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部分的人物形象方麵看,角色的基本性格確實都刻畫到位了,但更深層的東西往往缺乏。她筆下寫得好的人物不多,羅蘭是傳統意義上的飽滿角色,十分值得學習(我個人一點都不欣賞),但她真的寫得好的是維烈,被壓抑的個體無意識對自我行為的影響,在qd很難看到寫得如此複雜的人物,每個行為都可以解析出外界影響和內在無意識影響,顯得矛盾而充滿辯證;另一個出色的人物是席恩,可惜他擔負了體現作者思想的任務,形象刻畫上不如維烈,除此之外,基本沒有可稱道的人物。


    如果先看了小說內附帶的人物點評,就會發現作者思路大體遵循“事件-構成行為動機/影響性格-性格/動機影響行為”這樣的循環結構,其中體現得最好的應該是羅蘭,這是標準的史詩人物寫法,人物被犧牲來體現情節或者表現時代,任何一個人被套進他的位置最後都能成為同樣的人(遺憾的是絕大多數角色都沒有循環並成長)。


    但維烈的寫法比較特殊,此人屬於本我和超我的無法調和,自我受外界影響太大,因此在行為上體現出動機的多重性,相對於羅蘭的可預測性,維烈的行為更難以解釋。我懷疑作者對心理學研究的比較透徹,那些看似不重要的小細節,都構成推導人物動機的材料。其實如果不是作者親自把人物剖析了一遍,我也沒辦法看得這麽透徹。


    反過來看其他人物,比如五為位滿願師,比如中城的那些權貴,就會發現他們的性格難以解釋,吉西安為什麽花心,諾因為什麽戀妹,等等都沒有講清楚,仿佛這些性格是天生的。甚至於很多人物根本沒有內核(也就是行為的根本或說原始動機),性格被設定好後完全支配了行為,這屬於臉譜化的寫法,有些角色寫出了性格的成因(東城的大部分人物都是如此),但這些成因隻是為了解釋性格,內在並不存在邏輯性,動機事件散亂地發生,而沒有連貫構成堅實的內核。考慮到出場人物眾多,能有兩三個角色寫好,我已經很滿意了。


    至於我對人物的要求,要分區分寫實手法和象征手法。寫實手法為主來表現的人物,一般遵循冰山原理,作者在寫的時候對人物的內核(所謂靈魂所謂自己)、內在渴望(包括產生渴望的事件)、內在渴望的對外輻射(也就是對他人的期許)、理性思維和掌握的知識、人物此刻的心情(包括對理性對身體的影響)已經明了,並在人物的行為中一一體現這些,而讀者則要從作者給出的信息中分析出作者知道但沒有寫出的東西,大部分時候,這種分析不是依靠邏輯和知識,而是依靠人生經曆,也就是所謂代入感的差異。象征手法為主刻畫的人物則不同,心理學方麵的東西可以統統拋棄,沒必要解釋原因,作者關心的是要表達什麽,用怎樣的語言去表達,如果說寫實手法寫出的人物是幾可亂真的油畫,那麽象征手法寫出的人物則是抽象畫,每個人都有自己對它的解釋,事實上也沒有標準答案。小說裏出現的人物通常以寫實手法去表現,但作者要表達的東西越來越抽象時,就會增加象征手法的分量。


    具體表現在小說裏,寫實手法喜歡用細節乃至故事情節去表現人物,而象征手法則多用含義不明的夢境、幻覺、預言來表達。典型例子比如滿願石中的維烈和席恩:維烈是個時間跨度非常長的人物,除了當下發生的行為,還用了客觀回憶(一堆的番外),主動講述(不一定是以他為主角,也有讓他講述別人的事情中側麵看出他的行為),傳說(畢竟屬於曆史名人,頭銜一堆),別人對他的看法,甚至短暫性失憶直接表現出他過去的心理狀態,這個人物的人生散亂地出現在文中,分別表現不同時期他的思想和內心,同時又相互映照,越是時間軸靠後的行為需要考慮的影響越多,拆解起來如同數學難題一般困難重重而又十分有趣。這個人物給人的感覺很真實,不太激烈也不太誇張,但又性格鮮明。席恩這個角色則相反,在他身上,痛苦和傷害被抽象了,不是被誰傷害,以什麽樣的方式傷害,而是時代和群眾加之其上的痛苦----被否定的痛苦,他的行為也不是實際地去反對誰,而是反抗命運,這個命運也不是具體的,而是被操縱被剝奪,因此他的行為可以抽象成為被否定的人掙脫否定,他身上的矛盾也充滿著辯證的意味,渴望著但不敢也不能渴望、追尋著但沒有目的和追求、高度的自我肯定和堅強意誌下是敏感且容易受傷的心(意味著他可以被輕易否定),在文中以誇張化的行為和夢境反映,並以人物間的對比來凸現(本我主導和超我主導的對比,忘卻和背負的對比以及體現出的對享樂主義的批判),這樣的寫法很容易寫出高度。


    ******


    致謝作者finsternis。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滿願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紮姆卡特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紮姆卡特並收藏滿願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