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書恒每次到舍恩拜那裏都能夠得到驚喜。


    這讓他感覺到花了那麽大的代價,將舍恩拜留在華夏,真是一件劃算的事情。


    “叁”號實驗室也是目前幾個絕密級的實驗室中產生效益最大的一個實驗室。


    幾個實驗室,董書恒每隔一段時間都會自己過去看一下。有時候,他會利用自己掌握的一點點後世的知識,指點一下,但也僅僅是研發的方向而已。


    董書恒不是一個理工男,讓他去造一把槍,或者是造一台蒸汽機,他都造不出來。


    但是經過強大義務教育洗禮的他知道,柴油機應該怎麽工作,槍支今後應該向哪個方向發展,軍艦以後應該是什麽樣子的。他還知道飛艇的原理,知道以後的天空中應該有飛機。飛機是怎麽飛上天空的。


    不管是現在要有的,還是今後將要有的,董書恒的大腦中都有一些概念。


    他不會做的,會找專門的人花時間去研究。華夏這麽多人口,缺少的人才還能夠從國外去挖人。


    人類的科技發展就是這樣,讓一部分人脫離為了生存的低級勞動,投入到專門的創造活動中去。


    原始社會部落形成之後,部落中的長老和巫祝就不需要一直參加采集狩獵食物活動。


    他們有時間去觀察周圍的一切事物,觀察日月星辰的變化,觀察大自然的演變規律,完成了人類知識的原始積累。


    倉頡不需要一直勞動,才能夠有時間去創造文字。神農不需要一直勞動才能夠有時間去嚐百草……


    董書恒不需要自己去做,隻要將腦子裏的設想交給手下專門的人去做。然後他用國家的力量給這些人提供資源。他隻要讓這個國家更加健康地運行下去就好。


    接下來一站是高郵,也是複興軍成軍的地方。


    這裏現在是華夏著名的輕工業基地,每天都有大量的商品從這裏生產出來,沿著運河、沿著長江運到全國各地去銷售。


    也有很多直接就送到了揚州的商品交易市場。


    在揚州大市場,來自全國各地的經銷商人匯聚到這裏。


    現在華夏一統,空前地穩定。進一步促進了商業的繁華。


    華夏取消了內部的厘稅。商品隻要在交易的時候交過一次稅就好了。


    再也不用在路上遭受層層地盤剝,商業活動從來沒有如此的自由。


    這對於行商來說是一件天大的利好,所以行商的數量大增。


    而且人口的流動現在也更加自由。華夏加強了對戶籍的管理,但是不再限製內部人口的自由流動。


    無論是異地經商、求學還是旅行都不在是一件難事兒。隻要當地的警察局盤問的時候,你能夠拿出自己的戶籍就好。


    原本閉塞的西南地區,現在都有大量的人出來行商。


    直接的表現就是揚州的大市場比以前更加繁華了。


    不過揚州大市場也有了很多競爭對手。


    在商務部的允許下。現在,很多的省會城市都建立了自己的大市場。以促進本行省的商品交易活動。


    就連遠在漠北的齊彬都在規劃一個漠北的大型商品交易市場,以促進草原商貿的發展。


    而這個漠北的大市場將主要由在這次戰爭中大賺了一筆的大盛魁來出資建設。


    即便如此,揚州大市場的名氣依然是最大的,商品種類最齊全的。知名的大商人還是願意在這裏設一個分櫃。


    在這樣的背景下,揚州大市場的二期按時交付,商鋪的價格比一期更上了一個層次。


    在高郵,董書恒與揚州商會的主要代表舉行了一個座談會。


    當初董書恒起家的時候,揚州商會給予了他很大的支持。董書恒不是那種卸磨殺驢的人。


    當初的長江集團就是董書恒和揚州商會合作創辦,並且不斷做大。揚州商會是主要的出資人,但是董書恒是卻是集團的控股股東。


    同淮海公司一樣,長江集團也不斷地在向複興軍輸血,為華夏一統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現在董書恒的那部分股份已經轉為華夏所屬。這讓揚州商會與華夏之間聯係更加密切。


    不同於淮海集團成為純國屬企業,長江集團現在是一個公私合營的典範。


    董書恒這次找長江商會其實是有一件大事情要拉著他們一起做,這件事情做好了之後對揚州商會的發展也具有重大的好處。


    當然推動這件事情,也是為了配合華夏的一項重要的戰略意圖。


    董書恒一直想要向澳洲發展勢力,這塊大路的探索發現在幾塊大陸中算是比較晚的。


    華夏實際上在十五世紀就有人到過澳洲的北部。


    書院的學者找到了很多有關與澳洲有關的文獻。但是也許華夏人所到的都是相對荒涼的澳洲北部地區。所以沒人在那裏定居吧。


    當然也不能說沒有,畢竟董書恒這裏還沒有派人到澳洲去探索。


    澳洲一直是英國的地盤。美國獨立戰爭之後,英國就對澳洲更加的重視了。開始加大了對澳洲的移民。


    同時,英國也到處在宣誓對澳洲的所有權。


    但是澳大利亞太大了,英國人本來人口基數就那麽一點,移民活動並不順利。


    現在才是1855年,英國雖然開放了本國自由民移民澳大利亞。但是十幾年間移民的數量僅僅是十幾萬人,1840年以前的澳大利亞還隻是流放罪犯的地方。


    <a id="ads" href="/">【本站首發,最快更新】</a>


    從歐洲傳來的情報的是1850年的時候英國在澳大利亞的總人口也隻是50萬人。


    這些人口還都生活在新南威爾士州,以悉尼為中心的一片區域,這裏的土地是澳大利亞最肥沃的,適合耕種。


    在其他的區域幾乎沒有人存在,有也隻是土著居民,英國人也沒有辦法管理到。


    澳洲的三分之二土地都是幹旱和半幹旱地區。主要兩條河流墨累河和達令河都在東南地區。


    也就是現在英國人的主要聚居地新南威爾士地區。


    但是來自後世的董書恒知道,西澳大利亞雖然主要都是沙漠。但是那裏才是澳大利亞的精華。


    因為這裏簡直就是全世界的礦藏倉庫。相比於東南水草豐美適合耕種的地區,董書恒想要的是西澳大利亞地區。


    實際上澳洲距離華夏要比英國近的多了。過了華夏的南洋,距離澳洲也就不遠了。


    董書恒也提前做過功課。從南大洋前往南美洲的船隊之前已經派過探索船沿著呂宋的東部海域南下。


    船隊在呂宋的東南方發現了一個群島地帶。這就是後世南太的加羅林群島。這個群島幾乎都是小型島嶼。


    再往南沒有多遠就是新幾內亞島,這座島目前隻有荷蘭人在西南部建立了小型的殖民據點。


    其他地方根本還沒有殖民者活動的痕跡。


    新幾內亞島的東北部還有一大片群島區域,這裏是後世的俾斯麥群島。同樣這裏也沒人宣布殖民。


    當然了華夏進入澳洲,走路呂宋的西部,然後穿過後世的馬魯古群島更加的便捷。


    但是那裏遍布歐洲殖民者的勢力,不利於華夏暗中的布局。


    現在華夏最需要的是在澳洲附近經營一個穩固的據點,作為今後向澳洲發展的據點。


    新幾內亞島就非常合適。歐洲殖民者認為這裏並沒有什麽價值,棄之如敝履。


    隻有荷蘭在1828年的時候宣布殖民西半部,但也僅僅是宣布而已,事實上他們並沒有能力開發。


    東半部到現在還是無主之地。當然了當地的氣候惡劣,土著凶殘。


    曆史上要到三十年後的十九世紀八十年代,德國人才在當地建立殖民地。


    那麽,這個事情,董書恒為什麽會找到揚州商會呢?


    董書恒這次找到揚州商會就是希望能夠通過揚州商會組織民間的財團組建一個私營的股份公司。


    然後以這個公司的名義去開拓巴布亞島東部。最後以那裏為跳板,向澳大利亞的北部以及西部地區滲透。


    董書恒就連今後如何開發澳洲都想好了。


    到時候在澳洲幹旱的西部地區,會以漢人為主在綠洲地區建立聚居點。


    然後遷移一些遊牧的牧民去半幹旱地區的草原放牧。這裏幹旱的沙漠草原地帶跟華夏的西域以及漠北草原的氣候很像。


    到時候將這些遊牧的華夏人武裝起來,他們就能一邊遊牧一邊壯大,同時不斷地向東部地區侵蝕、擴張。


    在澳洲來一場遊牧民族的大入侵會不會很精彩呢?


    就英國在澳洲那幾十萬人。相信很容易就能夠淹沒掉。


    英國人自然不會善罷甘休,但是他們有能力跑那麽遠,在澳大利亞廣闊的土地上,跟已經在澳洲紮根的華夏人來一場大戰嗎?


    一個南非就將大英帝國的多年殖民的老底打掉了大半,戰略縱深如此之大的澳洲又會怎麽樣呢?


    當然現在的問題是華夏人如何在澳洲紮根。


    巴布亞島的東部以及北邊的群島都不在主要的航線上,西方國家沒有什麽興趣。曆史上這裏會成為後來崛起的德國的殖民地。


    但是現在董書恒看上了那裏,隻能提前對自己的普魯士朋友道一聲對不住了。


    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董書恒先期希望以一個華夏私人公司的名義去開發那裏。


    還有一個原因,現在華夏政府要做的事情太多,無暇他顧,同時也沒有這筆錢的預算。


    政府沒錢,但是揚州商會有啊!


    這幾年跟著董書恒幹,這些人的資產都翻了十倍不止。


    果然,比販鹽更加賺錢的就是海貿。


    投資海外拓殖公司,這實際上是一個擁有中遠期收益預期的投資。


    當然了,短期內肯定是要大量投入的,而且是沒有什麽產出的。


    董書恒初步想好了公司創建的幾個步驟。


    首先,公司必須要有一支移民船隊,這支船隊得有遠航的能力,路線是從基隆港向南航行到呂宋東北部,沿著呂宋東部海域,向東南而行。


    因為那裏靠近赤道,海況複雜,呂宋島東部又多有風暴。


    因此最好能夠建造堅固的鐵殼輪船跑這條航線。


    其次,必須招募大量的移民做先期的開發,因為那裏的氣候環境問題,早期移民必然會有大量的損失。


    董書恒覺得可以在前期招募一些日本和朝鮮勞工去當地做前期的開發,等到種植園建立成熟之後再從華夏移民過去。


    公司還必須有一支護衛力量,當地的土人可不是很友好。


    安保工作可以雇傭長江安保。現在長江安保在國內的生意可不怎麽好。


    華夏建立之後,國內的安全形式大為好轉。大家都受益,隻有安保公司的生意受到影響。


    現在長江安保的生意一直在向海外轉移。除了布局美洲以外。


    長江安保,還接了很多商船護衛的活。


    現在的海上海盜猖獗,各種無人的小島都是海盜棲身的天堂。


    因為那裏的氣候惡劣,董書恒到時候會授意公司招募一支以日本人武士為主體的雇傭兵。


    到時候可以將這些雇傭兵丟到島上去。


    在揚州商會的見麵會後的閉門商談過程中,董書恒提出了自己的這個想法。


    跟以前一樣。在商業上,大家非常的信任董書恒,大家相信他的眼光。


    當然了這些人也是有私心的。到時候在那裏建立的種植園可是可以傳家的。


    家族之中要是沒落了,依靠著這個公司在種植園的收益也可以過下去。


    況且到時候他們自己也可以通過公司的便利在海外置辦產業。這些產業可以傳給自己的子孫。


    就連公司的名字,董書恒都已經想好了,就叫做西太平洋墾殖公司。這個名字很貼切地反映了公司的性質,以及它的開發的範圍。


    公司的主營業務就是探索、開發太平洋上的島嶼。


    董書恒知道,巴布亞的東北部實際上是一片寶地。北邊的群島多是火山島,礦產資源豐富。巴布亞島北部多是沿海的平原,適合開發成為種植園。


    島上傳說有恐怖的食人部落,但是董書恒相信比那些食人部落更凶殘的日本雇傭兵會幫助公司解決掉他們。


    就這樣,在這間小會議室中,眾人敲定了一個新的大型公司的籌建計劃。


    這個公司中,華夏政府隻會控股百分之二十,公司將完全由董事會掌控,各大股東依靠控製的股份投票決定重大事項。


    因為這個公司短期內沒有什麽收益,所以暫時不會拿出去公開募股。


    說到公開募股,董書恒馬上就要去上海,在那裏他將出席上海證券交易所的開幕儀式。


    上海在之前實際上已經就出現證券交易活動。有些商人早已經模仿洋人公司,公開發行股份,募集資金。


    也有人找人交易手中的股份。但是這些交易大都是私下的,不規範的,所以經常會出現問題。


    董書恒控製了上海之後,就萌生了開辦一個證券交易場所的想法,以繁榮上海的資本市場,吸收社會資金,促進經濟的發展。


    但是之前董書恒並沒有那個精力。而且證券交易所要做起來需要準備很多的配套製度,不然弄不好的話會造成一定的混亂。


    這個製度就像是一個潘多拉魔盒,打開之前必須要保證自己的實力,不然你根本沒有能力去掌控它。


    隨著華夏的建立,董書恒漸漸覺得時機已經成熟。所以就讓胡光墉開始著手準備這件事情。


    PS:求推薦票、月票!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回到清朝做鹽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獨孤賞月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獨孤賞月並收藏回到清朝做鹽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