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人編輯史料《中國通史參考資料》古代部分第五冊(宋遼金部分)鄧廣銘主編,輯錄25種著作,全麵係統地分類選編最基本的史料原文,校點注釋,信實可據。
《宋人軼事匯編》丁傳靖編,收人物400多,輯自500多種著作原文,但引文常有誤。
《兩宋農民戰爭史料匯編》何竹淇編,從380多部著作中,以事件分別輯錄原文,大體齊備,間有考訂。
《宋遼金畫家史料》陳高華編,收錄宋遼金畫家87人(內遼3人、金人)(清厲鶚《南宋院畫錄》所錄畫家,大部分未收入本書),以人分編輯錄史料。
《宋代吐蕃史料集》湯開建、劉建麗輯校,除《宋史》外,輯錄各種史籍、文集、筆記、方誌的史料。
第四節西夏史料西夏有專設的史官與修史機構。據夏仁宗時製定的西夏法典《天盛改舊新定律令》第十章《司次行文門》規定,夏國“史院”位列三品(中品)。仁宗時擔任蕃漢教授的大臣斡道衝,世代掌國史2。天盛十三年(),設立翰林學士院,任命焦景顏、王僉等為學士,修撰李氏實錄。
西夏所修實錄、國史都沒有流傳下來。史載西夏獻宗時,南院宣徽使羅世昌“知國且亡,譜夏國世次二十卷藏之”3,未見傳世。西夏末耶律楚材隨成吉思汗入西夏後,收其“遺書”,其中當有西夏的實錄、國史等史籍。據明人姚士粦《見隻編》記載“蘭溪魏某,客華州王槐野祭酒家,見架上有‘夏國書’,凡閱三旬始遍。”又清人錢謙益《牧齋有學集·黃氏千頃齋藏書記》雲“慶陽李司寇家有西夏實錄,其子孔度屢見許而不可得。”近人柯劭忞為戴錫章《西夏紀》所作序中有“猶憶光緒辛巳(88),予與福山王文敏公(懿榮)俱客成都。文敏言有得西夏國史數冊者,皆梵字也。屬文敏購之,其人秘為鴻寶,不肯售。”據以上記載,西夏的史籍是逐漸散失亡佚的。
佚失的宋人所著西夏史籍,據今所知有孫巽《夏國樞要》2卷,記西夏“兵屯會要,土地肥磽,井泉湧涸,穀粟窖藏,酋豪姓氏,名位司存,與夫城池之完缺,風俗之所尚”。元修《宋史·夏國傳》所述帝王諡號、廟號、陵名等,都采自此書。劉溫潤曾任鄜延都監,駐守延州(今陝西延安),著有《西夏須知》卷,記載西夏境內雜事,凡5條目2。這兩部書大約在清中葉時尚存殘本3。此外,宋元人著作的西夏史書尚有存目而無撰者姓名的,有《西夏雜記》4、《西夏事實》、《西夏事宜人著作中的西夏史料由於現存的西夏史料極少,今日研究西夏曆史,主要依靠宋人所編的史書中與西夏史事有關的著作。此類著作很多。記載西夏史料最為豐富的,如宋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後人編輯的西夏史書多取材於此,如果將其中有關的西夏史事摘錄成編,也是一部內容豐富的西夏編年史。其次,清徐鬆輯《宋會要輯稿》,是現存宋代史料最重要的一種,特別是其中《兵》、《方域》、《蕃夷》等門類,保存了豐富的西夏史料。托名曾鞏撰的《隆平集》、王稱《東都事略》,都是宋人著作為夏國作傳者,采擷史料較早,且“信而黃振華《評蘇聯近三十年的西夏學研究》,《社會科學戰線》987年第2期。原件現藏俄羅斯聖彼得堡。
2虞集《道園學古錄》卷4《西夏相斡公畫像讚》。
3《金史》卷34《西夏傳讚》;吳廣成《西夏書事》卷42。
晁公武《郡齋讀書誌·後誌》卷。
2晁公武《郡齋讀書誌》卷2下,參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
3《西夏書事》,周鬱濱序。
4尤袤《遂初堂書目》。
5袁桷《清容居士集》卷4。
有征”,前者多記載西夏習俗和製度,後者專述西夏立國前後至北宋末與宋朝有關的史事。此外,大量的宋人文集、筆記小說中都有不少的西夏史料,尤其是那些出任過西北邊疆或參與處理西夏問題的大臣的文集、筆記,時有珍貴記述,如範仲淹《範文正公集》、張方平《樂全集》、餘靖《武溪集》、司馬光《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筆記如沈括《夢溪筆談》、司馬光《涑水紀聞》、魏泰《東軒筆錄》、陳師道《後山談叢》、田況《儒林公議》、曾布《曾公遺錄》等。類書如江少虞《宋朝事實類苑》,政書有彭百川《太平治績統類》及宋人編的《宋大詔令集》等,都含有各種不同的西夏史料。西夏與遼、金並存,關係密切,遼、金的史籍如《契丹國誌》、《大金國誌》、《歸潛誌》、《閑閑老人滏水文集》,都有涉及西夏史事的記載。
宋、遼、金三史及其他史書、文集中的西夏史料元代脫脫主持修撰宋、遼、金三史,各有《夏國傳》或《西夏記》、《西夏傳》,是與本朝有關的比較集中、比較係統的西夏史事記載。“三史”雖然修於元末,但它主要取材於宋、遼、金三朝的國史、實錄、日曆及當代著作,這些史籍現在幾乎全部失傳,因此“三史”保存的資料有相當重要的史料價值。“三史”中以《宋史·夏國傳》最為詳細,內容也較豐富。《遼史·西夏外記》最為簡略,內容基本是本紀中有關西夏史事的摘錄。《金史·西夏傳》主要依據金代曆朝實錄。此外,“三史”的本紀、誌、表、列傳中也包含有相關的西夏史事。
西夏建國前的黨項族,早在唐末已建立地方割據政權。黨項族的興起與建國前的曆史,主要見於新、舊《唐書》,新、舊《五代史》的《黨項傳》,《五代會要》的《黨項羌傳》及《冊府元龜》、《資治通鑒》等史籍中。西夏滅亡後,元代西夏人(唐兀氏)的活動主要見於《元史》及大量的元人文集與有關著作中。
漢文史書中的西夏史料,一般說來都是從本朝角度出發,記錄與西夏發生關係的史事,不外是和平時期的朝聘、交往和衝突時期的仇殺、戰爭。對西夏的政治製度、社會階級結構、生產力水平等方麵,記載很少,或語焉不詳,這是利用漢文史籍中西夏史料時感到的最大不足。
西夏文史料西夏在元昊建國前夕創製了西夏文字,漢文史書稱為“蕃書”。西夏文創製後,元昊“尊為國字,凡國中藝文誥牒盡易蕃書”2。西夏文文獻流傳下來的為數不少。908年至909年,沙俄軍官柯茲洛夫在黑水城遺址(今內蒙古額濟納旗)發現的西夏文書,其中有官私文書、法律文獻、語文著作、《東都事略》洪邁序。
除《元史》外,較重要者如《蒙古秘史》,柯劭忞《新元史》,屠寄《蒙兀兒史記》,邵遠平《元史類編》,蘇天爵《國朝名臣事略》,虞集《道園學古錄》,餘闕《青陽文集》等著作和文集。2《西夏書事》卷2。又《續資治通鑒長編》卷9,景祐三年十二月辛未“趙元昊自製蕃書十二卷,字畫繁冗,屈曲類符籙,教國人紀事悉用蕃書。”
文學作品、曆史、醫卜、佛經以及譯自漢文或編譯成書的漢籍譯著3,這些都是第一手的西夏史料。
政治、法律史料法律著作有六七種,其中《天盛改舊新定律令》共20章,是西夏仁宗天盛年間(49—9)製定的法典,它規定了西夏封建社會鼎盛時期國家政治機構及國家各階層所應遵循的準則。西夏神宗光定年間(2—222)還製定了《新法》和《豬年新法》。軍事法典有夏崇宗貞觀年間(0—3)製定的《貞觀玉鏡統》。職官製度的記載,有一份《西夏官階封號表》,列舉西夏官階七品,以及皇後、公主、嬪妃、諸王、國師、文武大臣的封號2。這些都提供了研究西夏國家機構和職官製度的重要資料。社會經濟史料《天盛改舊新定律令》第十章《司次行文門》中列有國家設立的管理手工業生產的機構司、院有七八種以上。
西夏文韻書《文海》,字典《蕃漢合時掌中珠》、《要集》,詞書《聖立義海》、《義同一類》3,記載西夏時期的各類詞語,反映了當時的生產與生活,都可當作史料來利用。西夏文書《瓜州審判記錄》4、《天盛二十二年賣地文契》5等,都從不同角度反映了西夏的社會經濟製度。
文化典籍西夏文獻中屬於文化方麵的典籍最為豐富。字(詞)典中除上列幾種外,還有《音同》、《五聲切韻》,分類詞語《三才雜字》,曆史著作《太祖繼遷文》,詩文集《三世屬明言文集》、《賢智集》,詩歌《新集金碎掌直文》,故事《新集慈孝記》,格言集《聖立義海》,諺語集《新集錦合辭》等。還有宗教咒語《魔斷要語》,法術圖《謹■》以及曆書、樂器圖等。
西夏時期曾從漢文或藏文翻譯佛教經典,現存的西夏文佛經十分豐富。
佛經中譯經圖及其序跋如實地描繪了西夏譯經的場景、組織、規模;列舉了譯經的時代,譯、校者及譯經緣起2,是研究西夏佛教史的重要資料。
3戈爾芭切娃、克恰諾夫編《西夏文寫本和刊本》,莫斯科東方文獻出版社93年版。漢譯文見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曆史室資料組《民族史譯文集》第3輯,以下簡稱《西夏文寫本和刊本》。黃振華《評蘇聯近三十年的西夏學研究》。
2《西夏文寫本和刊本》。
3史金波、白濱、黃振華著《文海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983年版;
骨勒茂才編《蕃漢合時掌中珠》,載《嘉草軒叢刊》;又見《西夏文寫本和刊本》。
4《北平圖書館館刊》第4卷第3號,930年版。
5黃振華《西夏天盛二十二年賣地文契考釋》,載《西夏史論文集》,寧夏人民出版社984年版。《西夏文寫本和刊本》。
2史金波《西夏譯經圖解》,《西夏文lt過去莊嚴劫千佛名經gt發願文譯證》,載《西夏史論文集》,寧夏人民出版社984年版。
第五節金代史料金朝重視文化的發展,崇尚文治,“典章法度幾及漢、唐”3。金仿遼、宋設官修史涅槃帖吧,由記注院掌修起居注,秘書監屬下的著作局掌修日曆,國史院掌修實錄和國史。《金史》卷3《衛紹王紀·讚》載,元初王鶚奉詔修金史時,采摭楊雲翼《日錄》40條、陳老《日錄》30條。日錄當如唐、宋宰相的時政記或與日曆相類4。實錄有《先朝實錄》3卷,記始祖以下十帝事跡。從太祖至宣宗(包括睿宗、顯宗)均有實錄,隻缺衛紹王,但有《衛王事跡》而無實錄,哀宗實錄亦缺,金代實錄早已亡佚。
至今保存下來的最基本的金代史料是《金史》、《大金國誌》。
此外尚有金、宋、元人的著述。金代文人輩出,著述亦豐,惜多已失傳。元時劉因《金太子允恭墨竹》詩“百年圖籍有蕭相,一代英雄惟蔡公。策書紛紛少顏色,空山夜哭遺山翁。”所幸有元好問、劉祁、王鶚諸士為存金朝史事,作出了不朽的貢獻。
《金史》、《大金國誌》《金史》元脫脫奉敕撰。全書35卷,本紀9卷,誌39卷,表4卷,列傳73卷,近百萬字,是全麵記載金朝興亡的一部史書。
在元脫脫修《金史》前,致力於寫金朝史的有二人,一是金元之際的家元好問,晚年以“國亡史作,己所當任”2,欲據實錄撰寫金史。《靜修先生文集》卷5記載“汴亡,張蔡公以金實錄歸,遺山嚐就公謄錄。”但因樂夔所阻,以實錄為基礎撰寫金史的計劃未能實現。於是“乃構亭於家,著述其上,因名曰‘野史’。凡金源君臣遺言往行,采摭所聞,有所得輒以寸紙細字為記錄,至百餘萬言”3。著有《遺山文集》、《中州集》、《壬辰雜編》、《續夷堅誌》。其著述多為纂修金史所本。二是王鶚,金實錄在金南京(今河南開封)失陷時,張柔“於金帛一無所取,獨入史館取金實錄並秘府圖書”4。於元中統二年(2)將實錄獻上,王鶚向元世祖忽必烈建議,命國史院修遼、金二史。王鶚為修金史,搜集和采訪史事,得故金部令史竇祥所憶舊事20餘條,司天提點張正之寫災異條,張承旨家手本載舊事5條,金禮部尚書楊雲翼《日錄》40條,陳老《日錄》3好問《壬辰雜編》亦於此時搜得,並藏在史館。王鶚的金史編寫目錄至今保存在王惲《玉堂嘉話》中。王鶚《金史》成為後來修金史的底本。
元滅金後,於中統二年因王鶚奏請,而修遼、金二史,至元十六年(279)滅宋,又命修遼、宋、金三史,但由於正統之爭,體例不能確定而中止。到3《金史》卷2《元好問傳》。
4金毓黻《中國史學史》,商務印書館957年版,第08頁。
劉因《靜修先生文集》卷5。
23《金史》卷2《元好問傳》。
4《元史》卷47《張柔傳》。
5《金史》卷3《衛紹王紀·讚》。
順帝至正三年(343),方定“三國各與正統,各係其年號”,命丞相脫脫為都總裁官,主持修史,次年十一月《金史》成。時脫脫已罷相,由丞相阿魯圖繼任為都總裁,並上《進金史表》。
《金史》所據資料較為豐富,既有實錄、國史,複有王鶚的《金史》為底本,元好問、劉祁生前即有意識搶救史料和著述,均為金史的編寫奠定良好的基礎。《金史》在三史中,一直評價很高,趙翼《廿二史劄記》卷27稱“金史敘事最詳核,文筆亦極老潔,迥出宋、元二史之上。說者謂多取劉祁《歸潛誌》、元好問《壬辰雜編》以成書,故稱良史。”
《金史》體例多仿《新唐書》,其創例處是在“本紀”之前列“世紀”,“本紀”之後複有“世紀補”。“世紀”是仿《魏書》之《帝紀序》而創例。《金史》創立《交聘表》,是金與宋、西夏、高麗使臣交往的記載。《金史》於西京路列部族節度使八、詳穩九處、群牧十二,打破了隻以府州縣為地理內容的傳統觀點。《金史》雖稱最善,但亦存在許多缺點,清人亦多有論列。《大金國誌》是僅次於《金史》的一部較為完整的金朝史。全書40卷,紀2卷,開國功臣傳卷,文學翰苑傳2卷,雜錄3卷,雜載製度7卷,許亢宗奉使行程錄卷。托名宇文懋昭撰,載有宋理宗端平元年(234)進書表一通。元蘇天爵曾提及此書,其成書時間應不晚於元中期。《大金國誌》不是以金實錄、國史為資料的主要來源,而是以抄撮宋、元人請記載,間以野聞俚說而成書。此書雖多有錯誤,但保存了部分難以得到的史料,且大部分記載可與他書相互印證或補他書之不足。因此,《大金國誌》仍不失為研究金朝史的基本史料。
《大金吊伐錄》、《大金集禮》金人(包括由金入元的人)撰述,有佚撰者姓名的《大金吊伐錄》,是一部難得的有關金宋關係的文書資料匯編。此書是薈萃朝廷案籍編纂而成,起金太祖天輔七年(23)金宋交割燕雲,迄金太宗天會五年(27)立劉豫,宋高宗南渡。收錄金宋往來國書、誓詔、冊表、謝表、文狀、指揮、牒檄等篇。其中49篇見於《三朝北盟會編》,詳略互異,足資校用,而此書所錄都是原文,作為研究金史的資料,更是可貴。
《大金集禮》40卷,金章宗明昌六年(95)禮部尚書張■等進,是我國古代被保存下來的禮誌的重要文獻之一。《金史》卷28《禮誌》“故書之存,僅《集禮》若幹卷,其藏史館者又殘缺弗完,故掇其郊社宗廟諸神祀、朝覲會同等儀而為書,若夫凶禮則略焉。”此《集禮》若幹卷,即張■之《大金集禮》。是書依尊號、冊諡、祠祀、朝會、燕饗、儀仗、輿服等門類編次而成,為元修金史的《禮誌》、《儀衛誌》、《輿服誌》等所本。此書可據以補訂金史諸誌,是金朝掌故的總匯。
金人文集、史書詩文集、誌、遺事保存至今的,有王寂《拙軒集》卷,趙秉文《閑閑老人滏水文集》20卷,王若虛《滹南遺老集》45卷,王庭筠《黃華集》8卷,權衡《庚申外史》。
蔡鬆年《明秀集》3卷,段克己、段成己《二妙集》8卷,元好問《遺山先生文集》40卷、《中州集》0卷,李俊民《莊靖集》0卷,耶律楚材《湛然居士集》4卷。誌有王寂《鴨江行部誌》、《遼東行部誌》,劉祁《歸潛誌》4卷,元好問《續夷堅誌》4卷。遺事有王鶚《汝南遺事》。其中有的是由金入元之人,有的非寫於金時,但多記有金事或多存金時某一方麵的史事,是研究金史所必備的。
宋人著作中的金朝史料宋人撰述,涉及金事者頗多。主要有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此書是載金代女真、社會、金宋關係以存錄金代史事最為豐富的一部史書,其資料多為他書所不載。熊克《中興小紀》、李心傳《建炎以來係年要錄》所載金朝史事亦不少,亦足資參用。宋人使金所寫的書有許亢宗《宣和乙巳奉使金國行程錄》、洪皓《鬆漠紀聞》正續各卷、樓鑰《北行日錄》2卷、範成大《攬轡錄》卷、周煇《北轅錄》卷。諸書有關金代女真、金朝雜事、史地、社會經濟、政治、文化都有記載,是對金史研究有重要價值的資料。在宋人的文集、筆記中亦多有關於金朝史事的記載,如洪皓的《鄱陽集》、洪邁的《容齋隨筆》、周密的《齊東野語》、嶽珂的《桯史》等等,不勝枚舉。元人著作中的金朝史料元繼金、南宋之後而統一全國,元初多承金製,而金人入元及金源文物保留於元者頗多,因此在元人撰述中有不少關於金代史事的記載,散見於各書之中。文集方麵有王惲《秋澗先生大全集》,其中不少碑、記涉及金代史事,特別是金末戰亂的情況,文集最後的《玉堂嘉話》,是研究金朝文獻及史事的重要資料。在耶律鑄《雙溪醉隱集》中,有些軼事和宮室製度為《金史》所不及。郝經《陵川集》,其中碑、記、序及詩,亦有不少涉及金代史事。胡祗遹《紫山大全集》、劉因《靜修文集》、魏初《青崖集》、蘇天爵《滋溪文稿》、虞集《道園學古錄》、姚燧《牧庵集》、許有壬《至正集》等,均是研究金史所必須參用的。陶宗儀《輟耕錄》亦有關於金朝的記事。從《元典章》中可以探求金《泰和律》的逸文。
第二章考古資料第一節城址與界壕五代、遼、宋、夏、金時期的城市經濟有了很大發展,各類城市星羅棋布,城市布局也與唐代有很大的不同。封閉式的坊市首次被開放式的街巷所取代,是中國城市發展史上的一次巨大的變革,標誌著中國封建社會進入了後期階段。以宮城為中心的重城式的布局,是皇權至上思想在都城規劃中的反映。工商業的進一步發展,對地方城市的發展及其規劃起了促進作用。至於遼金兩朝前後期都城布局的變化,則反映了契丹和女真族接受漢文化的過程。
都城開封後梁、後晉、後漢、後周、北宋都城開封城遺址位於今河南開封市。由於黃河泛濫,故城已深埋地下,使考古工作十分困難。初步探明整個外城的輪廓和部分城門,並進行了部分解剖試掘。故城為三套城牆,東西略短,南北稍長,平麵形狀為不十分方正的矩形。
中心為皇城,即宮殿所在地,原為唐宣武節度使衙,後梁建為宮城,北宋初擴建,形製略作東西短、南北長的長方形,周長約2500米。皇城為磚砌城牆,四麵開門,其中南牆開3門。這與宮城居中的布局有關,與唐長安城不同。這種方式也影響了金中都及元大都的規劃。南麵正門宣德門是城市中軸線的悠悠。考古勘探已發現南牆的兩處門址。
第二重為裏城,主要用作商業和居民區,也是官署、寺觀等的集中區。
原唐汴州城,後梁建都,升為開封府。遺址相當於今開封市區,形製略呈正方形,周長約25華裏。文獻載有2門,每壁各有3門,城門的舊名表示它聯係的地區,如宋門通宋州(商丘)、曹門通曹州、鄭門通鄭州。這也說明當時城市與周圍地區在交通及經濟上的聯係較密切。各城門皆有甕城,通禦路的4個門,有門3重,各城門正對,其他城門有門4重,各門不正對。現有各城門位置與文獻記載的相對位置基本上相同。
《宋人軼事匯編》丁傳靖編,收人物400多,輯自500多種著作原文,但引文常有誤。
《兩宋農民戰爭史料匯編》何竹淇編,從380多部著作中,以事件分別輯錄原文,大體齊備,間有考訂。
《宋遼金畫家史料》陳高華編,收錄宋遼金畫家87人(內遼3人、金人)(清厲鶚《南宋院畫錄》所錄畫家,大部分未收入本書),以人分編輯錄史料。
《宋代吐蕃史料集》湯開建、劉建麗輯校,除《宋史》外,輯錄各種史籍、文集、筆記、方誌的史料。
第四節西夏史料西夏有專設的史官與修史機構。據夏仁宗時製定的西夏法典《天盛改舊新定律令》第十章《司次行文門》規定,夏國“史院”位列三品(中品)。仁宗時擔任蕃漢教授的大臣斡道衝,世代掌國史2。天盛十三年(),設立翰林學士院,任命焦景顏、王僉等為學士,修撰李氏實錄。
西夏所修實錄、國史都沒有流傳下來。史載西夏獻宗時,南院宣徽使羅世昌“知國且亡,譜夏國世次二十卷藏之”3,未見傳世。西夏末耶律楚材隨成吉思汗入西夏後,收其“遺書”,其中當有西夏的實錄、國史等史籍。據明人姚士粦《見隻編》記載“蘭溪魏某,客華州王槐野祭酒家,見架上有‘夏國書’,凡閱三旬始遍。”又清人錢謙益《牧齋有學集·黃氏千頃齋藏書記》雲“慶陽李司寇家有西夏實錄,其子孔度屢見許而不可得。”近人柯劭忞為戴錫章《西夏紀》所作序中有“猶憶光緒辛巳(88),予與福山王文敏公(懿榮)俱客成都。文敏言有得西夏國史數冊者,皆梵字也。屬文敏購之,其人秘為鴻寶,不肯售。”據以上記載,西夏的史籍是逐漸散失亡佚的。
佚失的宋人所著西夏史籍,據今所知有孫巽《夏國樞要》2卷,記西夏“兵屯會要,土地肥磽,井泉湧涸,穀粟窖藏,酋豪姓氏,名位司存,與夫城池之完缺,風俗之所尚”。元修《宋史·夏國傳》所述帝王諡號、廟號、陵名等,都采自此書。劉溫潤曾任鄜延都監,駐守延州(今陝西延安),著有《西夏須知》卷,記載西夏境內雜事,凡5條目2。這兩部書大約在清中葉時尚存殘本3。此外,宋元人著作的西夏史書尚有存目而無撰者姓名的,有《西夏雜記》4、《西夏事實》、《西夏事宜人著作中的西夏史料由於現存的西夏史料極少,今日研究西夏曆史,主要依靠宋人所編的史書中與西夏史事有關的著作。此類著作很多。記載西夏史料最為豐富的,如宋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後人編輯的西夏史書多取材於此,如果將其中有關的西夏史事摘錄成編,也是一部內容豐富的西夏編年史。其次,清徐鬆輯《宋會要輯稿》,是現存宋代史料最重要的一種,特別是其中《兵》、《方域》、《蕃夷》等門類,保存了豐富的西夏史料。托名曾鞏撰的《隆平集》、王稱《東都事略》,都是宋人著作為夏國作傳者,采擷史料較早,且“信而黃振華《評蘇聯近三十年的西夏學研究》,《社會科學戰線》987年第2期。原件現藏俄羅斯聖彼得堡。
2虞集《道園學古錄》卷4《西夏相斡公畫像讚》。
3《金史》卷34《西夏傳讚》;吳廣成《西夏書事》卷42。
晁公武《郡齋讀書誌·後誌》卷。
2晁公武《郡齋讀書誌》卷2下,參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
3《西夏書事》,周鬱濱序。
4尤袤《遂初堂書目》。
5袁桷《清容居士集》卷4。
有征”,前者多記載西夏習俗和製度,後者專述西夏立國前後至北宋末與宋朝有關的史事。此外,大量的宋人文集、筆記小說中都有不少的西夏史料,尤其是那些出任過西北邊疆或參與處理西夏問題的大臣的文集、筆記,時有珍貴記述,如範仲淹《範文正公集》、張方平《樂全集》、餘靖《武溪集》、司馬光《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筆記如沈括《夢溪筆談》、司馬光《涑水紀聞》、魏泰《東軒筆錄》、陳師道《後山談叢》、田況《儒林公議》、曾布《曾公遺錄》等。類書如江少虞《宋朝事實類苑》,政書有彭百川《太平治績統類》及宋人編的《宋大詔令集》等,都含有各種不同的西夏史料。西夏與遼、金並存,關係密切,遼、金的史籍如《契丹國誌》、《大金國誌》、《歸潛誌》、《閑閑老人滏水文集》,都有涉及西夏史事的記載。
宋、遼、金三史及其他史書、文集中的西夏史料元代脫脫主持修撰宋、遼、金三史,各有《夏國傳》或《西夏記》、《西夏傳》,是與本朝有關的比較集中、比較係統的西夏史事記載。“三史”雖然修於元末,但它主要取材於宋、遼、金三朝的國史、實錄、日曆及當代著作,這些史籍現在幾乎全部失傳,因此“三史”保存的資料有相當重要的史料價值。“三史”中以《宋史·夏國傳》最為詳細,內容也較豐富。《遼史·西夏外記》最為簡略,內容基本是本紀中有關西夏史事的摘錄。《金史·西夏傳》主要依據金代曆朝實錄。此外,“三史”的本紀、誌、表、列傳中也包含有相關的西夏史事。
西夏建國前的黨項族,早在唐末已建立地方割據政權。黨項族的興起與建國前的曆史,主要見於新、舊《唐書》,新、舊《五代史》的《黨項傳》,《五代會要》的《黨項羌傳》及《冊府元龜》、《資治通鑒》等史籍中。西夏滅亡後,元代西夏人(唐兀氏)的活動主要見於《元史》及大量的元人文集與有關著作中。
漢文史書中的西夏史料,一般說來都是從本朝角度出發,記錄與西夏發生關係的史事,不外是和平時期的朝聘、交往和衝突時期的仇殺、戰爭。對西夏的政治製度、社會階級結構、生產力水平等方麵,記載很少,或語焉不詳,這是利用漢文史籍中西夏史料時感到的最大不足。
西夏文史料西夏在元昊建國前夕創製了西夏文字,漢文史書稱為“蕃書”。西夏文創製後,元昊“尊為國字,凡國中藝文誥牒盡易蕃書”2。西夏文文獻流傳下來的為數不少。908年至909年,沙俄軍官柯茲洛夫在黑水城遺址(今內蒙古額濟納旗)發現的西夏文書,其中有官私文書、法律文獻、語文著作、《東都事略》洪邁序。
除《元史》外,較重要者如《蒙古秘史》,柯劭忞《新元史》,屠寄《蒙兀兒史記》,邵遠平《元史類編》,蘇天爵《國朝名臣事略》,虞集《道園學古錄》,餘闕《青陽文集》等著作和文集。2《西夏書事》卷2。又《續資治通鑒長編》卷9,景祐三年十二月辛未“趙元昊自製蕃書十二卷,字畫繁冗,屈曲類符籙,教國人紀事悉用蕃書。”
文學作品、曆史、醫卜、佛經以及譯自漢文或編譯成書的漢籍譯著3,這些都是第一手的西夏史料。
政治、法律史料法律著作有六七種,其中《天盛改舊新定律令》共20章,是西夏仁宗天盛年間(49—9)製定的法典,它規定了西夏封建社會鼎盛時期國家政治機構及國家各階層所應遵循的準則。西夏神宗光定年間(2—222)還製定了《新法》和《豬年新法》。軍事法典有夏崇宗貞觀年間(0—3)製定的《貞觀玉鏡統》。職官製度的記載,有一份《西夏官階封號表》,列舉西夏官階七品,以及皇後、公主、嬪妃、諸王、國師、文武大臣的封號2。這些都提供了研究西夏國家機構和職官製度的重要資料。社會經濟史料《天盛改舊新定律令》第十章《司次行文門》中列有國家設立的管理手工業生產的機構司、院有七八種以上。
西夏文韻書《文海》,字典《蕃漢合時掌中珠》、《要集》,詞書《聖立義海》、《義同一類》3,記載西夏時期的各類詞語,反映了當時的生產與生活,都可當作史料來利用。西夏文書《瓜州審判記錄》4、《天盛二十二年賣地文契》5等,都從不同角度反映了西夏的社會經濟製度。
文化典籍西夏文獻中屬於文化方麵的典籍最為豐富。字(詞)典中除上列幾種外,還有《音同》、《五聲切韻》,分類詞語《三才雜字》,曆史著作《太祖繼遷文》,詩文集《三世屬明言文集》、《賢智集》,詩歌《新集金碎掌直文》,故事《新集慈孝記》,格言集《聖立義海》,諺語集《新集錦合辭》等。還有宗教咒語《魔斷要語》,法術圖《謹■》以及曆書、樂器圖等。
西夏時期曾從漢文或藏文翻譯佛教經典,現存的西夏文佛經十分豐富。
佛經中譯經圖及其序跋如實地描繪了西夏譯經的場景、組織、規模;列舉了譯經的時代,譯、校者及譯經緣起2,是研究西夏佛教史的重要資料。
3戈爾芭切娃、克恰諾夫編《西夏文寫本和刊本》,莫斯科東方文獻出版社93年版。漢譯文見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曆史室資料組《民族史譯文集》第3輯,以下簡稱《西夏文寫本和刊本》。黃振華《評蘇聯近三十年的西夏學研究》。
2《西夏文寫本和刊本》。
3史金波、白濱、黃振華著《文海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983年版;
骨勒茂才編《蕃漢合時掌中珠》,載《嘉草軒叢刊》;又見《西夏文寫本和刊本》。
4《北平圖書館館刊》第4卷第3號,930年版。
5黃振華《西夏天盛二十二年賣地文契考釋》,載《西夏史論文集》,寧夏人民出版社984年版。《西夏文寫本和刊本》。
2史金波《西夏譯經圖解》,《西夏文lt過去莊嚴劫千佛名經gt發願文譯證》,載《西夏史論文集》,寧夏人民出版社984年版。
第五節金代史料金朝重視文化的發展,崇尚文治,“典章法度幾及漢、唐”3。金仿遼、宋設官修史涅槃帖吧,由記注院掌修起居注,秘書監屬下的著作局掌修日曆,國史院掌修實錄和國史。《金史》卷3《衛紹王紀·讚》載,元初王鶚奉詔修金史時,采摭楊雲翼《日錄》40條、陳老《日錄》30條。日錄當如唐、宋宰相的時政記或與日曆相類4。實錄有《先朝實錄》3卷,記始祖以下十帝事跡。從太祖至宣宗(包括睿宗、顯宗)均有實錄,隻缺衛紹王,但有《衛王事跡》而無實錄,哀宗實錄亦缺,金代實錄早已亡佚。
至今保存下來的最基本的金代史料是《金史》、《大金國誌》。
此外尚有金、宋、元人的著述。金代文人輩出,著述亦豐,惜多已失傳。元時劉因《金太子允恭墨竹》詩“百年圖籍有蕭相,一代英雄惟蔡公。策書紛紛少顏色,空山夜哭遺山翁。”所幸有元好問、劉祁、王鶚諸士為存金朝史事,作出了不朽的貢獻。
《金史》、《大金國誌》《金史》元脫脫奉敕撰。全書35卷,本紀9卷,誌39卷,表4卷,列傳73卷,近百萬字,是全麵記載金朝興亡的一部史書。
在元脫脫修《金史》前,致力於寫金朝史的有二人,一是金元之際的家元好問,晚年以“國亡史作,己所當任”2,欲據實錄撰寫金史。《靜修先生文集》卷5記載“汴亡,張蔡公以金實錄歸,遺山嚐就公謄錄。”但因樂夔所阻,以實錄為基礎撰寫金史的計劃未能實現。於是“乃構亭於家,著述其上,因名曰‘野史’。凡金源君臣遺言往行,采摭所聞,有所得輒以寸紙細字為記錄,至百餘萬言”3。著有《遺山文集》、《中州集》、《壬辰雜編》、《續夷堅誌》。其著述多為纂修金史所本。二是王鶚,金實錄在金南京(今河南開封)失陷時,張柔“於金帛一無所取,獨入史館取金實錄並秘府圖書”4。於元中統二年(2)將實錄獻上,王鶚向元世祖忽必烈建議,命國史院修遼、金二史。王鶚為修金史,搜集和采訪史事,得故金部令史竇祥所憶舊事20餘條,司天提點張正之寫災異條,張承旨家手本載舊事5條,金禮部尚書楊雲翼《日錄》40條,陳老《日錄》3好問《壬辰雜編》亦於此時搜得,並藏在史館。王鶚的金史編寫目錄至今保存在王惲《玉堂嘉話》中。王鶚《金史》成為後來修金史的底本。
元滅金後,於中統二年因王鶚奏請,而修遼、金二史,至元十六年(279)滅宋,又命修遼、宋、金三史,但由於正統之爭,體例不能確定而中止。到3《金史》卷2《元好問傳》。
4金毓黻《中國史學史》,商務印書館957年版,第08頁。
劉因《靜修先生文集》卷5。
23《金史》卷2《元好問傳》。
4《元史》卷47《張柔傳》。
5《金史》卷3《衛紹王紀·讚》。
順帝至正三年(343),方定“三國各與正統,各係其年號”,命丞相脫脫為都總裁官,主持修史,次年十一月《金史》成。時脫脫已罷相,由丞相阿魯圖繼任為都總裁,並上《進金史表》。
《金史》所據資料較為豐富,既有實錄、國史,複有王鶚的《金史》為底本,元好問、劉祁生前即有意識搶救史料和著述,均為金史的編寫奠定良好的基礎。《金史》在三史中,一直評價很高,趙翼《廿二史劄記》卷27稱“金史敘事最詳核,文筆亦極老潔,迥出宋、元二史之上。說者謂多取劉祁《歸潛誌》、元好問《壬辰雜編》以成書,故稱良史。”
《金史》體例多仿《新唐書》,其創例處是在“本紀”之前列“世紀”,“本紀”之後複有“世紀補”。“世紀”是仿《魏書》之《帝紀序》而創例。《金史》創立《交聘表》,是金與宋、西夏、高麗使臣交往的記載。《金史》於西京路列部族節度使八、詳穩九處、群牧十二,打破了隻以府州縣為地理內容的傳統觀點。《金史》雖稱最善,但亦存在許多缺點,清人亦多有論列。《大金國誌》是僅次於《金史》的一部較為完整的金朝史。全書40卷,紀2卷,開國功臣傳卷,文學翰苑傳2卷,雜錄3卷,雜載製度7卷,許亢宗奉使行程錄卷。托名宇文懋昭撰,載有宋理宗端平元年(234)進書表一通。元蘇天爵曾提及此書,其成書時間應不晚於元中期。《大金國誌》不是以金實錄、國史為資料的主要來源,而是以抄撮宋、元人請記載,間以野聞俚說而成書。此書雖多有錯誤,但保存了部分難以得到的史料,且大部分記載可與他書相互印證或補他書之不足。因此,《大金國誌》仍不失為研究金朝史的基本史料。
《大金吊伐錄》、《大金集禮》金人(包括由金入元的人)撰述,有佚撰者姓名的《大金吊伐錄》,是一部難得的有關金宋關係的文書資料匯編。此書是薈萃朝廷案籍編纂而成,起金太祖天輔七年(23)金宋交割燕雲,迄金太宗天會五年(27)立劉豫,宋高宗南渡。收錄金宋往來國書、誓詔、冊表、謝表、文狀、指揮、牒檄等篇。其中49篇見於《三朝北盟會編》,詳略互異,足資校用,而此書所錄都是原文,作為研究金史的資料,更是可貴。
《大金集禮》40卷,金章宗明昌六年(95)禮部尚書張■等進,是我國古代被保存下來的禮誌的重要文獻之一。《金史》卷28《禮誌》“故書之存,僅《集禮》若幹卷,其藏史館者又殘缺弗完,故掇其郊社宗廟諸神祀、朝覲會同等儀而為書,若夫凶禮則略焉。”此《集禮》若幹卷,即張■之《大金集禮》。是書依尊號、冊諡、祠祀、朝會、燕饗、儀仗、輿服等門類編次而成,為元修金史的《禮誌》、《儀衛誌》、《輿服誌》等所本。此書可據以補訂金史諸誌,是金朝掌故的總匯。
金人文集、史書詩文集、誌、遺事保存至今的,有王寂《拙軒集》卷,趙秉文《閑閑老人滏水文集》20卷,王若虛《滹南遺老集》45卷,王庭筠《黃華集》8卷,權衡《庚申外史》。
蔡鬆年《明秀集》3卷,段克己、段成己《二妙集》8卷,元好問《遺山先生文集》40卷、《中州集》0卷,李俊民《莊靖集》0卷,耶律楚材《湛然居士集》4卷。誌有王寂《鴨江行部誌》、《遼東行部誌》,劉祁《歸潛誌》4卷,元好問《續夷堅誌》4卷。遺事有王鶚《汝南遺事》。其中有的是由金入元之人,有的非寫於金時,但多記有金事或多存金時某一方麵的史事,是研究金史所必備的。
宋人著作中的金朝史料宋人撰述,涉及金事者頗多。主要有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此書是載金代女真、社會、金宋關係以存錄金代史事最為豐富的一部史書,其資料多為他書所不載。熊克《中興小紀》、李心傳《建炎以來係年要錄》所載金朝史事亦不少,亦足資參用。宋人使金所寫的書有許亢宗《宣和乙巳奉使金國行程錄》、洪皓《鬆漠紀聞》正續各卷、樓鑰《北行日錄》2卷、範成大《攬轡錄》卷、周煇《北轅錄》卷。諸書有關金代女真、金朝雜事、史地、社會經濟、政治、文化都有記載,是對金史研究有重要價值的資料。在宋人的文集、筆記中亦多有關於金朝史事的記載,如洪皓的《鄱陽集》、洪邁的《容齋隨筆》、周密的《齊東野語》、嶽珂的《桯史》等等,不勝枚舉。元人著作中的金朝史料元繼金、南宋之後而統一全國,元初多承金製,而金人入元及金源文物保留於元者頗多,因此在元人撰述中有不少關於金代史事的記載,散見於各書之中。文集方麵有王惲《秋澗先生大全集》,其中不少碑、記涉及金代史事,特別是金末戰亂的情況,文集最後的《玉堂嘉話》,是研究金朝文獻及史事的重要資料。在耶律鑄《雙溪醉隱集》中,有些軼事和宮室製度為《金史》所不及。郝經《陵川集》,其中碑、記、序及詩,亦有不少涉及金代史事。胡祗遹《紫山大全集》、劉因《靜修文集》、魏初《青崖集》、蘇天爵《滋溪文稿》、虞集《道園學古錄》、姚燧《牧庵集》、許有壬《至正集》等,均是研究金史所必須參用的。陶宗儀《輟耕錄》亦有關於金朝的記事。從《元典章》中可以探求金《泰和律》的逸文。
第二章考古資料第一節城址與界壕五代、遼、宋、夏、金時期的城市經濟有了很大發展,各類城市星羅棋布,城市布局也與唐代有很大的不同。封閉式的坊市首次被開放式的街巷所取代,是中國城市發展史上的一次巨大的變革,標誌著中國封建社會進入了後期階段。以宮城為中心的重城式的布局,是皇權至上思想在都城規劃中的反映。工商業的進一步發展,對地方城市的發展及其規劃起了促進作用。至於遼金兩朝前後期都城布局的變化,則反映了契丹和女真族接受漢文化的過程。
都城開封後梁、後晉、後漢、後周、北宋都城開封城遺址位於今河南開封市。由於黃河泛濫,故城已深埋地下,使考古工作十分困難。初步探明整個外城的輪廓和部分城門,並進行了部分解剖試掘。故城為三套城牆,東西略短,南北稍長,平麵形狀為不十分方正的矩形。
中心為皇城,即宮殿所在地,原為唐宣武節度使衙,後梁建為宮城,北宋初擴建,形製略作東西短、南北長的長方形,周長約2500米。皇城為磚砌城牆,四麵開門,其中南牆開3門。這與宮城居中的布局有關,與唐長安城不同。這種方式也影響了金中都及元大都的規劃。南麵正門宣德門是城市中軸線的悠悠。考古勘探已發現南牆的兩處門址。
第二重為裏城,主要用作商業和居民區,也是官署、寺觀等的集中區。
原唐汴州城,後梁建都,升為開封府。遺址相當於今開封市區,形製略呈正方形,周長約25華裏。文獻載有2門,每壁各有3門,城門的舊名表示它聯係的地區,如宋門通宋州(商丘)、曹門通曹州、鄭門通鄭州。這也說明當時城市與周圍地區在交通及經濟上的聯係較密切。各城門皆有甕城,通禦路的4個門,有門3重,各城門正對,其他城門有門4重,各門不正對。現有各城門位置與文獻記載的相對位置基本上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