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利恩這個角色我私人認為小姆的設計思路非常巧妙,但寫的時候沒能寫到完美,至少相比維烈和羅蘭,法利恩的形象缺少深化和超拔。這可能是因為小姆對宗教思想十分排斥,滿願石裏隨處可見對宗教的諷刺,但這種諷刺流於表麵,與起點常見的教權合一體製的腐朽觀點無異,與其他小說側重表現神職人員的墮落和虛偽不同,小姆更多的是表現宗教的愚昧,認為宗教隻是上位者愚民以維護統治的工具。
在她的小說裏,中南二城均表現出********體製的弊端,尤以南城戰敗而焚滿願師為最甚,而最為開明的東城,則號稱多神、信仰自由,也就是不提倡宗教信仰,正如當今中國,中南沒落東城崛起,可見小姆在宗教問題上的傾向。另外主要角色,或者說稍微有點見識的人物,沒有一個表現出對宗教的皈依,這在她所描述的神權思想濃厚的艾斯嘉可說是完全不符合背景。唯一可能成為例外的就是法利恩,但由於小姆自問無法理解宗教,因此沒往該方向發展。
法利恩是水神的神眷之子,這是承自他母親的地位。身為祭祀,他母親需要對神守貞,卻與上任東城城主苟合,被世人所鄙。按理來講,法利恩作為私通的產物會被處死,他母親為保他一命,見兒子出生便自絕於神殿,於是水神的神眷之子的位置自動落於法利恩。
他因為神眷之子的身份活了下來,卻也因為他母親是神眷之子而備受鄙薄。上任城主不久便被暗殺,法利恩童年幾乎是一個人無依無靠地過下來的。他在心底將母親之死歸罪於水神,仇視自身神眷之子的身份,卻不得不依靠這身份得以苟活——這是他後來排拒神力而轉修黑咒術的原因之一。此外,人們希望神眷之子存活,卻不希望他法利恩存活,因此自小,他的存在就被眾人所否定,也沒有人關心他如何——隻保證他不死而已。
小姆說法利恩遇見羅蘭的時候,不知道自我為何物,不在乎生也不在乎死,隻是任人擺布,這點上她不能理解,我也無法讚同。我傾向於認為法利恩具有自我,但他的自我被自己扼殺掩蓋,因為他的自我與他的外在不能共存。年幼時的法利恩在自我的概念上是負的而非正的,即他知道自己不是什麽,而不知道自己是什麽——他不肯接受水神的神眷之子的身份,其實是對自我的發現。然而這樣的自我如果外顯於世,他便不得存活,他隻能以偽自我的外顯存活,即以神眷之子的身份。而神眷之子是什麽,該如何,全仗他人說法,這才是他在表麵上看不出有自我的原因。
負向的自我概念無法構成堅實的人格,當法利恩不再受迫於外界的死亡壓力時,他必然開始尋找正向的自我概念。但人的自我概念誕生於存在的過程,如黑格爾說絕對精神,絕對精神要成為自己,就要下放到現世,通過現世的體驗回歸自我。而法利恩的存在過程,也就是他的人生,所能賦予他的自我概念恰恰是被他真正自我所否定的,在這樣的環境下,唯一的契機是羅蘭。
羅蘭是唯一承認他卻不把他當成神眷之子看待的人,簡單說來,就是羅蘭認可了法利恩真正的自我,而不是外在的偽自我。於是與羅蘭的關係就成了唯一可以提供正向自我概念的存在過程。用宗教觀點來看待,羅蘭就是法利恩認識並皈依了的那個神——這裏的神非指上帝,而是超乎存在之外的至高。
人生的意義為何是人類一直探討的問題。以我最近讀的魏晉玄學來講,人生的意義合名教還是任自然?王弼認為萬有之上的無決定了人生的意義,嵇康將無解釋為自然、逍遙,於是人該越名教而任自然,郭象認為無不能生有,有者自生,於是人生的意義應該由自身產生,而不是超越人之上的無。用這些概念來看法利恩的情況,就是郭象的觀點不適合他,他無法自己生出自己的存在意義,於是需要王弼認為的無來賦予。
用西方的觀點來看,人如果找不到存在意義就會焦慮(海德格爾)或者恐懼(克爾愷郭爾),薩特主張的虛無主義——人的存在是宇宙的偶然,並無意義可言——隻會導致人的自我放棄,會讓人長久地處在內焦慮狀態,而人要擺脫這種狀態,就需要出發去尋找存在意義。而人無法自己賦予自己以意義,這樣隻會導致不斷的懷疑和自我否定(我得說東西思維差異巨大,東方人似乎就不覺得自己賦予自己意義是狂妄之舉*),必須由高於人的存在來賦予。這個高於人的存在是什麽,就眾說紛紜了。
回到法利恩的情況。因為自我概念的殘缺而無法自己賦予自己以存在意義(貌似小姆認為這是病態而非常態,我的觀點和她相左),他必須對外尋求存在意義,以及存在意義的賦予者。由於他對神的仇視,他不會向上尋求意義的賦予,而是平行向外,這也是他以羅蘭為至高的另一個原因。
事實上,兩個過程是一體的。人向神尋求存在意義的過程其實是向自己的經曆尋求存在意義的過程,因為自有神概念以來,並沒有誰真正獲得神啟,歸根結底,人的存在問題還得由人自己來解決。用郭象的觀點來講,就是獨化,從自性出發,自然放於外,內外統一,人的意義由其本質賦予,隻是外國人要區分本質的人和實際的人,於是有至高、超越人的概念。
對法利恩而言,無論他是向外尋求,還是向內尋求,除了神眷之子的存在意義,就隻有他和羅蘭的關係能夠構成他的存在意義。羅蘭把他當弟弟看待,於是他的人生意義就是成為羅蘭的弟弟,這成為了他人生的唯一目的,以這個目的為核心,可以統一他的自我,從而達到人生的完滿和大成。
如果僅止於此,那麽這個角色也隻不過是平庸,遠不達我所說的奇崛之境,真正巧妙的構思在後麵。羅蘭有兩個弟弟,除了法利恩還有伊芙,因此法利恩感受到了自身存在的危機。他可以被伊芙取代,他沒法獨立出真正的自我,他的自我和伊芙是重疊的,這樣的情況讓導致了存在危機。由於他和伊芙共用一個身份,他在潛意識裏始終被伊芙威脅著——伊芙的存在就是對他的存在的抹殺。因此他放棄成為羅蘭的弟弟,而成為羅蘭的下屬。
羅蘭在法利恩的觀念裏對應著至高,羅蘭是完美的,他的指令需要被絕對的執行——在這一過程中,羅蘭的位置從平行在外開始上升,最後升成超越人的存在,這時,羅蘭才真正成為法利恩的神。滿願石的故事發生時,這個過程已經走到末期了,法利恩無法稱呼羅蘭為哥哥,隻能稱呼他為大人。他們二人的關係被絕對化了,從法利恩自身以外,成為了他自身的一部分。
這時,法利恩的人生意義的賦予者是誰就變得值得考察了。感受到伊芙威脅時,法利恩的人格已經出現了正麵概念——不能被取代,必須是獨一的,個體的。這就意味著他有能力去構建自己的存在意義了,選擇成為羅蘭的下屬正說明了這點。因此,最後法利恩的人生意義,是他自我人格外顯而造成的,並非外界的賦予。小姆說法利恩沒有真正的人格,隻是羅蘭的影子,我無法讚同。
在法利恩構建人格的過程中,羅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但並非羅蘭有意施加給他。法利恩人格的形成,是他自己的選擇,是成為自己的過程,而非被外界硬性塑造出來的。他的人生,從人格被壓製,殘缺到健全而堅實,完完全全是自己構造出來的,羅蘭隻不過充當觸媒。這正是小姆構思的高明之處。
身為神眷之子,卻憎惡神明,這是第一重悖謬,憎惡神明,不信仰神,內在卻表現出對信仰的需求,行為和人生暗合宗教皈依之理,這是第二重悖謬,看似依附於人,其實人格獨立而健全,這是第三重悖謬。真假虛實疊加起來,這個人物一共需要認識六層,在人物塑造上頗為華美繁複,很具有借鑒意義。
而表現人物方麵,法利恩這個角色也充滿了悖謬之美。他的外表天生就是侍神者的模樣,貌美不似凡人,自然微笑起來便是聖潔出塵,且不說他不信神甚至憎恨神,他行事也多是陰暗汙穢,手段陰狠,六親不認。對外是大神官的身份,其實是諜報與暗殺事務的主管。看似謙卑溫和,彬彬有禮,實則錙銖必較,剛愎自用。小姆說他是羅蘭手下最肮髒的一枚棋子,不外如是。
表麵上的悖謬尚可寫就,人物塑造上的繁複卻有天時之利。滿願石寫作時間極長,且正逢小姆迅速成長之時,前後有兩版,相差極大。其中最有研究價值的維烈,席恩,以及法利恩,都做出了極大的調整。維烈在原版是終極boss,魄力十足,現版卻成了溫吞小綿羊一隻,甚至被小姆說成“萬年幼稚男”;席恩和肖恩起初是一個人,也就是救世主聖賢者,現版他變成終極boss,專管屠神;法利恩最初形象十分單薄,就是個完美下屬,他的戲份不多,也沒有發展機會。因此滿願石前後有許多不統一的地方,而維烈也是斷層十分明顯的角色,隻是因為篇幅過長,沒什麽人注意。
雖然在調整和補完的過程中,法利恩的形象變得更有挖掘深度,但限於出場機會不多,還有些地方沒能繼續深入下去。這也是我和小姆意見不同的地方,她不將法利恩的行為歸結成信仰精神,而隻看作生活的依據,從而無法上升到存在問題上,進而討論存在者的原始訴求和動力,使這個角色僅具有一般的悲劇性和悖謬感,而缺乏深層次的虛實錯綜。此外,她不認為法利恩的人格是健全而成熟的,因此沒能寫出從壓抑到解放、從虛無到實有這一返歸自我的過程所具備的上升超越之美。可以說,由於作者在宗教問題上的回避態度,法利恩隻是個未完成的二流配角,實屬遺憾。
事實上,長期以來我所追尋和探索的人物塑造正是這樣的模式。一個人物就是一套理論體係,它有一個核心概念,這個概念可以被逐層解析,這就構成了人物的多個層次。我崇尚悖謬錯綜之美,因此從一個層次躍升至另一個層次,必是因為難以調和的矛盾,即人物相左的兩個特質可以被更深一層的原因所解釋,而每一層都可以被最終的核心概念所統攝。既錯綜繁複,又和諧統一,構成相異相合之美,而形態上的上升結構,亦有升華超拔之美。
進一步說,核心概念象征著宇宙真理,而下涵的各個層次則是宇宙的現實,當宇宙的一切現象都能被終極真理解釋時,理性與邏輯的光輝才能達到最高。如建築物的結構之美歸根結底是數學之美,人物的層次之美其實是邏輯之美,這都出於我對理性的推崇。
人物塑造的層次帶來的美感是技巧上的,而思辨之美才是小說終極光輝之所在。一本小說能將現世詮釋得怎樣深刻,它的真正魅力就有多少。就人物塑造來講,超過滿願石的小說我看到過的實在不多,也可能是分析能力有限,更複雜的我也看不明白,比如龍槍在人物塑造上就極為晦澀。但滿願石並不是我讀過的最好的小說,就在於它涉及的理論還比較淺顯。更多我尚未分析完全的理論,如龍槍的個體概念下歸返自我的實踐探索,如小椴文中群體環境下個體的證實與達成,如加工師文中虛無主義籠罩下擁抱虛空的生死價值觀,它們並非用人物去表達,還有更多巧妙而我尚未入門的方式可以用小說構建出複雜嚴謹的理論體係,這正是我需要去探索的。
致謝馬甲被扒的小f同學~
在她的小說裏,中南二城均表現出********體製的弊端,尤以南城戰敗而焚滿願師為最甚,而最為開明的東城,則號稱多神、信仰自由,也就是不提倡宗教信仰,正如當今中國,中南沒落東城崛起,可見小姆在宗教問題上的傾向。另外主要角色,或者說稍微有點見識的人物,沒有一個表現出對宗教的皈依,這在她所描述的神權思想濃厚的艾斯嘉可說是完全不符合背景。唯一可能成為例外的就是法利恩,但由於小姆自問無法理解宗教,因此沒往該方向發展。
法利恩是水神的神眷之子,這是承自他母親的地位。身為祭祀,他母親需要對神守貞,卻與上任東城城主苟合,被世人所鄙。按理來講,法利恩作為私通的產物會被處死,他母親為保他一命,見兒子出生便自絕於神殿,於是水神的神眷之子的位置自動落於法利恩。
他因為神眷之子的身份活了下來,卻也因為他母親是神眷之子而備受鄙薄。上任城主不久便被暗殺,法利恩童年幾乎是一個人無依無靠地過下來的。他在心底將母親之死歸罪於水神,仇視自身神眷之子的身份,卻不得不依靠這身份得以苟活——這是他後來排拒神力而轉修黑咒術的原因之一。此外,人們希望神眷之子存活,卻不希望他法利恩存活,因此自小,他的存在就被眾人所否定,也沒有人關心他如何——隻保證他不死而已。
小姆說法利恩遇見羅蘭的時候,不知道自我為何物,不在乎生也不在乎死,隻是任人擺布,這點上她不能理解,我也無法讚同。我傾向於認為法利恩具有自我,但他的自我被自己扼殺掩蓋,因為他的自我與他的外在不能共存。年幼時的法利恩在自我的概念上是負的而非正的,即他知道自己不是什麽,而不知道自己是什麽——他不肯接受水神的神眷之子的身份,其實是對自我的發現。然而這樣的自我如果外顯於世,他便不得存活,他隻能以偽自我的外顯存活,即以神眷之子的身份。而神眷之子是什麽,該如何,全仗他人說法,這才是他在表麵上看不出有自我的原因。
負向的自我概念無法構成堅實的人格,當法利恩不再受迫於外界的死亡壓力時,他必然開始尋找正向的自我概念。但人的自我概念誕生於存在的過程,如黑格爾說絕對精神,絕對精神要成為自己,就要下放到現世,通過現世的體驗回歸自我。而法利恩的存在過程,也就是他的人生,所能賦予他的自我概念恰恰是被他真正自我所否定的,在這樣的環境下,唯一的契機是羅蘭。
羅蘭是唯一承認他卻不把他當成神眷之子看待的人,簡單說來,就是羅蘭認可了法利恩真正的自我,而不是外在的偽自我。於是與羅蘭的關係就成了唯一可以提供正向自我概念的存在過程。用宗教觀點來看待,羅蘭就是法利恩認識並皈依了的那個神——這裏的神非指上帝,而是超乎存在之外的至高。
人生的意義為何是人類一直探討的問題。以我最近讀的魏晉玄學來講,人生的意義合名教還是任自然?王弼認為萬有之上的無決定了人生的意義,嵇康將無解釋為自然、逍遙,於是人該越名教而任自然,郭象認為無不能生有,有者自生,於是人生的意義應該由自身產生,而不是超越人之上的無。用這些概念來看法利恩的情況,就是郭象的觀點不適合他,他無法自己生出自己的存在意義,於是需要王弼認為的無來賦予。
用西方的觀點來看,人如果找不到存在意義就會焦慮(海德格爾)或者恐懼(克爾愷郭爾),薩特主張的虛無主義——人的存在是宇宙的偶然,並無意義可言——隻會導致人的自我放棄,會讓人長久地處在內焦慮狀態,而人要擺脫這種狀態,就需要出發去尋找存在意義。而人無法自己賦予自己以意義,這樣隻會導致不斷的懷疑和自我否定(我得說東西思維差異巨大,東方人似乎就不覺得自己賦予自己意義是狂妄之舉*),必須由高於人的存在來賦予。這個高於人的存在是什麽,就眾說紛紜了。
回到法利恩的情況。因為自我概念的殘缺而無法自己賦予自己以存在意義(貌似小姆認為這是病態而非常態,我的觀點和她相左),他必須對外尋求存在意義,以及存在意義的賦予者。由於他對神的仇視,他不會向上尋求意義的賦予,而是平行向外,這也是他以羅蘭為至高的另一個原因。
事實上,兩個過程是一體的。人向神尋求存在意義的過程其實是向自己的經曆尋求存在意義的過程,因為自有神概念以來,並沒有誰真正獲得神啟,歸根結底,人的存在問題還得由人自己來解決。用郭象的觀點來講,就是獨化,從自性出發,自然放於外,內外統一,人的意義由其本質賦予,隻是外國人要區分本質的人和實際的人,於是有至高、超越人的概念。
對法利恩而言,無論他是向外尋求,還是向內尋求,除了神眷之子的存在意義,就隻有他和羅蘭的關係能夠構成他的存在意義。羅蘭把他當弟弟看待,於是他的人生意義就是成為羅蘭的弟弟,這成為了他人生的唯一目的,以這個目的為核心,可以統一他的自我,從而達到人生的完滿和大成。
如果僅止於此,那麽這個角色也隻不過是平庸,遠不達我所說的奇崛之境,真正巧妙的構思在後麵。羅蘭有兩個弟弟,除了法利恩還有伊芙,因此法利恩感受到了自身存在的危機。他可以被伊芙取代,他沒法獨立出真正的自我,他的自我和伊芙是重疊的,這樣的情況讓導致了存在危機。由於他和伊芙共用一個身份,他在潛意識裏始終被伊芙威脅著——伊芙的存在就是對他的存在的抹殺。因此他放棄成為羅蘭的弟弟,而成為羅蘭的下屬。
羅蘭在法利恩的觀念裏對應著至高,羅蘭是完美的,他的指令需要被絕對的執行——在這一過程中,羅蘭的位置從平行在外開始上升,最後升成超越人的存在,這時,羅蘭才真正成為法利恩的神。滿願石的故事發生時,這個過程已經走到末期了,法利恩無法稱呼羅蘭為哥哥,隻能稱呼他為大人。他們二人的關係被絕對化了,從法利恩自身以外,成為了他自身的一部分。
這時,法利恩的人生意義的賦予者是誰就變得值得考察了。感受到伊芙威脅時,法利恩的人格已經出現了正麵概念——不能被取代,必須是獨一的,個體的。這就意味著他有能力去構建自己的存在意義了,選擇成為羅蘭的下屬正說明了這點。因此,最後法利恩的人生意義,是他自我人格外顯而造成的,並非外界的賦予。小姆說法利恩沒有真正的人格,隻是羅蘭的影子,我無法讚同。
在法利恩構建人格的過程中,羅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但並非羅蘭有意施加給他。法利恩人格的形成,是他自己的選擇,是成為自己的過程,而非被外界硬性塑造出來的。他的人生,從人格被壓製,殘缺到健全而堅實,完完全全是自己構造出來的,羅蘭隻不過充當觸媒。這正是小姆構思的高明之處。
身為神眷之子,卻憎惡神明,這是第一重悖謬,憎惡神明,不信仰神,內在卻表現出對信仰的需求,行為和人生暗合宗教皈依之理,這是第二重悖謬,看似依附於人,其實人格獨立而健全,這是第三重悖謬。真假虛實疊加起來,這個人物一共需要認識六層,在人物塑造上頗為華美繁複,很具有借鑒意義。
而表現人物方麵,法利恩這個角色也充滿了悖謬之美。他的外表天生就是侍神者的模樣,貌美不似凡人,自然微笑起來便是聖潔出塵,且不說他不信神甚至憎恨神,他行事也多是陰暗汙穢,手段陰狠,六親不認。對外是大神官的身份,其實是諜報與暗殺事務的主管。看似謙卑溫和,彬彬有禮,實則錙銖必較,剛愎自用。小姆說他是羅蘭手下最肮髒的一枚棋子,不外如是。
表麵上的悖謬尚可寫就,人物塑造上的繁複卻有天時之利。滿願石寫作時間極長,且正逢小姆迅速成長之時,前後有兩版,相差極大。其中最有研究價值的維烈,席恩,以及法利恩,都做出了極大的調整。維烈在原版是終極boss,魄力十足,現版卻成了溫吞小綿羊一隻,甚至被小姆說成“萬年幼稚男”;席恩和肖恩起初是一個人,也就是救世主聖賢者,現版他變成終極boss,專管屠神;法利恩最初形象十分單薄,就是個完美下屬,他的戲份不多,也沒有發展機會。因此滿願石前後有許多不統一的地方,而維烈也是斷層十分明顯的角色,隻是因為篇幅過長,沒什麽人注意。
雖然在調整和補完的過程中,法利恩的形象變得更有挖掘深度,但限於出場機會不多,還有些地方沒能繼續深入下去。這也是我和小姆意見不同的地方,她不將法利恩的行為歸結成信仰精神,而隻看作生活的依據,從而無法上升到存在問題上,進而討論存在者的原始訴求和動力,使這個角色僅具有一般的悲劇性和悖謬感,而缺乏深層次的虛實錯綜。此外,她不認為法利恩的人格是健全而成熟的,因此沒能寫出從壓抑到解放、從虛無到實有這一返歸自我的過程所具備的上升超越之美。可以說,由於作者在宗教問題上的回避態度,法利恩隻是個未完成的二流配角,實屬遺憾。
事實上,長期以來我所追尋和探索的人物塑造正是這樣的模式。一個人物就是一套理論體係,它有一個核心概念,這個概念可以被逐層解析,這就構成了人物的多個層次。我崇尚悖謬錯綜之美,因此從一個層次躍升至另一個層次,必是因為難以調和的矛盾,即人物相左的兩個特質可以被更深一層的原因所解釋,而每一層都可以被最終的核心概念所統攝。既錯綜繁複,又和諧統一,構成相異相合之美,而形態上的上升結構,亦有升華超拔之美。
進一步說,核心概念象征著宇宙真理,而下涵的各個層次則是宇宙的現實,當宇宙的一切現象都能被終極真理解釋時,理性與邏輯的光輝才能達到最高。如建築物的結構之美歸根結底是數學之美,人物的層次之美其實是邏輯之美,這都出於我對理性的推崇。
人物塑造的層次帶來的美感是技巧上的,而思辨之美才是小說終極光輝之所在。一本小說能將現世詮釋得怎樣深刻,它的真正魅力就有多少。就人物塑造來講,超過滿願石的小說我看到過的實在不多,也可能是分析能力有限,更複雜的我也看不明白,比如龍槍在人物塑造上就極為晦澀。但滿願石並不是我讀過的最好的小說,就在於它涉及的理論還比較淺顯。更多我尚未分析完全的理論,如龍槍的個體概念下歸返自我的實踐探索,如小椴文中群體環境下個體的證實與達成,如加工師文中虛無主義籠罩下擁抱虛空的生死價值觀,它們並非用人物去表達,還有更多巧妙而我尚未入門的方式可以用小說構建出複雜嚴謹的理論體係,這正是我需要去探索的。
致謝馬甲被扒的小f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