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卷二一七,玄宗天寶十四載。
稱二十萬,連夜出發。次日淩晨,安祿山出薊城南,檢閱了軍隊,並舉行誓師,以討楊國忠為名,並於軍中張榜說“有異議扇動軍人者,斬及三族!”於是揮師南下。安祿山乘鐵甲戰車,“步騎精銳,煙塵千裏,鼓噪震地”。事前,安祿山已命其將何千年、高邈等率二十名奚族騎兵,以獻射生手為名,於十日抵達太原城下,北京(唐以太原為北京)副留守楊光翽出城迎接,被何千年劫持而去。安祿山責備他依附楊國忠,斬首示眾。太原及東受降城先後上報安祿山叛亂的消息。唐玄宗確認安祿山反叛之後,匆忙部署軍隊平叛。先命特進畢思琛赴東都,金吾將軍程千裏赴河東,各自招募數萬人以抵禦叛軍;接著命安西節度使封常清赴東都募兵,加強洛陽守備。過了幾天,玄宗殺死安慶宗,罷免了安思順朔方節度使職務,並命榮王李琬、金吾大將軍高仙芝為正、副元帥,率數萬兵出潼關東征,還在各地新設節度使、防禦使,以阻止叛軍。
安祿山率十五萬大軍南下。當時,天下承平歲久,以致百姓不識兵革。
因此當突然聽到範陽起兵的消息,不少官吏嚇得魂飛魄散,棄城四逃。叛軍所過州縣,有的望風瓦解,有的開城出降,一路上所向披靡,進兵迅速,至十二月三日即抵達河南道靈昌郡(今河南滑縣)的黃河北岸。第二天,過了冰凍的黃河,進入河南道境內。
安祿山指揮叛軍進攻陳留(今河南開封東南),河南節度使張介然剛上任不幾天,守城兵士未經沙場,一聽到叛軍號角鼓噪之聲,嚇得“授甲不得,氣已奪矣”。故叛軍一到,立刻土崩瓦解,張介然被俘,兵士降者近萬人。安祿山見河南道張貼懸賞購其首的榜文,又聽說安慶宗被殺,遂進行了血腥的報複,張介然及上萬降卒接連倒在叛軍的屠刀之下,“流血如川”。安祿山乘勝西進滎陽(今河南滎陽)。滎陽太守崔無波登城拒戰,守城兵士一聽見鼓角聲,紛紛“自墜如雨”,於是崔無波及官將“盡為賊所虜”2。
安祿山殺了崔無波,留其將武令珣守滎陽,兵鋒指向洛陽。封常清奮力抵抗,但其兵士都是新召募的傭人或商販,未經訓練,經叛軍鐵騎一衝,即七零八落,潰不成軍。封常清三戰敗北,隻得丟棄洛陽,西奔陝郡,與高仙芝退守潼關。安祿山命其將崔乾祐屯兵陝城,窺視潼關,而弘農、臨汝、濮陽、濟陽和雲中等郡相繼陷於叛軍之手。
安祿山從範陽起兵,**,至十二月十三日攻占東都洛陽,僅用了三十五天時間。在這短短的時間內,就控製了河北大部郡縣,河南部分郡縣也望風歸降。其時,唐廷從各道征集的兵馬尚未趕到長安,京師守備空虛。但是安祿山進入洛陽後,忙於做登基稱帝的準備,減弱了攻勢,這給唐廷以喘息機會,各道援兵漸漸雲集長安,加強了守備。
至德元載(75)正月一日,安祿山於洛陽自稱雄武皇帝,國號大燕,改元聖武元年,設置丞相等朝官,封其子慶緒為晉王,慶和為鄭王,達奚珣為左相,張通儒為右相,嚴莊為禦史大夫。定洛陽為都,以範陽為東都。
安祿山命史思明、蔡希德等攻略河北各地。平原郡太守顏真卿與常山太守顏杲卿東西聯兵抗敵,殺死了叛將李欽湊、高邈,活捉了何千年,打開了土門,河北十七郡又先後歸順了唐廷。安祿山率軍進攻潼關,行至新安,聽《資治通鑒》卷二一七,玄宗天寶十四載。
《舊唐書》卷一八七下《張介然傳》。
2《舊唐書》卷一八七下《崔無波傳》。
說河北形勢吃緊,馬上返回洛陽,命蔡希德率萬餘人增援河北,殺顏杲卿,河北各郡又相繼陷落。其年二月,李光弼、郭子儀先後出兵井陘,大敗叛軍,斬敵四萬人,“於是河北十餘郡皆殺賊守將而降。漁陽路再絕,賊往來者皆輕騎竊過,多為官軍所獲,將士家在漁陽者無不搖心”。
安祿山命張通晤和楊朝宗向東攻城略地,東平太守嗣吳王李祗、濟南太守李隨起兵抗拒,單父縣尉賈賁率吏民殺張通晤,真源令張巡守雍丘,與叛將令狐潮、李懷仙等數萬叛軍浴血奮戰,巧妙周旋,阻止叛軍南下江淮。安祿山命其將武令珣等率兵南下攻略南陽各郡,南陽節度使魯炅、虢王李巨扼守南陽,屢敗叛軍,使叛軍不得南下江漢。
五月,安祿山西進潼關受阻,東不過雍丘,南又兵阻南陽,北路也幾乎斷絕,除了老巢範陽之外,隻不過局限於河南西部一隅之地,一時陷入困境。安祿山有些害怕,召來高尚、嚴莊罵道“汝數年教我反,以為萬全。今守潼關,數月不能進,北路已絕,諸軍四合,吾所有者止汴、鄭數州而已,萬全何在?汝自今勿來見我!”高尚、嚴莊也束手無策,數日不敢麵見安祿山。安祿山見形勢緊迫,“議棄洛陽,走歸範陽,計未決”。
在安祿山進退維穀之時,昏庸的唐玄宗與奸相楊國忠下令哥舒翰出關作戰。此前,高仙芝守潼關,遭宦官邊令誠誣陷致死,遂啟用在京養病的哥舒翰代守潼關。六月四日,哥舒翰被迫出關作戰,結果十七八萬官軍一戰士崩瓦解,潼關失守,哥舒翰被縛到洛陽,投降了安祿山。
潼關失守,長安已無險可守,唐玄宗率部分朝官倉皇逃往成都。安祿山沒想到玄宗會如此之快地逃離長安,他先曾命崔乾祐兵留潼關,十天之後,才命其將孫孝哲進入長安,並以張通儒為西京留守,崔光遠為京兆尹,使安守誌率兵駐紮苑內,以監關中諸將。叛軍進入長安以後,以為大功告成,遂“日夜縱酒,專以聲色寶賄為事”,不想西出追擊,故玄宗“得安行入蜀,太子北行亦無追迫之患”2。
安祿山命孫孝哲對未逃離長安的皇室成員、百官家屬進行了血腥的屠殺。先於崇仁坊殺霍國長公主及王妃、駙馬,剖其腹,用其心髒祭祀安慶宗。凡是楊國忠、高力士之黨及祿山平時所厭惡者皆處死,凡八十三人,“或以鐵棓揭其腦蓋,流血滿街”,使人慘不忍睹。接著又殺皇孫及郡、縣主二十餘人。後來,安祿山聽說長安百姓乘亂盜竊府庫財物,又命在長安大肆搜索三日,翻箱倒櫃,不論是府庫財物,還是個人私物,一概搜掠殆盡。同時還令府縣追查,“銖兩之物無不窮治,連引搜捕,支蔓無窮,民間騷然”。安祿山又令搜求玄宗的歌舞、雜技、舞馬、犀牛,把搜掠的宮嬪、樂工、騎士以兵仗護送到洛陽,獲得梨園弟子數百人,在東都禁苑凝碧宮奏樂,宴會眾偽官。
安祿山派其將高嵩持書信、備繒彩赴西北,以誘降河西、隴右將士,但被大震關使郭英乂所擒獲,計未成功。郭子儀、李光弼聽說潼關失守,玄宗西逃,遂撤兵守井陘,河北大部分郡縣再次落入叛軍之手。安祿山派兵攻潁川,太守薛願、長史龐堅奮力拒守,堅持了一年。十二月,又使叛將阿史那承慶率兵急攻,薛願等浴血苦戰十五日,城破被俘,被執送洛陽。安祿山把《資治通鑒》卷二一八,肅宗至德元載。
2《資治通鑒》卷二一八,肅宗至德元載。
《資治通鑒》卷二一八,肅宗至德元載。
他捆在洛水冰上,被活活凍死。
安祿山之死安祿山原患有眼疾,自起兵以來,視力漸漸減退,至此又雙目失明,看不見任何物體。同時又患有疽病,性情變得格外暴躁,對左右侍從稍不如意,非打即罵。稍有過失,便行殺戮。他稱帝後,常居深宮,諸將很少能麵見他議事,都通過嚴莊轉達。嚴莊雖受親重,也時而遭安祿山鞭撻。宦官李豬兒常為安祿山穿衣解帶,服侍左右,挨打最多,怨氣也大。安祿山寵幸的段氏,生下一子名慶恩,也受祿山寵愛,常想以慶恩代慶緒。安慶緒時常擔心被廢,嚴莊也恐怕宮中事變於己不利,於是,嚴莊與安慶緒、李豬兒串通一氣,謀害安祿山。
至德二載(757)正月五日夜,三人悄悄進入安祿山住所。侍衛見是嚴莊和安慶緒,誰也不敢動。於是嚴莊、安慶緒持刀站立在帳外,李豬兒手持大刀直入帳內,對準躺在**的安祿山腹部猛砍一刀。安祿山平時總把佩刀放在床頭防身,事前已被李豬兒偷偷拿走,這時他挨了一刀,知大事不好,急忙去摸刀,哪裏還摸得著?他氣急敗壞地搖著帳竿大聲喝叫“賊由嚴莊。”在喊叫聲中,血和腸從腹部流出數鬥,很快死於非命。卒年五十五歲。安慶緒當即在其床下挖了一個數尺深坑,用氈子裹著安祿山的屍體,連夜埋在坑中。並誡令宮中嚴加保密。第二天早晨,嚴莊對部下宣告說安祿山病危,詔立安慶緒為太子,軍國大事皆由太子處分。隨即即帝位,尊祿山為太上皇,然後發喪。安慶緒雖然殺父篡位,但他本性昏暗懦弱,語無倫次,嚴莊恐諸將不服,不讓麵見。慶緒每日縱酒為樂,不理政事,稱嚴莊為兄,加授禦史大夫、馮翊王,“事無大小,皆取決焉”2。
安祿山狡黠多智,善於迎合唐玄宗心意,投其所好,因而格外受到寵遇,一再加官晉爵,專任方麵。在玄宗驕惰荒政、朝綱隳紊之時發動了武裝叛亂,把鼎盛一時的唐皇朝推向了戰亂的深淵。
《安祿山事跡》卷下。
2《資治通鑒》卷二一九,肅宗至德二載。
第二節田承嗣叛軍驍將田承嗣(705—779)平州盧龍(今屬河北)人,出生於一個行伍家庭。
祖父田璟,為鄭州司馬。父田守義,官至安東副都護,以豪俠聞名於遼左。開元末年,田承嗣任安祿山盧龍軍前鋒兵馬使,屢次擒殺奚、契丹人,因功補為左清道率,遷武衛將軍。他治軍嚴整,在任兵馬使時,安祿山曾在一個大雪天巡視各軍營,剛走進田承嗣軍營,營內寂靜無聲,若無一人。但進入營內檢閱士籍,又無一人不在營內。因此深受安祿山器重。
天寶十四載(755)十一月,安祿山反叛於範陽,率十五萬大軍南下,田承嗣為其主將之一。當時,天下承平歲久,唐廷內部防務空虛,因此叛軍所過州縣,多望風瓦解。叛軍連破蒿城,陷靈昌,下滎陽,勢如破竹。在攻占滎陽郡後,安祿山命田承嗣與安忠誌、張孝忠三人為前鋒,向唐東都洛陽挺進。田承嗣驍勇善戰,在洛陽東郊一戰,把唐將封常清新召募的數萬官兵打得丟盔棄甲,落花流水。於是叛軍攻占了洛陽。至德元載(75)正月,安祿山於洛陽自稱大燕皇帝。
安祿山叛軍以洛陽為基地,分兵四處,攻略唐郡縣。唐將魯炅堅守南陽(今屬河南),叛將武令珣久攻不下。至德二載五月,田承嗣奉命率軍攻南陽。南陽城已被叛軍圍困數月,城中兵糧奇缺,一隻老鼠即賣四百錢,死者相枕。田承嗣乘其危難之際,一舉而攻破南陽。魯炅突圍而出,退守襄陽(今湖北襄樊),田承嗣窮迫不舍,又轉戰二天,見襄陽一時難以攻下,即班師而還。接著,田承嗣又率軍東進,將庸將來瑱圍困於潁川(今河南許昌)。來瑱善於撫循士卒,田承嗣久攻不下。
十月,官軍大力反擊,先後收複了長安、洛陽,陳留人又殺叛將尹子奇,叛軍主謀嚴莊也投降了唐朝,安慶緒隻率三百從騎,狼狽退守相州(今河南安陽),形勢急轉直下。這時,田承嗣從潁川遣使者向郭子儀請降,在還沒有得到回複時,他又變了卦,遂撤離潁川,與守南陽的武令珣合軍,有數萬人,即北上馳援相州。
乾元元年(758)十月,唐將郭子儀率兵包圍了衛州(今河南汲縣),安慶緒發兵救援,分為三軍,崔乾祐率上軍,田承嗣率下軍,安慶緒率中軍,直奔衛州,遭郭子儀迎頭痛擊,叛軍被迫退守相州。郭子儀等九節度使率步騎六十多萬,把相州城圍得水泄不通。
乾元二年二月,史思明自範陽率十三萬大軍南下,攻破了魏州,以救安慶緒。三月,在安陽河北交戰。官軍雖然人多勢眾,但沒有統帥統一指揮,難以協同作戰,結果官軍一潰不可遏止,各節度使逃還本鎮。叛軍轉危為安,聲勢複振。史思明殺安慶緒,率兵返回範陽。
九月,史思明再次從範陽率軍南下,兵分四路,向唐軍發起了巨大攻勢。田承嗣為史朝義軍前鋒,再次攻陷洛陽,授偽魏州刺史。上元二年(70)十一月,史思明派田承嗣攻略淮西,攻占了睢陽(今河南商丘南),後任偽睢陽節度使。
寶應元年(72)十月,回紇再次出兵,與官軍一起對叛軍發動了強大的攻勢,很快收複了洛陽。史朝義節節敗退,逃至衛州。十一月,田承嗣從睢本節材料依據新、舊唐書本傳者,不再一一作注。
陽率四萬大軍前來救援。唐將仆固瑒擊敗史朝義,叛軍退至漳水。田承嗣見無船渡河,遂請環車為營,讓婦女坐在車內,輜重陳列於車旁,並埋伏了兵士以待官兵。官軍追至漳水,與叛軍交戰,田承嗣詐敗退走,官軍爭搶財寶,隊伍大亂,叛軍回頭衝殺,伏兵也乘機殺去,官軍措手不及,敗退了數十裏,才穩住陣腳。史朝義退守莫州,官軍也很快追至城下,多次出戰,皆被官軍所擊敗。
降唐自保廣德元年(73)正月,田承嗣見官軍已收複大部分州郡,偽大燕政權已分崩離析,士氣低落,又知史朝義不肯投降,便欺騙他說“不如身將驍銳還幽州,因(李)懷仙悉兵五萬還戰,聲勢外張,勝可萬全。臣請堅守,雖瑒之強,不遽下。”史朝義信以為真,依從了田承嗣的建議,握住他的手,以“存亡為托”,他也“頓首流涕”,表示奉命。可是當史朝義夜間剛剛突圍出城,他馬上召集諸將,聲言過去曾“發人塚墓,焚人室廬,掠人玉帛,壯者死鋒刃,弱者填溝壑”,以表示悔悟,如今降唐,“能改往修今,是轉危即安矣”。將士們一致讚同,遂將史朝義老母及其妻子執送仆固瑒營中,向官軍投降。並多用金帛離間仆固瑒將領。仆固瑒本不願接受他的投降,因擔心部下發生不測之亂,遂約定日期受降。田承嗣怕不能保全自身,便詐稱有病不出。仆固瑒欲馳入城內擒捉他,他又在身旁排列著許多刀斧手,無從下手。最後,田承嗣又以重金行賄,仆固瑒才算罷休。後來,田承嗣與舊將張忠誌、李懷仙、薛嵩等前往唐主將仆固懷恩營內謝罪,表示願執鞭隨蹬,以效犬馬之勞。
時承大亂之後,城邑殘破,人口流亡。唐肅宗務在“禁暴戢兵”,屢次赦宥,安、史舊將多既往不咎。仆固懷恩又自詡功高,“慮賊平寵衰,欲留賊將為援”,遂奏請田承嗣及李懷仙、張忠誌、薛嵩等四人分帥河北諸郡。因而原安、史降將又受到重用,專方麵之任。
割據稱雄唐廷為防止田承嗣等降將再生事端,對他們實行了籠絡政策,屢屢加官晉爵,自廣德元年(73)閏正月授任田承嗣為莫州刺史起,至大曆八年(773)九月為止,在這十年之間,田承嗣先後遷任魏、博、德、滄、瀛五州都防禦使、魏博節度使、檢校太尉、雁門郡王。唐代宗還將其女永樂公主下嫁給田承嗣之子田華,以示恩寵,欲結其心。
田承嗣“生於朔野,誌性凶逆”,多年隨從安祿山,素以戎馬為事,“不習教義”。皇帝的頻頻恩寵,隻能使他誌得意滿。而他一旦得誌以後,便肆行其意。他“陰圖自固,重加稅率,修繕兵甲,計戶口之眾寡,而老弱事耕稼,丁壯從征役,故數年之間,其眾十萬”。他還專擅管內政治、經濟、財力,“郡邑官吏,皆自署置,戶版不籍於天府,稅賦不入於朝廷,雖曰藩臣,實無臣節”。使得魏博鎮很快成為一個獨立王國。
田承嗣還召募軍中驃悍的子弟置於部下,作為自己的侍衛,號稱牙軍。
《新唐書》卷二二五上《史朝義傳》。
平日皆“豐給厚賜,不勝驕寵”。牙兵“父子世襲,姻黨盤互,驕悍不顧法令”。當時有句諺語說“長安天子,魏府牙軍。”這支強悍的牙軍,成為田承嗣割據稱雄的馬前卒。
田承嗣還同任河北各藩鎮節度使的安、史舊將膠固朋比,與成德節度使李寶臣(賜名張忠誌)、相衛節度使薛嵩、盧龍節度使李懷仙等“結為婚姻,互相表裏”;同時還招降納叛,網羅安、史餘黨,“各擁勁卒數萬,治兵完城,自署文武將吏,不供貢賦”2。
大曆八年(773)九月,田承嗣竟然冒天下之大不韙,公然在自己管內分別為安祿山、史思明父子立祠堂,並尊稱為“四聖”。安史之亂,禍國殃民,早已為人們所唾棄與切齒,但田承嗣卻明目張膽地為其主子揚幡招魂,還尊為“聖人”,足見其狼子野心不死。對於這一嚴重事件,唐代宗並沒有大張撻伐,隻是讓內侍孫知古因出使魏博之時,勸諭他毀掉。之後還應其所請,於十月加田承嗣同平章事,以示褒獎。
田承嗣對皇帝的恩寵無動於衷,朝廷的姑息也隻能是養虎遺患。在他戴上大唐輔相的桂冠之時,他的分裂割據活動也悄悄開始了。
相衛節度使薛嵩死,朝廷以其弟薛崿知留後。田承嗣誘使昭義鎮將吏作亂。大曆十年(775)正月,昭義兵馬使裴誌清出兵驅逐了留後薛崿,歸附魏博。田承嗣乘機出兵,聲言救援,其實是欲襲相州,並很快攻占了相州。戰事發生以後,朝廷立即選用與薛嵩同族的薛擇為相州刺史,薛雄為衛州刺史,薛堅為洺州刺史,同時還派魏(一作孫)知古赴魏州告諭田承嗣等,“使各守封疆”,不越雷池。但田承嗣卻拒不奉詔,仍然派大將盧子期攻取洺州,楊光朝攻取衛州。在耀武揚威的同時,還誘使衛州刺史薛雄歸附自己,薛雄不從,即暗中派人將其妻子老小屠殺以盡。於是,田承嗣一舉“盡據相、衛四州之地,自置長吏,掠其精兵良馬,悉歸魏州”。從而擴大了他的地盤,增強了實力。為了名正言順,他還脅迫魏知古與他一同巡視磁、相二州,而暗中卻使其侄田悅勸說諸將割耳剺麵,打著為民請命的旗號,到中使那裏去請求以田承嗣為帥,使者畏懼而不敢追究。
唐廷討伐田承嗣終以武力奪取了相、衛四州之地,說明了唐廷對藩帥的籠絡與姑息政策的徹底破產。在這種情況下,唐廷才不得不用武力征討。這年四月,唐代宗下詔,暴露田承嗣劫奪州郡、對抗朝廷的罪狀,將他“貶永州刺史,仍許一幼男女從行”,同時還詔命成德節度使李寶臣、幽州節度留後朱滔、昭義節度李承昭、淄青節度李正己等八節度使,合力討伐田承嗣。
本來田承嗣與河北藩帥同為安、史舊將,氣味相投,兼以婚姻關係,朋比為奸。但由於他平日一向輕慢李寶臣、李正己,又逢李寶臣之弟李寶正(田承嗣女婿)在魏州擊馬球時,因馬受驚撞死了田承嗣之子田維而被田承嗣所杖殺,由此兩鎮關係惡化。這時,二李主動請求討伐田承嗣。再加上朱滔方恭順皇室,因此河北諸藩帥一時還都為朝廷效力。
《新唐書》卷二一○《羅紹威傳》。
2《資治通鑒》卷二二三,代宗永泰元年。
《資治通鑒》卷二二五,代宗大曆十年。
朝廷討伐田承嗣的詔命下達以後,各藩帥很快行動起來。朱滔、李寶臣與河東節度使薛兼訓率軍從北麵進擊,李正己與淮西節度使李忠臣從其南側進擊,一時大兵壓境。討伐戰爭進展很快,魏博軍連吃敗仗。五月,田承嗣將領霍榮國舉磁州之地投降,接著李正己也攻破了德州,李忠臣率步騎四萬包圍了衛州。但田承嗣並不甘心束手待斃,他采取了以攻為守的策略。六月,派其將裴誌清進攻冀州,不料裴誌清卻投降了李寶臣。田承嗣親自率兵進圍冀州,也被李寶臣擊敗,燒毀了輜重,隻得狼狽逃回。形勢一天比一天惡化。田承嗣見各道兵馬漸漸圍攏,部將也多叛逃,餘下的也多惶恐不安,再難以相持,遂於八月上表,“請束身歸朝”。但是,他的“請束身歸朝”並不是真心俯首認罪,而是緩兵之計。事過不幾天,即派其將盧子期進犯磁州。九月,李寶臣與李正己合力進圍貝州,田承嗣率兵去救。因朝廷對二李兩軍賞賜各有厚薄,士卒有怨言,恐怕發生事變,二李遂自行撤軍。接著,李寶臣與朱滔進攻滄州,因田承嗣堂弟田庭玠固守,一時也未能攻克。
北線雖暫時穩住了陣腳,南線形勢卻十分緊張。盧子期進攻磁州,眼看州城即破,大功垂成,不料李寶臣與昭義留後李承昭率援兵趕到,內外攻擊,盧子期兵敗被俘,斬於長安。與此同時,在河南諸將的攻擊下,田悅的軍隊在陳留也吃了大敗仗。這使得田承嗣心裏著實恐懼與不安。
為了擺脫眼前的困境,田承嗣施用了奸謀詭計,首先是盡力與李正己恢複友好關係。原先李正己派往魏州的使者,被他囚禁起來,至此,田承嗣一反常態,對使者禮遇崇隆,他把管內戶口、甲兵、穀帛之籍簿送與李正己,並對他說“承嗣今年八十有六,溘死無日,諸子不肖,悅亦孱弱,凡今日所有,為公守耳,豈足以辱公之師旅乎!”他跪拜於使者麵前,親自奉予簿書。同時又在大廳裏懸掛了李正已的畫像,如尊神一樣,“焚香事之”。田承嗣的甜言蜜語與假情假意,使得李正己為之陶醉,遂按兵不動。“於是河南諸道兵皆不敢進。承嗣既無南顧之虞,得專意北方”。
田承嗣在取悅於李正己、穩住了南線的陣腳以後,又挑撥離間北線藩帥的關係。他得知成德節度使李寶臣鄉裏在範陽,小時在鄉裏成長,常欲得到故鄉之地,便雕刻一石,上書兩句讖語“二帝同功勢萬全,將田為侶入幽燕。”暗中使人把它埋在李寶臣故鄉之地,又使望氣者聲稱那裏有王氣,李寶臣派人去挖掘,果然得到一石。之後,田承嗣又令說客勸他說“公與朱滔共取滄州,得之,則地歸國,非公所有。公能舍承嗣之罪,請以滄州歸公,仍願從公取範陽以自效。公以精騎前驅,承嗣以步卒繼之,蔑不克矣。”李寶臣被他說得神魂顛倒,大喜過望,又以此事和“讖語”相符,“遂與承嗣通謀,密圖範陽。承嗣亦陳兵境上。”2時範陽節度留後朱滔駐軍瓦橋,李室臣選精銳騎兵二千,夜間急馳三百多裏,直趨瓦橋。因兩軍平索一直相處友睦,當朱滔軍遭到李寶臣騎兵突然襲擊時,完全出乎意料之外,毫無準備,倉皇出戰,結果大敗。李寶臣欲乘勝攻取範陽,但朱滔已使雄武軍使劉怦嚴加守衛,李寶臣知有防備,不敢貿然進軍。田承嗣得知李寶臣中了圈套,兩軍已經交戰,無暇他顧,遂率兵南下,並派使者告訴李寶臣說“河內有警,不暇從公,石上讖文,吾戲為之《資治通鑒》卷二二五,代宗大曆十年。
2《資治通鑒》卷二二五,代宗大曆十年。
耳!”李寶臣這才如夢初醒,既惱怒又羞愧,但悔之已晚,隻好退兵。北線也相安無事了。
故伎重演唐廷調動了八個藩鎮的兵力進討魏博鎮,戰爭打了近一年,始終未能取得多大進展,雙方相持不下。這時,田承嗣曾兩次上表,請求入朝謝罪;李正己也屢次上表為他說情,請朝廷允許他改過自新。大曆十一年(77)二月,唐代宗下詔,赦免其罪,恢複其官爵,準許與家屬一起入朝,“其所部拒朝命者,一切不問”2。
田承嗣的再次請求入朝,不過是故伎重演。雖然獲得了朝廷的再次赦免,恢複了官爵,並準許入朝,但他並非誠心歸順朝廷,因此逗留不朝。僅過了三個月的時間,便再次挑起了戰端。同年五月,汴、宋留後田神玉卒,都虞候李靈曜殺死兵馬使、濮州刺史孟鑒,並勾結田承嗣為外援,欲專擅汴、宋。但朝廷卻任命永平節度使李勉兼汴、宋等八州留後,以李靈曜為濮州刺史。李靈曜以有田承嗣在背後撐腰,拒不奉行詔命。朝廷無親,即改命李靈曜為汴宋留後,並派遣使者前往汴宋宣慰。田承嗣為了表示李靈曜,不久即出兵攻略滑州,擊敗了永平節度使李勉。
有田承嗣為靠山,李靈曜雖被任為汴宋留後,卻得隴望蜀,更大。
他仿效河北諸鎮,擅自把自己的黨羽分別任為八州刺史和縣令。對於李靈曜的驕橫不法,朝廷不得不興師動眾。九月,詔命淮西、永平、河陽三城、淮南、淄青五鎮出兵討伐李靈曜。五鎮進兵神速,其勢難當,李靈曜連戰失利。十月,即被諸鎮兵圍困於汴州城內。田承嗣見李靈曜危在旦夕,即派田悅率兵火速救援。田悅率兵南下,於匡城擊敗永平、淄青兩鎮兵,並乘勝向汴州挺進。不料在汴州城北安營後,夜間遭淮西裨將李重倩率輕騎數百襲擊,“縱橫貫穿”,大殺一陣,營內惶恐不安,淮西節度使李忠臣、河陽三城使馬燧乘機“鼓噪而入”,田悅軍不戰而潰,“將士死者相枕藉,不可勝數”。李靈曜絕望無救,連夜出逃,逃跑中被俘,被送往京師處斬。田承嗣始終不入朝,再加上助李靈曜作亂,又激怒了朝廷,於是唐代宗於大曆十二年(777)三月再次詔令討伐。這次頒行的討伐詔令隻不過是虛張聲勢,田承嗣又一次上表謝罪,事情也就不了了之,朝廷又很快“悉複承嗣官爵,仍令不必入朝”2。
這時,田承嗣已據有魏、博、相、衛、洺、貝、澶七州之地,擁有軍隊十多萬人,成為河北三鎮中的強者。他與其他藩帥“相與根據蟠結,雖奉事朝廷而不用其法令”,專擅官爵、甲兵、租賦與刑殺之權,在境內築壘、繕兵,因此,“雖在中國名為藩臣,而實如蠻貊異域焉”3。
遺患後世《資治通鑒》卷二二五,代宗大曆十年。
2《資治通鑒》卷二二五,代宗大曆十一年。
2《資治通鑒》卷二二五,代宗大曆十一年、十二年。
3《資治通鑒》卷二二五。
大曆十四年(779)二月,田承嗣卒。時年七十五。田承嗣雖有十一個兒子,但他更喜愛的是勇冠三軍的侄子田悅,及其臨終時,遂命田悅知軍事,讓諸子輔佐。自田承嗣專擅魏博鎮以後,四世傳襲,曆時四十九年。
田承嗣是安史之亂中的幹將,他驍勇善戰,又狡詰多算,反複無常。降唐後,又桀驁不馴,悍然劫奪他州郡,與朝廷分庭抗禮,首開河北三鎮割據稱雄之肇端,致使河北三鎮,“訖唐亡百餘年,卒不為王土”2。田承嗣則是其罪魁禍首。
田承嗣卒年史書記載不一,《舊唐書》本傳作“大曆十三年九月”,今從《資治通鑒》與《新唐書》本傳。
2《新唐書》卷二一○《藩鎮魏博序》。
第二十七章唐代宗第一節率軍平叛,收複兩京唐代宗(72—779)初名俶,肅宗長子,開元十四年十二月十三日生於東都上陽宮。十五歲時封為廣平王。玄宗諸孫百餘個,隻有李俶為嫡皇孫,相貌又與諸孫不同,故玄宗格外喜歡他。他從小好學,專攻《周禮》與《易經》,學習儒家經典,仁孝溫恭,言談舉止皆符合禮儀,器宇度量弘深,寬厚能斷,喜怒往往不見於外表。
至德元載(75)六月,安祿山叛軍攻占潼關,李俶從肅宗、玄宗逃往成都,在馬嵬驛事變後,他與弟建寧王李倓勸說肅宗北上靈武。肅宗於靈武即位後,組建朝廷,以廣平王李俶為天下兵馬元帥,諸將皆歸他指揮調度。時李泌為元帥行軍長史,元帥府置於禁中,廣平王與李泌朝夕計議,以處理軍機之事。當時朝廷草創,臨時召募的兵員少,又沒有戰鬥力。廣平王“推心示信,招懷流散”,及隨肅宗到達彭原後,“兵眾數萬”。
至德二載(757)正月,狡猾陰險的宦官李輔國附會肅宗寵幸張良娣,互相唱合。建寧王李倓屢次向肅宗奏言此事,李輔國與張良娣反誣奏建寧王“恨不得為元帥,謀害廣平王”。肅宗一怒之下,賜死建寧王。廣平王李俶為此有些內怕,欲謀殺李輔國和張良娣,經李泌勸說而止。
宰相房琯進擊叛軍失敗,郭子儀奉命回軍鳳翔時在途中又遭叛軍重創,因此叛軍一時氣焰囂張,屢次襲擾鳳翔,廣平王“選求勇幹,頻挫其鋒”,肅宗朝廷安寧,“士心大振”。
九月,廣平王李俶為元帥,郭子儀為副元帥,率朔方等軍及回紇、西域之兵十五萬人,號稱二十萬,從鳳翔出發,東討叛軍。廣平王與回紇葉護結為兄弟,葉護大喜。官軍進至長安西,於香積寺北大破叛軍,斬敵六萬人,叛將張通儒棄城逃走,官軍一戰收複長安。回紇軍欲入長安,大肆搶掠。原來肅宗曾與回紇約定攻克兩都之後,土地、士庶歸唐,金帛、子女歸回紇,因此回紇欲按約定行事。廣平王拜於葉護馬前說“今始得西京,若遽俘掠,則東京之人皆為賊固守,不可複取矣,願至東京乃如約。”葉護立即跳下馬答拜,跪下捧著王足,說“當為殿下徑往東京。”百姓、軍士、胡兵見廣平王下拜,皆感動流淚說“廣平王真華、夷之主!”肅宗聽到此事後,也高興地說“朕不及也!”2官軍整隊入城,百姓老幼夾道歡呼悲泣。廣平王在長安停留了三天,安撫士庶,休養將士,之後以太子少傅虢王李巨為西京留守,自己率大軍東追叛軍。
廣平王進至曲沃(今河南三門峽西南),安慶緒盡征洛陽守兵十五萬人,於新店抗擊官軍。官軍與回紇軍夾擊,叛軍再次大敗,死屍遍野。廣平王勝利進入陝城(今河南三門峽西),接著收複了東都。廣平王進入東都後,原投降安祿山父子的官員陳希烈等三百餘人,皆身穿素服,哭泣著請罪。廣平王遵照肅宗旨意,皆釋而不問,命他們赴西京聽候處理。
肅宗返回長安後,大赦天下,李俶改封為楚王。乾元元年(758)三月,又改封為成王。四月,立為皇太子,並改名為豫。上元二年(7)末,肅宗本章材料依據新、舊唐書本紀者,不再一一作注。
《資治通鑒》卷二一九,肅宗至德二載。
2《資治通鑒》卷二二○,肅宗至德二載。
患重病,不理朝政,即命太子監國。寶應元年(72)四月,玄宗去世,肅宗病危。張皇後懼太子“功高難製”,暗中把越王李係召至宮中,陰謀廢立太子。宦官李輔國、程元振知其密謀,遂發動禁兵收捕越王李係,將張皇後幽閉於別殿。接著肅宗駕崩,太子即位,是為代宗。
第二節平定安史之亂代宗即位時,叛軍再度攻陷了洛陽,大難未平。因此,他頒下詔書說“國之大事,戎馬為先,朝有舊章,親賢是屬。故求諸必當,用製於中權,存乎至公,豈慚於內舉。特進、奉節郡王適可天下兵馬元帥。”李輔國因有翊戴之功,由兵部尚書、判元帥行軍司馬、閑廄使進號為尚父、司空兼中書令,程元振進為右監門將軍。
李輔國居功自傲,驕橫狂妄。他對代宗說“大家但居禁中,外事聽老奴處分。”代宗憤然不平。六月,即解除了他的兵部尚書、元帥行軍司馬之職,並出居宮外。不久,又派人暗中將他殺死,消除了這一禍害。十月,代宗將對叛軍發起強大攻勢,命雍王李適為天下兵馬元帥,欲以郭子儀為副元帥,由於程元振、魚朝恩從中作梗而止,隻得以朔方節度使仆固懷恩同平章事兼絳州刺史,領諸軍節度行營為雍王之副,會合回紇騎兵進擊洛陽叛軍,河南等道副元帥李光弼也率軍參戰。官軍於洛陽北橫水大破叛軍,斬敵六萬人,俘虜二萬人,遂收複了東都。史朝義節節敗退,官軍乘勝追擊。河北叛軍各節度使見大勢已去,紛紛向官軍投降。廣德元年(73)正月,史朝義見四麵楚歌,遂逃至溫泉柵(今河北盧龍境,走投無路,被迫在林中自縊而死。曆時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至此終於平定了。
第三節藩鎮割據的禍端經仆固懷恩奏請,代宗分別任命史朝義降將薛嵩為相、衛、邢、洺、貝、磁六州節度使,田承嗣為魏、博、德、滄、瀛五州都防禦使,李懷仙仍為幽州、盧龍節度使。其時,河北諸州皆已投降,薛嵩皆迎拜於仆固懷恩馬前,“乞行間自效”,如果將安、史舊將調往他地任職是輕而易舉的,這將可以避免出現藩鎮獨立割據的局麵。但是仆固懷恩“恐賊平寵衰”,故奏請田承嗣等分帥河北,“自為黨援”。唐代宗也缺乏長遠的政治眼光,“厭苦兵革,苟冀無事,因而授之”。這一決策,鑄成了河北三鎮獨立的大錯,開唐代藩鎮割據稱雄的先河。
唐西北邊防軍兵強馬壯,戰鬥力很強,但由於大都陸續調入中原平叛,吐蕃遂乘虛而入,先後蠶食了河西、隴右之地。廣德元年九月,吐蕃軍大舉入寇,邊將再三告急,程元振皆抑而不報。十月,投降吐蕃的涇州刺史高暉引導吐蕃軍過洺州,寇掠奉天(今陝西乾縣)、武功(今陝西武功西北),逼近京師。代宗獲悉此事後,急命雍王李適為關內元帥,郭子儀為副元帥,出鎮鹹陽禦敵。但為時已晚,代宗匆促逃離京城,到陝州避難。幸虧郭子儀巧妙與敵周旋,迫使吐蕃退出長安,代宗才於十二月返回長安宮。百官論奏驃騎大將軍、判元帥行軍司馬程元振“專權自恣”,貽誤了軍機,代宗遂罷免了程元振官爵,放歸鄉裏,後又流配於江陵。
廣德二年(74),仆固懷恩為河東節度使辛雲京等人激反,勾引回紇、吐蕃三十萬軍馬進逼奉天,代宗命郭子儀率兵抵禦。懷恩得暴病死於途中。仆固懷恩兩次勾引胡寇,成為國家的大患,但代宗前後所發製敕,未曾說他反叛,及聽到他暴死的消息,還對侍從說“懷恩不反,為左右所誤耳!”2《資治通鑒》卷二二二,代宗廣德元年。
《資治通鑒》卷二二三。
2《資治通鑒》卷二二三,代宗永泰元年。
第四節崇信佛教,寵任宦官代宗崇信佛教,相信因果報應之說,每有邊患,則令僧人念《仁王經》以禳災。永泰元年(75)九月,吐蕃軍進至奉天,京師戒嚴,代宗命從宮內取出兩部《仁王經》,分別送於資聖、西明二寺,在每寺內設百尺高座,由僧人高聲誦讀,直至吐蕃軍逼近京師,才停止這一活動。十月,吐蕃軍至邠州,代宗再次命僧人於資聖寺講《仁王經》。
大曆二年(77)六月,魚朝恩奏請以先賜莊為章敬寺,用以為章敬太後冥福。修造得極其宏偉壯麗。都市的木材不夠用,又奏請拆毀曲江及華清館,以取其木材用。進士高郢上書說“古之明王積善以致福,不費材以求福;修德以消禍,不勞人以禳禍。今興造急促,晝夜不息,力不逮者隨以榜笞,愁痛之聲盈於道路,以此望福,臣恐不然。”代宗仍置之不理。
代宗嚐於禁中供養一百多個僧人,胡僧不空官至卿監,還封為國公,出入禁中,勢如權貴,“京畿良田美利多歸僧寺”。代宗還下令,不許箠曳僧尼。在五台上造金閣寺,“鑄銅塗金為瓦,所費巨億”。宰相王縉尤為佞佛,他見代宗閑暇時,則多談論佛事,“由是中外臣民承流相化,皆廢人事而奉佛,政刑日紊矣”2。代宗優寵宦官。凡宦官奉命出使四方,從不禁止其所求取,即使奉命恩賜妃族,回來後也問宦官所得多少。如果給宦官的財物少,代宗則以為輕慢天子使者,“由是中使公求賂遺,無所忌憚”。宰相常貯錢於閣中,每逢中使來賜一物,宣一旨,從未有空手回去的。若宦官出使州縣,傳送文書取貨,“與賦稅同,皆重載而歸”。李輔國、程元振、魚朝恩倍受尊寵,權勢甚至超過宰臣。但是,代宗也能懲治飛揚跋扈不可一世的大宦官,李輔國、程元振先後遭誅貶。大曆五年(770)三月,觀軍容宣慰處置使、左監門衛大將軍兼神策軍使、內侍監魚朝恩寵幸無比,勢傾朝野,淩辱宰相。朝廷政事要是沒有他參預,他則憤怒地說“天下事有不由我者耶!”代宗知群臣皆怨恨他,便與宰相元載密謀,一次禁中宴會,會後將他留下,侍衛把他縊死,對外則聲稱“朝恩受詔乃自縊”。2《資治通鑒》卷二二四,代宗大曆二年。
《資治通鑒》卷二二四,代宗大曆五年。
第五節理財和用人代宗在位時期雖平定了安史之亂,但所麵臨的是經濟殘破,戶口流散,農桑失業,財賦收入銳減的局麵。再加上抵禦吐蕃的進犯,兵革歲動,軍費增大,財政更是拮據。在這種情況下,他重用了傑出的理財家劉晏。劉晏先以吏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後因與程元振有涉,罷知政事,不久又以禦史大夫領東都、河南、江淮、山南等道轉運、租庸、鹽鐵、常平使,後再次進為吏部尚書,領使職如故。劉晏掌管全國財賦十幾年,他興利除弊,改革漕運和榷鹽中的弊端,使江南財賦源源運進關中,“民不加賦,而國富饒”,有力地了平叛與對外防禦戰爭。代宗始終重用劉晏,在代宗晚年,宰相常袞欲奪其實權,奏任尚書左仆射,代宗以劉晏“使務方理,代其任者難其人”2,仍然讓他兼領使務。
代宗還重用了名將郭子儀。代宗即位初期,曾屢次欲起用郭子儀,由於遭大宦官魚朝恩、程元振、李輔國的反對而未能如願。自廣德元年(73)十月吐蕃來犯開始,以郭子儀為關內副元帥抵禦起,此後又讓其兼任河中、朔方等節度使,進為司徒、中書令,封汾陽王,對他一直深信不疑。代宗女升平公主下嫁子儀子郭暖,一次兩人發生了口角,郭暖說“汝依乃父為天子耶?我父薄天子不為。”公主怒告其父,代宗聽了卻毫不見怪,對公主說“此非汝所知。彼誠如是,使彼欲為天子,天子豈汝家所有邪!”郭子儀因兒子說了這樣犯上作亂的話,馬上囚禁了郭暖,並入朝謝罪。代宗並未將他治罪,反安慰他說“鄙諺有之‘不癡不聾,不做家翁。’兒女子閨房之言,何足聽也!”代宗的寵信,使郭子儀充分發揮了自己的軍事才幹,在維護國家的安全方麵起了重要作用。
當然,代宗也有用非其人之處。就他任用的宰相而言,先任用的宰相元載,專擅朝政,貪贓枉法,賄賂公行;晚年又以宰相常袞當國,雖杜絕賄賂,用人卻無所鑒別,賢愚同滯。故有人評論說“代宗惑釋氏業報輕重之說,政事托於宰相,而元載專權亂國,事以貨成。及常袞為相,雖貨賄不行,而介僻自專,升降多失其人。或同列進擬稍繁,則謂之濌伯。”因此,京師人編了一首打油詩“常分別,元好錢,賢者愚,愚者賢。”崔祐甫也指責朝政說“朝廷上下相蒙,善惡同政。清曹峻府,為鼠輩養資,豈所以裨政耶?”2這不能不說是唐代宗用人的失誤之處。
代宗任用安、史舊將為河北藩帥更是他的重大失誤。首肇禍端的魏博節度使田承嗣,先為安、史父子立祠堂,還尊為“四聖”,並向朝廷求任宰相。這分明是為叛逆之首揚幡招魂,說明其叛亂之心不死。代宗卻不敢大張撻伐,隻令內侍孫知古諷勸他毀掉祠堂,並加平章事,以滿足其奢望。大曆十年(775),田承嗣唆使昭義鎮將吏作亂,然後他以救援為名,出兵攻取了相州。接著又暗殺了衛州刺史薛雄,乘機兼並其地。代宗曾調發藩鎮征伐,當田承嗣見形勢於己不利時,則上表謝罪,並請入朝,代宗赦免其罪。但不久,田承嗣又故伎重演,攻掠其他州縣。翌年五月,田承嗣助汴宋留後李靈曜作亂,朝廷下令討伐,當李靈曜兵敗,形勢於田承嗣不利,他又上表謝罪,代宗“亦2《舊唐書》卷一二三《劉晏傳》。
《資治通鑒》卷二二四,代宗大曆二年。
2《唐語林》卷三。
無如之何”,並“悉複承嗣官爵,仍令不必入朝”。由於代宗對田承嗣的獨立割據無力討伐,姑息養奸,至代宗末年,河北藩鎮割據的局麵已基本上形成。平盧節度使李正己據有淄、青、齊、海、登、萊、沂、密、德、棣十州之地,在平定李靈曜之亂時,又兼並了曹、濮、徐、兗、鄆五州,擁兵十萬,雄踞東方。田承嗣據魏、博、相、衛、洺、貝、澶七州,李寶臣據恒、易、趙、深、冀、滄七州,各擁兵五萬。他們“相與根據蟠結,雖奉事朝廷而不用其法令,官爵、甲兵、租賦、刑殺皆自專之”。如果朝廷建造一城,增一兵,他們則有怨言,往往猜忌,而在自己境內則大肆築壘繕兵。河北三鎮“雖在中國名藩臣,而實如蠻貊異域焉”2。終唐之世,這種分裂割據的局麵也未能改變。
代宗處理政事有時還很認真。大曆十二年(777)十月,京兆尹黎幹奏說水災損害農田三萬一千頃,而戶部侍郎、判度支韓滉卻說損害不多。兼渭南令劉藻曲附韓滉,也聲稱部內土地未受水災。代宗派禦史趙計檢查渭南受災情況,他又曲附韓滉說未受災。代宗說“水旱鹹均,不宜渭南獨免。”於是再命禦史朱敖去複查,上奏說渭南受災麵積為三千頃。代宗感歎說“縣令職在字人,不損亦宜稱損,損而不聞,豈有恤隱之意耶!”遂將劉藻、趙計貶官。
代宗對皇親國戚要求尚嚴,不容戚屬違法亂紀。大曆四年(79)七月,皇姨弟薛華因酒色私忿殺死了三人,並將屍體丟在井下,以掩蓋其罪惡。事發後,代宗將皇姨弟拘捕入獄,詔令賜其自盡。並為此還特意頒下一道詔書。大曆十三年(778)正月,涇水流域百姓上訴說,涇水為水磑所阻塞,不能灌溉土地,京兆尹黎幹為民請命,代宗詔令撤去涇水所置水磑,放水與民灌溉土地。正巧升平公主及其夫郭暖家皆立磑於水上,公主入見父皇,請予保留。代宗說“吾為蒼生,若可為諸戚唱!”升平公主聽了,即日與郭暖家將水磑拆毀,“由是廢者八十所”。
大曆十四年(779)五月三日,代宗患了重病。二十一日製命皇太子監國,當晚晏駕於紫宸殿之內殿。時年五十四。十月葬於元陵,廟號代宗。
唐代宗早年曾指揮了平叛戰爭,收複了兩都,即位後平定了安、史之亂。由於決策失誤,任用安、史舊將分帥河北,加上國力不足以平定跋扈的藩帥,遂姑息養奸,終於促成了河北三鎮獨立割據的局麵。他優寵宦官,但又能懲治作惡多端的大宦官,沒有出現宦官之禍。代宗在位十八年,內憂外患連綿不斷,但他信用劉晏與郭子儀,才艱難地維持其統治地位。
2《資治通鑒》卷二二五,代宗大曆十二年。
《新唐書》卷八三《升平公主傳》。
第二十八章郭子儀第一節力戰叛軍,克複兩京郭子儀(97—78)華州鄭縣(今陝西華縣)人。父敬之,曆綏、渭、桂、壽、泗五州刺史,贈太保,追封祁國公。子儀長得體貌出眾,始以武舉高等補為左衛長史,曆任諸軍使。天寶八載(749),於木剌山置橫塞軍及安北都護府,命子儀領其使,拜左衛大將軍。十三載(754)又因該地偏僻不能耕種,遂遷於永清柵北(今內蒙烏拉特旗東北),改橫塞為天德軍,以子儀為軍使,並兼任九原太守、朔方節度右兵馬使。翌年,安祿山反叛於範陽,在艱苦的平叛戰爭中,他立下了卓越的戰功,表現出傑出的軍事才幹和盡忠報國的思想。
天寶十四載(755)十月,安祿山發動了武裝叛亂,十一月即攻占了東都洛陽。玄宗任命郭子儀為衛尉卿,兼靈武郡太守,充朔方節度使,並命他率軍東征。子儀迅即率軍出單於府(今內蒙和林格爾北),收編了靜邊軍,殺叛將周萬頃,又於河曲擊敗叛將高秀岩,進而收複雲中(今山西大同)、馬邑(今山西朔縣東),開通了東陘(今山西代縣東),為官軍進軍河北掃清了道路,因功加官禦史大夫。
至德元載(75)正月,叛將蔡希德攻陷常山郡(今河北正定),太守顏杲卿被俘,河北大部分郡縣失守。李光弼受郭子儀舉薦,出任河東節度使,先進軍河北,收複了常山。四月,郭子儀率朔方精兵出井陘,與李光弼合軍,於九門縣城南大敗史思明軍,接著又南攻趙郡(今河北趙縣),俘虜四千人。郭子儀與李光弼回師常山,史思明又收集散兵數萬尾隨其後。子儀選驍騎輪番挑戰,乘叛軍疲憊之機,於沙河大敗之。安祿山聽說河北失利,急派精兵數萬增援。當官軍至恒陽後,叛將史思明、蔡希德、尹子奇也隨之而至。郭子儀一方麵堅壁固守,另一方麵又采取了“賊來則守,賊去則追,晝揚其兵,夕襲其幕”的靈活機動戰術,使叛軍晝夜不得休息。至六月,子儀見叛軍疲憊不堪,遂與李光弼出軍,於嘉山大敗叛軍,斬敵四萬人,活捉五千,繳獲戰馬五千匹,史思明露發跣足狼狽逃往博陵,“於是河北十餘郡皆斬賊守者以迎王師”,官軍聲威大振。
這時,叛軍西麵受阻,南進不得,形勢有利於官軍。郭子儀與李光弼上奏玄宗,“請引兵北取範陽,覆其巢穴,質賊黨妻子以招之,賊必內潰”。並請求讓哥舒翰扼守潼關,“唯應固守以弊之,不可輕出”。但由於玄宗的昏庸,錯誤地逼迫哥舒翰出關作戰,致使二十萬大軍一戰而瓦解,潼關失守,玄宗逃往成都,太子北上靈武組建朝廷,郭子儀也隻得退守河東。
肅宗重新部署軍事力量平叛。八月,郭子儀與李光弼奉命率步騎五萬開赴靈武,時子儀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仍兼朔方節度使。肅宗閱兵之後,大軍南下彭原,逼近長安。宰相房琯自請討伐叛軍,反為叛軍擊敗,喪師近萬人。肅宗慘淡經營的軍隊損失過半,“唯依朔方軍為根本”。十一月,叛將阿史那從禮率同羅、仆骨部五千騎兵出塞,誘使河曲九府、六胡州部落數萬人,欲襲擊肅宗所在地。郭子儀與回紇首領葛羅支聯兵進擊,斬獲數萬人,遂平定了河曲,解除了朝廷的後顧之憂。
本章材料依據新、舊唐書本傳者,不再一一作注。
《資治通鑒》卷二一八,肅宗至德元載。
至德二載(757)三月,郭子儀率兵進攻潼關,叛將崔乾祐退保蒲津。原陷入叛軍的唐官吏趙複等四人為官軍做內應,郭子儀進攻蒲州時,內外呼應,叛軍大敗,崔乾祐逃往安邑。子儀進兵永豐倉,擊敗叛將安守忠,遂收複了陝郡永豐倉,“自是潼、陝之間無複寇抄”。
其時,叛軍發生內訌。安祿山為其子安慶緒所殺,安慶緒即偽帝位,眾叛將不服。唐肅宗欲發動攻勢,以收複兩京。四月,遂以郭子儀為司空、天下兵馬副元帥,命他率兵赴鳳翔(今陝西鳳翔)肅宗所在地。子儀奉命率軍西進,行至長安西清渠,遭叛將安守忠、李歸仁阻截,相持七日,官軍不能前進。五月,叛軍以退兵引誘官軍追擊,設長蛇陣,分首尾兩翼夾擊官軍,官軍大敗,“軍資器械盡棄之”。子儀退守武功(今陝西武功西北),因清渠之敗,引咎自貶,為尚書左仆射。
九月,肅宗請回紇出兵助戰,以收複兩京,懷仁可汗子葉護率精騎四千至鳳翔。臨行前,肅宗對副元帥郭子儀說,事情成敗,在此一舉,子儀表示說“此行不捷,臣必死之”2。決心為收複兩京以盡死力。十二日,郭子儀與元帥廣平王李俶率朔方等軍及回紇、西域之兵計十五萬人,號稱二十萬,出師鳳翔,東取長安。二十七日,進至長安西,於香積寺北、灃水之東擺開陣勢,郭子儀為中軍,叛將李歸仁率十萬之眾迎戰,兩軍激戰,回紇兵從叛軍背後出戰,前後夾擊,戰至傍晚,叛軍全線潰敗,傷亡六萬多人,餘眾逃入城內,叛將張通儒當晚棄城逃往陝州。官軍一戰收複了長安。郭子儀率蕃、漢兵乘勝追擊,至潼關,連克華陰、弘農二郡。
十月,安慶緒命嚴莊盡調洛陽之兵十萬增援陝州,與張通儒共拒官軍,屯駐陝城之西,依山為陣。郭子儀率大軍從正麵進攻,回紇軍從背後襲擊。回紇軍登山時,因搜捕伏兵,交戰稍晚,官軍初戰不利。當回紇軍在叛軍背後出現時,叛軍立即潰敗,死屍滿山遍野。嚴莊、張通儒丟棄陝州逃回洛陽,又很快與安慶緒逃往河北相州。子儀奉廣平王進入東都,並於天津橋南陳兵侍衛。此時,河東、河西、河南的失地大部已收複,子儀因功加司徒,封代國公,食邑千戶。不久,郭子儀入朝,肅宗命以兵儀軍容於灞上迎接,並慰勞他說“雖吾之家國,實由卿再造。”十二月,郭子儀又返回東都,奉命經營北討安慶緒事。
2《資治通鑒》卷二一九,肅宗至德二載。
第二節宦官讒毀,失權無怨乾元元年(758)七月,郭子儀於黃河之上擊敗叛軍,並擒獲叛將安守忠上獻,遂入朝京師。肅宗詔令百官於長樂驛迎接,並親自於望春樓等待子儀,進為中書令。不久,肅宗詔命九節度使合力討伐安慶緒,以郭子儀、李光弼皆為元勳,難相統屬,隻用宦官魚朝恩為觀軍容宣慰使,卻不設立元帥。十月,郭子儀率兵從杏園渡過黃河,軍至獲嘉(今屬河南),擊敗安太清軍,斬四千人,俘五百人。安太清逃往衛州(治今河南汲縣),據城而守。子儀遂乘勝進圍衛州,魯炅等節度使也相繼來到衛州城下。安慶緒聞訊,調動相州之兵七萬,並親自南下救衛州。子儀先使射手三千人埋伏於營垣之內,並告誡他們說“我退,賊必逐我,汝乃登壘,鼓噪而射之。”兩軍交戰不久,子儀假裝兵敗,退至壘下,伏兵立刻登上壘垣,亂箭齊發,箭如雨下,叛軍紛紛中箭,隻得退走,子儀遂回軍追擊,安慶緒大敗而逃,其弟安慶和被俘處死。郭子儀一戰而攻克了衛州,並乘勝追擊,直指相州(治今河南安陽)。其他各節度使也先後率兵抵達相州。安慶緒困獸猶鬥,收拾散兵敗將於城西愁思崗負隅頑抗,又被官軍擊敗。此戰前後斬三萬人,俘獲千餘人。安慶緒黔驢技窮,龜縮在城內,派人向史思明乞救。官軍遂包圍了鄴城。郭子儀等九節度使圍困相州,築壁壘兩道,挖了三道壕溝,把這座孤城圍得水泄不通。官軍還堵截漳水,引河水灌城,城內井泉溢水,人們“構棧而居”,糧草俱盡,州城危在旦夕。“而諸軍既無統帥,進退無所稟”,城久攻不下,官軍懈怠,“上下解體”。乾元二年(759)三月,史思明以為時機成熟,親率精兵五萬於安陽河北與官軍決戰。時官軍多達六十萬,李光弼軍等先與叛軍交鋒,“殺傷相半”,郭子儀尚未布好陣勢,忽然狂風大作,飛沙走石,大樹連根拔起,霎時天昏地暗,對麵不見人。兩軍大驚而潰。官軍因無統一號令,諸節度使各自逃歸本鎮。郭子儀軍退向河陽,毀河陽橋,以保東都。這次兵潰,朔方軍戰馬萬匹,隻存三千;甲仗十萬件,遺棄殆盡,損失極為嚴重。而且東都士民驚駭,紛紛逃往山穀躲避。郭子儀軍至河陽(今河南孟縣南),兵士相驚,又奔缺門(今河南新息東),諸將相繼而至,將士仍有數萬人。子儀依從了都虞候張用濟的建議,以守河陽有利,即派都遊弈使韓遊瓖將五百騎兵急趨河陽,張用濟率步兵五千人繼之。官軍剛至河陽,叛將周摯也隨之趕到,見有官軍守衛,即自行撤走。各節度使因相州兵敗而上表請罪,肅宗皆釋而不問,還任命郭子儀為東畿、山東、河東諸道元帥,權知東都留守。
相州之敗,肅宗未責怪諸節度使,身為觀軍容宣慰使、實際上起統率九節度使作用的魚朝恩不但不引咎自責,反因忌害郭子儀軍功,把相州之敗的責任都推到子儀的身上,並在肅宗麵前說了他不少壞話。七月,肅宗將郭子儀召還京師,命趙王李係為天下兵馬元帥,以李光弼為副帥,代領朔方節度使,從而剝奪了郭子儀的兵權。但他卻以大局為重,不計較個人恩怨,“子儀雖失兵柄,乃心王室,以禍難未平,不遑寢息”。
當時,東都再次陷入叛軍之手,史思明率軍於河陽同官軍猛烈交戰,並數次西攻陝州,氣焰囂張。同時,黨項也乘機侵擾邊城。在這種情況下,百《資治通鑒》卷二二○,肅宗乾元元年。
《資治通鑒》卷二二一,肅宗乾元二年。
官多認為不應該把郭子儀置於散地,使英雄無用武之地。上元元年(70)正月,以郭子儀為邠寧、鄜坊兩道節度使,卻不讓赴鎮,仍留在京師,不過“假其威名以鎮之”。直到九月八日,在朝官的強烈呼籲下,才命郭子儀出鎮邠州(今陝西彬縣)。黨項素聞郭子儀威名,聽說郭子儀已赴鎮,遂撤兵而去。二十一日,肅宗又頒下製書,命郭子儀統率諸道兵自朔方直取範陽,然後回師平定河北,並征調射生英武等禁軍及朔方、鄜坊、邠寧、涇原諸道蕃、漢兵共七萬人,“皆受子儀節度”。這一作戰方案,李泌早已向肅宗建議過,不失為英明決策。如果能付諸實施的話,史思明有後顧之憂,而且郭子儀與李光弼成南北夾攻之勢,必將會加快平叛進程。但是禍國殃民的宦官魚朝恩以私害公,製書已頒下十來天,“複為魚朝恩所沮,事竟不行”。
寶應元年(72)二月,河東節度使為亂軍所殺,推立代州刺史辛雲京為節度使。絳州突將王元振也作亂,殺朔方等諸道行營都統李國貞。朝廷擔心太原亂軍與絳州合縱聯合叛軍,不是一般將領所能鎮服的,遂封郭子儀為汾陽王,知朔方、河中、北庭、潞、澤節度行營兼興平、定國等軍副元帥。子儀辭行時,肅宗正患重病,將他召入臥室,付以重托說“河東之事,一以委卿。”叛軍見河東兵亂,有機可乘,史朝義派兵包圍澤州。郭子儀調定前去救援,叛軍聽說援軍將到,即撤圍而去。郭子儀至行營,王元振自以為有功。原來朔方將士不喜李國貞治軍嚴厲,皆思子儀治軍寬厚,故王元振乘機作亂。但郭子儀不徇私情,斥責他說“汝臨賊境,輒害主將,若賊乘其釁,無絳州矣。吾為宰相,豈受一卒之私耶!”五月,收捕王元振及其同謀者四十人,皆處以死刑。河東節度使辛雲京知郭子儀懲治了亂將,也處死作亂者數十人,“由是河東諸鎮率皆奉法”。2唐代宗即位後,宦官穆元振專權用事,自以為有翊戴之功,忌妒宿將大臣,以郭子儀功高難製,極力從中挑撥離間,於是又罷免了郭子儀的副元帥之職,加實封七百戶,充肅宗山陵使。郭子儀怕讒言壞了大事,為了表明自己對國家的忠誠無二,以消除新即位皇帝對自己的猜疑之心,遂將自靈武出師以來肅宗前後所賜手敕、詔書千餘件,匯編成二十卷,上奏代宗。代宗看過之後,下詔書答謝說“膚不德不明,俾大臣憂疑,朕之過也。朕甚自愧,公勿以為慮。”以好言好語來安慰郭子儀。
七月,再次任命郭子儀知朔方、河東、北庭、澤、潞、沁、陳、鄭等節度行營及興平等軍副元帥。八月,郭子儀自河東入朝,程元振忌妒子儀功高任重,屢次在代宗麵前詆毀他。子儀心中憂慮不安,上表請解除副元帥、節度使職務,代宗安慰他一番,遂留其在京師。時承李光弼邙山新敗,官軍受挫,叛軍謀攻陝州。十月,代宗任命雍王李適為天下兵馬元帥。雍王剛過弱冠之年,不熟悉軍旅之事,代宗欲以曆經戰陣的老將郭子儀為副元帥,佐雍王平定亂軍,再次遭到宦官程元振、李輔國的阻撓而止。
大曆二年(77)十二月,郭子儀父親之墓被人盜掘,官府未能捕獲盜墓人。人們都以為魚朝恩一向妒嫉郭子儀,懷疑是他指使人幹的,子儀也深知其原由。盜掘祖墳,是一般人所不能忍受的汙辱。當郭子儀入朝時,人們都以為會喋血京師,公卿大臣也深感不安。可是當代宗向他講述了此事,他卻哭泣著說“臣久主兵,不能禁暴,軍人殘人之墓,固亦多矣。此臣不忠不《資治通鑒》卷二二一,肅宗上元元年。
2《資治通鑒》卷二二二,肅宗寶應元年。
孝,上獲天譴,非人患也。”郭子儀寬厚待人,犯而不校盡力把大事化小,朝廷上下才相安無事。
盡管魚朝恩一再詆毀、離間,壞事做絕,郭子儀對他仍是以誠相待。大曆四年(79)正月,郭子儀入朝時,魚朝恩邀他去章敬寺,宰相元載暗中使人告訴子儀“朝恩謀不利於公”,子儀不聽。將士們請內衣甲三百人隨從侍衛,他又不允,說“我,國之大臣,彼無天子之命,安敢害我!若受命而來,汝曹欲何為!”遂以家僮數人隨從前往。朝恩親來迎接,見其隨從甚少,很感驚訝,子儀把所聽到的事如實相告,並且說“恐煩公經營耳。”朝恩聽了很受感動,撫膺捧手,流著眼淚說“非公長者,能無疑乎!”郭子儀英勇絕倫,功高蓋世,因此屢遭宦官魚朝恩、李輔國、程元振忌妒,多次失掉兵權,但他為人寬厚,不計較個人恩怨,一心奉國,殊不介意。他前後“遭罹悻臣程元振、魚朝恩譖毀百端,時方握強兵,或方臨戎敵,詔命征之,未嚐不即日應召,故讒謗不能行”。
《資治通鑒》卷二二四,代宗大曆四年。
第三節禦敵邊關,安定社稷自安史之亂以來,西北的精兵猛將多調入中原參加平叛戰爭,而留下的多老弱病殘,不堪戰鬥,吐蕃遂乘虛而入,幾年間,西北各州相繼淪陷,而且吐蕃勢力還漸向內地延伸。因此,在平定安史之亂後,唐廷又麵臨著邊患問題。在平叛中立下汗馬功勞的郭子儀已近古稀之年,又馬不停蹄,投入了抵禦邊患的戰鬥中。
廣德元年(73)四月,叛首史朝義剛傳首京師,被置於閑散之地的郭子儀屢次向代宗奏言“吐蕃、黨項不可忽,宜早為之備。”這位老將軍已經洞察出吐蕃、黨項等對唐朝的嚴重威脅,再三提請代宗予以高度重視。七月,吐蕃軍大舉進攻,邊將頻頻告急,大宦官程元振皆扣壓不報,代宗一無所知。到了十月,吐蕃軍進犯涇州,刺史高暉舉城投降,又為吐蕃作向導,因此吐蕃軍很快下邠州,進至奉天(今陝西乾縣)、武功,京師震動。代宗這才知道吐蕃軍已逼近京畿,急忙命雍王李適為關內元帥,郭子儀為副元帥,並火速出鎮鳳翔,以抵禦吐蕃。
時郭子儀閑廢日久,手下部曲離散,至此召募,僅有二十騎。剛行至鹹陽,吐蕃會同吐穀渾、黨項、氐、羌等二十餘萬人,彌漫數十裏,已從司竹園(今陝西周至)渡過渭水,循山東進。郭子儀兵馬甚少,無法應敵,急使判官中書舍人王延昌入奏,請增加兵馬,但卻遭程元振拒絕。
代宗方調兵遣將,吐蕃軍已過便橋(今陝西鹹陽西南),措手不及,便倉皇逃往陝州,六軍逃散。郭子儀急忙從鹹陽回長安,及至長安,代宗已渡過滻水。時射生將王獻忠叛唐,率四百騎兵進入長安,脅迫豐王李珙等十王西降吐蕃。至城西開遠門時恰遇郭子儀,郭子儀責備了豐王之後,便派人將豐王一行押送到代宗處。
吐蕃軍進入長安,立廣武王李承宏為帝。郭子儀循南山至商州(今陝西商縣),收得武關防兵及六軍散卒四千人,軍勢漸振。代宗恐吐蕃軍東出潼關,命他赴陝州。子儀上表說“臣不收京城無以見陛下,若出兵藍田,虜必不敢東向。”2隨即命左羽林大將軍長孫全緒率二百騎兵出藍田以觀察吐蕃情況。全緒與前光祿卿殷仲卿率守藍田兵千餘人渡過滻水,吐蕃一時不知虛實,有些畏懼。全緒又使射生將王甫入城糾集數百少年,夜間在朱雀街擊鼓呐喊,吐蕃軍遂驚惶逃出。吐蕃軍占領長安僅十三天。代宗以郭子儀為西京留守。
自代宗狼狽東逃,百官都歸咎於程元振,諫官頻論此事。程元振心裏害怕,又以郭子儀新立大功,不想還京,勸說代宗以洛陽為都。代宗應允,遷都的詔書已頒下數日,郭子儀聞知後,迅即上表論奏此事,認為長安地勢險要,東都久陷於叛軍,殘破不堪,表示願練兵禦敵,再造邦家。代宗閱完奏表,感動流淚,對侍臣說“子儀用心,真社稷臣也。可亟還京師。”十一月,代宗駕還長安宮,郭子儀伏地請罪,代宗停車慰勞他說“朕用卿不早,故及於此。”遂賜以鐵券,並圖子儀像於淩煙閣。
在平定安史之亂中,唐廷於各地多置節度使以製要衝之地。郭子儀認為現在平叛戰爭已經結束,而諸道節度使仍擁有重兵,“耗蠹百姓”,且易於割據稱雄,於朝廷不利,遂上表請罷免諸道節度使。為使這項工作能順利進2《資治通鑒》卷二二二,代宗廣德元年。
行,請首先從他自身開始。廣德二年(74)六月,罷免了郭子儀河中節度使的職務,子儀又請解除自己的關內副元帥之職,代宗未能同意。盡管郭子儀率先請罷免自己兼任的河中節度使職務,但由於當時藩鎮割據的局麵已基本形成,阻力很大,此事也就不了了之。
仆固懷恩在平定安史之亂中戰功卓著,但由於各種矛盾的鬥爭,最終走上了叛唐的道路。並勾結回紇、吐蕃軍進攻東都。代宗召問郭子儀禦敵方略,子儀胸有成竹地說“懷恩勇而少恩,士心不附,所以能入寇者,因思歸之士耳。懷恩本臣偏裨,其麾下皆臣部曲,必不忍以鋒刃相向,以此知其無能也。”代宗遂命郭子儀出鎮奉天禦敵。十月,回紇與吐蕃軍進逼奉天,諸將請戰,子儀不同意,他說“敵軍深入吾地,利於速戰,吾堅壁以待之,彼以吾為怯,必不戒,乃可破也。若遽戰而不利,則眾心離矣。敢言戰者斬!”第二天夜裏,子儀於乾陵之南布陣。翌日未明,敵軍大隊人馬趕到,原以為郭子儀毫無準備,欲襲擊奉天,忽見大軍陣列,一時驚慌失措,遂不戰而退。子儀使裨將李懷光率五千騎兵追擊。敵軍至邠州,又攻不下,於是便渡過涇水而逃。十二月,代宗加授郭子儀為尚書令,子儀以太宗曾任此官,堅決推辭不受。不久還鎮河中。
永泰元年(75)九月,仆固懷恩假稱代宗晏駕,郭子儀也死,再次勾引回紇、吐蕃、吐穀渾、黨項、奴剌等率三十萬大軍深入唐朝內地,在擄掠了涇州、邠州後進入禮泉(今陝西禮泉北)、奉天縣境。唐代宗即忙命郭子儀屯兵涇陽(今屬陝西),並親自率兵駐紮於苑中。
郭子儀奉命進駐涇陽,兵將才一萬人。剛到涇陽,回紇、吐蕃數十萬騎兵已經從四方雲合,把涇陽城圍困起來。在強敵麵前,郭子儀沉著鎮靜,一麵使部將李國臣、高升、魏楚玉、陳回光、朱元琮各當一麵,而自己率甲騎二千人出入於陣中。回紇原以為郭子儀去世,代宗晏駕,才與吐蕃軍聯合進犯。至此聽說郭子儀健在,知道上了仆固懷恩的當。郭子儀派使者告諭回紇首領說“昔回紇涉萬裏,勘大憝,助複二京,我與若等休戚同之,今乃棄舊好,助叛臣,一何愚!彼背主棄親,於回紇何有?”回紇首領動心,欲麵見子儀,子儀將往,左右勸諫說,戎狄不講信用,不可深入虎穴。子儀為了社稷安全,已將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對大家說“虜眾數十倍,今力不敵,吾將示以至誠。”左右請以鐵騎五百護行,子儀又不答應,隻以數十騎相隨前往。回紇軍見郭子儀走近,個個劍拔弩張。子儀摘下頭盔,麵見回紇首領,對他說“諸君同艱難久矣,何忽亡忠誼而至是耶?”回紇兵皆放下兵器,下馬而拜。子儀又與首領共同飲酒,贈送錦彩聯歡,誓結友好。子儀還乘機勸他們說“吐蕃本吾舅甥國,無負而來,棄親也。馬牛被數百裏,公等若倒戈乘之,若俯取一芥,是謂天賜,不可失。且逐戎得利,與我繼好,不兩善乎?”回紇首領應允了。吐蕃軍見郭子儀獨與回紇相來往,心中猜疑,遂連夜退走。郭子儀先派部將白元光與回紇軍2012創世紀小說5200追擊,自己率大軍繼之而行,在靈台西原(今甘肅涇川境)擊敗吐蕃軍。郭子儀冒險與回紇首領麵晤,以誠相待,使回紇軍反戈一擊,大破吐蕃軍,化險為夷,為保衛唐朝的安全再建大功,加實封二百戶。
《資治通鑒》卷二二三,代宗廣德二年。
第四節威鎮天下,功蓋一代郭子儀威鎮中外。魏博節度使田承嗣飛揚跋扈,屢次侵擾他鎮,對朝廷傲狠無禮。郭子儀派其使者至魏州,田承嗣朝西跪拜迎接,他指著自己的兩膝對使者說“茲膝不屈於人若幹歲矣,今為公拜。”李靈曜作亂,竊據了汴州,凡過往其境的公私財賦,一概扣留不放,運河交通阻斷,唯郭子儀封幣過其境時,不但不敢扣留分文,還令人武裝護送。諸藩帥畏懼如此。
郭子儀麾下宿將數十人,“皆王侯貴重”,子儀“頤指進退,如部曲然”,其幕府六十餘人,後皆為將相顯官。表現了他的取士得才,知人善任。他賞罰分明。郭子儀禁止無故在軍營中走馬。妻南陽夫人乳母之子犯了禁令,被都虞候杖罰致死,諸子向子儀哭訴,並說都虞候專橫,被子儀斥退。第二天,他將此事告訴了幕僚,並歎息說“子儀之子,皆奴材也。不賞父之都虞候,而惜母之乳母子,非奴材而何!”但郭子儀處事也偶有失誤之處。大曆十三年(778),朔方節度副使張曇性情剛正直率,子儀卻以為他是武人輕視自己,心裏怨恨他。孔目官吳曜正為子儀所信任,便乘機構陷他,子儀便誣奏張曇“扇動軍眾”,將他處死。掌書記高郢極力為張曇分辯,子儀執意不從,又上奏朝廷,將他貶為猗氏縣丞。其僚佐見他處事如此不公,多稱病請求離去。這時郭子儀才翻然悔悟,把求去的僚佐都向朝廷加以推薦,並說“吳曜誤我。”遂將吳曜從軍中逐去。2大曆十四年(779)閏五月,德宗即位。時郭子儀以司徒、中書令的身份兼領河中尹、靈州大都督、單於·鎮北大都護、關內·河東元帥、朔方節度、關內支度·鹽池·六城水運大使、押蕃部並營田及河陽觀察等使,集多職於一身。代宗嚐因他“權任既重,功名複大,性寬大,政令頗不肅”,欲分其權又感到為難,經久不決。閏五月十五日,德宗詔令尊郭子儀為“尚父”,加太尉兼中書令,增實封滿二千戶,子弟、諸婿遷官者十餘人,罷免了其副元帥與諸使之職,以其裨將李懷光等人分領其任。3建中二年(78)夏,郭子儀患了重病,德宗命舒王李誼去郭府傳達詔旨,表示慰問。六月十四日卒,時年八十五歲。德宗聽到噩耗,為之震悼,廢朝五日,並特下詔書,頌揚了郭子儀在平定內亂、安定社稷及保衛國家、“柱石四朝”的豐功偉績,贈官太師,陪葬建陵。喪葬費用,皆由官府供給。百官依次前去吊哭。舊令一品墳高一丈八尺,德宗特恩準將其墳墓再加高十尺。在送葬那天,德宗親至安福門,臨哭送喪,百官陪位哭泣。諡曰忠武,配享代宗廟庭。
郭子儀家族貴盛,宅居長安親仁裏,占其四分之一。八子七婿,皆為朝廷顯官。諸孫數十,甚至不能識別。每年俸祿收入二十四萬緡,尚不計其他私財在內,“前後賜良田、美器、名園、甲館不勝紀”。
郭子儀曆經玄、肅、代、德四朝,身居要職,“天下以其身為安危者殆二十年”。他為人寬厚大度,對國家赤膽忠心,不計較個人恩怨,雖屢遭幸臣詆毀、失去兵柄而毫不介意。唐代史臣裴垍稱讚他“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侈窮人欲君子不之罪。”
《資治通鑒》卷二二四,代宗大曆三年。
2《資治通鑒》卷二二五,代宗大曆十三年。
3《資治通鑒》卷二二五,代宗大曆十四年。
第二十九章李光弼高仙芝第一節李光弼進軍河北,初戰告捷李光弼(708—74),營州柳城(今遼寧朝陽)人。父李楷洛,原為契丹族酋長,武則天時歸附唐朝,先後任左羽林大將軍、朔方節度副使,封薊國公,以驍勇善戰聞名,在一次反擊吐蕃的戰鬥後,死於歸途中,贈營州都督,諡曰忠烈。李光弼從小為人嚴肅,深沉而剛毅,喜歡讀班固的《漢書》。開始入軍旅任左衛郎,以後累遷左清率兼安北都護。天寶五載(74),得到河西節度使王忠嗣的青睞,補為兵馬使,充任赤水軍使。王忠嗣特別器重他,常說“光弼必居我位。”天寶十三載(754),李光弼進為朔方節度副使,知留後事。
翌年,“漁陽鼙鼓動地來”,震驚中外的安史之亂,李光弼在艱難的平叛戰爭中得以發揮其軍事才幹,因而使他成為“中興名將”。
唐玄宗晚年荒怠朝政,政治日趨,對安祿山叛亂缺乏充分的思想準備和軍事防禦,因此,安祿山自天寶十四載(755)十一月於範陽起兵南下,所過州縣,多望風瓦解,勢如破竹,隻用了三十多天的時間,即迅速攻占了河北、河南大部,東都洛陽也陷於叛軍之手。玄宗一麵命哥舒翰率十幾萬大軍駐守潼關,阻止叛軍西進,另一方麵下令朔方、河西、隴右各節度使率兵趕赴京師。經郭子儀推薦,李光弼被任命為河東節度使,又加任魏郡太守、河北道采訪使等職。至德元載(75)二月,率蕃、漢步騎萬餘人及太原弓弩手三千人東出井陘,以收複常山郡。
常山郡(治今河北正定)是河北的軍事要地,其“地控燕、薊,路通河、洛”,西有井陘之險,是叛軍南北的咽喉之地。李光弼率軍進至常山,郡內團練兵(地方部隊)立即響應,捆綁叛將安思義出降。李光弼由大西北剛到河北,人地兩生,便親自為他解綁,好言勸降了他,並詢問他一些軍事情況。安思義很受感動,遂向李光弼出謀劃策說“大夫士馬遠來疲敝,猝遇大敵,恐未易當;不如移軍入城,早為備禦,先料勝負,然後出兵。胡騎雖銳,不能持重,苟不獲利,氣沮心離,於時乃可圖矣。思明今在饒陽,去此不二百裏,昨暮羽書已去,計其先鋒來晨必至,而大軍繼之,不可不留意也。”李光弼覺得他言之有理,遂將軍隊開進城中待敵。史思明聞報常山失守,立刻停止圍攻饒陽,迅速率大軍趕來。第二天黎明,先頭騎兵即奔至常山城下,史思明也隨之而到,共有二萬多騎兵,直壓城下。李光弼命五千名步兵從東城門出戰,叛軍卻堵住城門不肯後退,唐軍不得出。李光弼遂命五百名弓弩手於城上齊射,叛軍隻得後退;李光弼又把弓弩手一千人分為四隊,輪番射敵,叛軍招架不住,史思明收軍於道北。李光弼又出兵五千人,於道南組成槍城,夾滹沱水布陣;思明屢次以騎兵搏戰,唐軍弓弩手亂箭齊射,叛軍紛紛落馬,人馬中箭者過半。史思明見隻用騎兵難以取勝,暫時退下陣去,等步兵趕到再行決戰。
這時,忽然有人來報告說叛軍步兵五千人從饒陽來,晝夜行軍一百七本節材料依據新舊唐書本傳者,不再一一注出。
《資治通鑒》卷二一七,肅宗至德元載。
十裏,如今正在九門南逢壁(今正定縣東)休息。李光弼聞報,立刻派出數千輕騎,偃旗息鼓,悄悄奔至逢壁,此時,叛軍正在吃飯,唐騎兵一陣衝殺,猶如秋風掃落葉一樣,幾乎斬盡殺絕。史思明失去步兵,勢孤力單,隻好退守九門縣。李光弼初戰告捷,河北軍民受到鼓舞,常山郡所屬九縣,唯九門、蒿城尚為叛軍據守,其餘七縣重又歸唐。
河北大部分郡縣仍為叛軍占據,李光弼雖收複常山郡大部,但由於孤軍深入叛軍腹地,史思明又常用騎兵斷絕糧道,因此其處境一時仍十分困難。這年四月,郭子儀亦率大軍至常山,與李光弼會師,蕃、漢步騎計十餘萬,官軍力量大為增強。李光弼與郭子儀進擊史思明,於九門城南大敗叛軍。叛將史思明逃奔趙郡(今河北趙縣),蔡希德逃往洛陽向安祿山求援。李光弼又乘勝進攻趙郡,一戰破城,史思明又逃往博陵(今河北定縣)。李光弼軍紀嚴明,當攻破趙郡後,他坐在城門上,每逢見到搶劫了財物的士兵,立命歸還原主,城中百姓大悅。於是“景城、河間、信都、清河、平原、博平六郡皆結營自守,以附光弼”。
五月,李光弼與郭子儀回師常山,史思明收散卒數萬尾隨其後。郭子儀與李光弼先選驍騎輪番挑戰,持續了三天,弄得叛軍人困馬乏,迫使史思明退軍,官軍又乘機追殺,於沙河大敗叛軍。這時,安祿山使蔡希德率步騎二萬北上,加入史思明軍;又使牛廷珍從範陽等郡發兵萬餘人增援。這樣史思明軍又猛增至五萬餘人,其中同羅、曳落河(即壯士)占五分之一。因此,叛軍一時聲勢大振,遂鼓噪而來。李光弼與郭子儀一麵“深溝高壘”,一麵又采取了“賊來則守,去則追之,晝則耀兵,夜斫其營”的靈活機動的戰術,叛軍日夜不得休息。數日之後,叛軍銳氣盡挫,李光弼則與郭子儀抓住戰機,與叛軍在嘉山決戰,大破叛軍,斬首四萬級,俘虜千餘人。在混戰中,史思明跌下戰馬,丟失了頭盔與靴子,露出發髻,光著腳,拿著折斷的半截槍,至日暮才狼狽逃回軍營。他感到軍營難以堅守,遂棄營逃往博陵,李光弼隨即包圍了博陵。
李光弼、郭子儀的嘉山之戰,是平定安史之亂中的首次大捷,它沉重地打擊了叛軍的囂張氣焰,極大地鼓舞了河北軍民的抗敵鬥爭,河北十餘郡皆殺賊守將而相繼歸唐,叛軍從範陽至洛陽的南北通路再次受阻,叛軍“往來者皆輕騎竊過,多為官軍所獲,將士家在漁陽者無不搖心”2。
固守太原,痛殲叛軍李光弼與郭子儀在常山站穩腳跟後,便上言玄宗,請求率兵北擊範陽,以搗毀叛軍巢穴。這時,叛軍西部受阻於潼關,南部受阻於睢陽,北路又幾乎斷絕。在安祿山一籌莫展的時候,唐玄宗卻錯誤地決定讓鎮守潼關的哥舒翰出關作戰,致使哥舒翰十幾萬大軍一戰而潰,潼關失守。接著玄宗逃往成都,西京長安也淪陷了。整個形勢急轉直下,李光弼與郭子儀不得不撤兵西守井陘,以阻止叛軍西進河東。
不久,太子李亨在靈武即位,是為唐肅宗。肅宗組成了新朝廷,又調集諸路軍馬,重新部署兵力,以收複失地。李光弼奉命率軍會師靈武。接著,肅宗任命李光弼為戶部尚書,兼太原尹、北京(唐稱太原為北京)留守、同2《資治通鑒》卷二一八,肅宗至德元載。
中書門下平章事,率景城、河間郡兵五千人開赴太原。
在李光弼開赴太原前,原節度使王承業軍政荒亂,玄宗命侍禦史崔眾代其職務。崔眾為人驕橫,輕侮兵將,李光弼就任時又不肯即時交出兵權,光弼將崔眾拘禁待斬。這時恰好使者奉敕來拜崔眾為禦史中丞,李光弼執法如山,不理會敕令,並斬釘截鐵地對使者說“今隻斬侍禦史;若宣製命,即斬中丞;若拜宰相,亦斬宰相。”使者畏懼不敢宣製。翌日,將崔眾斬首示眾,“威震三軍”。
至德二載(757)正月,叛軍已攻占了繞陽、趙郡、常山數郡,河北全境落入叛軍之手,這時叛將史思明從博陵,蔡希德從太行,高秀岩自大同,牛廷玠自範陽,四路軍馬計十幾萬人,同時向太原進發,來勢凶猛。史思明對諸將說“光弼之兵寡弱,可屈指而取太原,鼓行而西,圖河隴、朔方,無後顧矣!”企圖在攻克太原後,**,以攻占唐西北重地。光弼先經河北苦戰,後赴靈武時精兵皆已留下,如今手下隻有團練兵等烏合之眾尚不滿萬人,眾寡懸殊。一聽說叛軍十幾萬鼓行而來,部將們莫不大驚失色,紛紛建議軍民一起動手加固城防。李光弼則不以為然,他說“太原城周四十裏,賊垂至而興役,是未見敵先自困也。”於是親自率士兵與百姓在外城掘壕以自固,並做土坯數十萬塊,將士們都不知有何用。當叛軍兵臨太原城下後,猛烈攻城於外,光弼則令士卒用土坯增壘於內,壞輒補之。李光弼又製作拋石車,從城上飛射巨石,一發則擊斃叛軍二十多人。叛軍一時傷亡很大,被迫退後距城幾十步遠。史思明率十幾萬大軍圍攻太原,滿以為能馬到成功,不料一個多月也未能攻克。他開始改變戰術,選驍騎組成遊兵,並約定說,我攻其城北,你們則奔城南,我攻城東你們則奔城西,利用一切空隙攻城。但史思明這一聲東擊西的戰術未能奏效,因為李光弼軍令嚴整,雖不見叛軍來攻城,警戒巡邏未曾鬆懈。叛軍在城下大聲辱罵,以激官軍出城作戰,李光弼則選用善挖地道者從城內向外挖地道。叛軍隻顧仰著臉辱罵,忽然被唐軍拖入地道,然後押到城上斬首示眾。從此,叛軍行走時,提心吊膽,往往低頭看地,唯恐被拖入地道中去。叛軍又用雲梯攻城,還修築土山,光弼則挖地道,一靠近城,雲梯與土山則陷入地道中,梯毀人亡。
惱羞成怒的史思明命叛軍拚死攻城,李光弼詐降,派人與史思明約定某日出降,卻暗中把地道挖到叛軍營內,營房底下幾乎挖空,先用木頭支撐著。至約定投降這一天,先派裨將數千人出城,裝作投降的樣子,叛軍將士拭目相看,不設防備。忽然轟隆一聲,營中地陷,死傷千餘人,叛軍驚亂喊叫,亂成一團。李光弼乘機鼓噪而出,斬首與俘虜萬餘人。
當史思明圍攻太原處於進退維穀之際,叛軍發生了內訌,安慶緒殺死了安祿山,自立為皇帝,下令史思明歸守範陽,留下蔡希德仍圍攻太原。這時,叛軍上下離心,李光弼及時抓住這一戰機,率敢死士出擊,大破叛軍,斬首七萬餘級,蔡希德奪路逃命,軍資器械,全都拋棄不管了。自此,遂解除了叛軍對太原的包圍。
李光弼的唐軍不滿萬人,卻以一當十,同十餘萬叛軍巧妙周旋了五十多天,殲滅了七萬多人。在此期間,他在城東南隅設一幕帳,早晚即在帳裏處理軍務,從未回府,與將士同甘共苦。他有時路過府門,也不回顧。解圍三《資治通鑒》卷二一九,肅宗至德二載。
天後,軍務處理完畢,才回府第。李光弼以少勝多,轉弱為強,成功地堅守太原,不僅守住了河東的這座軍事、政治要地,而且打破了叛軍進犯西北的軍事計劃,有效地保護了唐肅宗在西北的大本營,並從容組織力量平定安史之亂。
激戰河陽,力挫敵鋒乾元元年(758)十月,郭子儀與廣平王李俶率軍收複了東、西兩都,並與李光弼等九節度使率軍六十萬將安慶緒圍困於鄴城(今河南安陽),史思明率十三萬大軍從範陽南下,以救安慶緒。第二年三月,雙方大戰於安陽河之北。由於唐軍缺乏統一指揮,步調不一。加上一交戰,忽然狂風驟起,飛沙走石,霎時天昏地暗,雖近在咫尺卻不相辨。兩軍大驚,官軍一潰遂不可收拾,其他諸軍損失慘重,唯李光弼與王思禮“整勒隊伍,全軍以歸”。這年七月,郭子儀遭宦官魚朝恩讒毀而解職,李光弼代其朔方節度使、兵馬副元帥之職,並知諸節度行營。李光弼奉命離開太原,走馬赴東都上任。不久,史思明分四路南下,兵臨汴州(治今河南開封)。汴滑節度使許叔冀未能遵照李光弼堅守的指示行事,一戰失利,投降了叛軍,致使東都無險可守。李光弼認為叛軍乘勝而來,利在堅守,不利速戰。洛陽之北的河陽(今河南孟縣)北連澤、潞兩州,利則進取,不利則退守,表裏相應,使叛軍不得西進。於是他整軍退守河陽。史思明進入洛陽時,已人走城空,一無所獲,他又怕李光弼從背後襲擊,不敢居洛陽宮,退駐白馬寺南,並於河陽南築造月城,與李光弼軍南北對峙。
史思明有良馬千餘匹,每日於河南岸洗馬,以示其多。李光弼於諸營搜羅牝馬五百匹,當史思明的良馬來到水邊時,群牝馬嘶鳴不止,史思明戰馬聞牝馬叫聲,皆浮河水而來,被唐軍抓獲趕到城內,史思明千餘匹良馬一時喪失殆盡。史思明欲斷絕唐軍糧道,李光弼駐軍野水渡設防。傍晚回河陽城,留下部將雍希顥率千餘人守柵寨,並對他說“賊將高暉、李日越、喻文景皆萬人敵也,思明必使一人劫我,我且去之,子領卒待賊於此,至則勿戰,降則俱來。”諸將莫明其妙,有的還覺得好笑。這天,史思明果然召來李日越,讓他引兵至野水渡,襲劫光弼軍營。最後還告訴他說“必獲李君,不然無歸。”李日越率騎兵於淩晨突至野水渡唐軍營,方知李光弼已回城,怕回去被史思明殺害,遂投降,與雍希顥一同來拜見。將士們無不佩服李光弼料事如神。得此消息,史思明氣極敗壞,列戰船數百艘,前麵是火船,欲順流燒毀河上浮橋。李光弼事先製造了數百根百尺長竿,後邊以巨木支撐著,竿頭裝用氈包著的鐵叉,以阻止火船。由於火船不能靠近浮橋,不一會而滅。光弼軍又於橋上發射炮石,叛軍戰船多被擊中而沉入水中。最後史思明損兵折將,狼狽敗逃。史思明重整旗鼓,再次進攻河陽。河陽有南、北、中三城。李光弼命驍將李抱玉守南城,自己據守中城,兼顧北城。史思明與偽宰相周摯先攻南城,《資治通鑒》卷二二一,肅宗乾元元年。
《太平廣記》卷一。
《資治通鑒》卷二二一,肅宗乾元二年。
李抱玉血戰兩天,殺傷甚多,史思明攻不下,改命周摯攻中城。李光弼先於城外設置木柵,柵外挖壕,深、寬各二丈,由大將索元禮據守。周摯依仗人多勢眾,直逼木柵。又用車運土填壕,並開柵為門。當叛軍剛進柵門,立腳未穩時,索元禮率敢死士突然衝出,奮勇殺敵,大敗叛軍。
周摯收兵,整軍布陣,猛攻北城。李光弼立即率軍進入北城。這是一場殊死戰。李光弼命其將郝廷玉率三百名騎兵攻擊敵陣西北角,又命論惟貞率二百名鐵騎攻擊東南角,其餘將士進擊中部。他與諸將約定要視麾旗作戰,如麾旗揮動緩慢,任你們自由衝殺;如連揮三下觸地,則萬眾齊入,拚死衝殺,少退者格殺勿論。他常把短刀置入靴中,這時對諸將說“戰,危事,吾國之三公,不可死賊手,萬一戰不利,諸君前死於敵,我自刎於此,不令諸君獨死也。”表示誓與諸將同生共死。部署已畢,諸將率軍衝入敵陣。經過一陣廝殺後,李光弼見時機成熟,連揮三下,麾旗觸地。唐軍立時奮勇百倍,呼聲震天動地,一起拚命衝殺,叛軍抵擋不住,潰不成軍。這一仗,叛軍被斬首千餘級,俘虜五百人,溺水而死者又千餘人。叛軍大將徐璜玉、李秦授被俘。周摯率數騎逃去。史思明不知周摯軍全線潰敗,仍在攻南城,李光弼出示俘囚,史思明才知周摯敗退,隻得垂首喪氣退回。河陽大戰的勝利,不僅極大地挫折了史思明叛軍的銳氣,也阻止了叛軍的西進,保全了西京長安,使關中地區免遭叛軍的再次**。李光弼勞苦功高,肅宗加授他為太尉兼中書令,並詔令褒獎其赫赫戰功。詔令說“自狂胡構禍,寰宇未清,義勇竭於臣心,勳庸著於王室。頃者餘孽,尚稽天討,蚊蚋相依,仍侵河外,是用仗其深略,為我長城,有穰苴之法令,亞夫之威略,遠能挫群凶之銳,全百勝之師,為廟堂之宗臣,成軍國之重任。”2邙山之敗,愧恨而卒李光弼於河陽同史思明大戰數月,成功地阻止了叛軍的西進,同時又收複了河陽之北的重鎮懷州(今河南沁陽),改變了腹背受敵的局麵。這時有人傳言駐守洛陽的叛軍都是燕地人,久戍思歸,上下離心,如果出擊,可一戰破敵。毫無軍事經驗的陝州觀軍容使魚朝恩信以為真,屢次上言肅宗,請進攻洛陽。被勝利衝昏頭腦的唐肅宗又犯了當年玄宗迫使哥舒翰出關作戰的錯誤,命令李光弼立即進取東都洛陽。深諳敵情的李光弼上奏說“賊鋒尚銳,未可輕進。”這時朔方節度使仆固懷恩嫉恨李光弼軍法嚴明,也隨聲附和魚朝恩,妄稱東都可取。於是,唐肅宗促使李光弼進取洛陽的使者相繼於道。李光弼迫不得已,命鄭陳節度使李抱玉守河陽,遂與仆固懷恩率兵並會同魚朝恩及神策節度使衛伯玉進攻洛陽。
上元二年(7)二月,唐軍在洛陽之北邙山擺開陣勢。李光弼命唐軍依險設陣,而仆固懷恩卻布陣於平原開闊地。李光弼告誡他說“依險則可以進,可以退;若平原,戰而不利則盡矣。思明不可忽也。”命他把軍隊移到險處,勇而剛愎的仆固懷恩卻拒不聽命。史思明乘唐軍布陣未定之際,揮師衝殺過來,唐軍陣腳大亂,死者數千人,軍資器械遺棄殆盡。李光弼、仆固《資治通鑒》卷二二一,肅宗乾元二年。
2《唐大詔令集》卷六○。
《資治通鑒》卷二二二,肅宗上元二年。
懷恩渡過黃河,退守聞喜(今山西聞喜),魚朝恩、衛伯玉也逃回陝州。李抱玉聽到邙山潰敗的消息驚慌失措,丟棄河陽而逃。邙山一戰,官軍損兵折將,河陽、懷州這兩個軍事要地皆拱手讓給了叛軍。叛軍乘勝西進,驚恐不安的唐廷急忙增兵陝州,以阻止叛軍西進。
邙山之敗完全是由唐肅宗輕信宦官魚朝恩的無知妄言而作出的錯誤決策所造成的,但身為副元帥的李光弼卻引咎責躬,一再請求貶職,肅宗隻得罷免了他的副元帥、太尉之職,以開府儀同三司、侍中,領河中節度使。
叛將史朝義乘邙山之捷率軍南下,進攻申、光等十三州。唐肅宗不得不再次啟用深孚眾望的李光弼,任命他為河南副元帥、太尉,兼侍中,都統河南等八道行營節度,出鎮臨淮(治今江蘇盱眙)。李光弼奉命,即刻帶病開赴臨淮,而監軍卻以為兵少,請退保揚州,以避敵鋒。李光弼拒絕了這一建議,他說“朝廷以安危寄我,賊安知吾眾寡?若出不意,當自潰。”遂一路疾驅進入徐州,然後揮師西進,一舉收複許州,斬敵千餘人,並活捉了二十二名叛將。史朝義分兵攻宋州,李光弼又擊敗其軍。寶應元年(72),李光弼進封臨淮王,並圖像於淩煙閣,給以功臣殊譽。
安史之亂已持續了七年之久,關中、河北、河南連遭兵燹,唐朝的賦稅收入主要依靠江南八道,人民負擔日漸加重,於是在翁山(今舟山群島)爆發了以袁晁為首的農民起義。起義軍迅速攻占了台州(今浙江臨海)、信州(今江西上饒)等郡,一時發展到二十萬人。李光弼遂命部將張伯儀進攻衙州,擊敗了袁晁義軍。至廣德元年(73),張伯儀擒獲了袁晁,鎮壓了這次農民起義。
宦官魚朝恩因建議肅宗進取洛陽,致有邙山之敗,他在羞愧之餘,反遷怒於李光弼。驃騎大將軍兼內侍監程元振嫉賢害能,也深忌李光弼的戰功。肅宗末年,二人專權用事,一再中傷李光弼。自山南東道節度使來瑱遭程元振讒言被誅,李光弼深自不安。這年十月,吐蕃軍進犯京師,即位不久的唐代宗倉皇逃至陝州,詔令李光弼勤王。他雖擁有重兵,但因懼怕遭魚朝恩等宦官的陷害,遷延不敢赴援。代宗返回京師,任命李光弼為東都留守,以觀察其意向。李光弼又以就江、淮運糧為由,領兵返回徐州,拒不就任。代宗將其母迎至京師,供給優厚,以解嫌疑。
由於李光弼處危疑之地,擁兵不朝,諸將田神功等舉止輕慢,李光弼從此失去了往日的威嚴。他抑鬱成疾,於廣德二年(74)八月卒於徐州。享年五十七歲。贈官太保,諡曰武穆。
李光弼足智多謀,在其戎馬生涯中,善於出奇製勝,以少勝多。他治軍威嚴而有方,代郭子儀為朔方節度使後,營壘、士卒、麾幟無所更改,而當他號令後,軍威更加威嚴。被譽為“自艱難已來,唯光弼行軍治戎,沉毅有籌略,將帥中第一”。在平定安史之亂中,立下了赫赫戰功。史家稱他“與郭子儀齊名,世稱李郭,而戰功推為中興第一”。
《冊府元龜》卷三九三《將帥部》。
第二節高仙芝征小勃律國告捷高仙芝(?—755年)本是高麗人。出身於將門之家。父名舍雞,起初在河西軍做事,後立軍功,官至四鎮十將、諸衛將軍。仙芝姿容俊美,善於騎射,驍勇果敢。少年時隨父至安西,因父有功授遊擊將軍。到了二十餘歲時即拜為將軍,並與父班秩相同。他先在節度使田仁琬、蓋加運手下任職,未受到重用。後夫蒙靈詧發現了他的才幹,一再提拔重用。到了開元末,即升任安西副都護、四鎮都知兵馬使。
小勃律(今克什米爾)原為唐屬國,又是吐蕃通往四鎮的交通要道,吐蕃讚普把公主嫁給小勃律王蘇失利之為妻,小勃律國遂歸附於吐蕃,吐蕃進而控製了西北各國,因此“西北二十餘國皆臣吐蕃”,中斷了對唐朝的貢獻,“安西都護三討之無功”3。天寶六載(747),唐玄宗任命高仙芝為行營節度使,率步騎一萬進討小勃律。當時步兵皆有私馬相隨,於是高仙芝率軍從安西出發,經過撥換城(今新疆阿克蘇)進入握瑟德(今新疆巴楚東北),再經過疏勒(今新疆喀什),翻過蔥嶺(今帕米爾),過播密川,抵達小勃律特勒滿川。高仙芝一路跋山涉水,行軍百餘日。至此,他分兵三路命疏勒趙崇玭從北穀道,撥換賈崇瓘自赤佛道,高仙芝與監軍邊令誠一起從護密道,約定七月十三日辰時會於吐蕃連雲堡(小勃律西北部)。連雲堡南麵依山,北臨婆勒川。堡內有兵千餘人駐守,城南又因山為柵,柵內有九千多兵士據守。當唐軍進至婆勒川時正是早晨,河水低緩。高仙芝命兵士每人自備三天幹糧,迅速涉過了婆勒川。仙芝對邊令誠說“向吾方涉,賊擊我,我無類矣。今既濟而陣,天以賊賜我也。”連雲堡守兵連做夢也不曾想到唐軍會突然自天而降,遂驚慌依山拒戰,炮石檑木如雨。高仙芝下令說“不及日中,決須破虜。”郎將李嗣業為陌刀將,手持一旗,領陌刀手自險處先登,奮力殺去,未到中午即攻占其城,斬五千人,活捉千人,獲得戰馬千餘匹,衣資器甲數以萬計。高仙芝欲乘勝深入小勃律內地,監軍邊令誠畏懼而不肯行。...
稱二十萬,連夜出發。次日淩晨,安祿山出薊城南,檢閱了軍隊,並舉行誓師,以討楊國忠為名,並於軍中張榜說“有異議扇動軍人者,斬及三族!”於是揮師南下。安祿山乘鐵甲戰車,“步騎精銳,煙塵千裏,鼓噪震地”。事前,安祿山已命其將何千年、高邈等率二十名奚族騎兵,以獻射生手為名,於十日抵達太原城下,北京(唐以太原為北京)副留守楊光翽出城迎接,被何千年劫持而去。安祿山責備他依附楊國忠,斬首示眾。太原及東受降城先後上報安祿山叛亂的消息。唐玄宗確認安祿山反叛之後,匆忙部署軍隊平叛。先命特進畢思琛赴東都,金吾將軍程千裏赴河東,各自招募數萬人以抵禦叛軍;接著命安西節度使封常清赴東都募兵,加強洛陽守備。過了幾天,玄宗殺死安慶宗,罷免了安思順朔方節度使職務,並命榮王李琬、金吾大將軍高仙芝為正、副元帥,率數萬兵出潼關東征,還在各地新設節度使、防禦使,以阻止叛軍。
安祿山率十五萬大軍南下。當時,天下承平歲久,以致百姓不識兵革。
因此當突然聽到範陽起兵的消息,不少官吏嚇得魂飛魄散,棄城四逃。叛軍所過州縣,有的望風瓦解,有的開城出降,一路上所向披靡,進兵迅速,至十二月三日即抵達河南道靈昌郡(今河南滑縣)的黃河北岸。第二天,過了冰凍的黃河,進入河南道境內。
安祿山指揮叛軍進攻陳留(今河南開封東南),河南節度使張介然剛上任不幾天,守城兵士未經沙場,一聽到叛軍號角鼓噪之聲,嚇得“授甲不得,氣已奪矣”。故叛軍一到,立刻土崩瓦解,張介然被俘,兵士降者近萬人。安祿山見河南道張貼懸賞購其首的榜文,又聽說安慶宗被殺,遂進行了血腥的報複,張介然及上萬降卒接連倒在叛軍的屠刀之下,“流血如川”。安祿山乘勝西進滎陽(今河南滎陽)。滎陽太守崔無波登城拒戰,守城兵士一聽見鼓角聲,紛紛“自墜如雨”,於是崔無波及官將“盡為賊所虜”2。
安祿山殺了崔無波,留其將武令珣守滎陽,兵鋒指向洛陽。封常清奮力抵抗,但其兵士都是新召募的傭人或商販,未經訓練,經叛軍鐵騎一衝,即七零八落,潰不成軍。封常清三戰敗北,隻得丟棄洛陽,西奔陝郡,與高仙芝退守潼關。安祿山命其將崔乾祐屯兵陝城,窺視潼關,而弘農、臨汝、濮陽、濟陽和雲中等郡相繼陷於叛軍之手。
安祿山從範陽起兵,**,至十二月十三日攻占東都洛陽,僅用了三十五天時間。在這短短的時間內,就控製了河北大部郡縣,河南部分郡縣也望風歸降。其時,唐廷從各道征集的兵馬尚未趕到長安,京師守備空虛。但是安祿山進入洛陽後,忙於做登基稱帝的準備,減弱了攻勢,這給唐廷以喘息機會,各道援兵漸漸雲集長安,加強了守備。
至德元載(75)正月一日,安祿山於洛陽自稱雄武皇帝,國號大燕,改元聖武元年,設置丞相等朝官,封其子慶緒為晉王,慶和為鄭王,達奚珣為左相,張通儒為右相,嚴莊為禦史大夫。定洛陽為都,以範陽為東都。
安祿山命史思明、蔡希德等攻略河北各地。平原郡太守顏真卿與常山太守顏杲卿東西聯兵抗敵,殺死了叛將李欽湊、高邈,活捉了何千年,打開了土門,河北十七郡又先後歸順了唐廷。安祿山率軍進攻潼關,行至新安,聽《資治通鑒》卷二一七,玄宗天寶十四載。
《舊唐書》卷一八七下《張介然傳》。
2《舊唐書》卷一八七下《崔無波傳》。
說河北形勢吃緊,馬上返回洛陽,命蔡希德率萬餘人增援河北,殺顏杲卿,河北各郡又相繼陷落。其年二月,李光弼、郭子儀先後出兵井陘,大敗叛軍,斬敵四萬人,“於是河北十餘郡皆殺賊守將而降。漁陽路再絕,賊往來者皆輕騎竊過,多為官軍所獲,將士家在漁陽者無不搖心”。
安祿山命張通晤和楊朝宗向東攻城略地,東平太守嗣吳王李祗、濟南太守李隨起兵抗拒,單父縣尉賈賁率吏民殺張通晤,真源令張巡守雍丘,與叛將令狐潮、李懷仙等數萬叛軍浴血奮戰,巧妙周旋,阻止叛軍南下江淮。安祿山命其將武令珣等率兵南下攻略南陽各郡,南陽節度使魯炅、虢王李巨扼守南陽,屢敗叛軍,使叛軍不得南下江漢。
五月,安祿山西進潼關受阻,東不過雍丘,南又兵阻南陽,北路也幾乎斷絕,除了老巢範陽之外,隻不過局限於河南西部一隅之地,一時陷入困境。安祿山有些害怕,召來高尚、嚴莊罵道“汝數年教我反,以為萬全。今守潼關,數月不能進,北路已絕,諸軍四合,吾所有者止汴、鄭數州而已,萬全何在?汝自今勿來見我!”高尚、嚴莊也束手無策,數日不敢麵見安祿山。安祿山見形勢緊迫,“議棄洛陽,走歸範陽,計未決”。
在安祿山進退維穀之時,昏庸的唐玄宗與奸相楊國忠下令哥舒翰出關作戰。此前,高仙芝守潼關,遭宦官邊令誠誣陷致死,遂啟用在京養病的哥舒翰代守潼關。六月四日,哥舒翰被迫出關作戰,結果十七八萬官軍一戰士崩瓦解,潼關失守,哥舒翰被縛到洛陽,投降了安祿山。
潼關失守,長安已無險可守,唐玄宗率部分朝官倉皇逃往成都。安祿山沒想到玄宗會如此之快地逃離長安,他先曾命崔乾祐兵留潼關,十天之後,才命其將孫孝哲進入長安,並以張通儒為西京留守,崔光遠為京兆尹,使安守誌率兵駐紮苑內,以監關中諸將。叛軍進入長安以後,以為大功告成,遂“日夜縱酒,專以聲色寶賄為事”,不想西出追擊,故玄宗“得安行入蜀,太子北行亦無追迫之患”2。
安祿山命孫孝哲對未逃離長安的皇室成員、百官家屬進行了血腥的屠殺。先於崇仁坊殺霍國長公主及王妃、駙馬,剖其腹,用其心髒祭祀安慶宗。凡是楊國忠、高力士之黨及祿山平時所厭惡者皆處死,凡八十三人,“或以鐵棓揭其腦蓋,流血滿街”,使人慘不忍睹。接著又殺皇孫及郡、縣主二十餘人。後來,安祿山聽說長安百姓乘亂盜竊府庫財物,又命在長安大肆搜索三日,翻箱倒櫃,不論是府庫財物,還是個人私物,一概搜掠殆盡。同時還令府縣追查,“銖兩之物無不窮治,連引搜捕,支蔓無窮,民間騷然”。安祿山又令搜求玄宗的歌舞、雜技、舞馬、犀牛,把搜掠的宮嬪、樂工、騎士以兵仗護送到洛陽,獲得梨園弟子數百人,在東都禁苑凝碧宮奏樂,宴會眾偽官。
安祿山派其將高嵩持書信、備繒彩赴西北,以誘降河西、隴右將士,但被大震關使郭英乂所擒獲,計未成功。郭子儀、李光弼聽說潼關失守,玄宗西逃,遂撤兵守井陘,河北大部分郡縣再次落入叛軍之手。安祿山派兵攻潁川,太守薛願、長史龐堅奮力拒守,堅持了一年。十二月,又使叛將阿史那承慶率兵急攻,薛願等浴血苦戰十五日,城破被俘,被執送洛陽。安祿山把《資治通鑒》卷二一八,肅宗至德元載。
2《資治通鑒》卷二一八,肅宗至德元載。
《資治通鑒》卷二一八,肅宗至德元載。
他捆在洛水冰上,被活活凍死。
安祿山之死安祿山原患有眼疾,自起兵以來,視力漸漸減退,至此又雙目失明,看不見任何物體。同時又患有疽病,性情變得格外暴躁,對左右侍從稍不如意,非打即罵。稍有過失,便行殺戮。他稱帝後,常居深宮,諸將很少能麵見他議事,都通過嚴莊轉達。嚴莊雖受親重,也時而遭安祿山鞭撻。宦官李豬兒常為安祿山穿衣解帶,服侍左右,挨打最多,怨氣也大。安祿山寵幸的段氏,生下一子名慶恩,也受祿山寵愛,常想以慶恩代慶緒。安慶緒時常擔心被廢,嚴莊也恐怕宮中事變於己不利,於是,嚴莊與安慶緒、李豬兒串通一氣,謀害安祿山。
至德二載(757)正月五日夜,三人悄悄進入安祿山住所。侍衛見是嚴莊和安慶緒,誰也不敢動。於是嚴莊、安慶緒持刀站立在帳外,李豬兒手持大刀直入帳內,對準躺在**的安祿山腹部猛砍一刀。安祿山平時總把佩刀放在床頭防身,事前已被李豬兒偷偷拿走,這時他挨了一刀,知大事不好,急忙去摸刀,哪裏還摸得著?他氣急敗壞地搖著帳竿大聲喝叫“賊由嚴莊。”在喊叫聲中,血和腸從腹部流出數鬥,很快死於非命。卒年五十五歲。安慶緒當即在其床下挖了一個數尺深坑,用氈子裹著安祿山的屍體,連夜埋在坑中。並誡令宮中嚴加保密。第二天早晨,嚴莊對部下宣告說安祿山病危,詔立安慶緒為太子,軍國大事皆由太子處分。隨即即帝位,尊祿山為太上皇,然後發喪。安慶緒雖然殺父篡位,但他本性昏暗懦弱,語無倫次,嚴莊恐諸將不服,不讓麵見。慶緒每日縱酒為樂,不理政事,稱嚴莊為兄,加授禦史大夫、馮翊王,“事無大小,皆取決焉”2。
安祿山狡黠多智,善於迎合唐玄宗心意,投其所好,因而格外受到寵遇,一再加官晉爵,專任方麵。在玄宗驕惰荒政、朝綱隳紊之時發動了武裝叛亂,把鼎盛一時的唐皇朝推向了戰亂的深淵。
《安祿山事跡》卷下。
2《資治通鑒》卷二一九,肅宗至德二載。
第二節田承嗣叛軍驍將田承嗣(705—779)平州盧龍(今屬河北)人,出生於一個行伍家庭。
祖父田璟,為鄭州司馬。父田守義,官至安東副都護,以豪俠聞名於遼左。開元末年,田承嗣任安祿山盧龍軍前鋒兵馬使,屢次擒殺奚、契丹人,因功補為左清道率,遷武衛將軍。他治軍嚴整,在任兵馬使時,安祿山曾在一個大雪天巡視各軍營,剛走進田承嗣軍營,營內寂靜無聲,若無一人。但進入營內檢閱士籍,又無一人不在營內。因此深受安祿山器重。
天寶十四載(755)十一月,安祿山反叛於範陽,率十五萬大軍南下,田承嗣為其主將之一。當時,天下承平歲久,唐廷內部防務空虛,因此叛軍所過州縣,多望風瓦解。叛軍連破蒿城,陷靈昌,下滎陽,勢如破竹。在攻占滎陽郡後,安祿山命田承嗣與安忠誌、張孝忠三人為前鋒,向唐東都洛陽挺進。田承嗣驍勇善戰,在洛陽東郊一戰,把唐將封常清新召募的數萬官兵打得丟盔棄甲,落花流水。於是叛軍攻占了洛陽。至德元載(75)正月,安祿山於洛陽自稱大燕皇帝。
安祿山叛軍以洛陽為基地,分兵四處,攻略唐郡縣。唐將魯炅堅守南陽(今屬河南),叛將武令珣久攻不下。至德二載五月,田承嗣奉命率軍攻南陽。南陽城已被叛軍圍困數月,城中兵糧奇缺,一隻老鼠即賣四百錢,死者相枕。田承嗣乘其危難之際,一舉而攻破南陽。魯炅突圍而出,退守襄陽(今湖北襄樊),田承嗣窮迫不舍,又轉戰二天,見襄陽一時難以攻下,即班師而還。接著,田承嗣又率軍東進,將庸將來瑱圍困於潁川(今河南許昌)。來瑱善於撫循士卒,田承嗣久攻不下。
十月,官軍大力反擊,先後收複了長安、洛陽,陳留人又殺叛將尹子奇,叛軍主謀嚴莊也投降了唐朝,安慶緒隻率三百從騎,狼狽退守相州(今河南安陽),形勢急轉直下。這時,田承嗣從潁川遣使者向郭子儀請降,在還沒有得到回複時,他又變了卦,遂撤離潁川,與守南陽的武令珣合軍,有數萬人,即北上馳援相州。
乾元元年(758)十月,唐將郭子儀率兵包圍了衛州(今河南汲縣),安慶緒發兵救援,分為三軍,崔乾祐率上軍,田承嗣率下軍,安慶緒率中軍,直奔衛州,遭郭子儀迎頭痛擊,叛軍被迫退守相州。郭子儀等九節度使率步騎六十多萬,把相州城圍得水泄不通。
乾元二年二月,史思明自範陽率十三萬大軍南下,攻破了魏州,以救安慶緒。三月,在安陽河北交戰。官軍雖然人多勢眾,但沒有統帥統一指揮,難以協同作戰,結果官軍一潰不可遏止,各節度使逃還本鎮。叛軍轉危為安,聲勢複振。史思明殺安慶緒,率兵返回範陽。
九月,史思明再次從範陽率軍南下,兵分四路,向唐軍發起了巨大攻勢。田承嗣為史朝義軍前鋒,再次攻陷洛陽,授偽魏州刺史。上元二年(70)十一月,史思明派田承嗣攻略淮西,攻占了睢陽(今河南商丘南),後任偽睢陽節度使。
寶應元年(72)十月,回紇再次出兵,與官軍一起對叛軍發動了強大的攻勢,很快收複了洛陽。史朝義節節敗退,逃至衛州。十一月,田承嗣從睢本節材料依據新、舊唐書本傳者,不再一一作注。
陽率四萬大軍前來救援。唐將仆固瑒擊敗史朝義,叛軍退至漳水。田承嗣見無船渡河,遂請環車為營,讓婦女坐在車內,輜重陳列於車旁,並埋伏了兵士以待官兵。官軍追至漳水,與叛軍交戰,田承嗣詐敗退走,官軍爭搶財寶,隊伍大亂,叛軍回頭衝殺,伏兵也乘機殺去,官軍措手不及,敗退了數十裏,才穩住陣腳。史朝義退守莫州,官軍也很快追至城下,多次出戰,皆被官軍所擊敗。
降唐自保廣德元年(73)正月,田承嗣見官軍已收複大部分州郡,偽大燕政權已分崩離析,士氣低落,又知史朝義不肯投降,便欺騙他說“不如身將驍銳還幽州,因(李)懷仙悉兵五萬還戰,聲勢外張,勝可萬全。臣請堅守,雖瑒之強,不遽下。”史朝義信以為真,依從了田承嗣的建議,握住他的手,以“存亡為托”,他也“頓首流涕”,表示奉命。可是當史朝義夜間剛剛突圍出城,他馬上召集諸將,聲言過去曾“發人塚墓,焚人室廬,掠人玉帛,壯者死鋒刃,弱者填溝壑”,以表示悔悟,如今降唐,“能改往修今,是轉危即安矣”。將士們一致讚同,遂將史朝義老母及其妻子執送仆固瑒營中,向官軍投降。並多用金帛離間仆固瑒將領。仆固瑒本不願接受他的投降,因擔心部下發生不測之亂,遂約定日期受降。田承嗣怕不能保全自身,便詐稱有病不出。仆固瑒欲馳入城內擒捉他,他又在身旁排列著許多刀斧手,無從下手。最後,田承嗣又以重金行賄,仆固瑒才算罷休。後來,田承嗣與舊將張忠誌、李懷仙、薛嵩等前往唐主將仆固懷恩營內謝罪,表示願執鞭隨蹬,以效犬馬之勞。
時承大亂之後,城邑殘破,人口流亡。唐肅宗務在“禁暴戢兵”,屢次赦宥,安、史舊將多既往不咎。仆固懷恩又自詡功高,“慮賊平寵衰,欲留賊將為援”,遂奏請田承嗣及李懷仙、張忠誌、薛嵩等四人分帥河北諸郡。因而原安、史降將又受到重用,專方麵之任。
割據稱雄唐廷為防止田承嗣等降將再生事端,對他們實行了籠絡政策,屢屢加官晉爵,自廣德元年(73)閏正月授任田承嗣為莫州刺史起,至大曆八年(773)九月為止,在這十年之間,田承嗣先後遷任魏、博、德、滄、瀛五州都防禦使、魏博節度使、檢校太尉、雁門郡王。唐代宗還將其女永樂公主下嫁給田承嗣之子田華,以示恩寵,欲結其心。
田承嗣“生於朔野,誌性凶逆”,多年隨從安祿山,素以戎馬為事,“不習教義”。皇帝的頻頻恩寵,隻能使他誌得意滿。而他一旦得誌以後,便肆行其意。他“陰圖自固,重加稅率,修繕兵甲,計戶口之眾寡,而老弱事耕稼,丁壯從征役,故數年之間,其眾十萬”。他還專擅管內政治、經濟、財力,“郡邑官吏,皆自署置,戶版不籍於天府,稅賦不入於朝廷,雖曰藩臣,實無臣節”。使得魏博鎮很快成為一個獨立王國。
田承嗣還召募軍中驃悍的子弟置於部下,作為自己的侍衛,號稱牙軍。
《新唐書》卷二二五上《史朝義傳》。
平日皆“豐給厚賜,不勝驕寵”。牙兵“父子世襲,姻黨盤互,驕悍不顧法令”。當時有句諺語說“長安天子,魏府牙軍。”這支強悍的牙軍,成為田承嗣割據稱雄的馬前卒。
田承嗣還同任河北各藩鎮節度使的安、史舊將膠固朋比,與成德節度使李寶臣(賜名張忠誌)、相衛節度使薛嵩、盧龍節度使李懷仙等“結為婚姻,互相表裏”;同時還招降納叛,網羅安、史餘黨,“各擁勁卒數萬,治兵完城,自署文武將吏,不供貢賦”2。
大曆八年(773)九月,田承嗣竟然冒天下之大不韙,公然在自己管內分別為安祿山、史思明父子立祠堂,並尊稱為“四聖”。安史之亂,禍國殃民,早已為人們所唾棄與切齒,但田承嗣卻明目張膽地為其主子揚幡招魂,還尊為“聖人”,足見其狼子野心不死。對於這一嚴重事件,唐代宗並沒有大張撻伐,隻是讓內侍孫知古因出使魏博之時,勸諭他毀掉。之後還應其所請,於十月加田承嗣同平章事,以示褒獎。
田承嗣對皇帝的恩寵無動於衷,朝廷的姑息也隻能是養虎遺患。在他戴上大唐輔相的桂冠之時,他的分裂割據活動也悄悄開始了。
相衛節度使薛嵩死,朝廷以其弟薛崿知留後。田承嗣誘使昭義鎮將吏作亂。大曆十年(775)正月,昭義兵馬使裴誌清出兵驅逐了留後薛崿,歸附魏博。田承嗣乘機出兵,聲言救援,其實是欲襲相州,並很快攻占了相州。戰事發生以後,朝廷立即選用與薛嵩同族的薛擇為相州刺史,薛雄為衛州刺史,薛堅為洺州刺史,同時還派魏(一作孫)知古赴魏州告諭田承嗣等,“使各守封疆”,不越雷池。但田承嗣卻拒不奉詔,仍然派大將盧子期攻取洺州,楊光朝攻取衛州。在耀武揚威的同時,還誘使衛州刺史薛雄歸附自己,薛雄不從,即暗中派人將其妻子老小屠殺以盡。於是,田承嗣一舉“盡據相、衛四州之地,自置長吏,掠其精兵良馬,悉歸魏州”。從而擴大了他的地盤,增強了實力。為了名正言順,他還脅迫魏知古與他一同巡視磁、相二州,而暗中卻使其侄田悅勸說諸將割耳剺麵,打著為民請命的旗號,到中使那裏去請求以田承嗣為帥,使者畏懼而不敢追究。
唐廷討伐田承嗣終以武力奪取了相、衛四州之地,說明了唐廷對藩帥的籠絡與姑息政策的徹底破產。在這種情況下,唐廷才不得不用武力征討。這年四月,唐代宗下詔,暴露田承嗣劫奪州郡、對抗朝廷的罪狀,將他“貶永州刺史,仍許一幼男女從行”,同時還詔命成德節度使李寶臣、幽州節度留後朱滔、昭義節度李承昭、淄青節度李正己等八節度使,合力討伐田承嗣。
本來田承嗣與河北藩帥同為安、史舊將,氣味相投,兼以婚姻關係,朋比為奸。但由於他平日一向輕慢李寶臣、李正己,又逢李寶臣之弟李寶正(田承嗣女婿)在魏州擊馬球時,因馬受驚撞死了田承嗣之子田維而被田承嗣所杖殺,由此兩鎮關係惡化。這時,二李主動請求討伐田承嗣。再加上朱滔方恭順皇室,因此河北諸藩帥一時還都為朝廷效力。
《新唐書》卷二一○《羅紹威傳》。
2《資治通鑒》卷二二三,代宗永泰元年。
《資治通鑒》卷二二五,代宗大曆十年。
朝廷討伐田承嗣的詔命下達以後,各藩帥很快行動起來。朱滔、李寶臣與河東節度使薛兼訓率軍從北麵進擊,李正己與淮西節度使李忠臣從其南側進擊,一時大兵壓境。討伐戰爭進展很快,魏博軍連吃敗仗。五月,田承嗣將領霍榮國舉磁州之地投降,接著李正己也攻破了德州,李忠臣率步騎四萬包圍了衛州。但田承嗣並不甘心束手待斃,他采取了以攻為守的策略。六月,派其將裴誌清進攻冀州,不料裴誌清卻投降了李寶臣。田承嗣親自率兵進圍冀州,也被李寶臣擊敗,燒毀了輜重,隻得狼狽逃回。形勢一天比一天惡化。田承嗣見各道兵馬漸漸圍攏,部將也多叛逃,餘下的也多惶恐不安,再難以相持,遂於八月上表,“請束身歸朝”。但是,他的“請束身歸朝”並不是真心俯首認罪,而是緩兵之計。事過不幾天,即派其將盧子期進犯磁州。九月,李寶臣與李正己合力進圍貝州,田承嗣率兵去救。因朝廷對二李兩軍賞賜各有厚薄,士卒有怨言,恐怕發生事變,二李遂自行撤軍。接著,李寶臣與朱滔進攻滄州,因田承嗣堂弟田庭玠固守,一時也未能攻克。
北線雖暫時穩住了陣腳,南線形勢卻十分緊張。盧子期進攻磁州,眼看州城即破,大功垂成,不料李寶臣與昭義留後李承昭率援兵趕到,內外攻擊,盧子期兵敗被俘,斬於長安。與此同時,在河南諸將的攻擊下,田悅的軍隊在陳留也吃了大敗仗。這使得田承嗣心裏著實恐懼與不安。
為了擺脫眼前的困境,田承嗣施用了奸謀詭計,首先是盡力與李正己恢複友好關係。原先李正己派往魏州的使者,被他囚禁起來,至此,田承嗣一反常態,對使者禮遇崇隆,他把管內戶口、甲兵、穀帛之籍簿送與李正己,並對他說“承嗣今年八十有六,溘死無日,諸子不肖,悅亦孱弱,凡今日所有,為公守耳,豈足以辱公之師旅乎!”他跪拜於使者麵前,親自奉予簿書。同時又在大廳裏懸掛了李正已的畫像,如尊神一樣,“焚香事之”。田承嗣的甜言蜜語與假情假意,使得李正己為之陶醉,遂按兵不動。“於是河南諸道兵皆不敢進。承嗣既無南顧之虞,得專意北方”。
田承嗣在取悅於李正己、穩住了南線的陣腳以後,又挑撥離間北線藩帥的關係。他得知成德節度使李寶臣鄉裏在範陽,小時在鄉裏成長,常欲得到故鄉之地,便雕刻一石,上書兩句讖語“二帝同功勢萬全,將田為侶入幽燕。”暗中使人把它埋在李寶臣故鄉之地,又使望氣者聲稱那裏有王氣,李寶臣派人去挖掘,果然得到一石。之後,田承嗣又令說客勸他說“公與朱滔共取滄州,得之,則地歸國,非公所有。公能舍承嗣之罪,請以滄州歸公,仍願從公取範陽以自效。公以精騎前驅,承嗣以步卒繼之,蔑不克矣。”李寶臣被他說得神魂顛倒,大喜過望,又以此事和“讖語”相符,“遂與承嗣通謀,密圖範陽。承嗣亦陳兵境上。”2時範陽節度留後朱滔駐軍瓦橋,李室臣選精銳騎兵二千,夜間急馳三百多裏,直趨瓦橋。因兩軍平索一直相處友睦,當朱滔軍遭到李寶臣騎兵突然襲擊時,完全出乎意料之外,毫無準備,倉皇出戰,結果大敗。李寶臣欲乘勝攻取範陽,但朱滔已使雄武軍使劉怦嚴加守衛,李寶臣知有防備,不敢貿然進軍。田承嗣得知李寶臣中了圈套,兩軍已經交戰,無暇他顧,遂率兵南下,並派使者告訴李寶臣說“河內有警,不暇從公,石上讖文,吾戲為之《資治通鑒》卷二二五,代宗大曆十年。
2《資治通鑒》卷二二五,代宗大曆十年。
耳!”李寶臣這才如夢初醒,既惱怒又羞愧,但悔之已晚,隻好退兵。北線也相安無事了。
故伎重演唐廷調動了八個藩鎮的兵力進討魏博鎮,戰爭打了近一年,始終未能取得多大進展,雙方相持不下。這時,田承嗣曾兩次上表,請求入朝謝罪;李正己也屢次上表為他說情,請朝廷允許他改過自新。大曆十一年(77)二月,唐代宗下詔,赦免其罪,恢複其官爵,準許與家屬一起入朝,“其所部拒朝命者,一切不問”2。
田承嗣的再次請求入朝,不過是故伎重演。雖然獲得了朝廷的再次赦免,恢複了官爵,並準許入朝,但他並非誠心歸順朝廷,因此逗留不朝。僅過了三個月的時間,便再次挑起了戰端。同年五月,汴、宋留後田神玉卒,都虞候李靈曜殺死兵馬使、濮州刺史孟鑒,並勾結田承嗣為外援,欲專擅汴、宋。但朝廷卻任命永平節度使李勉兼汴、宋等八州留後,以李靈曜為濮州刺史。李靈曜以有田承嗣在背後撐腰,拒不奉行詔命。朝廷無親,即改命李靈曜為汴宋留後,並派遣使者前往汴宋宣慰。田承嗣為了表示李靈曜,不久即出兵攻略滑州,擊敗了永平節度使李勉。
有田承嗣為靠山,李靈曜雖被任為汴宋留後,卻得隴望蜀,更大。
他仿效河北諸鎮,擅自把自己的黨羽分別任為八州刺史和縣令。對於李靈曜的驕橫不法,朝廷不得不興師動眾。九月,詔命淮西、永平、河陽三城、淮南、淄青五鎮出兵討伐李靈曜。五鎮進兵神速,其勢難當,李靈曜連戰失利。十月,即被諸鎮兵圍困於汴州城內。田承嗣見李靈曜危在旦夕,即派田悅率兵火速救援。田悅率兵南下,於匡城擊敗永平、淄青兩鎮兵,並乘勝向汴州挺進。不料在汴州城北安營後,夜間遭淮西裨將李重倩率輕騎數百襲擊,“縱橫貫穿”,大殺一陣,營內惶恐不安,淮西節度使李忠臣、河陽三城使馬燧乘機“鼓噪而入”,田悅軍不戰而潰,“將士死者相枕藉,不可勝數”。李靈曜絕望無救,連夜出逃,逃跑中被俘,被送往京師處斬。田承嗣始終不入朝,再加上助李靈曜作亂,又激怒了朝廷,於是唐代宗於大曆十二年(777)三月再次詔令討伐。這次頒行的討伐詔令隻不過是虛張聲勢,田承嗣又一次上表謝罪,事情也就不了了之,朝廷又很快“悉複承嗣官爵,仍令不必入朝”2。
這時,田承嗣已據有魏、博、相、衛、洺、貝、澶七州之地,擁有軍隊十多萬人,成為河北三鎮中的強者。他與其他藩帥“相與根據蟠結,雖奉事朝廷而不用其法令”,專擅官爵、甲兵、租賦與刑殺之權,在境內築壘、繕兵,因此,“雖在中國名為藩臣,而實如蠻貊異域焉”3。
遺患後世《資治通鑒》卷二二五,代宗大曆十年。
2《資治通鑒》卷二二五,代宗大曆十一年。
2《資治通鑒》卷二二五,代宗大曆十一年、十二年。
3《資治通鑒》卷二二五。
大曆十四年(779)二月,田承嗣卒。時年七十五。田承嗣雖有十一個兒子,但他更喜愛的是勇冠三軍的侄子田悅,及其臨終時,遂命田悅知軍事,讓諸子輔佐。自田承嗣專擅魏博鎮以後,四世傳襲,曆時四十九年。
田承嗣是安史之亂中的幹將,他驍勇善戰,又狡詰多算,反複無常。降唐後,又桀驁不馴,悍然劫奪他州郡,與朝廷分庭抗禮,首開河北三鎮割據稱雄之肇端,致使河北三鎮,“訖唐亡百餘年,卒不為王土”2。田承嗣則是其罪魁禍首。
田承嗣卒年史書記載不一,《舊唐書》本傳作“大曆十三年九月”,今從《資治通鑒》與《新唐書》本傳。
2《新唐書》卷二一○《藩鎮魏博序》。
第二十七章唐代宗第一節率軍平叛,收複兩京唐代宗(72—779)初名俶,肅宗長子,開元十四年十二月十三日生於東都上陽宮。十五歲時封為廣平王。玄宗諸孫百餘個,隻有李俶為嫡皇孫,相貌又與諸孫不同,故玄宗格外喜歡他。他從小好學,專攻《周禮》與《易經》,學習儒家經典,仁孝溫恭,言談舉止皆符合禮儀,器宇度量弘深,寬厚能斷,喜怒往往不見於外表。
至德元載(75)六月,安祿山叛軍攻占潼關,李俶從肅宗、玄宗逃往成都,在馬嵬驛事變後,他與弟建寧王李倓勸說肅宗北上靈武。肅宗於靈武即位後,組建朝廷,以廣平王李俶為天下兵馬元帥,諸將皆歸他指揮調度。時李泌為元帥行軍長史,元帥府置於禁中,廣平王與李泌朝夕計議,以處理軍機之事。當時朝廷草創,臨時召募的兵員少,又沒有戰鬥力。廣平王“推心示信,招懷流散”,及隨肅宗到達彭原後,“兵眾數萬”。
至德二載(757)正月,狡猾陰險的宦官李輔國附會肅宗寵幸張良娣,互相唱合。建寧王李倓屢次向肅宗奏言此事,李輔國與張良娣反誣奏建寧王“恨不得為元帥,謀害廣平王”。肅宗一怒之下,賜死建寧王。廣平王李俶為此有些內怕,欲謀殺李輔國和張良娣,經李泌勸說而止。
宰相房琯進擊叛軍失敗,郭子儀奉命回軍鳳翔時在途中又遭叛軍重創,因此叛軍一時氣焰囂張,屢次襲擾鳳翔,廣平王“選求勇幹,頻挫其鋒”,肅宗朝廷安寧,“士心大振”。
九月,廣平王李俶為元帥,郭子儀為副元帥,率朔方等軍及回紇、西域之兵十五萬人,號稱二十萬,從鳳翔出發,東討叛軍。廣平王與回紇葉護結為兄弟,葉護大喜。官軍進至長安西,於香積寺北大破叛軍,斬敵六萬人,叛將張通儒棄城逃走,官軍一戰收複長安。回紇軍欲入長安,大肆搶掠。原來肅宗曾與回紇約定攻克兩都之後,土地、士庶歸唐,金帛、子女歸回紇,因此回紇欲按約定行事。廣平王拜於葉護馬前說“今始得西京,若遽俘掠,則東京之人皆為賊固守,不可複取矣,願至東京乃如約。”葉護立即跳下馬答拜,跪下捧著王足,說“當為殿下徑往東京。”百姓、軍士、胡兵見廣平王下拜,皆感動流淚說“廣平王真華、夷之主!”肅宗聽到此事後,也高興地說“朕不及也!”2官軍整隊入城,百姓老幼夾道歡呼悲泣。廣平王在長安停留了三天,安撫士庶,休養將士,之後以太子少傅虢王李巨為西京留守,自己率大軍東追叛軍。
廣平王進至曲沃(今河南三門峽西南),安慶緒盡征洛陽守兵十五萬人,於新店抗擊官軍。官軍與回紇軍夾擊,叛軍再次大敗,死屍遍野。廣平王勝利進入陝城(今河南三門峽西),接著收複了東都。廣平王進入東都後,原投降安祿山父子的官員陳希烈等三百餘人,皆身穿素服,哭泣著請罪。廣平王遵照肅宗旨意,皆釋而不問,命他們赴西京聽候處理。
肅宗返回長安後,大赦天下,李俶改封為楚王。乾元元年(758)三月,又改封為成王。四月,立為皇太子,並改名為豫。上元二年(7)末,肅宗本章材料依據新、舊唐書本紀者,不再一一作注。
《資治通鑒》卷二一九,肅宗至德二載。
2《資治通鑒》卷二二○,肅宗至德二載。
患重病,不理朝政,即命太子監國。寶應元年(72)四月,玄宗去世,肅宗病危。張皇後懼太子“功高難製”,暗中把越王李係召至宮中,陰謀廢立太子。宦官李輔國、程元振知其密謀,遂發動禁兵收捕越王李係,將張皇後幽閉於別殿。接著肅宗駕崩,太子即位,是為代宗。
第二節平定安史之亂代宗即位時,叛軍再度攻陷了洛陽,大難未平。因此,他頒下詔書說“國之大事,戎馬為先,朝有舊章,親賢是屬。故求諸必當,用製於中權,存乎至公,豈慚於內舉。特進、奉節郡王適可天下兵馬元帥。”李輔國因有翊戴之功,由兵部尚書、判元帥行軍司馬、閑廄使進號為尚父、司空兼中書令,程元振進為右監門將軍。
李輔國居功自傲,驕橫狂妄。他對代宗說“大家但居禁中,外事聽老奴處分。”代宗憤然不平。六月,即解除了他的兵部尚書、元帥行軍司馬之職,並出居宮外。不久,又派人暗中將他殺死,消除了這一禍害。十月,代宗將對叛軍發起強大攻勢,命雍王李適為天下兵馬元帥,欲以郭子儀為副元帥,由於程元振、魚朝恩從中作梗而止,隻得以朔方節度使仆固懷恩同平章事兼絳州刺史,領諸軍節度行營為雍王之副,會合回紇騎兵進擊洛陽叛軍,河南等道副元帥李光弼也率軍參戰。官軍於洛陽北橫水大破叛軍,斬敵六萬人,俘虜二萬人,遂收複了東都。史朝義節節敗退,官軍乘勝追擊。河北叛軍各節度使見大勢已去,紛紛向官軍投降。廣德元年(73)正月,史朝義見四麵楚歌,遂逃至溫泉柵(今河北盧龍境,走投無路,被迫在林中自縊而死。曆時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至此終於平定了。
第三節藩鎮割據的禍端經仆固懷恩奏請,代宗分別任命史朝義降將薛嵩為相、衛、邢、洺、貝、磁六州節度使,田承嗣為魏、博、德、滄、瀛五州都防禦使,李懷仙仍為幽州、盧龍節度使。其時,河北諸州皆已投降,薛嵩皆迎拜於仆固懷恩馬前,“乞行間自效”,如果將安、史舊將調往他地任職是輕而易舉的,這將可以避免出現藩鎮獨立割據的局麵。但是仆固懷恩“恐賊平寵衰”,故奏請田承嗣等分帥河北,“自為黨援”。唐代宗也缺乏長遠的政治眼光,“厭苦兵革,苟冀無事,因而授之”。這一決策,鑄成了河北三鎮獨立的大錯,開唐代藩鎮割據稱雄的先河。
唐西北邊防軍兵強馬壯,戰鬥力很強,但由於大都陸續調入中原平叛,吐蕃遂乘虛而入,先後蠶食了河西、隴右之地。廣德元年九月,吐蕃軍大舉入寇,邊將再三告急,程元振皆抑而不報。十月,投降吐蕃的涇州刺史高暉引導吐蕃軍過洺州,寇掠奉天(今陝西乾縣)、武功(今陝西武功西北),逼近京師。代宗獲悉此事後,急命雍王李適為關內元帥,郭子儀為副元帥,出鎮鹹陽禦敵。但為時已晚,代宗匆促逃離京城,到陝州避難。幸虧郭子儀巧妙與敵周旋,迫使吐蕃退出長安,代宗才於十二月返回長安宮。百官論奏驃騎大將軍、判元帥行軍司馬程元振“專權自恣”,貽誤了軍機,代宗遂罷免了程元振官爵,放歸鄉裏,後又流配於江陵。
廣德二年(74),仆固懷恩為河東節度使辛雲京等人激反,勾引回紇、吐蕃三十萬軍馬進逼奉天,代宗命郭子儀率兵抵禦。懷恩得暴病死於途中。仆固懷恩兩次勾引胡寇,成為國家的大患,但代宗前後所發製敕,未曾說他反叛,及聽到他暴死的消息,還對侍從說“懷恩不反,為左右所誤耳!”2《資治通鑒》卷二二二,代宗廣德元年。
《資治通鑒》卷二二三。
2《資治通鑒》卷二二三,代宗永泰元年。
第四節崇信佛教,寵任宦官代宗崇信佛教,相信因果報應之說,每有邊患,則令僧人念《仁王經》以禳災。永泰元年(75)九月,吐蕃軍進至奉天,京師戒嚴,代宗命從宮內取出兩部《仁王經》,分別送於資聖、西明二寺,在每寺內設百尺高座,由僧人高聲誦讀,直至吐蕃軍逼近京師,才停止這一活動。十月,吐蕃軍至邠州,代宗再次命僧人於資聖寺講《仁王經》。
大曆二年(77)六月,魚朝恩奏請以先賜莊為章敬寺,用以為章敬太後冥福。修造得極其宏偉壯麗。都市的木材不夠用,又奏請拆毀曲江及華清館,以取其木材用。進士高郢上書說“古之明王積善以致福,不費材以求福;修德以消禍,不勞人以禳禍。今興造急促,晝夜不息,力不逮者隨以榜笞,愁痛之聲盈於道路,以此望福,臣恐不然。”代宗仍置之不理。
代宗嚐於禁中供養一百多個僧人,胡僧不空官至卿監,還封為國公,出入禁中,勢如權貴,“京畿良田美利多歸僧寺”。代宗還下令,不許箠曳僧尼。在五台上造金閣寺,“鑄銅塗金為瓦,所費巨億”。宰相王縉尤為佞佛,他見代宗閑暇時,則多談論佛事,“由是中外臣民承流相化,皆廢人事而奉佛,政刑日紊矣”2。代宗優寵宦官。凡宦官奉命出使四方,從不禁止其所求取,即使奉命恩賜妃族,回來後也問宦官所得多少。如果給宦官的財物少,代宗則以為輕慢天子使者,“由是中使公求賂遺,無所忌憚”。宰相常貯錢於閣中,每逢中使來賜一物,宣一旨,從未有空手回去的。若宦官出使州縣,傳送文書取貨,“與賦稅同,皆重載而歸”。李輔國、程元振、魚朝恩倍受尊寵,權勢甚至超過宰臣。但是,代宗也能懲治飛揚跋扈不可一世的大宦官,李輔國、程元振先後遭誅貶。大曆五年(770)三月,觀軍容宣慰處置使、左監門衛大將軍兼神策軍使、內侍監魚朝恩寵幸無比,勢傾朝野,淩辱宰相。朝廷政事要是沒有他參預,他則憤怒地說“天下事有不由我者耶!”代宗知群臣皆怨恨他,便與宰相元載密謀,一次禁中宴會,會後將他留下,侍衛把他縊死,對外則聲稱“朝恩受詔乃自縊”。2《資治通鑒》卷二二四,代宗大曆二年。
《資治通鑒》卷二二四,代宗大曆五年。
第五節理財和用人代宗在位時期雖平定了安史之亂,但所麵臨的是經濟殘破,戶口流散,農桑失業,財賦收入銳減的局麵。再加上抵禦吐蕃的進犯,兵革歲動,軍費增大,財政更是拮據。在這種情況下,他重用了傑出的理財家劉晏。劉晏先以吏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後因與程元振有涉,罷知政事,不久又以禦史大夫領東都、河南、江淮、山南等道轉運、租庸、鹽鐵、常平使,後再次進為吏部尚書,領使職如故。劉晏掌管全國財賦十幾年,他興利除弊,改革漕運和榷鹽中的弊端,使江南財賦源源運進關中,“民不加賦,而國富饒”,有力地了平叛與對外防禦戰爭。代宗始終重用劉晏,在代宗晚年,宰相常袞欲奪其實權,奏任尚書左仆射,代宗以劉晏“使務方理,代其任者難其人”2,仍然讓他兼領使務。
代宗還重用了名將郭子儀。代宗即位初期,曾屢次欲起用郭子儀,由於遭大宦官魚朝恩、程元振、李輔國的反對而未能如願。自廣德元年(73)十月吐蕃來犯開始,以郭子儀為關內副元帥抵禦起,此後又讓其兼任河中、朔方等節度使,進為司徒、中書令,封汾陽王,對他一直深信不疑。代宗女升平公主下嫁子儀子郭暖,一次兩人發生了口角,郭暖說“汝依乃父為天子耶?我父薄天子不為。”公主怒告其父,代宗聽了卻毫不見怪,對公主說“此非汝所知。彼誠如是,使彼欲為天子,天子豈汝家所有邪!”郭子儀因兒子說了這樣犯上作亂的話,馬上囚禁了郭暖,並入朝謝罪。代宗並未將他治罪,反安慰他說“鄙諺有之‘不癡不聾,不做家翁。’兒女子閨房之言,何足聽也!”代宗的寵信,使郭子儀充分發揮了自己的軍事才幹,在維護國家的安全方麵起了重要作用。
當然,代宗也有用非其人之處。就他任用的宰相而言,先任用的宰相元載,專擅朝政,貪贓枉法,賄賂公行;晚年又以宰相常袞當國,雖杜絕賄賂,用人卻無所鑒別,賢愚同滯。故有人評論說“代宗惑釋氏業報輕重之說,政事托於宰相,而元載專權亂國,事以貨成。及常袞為相,雖貨賄不行,而介僻自專,升降多失其人。或同列進擬稍繁,則謂之濌伯。”因此,京師人編了一首打油詩“常分別,元好錢,賢者愚,愚者賢。”崔祐甫也指責朝政說“朝廷上下相蒙,善惡同政。清曹峻府,為鼠輩養資,豈所以裨政耶?”2這不能不說是唐代宗用人的失誤之處。
代宗任用安、史舊將為河北藩帥更是他的重大失誤。首肇禍端的魏博節度使田承嗣,先為安、史父子立祠堂,還尊為“四聖”,並向朝廷求任宰相。這分明是為叛逆之首揚幡招魂,說明其叛亂之心不死。代宗卻不敢大張撻伐,隻令內侍孫知古諷勸他毀掉祠堂,並加平章事,以滿足其奢望。大曆十年(775),田承嗣唆使昭義鎮將吏作亂,然後他以救援為名,出兵攻取了相州。接著又暗殺了衛州刺史薛雄,乘機兼並其地。代宗曾調發藩鎮征伐,當田承嗣見形勢於己不利時,則上表謝罪,並請入朝,代宗赦免其罪。但不久,田承嗣又故伎重演,攻掠其他州縣。翌年五月,田承嗣助汴宋留後李靈曜作亂,朝廷下令討伐,當李靈曜兵敗,形勢於田承嗣不利,他又上表謝罪,代宗“亦2《舊唐書》卷一二三《劉晏傳》。
《資治通鑒》卷二二四,代宗大曆二年。
2《唐語林》卷三。
無如之何”,並“悉複承嗣官爵,仍令不必入朝”。由於代宗對田承嗣的獨立割據無力討伐,姑息養奸,至代宗末年,河北藩鎮割據的局麵已基本上形成。平盧節度使李正己據有淄、青、齊、海、登、萊、沂、密、德、棣十州之地,在平定李靈曜之亂時,又兼並了曹、濮、徐、兗、鄆五州,擁兵十萬,雄踞東方。田承嗣據魏、博、相、衛、洺、貝、澶七州,李寶臣據恒、易、趙、深、冀、滄七州,各擁兵五萬。他們“相與根據蟠結,雖奉事朝廷而不用其法令,官爵、甲兵、租賦、刑殺皆自專之”。如果朝廷建造一城,增一兵,他們則有怨言,往往猜忌,而在自己境內則大肆築壘繕兵。河北三鎮“雖在中國名藩臣,而實如蠻貊異域焉”2。終唐之世,這種分裂割據的局麵也未能改變。
代宗處理政事有時還很認真。大曆十二年(777)十月,京兆尹黎幹奏說水災損害農田三萬一千頃,而戶部侍郎、判度支韓滉卻說損害不多。兼渭南令劉藻曲附韓滉,也聲稱部內土地未受水災。代宗派禦史趙計檢查渭南受災情況,他又曲附韓滉說未受災。代宗說“水旱鹹均,不宜渭南獨免。”於是再命禦史朱敖去複查,上奏說渭南受災麵積為三千頃。代宗感歎說“縣令職在字人,不損亦宜稱損,損而不聞,豈有恤隱之意耶!”遂將劉藻、趙計貶官。
代宗對皇親國戚要求尚嚴,不容戚屬違法亂紀。大曆四年(79)七月,皇姨弟薛華因酒色私忿殺死了三人,並將屍體丟在井下,以掩蓋其罪惡。事發後,代宗將皇姨弟拘捕入獄,詔令賜其自盡。並為此還特意頒下一道詔書。大曆十三年(778)正月,涇水流域百姓上訴說,涇水為水磑所阻塞,不能灌溉土地,京兆尹黎幹為民請命,代宗詔令撤去涇水所置水磑,放水與民灌溉土地。正巧升平公主及其夫郭暖家皆立磑於水上,公主入見父皇,請予保留。代宗說“吾為蒼生,若可為諸戚唱!”升平公主聽了,即日與郭暖家將水磑拆毀,“由是廢者八十所”。
大曆十四年(779)五月三日,代宗患了重病。二十一日製命皇太子監國,當晚晏駕於紫宸殿之內殿。時年五十四。十月葬於元陵,廟號代宗。
唐代宗早年曾指揮了平叛戰爭,收複了兩都,即位後平定了安、史之亂。由於決策失誤,任用安、史舊將分帥河北,加上國力不足以平定跋扈的藩帥,遂姑息養奸,終於促成了河北三鎮獨立割據的局麵。他優寵宦官,但又能懲治作惡多端的大宦官,沒有出現宦官之禍。代宗在位十八年,內憂外患連綿不斷,但他信用劉晏與郭子儀,才艱難地維持其統治地位。
2《資治通鑒》卷二二五,代宗大曆十二年。
《新唐書》卷八三《升平公主傳》。
第二十八章郭子儀第一節力戰叛軍,克複兩京郭子儀(97—78)華州鄭縣(今陝西華縣)人。父敬之,曆綏、渭、桂、壽、泗五州刺史,贈太保,追封祁國公。子儀長得體貌出眾,始以武舉高等補為左衛長史,曆任諸軍使。天寶八載(749),於木剌山置橫塞軍及安北都護府,命子儀領其使,拜左衛大將軍。十三載(754)又因該地偏僻不能耕種,遂遷於永清柵北(今內蒙烏拉特旗東北),改橫塞為天德軍,以子儀為軍使,並兼任九原太守、朔方節度右兵馬使。翌年,安祿山反叛於範陽,在艱苦的平叛戰爭中,他立下了卓越的戰功,表現出傑出的軍事才幹和盡忠報國的思想。
天寶十四載(755)十月,安祿山發動了武裝叛亂,十一月即攻占了東都洛陽。玄宗任命郭子儀為衛尉卿,兼靈武郡太守,充朔方節度使,並命他率軍東征。子儀迅即率軍出單於府(今內蒙和林格爾北),收編了靜邊軍,殺叛將周萬頃,又於河曲擊敗叛將高秀岩,進而收複雲中(今山西大同)、馬邑(今山西朔縣東),開通了東陘(今山西代縣東),為官軍進軍河北掃清了道路,因功加官禦史大夫。
至德元載(75)正月,叛將蔡希德攻陷常山郡(今河北正定),太守顏杲卿被俘,河北大部分郡縣失守。李光弼受郭子儀舉薦,出任河東節度使,先進軍河北,收複了常山。四月,郭子儀率朔方精兵出井陘,與李光弼合軍,於九門縣城南大敗史思明軍,接著又南攻趙郡(今河北趙縣),俘虜四千人。郭子儀與李光弼回師常山,史思明又收集散兵數萬尾隨其後。子儀選驍騎輪番挑戰,乘叛軍疲憊之機,於沙河大敗之。安祿山聽說河北失利,急派精兵數萬增援。當官軍至恒陽後,叛將史思明、蔡希德、尹子奇也隨之而至。郭子儀一方麵堅壁固守,另一方麵又采取了“賊來則守,賊去則追,晝揚其兵,夕襲其幕”的靈活機動戰術,使叛軍晝夜不得休息。至六月,子儀見叛軍疲憊不堪,遂與李光弼出軍,於嘉山大敗叛軍,斬敵四萬人,活捉五千,繳獲戰馬五千匹,史思明露發跣足狼狽逃往博陵,“於是河北十餘郡皆斬賊守者以迎王師”,官軍聲威大振。
這時,叛軍西麵受阻,南進不得,形勢有利於官軍。郭子儀與李光弼上奏玄宗,“請引兵北取範陽,覆其巢穴,質賊黨妻子以招之,賊必內潰”。並請求讓哥舒翰扼守潼關,“唯應固守以弊之,不可輕出”。但由於玄宗的昏庸,錯誤地逼迫哥舒翰出關作戰,致使二十萬大軍一戰而瓦解,潼關失守,玄宗逃往成都,太子北上靈武組建朝廷,郭子儀也隻得退守河東。
肅宗重新部署軍事力量平叛。八月,郭子儀與李光弼奉命率步騎五萬開赴靈武,時子儀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仍兼朔方節度使。肅宗閱兵之後,大軍南下彭原,逼近長安。宰相房琯自請討伐叛軍,反為叛軍擊敗,喪師近萬人。肅宗慘淡經營的軍隊損失過半,“唯依朔方軍為根本”。十一月,叛將阿史那從禮率同羅、仆骨部五千騎兵出塞,誘使河曲九府、六胡州部落數萬人,欲襲擊肅宗所在地。郭子儀與回紇首領葛羅支聯兵進擊,斬獲數萬人,遂平定了河曲,解除了朝廷的後顧之憂。
本章材料依據新、舊唐書本傳者,不再一一作注。
《資治通鑒》卷二一八,肅宗至德元載。
至德二載(757)三月,郭子儀率兵進攻潼關,叛將崔乾祐退保蒲津。原陷入叛軍的唐官吏趙複等四人為官軍做內應,郭子儀進攻蒲州時,內外呼應,叛軍大敗,崔乾祐逃往安邑。子儀進兵永豐倉,擊敗叛將安守忠,遂收複了陝郡永豐倉,“自是潼、陝之間無複寇抄”。
其時,叛軍發生內訌。安祿山為其子安慶緒所殺,安慶緒即偽帝位,眾叛將不服。唐肅宗欲發動攻勢,以收複兩京。四月,遂以郭子儀為司空、天下兵馬副元帥,命他率兵赴鳳翔(今陝西鳳翔)肅宗所在地。子儀奉命率軍西進,行至長安西清渠,遭叛將安守忠、李歸仁阻截,相持七日,官軍不能前進。五月,叛軍以退兵引誘官軍追擊,設長蛇陣,分首尾兩翼夾擊官軍,官軍大敗,“軍資器械盡棄之”。子儀退守武功(今陝西武功西北),因清渠之敗,引咎自貶,為尚書左仆射。
九月,肅宗請回紇出兵助戰,以收複兩京,懷仁可汗子葉護率精騎四千至鳳翔。臨行前,肅宗對副元帥郭子儀說,事情成敗,在此一舉,子儀表示說“此行不捷,臣必死之”2。決心為收複兩京以盡死力。十二日,郭子儀與元帥廣平王李俶率朔方等軍及回紇、西域之兵計十五萬人,號稱二十萬,出師鳳翔,東取長安。二十七日,進至長安西,於香積寺北、灃水之東擺開陣勢,郭子儀為中軍,叛將李歸仁率十萬之眾迎戰,兩軍激戰,回紇兵從叛軍背後出戰,前後夾擊,戰至傍晚,叛軍全線潰敗,傷亡六萬多人,餘眾逃入城內,叛將張通儒當晚棄城逃往陝州。官軍一戰收複了長安。郭子儀率蕃、漢兵乘勝追擊,至潼關,連克華陰、弘農二郡。
十月,安慶緒命嚴莊盡調洛陽之兵十萬增援陝州,與張通儒共拒官軍,屯駐陝城之西,依山為陣。郭子儀率大軍從正麵進攻,回紇軍從背後襲擊。回紇軍登山時,因搜捕伏兵,交戰稍晚,官軍初戰不利。當回紇軍在叛軍背後出現時,叛軍立即潰敗,死屍滿山遍野。嚴莊、張通儒丟棄陝州逃回洛陽,又很快與安慶緒逃往河北相州。子儀奉廣平王進入東都,並於天津橋南陳兵侍衛。此時,河東、河西、河南的失地大部已收複,子儀因功加司徒,封代國公,食邑千戶。不久,郭子儀入朝,肅宗命以兵儀軍容於灞上迎接,並慰勞他說“雖吾之家國,實由卿再造。”十二月,郭子儀又返回東都,奉命經營北討安慶緒事。
2《資治通鑒》卷二一九,肅宗至德二載。
第二節宦官讒毀,失權無怨乾元元年(758)七月,郭子儀於黃河之上擊敗叛軍,並擒獲叛將安守忠上獻,遂入朝京師。肅宗詔令百官於長樂驛迎接,並親自於望春樓等待子儀,進為中書令。不久,肅宗詔命九節度使合力討伐安慶緒,以郭子儀、李光弼皆為元勳,難相統屬,隻用宦官魚朝恩為觀軍容宣慰使,卻不設立元帥。十月,郭子儀率兵從杏園渡過黃河,軍至獲嘉(今屬河南),擊敗安太清軍,斬四千人,俘五百人。安太清逃往衛州(治今河南汲縣),據城而守。子儀遂乘勝進圍衛州,魯炅等節度使也相繼來到衛州城下。安慶緒聞訊,調動相州之兵七萬,並親自南下救衛州。子儀先使射手三千人埋伏於營垣之內,並告誡他們說“我退,賊必逐我,汝乃登壘,鼓噪而射之。”兩軍交戰不久,子儀假裝兵敗,退至壘下,伏兵立刻登上壘垣,亂箭齊發,箭如雨下,叛軍紛紛中箭,隻得退走,子儀遂回軍追擊,安慶緒大敗而逃,其弟安慶和被俘處死。郭子儀一戰而攻克了衛州,並乘勝追擊,直指相州(治今河南安陽)。其他各節度使也先後率兵抵達相州。安慶緒困獸猶鬥,收拾散兵敗將於城西愁思崗負隅頑抗,又被官軍擊敗。此戰前後斬三萬人,俘獲千餘人。安慶緒黔驢技窮,龜縮在城內,派人向史思明乞救。官軍遂包圍了鄴城。郭子儀等九節度使圍困相州,築壁壘兩道,挖了三道壕溝,把這座孤城圍得水泄不通。官軍還堵截漳水,引河水灌城,城內井泉溢水,人們“構棧而居”,糧草俱盡,州城危在旦夕。“而諸軍既無統帥,進退無所稟”,城久攻不下,官軍懈怠,“上下解體”。乾元二年(759)三月,史思明以為時機成熟,親率精兵五萬於安陽河北與官軍決戰。時官軍多達六十萬,李光弼軍等先與叛軍交鋒,“殺傷相半”,郭子儀尚未布好陣勢,忽然狂風大作,飛沙走石,大樹連根拔起,霎時天昏地暗,對麵不見人。兩軍大驚而潰。官軍因無統一號令,諸節度使各自逃歸本鎮。郭子儀軍退向河陽,毀河陽橋,以保東都。這次兵潰,朔方軍戰馬萬匹,隻存三千;甲仗十萬件,遺棄殆盡,損失極為嚴重。而且東都士民驚駭,紛紛逃往山穀躲避。郭子儀軍至河陽(今河南孟縣南),兵士相驚,又奔缺門(今河南新息東),諸將相繼而至,將士仍有數萬人。子儀依從了都虞候張用濟的建議,以守河陽有利,即派都遊弈使韓遊瓖將五百騎兵急趨河陽,張用濟率步兵五千人繼之。官軍剛至河陽,叛將周摯也隨之趕到,見有官軍守衛,即自行撤走。各節度使因相州兵敗而上表請罪,肅宗皆釋而不問,還任命郭子儀為東畿、山東、河東諸道元帥,權知東都留守。
相州之敗,肅宗未責怪諸節度使,身為觀軍容宣慰使、實際上起統率九節度使作用的魚朝恩不但不引咎自責,反因忌害郭子儀軍功,把相州之敗的責任都推到子儀的身上,並在肅宗麵前說了他不少壞話。七月,肅宗將郭子儀召還京師,命趙王李係為天下兵馬元帥,以李光弼為副帥,代領朔方節度使,從而剝奪了郭子儀的兵權。但他卻以大局為重,不計較個人恩怨,“子儀雖失兵柄,乃心王室,以禍難未平,不遑寢息”。
當時,東都再次陷入叛軍之手,史思明率軍於河陽同官軍猛烈交戰,並數次西攻陝州,氣焰囂張。同時,黨項也乘機侵擾邊城。在這種情況下,百《資治通鑒》卷二二○,肅宗乾元元年。
《資治通鑒》卷二二一,肅宗乾元二年。
官多認為不應該把郭子儀置於散地,使英雄無用武之地。上元元年(70)正月,以郭子儀為邠寧、鄜坊兩道節度使,卻不讓赴鎮,仍留在京師,不過“假其威名以鎮之”。直到九月八日,在朝官的強烈呼籲下,才命郭子儀出鎮邠州(今陝西彬縣)。黨項素聞郭子儀威名,聽說郭子儀已赴鎮,遂撤兵而去。二十一日,肅宗又頒下製書,命郭子儀統率諸道兵自朔方直取範陽,然後回師平定河北,並征調射生英武等禁軍及朔方、鄜坊、邠寧、涇原諸道蕃、漢兵共七萬人,“皆受子儀節度”。這一作戰方案,李泌早已向肅宗建議過,不失為英明決策。如果能付諸實施的話,史思明有後顧之憂,而且郭子儀與李光弼成南北夾攻之勢,必將會加快平叛進程。但是禍國殃民的宦官魚朝恩以私害公,製書已頒下十來天,“複為魚朝恩所沮,事竟不行”。
寶應元年(72)二月,河東節度使為亂軍所殺,推立代州刺史辛雲京為節度使。絳州突將王元振也作亂,殺朔方等諸道行營都統李國貞。朝廷擔心太原亂軍與絳州合縱聯合叛軍,不是一般將領所能鎮服的,遂封郭子儀為汾陽王,知朔方、河中、北庭、潞、澤節度行營兼興平、定國等軍副元帥。子儀辭行時,肅宗正患重病,將他召入臥室,付以重托說“河東之事,一以委卿。”叛軍見河東兵亂,有機可乘,史朝義派兵包圍澤州。郭子儀調定前去救援,叛軍聽說援軍將到,即撤圍而去。郭子儀至行營,王元振自以為有功。原來朔方將士不喜李國貞治軍嚴厲,皆思子儀治軍寬厚,故王元振乘機作亂。但郭子儀不徇私情,斥責他說“汝臨賊境,輒害主將,若賊乘其釁,無絳州矣。吾為宰相,豈受一卒之私耶!”五月,收捕王元振及其同謀者四十人,皆處以死刑。河東節度使辛雲京知郭子儀懲治了亂將,也處死作亂者數十人,“由是河東諸鎮率皆奉法”。2唐代宗即位後,宦官穆元振專權用事,自以為有翊戴之功,忌妒宿將大臣,以郭子儀功高難製,極力從中挑撥離間,於是又罷免了郭子儀的副元帥之職,加實封七百戶,充肅宗山陵使。郭子儀怕讒言壞了大事,為了表明自己對國家的忠誠無二,以消除新即位皇帝對自己的猜疑之心,遂將自靈武出師以來肅宗前後所賜手敕、詔書千餘件,匯編成二十卷,上奏代宗。代宗看過之後,下詔書答謝說“膚不德不明,俾大臣憂疑,朕之過也。朕甚自愧,公勿以為慮。”以好言好語來安慰郭子儀。
七月,再次任命郭子儀知朔方、河東、北庭、澤、潞、沁、陳、鄭等節度行營及興平等軍副元帥。八月,郭子儀自河東入朝,程元振忌妒子儀功高任重,屢次在代宗麵前詆毀他。子儀心中憂慮不安,上表請解除副元帥、節度使職務,代宗安慰他一番,遂留其在京師。時承李光弼邙山新敗,官軍受挫,叛軍謀攻陝州。十月,代宗任命雍王李適為天下兵馬元帥。雍王剛過弱冠之年,不熟悉軍旅之事,代宗欲以曆經戰陣的老將郭子儀為副元帥,佐雍王平定亂軍,再次遭到宦官程元振、李輔國的阻撓而止。
大曆二年(77)十二月,郭子儀父親之墓被人盜掘,官府未能捕獲盜墓人。人們都以為魚朝恩一向妒嫉郭子儀,懷疑是他指使人幹的,子儀也深知其原由。盜掘祖墳,是一般人所不能忍受的汙辱。當郭子儀入朝時,人們都以為會喋血京師,公卿大臣也深感不安。可是當代宗向他講述了此事,他卻哭泣著說“臣久主兵,不能禁暴,軍人殘人之墓,固亦多矣。此臣不忠不《資治通鑒》卷二二一,肅宗上元元年。
2《資治通鑒》卷二二二,肅宗寶應元年。
孝,上獲天譴,非人患也。”郭子儀寬厚待人,犯而不校盡力把大事化小,朝廷上下才相安無事。
盡管魚朝恩一再詆毀、離間,壞事做絕,郭子儀對他仍是以誠相待。大曆四年(79)正月,郭子儀入朝時,魚朝恩邀他去章敬寺,宰相元載暗中使人告訴子儀“朝恩謀不利於公”,子儀不聽。將士們請內衣甲三百人隨從侍衛,他又不允,說“我,國之大臣,彼無天子之命,安敢害我!若受命而來,汝曹欲何為!”遂以家僮數人隨從前往。朝恩親來迎接,見其隨從甚少,很感驚訝,子儀把所聽到的事如實相告,並且說“恐煩公經營耳。”朝恩聽了很受感動,撫膺捧手,流著眼淚說“非公長者,能無疑乎!”郭子儀英勇絕倫,功高蓋世,因此屢遭宦官魚朝恩、李輔國、程元振忌妒,多次失掉兵權,但他為人寬厚,不計較個人恩怨,一心奉國,殊不介意。他前後“遭罹悻臣程元振、魚朝恩譖毀百端,時方握強兵,或方臨戎敵,詔命征之,未嚐不即日應召,故讒謗不能行”。
《資治通鑒》卷二二四,代宗大曆四年。
第三節禦敵邊關,安定社稷自安史之亂以來,西北的精兵猛將多調入中原參加平叛戰爭,而留下的多老弱病殘,不堪戰鬥,吐蕃遂乘虛而入,幾年間,西北各州相繼淪陷,而且吐蕃勢力還漸向內地延伸。因此,在平定安史之亂後,唐廷又麵臨著邊患問題。在平叛中立下汗馬功勞的郭子儀已近古稀之年,又馬不停蹄,投入了抵禦邊患的戰鬥中。
廣德元年(73)四月,叛首史朝義剛傳首京師,被置於閑散之地的郭子儀屢次向代宗奏言“吐蕃、黨項不可忽,宜早為之備。”這位老將軍已經洞察出吐蕃、黨項等對唐朝的嚴重威脅,再三提請代宗予以高度重視。七月,吐蕃軍大舉進攻,邊將頻頻告急,大宦官程元振皆扣壓不報,代宗一無所知。到了十月,吐蕃軍進犯涇州,刺史高暉舉城投降,又為吐蕃作向導,因此吐蕃軍很快下邠州,進至奉天(今陝西乾縣)、武功,京師震動。代宗這才知道吐蕃軍已逼近京畿,急忙命雍王李適為關內元帥,郭子儀為副元帥,並火速出鎮鳳翔,以抵禦吐蕃。
時郭子儀閑廢日久,手下部曲離散,至此召募,僅有二十騎。剛行至鹹陽,吐蕃會同吐穀渾、黨項、氐、羌等二十餘萬人,彌漫數十裏,已從司竹園(今陝西周至)渡過渭水,循山東進。郭子儀兵馬甚少,無法應敵,急使判官中書舍人王延昌入奏,請增加兵馬,但卻遭程元振拒絕。
代宗方調兵遣將,吐蕃軍已過便橋(今陝西鹹陽西南),措手不及,便倉皇逃往陝州,六軍逃散。郭子儀急忙從鹹陽回長安,及至長安,代宗已渡過滻水。時射生將王獻忠叛唐,率四百騎兵進入長安,脅迫豐王李珙等十王西降吐蕃。至城西開遠門時恰遇郭子儀,郭子儀責備了豐王之後,便派人將豐王一行押送到代宗處。
吐蕃軍進入長安,立廣武王李承宏為帝。郭子儀循南山至商州(今陝西商縣),收得武關防兵及六軍散卒四千人,軍勢漸振。代宗恐吐蕃軍東出潼關,命他赴陝州。子儀上表說“臣不收京城無以見陛下,若出兵藍田,虜必不敢東向。”2隨即命左羽林大將軍長孫全緒率二百騎兵出藍田以觀察吐蕃情況。全緒與前光祿卿殷仲卿率守藍田兵千餘人渡過滻水,吐蕃一時不知虛實,有些畏懼。全緒又使射生將王甫入城糾集數百少年,夜間在朱雀街擊鼓呐喊,吐蕃軍遂驚惶逃出。吐蕃軍占領長安僅十三天。代宗以郭子儀為西京留守。
自代宗狼狽東逃,百官都歸咎於程元振,諫官頻論此事。程元振心裏害怕,又以郭子儀新立大功,不想還京,勸說代宗以洛陽為都。代宗應允,遷都的詔書已頒下數日,郭子儀聞知後,迅即上表論奏此事,認為長安地勢險要,東都久陷於叛軍,殘破不堪,表示願練兵禦敵,再造邦家。代宗閱完奏表,感動流淚,對侍臣說“子儀用心,真社稷臣也。可亟還京師。”十一月,代宗駕還長安宮,郭子儀伏地請罪,代宗停車慰勞他說“朕用卿不早,故及於此。”遂賜以鐵券,並圖子儀像於淩煙閣。
在平定安史之亂中,唐廷於各地多置節度使以製要衝之地。郭子儀認為現在平叛戰爭已經結束,而諸道節度使仍擁有重兵,“耗蠹百姓”,且易於割據稱雄,於朝廷不利,遂上表請罷免諸道節度使。為使這項工作能順利進2《資治通鑒》卷二二二,代宗廣德元年。
行,請首先從他自身開始。廣德二年(74)六月,罷免了郭子儀河中節度使的職務,子儀又請解除自己的關內副元帥之職,代宗未能同意。盡管郭子儀率先請罷免自己兼任的河中節度使職務,但由於當時藩鎮割據的局麵已基本形成,阻力很大,此事也就不了了之。
仆固懷恩在平定安史之亂中戰功卓著,但由於各種矛盾的鬥爭,最終走上了叛唐的道路。並勾結回紇、吐蕃軍進攻東都。代宗召問郭子儀禦敵方略,子儀胸有成竹地說“懷恩勇而少恩,士心不附,所以能入寇者,因思歸之士耳。懷恩本臣偏裨,其麾下皆臣部曲,必不忍以鋒刃相向,以此知其無能也。”代宗遂命郭子儀出鎮奉天禦敵。十月,回紇與吐蕃軍進逼奉天,諸將請戰,子儀不同意,他說“敵軍深入吾地,利於速戰,吾堅壁以待之,彼以吾為怯,必不戒,乃可破也。若遽戰而不利,則眾心離矣。敢言戰者斬!”第二天夜裏,子儀於乾陵之南布陣。翌日未明,敵軍大隊人馬趕到,原以為郭子儀毫無準備,欲襲擊奉天,忽見大軍陣列,一時驚慌失措,遂不戰而退。子儀使裨將李懷光率五千騎兵追擊。敵軍至邠州,又攻不下,於是便渡過涇水而逃。十二月,代宗加授郭子儀為尚書令,子儀以太宗曾任此官,堅決推辭不受。不久還鎮河中。
永泰元年(75)九月,仆固懷恩假稱代宗晏駕,郭子儀也死,再次勾引回紇、吐蕃、吐穀渾、黨項、奴剌等率三十萬大軍深入唐朝內地,在擄掠了涇州、邠州後進入禮泉(今陝西禮泉北)、奉天縣境。唐代宗即忙命郭子儀屯兵涇陽(今屬陝西),並親自率兵駐紮於苑中。
郭子儀奉命進駐涇陽,兵將才一萬人。剛到涇陽,回紇、吐蕃數十萬騎兵已經從四方雲合,把涇陽城圍困起來。在強敵麵前,郭子儀沉著鎮靜,一麵使部將李國臣、高升、魏楚玉、陳回光、朱元琮各當一麵,而自己率甲騎二千人出入於陣中。回紇原以為郭子儀去世,代宗晏駕,才與吐蕃軍聯合進犯。至此聽說郭子儀健在,知道上了仆固懷恩的當。郭子儀派使者告諭回紇首領說“昔回紇涉萬裏,勘大憝,助複二京,我與若等休戚同之,今乃棄舊好,助叛臣,一何愚!彼背主棄親,於回紇何有?”回紇首領動心,欲麵見子儀,子儀將往,左右勸諫說,戎狄不講信用,不可深入虎穴。子儀為了社稷安全,已將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對大家說“虜眾數十倍,今力不敵,吾將示以至誠。”左右請以鐵騎五百護行,子儀又不答應,隻以數十騎相隨前往。回紇軍見郭子儀走近,個個劍拔弩張。子儀摘下頭盔,麵見回紇首領,對他說“諸君同艱難久矣,何忽亡忠誼而至是耶?”回紇兵皆放下兵器,下馬而拜。子儀又與首領共同飲酒,贈送錦彩聯歡,誓結友好。子儀還乘機勸他們說“吐蕃本吾舅甥國,無負而來,棄親也。馬牛被數百裏,公等若倒戈乘之,若俯取一芥,是謂天賜,不可失。且逐戎得利,與我繼好,不兩善乎?”回紇首領應允了。吐蕃軍見郭子儀獨與回紇相來往,心中猜疑,遂連夜退走。郭子儀先派部將白元光與回紇軍2012創世紀小說5200追擊,自己率大軍繼之而行,在靈台西原(今甘肅涇川境)擊敗吐蕃軍。郭子儀冒險與回紇首領麵晤,以誠相待,使回紇軍反戈一擊,大破吐蕃軍,化險為夷,為保衛唐朝的安全再建大功,加實封二百戶。
《資治通鑒》卷二二三,代宗廣德二年。
第四節威鎮天下,功蓋一代郭子儀威鎮中外。魏博節度使田承嗣飛揚跋扈,屢次侵擾他鎮,對朝廷傲狠無禮。郭子儀派其使者至魏州,田承嗣朝西跪拜迎接,他指著自己的兩膝對使者說“茲膝不屈於人若幹歲矣,今為公拜。”李靈曜作亂,竊據了汴州,凡過往其境的公私財賦,一概扣留不放,運河交通阻斷,唯郭子儀封幣過其境時,不但不敢扣留分文,還令人武裝護送。諸藩帥畏懼如此。
郭子儀麾下宿將數十人,“皆王侯貴重”,子儀“頤指進退,如部曲然”,其幕府六十餘人,後皆為將相顯官。表現了他的取士得才,知人善任。他賞罰分明。郭子儀禁止無故在軍營中走馬。妻南陽夫人乳母之子犯了禁令,被都虞候杖罰致死,諸子向子儀哭訴,並說都虞候專橫,被子儀斥退。第二天,他將此事告訴了幕僚,並歎息說“子儀之子,皆奴材也。不賞父之都虞候,而惜母之乳母子,非奴材而何!”但郭子儀處事也偶有失誤之處。大曆十三年(778),朔方節度副使張曇性情剛正直率,子儀卻以為他是武人輕視自己,心裏怨恨他。孔目官吳曜正為子儀所信任,便乘機構陷他,子儀便誣奏張曇“扇動軍眾”,將他處死。掌書記高郢極力為張曇分辯,子儀執意不從,又上奏朝廷,將他貶為猗氏縣丞。其僚佐見他處事如此不公,多稱病請求離去。這時郭子儀才翻然悔悟,把求去的僚佐都向朝廷加以推薦,並說“吳曜誤我。”遂將吳曜從軍中逐去。2大曆十四年(779)閏五月,德宗即位。時郭子儀以司徒、中書令的身份兼領河中尹、靈州大都督、單於·鎮北大都護、關內·河東元帥、朔方節度、關內支度·鹽池·六城水運大使、押蕃部並營田及河陽觀察等使,集多職於一身。代宗嚐因他“權任既重,功名複大,性寬大,政令頗不肅”,欲分其權又感到為難,經久不決。閏五月十五日,德宗詔令尊郭子儀為“尚父”,加太尉兼中書令,增實封滿二千戶,子弟、諸婿遷官者十餘人,罷免了其副元帥與諸使之職,以其裨將李懷光等人分領其任。3建中二年(78)夏,郭子儀患了重病,德宗命舒王李誼去郭府傳達詔旨,表示慰問。六月十四日卒,時年八十五歲。德宗聽到噩耗,為之震悼,廢朝五日,並特下詔書,頌揚了郭子儀在平定內亂、安定社稷及保衛國家、“柱石四朝”的豐功偉績,贈官太師,陪葬建陵。喪葬費用,皆由官府供給。百官依次前去吊哭。舊令一品墳高一丈八尺,德宗特恩準將其墳墓再加高十尺。在送葬那天,德宗親至安福門,臨哭送喪,百官陪位哭泣。諡曰忠武,配享代宗廟庭。
郭子儀家族貴盛,宅居長安親仁裏,占其四分之一。八子七婿,皆為朝廷顯官。諸孫數十,甚至不能識別。每年俸祿收入二十四萬緡,尚不計其他私財在內,“前後賜良田、美器、名園、甲館不勝紀”。
郭子儀曆經玄、肅、代、德四朝,身居要職,“天下以其身為安危者殆二十年”。他為人寬厚大度,對國家赤膽忠心,不計較個人恩怨,雖屢遭幸臣詆毀、失去兵柄而毫不介意。唐代史臣裴垍稱讚他“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侈窮人欲君子不之罪。”
《資治通鑒》卷二二四,代宗大曆三年。
2《資治通鑒》卷二二五,代宗大曆十三年。
3《資治通鑒》卷二二五,代宗大曆十四年。
第二十九章李光弼高仙芝第一節李光弼進軍河北,初戰告捷李光弼(708—74),營州柳城(今遼寧朝陽)人。父李楷洛,原為契丹族酋長,武則天時歸附唐朝,先後任左羽林大將軍、朔方節度副使,封薊國公,以驍勇善戰聞名,在一次反擊吐蕃的戰鬥後,死於歸途中,贈營州都督,諡曰忠烈。李光弼從小為人嚴肅,深沉而剛毅,喜歡讀班固的《漢書》。開始入軍旅任左衛郎,以後累遷左清率兼安北都護。天寶五載(74),得到河西節度使王忠嗣的青睞,補為兵馬使,充任赤水軍使。王忠嗣特別器重他,常說“光弼必居我位。”天寶十三載(754),李光弼進為朔方節度副使,知留後事。
翌年,“漁陽鼙鼓動地來”,震驚中外的安史之亂,李光弼在艱難的平叛戰爭中得以發揮其軍事才幹,因而使他成為“中興名將”。
唐玄宗晚年荒怠朝政,政治日趨,對安祿山叛亂缺乏充分的思想準備和軍事防禦,因此,安祿山自天寶十四載(755)十一月於範陽起兵南下,所過州縣,多望風瓦解,勢如破竹,隻用了三十多天的時間,即迅速攻占了河北、河南大部,東都洛陽也陷於叛軍之手。玄宗一麵命哥舒翰率十幾萬大軍駐守潼關,阻止叛軍西進,另一方麵下令朔方、河西、隴右各節度使率兵趕赴京師。經郭子儀推薦,李光弼被任命為河東節度使,又加任魏郡太守、河北道采訪使等職。至德元載(75)二月,率蕃、漢步騎萬餘人及太原弓弩手三千人東出井陘,以收複常山郡。
常山郡(治今河北正定)是河北的軍事要地,其“地控燕、薊,路通河、洛”,西有井陘之險,是叛軍南北的咽喉之地。李光弼率軍進至常山,郡內團練兵(地方部隊)立即響應,捆綁叛將安思義出降。李光弼由大西北剛到河北,人地兩生,便親自為他解綁,好言勸降了他,並詢問他一些軍事情況。安思義很受感動,遂向李光弼出謀劃策說“大夫士馬遠來疲敝,猝遇大敵,恐未易當;不如移軍入城,早為備禦,先料勝負,然後出兵。胡騎雖銳,不能持重,苟不獲利,氣沮心離,於時乃可圖矣。思明今在饒陽,去此不二百裏,昨暮羽書已去,計其先鋒來晨必至,而大軍繼之,不可不留意也。”李光弼覺得他言之有理,遂將軍隊開進城中待敵。史思明聞報常山失守,立刻停止圍攻饒陽,迅速率大軍趕來。第二天黎明,先頭騎兵即奔至常山城下,史思明也隨之而到,共有二萬多騎兵,直壓城下。李光弼命五千名步兵從東城門出戰,叛軍卻堵住城門不肯後退,唐軍不得出。李光弼遂命五百名弓弩手於城上齊射,叛軍隻得後退;李光弼又把弓弩手一千人分為四隊,輪番射敵,叛軍招架不住,史思明收軍於道北。李光弼又出兵五千人,於道南組成槍城,夾滹沱水布陣;思明屢次以騎兵搏戰,唐軍弓弩手亂箭齊射,叛軍紛紛落馬,人馬中箭者過半。史思明見隻用騎兵難以取勝,暫時退下陣去,等步兵趕到再行決戰。
這時,忽然有人來報告說叛軍步兵五千人從饒陽來,晝夜行軍一百七本節材料依據新舊唐書本傳者,不再一一注出。
《資治通鑒》卷二一七,肅宗至德元載。
十裏,如今正在九門南逢壁(今正定縣東)休息。李光弼聞報,立刻派出數千輕騎,偃旗息鼓,悄悄奔至逢壁,此時,叛軍正在吃飯,唐騎兵一陣衝殺,猶如秋風掃落葉一樣,幾乎斬盡殺絕。史思明失去步兵,勢孤力單,隻好退守九門縣。李光弼初戰告捷,河北軍民受到鼓舞,常山郡所屬九縣,唯九門、蒿城尚為叛軍據守,其餘七縣重又歸唐。
河北大部分郡縣仍為叛軍占據,李光弼雖收複常山郡大部,但由於孤軍深入叛軍腹地,史思明又常用騎兵斷絕糧道,因此其處境一時仍十分困難。這年四月,郭子儀亦率大軍至常山,與李光弼會師,蕃、漢步騎計十餘萬,官軍力量大為增強。李光弼與郭子儀進擊史思明,於九門城南大敗叛軍。叛將史思明逃奔趙郡(今河北趙縣),蔡希德逃往洛陽向安祿山求援。李光弼又乘勝進攻趙郡,一戰破城,史思明又逃往博陵(今河北定縣)。李光弼軍紀嚴明,當攻破趙郡後,他坐在城門上,每逢見到搶劫了財物的士兵,立命歸還原主,城中百姓大悅。於是“景城、河間、信都、清河、平原、博平六郡皆結營自守,以附光弼”。
五月,李光弼與郭子儀回師常山,史思明收散卒數萬尾隨其後。郭子儀與李光弼先選驍騎輪番挑戰,持續了三天,弄得叛軍人困馬乏,迫使史思明退軍,官軍又乘機追殺,於沙河大敗叛軍。這時,安祿山使蔡希德率步騎二萬北上,加入史思明軍;又使牛廷珍從範陽等郡發兵萬餘人增援。這樣史思明軍又猛增至五萬餘人,其中同羅、曳落河(即壯士)占五分之一。因此,叛軍一時聲勢大振,遂鼓噪而來。李光弼與郭子儀一麵“深溝高壘”,一麵又采取了“賊來則守,去則追之,晝則耀兵,夜斫其營”的靈活機動的戰術,叛軍日夜不得休息。數日之後,叛軍銳氣盡挫,李光弼則與郭子儀抓住戰機,與叛軍在嘉山決戰,大破叛軍,斬首四萬級,俘虜千餘人。在混戰中,史思明跌下戰馬,丟失了頭盔與靴子,露出發髻,光著腳,拿著折斷的半截槍,至日暮才狼狽逃回軍營。他感到軍營難以堅守,遂棄營逃往博陵,李光弼隨即包圍了博陵。
李光弼、郭子儀的嘉山之戰,是平定安史之亂中的首次大捷,它沉重地打擊了叛軍的囂張氣焰,極大地鼓舞了河北軍民的抗敵鬥爭,河北十餘郡皆殺賊守將而相繼歸唐,叛軍從範陽至洛陽的南北通路再次受阻,叛軍“往來者皆輕騎竊過,多為官軍所獲,將士家在漁陽者無不搖心”2。
固守太原,痛殲叛軍李光弼與郭子儀在常山站穩腳跟後,便上言玄宗,請求率兵北擊範陽,以搗毀叛軍巢穴。這時,叛軍西部受阻於潼關,南部受阻於睢陽,北路又幾乎斷絕。在安祿山一籌莫展的時候,唐玄宗卻錯誤地決定讓鎮守潼關的哥舒翰出關作戰,致使哥舒翰十幾萬大軍一戰而潰,潼關失守。接著玄宗逃往成都,西京長安也淪陷了。整個形勢急轉直下,李光弼與郭子儀不得不撤兵西守井陘,以阻止叛軍西進河東。
不久,太子李亨在靈武即位,是為唐肅宗。肅宗組成了新朝廷,又調集諸路軍馬,重新部署兵力,以收複失地。李光弼奉命率軍會師靈武。接著,肅宗任命李光弼為戶部尚書,兼太原尹、北京(唐稱太原為北京)留守、同2《資治通鑒》卷二一八,肅宗至德元載。
中書門下平章事,率景城、河間郡兵五千人開赴太原。
在李光弼開赴太原前,原節度使王承業軍政荒亂,玄宗命侍禦史崔眾代其職務。崔眾為人驕橫,輕侮兵將,李光弼就任時又不肯即時交出兵權,光弼將崔眾拘禁待斬。這時恰好使者奉敕來拜崔眾為禦史中丞,李光弼執法如山,不理會敕令,並斬釘截鐵地對使者說“今隻斬侍禦史;若宣製命,即斬中丞;若拜宰相,亦斬宰相。”使者畏懼不敢宣製。翌日,將崔眾斬首示眾,“威震三軍”。
至德二載(757)正月,叛軍已攻占了繞陽、趙郡、常山數郡,河北全境落入叛軍之手,這時叛將史思明從博陵,蔡希德從太行,高秀岩自大同,牛廷玠自範陽,四路軍馬計十幾萬人,同時向太原進發,來勢凶猛。史思明對諸將說“光弼之兵寡弱,可屈指而取太原,鼓行而西,圖河隴、朔方,無後顧矣!”企圖在攻克太原後,**,以攻占唐西北重地。光弼先經河北苦戰,後赴靈武時精兵皆已留下,如今手下隻有團練兵等烏合之眾尚不滿萬人,眾寡懸殊。一聽說叛軍十幾萬鼓行而來,部將們莫不大驚失色,紛紛建議軍民一起動手加固城防。李光弼則不以為然,他說“太原城周四十裏,賊垂至而興役,是未見敵先自困也。”於是親自率士兵與百姓在外城掘壕以自固,並做土坯數十萬塊,將士們都不知有何用。當叛軍兵臨太原城下後,猛烈攻城於外,光弼則令士卒用土坯增壘於內,壞輒補之。李光弼又製作拋石車,從城上飛射巨石,一發則擊斃叛軍二十多人。叛軍一時傷亡很大,被迫退後距城幾十步遠。史思明率十幾萬大軍圍攻太原,滿以為能馬到成功,不料一個多月也未能攻克。他開始改變戰術,選驍騎組成遊兵,並約定說,我攻其城北,你們則奔城南,我攻城東你們則奔城西,利用一切空隙攻城。但史思明這一聲東擊西的戰術未能奏效,因為李光弼軍令嚴整,雖不見叛軍來攻城,警戒巡邏未曾鬆懈。叛軍在城下大聲辱罵,以激官軍出城作戰,李光弼則選用善挖地道者從城內向外挖地道。叛軍隻顧仰著臉辱罵,忽然被唐軍拖入地道,然後押到城上斬首示眾。從此,叛軍行走時,提心吊膽,往往低頭看地,唯恐被拖入地道中去。叛軍又用雲梯攻城,還修築土山,光弼則挖地道,一靠近城,雲梯與土山則陷入地道中,梯毀人亡。
惱羞成怒的史思明命叛軍拚死攻城,李光弼詐降,派人與史思明約定某日出降,卻暗中把地道挖到叛軍營內,營房底下幾乎挖空,先用木頭支撐著。至約定投降這一天,先派裨將數千人出城,裝作投降的樣子,叛軍將士拭目相看,不設防備。忽然轟隆一聲,營中地陷,死傷千餘人,叛軍驚亂喊叫,亂成一團。李光弼乘機鼓噪而出,斬首與俘虜萬餘人。
當史思明圍攻太原處於進退維穀之際,叛軍發生了內訌,安慶緒殺死了安祿山,自立為皇帝,下令史思明歸守範陽,留下蔡希德仍圍攻太原。這時,叛軍上下離心,李光弼及時抓住這一戰機,率敢死士出擊,大破叛軍,斬首七萬餘級,蔡希德奪路逃命,軍資器械,全都拋棄不管了。自此,遂解除了叛軍對太原的包圍。
李光弼的唐軍不滿萬人,卻以一當十,同十餘萬叛軍巧妙周旋了五十多天,殲滅了七萬多人。在此期間,他在城東南隅設一幕帳,早晚即在帳裏處理軍務,從未回府,與將士同甘共苦。他有時路過府門,也不回顧。解圍三《資治通鑒》卷二一九,肅宗至德二載。
天後,軍務處理完畢,才回府第。李光弼以少勝多,轉弱為強,成功地堅守太原,不僅守住了河東的這座軍事、政治要地,而且打破了叛軍進犯西北的軍事計劃,有效地保護了唐肅宗在西北的大本營,並從容組織力量平定安史之亂。
激戰河陽,力挫敵鋒乾元元年(758)十月,郭子儀與廣平王李俶率軍收複了東、西兩都,並與李光弼等九節度使率軍六十萬將安慶緒圍困於鄴城(今河南安陽),史思明率十三萬大軍從範陽南下,以救安慶緒。第二年三月,雙方大戰於安陽河之北。由於唐軍缺乏統一指揮,步調不一。加上一交戰,忽然狂風驟起,飛沙走石,霎時天昏地暗,雖近在咫尺卻不相辨。兩軍大驚,官軍一潰遂不可收拾,其他諸軍損失慘重,唯李光弼與王思禮“整勒隊伍,全軍以歸”。這年七月,郭子儀遭宦官魚朝恩讒毀而解職,李光弼代其朔方節度使、兵馬副元帥之職,並知諸節度行營。李光弼奉命離開太原,走馬赴東都上任。不久,史思明分四路南下,兵臨汴州(治今河南開封)。汴滑節度使許叔冀未能遵照李光弼堅守的指示行事,一戰失利,投降了叛軍,致使東都無險可守。李光弼認為叛軍乘勝而來,利在堅守,不利速戰。洛陽之北的河陽(今河南孟縣)北連澤、潞兩州,利則進取,不利則退守,表裏相應,使叛軍不得西進。於是他整軍退守河陽。史思明進入洛陽時,已人走城空,一無所獲,他又怕李光弼從背後襲擊,不敢居洛陽宮,退駐白馬寺南,並於河陽南築造月城,與李光弼軍南北對峙。
史思明有良馬千餘匹,每日於河南岸洗馬,以示其多。李光弼於諸營搜羅牝馬五百匹,當史思明的良馬來到水邊時,群牝馬嘶鳴不止,史思明戰馬聞牝馬叫聲,皆浮河水而來,被唐軍抓獲趕到城內,史思明千餘匹良馬一時喪失殆盡。史思明欲斷絕唐軍糧道,李光弼駐軍野水渡設防。傍晚回河陽城,留下部將雍希顥率千餘人守柵寨,並對他說“賊將高暉、李日越、喻文景皆萬人敵也,思明必使一人劫我,我且去之,子領卒待賊於此,至則勿戰,降則俱來。”諸將莫明其妙,有的還覺得好笑。這天,史思明果然召來李日越,讓他引兵至野水渡,襲劫光弼軍營。最後還告訴他說“必獲李君,不然無歸。”李日越率騎兵於淩晨突至野水渡唐軍營,方知李光弼已回城,怕回去被史思明殺害,遂投降,與雍希顥一同來拜見。將士們無不佩服李光弼料事如神。得此消息,史思明氣極敗壞,列戰船數百艘,前麵是火船,欲順流燒毀河上浮橋。李光弼事先製造了數百根百尺長竿,後邊以巨木支撐著,竿頭裝用氈包著的鐵叉,以阻止火船。由於火船不能靠近浮橋,不一會而滅。光弼軍又於橋上發射炮石,叛軍戰船多被擊中而沉入水中。最後史思明損兵折將,狼狽敗逃。史思明重整旗鼓,再次進攻河陽。河陽有南、北、中三城。李光弼命驍將李抱玉守南城,自己據守中城,兼顧北城。史思明與偽宰相周摯先攻南城,《資治通鑒》卷二二一,肅宗乾元元年。
《太平廣記》卷一。
《資治通鑒》卷二二一,肅宗乾元二年。
李抱玉血戰兩天,殺傷甚多,史思明攻不下,改命周摯攻中城。李光弼先於城外設置木柵,柵外挖壕,深、寬各二丈,由大將索元禮據守。周摯依仗人多勢眾,直逼木柵。又用車運土填壕,並開柵為門。當叛軍剛進柵門,立腳未穩時,索元禮率敢死士突然衝出,奮勇殺敵,大敗叛軍。
周摯收兵,整軍布陣,猛攻北城。李光弼立即率軍進入北城。這是一場殊死戰。李光弼命其將郝廷玉率三百名騎兵攻擊敵陣西北角,又命論惟貞率二百名鐵騎攻擊東南角,其餘將士進擊中部。他與諸將約定要視麾旗作戰,如麾旗揮動緩慢,任你們自由衝殺;如連揮三下觸地,則萬眾齊入,拚死衝殺,少退者格殺勿論。他常把短刀置入靴中,這時對諸將說“戰,危事,吾國之三公,不可死賊手,萬一戰不利,諸君前死於敵,我自刎於此,不令諸君獨死也。”表示誓與諸將同生共死。部署已畢,諸將率軍衝入敵陣。經過一陣廝殺後,李光弼見時機成熟,連揮三下,麾旗觸地。唐軍立時奮勇百倍,呼聲震天動地,一起拚命衝殺,叛軍抵擋不住,潰不成軍。這一仗,叛軍被斬首千餘級,俘虜五百人,溺水而死者又千餘人。叛軍大將徐璜玉、李秦授被俘。周摯率數騎逃去。史思明不知周摯軍全線潰敗,仍在攻南城,李光弼出示俘囚,史思明才知周摯敗退,隻得垂首喪氣退回。河陽大戰的勝利,不僅極大地挫折了史思明叛軍的銳氣,也阻止了叛軍的西進,保全了西京長安,使關中地區免遭叛軍的再次**。李光弼勞苦功高,肅宗加授他為太尉兼中書令,並詔令褒獎其赫赫戰功。詔令說“自狂胡構禍,寰宇未清,義勇竭於臣心,勳庸著於王室。頃者餘孽,尚稽天討,蚊蚋相依,仍侵河外,是用仗其深略,為我長城,有穰苴之法令,亞夫之威略,遠能挫群凶之銳,全百勝之師,為廟堂之宗臣,成軍國之重任。”2邙山之敗,愧恨而卒李光弼於河陽同史思明大戰數月,成功地阻止了叛軍的西進,同時又收複了河陽之北的重鎮懷州(今河南沁陽),改變了腹背受敵的局麵。這時有人傳言駐守洛陽的叛軍都是燕地人,久戍思歸,上下離心,如果出擊,可一戰破敵。毫無軍事經驗的陝州觀軍容使魚朝恩信以為真,屢次上言肅宗,請進攻洛陽。被勝利衝昏頭腦的唐肅宗又犯了當年玄宗迫使哥舒翰出關作戰的錯誤,命令李光弼立即進取東都洛陽。深諳敵情的李光弼上奏說“賊鋒尚銳,未可輕進。”這時朔方節度使仆固懷恩嫉恨李光弼軍法嚴明,也隨聲附和魚朝恩,妄稱東都可取。於是,唐肅宗促使李光弼進取洛陽的使者相繼於道。李光弼迫不得已,命鄭陳節度使李抱玉守河陽,遂與仆固懷恩率兵並會同魚朝恩及神策節度使衛伯玉進攻洛陽。
上元二年(7)二月,唐軍在洛陽之北邙山擺開陣勢。李光弼命唐軍依險設陣,而仆固懷恩卻布陣於平原開闊地。李光弼告誡他說“依險則可以進,可以退;若平原,戰而不利則盡矣。思明不可忽也。”命他把軍隊移到險處,勇而剛愎的仆固懷恩卻拒不聽命。史思明乘唐軍布陣未定之際,揮師衝殺過來,唐軍陣腳大亂,死者數千人,軍資器械遺棄殆盡。李光弼、仆固《資治通鑒》卷二二一,肅宗乾元二年。
2《唐大詔令集》卷六○。
《資治通鑒》卷二二二,肅宗上元二年。
懷恩渡過黃河,退守聞喜(今山西聞喜),魚朝恩、衛伯玉也逃回陝州。李抱玉聽到邙山潰敗的消息驚慌失措,丟棄河陽而逃。邙山一戰,官軍損兵折將,河陽、懷州這兩個軍事要地皆拱手讓給了叛軍。叛軍乘勝西進,驚恐不安的唐廷急忙增兵陝州,以阻止叛軍西進。
邙山之敗完全是由唐肅宗輕信宦官魚朝恩的無知妄言而作出的錯誤決策所造成的,但身為副元帥的李光弼卻引咎責躬,一再請求貶職,肅宗隻得罷免了他的副元帥、太尉之職,以開府儀同三司、侍中,領河中節度使。
叛將史朝義乘邙山之捷率軍南下,進攻申、光等十三州。唐肅宗不得不再次啟用深孚眾望的李光弼,任命他為河南副元帥、太尉,兼侍中,都統河南等八道行營節度,出鎮臨淮(治今江蘇盱眙)。李光弼奉命,即刻帶病開赴臨淮,而監軍卻以為兵少,請退保揚州,以避敵鋒。李光弼拒絕了這一建議,他說“朝廷以安危寄我,賊安知吾眾寡?若出不意,當自潰。”遂一路疾驅進入徐州,然後揮師西進,一舉收複許州,斬敵千餘人,並活捉了二十二名叛將。史朝義分兵攻宋州,李光弼又擊敗其軍。寶應元年(72),李光弼進封臨淮王,並圖像於淩煙閣,給以功臣殊譽。
安史之亂已持續了七年之久,關中、河北、河南連遭兵燹,唐朝的賦稅收入主要依靠江南八道,人民負擔日漸加重,於是在翁山(今舟山群島)爆發了以袁晁為首的農民起義。起義軍迅速攻占了台州(今浙江臨海)、信州(今江西上饒)等郡,一時發展到二十萬人。李光弼遂命部將張伯儀進攻衙州,擊敗了袁晁義軍。至廣德元年(73),張伯儀擒獲了袁晁,鎮壓了這次農民起義。
宦官魚朝恩因建議肅宗進取洛陽,致有邙山之敗,他在羞愧之餘,反遷怒於李光弼。驃騎大將軍兼內侍監程元振嫉賢害能,也深忌李光弼的戰功。肅宗末年,二人專權用事,一再中傷李光弼。自山南東道節度使來瑱遭程元振讒言被誅,李光弼深自不安。這年十月,吐蕃軍進犯京師,即位不久的唐代宗倉皇逃至陝州,詔令李光弼勤王。他雖擁有重兵,但因懼怕遭魚朝恩等宦官的陷害,遷延不敢赴援。代宗返回京師,任命李光弼為東都留守,以觀察其意向。李光弼又以就江、淮運糧為由,領兵返回徐州,拒不就任。代宗將其母迎至京師,供給優厚,以解嫌疑。
由於李光弼處危疑之地,擁兵不朝,諸將田神功等舉止輕慢,李光弼從此失去了往日的威嚴。他抑鬱成疾,於廣德二年(74)八月卒於徐州。享年五十七歲。贈官太保,諡曰武穆。
李光弼足智多謀,在其戎馬生涯中,善於出奇製勝,以少勝多。他治軍威嚴而有方,代郭子儀為朔方節度使後,營壘、士卒、麾幟無所更改,而當他號令後,軍威更加威嚴。被譽為“自艱難已來,唯光弼行軍治戎,沉毅有籌略,將帥中第一”。在平定安史之亂中,立下了赫赫戰功。史家稱他“與郭子儀齊名,世稱李郭,而戰功推為中興第一”。
《冊府元龜》卷三九三《將帥部》。
第二節高仙芝征小勃律國告捷高仙芝(?—755年)本是高麗人。出身於將門之家。父名舍雞,起初在河西軍做事,後立軍功,官至四鎮十將、諸衛將軍。仙芝姿容俊美,善於騎射,驍勇果敢。少年時隨父至安西,因父有功授遊擊將軍。到了二十餘歲時即拜為將軍,並與父班秩相同。他先在節度使田仁琬、蓋加運手下任職,未受到重用。後夫蒙靈詧發現了他的才幹,一再提拔重用。到了開元末,即升任安西副都護、四鎮都知兵馬使。
小勃律(今克什米爾)原為唐屬國,又是吐蕃通往四鎮的交通要道,吐蕃讚普把公主嫁給小勃律王蘇失利之為妻,小勃律國遂歸附於吐蕃,吐蕃進而控製了西北各國,因此“西北二十餘國皆臣吐蕃”,中斷了對唐朝的貢獻,“安西都護三討之無功”3。天寶六載(747),唐玄宗任命高仙芝為行營節度使,率步騎一萬進討小勃律。當時步兵皆有私馬相隨,於是高仙芝率軍從安西出發,經過撥換城(今新疆阿克蘇)進入握瑟德(今新疆巴楚東北),再經過疏勒(今新疆喀什),翻過蔥嶺(今帕米爾),過播密川,抵達小勃律特勒滿川。高仙芝一路跋山涉水,行軍百餘日。至此,他分兵三路命疏勒趙崇玭從北穀道,撥換賈崇瓘自赤佛道,高仙芝與監軍邊令誠一起從護密道,約定七月十三日辰時會於吐蕃連雲堡(小勃律西北部)。連雲堡南麵依山,北臨婆勒川。堡內有兵千餘人駐守,城南又因山為柵,柵內有九千多兵士據守。當唐軍進至婆勒川時正是早晨,河水低緩。高仙芝命兵士每人自備三天幹糧,迅速涉過了婆勒川。仙芝對邊令誠說“向吾方涉,賊擊我,我無類矣。今既濟而陣,天以賊賜我也。”連雲堡守兵連做夢也不曾想到唐軍會突然自天而降,遂驚慌依山拒戰,炮石檑木如雨。高仙芝下令說“不及日中,決須破虜。”郎將李嗣業為陌刀將,手持一旗,領陌刀手自險處先登,奮力殺去,未到中午即攻占其城,斬五千人,活捉千人,獲得戰馬千餘匹,衣資器甲數以萬計。高仙芝欲乘勝深入小勃律內地,監軍邊令誠畏懼而不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