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朝契丹、漢臣多有詩文集,如遼道宗《清寧集》、耶律資忠《西亭集》、蕭孝穆《寶老集》、楊佶《登瀛集》、李瀚《丁年集》等,都已不存。今存者有進士王鼎的《焚椒錄》,記錄了遼道宗皇後被誣致死的情況,為研究道宗朝政事和遼統治集團內部的鬥爭提供了第一手資料。
遼人著述流傳至今者,尚有釋希麟的《續一切經音義》、行均的《龍龕手鑒》和耶律淳的《星命總括》,對研究遼朝的社會和宗教也不無裨益。《契丹國誌》及其他宋人著作中的史料與遼為兄弟之國的宋人著作中,專記或涉及遼事者,為數頗多,為研究遼史的重要文獻。其中專記遼事者首推南宋葉隆禮的《契丹國誌》,全書27卷,包括帝紀2卷,後妃、諸王、外戚、群臣列傳7卷,書、表、語錄、雜記等8卷。記錄了契丹初興、建國始末,搜集了與後晉、宋、西夏交往文書,今有賈敬顏、林榮貴點校本。又有節本名《遼誌》,摘取書中有關契丹初興、部落、族姓、製度和風俗等內容,不分卷。
南宋李燾所纂《續資治通鑒長編》,為編年體北宋史,其中涉及遼事也多有記載,可考訂《遼史》的舛誤和補充《遼史》的不足。
南宋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250卷,記事起自宋政和七年(7),終於紹興三十二年(2),在記宋金和戰事時,對遼末形勢,北遼和遼、馮家昇《lt遼史gt源流考》,見《馮家昇論著輯粹》,中華書局987年版。《遼史·文學·耶律孟簡傳》。
宋、金三方交往事也有較多記載。
南宋王稱的《東都事略》有契丹專傳可資參考。
司馬光的《資治通鑒》對契丹人的早期活動、遼的建立和遼與中原五代各政權的交往以及遼朝某些製度的記載有重要參考價值。
此外,《宋大詔令集》、《文獻通考》、《通誌》、《冊府元龜》、《宋會要輯稿》、《武經總要·北蕃地理》以及宋人使遼語錄、宋人行記、宋人文集、諸臣章奏等也多有關於遼朝史事的專門或零星記錄。近年,賈敬顏教授對宋人使遼行程錄作了整理、疏證,有《宋元人行記十一種疏證稿》(油印本),搜集了胡嶠、晉出帝、王曾、薛映、宋綬、沈括等人的使遼行程錄,所記為宋使所親見,對研究遼代地理、風俗、軍政製度等都有一定參考價值。《遼史》按照中國曆史傳統,後繼的朝代應為前朝撰修史書,以記錄其君臣行事,政事得失。金朝曾兩次撰修《遼史》,第一次在熙宗時,以耶律固主持纂修。後其徒蕭永祺纂成75卷,未及刊行。章宗時,再次置局編修,以移剌履、黨懷英等提控、編修,陳大任繼成之,稱陳大任《遼史》,仍未及刊行。陳大任《遼史》中當使用了大量遼時著述,時“凡民間遼時碑銘墓誌及諸家文集,或記憶遼舊事,悉上送官”。元修《遼史》時,陳大任《遼史》和耶律儼《實錄》尚存,是元修《遼史》的重要依據,今亦不存,有關資料賴元修《遼史》得以保存。
《遼史》是記錄遼朝史事的紀傳體史書,元順帝時宰相脫脫奉敕撰,卷,其中本紀30卷,誌32卷,表8卷,列傳45卷,另附國語解卷。在陳大任《遼史》和耶律儼《實錄》已佚的今天,它是所能見到的保存遼代史料最為豐富的史籍,是研究和學習遼史的主要文獻。《遼史》中的部分誌、表為其獨創,內容相當豐富。如《營衛誌》中記載了契丹人的部落族帳、斡魯朵和行營捺缽;《百官誌》記錄了遼朝的北、南麵官;《禮誌》記載了漢禮和契丹禮儀;《儀衛誌》記載了“國輿”、“漢輿”,“國服”、“漢服”,“國仗”、“渤海仗”、“漢仗”,不但保存了遼朝的大量典製,而且為研究契丹民族史提供了寶貴的原始資料。清人趙翼稱“《遼史》立表最善”2,所列《世表》、《皇子表》、《公主表》、《皇族表》可補紀傳之失,並可與紀傳相互校勘;《遊幸表》更體現了遼朝行國的特征。
金朝雖曾兩次撰修《遼史》,終因體例未定,未能刊行。及至元朝修撰《遼史》時,屢經朝代更迭,文獻散失已多,可資參考的資料已感匱乏。而《遼史》自至正三年(343)四月開局編修,次年三月成書,曆時僅個月。時間短促,缺乏周密安排和詳審考訂,因而疏失、遺漏、重複、抵誤之處所在多有,如紀年錯誤,記事矛盾、疏失,史事錯誤,譯名混亂,一人兩傳等,因而使用時應與其他文獻互證。《遼史》元刻本已失傳,現有明、清和民國時數種版本。974年中華書局出版的《遼史》標點校勘本,為目前通行的較好版本。
高麗曾為遼朝屬國,與遼交往也很密切。明代鄭麟趾編纂的《高麗史》《金史·文藝·黨懷英傳》。
2趙翼撰,王樹民校證,《廿二史劄記校證》,中華書局984年版。
中也有大量關於遼朝和遼與高麗交往的史料。此外,明人楊循吉還著有《遼小史》,主要記敘遼政權的建立、更迭、西遷和帝位爭奪,頗簡略。
第三節宋代史料《宋史》、《東都事略》《宋史》元脫脫奉敕撰,49卷,至正五年(345)成書,主要依據宋朝國史、實錄、日曆、時政記等刪削增補而成,詳於北宋,略於南宋,南宋後期尤疏略,向以粗疏蕪雜著稱,但保存史料豐富。
《宋史翼》40卷,清末陸心源以宋人文集、史書以及年譜、方誌資料,輯補《宋史》未立傳人物,補傳78人(附傳4人),可補《宋史》之不足。
《東都事略》30卷,南宋王稱撰,紀傳體北宋史,無誌表,時稱“信而有征”,少數史料為《宋史》所無或可糾《宋史》失誤。
《續資治通鑒長編》《續資治通鑒長編》520卷,南宋李燾據國史、實錄、家傳、野記等修撰,淳熙十年(83)成書,廣征博引,考證異同,保存大量史料,久佚。清四庫館臣從《永樂大典》輯出重編分卷,已佚徽宗、欽宗兩朝以及英宗、神宗、哲宗三朝各一部分。
《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50卷,南宋楊仲良據《續資治通鑒長編》編撰,按朝各分事目,雖太祖、太宗、哲宗、徽宗四朝共佚8卷,另2卷亦殘缺,仍保存了許多史料。
《建炎以來係年要錄》、《三朝北盟會編》《建炎以來係年要錄》200卷,南宋李心傳撰,高宗一朝編年史,據國史、日曆、文集、碑傳等修撰,約於嘉定元年(208)成書,保存了南宋初期及宋金戰爭史料。
《三朝北盟會編》250卷,南宋徐夢莘編撰,紹熙五年(94)成書,具載徽宗、欽宗、高宗三朝宋金和戰史料,全錄或節錄原文,尤為珍貴。《宋會要輯稿》、《文獻通考》、《建炎以來朝野雜記》《宋會要輯稿》宋代至寧宗朝曆朝修撰會要皆已成書,久佚。清嘉慶時徐鬆自《永樂大典》輯出,後經多人整理未能完成。93年據整理稿影印出版,為200冊;957年再縮版影印,為八大冊。分為7門,門下分目收錄大量詔令、法令、奏議,雖多有殘缺,但保存了大量宋代典章製度史料。陳智超將本書整理時的複文或誤作複文而被刪落的遺文約八十萬字,整理為《宋會要輯稿補編》,988年影印出版,為一大冊。
《文獻通考》348卷,馬端臨編撰,元大德十一年(307)成書,分為24門,門下分目,為典製通史,下迄南宋寧宗朝,對宋代典製記載尤詳。《建炎以來朝野雜記》南宋李心傳撰,分甲、乙兩集,各20卷,甲集分3門,乙集分2門,體例類同會要,分類記載嘉定以前典製、事跡。南宋李攸《宋朝事實》20卷,記北宋典製,體例亦近會要。
《宋大詔令集》、《慶元條法事類》《宋大詔令集》原為240卷,今存9卷,92年中華書局校印出版。傳宋綬後人於南宋初編輯。存7門,分類輯錄北宋八朝(無欽宗朝)詔令300餘篇。
《慶元條法事類》存3卷,南宋謝深甫等奉詔編集,嘉泰二年(202)
編成,為當時現行法令匯編,也保留一些已不實行的北宋法令,存門,門下分類,排列敕、令、格、式、申明,“申明”載有時間,自元祐七年(092)至嘉泰元年。
《諸臣奏議》、《曆代名臣奏議》《諸臣奏議》50卷,南宋趙汝愚校園籃球錄全文閱讀輯,為北宋奏議分類選集,分2門4目,每篇奏議附有時間。
《曆代名臣奏議》350卷,明黃淮、楊士奇輯。分4門,分類輯錄,其中宋代奏議約占十分之七,許多為他書所未載。989年據鄧廣銘先生藏明永樂刊本影印,附有篇名目錄和作者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傳記類史料《名臣碑傳琬琰集》07卷,南宋杜大珪編,共錄碑傳文254篇,傳主22人,極大部分為北宋人。938年,燕京大學將其中《實錄》附傳27篇及已佚宋人文集的碑傳文53篇,編為《琬琰集刪存》。
《伊洛淵源錄》4卷,南宋朱熹撰,錄宋代理學人物27人的行狀、墓誌、家傳或小傳及有關文章、言行錄,末卷為“無征述文字者”20人,大多有小傳。
《鄂國金佗稡編、續編》共58卷,南宋嶽珂編,收集大量有關嶽飛的原始資料和時人有關著作。王曾瑜的校注本征引書籍近兩百種,更豐富了本書內容(中華書局989年版)。
《宋名臣言行錄》共75卷,南宋朱熹、李幼武纂集,分前(即《五朝名臣言行錄》)、後(即《三朝名臣言行錄》,以上朱熹編纂)、續、別、外五集,共收北宋及南宋中期以前人物225人,列有簡介或小傳及言行等。此外,尚有南宋劉宰《京口耆舊傳》9卷,記鎮江(今屬江蘇)府屬縣25人傳記;元初佚名《昭忠錄》卷,記宋末近五十年間(宋元戰爭)死難人物30人;元吳師道《敬鄉錄》4卷,輯婺州(今浙江金華)屬縣人物,有宋人近40人;明初宋濂《浦陽(今浙江浦江)人物記》2卷,有宋人人,都保存了不少史料。
《宋元學案》00卷,清黃宗羲、全祖望編撰,立宋代學案、黨案、學略84案(略),涉及約2000人,記述師承、傳授,選錄傳記、著作、論述,匯集了宋代學術思想史的基本史料。
編年類史料《宋史全文》有《宋史全文資治通鑒》等多種書名,3卷,宋元之際佚名編撰,編年體宋史。附佚名《宋季朝事實》2卷,保存了南宋後期的部分史料。
《宋太宗實錄》80卷,存20卷,宋錢若水等奉敕撰,鹹平元年(998)
成書,是唯一保存較完整的宋代實錄。
此外,宋陳均《宋九朝編年(綱目)備要》30卷,記北宋事;李■《皇宋十朝綱要》25卷,記北宋及南宋高宗朝事;汪藻(一作佚名)《靖康要錄》卷,記宋欽宗朝事;熊克《中興小紀》40卷,記宋高宗一朝事;佚名《皇宋中興兩朝聖政》4卷(佚30至45卷),記南宋高宗、孝宗兩朝事;劉時舉《續宋編年資治通鑒》5卷,記南宋高、孝、光、寧宗四朝事;佚名《兩朝綱目備要》卷,記南宋光、寧宗兩朝事;元初佚名《宋季三朝政要》卷,記南宋理宗、度宗及少帝(恭帝)時事,卷係南宋末陳仲微《二王(廣王、端宗和益王、末帝)首末》。
傳世的宋人編年譜譜主有範仲淹、歐陽修、蘇軾、周敦頤、朱熹等多種,後人修撰的宋人年譜更多,其中以清代蔡上翔《王荊公年譜考略》為最著,匯集眾多史料為王安石辯誣。
政書類史料《職官分紀》50卷,宋孫逢吉撰,官製通誌,分官列職,下迄哲宗元祐年間,尤詳於宋代政製。此外,南宋末許月卿《百官箴》,分曹列職,載當時政製。
《武經總要》前後兩集,各20卷,宋曾公亮、丁度等奉敕撰,慶曆四年(044)成書,為軍事通誌,分製度、邊防、故事(戰例)、占候四部,尤詳於北宋前期,介紹兵法、條令、戰術、戰陣、訓練、編製、裝備,附有武器、戰陣等插圖,介紹了三種火藥配方。
此外,記載宰輔的,有宋徐自明《宋宰鋪編年錄》20卷,編至嘉定八年(25)。明呂邦耀《續宋宰輔編年錄》2卷,續至祥興二年(279)。王瑞來《宋宰輔編年錄校補》合二書為一。
記載北宋三館、秘閣及秘書省製度的有程俱《麟台故事》,記載南宋秘書省製度的有南宋陳騤《南宋館閣錄》、佚名《續錄》。
記載翰林學士院製度、典故的有南宋洪遵編《翰苑群書》,南宋周必大《玉堂雜記》。
記載州縣地方官從政及注意事項的,有北宋末李元弼《作邑自箴》,南宋佚名《州縣提綱》,胡太初《晝簾緒論》。南宋董煟《救荒活命書》,則載自古至宋孝宗政令及救荒之策等,供地方官從政參考。
南宋佚名《名公書判清明集》分類編輯南宋寧宗、理宗二朝地方官的訴訟判語及少量有關公文,許多為他書未載史料。
地理類史料總誌有北宋樂史《太平寰宇記》200卷(存97卷半),王存《元豐九域誌》0卷,歐陽忞《輿地廣記》38卷。南宋有王象之《輿地紀勝》200卷(存9卷)、祝穆《方輿勝覽》70卷。
地方誌現存的宋代地方誌近30種,元代亦有近0種,幾乎覆蓋今蘇南、上海和浙江的杭、嘉、湖及寧紹平原。如今江蘇南京(《建康誌》)、鎮江、常州(《毗陵誌》)、無錫、蘇州(《吳郡誌》)、昆山(《玉峰誌》)、常熟(《琴川誌》),上海鬆江(《雲間誌》),浙江杭州(《臨安誌》)、嘉興(《嘉禾誌》)、海鹽澉浦鎮(《澉水誌》)、吳興、紹興(《會稽誌》)、寧波(《四明誌》)。此外,浙江定海(《昌國誌》)、臨海(《赤城誌》)、建德(《嚴州誌》)、嵊縣(《剡錄》),福建福州(《三山誌》)、仙遊(《仙溪誌》)、長汀(《臨汀誌》),以及安徽歙縣(《新安誌》)等皆有誌,其中北宋僅《吳郡圖經續記》種,北方亦僅元《齊乘》(山東誌)種。
城市誌記載北宋都城東京開封(今河南開封)的有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南宋首都臨安的有吳自牧《夢粱錄》、《西湖老人繁勝錄》、周密《武林舊事》、灌圃耐得翁《都城紀勝》,記載兩城經濟、文化、風俗等史料。此外,王瓘《北道刊誤誌》,記有北宋開封及大名(今屬河北)城的史料。類書、文集、筆記中的史料宋代分類輯錄的諸書保存了許多散佚史料。著名的有章如愚《山堂考索》、謝維新《古今合璧事類備要》、王應麟《玉海》等,皆通錄曆代而詳於宋代,而江少虞《宋朝事實類苑》,專錄北宋神宗朝以前事。
著名曆史人物如範仲淹、韓琦、包拯、歐陽修、王安石、司馬光、蘇軾、沈括、二程、李綱、朱熹、陳亮、陸九淵、陸遊、真德秀、文天祥等等,都有文集傳世,宋人文集多達400種以上,保存著大量書、信、奏議、製詔、碑傳,以及許多詩文都屬史料。呂祖謙編《宋文鑒》,選錄北宋各體詩文200篇,部分史料不見於他書。
宋代數百種筆記中,保存著大量史料。著名的如司馬光《涑水紀聞》、陸遊《老學庵筆記》、王明清《揮麈錄》、趙昇《朝野類要》、嶽珂《愧郯錄》、周密《齊東野語》和《癸辛雜識》等等,大多記載史事、典製、見聞、佚事。沈括《夢溪筆談》則還有許多自然科學方麵的記載,而洪邁除《容齋隨筆》外,還有記載神怪的《夷堅誌》,其中有反映當時市民生活的社會史料。
專門著作中的史料宋代還有數以百計的各種專門著作,門類龐雜,數量眾多,保存了各個方麵的史料。如機械有蘇頌的《新儀象法要》,建築有李誡《營造法式》,數學有秦九韶《數書九章》,醫學有《政和本草》、《和劑局方》、王惟一《銅人腧穴針灸圖經》、陳自明《婦人大全良方》、錢乙《小兒藥證直訣》、董汲《腳氣治法總要》,法醫有宋慈《洗冤集錄》。
農業和園藝有陳旉《農書》,桐、荔枝、橘、菌、竹、筍等經濟作物,《永樂大典》卷7889—7985,中華書局959年影印本;其他宋元方誌,輯入《宋元方誌叢刊》,中華書局影印本。
牡丹、芍藥、海棠、梅、蘭、菊等觀賞植物,無不有專著,陳景沂《全芳備祖》,備載各種花、草、果、木、蔬、筍、木耳、菌、茶、藥材及五穀、桑、麻等。
此外,茶、酒、糖、蟹、香料,以及琴、棋、書、畫、體育、遊藝、雜劇、小說(話本)、筆、墨、紙、硯、藏書目錄等等,也無不有專門著作,提供了各方麵的史料。
遼人著述流傳至今者,尚有釋希麟的《續一切經音義》、行均的《龍龕手鑒》和耶律淳的《星命總括》,對研究遼朝的社會和宗教也不無裨益。《契丹國誌》及其他宋人著作中的史料與遼為兄弟之國的宋人著作中,專記或涉及遼事者,為數頗多,為研究遼史的重要文獻。其中專記遼事者首推南宋葉隆禮的《契丹國誌》,全書27卷,包括帝紀2卷,後妃、諸王、外戚、群臣列傳7卷,書、表、語錄、雜記等8卷。記錄了契丹初興、建國始末,搜集了與後晉、宋、西夏交往文書,今有賈敬顏、林榮貴點校本。又有節本名《遼誌》,摘取書中有關契丹初興、部落、族姓、製度和風俗等內容,不分卷。
南宋李燾所纂《續資治通鑒長編》,為編年體北宋史,其中涉及遼事也多有記載,可考訂《遼史》的舛誤和補充《遼史》的不足。
南宋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250卷,記事起自宋政和七年(7),終於紹興三十二年(2),在記宋金和戰事時,對遼末形勢,北遼和遼、馮家昇《lt遼史gt源流考》,見《馮家昇論著輯粹》,中華書局987年版。《遼史·文學·耶律孟簡傳》。
宋、金三方交往事也有較多記載。
南宋王稱的《東都事略》有契丹專傳可資參考。
司馬光的《資治通鑒》對契丹人的早期活動、遼的建立和遼與中原五代各政權的交往以及遼朝某些製度的記載有重要參考價值。
此外,《宋大詔令集》、《文獻通考》、《通誌》、《冊府元龜》、《宋會要輯稿》、《武經總要·北蕃地理》以及宋人使遼語錄、宋人行記、宋人文集、諸臣章奏等也多有關於遼朝史事的專門或零星記錄。近年,賈敬顏教授對宋人使遼行程錄作了整理、疏證,有《宋元人行記十一種疏證稿》(油印本),搜集了胡嶠、晉出帝、王曾、薛映、宋綬、沈括等人的使遼行程錄,所記為宋使所親見,對研究遼代地理、風俗、軍政製度等都有一定參考價值。《遼史》按照中國曆史傳統,後繼的朝代應為前朝撰修史書,以記錄其君臣行事,政事得失。金朝曾兩次撰修《遼史》,第一次在熙宗時,以耶律固主持纂修。後其徒蕭永祺纂成75卷,未及刊行。章宗時,再次置局編修,以移剌履、黨懷英等提控、編修,陳大任繼成之,稱陳大任《遼史》,仍未及刊行。陳大任《遼史》中當使用了大量遼時著述,時“凡民間遼時碑銘墓誌及諸家文集,或記憶遼舊事,悉上送官”。元修《遼史》時,陳大任《遼史》和耶律儼《實錄》尚存,是元修《遼史》的重要依據,今亦不存,有關資料賴元修《遼史》得以保存。
《遼史》是記錄遼朝史事的紀傳體史書,元順帝時宰相脫脫奉敕撰,卷,其中本紀30卷,誌32卷,表8卷,列傳45卷,另附國語解卷。在陳大任《遼史》和耶律儼《實錄》已佚的今天,它是所能見到的保存遼代史料最為豐富的史籍,是研究和學習遼史的主要文獻。《遼史》中的部分誌、表為其獨創,內容相當豐富。如《營衛誌》中記載了契丹人的部落族帳、斡魯朵和行營捺缽;《百官誌》記錄了遼朝的北、南麵官;《禮誌》記載了漢禮和契丹禮儀;《儀衛誌》記載了“國輿”、“漢輿”,“國服”、“漢服”,“國仗”、“渤海仗”、“漢仗”,不但保存了遼朝的大量典製,而且為研究契丹民族史提供了寶貴的原始資料。清人趙翼稱“《遼史》立表最善”2,所列《世表》、《皇子表》、《公主表》、《皇族表》可補紀傳之失,並可與紀傳相互校勘;《遊幸表》更體現了遼朝行國的特征。
金朝雖曾兩次撰修《遼史》,終因體例未定,未能刊行。及至元朝修撰《遼史》時,屢經朝代更迭,文獻散失已多,可資參考的資料已感匱乏。而《遼史》自至正三年(343)四月開局編修,次年三月成書,曆時僅個月。時間短促,缺乏周密安排和詳審考訂,因而疏失、遺漏、重複、抵誤之處所在多有,如紀年錯誤,記事矛盾、疏失,史事錯誤,譯名混亂,一人兩傳等,因而使用時應與其他文獻互證。《遼史》元刻本已失傳,現有明、清和民國時數種版本。974年中華書局出版的《遼史》標點校勘本,為目前通行的較好版本。
高麗曾為遼朝屬國,與遼交往也很密切。明代鄭麟趾編纂的《高麗史》《金史·文藝·黨懷英傳》。
2趙翼撰,王樹民校證,《廿二史劄記校證》,中華書局984年版。
中也有大量關於遼朝和遼與高麗交往的史料。此外,明人楊循吉還著有《遼小史》,主要記敘遼政權的建立、更迭、西遷和帝位爭奪,頗簡略。
第三節宋代史料《宋史》、《東都事略》《宋史》元脫脫奉敕撰,49卷,至正五年(345)成書,主要依據宋朝國史、實錄、日曆、時政記等刪削增補而成,詳於北宋,略於南宋,南宋後期尤疏略,向以粗疏蕪雜著稱,但保存史料豐富。
《宋史翼》40卷,清末陸心源以宋人文集、史書以及年譜、方誌資料,輯補《宋史》未立傳人物,補傳78人(附傳4人),可補《宋史》之不足。
《東都事略》30卷,南宋王稱撰,紀傳體北宋史,無誌表,時稱“信而有征”,少數史料為《宋史》所無或可糾《宋史》失誤。
《續資治通鑒長編》《續資治通鑒長編》520卷,南宋李燾據國史、實錄、家傳、野記等修撰,淳熙十年(83)成書,廣征博引,考證異同,保存大量史料,久佚。清四庫館臣從《永樂大典》輯出重編分卷,已佚徽宗、欽宗兩朝以及英宗、神宗、哲宗三朝各一部分。
《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50卷,南宋楊仲良據《續資治通鑒長編》編撰,按朝各分事目,雖太祖、太宗、哲宗、徽宗四朝共佚8卷,另2卷亦殘缺,仍保存了許多史料。
《建炎以來係年要錄》、《三朝北盟會編》《建炎以來係年要錄》200卷,南宋李心傳撰,高宗一朝編年史,據國史、日曆、文集、碑傳等修撰,約於嘉定元年(208)成書,保存了南宋初期及宋金戰爭史料。
《三朝北盟會編》250卷,南宋徐夢莘編撰,紹熙五年(94)成書,具載徽宗、欽宗、高宗三朝宋金和戰史料,全錄或節錄原文,尤為珍貴。《宋會要輯稿》、《文獻通考》、《建炎以來朝野雜記》《宋會要輯稿》宋代至寧宗朝曆朝修撰會要皆已成書,久佚。清嘉慶時徐鬆自《永樂大典》輯出,後經多人整理未能完成。93年據整理稿影印出版,為200冊;957年再縮版影印,為八大冊。分為7門,門下分目收錄大量詔令、法令、奏議,雖多有殘缺,但保存了大量宋代典章製度史料。陳智超將本書整理時的複文或誤作複文而被刪落的遺文約八十萬字,整理為《宋會要輯稿補編》,988年影印出版,為一大冊。
《文獻通考》348卷,馬端臨編撰,元大德十一年(307)成書,分為24門,門下分目,為典製通史,下迄南宋寧宗朝,對宋代典製記載尤詳。《建炎以來朝野雜記》南宋李心傳撰,分甲、乙兩集,各20卷,甲集分3門,乙集分2門,體例類同會要,分類記載嘉定以前典製、事跡。南宋李攸《宋朝事實》20卷,記北宋典製,體例亦近會要。
《宋大詔令集》、《慶元條法事類》《宋大詔令集》原為240卷,今存9卷,92年中華書局校印出版。傳宋綬後人於南宋初編輯。存7門,分類輯錄北宋八朝(無欽宗朝)詔令300餘篇。
《慶元條法事類》存3卷,南宋謝深甫等奉詔編集,嘉泰二年(202)
編成,為當時現行法令匯編,也保留一些已不實行的北宋法令,存門,門下分類,排列敕、令、格、式、申明,“申明”載有時間,自元祐七年(092)至嘉泰元年。
《諸臣奏議》、《曆代名臣奏議》《諸臣奏議》50卷,南宋趙汝愚校園籃球錄全文閱讀輯,為北宋奏議分類選集,分2門4目,每篇奏議附有時間。
《曆代名臣奏議》350卷,明黃淮、楊士奇輯。分4門,分類輯錄,其中宋代奏議約占十分之七,許多為他書所未載。989年據鄧廣銘先生藏明永樂刊本影印,附有篇名目錄和作者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傳記類史料《名臣碑傳琬琰集》07卷,南宋杜大珪編,共錄碑傳文254篇,傳主22人,極大部分為北宋人。938年,燕京大學將其中《實錄》附傳27篇及已佚宋人文集的碑傳文53篇,編為《琬琰集刪存》。
《伊洛淵源錄》4卷,南宋朱熹撰,錄宋代理學人物27人的行狀、墓誌、家傳或小傳及有關文章、言行錄,末卷為“無征述文字者”20人,大多有小傳。
《鄂國金佗稡編、續編》共58卷,南宋嶽珂編,收集大量有關嶽飛的原始資料和時人有關著作。王曾瑜的校注本征引書籍近兩百種,更豐富了本書內容(中華書局989年版)。
《宋名臣言行錄》共75卷,南宋朱熹、李幼武纂集,分前(即《五朝名臣言行錄》)、後(即《三朝名臣言行錄》,以上朱熹編纂)、續、別、外五集,共收北宋及南宋中期以前人物225人,列有簡介或小傳及言行等。此外,尚有南宋劉宰《京口耆舊傳》9卷,記鎮江(今屬江蘇)府屬縣25人傳記;元初佚名《昭忠錄》卷,記宋末近五十年間(宋元戰爭)死難人物30人;元吳師道《敬鄉錄》4卷,輯婺州(今浙江金華)屬縣人物,有宋人近40人;明初宋濂《浦陽(今浙江浦江)人物記》2卷,有宋人人,都保存了不少史料。
《宋元學案》00卷,清黃宗羲、全祖望編撰,立宋代學案、黨案、學略84案(略),涉及約2000人,記述師承、傳授,選錄傳記、著作、論述,匯集了宋代學術思想史的基本史料。
編年類史料《宋史全文》有《宋史全文資治通鑒》等多種書名,3卷,宋元之際佚名編撰,編年體宋史。附佚名《宋季朝事實》2卷,保存了南宋後期的部分史料。
《宋太宗實錄》80卷,存20卷,宋錢若水等奉敕撰,鹹平元年(998)
成書,是唯一保存較完整的宋代實錄。
此外,宋陳均《宋九朝編年(綱目)備要》30卷,記北宋事;李■《皇宋十朝綱要》25卷,記北宋及南宋高宗朝事;汪藻(一作佚名)《靖康要錄》卷,記宋欽宗朝事;熊克《中興小紀》40卷,記宋高宗一朝事;佚名《皇宋中興兩朝聖政》4卷(佚30至45卷),記南宋高宗、孝宗兩朝事;劉時舉《續宋編年資治通鑒》5卷,記南宋高、孝、光、寧宗四朝事;佚名《兩朝綱目備要》卷,記南宋光、寧宗兩朝事;元初佚名《宋季三朝政要》卷,記南宋理宗、度宗及少帝(恭帝)時事,卷係南宋末陳仲微《二王(廣王、端宗和益王、末帝)首末》。
傳世的宋人編年譜譜主有範仲淹、歐陽修、蘇軾、周敦頤、朱熹等多種,後人修撰的宋人年譜更多,其中以清代蔡上翔《王荊公年譜考略》為最著,匯集眾多史料為王安石辯誣。
政書類史料《職官分紀》50卷,宋孫逢吉撰,官製通誌,分官列職,下迄哲宗元祐年間,尤詳於宋代政製。此外,南宋末許月卿《百官箴》,分曹列職,載當時政製。
《武經總要》前後兩集,各20卷,宋曾公亮、丁度等奉敕撰,慶曆四年(044)成書,為軍事通誌,分製度、邊防、故事(戰例)、占候四部,尤詳於北宋前期,介紹兵法、條令、戰術、戰陣、訓練、編製、裝備,附有武器、戰陣等插圖,介紹了三種火藥配方。
此外,記載宰輔的,有宋徐自明《宋宰鋪編年錄》20卷,編至嘉定八年(25)。明呂邦耀《續宋宰輔編年錄》2卷,續至祥興二年(279)。王瑞來《宋宰輔編年錄校補》合二書為一。
記載北宋三館、秘閣及秘書省製度的有程俱《麟台故事》,記載南宋秘書省製度的有南宋陳騤《南宋館閣錄》、佚名《續錄》。
記載翰林學士院製度、典故的有南宋洪遵編《翰苑群書》,南宋周必大《玉堂雜記》。
記載州縣地方官從政及注意事項的,有北宋末李元弼《作邑自箴》,南宋佚名《州縣提綱》,胡太初《晝簾緒論》。南宋董煟《救荒活命書》,則載自古至宋孝宗政令及救荒之策等,供地方官從政參考。
南宋佚名《名公書判清明集》分類編輯南宋寧宗、理宗二朝地方官的訴訟判語及少量有關公文,許多為他書未載史料。
地理類史料總誌有北宋樂史《太平寰宇記》200卷(存97卷半),王存《元豐九域誌》0卷,歐陽忞《輿地廣記》38卷。南宋有王象之《輿地紀勝》200卷(存9卷)、祝穆《方輿勝覽》70卷。
地方誌現存的宋代地方誌近30種,元代亦有近0種,幾乎覆蓋今蘇南、上海和浙江的杭、嘉、湖及寧紹平原。如今江蘇南京(《建康誌》)、鎮江、常州(《毗陵誌》)、無錫、蘇州(《吳郡誌》)、昆山(《玉峰誌》)、常熟(《琴川誌》),上海鬆江(《雲間誌》),浙江杭州(《臨安誌》)、嘉興(《嘉禾誌》)、海鹽澉浦鎮(《澉水誌》)、吳興、紹興(《會稽誌》)、寧波(《四明誌》)。此外,浙江定海(《昌國誌》)、臨海(《赤城誌》)、建德(《嚴州誌》)、嵊縣(《剡錄》),福建福州(《三山誌》)、仙遊(《仙溪誌》)、長汀(《臨汀誌》),以及安徽歙縣(《新安誌》)等皆有誌,其中北宋僅《吳郡圖經續記》種,北方亦僅元《齊乘》(山東誌)種。
城市誌記載北宋都城東京開封(今河南開封)的有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南宋首都臨安的有吳自牧《夢粱錄》、《西湖老人繁勝錄》、周密《武林舊事》、灌圃耐得翁《都城紀勝》,記載兩城經濟、文化、風俗等史料。此外,王瓘《北道刊誤誌》,記有北宋開封及大名(今屬河北)城的史料。類書、文集、筆記中的史料宋代分類輯錄的諸書保存了許多散佚史料。著名的有章如愚《山堂考索》、謝維新《古今合璧事類備要》、王應麟《玉海》等,皆通錄曆代而詳於宋代,而江少虞《宋朝事實類苑》,專錄北宋神宗朝以前事。
著名曆史人物如範仲淹、韓琦、包拯、歐陽修、王安石、司馬光、蘇軾、沈括、二程、李綱、朱熹、陳亮、陸九淵、陸遊、真德秀、文天祥等等,都有文集傳世,宋人文集多達400種以上,保存著大量書、信、奏議、製詔、碑傳,以及許多詩文都屬史料。呂祖謙編《宋文鑒》,選錄北宋各體詩文200篇,部分史料不見於他書。
宋代數百種筆記中,保存著大量史料。著名的如司馬光《涑水紀聞》、陸遊《老學庵筆記》、王明清《揮麈錄》、趙昇《朝野類要》、嶽珂《愧郯錄》、周密《齊東野語》和《癸辛雜識》等等,大多記載史事、典製、見聞、佚事。沈括《夢溪筆談》則還有許多自然科學方麵的記載,而洪邁除《容齋隨筆》外,還有記載神怪的《夷堅誌》,其中有反映當時市民生活的社會史料。
專門著作中的史料宋代還有數以百計的各種專門著作,門類龐雜,數量眾多,保存了各個方麵的史料。如機械有蘇頌的《新儀象法要》,建築有李誡《營造法式》,數學有秦九韶《數書九章》,醫學有《政和本草》、《和劑局方》、王惟一《銅人腧穴針灸圖經》、陳自明《婦人大全良方》、錢乙《小兒藥證直訣》、董汲《腳氣治法總要》,法醫有宋慈《洗冤集錄》。
農業和園藝有陳旉《農書》,桐、荔枝、橘、菌、竹、筍等經濟作物,《永樂大典》卷7889—7985,中華書局959年影印本;其他宋元方誌,輯入《宋元方誌叢刊》,中華書局影印本。
牡丹、芍藥、海棠、梅、蘭、菊等觀賞植物,無不有專著,陳景沂《全芳備祖》,備載各種花、草、果、木、蔬、筍、木耳、菌、茶、藥材及五穀、桑、麻等。
此外,茶、酒、糖、蟹、香料,以及琴、棋、書、畫、體育、遊藝、雜劇、小說(話本)、筆、墨、紙、硯、藏書目錄等等,也無不有專門著作,提供了各方麵的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