陳學藝便任由寧奕去鬧,他倒要看看,這個寧禦史肚子裏的水平究竟值幾斤幾兩。
可慢慢的,隨著寧奕的奇招迭出,如有神助之下,陳學藝的心也不由得開始微微動搖了起來。眼前坐在堂下的這個年輕人看起來毫不起眼,二十剛出頭的年歲,顯然還是一個毛頭小夥子。用俗語來解釋便是嘴上沒毛,辦事不牢。這句話用在寧奕身上,卻似乎就不那麽準確了。隻見寧奕心思慎密,神態沉穩,每當門外的老百姓高聲大呼著替寧奕喝彩時,寧奕的臉上卻沒有顯現出一絲一毫的驕燥之色,那副淡淡的微笑總是掛在嘴邊,這讓宦海沉浮幾十年的陳學藝看在眼裏,也不由得為之側目。
“眼前這個年輕人,將來前程不可限量啊。”陳學藝在心中不由暗歎了一聲,年紀輕輕便有如此沉穩的心態,且能力出眾,品牌端正,假以時日,將來前程定然不可限量。
看著堂下還在不斷做著動作的寧奕,陳學藝不由的又暗歎一聲,看來自己是真的老了,長江後浪推前浪,看來這個時代終究還是要由這些年輕人來主持了。
隨著告狀的苦主不斷增多,就連陳學藝也開始慢慢地感到疲憊,大口大口地喘了幾口氣,寧奕索性提議在門外在設兩堂,由揚州府的兩位推官自主主持,陳學藝立即點頭應允。即便是這樣,告狀的苦主那熱情高漲的氣氛也不由得讓寧奕和陳學藝二人應接不暇,疲憊不堪。
而寧奕在公堂上那奇謀迭出,斷案無私的形象,也深深地印入了在場所有人的心中,隻是不消多時,寧青天的美名又再度傳遍了整個揚州城,這一下子,寧奕可算是徹底地揚名整個揚州城了。
鐵麵禦史寧奕的名號,此刻已然傳遍了整個揚州城的所有大街小巷,上至八十歲老人,下至三歲孩童,無一不知無一不曉,更有老遠的百姓慌慌忙忙的趕來看寧青天的秉公斷案,隨著人越聚越多,揚州城府台衙門門前的兩條大街都已塊被那如潮的人群給擠破了。陳學藝無法,隻好增派了幾十名衙役共同維持場外的紀律,即便如此,場外那股混亂的氣氛也還是依然得不到有效的控製。
這種混亂的氣氛在經過整整一個時辰的喧鬧以後,終於驚動了揚州府衛所的官兵們。陳學藝喘著粗氣大手一揮,不得不令帶兵趕來的劉韐立即組織人手控製場麵,在劉韐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又從衛所抽調了三百名官兵以後,混亂的場麵這才終於得到了有效的控製。
寧奕和陳學藝,以及滿揚州城的衙役官差們一直忙到月上枝頭,眼看著體力和精力早已透支,陳學藝和寧奕商量了一下以後,這才不得不高掛免戰牌,關上大門稍作休息,說是明日再戰。即便是衙役催促著那些群情洶湧的百姓們先行離開,可是門外的那群百姓們卻扔久久的不願離開,高喊著“寧青天”的名號要求主持公道,聽的坐在大堂裏的寧奕不由得搖頭苦笑,連連歎息。
眼見一場衝突即將爆發,寧奕隻好不得不走出府台衙門大堂,苦口婆心地勸著大家先行回去,明日再來。看到寧奕那滿臉疲憊的臉色,揚州城那些前來告狀的百姓們這才不情不願地緩緩地退了回去。
於此同時,揚州府各縣等地全麵廢除花崗石罰銀等舉措的消息再次傳遍了整個揚州城,幾家歡喜幾家愁,大夥兒心知肚明,這一定也是那位寧禦史的功勞,否則又怎麽解釋寧禦史沒有到來之前,無論那些窮苦的老百姓們如何苦苦哀求,官府依舊我行我素,沒有半點被廢除的意思。可卻一等到寧禦史到來之後,這天怎麽就突然說變就變了呢?
有人說寧奕乃是一名風流禦史,沒聽說寧禦史於煙雨樓內吟曲醉酒鬥官差的事跡麽?也有人反駁說寧禦史才是一名真正的為主做主的好官兒,鐵麵禦史寧青天,當之無愧的青天大老爺,總之眾說紛紜,傳來的卻都是關於寧奕的各種正麵消息。
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寧奕深知這一條鐵律,也深深地為這諾大的大宋王朝感到深深的憂心,這大宋朝表麵上依然還是一片蝶鬧蜂忙,百姓安居樂業的景象。可是通過這麽些天的走訪調查,寧奕深深的發現,這片大宋王朝,早已是到了岌岌可危的境地了。
花崗石,苛捐雜稅,強拉壯丁,是壓在江南百姓頭上的三座大山,雖然官府隻會選擇那些最為窮苦的百姓人家開刀,對於江南的一些中上等階級的人家碰也不碰,然而,須知根基腐朽於泥內,這已不在是一件普通的鞭撻與被鞭撻,而是赤裸裸的階級矛盾!那些最為窮苦的百姓若是聯合起來爆發反抗,那也會是一股不小的力量,若真等到了所有階級矛盾被點燃爆發的那一刻,未等外夷犯境,這天下便得先自己亂成了一團。
所以,撥亂反正,引導整個時政走上正軌,才是眼下整個大宋王朝,最為急迫,急需解決的一大重點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