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光啟二年(88)八月攻下泉州,後降附於福建觀察使陳岩,被任命為泉州刺史。大順二年(89)陳岩病死,部將範暉自任留後。景福二年(893)五月,王潮攻占福州,自稱留後,建州(今建甌)、汀州(今長汀)等相繼歸附。九月,唐任王潮為福建觀察使,乾寧三年(89)九月,唐升福建為威武軍,即任王潮為節度使,軍府設於福州。乾寧四年十二月,王潮病死,弟王審知繼任,天祐元年(904)四月受封為琅琊王。
後梁建立,王審知稱臣,開平三年(909)四月受封為閩王。後唐代梁,王審知亦稱臣。後唐同光三年(925)十二月病死。長子王延翰繼任威武節度使,因未封王,遂於天成元年十月六日(92年月3日)自稱閩國王。十二月,王審知養子王延稟發動兵變,王延翰被殺,其弟王延鈞自稱威武節度留後。後唐任王延鉤為節度使,累封琅琊王、閩王。後唐長興二年(93)四月,王延稟再次發兵進攻福州,兵敗被殺。次年,閩王王延鈞求封為吳越王未成,遂於長興四年(933)正月稱帝,更名鏻,改福州為長樂府作都城,國號閩,建元龍啟,是為惠宗。然以國小力弱,與四鄰友好相處,得以偷安於一隅。閩永和元年(935)十月,王鏻被殺,長子王繼鵬即位,更名昶,是為康宗。王昶猜忌宗室、大將,已殺多人。閩通文四年(939)閏七月,閩內亂,王昶將殺控鶴軍使連重遇而反為所殺,連重遇迎立王昶叔父王延羲。王延羲自稱閩王,更名曦。
王曦於永隆三年(後晉天福六年,94)七月稱大閩皇,十月稱帝,是為景宗。次年,其弟富沙王王延政攻汀州。永隆五年(943)正月,王延政也稱帝於建州,國號大殷,建元天德。閩既常為殷所敗,求和又不成,王曦遂日夜飲酒,進而濫殺將領。
永隆六年(後晉開運元年,944)三月,連重遇、朱文進殺王曦,朱文進自立為閩王,向後晉稱臣。閩國各地紛紛投向殷國,殷軍大舉進攻福州,朱文進向吳越求救。十二月,後晉封朱文進為閩王,但朱文進、連重遇不久即為部屬所殺。天德三年(945)正月,殷天德帝王延政改國號為閩,仍都建州。以福州為南都(一作東都),任命侄王繼昌為南都都督、黃仁諷為鎮遏使鎮守福州。三月,前閩國舊將李仁達勾結黃仁諷殺死王繼昌,隨後立僧卓岩明為帝,五月,又殺卓岩明自稱節度留後,稱臣於南唐。南唐乘閩國內亂之際,出兵攻閩,閩軍屢戰屢敗,八月二十四日(945年0月2日),南唐攻占建州,閩主王延政投降,閩亡。王延政後於南唐保大九年(95)以安化軍節度使、光山王死於饒州(今江西波陽)。
閩亡後,閩地紛紛降唐,李仁達拒絕南唐的入朝之命,南唐因而進攻福州,李仁達即向吳越稱臣求援,吳越兵進入福州抗擊南唐軍,後漢天福十二年(947)三月,吳越兵大敗南唐軍於福州城下。同年十二月,李仁達又想叛吳越再投向南唐時被殺,福州遂為吳越所有。
後晉開運元年(944)三月,朱文進殺閩主自立為閩王後,任命黃紹頗為泉州刺史、程文緯為漳州刺史。十一月,泉州散員指揮使留從效等殺黃紹頗,迎閩宗室王繼勳主持郡事,自任統軍使並歸附於殷國,殷即任王繼勳為泉州刺史、留從效等為泉州都指揮使。留從效,永春(今屬福建)人。閩亡後泉、漳等州歸附南唐,南唐保大四年(94)二月,留從效迫刺史王繼勳離職,自領郡務,南唐即以留從效為泉州刺史。十月,南唐漳州守將內亂,留從效舉兵逐南唐守將,南唐改漳州為南州,任命留從效部將為刺史,泉、南兩州實際為留從效控製。保大七年,留從效兄南州副使留從願毒死刺史而代為刺史,南唐無力幹預,遂任留從效為清源軍(泉州)節度使,割據泉、南兩州,置軍府於泉州,後南唐封留從效為晉江王。
楚、湖南、荊南楚國開創者馬殷,鄢陵(今屬河南)人。唐末為孫儒部將。孫儒南攻揚州(今屬江蘇)楊行密。景福元年(892)六月孫儒兵敗被殺,餘眾推劉建峰為帥,馬殷任先鋒指揮使,西進湖南。乾寧元年(894)五月,襲取潭州(今湖南長沙),劉建峰自稱節度留後。次年四月,唐任劉建峰為武安軍(潭州)節度使,馬殷任馬步軍都指揮使。乾寧三年正月,劉建峰遣馬殷討伐蔣勳於邵州(今邵陽)。四月,劉建峰為親兵所殺,部屬推馬殷為節度留後,九月,唐任馬殷為潭州刺史、判湖南軍府事,馬殷開始割據湖南。
光化元年(898)三月,馬殷升任武安軍節度留後,後又升任節度使。時所屬七州,馬殷僅占潭、邵二州,隨後攻占衡州(今衡陽)、永州(今屬湖南)。二年,攻下道州(今道縣)、連州(今廣東連縣)、郴州(今屬湖南)。三年九月,又攻下桂州(今廣西桂林),宜州(今宜山)、岩州(當在今廣西境內)、柳州、象州(今屬廣西)相繼投降。
後梁建立,馬殷臣附,開平元年(907)四月,受封為楚王。不久,又大敗楊行密部將劉存於瀏陽江(今湖南瀏陽河),攻下嶽州(今嶽陽),吉州(今江西吉安)已於上年歸降。二年五月,攻克朗州(今湖南常德),澧州(今澧縣)、辰州(今沅陵)、敘州(今懷化)又相繼歸降。九月,進攻嶺南,擊敗劉隱,奪得昭州(今廣西平樂)、梧州(今屬廣西)、賀州(今賀縣)、蒙州(今蒙山南)、龔州(今平南)、富州(今昭平)。
開平四年六月,馬殷受任為天策上將軍,開天策府,設左相、右相等官。後唐滅梁,楚臣附於後唐,天成二年六月十七日(927年7月28日)馬殷受封為楚國王,改設左、右丞相等官職,改潭州為長沙府作首府。長興元年(930),馬殷死,子希聲嗣位,以遺命恢複藩鎮地位,任武安、靜江(桂州)等軍節度使,割據如故。三年,馬希聲死,弟希範繼任武安、武平(朗州)節度使,應順元年(934)正月,受封為楚王。後晉、後漢時,楚亦臣附。後漢天福十二年(947)五月,馬希範死,部將假托遺命立希範同母弟希廣權軍府事。七月,後漢封馬希廣為武安軍節度使、楚王。
後漢乾祐元年(948)十二月,賀州、昭州為南漢攻占。二年八月,希廣兄希萼據朗州叛亂,在進攻長沙途中戰敗後又逃回朗州。三年六月,馬希萼再次叛亂,並向南唐稱臣以求援。十二月,馬希萼攻占長沙,楚王馬希廣被殺,馬希萼自立為楚王,後受南唐封為楚王。但他當政後,報複殺戮,軍政紊亂,人心離散。
南唐保大九年(95)九月,楚都指揮使徐威等廢馬希萼,改立其弟馬希崇為節度留後,馬希萼被囚於衡山縣(今屬湖南)。但馬希崇荒**縱酒,人心不附。彭師嵩等又擁立馬希萼為衡山王,與馬希崇對抗。馬希崇害怕部將叛亂,求援於南唐。南唐派邊鎬率軍萬人自袁州(今江西宜春)直奔楚首府長沙。十月十四日(月5日)馬希崇等投降,楚亡。馬希崇、馬希萼等被送往金陵(今江蘇南京)。南唐任馬希萼為楚王、江南西道視察使,鎮洪州(今江西南昌),次年入朝被留,數年後死於金陵。馬希崇被任為永泰軍節度使,鎮舒州(今安徽潛山),但隻閑居於揚州。後周顯德三年(95),後周一度攻占揚州,馬希崇投奔後周,周亡入宋。
楚國全盛時擁有今湖南全省,廣西的東及東北大部,貴州東部邊境及廣東西北一部分。馬殷統治時期,人民得到休養生息。馬殷死後,馬氏內部不斷爭權奪位,戰亂不停,軍政不修,終於滅亡。
湖南割據者王逵、周行逢都是武陵(今湖南常德)人,關係密切,原任楚武平軍(朗州)節度使馬希萼所屬靜江指揮使、副使,在馬希萼攻滅馬希廣的戰爭中任先鋒。馬希萼自立為楚王後,軍政,後周廣順元年(95)三月,王逵、周行逢率部眾千餘人從長沙逃回朗州,並大敗楚追兵於朗州城下,先立馬光惠為節度使。六月,改而擁立劉言為武平軍節度留後,並向南唐、後周稱臣,與楚抗衡。十月,南唐滅楚。二年九月,南唐征召劉言遭拒絕。劉言派王逵、周行逢等率軍連克沅江、益陽、湘陰(今皆屬湖南),直抵潭州城下,南唐守將邊鎬棄城夜逃,王逵入城,自稱武安軍(潭州)節度副使、權知軍府事,南唐湖南守將紛紛逃走,湖南嶺北地區全歸劉言。三年正月,後周任劉言為武平節度使,節製武安、靜江諸軍事,設軍府於朗州。同時任王逵為武安軍節度使、周行逢為武安軍節度行軍司馬。
廣順三年(953)六月,王逵率軍自潭州遠襲朗州,俘劉言,移軍府於潭州,仍臣附於後周。顯德元年(954)五月,王逵又移軍府於朗州,以周行逢知潭州事,以潘叔嗣為嶽州(今嶽陽市)團練使。後周顯德三年(95),王逵奉後周世宗命,率軍攻南唐鄂州(今湖北武漢市武昌),二月,潘叔嗣乘機西襲朗州,王逵還軍追擊,敗死於朗州城外,潘叔嗣隨後又為周行逢所誘殺,湖南遂歸屬周行逢。七月,後周任周行逢為武平節度使,節製武安、靜江諸軍事,設軍府於朗州。周行逢當政以後留心政事,重視吏治,免除雜賦,休兵安民,生產逐步得到恢複。
荊南創立者高季興,原名季昌,後唐時避諱改。硤石(今河南三門峽市東南)人。早年為朱全忠養子朱友讓的養子,改姓朱。唐昭宗末年,曆任星極小說5200親軍指揮使、宋州刺史,天複三年(903)任潁州防禦使,複姓高。天祐三年(90)十月,任荊南軍(江陵,今屬湖北)節度觀察留後,遂據有荊南。
後梁代唐,即任高季昌為荊南節度使。荊南為四戰之地,屬州皆為附近割據勢力侵奪,僅剩江陵一府,也是凋敝殘破,高季昌招集流民,保境興複。後梁乾化二年(92)太祖朱晃被殺後,政事日非,高季昌遂割據江陵,後梁無力過問,次年八月,封高季昌為渤海王。此後高氏曆代割據者均受任為荊南節度使,故高氏政權史稱荊南。
後唐於同光元年(923)十月滅後梁,高季昌避唐諱改名季興,入朝以示臣服,幾乎被莊宗扣留於洛陽,高季興星夜奔回江陵,並修城聚糧以防後唐進攻。二年三月,受封為南平王,荊南因而亦稱南平。
後唐同光三年九月,後唐攻前蜀,以高季興為東南麵行營都招討使,攻取被前蜀占領的夔(今重慶奉節)、忠(今重慶忠縣)、萬(今重慶萬縣)、歸(今湖北興山南歸州鎮)、峽(今宜昌)五州地作為荊南屬地。高季興率水軍溯江西上,但為蜀將張武所敗,寸土未得。前蜀亡後,高季興仍提出上述諸地歸屬荊南,莊宗已同意,但未及下詔而死。天成元年(92)六月,高季興再次提出這一要求,明宗新即位,不得已而同意,但後唐仍任命夔、忠、萬三州官吏。二年三月,高季興要求三州官吏由他任命,並襲取夔州。又奪取後唐沿江而下途經荊南轉送洛陽的(原前蜀的)大量財物,導致後唐出兵進攻荊南。後唐軍雖攻到江陵城下,卻因久雨缺糧,加上疫病流行,隻得於五月退兵。但沿江而下的後唐軍,六月間大敗荊南水軍於江中,三州複歸後唐,荊南隻奪得歸、峽兩州。此前,楚王馬殷派使臣到後唐朝貢後帶回所賜的駿馬、美人等,途經荊南時也為高季興所截留,引起天成三年(吳乾貞二年,928)二月楚軍的進攻,劉郎洑(今石首境內)水戰,荊南大敗,在楚軍進逼江陵時,荊南請和,歸還所截留的人馬。六月,荊南臣附於吳,受封為秦王。十二月,高季興死,子從誨嗣,受吳任為荊南節度使。後唐天成四年,荊南向後唐進贖罪銀以求臣附,又受後唐任為荊南節度使,後又受封為渤海王,進封南平王。後唐明宗還追封高季興為楚王,荊南又屬三楚之地,故亦稱荊南為北楚,以別於楚王馬氏。
後晉建立,荊南臣附。天福六年(94),後晉山南東道(襄州,今湖北襄樊市襄陽)節度使安重進叛晉,高從誨奉命出兵助攻,安重進敗亡後,即要求將郢州(今鍾祥)歸屬荊南而未成。後漢高祖劉知遠起兵太原時,高從誨奉表勸進,又請將郢州歸屬荊南,劉知遠口頭允諾。後漢天福十二年(南唐保大五年、後蜀廣政十年,947)六月,高從誨再次提出這一要求時遭拒絕,遂與後漢斷絕關係,並於八月乘後漢主力北上攻打杜重威時,出兵進攻襄州、郢州,均被後漢守將擊敗,荊南轉而臣附於南唐、後蜀。此後北方商人不再南來荊南,影響其經濟繁榮,又於乾祐元年(948)六月向後漢謝罪後臣附。荊南地小勢弱,雖偶與鄰境有戰事,但基本上保境自立,不僅向中原皇朝稱臣,還向南方諸稱帝的後蜀、南唐、南漢等國,無不表示臣附,甚至對弱小的閩國也表示臣附,以滿足稱帝者臣屬他國的,荊南則以此獲取賜予的金銀及物品,甚至奪取他國之間的貢賜物品,受到對方質問或發兵討伐,隨即歸還搶奪的物品,諸國對荊南高從誨這種無賴行為很為鄙視,“故諸國皆目為高賴子”。更重要的因素是荊南與各國基本上保持和平友好關係,因而成為交通貿易的樞紐,促使荊南地區的經濟繁榮。南方相鄰諸國也以荊南作為緩衝地區,不願看到荊南被他國吞並,這也是弱小的荊南得以長期存在的重要因素。
後漢乾祐元年十月,南平王高從誨病死,子高保融嗣為荊南節度使,後累封為南平王,但委政於其弟高保勗,後亦臣附於後周。
南漢、北漢南漢創始者劉隱,祖籍上蔡(今屬河南),祖父劉安仁遷居泉州(今屬福建),父劉廉唐末任封州(今廣東封開南)刺史,劉廉死,劉隱繼任刺史。乾寧三年(89),廣州(今屬廣東)將領盧琚、譚弘玘率軍抗拒清海軍(廣州)節度使薛王李知柔赴任。劉隱襲殺譚弘玘於端州(今肇慶),並襲取廣州,斬盧琚,迎李知柔到任,劉隱被任為行軍司馬。光化元年(898),劉隱又戰勝昭州(今廣西平樂)刺史曾袞與廣州的內應將領王瓌於廣州城下,進《新五代史》卷9《高從誨世家》。
一步鞏固了在廣州的勢力,後升任節度副使。天複元年(90)十二月,繼任節度使徐彥若死時,遺表推薦劉隱為權節度留後,劉隱遂據有廣州及嶺南東道(除連州——今廣東連縣被楚占有外),此後即無節度使到任。劉隱依附朱全忠,天祐元年(904)被任為清海軍節度使。
後梁建立,劉隱臣附,開平元年(907)受封為大彭王,三年改封南平王,四年進封南海王,乾化元年(9)三月死。弟劉涉繼任節度使,劉涉初名岩,至此又複名岩,後襲封為南海王。除柳州、象州、梧州(今皆屬廣西)、昭州(今平樂)、桂州(今桂林)、賀州(今賀縣)、宜州(今宜山)被楚占有外,嶺南西道也被劉隱、劉岩占領。
後梁貞明三年八月十六日(97年9月5日),劉岩稱帝(劉岩後改名龔、煟,國號大越,建元乾亨,次年十一月改國號漢,史稱南漢,是為南漢高祖,改廣州為興王府作都城。
南漢大有元年(928)三月,擊敗楚軍於封州,此後楚漢邊境相對平靜。
三年九月,南漢攻占交州(今越南河內),俘靜海軍節度使曲承美,遂據有交州,次年愛州(今清化)將領楊廷藝攻占交州並擊敗南漢援軍。十一年十月,交州內亂,節度使皎公羨求救於南漢。南漢想乘機重新占有交州,為已占有交州的吳權所敗,從此放棄了占領交州的企圖。
十五年四月,南漢高祖劉熕潰子弘度即位,更名玢,是為南漢殤帝。
高祖後期窮奢極欲,宦官專政,昏亂殘暴,殤帝即位後不僅沒有革新更化,反而更為荒**無度,醉生夢死。各地人民早已紛紛起義反抗統治,張遇賢原是博羅縣(今屬廣東)的小吏,其時起義軍正群龍無首,遂於光天元年(後晉天福七年,942)七月,擁立張遇賢為中天八國王,建元永樂,意在統一當時分裂的諸國,使廣大人民生活於長久和平康樂的社會中。殤帝派其弟越王弘昌、循王弘杲統大軍前往鎮壓,錢帛館之戰被起義軍打得大敗後逃回。十月,起義軍攻占循州(今龍川西),殺死刺史劉傳。應乾元年(南唐保大元年,943)七月,為南漢將領萬景忻所敗,張遇賢遂率起義軍度嶺北上,進入南唐境內,攻虔州(今江西贛州)未下,又退回南漢循州北白雲洞,指揮起義軍作戰,次年十月為南唐軍越境鎮壓。
同年三月,殤帝劉玢為其弟弘熙所謀殺。弘熙即位,更名晟,是為南漢中宗,以刑殺立威,諸弟相繼被殺。乾和六年(後漢乾祐元年,948)十二月,南漢乘楚內亂,派吳珣等攻占楚賀州,並大敗楚援軍於賀州城下,繼又攻占昭州。九年(南唐保大九年)十月,南漢又乘南唐滅楚之機,出兵攻占桂州,繼又攻占宜、連、梧等嶺南諸州。十二月,南漢軍大敗南唐軍於義章(今湖南宜章),攻占郴州(今屬湖南)。不久,又先後擊敗南唐進攻桂州及湖南王逵進攻郴州的軍隊,鞏固了北境的統治。十二年(後周顯德元年,954)正月,交州統治者吳昌文臣附於南漢。十六年(後周顯德五年)八月,劉晟病死,長子劉繼興即位,更名■,是為後主,更為昏庸荒**。
南漢全盛時,有今廣東、廣西、海南,以及湖南南部一部分。南漢統治,稅役繁重,寵信宦官宮女,荒**無度,在割據諸國中最為,由於地處南疆,遠離中原,得以偏安於一隅。
北漢建立者劉崇是後漢高祖劉知遠之弟,後晉時劉知遠任河東(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節度使,劉崇任河東馬步軍都指揮使,後漢建立後任太原尹、北京留守、河東節度使。
後周廣順元年正月十六日(95年2月24日),劉崇於太原登上皇位,改名■,國號仍為漢,仍用後漢乾祐年號,史稱北漢,是為北漢世祖,依附遼朝,對遼世宗自稱侄皇帝,同年六月受遼冊封為漢帝。宋人亦稱北漢為東漢。
後周太祖代漢時殺劉崇之子劉贇,遂成世仇。北漢剛建立,即於二月進攻後周的晉州(今臨汾)、隰州(今隰縣),相繼敗歸。臣附遼朝後,十月,漢遼聯軍南出陰地關(今靈石南關)進攻晉州,後周派王峻率大軍救援,大敗漢遼聯軍於晉州北霍邑(今霍縣)。此後北漢以守為主,但仍不時侵擾後周邊境。
乾祐七年(後周顯德元年,954)正月,後周太祖病死,世宗新即位,北漢認為有機可乘,再次聯合遼軍大舉攻周。三月的高平(今屬山西)之戰,北漢軍又大敗,北漢帝劉■僅率百餘騎逃回太原。五月,後周軍乘勝進圍太原,北漢州、縣紛紛降周,但因久雨成災,周軍疫病流行而退兵,北漢帝劉■因國勢衰弱而憂憤成疾,於十一月病死。子劉承鈞即位,改為單名鈞,是為北漢睿宗,對遼穆宗自稱男,是又一個兒皇帝。
後梁建立,王審知稱臣,開平三年(909)四月受封為閩王。後唐代梁,王審知亦稱臣。後唐同光三年(925)十二月病死。長子王延翰繼任威武節度使,因未封王,遂於天成元年十月六日(92年月3日)自稱閩國王。十二月,王審知養子王延稟發動兵變,王延翰被殺,其弟王延鈞自稱威武節度留後。後唐任王延鉤為節度使,累封琅琊王、閩王。後唐長興二年(93)四月,王延稟再次發兵進攻福州,兵敗被殺。次年,閩王王延鈞求封為吳越王未成,遂於長興四年(933)正月稱帝,更名鏻,改福州為長樂府作都城,國號閩,建元龍啟,是為惠宗。然以國小力弱,與四鄰友好相處,得以偷安於一隅。閩永和元年(935)十月,王鏻被殺,長子王繼鵬即位,更名昶,是為康宗。王昶猜忌宗室、大將,已殺多人。閩通文四年(939)閏七月,閩內亂,王昶將殺控鶴軍使連重遇而反為所殺,連重遇迎立王昶叔父王延羲。王延羲自稱閩王,更名曦。
王曦於永隆三年(後晉天福六年,94)七月稱大閩皇,十月稱帝,是為景宗。次年,其弟富沙王王延政攻汀州。永隆五年(943)正月,王延政也稱帝於建州,國號大殷,建元天德。閩既常為殷所敗,求和又不成,王曦遂日夜飲酒,進而濫殺將領。
永隆六年(後晉開運元年,944)三月,連重遇、朱文進殺王曦,朱文進自立為閩王,向後晉稱臣。閩國各地紛紛投向殷國,殷軍大舉進攻福州,朱文進向吳越求救。十二月,後晉封朱文進為閩王,但朱文進、連重遇不久即為部屬所殺。天德三年(945)正月,殷天德帝王延政改國號為閩,仍都建州。以福州為南都(一作東都),任命侄王繼昌為南都都督、黃仁諷為鎮遏使鎮守福州。三月,前閩國舊將李仁達勾結黃仁諷殺死王繼昌,隨後立僧卓岩明為帝,五月,又殺卓岩明自稱節度留後,稱臣於南唐。南唐乘閩國內亂之際,出兵攻閩,閩軍屢戰屢敗,八月二十四日(945年0月2日),南唐攻占建州,閩主王延政投降,閩亡。王延政後於南唐保大九年(95)以安化軍節度使、光山王死於饒州(今江西波陽)。
閩亡後,閩地紛紛降唐,李仁達拒絕南唐的入朝之命,南唐因而進攻福州,李仁達即向吳越稱臣求援,吳越兵進入福州抗擊南唐軍,後漢天福十二年(947)三月,吳越兵大敗南唐軍於福州城下。同年十二月,李仁達又想叛吳越再投向南唐時被殺,福州遂為吳越所有。
後晉開運元年(944)三月,朱文進殺閩主自立為閩王後,任命黃紹頗為泉州刺史、程文緯為漳州刺史。十一月,泉州散員指揮使留從效等殺黃紹頗,迎閩宗室王繼勳主持郡事,自任統軍使並歸附於殷國,殷即任王繼勳為泉州刺史、留從效等為泉州都指揮使。留從效,永春(今屬福建)人。閩亡後泉、漳等州歸附南唐,南唐保大四年(94)二月,留從效迫刺史王繼勳離職,自領郡務,南唐即以留從效為泉州刺史。十月,南唐漳州守將內亂,留從效舉兵逐南唐守將,南唐改漳州為南州,任命留從效部將為刺史,泉、南兩州實際為留從效控製。保大七年,留從效兄南州副使留從願毒死刺史而代為刺史,南唐無力幹預,遂任留從效為清源軍(泉州)節度使,割據泉、南兩州,置軍府於泉州,後南唐封留從效為晉江王。
楚、湖南、荊南楚國開創者馬殷,鄢陵(今屬河南)人。唐末為孫儒部將。孫儒南攻揚州(今屬江蘇)楊行密。景福元年(892)六月孫儒兵敗被殺,餘眾推劉建峰為帥,馬殷任先鋒指揮使,西進湖南。乾寧元年(894)五月,襲取潭州(今湖南長沙),劉建峰自稱節度留後。次年四月,唐任劉建峰為武安軍(潭州)節度使,馬殷任馬步軍都指揮使。乾寧三年正月,劉建峰遣馬殷討伐蔣勳於邵州(今邵陽)。四月,劉建峰為親兵所殺,部屬推馬殷為節度留後,九月,唐任馬殷為潭州刺史、判湖南軍府事,馬殷開始割據湖南。
光化元年(898)三月,馬殷升任武安軍節度留後,後又升任節度使。時所屬七州,馬殷僅占潭、邵二州,隨後攻占衡州(今衡陽)、永州(今屬湖南)。二年,攻下道州(今道縣)、連州(今廣東連縣)、郴州(今屬湖南)。三年九月,又攻下桂州(今廣西桂林),宜州(今宜山)、岩州(當在今廣西境內)、柳州、象州(今屬廣西)相繼投降。
後梁建立,馬殷臣附,開平元年(907)四月,受封為楚王。不久,又大敗楊行密部將劉存於瀏陽江(今湖南瀏陽河),攻下嶽州(今嶽陽),吉州(今江西吉安)已於上年歸降。二年五月,攻克朗州(今湖南常德),澧州(今澧縣)、辰州(今沅陵)、敘州(今懷化)又相繼歸降。九月,進攻嶺南,擊敗劉隱,奪得昭州(今廣西平樂)、梧州(今屬廣西)、賀州(今賀縣)、蒙州(今蒙山南)、龔州(今平南)、富州(今昭平)。
開平四年六月,馬殷受任為天策上將軍,開天策府,設左相、右相等官。後唐滅梁,楚臣附於後唐,天成二年六月十七日(927年7月28日)馬殷受封為楚國王,改設左、右丞相等官職,改潭州為長沙府作首府。長興元年(930),馬殷死,子希聲嗣位,以遺命恢複藩鎮地位,任武安、靜江(桂州)等軍節度使,割據如故。三年,馬希聲死,弟希範繼任武安、武平(朗州)節度使,應順元年(934)正月,受封為楚王。後晉、後漢時,楚亦臣附。後漢天福十二年(947)五月,馬希範死,部將假托遺命立希範同母弟希廣權軍府事。七月,後漢封馬希廣為武安軍節度使、楚王。
後漢乾祐元年(948)十二月,賀州、昭州為南漢攻占。二年八月,希廣兄希萼據朗州叛亂,在進攻長沙途中戰敗後又逃回朗州。三年六月,馬希萼再次叛亂,並向南唐稱臣以求援。十二月,馬希萼攻占長沙,楚王馬希廣被殺,馬希萼自立為楚王,後受南唐封為楚王。但他當政後,報複殺戮,軍政紊亂,人心離散。
南唐保大九年(95)九月,楚都指揮使徐威等廢馬希萼,改立其弟馬希崇為節度留後,馬希萼被囚於衡山縣(今屬湖南)。但馬希崇荒**縱酒,人心不附。彭師嵩等又擁立馬希萼為衡山王,與馬希崇對抗。馬希崇害怕部將叛亂,求援於南唐。南唐派邊鎬率軍萬人自袁州(今江西宜春)直奔楚首府長沙。十月十四日(月5日)馬希崇等投降,楚亡。馬希崇、馬希萼等被送往金陵(今江蘇南京)。南唐任馬希萼為楚王、江南西道視察使,鎮洪州(今江西南昌),次年入朝被留,數年後死於金陵。馬希崇被任為永泰軍節度使,鎮舒州(今安徽潛山),但隻閑居於揚州。後周顯德三年(95),後周一度攻占揚州,馬希崇投奔後周,周亡入宋。
楚國全盛時擁有今湖南全省,廣西的東及東北大部,貴州東部邊境及廣東西北一部分。馬殷統治時期,人民得到休養生息。馬殷死後,馬氏內部不斷爭權奪位,戰亂不停,軍政不修,終於滅亡。
湖南割據者王逵、周行逢都是武陵(今湖南常德)人,關係密切,原任楚武平軍(朗州)節度使馬希萼所屬靜江指揮使、副使,在馬希萼攻滅馬希廣的戰爭中任先鋒。馬希萼自立為楚王後,軍政,後周廣順元年(95)三月,王逵、周行逢率部眾千餘人從長沙逃回朗州,並大敗楚追兵於朗州城下,先立馬光惠為節度使。六月,改而擁立劉言為武平軍節度留後,並向南唐、後周稱臣,與楚抗衡。十月,南唐滅楚。二年九月,南唐征召劉言遭拒絕。劉言派王逵、周行逢等率軍連克沅江、益陽、湘陰(今皆屬湖南),直抵潭州城下,南唐守將邊鎬棄城夜逃,王逵入城,自稱武安軍(潭州)節度副使、權知軍府事,南唐湖南守將紛紛逃走,湖南嶺北地區全歸劉言。三年正月,後周任劉言為武平節度使,節製武安、靜江諸軍事,設軍府於朗州。同時任王逵為武安軍節度使、周行逢為武安軍節度行軍司馬。
廣順三年(953)六月,王逵率軍自潭州遠襲朗州,俘劉言,移軍府於潭州,仍臣附於後周。顯德元年(954)五月,王逵又移軍府於朗州,以周行逢知潭州事,以潘叔嗣為嶽州(今嶽陽市)團練使。後周顯德三年(95),王逵奉後周世宗命,率軍攻南唐鄂州(今湖北武漢市武昌),二月,潘叔嗣乘機西襲朗州,王逵還軍追擊,敗死於朗州城外,潘叔嗣隨後又為周行逢所誘殺,湖南遂歸屬周行逢。七月,後周任周行逢為武平節度使,節製武安、靜江諸軍事,設軍府於朗州。周行逢當政以後留心政事,重視吏治,免除雜賦,休兵安民,生產逐步得到恢複。
荊南創立者高季興,原名季昌,後唐時避諱改。硤石(今河南三門峽市東南)人。早年為朱全忠養子朱友讓的養子,改姓朱。唐昭宗末年,曆任星極小說5200親軍指揮使、宋州刺史,天複三年(903)任潁州防禦使,複姓高。天祐三年(90)十月,任荊南軍(江陵,今屬湖北)節度觀察留後,遂據有荊南。
後梁代唐,即任高季昌為荊南節度使。荊南為四戰之地,屬州皆為附近割據勢力侵奪,僅剩江陵一府,也是凋敝殘破,高季昌招集流民,保境興複。後梁乾化二年(92)太祖朱晃被殺後,政事日非,高季昌遂割據江陵,後梁無力過問,次年八月,封高季昌為渤海王。此後高氏曆代割據者均受任為荊南節度使,故高氏政權史稱荊南。
後唐於同光元年(923)十月滅後梁,高季昌避唐諱改名季興,入朝以示臣服,幾乎被莊宗扣留於洛陽,高季興星夜奔回江陵,並修城聚糧以防後唐進攻。二年三月,受封為南平王,荊南因而亦稱南平。
後唐同光三年九月,後唐攻前蜀,以高季興為東南麵行營都招討使,攻取被前蜀占領的夔(今重慶奉節)、忠(今重慶忠縣)、萬(今重慶萬縣)、歸(今湖北興山南歸州鎮)、峽(今宜昌)五州地作為荊南屬地。高季興率水軍溯江西上,但為蜀將張武所敗,寸土未得。前蜀亡後,高季興仍提出上述諸地歸屬荊南,莊宗已同意,但未及下詔而死。天成元年(92)六月,高季興再次提出這一要求,明宗新即位,不得已而同意,但後唐仍任命夔、忠、萬三州官吏。二年三月,高季興要求三州官吏由他任命,並襲取夔州。又奪取後唐沿江而下途經荊南轉送洛陽的(原前蜀的)大量財物,導致後唐出兵進攻荊南。後唐軍雖攻到江陵城下,卻因久雨缺糧,加上疫病流行,隻得於五月退兵。但沿江而下的後唐軍,六月間大敗荊南水軍於江中,三州複歸後唐,荊南隻奪得歸、峽兩州。此前,楚王馬殷派使臣到後唐朝貢後帶回所賜的駿馬、美人等,途經荊南時也為高季興所截留,引起天成三年(吳乾貞二年,928)二月楚軍的進攻,劉郎洑(今石首境內)水戰,荊南大敗,在楚軍進逼江陵時,荊南請和,歸還所截留的人馬。六月,荊南臣附於吳,受封為秦王。十二月,高季興死,子從誨嗣,受吳任為荊南節度使。後唐天成四年,荊南向後唐進贖罪銀以求臣附,又受後唐任為荊南節度使,後又受封為渤海王,進封南平王。後唐明宗還追封高季興為楚王,荊南又屬三楚之地,故亦稱荊南為北楚,以別於楚王馬氏。
後晉建立,荊南臣附。天福六年(94),後晉山南東道(襄州,今湖北襄樊市襄陽)節度使安重進叛晉,高從誨奉命出兵助攻,安重進敗亡後,即要求將郢州(今鍾祥)歸屬荊南而未成。後漢高祖劉知遠起兵太原時,高從誨奉表勸進,又請將郢州歸屬荊南,劉知遠口頭允諾。後漢天福十二年(南唐保大五年、後蜀廣政十年,947)六月,高從誨再次提出這一要求時遭拒絕,遂與後漢斷絕關係,並於八月乘後漢主力北上攻打杜重威時,出兵進攻襄州、郢州,均被後漢守將擊敗,荊南轉而臣附於南唐、後蜀。此後北方商人不再南來荊南,影響其經濟繁榮,又於乾祐元年(948)六月向後漢謝罪後臣附。荊南地小勢弱,雖偶與鄰境有戰事,但基本上保境自立,不僅向中原皇朝稱臣,還向南方諸稱帝的後蜀、南唐、南漢等國,無不表示臣附,甚至對弱小的閩國也表示臣附,以滿足稱帝者臣屬他國的,荊南則以此獲取賜予的金銀及物品,甚至奪取他國之間的貢賜物品,受到對方質問或發兵討伐,隨即歸還搶奪的物品,諸國對荊南高從誨這種無賴行為很為鄙視,“故諸國皆目為高賴子”。更重要的因素是荊南與各國基本上保持和平友好關係,因而成為交通貿易的樞紐,促使荊南地區的經濟繁榮。南方相鄰諸國也以荊南作為緩衝地區,不願看到荊南被他國吞並,這也是弱小的荊南得以長期存在的重要因素。
後漢乾祐元年十月,南平王高從誨病死,子高保融嗣為荊南節度使,後累封為南平王,但委政於其弟高保勗,後亦臣附於後周。
南漢、北漢南漢創始者劉隱,祖籍上蔡(今屬河南),祖父劉安仁遷居泉州(今屬福建),父劉廉唐末任封州(今廣東封開南)刺史,劉廉死,劉隱繼任刺史。乾寧三年(89),廣州(今屬廣東)將領盧琚、譚弘玘率軍抗拒清海軍(廣州)節度使薛王李知柔赴任。劉隱襲殺譚弘玘於端州(今肇慶),並襲取廣州,斬盧琚,迎李知柔到任,劉隱被任為行軍司馬。光化元年(898),劉隱又戰勝昭州(今廣西平樂)刺史曾袞與廣州的內應將領王瓌於廣州城下,進《新五代史》卷9《高從誨世家》。
一步鞏固了在廣州的勢力,後升任節度副使。天複元年(90)十二月,繼任節度使徐彥若死時,遺表推薦劉隱為權節度留後,劉隱遂據有廣州及嶺南東道(除連州——今廣東連縣被楚占有外),此後即無節度使到任。劉隱依附朱全忠,天祐元年(904)被任為清海軍節度使。
後梁建立,劉隱臣附,開平元年(907)受封為大彭王,三年改封南平王,四年進封南海王,乾化元年(9)三月死。弟劉涉繼任節度使,劉涉初名岩,至此又複名岩,後襲封為南海王。除柳州、象州、梧州(今皆屬廣西)、昭州(今平樂)、桂州(今桂林)、賀州(今賀縣)、宜州(今宜山)被楚占有外,嶺南西道也被劉隱、劉岩占領。
後梁貞明三年八月十六日(97年9月5日),劉岩稱帝(劉岩後改名龔、煟,國號大越,建元乾亨,次年十一月改國號漢,史稱南漢,是為南漢高祖,改廣州為興王府作都城。
南漢大有元年(928)三月,擊敗楚軍於封州,此後楚漢邊境相對平靜。
三年九月,南漢攻占交州(今越南河內),俘靜海軍節度使曲承美,遂據有交州,次年愛州(今清化)將領楊廷藝攻占交州並擊敗南漢援軍。十一年十月,交州內亂,節度使皎公羨求救於南漢。南漢想乘機重新占有交州,為已占有交州的吳權所敗,從此放棄了占領交州的企圖。
十五年四月,南漢高祖劉熕潰子弘度即位,更名玢,是為南漢殤帝。
高祖後期窮奢極欲,宦官專政,昏亂殘暴,殤帝即位後不僅沒有革新更化,反而更為荒**無度,醉生夢死。各地人民早已紛紛起義反抗統治,張遇賢原是博羅縣(今屬廣東)的小吏,其時起義軍正群龍無首,遂於光天元年(後晉天福七年,942)七月,擁立張遇賢為中天八國王,建元永樂,意在統一當時分裂的諸國,使廣大人民生活於長久和平康樂的社會中。殤帝派其弟越王弘昌、循王弘杲統大軍前往鎮壓,錢帛館之戰被起義軍打得大敗後逃回。十月,起義軍攻占循州(今龍川西),殺死刺史劉傳。應乾元年(南唐保大元年,943)七月,為南漢將領萬景忻所敗,張遇賢遂率起義軍度嶺北上,進入南唐境內,攻虔州(今江西贛州)未下,又退回南漢循州北白雲洞,指揮起義軍作戰,次年十月為南唐軍越境鎮壓。
同年三月,殤帝劉玢為其弟弘熙所謀殺。弘熙即位,更名晟,是為南漢中宗,以刑殺立威,諸弟相繼被殺。乾和六年(後漢乾祐元年,948)十二月,南漢乘楚內亂,派吳珣等攻占楚賀州,並大敗楚援軍於賀州城下,繼又攻占昭州。九年(南唐保大九年)十月,南漢又乘南唐滅楚之機,出兵攻占桂州,繼又攻占宜、連、梧等嶺南諸州。十二月,南漢軍大敗南唐軍於義章(今湖南宜章),攻占郴州(今屬湖南)。不久,又先後擊敗南唐進攻桂州及湖南王逵進攻郴州的軍隊,鞏固了北境的統治。十二年(後周顯德元年,954)正月,交州統治者吳昌文臣附於南漢。十六年(後周顯德五年)八月,劉晟病死,長子劉繼興即位,更名■,是為後主,更為昏庸荒**。
南漢全盛時,有今廣東、廣西、海南,以及湖南南部一部分。南漢統治,稅役繁重,寵信宦官宮女,荒**無度,在割據諸國中最為,由於地處南疆,遠離中原,得以偏安於一隅。
北漢建立者劉崇是後漢高祖劉知遠之弟,後晉時劉知遠任河東(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節度使,劉崇任河東馬步軍都指揮使,後漢建立後任太原尹、北京留守、河東節度使。
後周廣順元年正月十六日(95年2月24日),劉崇於太原登上皇位,改名■,國號仍為漢,仍用後漢乾祐年號,史稱北漢,是為北漢世祖,依附遼朝,對遼世宗自稱侄皇帝,同年六月受遼冊封為漢帝。宋人亦稱北漢為東漢。
後周太祖代漢時殺劉崇之子劉贇,遂成世仇。北漢剛建立,即於二月進攻後周的晉州(今臨汾)、隰州(今隰縣),相繼敗歸。臣附遼朝後,十月,漢遼聯軍南出陰地關(今靈石南關)進攻晉州,後周派王峻率大軍救援,大敗漢遼聯軍於晉州北霍邑(今霍縣)。此後北漢以守為主,但仍不時侵擾後周邊境。
乾祐七年(後周顯德元年,954)正月,後周太祖病死,世宗新即位,北漢認為有機可乘,再次聯合遼軍大舉攻周。三月的高平(今屬山西)之戰,北漢軍又大敗,北漢帝劉■僅率百餘騎逃回太原。五月,後周軍乘勝進圍太原,北漢州、縣紛紛降周,但因久雨成災,周軍疫病流行而退兵,北漢帝劉■因國勢衰弱而憂憤成疾,於十一月病死。子劉承鈞即位,改為單名鈞,是為北漢睿宗,對遼穆宗自稱男,是又一個兒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