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契丹的崛起建國前的契丹族契丹族是我國北方古老的民族,關於族源,傳說“有男子乘白馬浮土河(今內蒙古老哈河)而下,複有一婦人乘小車駕灰色之牛,浮潢河(今西拉木倫河)而下,遇於木葉之山,顧合流之水,與為夫婦,此其始祖也,是生八子,各居分地,號八部落”。主要活動在上述兩河流域。
“契丹”之名文獻記載最早見於《魏書·契丹傳》,契丹族與相鄰的庫莫奚(奚族)同從鮮卑族宇文部中分離出來。北魏太祖拓跋珪在登國三年(388)征討庫莫奚族的同時或稍後,契丹族也受到打擊,遂和庫莫奚族分別活動。契丹族分為悉萬丹、何大何、伏弗鬱、羽陵、日連、匹黎爾、吐六於、羽真侯等部八個部落,史稱古八部,過著遊牧生活,各部落與北魏建立朝貢關係。
契丹族日益興盛,並向南發展。北齊文宣帝高洋於天保四年(553)親率大軍攻擊南下的契丹部落,俘獲0餘萬人、數十萬頭牲畜。契丹部族損失慘重,後又受到突厥的侵擾,因而“部落離散,非複古八部矣”2。隋初又分別臣附於隋朝與突厥,逐漸得到恢複,遊牧於遼西地區,諸部落平時各自“逐寒暑,隨水草畜牧。
有征伐,則酋帥相與議之,興兵動眾合符契”,有時還“諸部相攻擊,久不止”,說明當時還沒有建立部落聯盟,隻是在對外作戰期間才統一行動。大業元年(05),契丹族南下營州(今遼寧朝陽)地區時,又遭到在隋將主使下突厥的襲擊,4萬人被俘,再次受到重創。
麵對新的嚴峻形勢,以大賀氏為首的部落聯盟,重新劃分為達稽、紇便、獨活、芬問(一作芬阿)、突便、芮奚、墜斤、伏等新的八個部落,史稱大賀氏八部。初期的聯盟首領權力還不大,主要權力集中在部落聯盟會議,“若有征發,諸部皆需議合,不得獨舉。獵則別部,戰則同行”2。唐初向唐朝朝貢,貞觀十九年(45),契丹族首領窟哥受封為左武衛將軍。貞觀二十二年,契丹諸部歸附唐朝,唐設鬆漠都督府(今內蒙古巴林右旗南),契丹部落聯盟首領窟哥被任為左領軍將軍兼都督,封毋極縣男3,賜姓李,下設九州,一部一州,其中伏部分為二州,各部落酋長任刺史。萬歲通天元年(9),大賀氏部落聯盟首領李盡忠反唐,自稱無上可汗,這是曆史文獻首次記載契丹族首領稱為可汗。
唐中葉,契丹族內亂,開元十八年(730),大賀氏最後一位部落聯盟首葉隆禮《契丹國誌》卷首《契丹國初興本末》。木葉山當在今內蒙古開魯西南老哈河與西拉木倫河會合處附近。
2《遼史》卷32《營衛誌》中《部族》上。
《隋書》卷84《契丹傳》。
2《舊唐書》卷99下《契丹傳》。
3新舊《唐書·契丹傳》皆作“無極縣男”,按《唐會要》卷7《州縣改置》下,“毋極縣,萬歲通天元年改為無極縣”。《舊唐書》卷39《地理誌》二作“萬歲通天二年改毋字為無。”即毋極縣改為無極縣在公元9年或97年。所以,公元48年受封時應為毋極縣男。
領李邵固被部屬可突於所殺,大賀氏時期結束,契丹族的原始社會也逐漸解體。
可突於立遙輦氏的首領屈列為窪可汗,契丹族已重新劃分為但利皆、乙室活、實(一作室)活、納尾、頻沒、納(一作內)會雞、集解、奚嗢等八個部落,史稱遙輦氏前八部。
窪可汗是遙輦氏部落聯盟的第一任首領,但統治還不穩固,開元二十二年,窪可汗與可突於同時被殺。其後不久,遼的始祖雅裏擁立遙輦氏迪輦祖裏為阻午可汗,天寶四載(745)初降唐,唐賜姓名李懷節(一作秀),封崇順王,任鬆漠都督,其後由於安祿山的挑釁而反唐,依附回紇。當時契丹部落衰敗,雅裏協助阻午可汗將契丹族的主體部分重新劃分為迭剌、乙室、品、楮特、烏隗、涅剌、突呂不、突舉(亦作突規、諦居)等八部,史稱遙輦氏後八部。會昌二年(842),唐破回紇,契丹重又歸附唐朝。
契丹舊製,部落聯盟首領可汗及八部酋長夷離堇(也稱大人,後稱大王),每三年推選一次,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契丹社會逐漸進入奴隸製社會,這種三年一代的舊製也逐漸遭到破壞。
遼(契丹)朝的建立唐末國勢衰微,契丹族日益強盛,自選剌部夷離堇、遼的始祖耶律雅裏擁立遙輦氏阻午可汗以後,掌握了遙輦氏部落聯盟的大權,迭剌部也成為遙輦氏後八部中最強大的部落。其子孫不僅相繼擔任本部夷離堇,也一直掌握著遙輦氏部落聯盟的大權。天複元年(90),遙輦氏最後一任可汗痕德堇可汗開始當政時,耶律阿保機也擔任迭剌部夷離堇。他在此之前已經屢立戰功,當年又連破室韋、奚諸部,隨後又被任為總理軍政事務的大迭烈府(部)夷離堇。次年攻掠河東、代北,第三年討伐女真,又劫掠河東、薊北,契丹日益強大,阿保機也升任為最高官職於越,總知軍國事,成為遙輦氏痕德堇可汗手下的實際掌權者。此後阿保機又擊敗唐劉仁恭軍,大破室韋,聲威大震。天祐二年(905),他與唐河東節度使、割據河東並與朱全忠爭奪天下的晉王李克用結盟。次年,積極進行篡位的梁王朱全忠,也派使臣與阿保機互聘,阿保機的聲望日益高漲,超越了遙輦氏的痕德堇可汗。阿保機在南征北戰中俘掠了大量漢族及其他少數民族人民為奴隸,罪犯家屬也常被降為奴隸,契丹的奴隸社會得到進一步發展。反映在政治製度上,部落裏的許多官職早已逐漸成為某些家族的世職,接著阿保機破壞了八部酋長三年受代一次的規定而拒絕受代。天祐三年十二月,依靠強大的軍事力量及日益增高的聲望,八部酋長會議罷免了“不任事”的遙輦氏痕德堇可汗,推選實際掌權的耶律阿保機為新可汗。天祐四年正月十三日(907年2月27日),正式舉行即位儀式,從而開始了耶律氏契丹時期。同年四月,朱全忠滅唐建立後梁王朝。耶律阿保機擔任契丹可汗後,繼續擴展勢力,逐漸建立與完善契丹的政治製度,以契丹製(國製)統治契丹及其他北方少數民族。並吸收漢族文化製度,發展農墾,建立州縣,以漢製統治漢人,迅速向封建製過渡。
後梁貞明二年二月初一日(9年3月7日),契丹可汗耶律阿保機終於拋棄每三年由八部酋長推選的製度,在“總國事”耶律曷魯率百官的推戴下,登上皇帝寶座,是為遼太祖。以部族名契丹為國號(為便於行文,通稱為遼),建元神冊,隨後立長子耶律倍為太子,建立長子繼承製。神冊三年(98),修建都城,稱為皇都(太宗時改稱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北為皇宮,南為漢城,設有交易市場。
天讚五年(92)正月,攻滅契丹族的世仇、粟末靺鞨為主建立的渤海國,把遼的東方國界擴至今日本海、鄂霍次克海,東北至今外興安嶺。為了慶賀勝利,二月即改當年為天顯元年,隨即將人口300萬、地“方五千裏”的原渤海國,改名東丹國,作為契丹的封國,任命太子耶律倍為人皇王,史稱東丹王。改原渤海國首都忽汗城(上京龍泉府,今黑龍江寧安西南)名為天福城,作為首府,建有自己的年號,官員設置仍沿用漢製(參用唐製的原渤海製),每年貢布5萬匹、馬千匹。
遼對燕雲地區統治的確立與統治中原企圖的失敗唐末後梁初,劉仁恭、劉守光父子割據幽州時,契丹帝耶律阿保機已多次侵擾幽州。後梁乾化三年(93)冬,晉王李存勗攻滅劉守光並占領幽州。神冊二年(97)二月,契丹接納晉的新州(今河北涿鹿)叛將盧文進。三月,親率大軍進攻幽州,日夜圍攻,自三月初至六月末,晉名將周德威始終積極防守,時值盛暑,加上連日大雨,到處積水,耶律阿保機在攻取無望的情況下北歸避暑,留心腹重臣於越耶律曷魯統軍長期圍困幽州,八月下旬晉名將李嗣源大敗圍城的遼軍,耶律曷魯隻得撤圍北歸。
神冊六年(後梁龍德元年,92)夏、秋,鎮州(今河北正定)張文禮、定州(今屬河北)王處直,名義上雖然降附於晉,暗中卻相繼求援於遼。十月,晉的新州守將王鬱(王處直子)叛降於遼。耶律阿保機再次親率大軍南侵,未能攻取幽州,遂轉師南下,攻占涿州(今屬河北),並繼續南下,在晉王李存勗親自率軍抗擊下,遼軍兵敗北歸。
天讚二年(後梁龍德三年,923)春,耶律阿保機派次子、新任天下兵馬大元帥耶律德光(堯骨)率軍進攻幽州。正忙於登基當皇帝的晉王李存勗,立即派名將李存審帶病趕往幽州備敵。四月,在幽州攻防戰鬥激烈進行之際,晉王李存勗按計劃在魏州(今大名東北)建立後唐。耶律德光久攻幽州不下,轉師南侵,雖然攻占曲陽(今曲陽西)、北平(今完縣東南)等地,但幽州仍在堅守,契丹軍遂於當年五月退兵北返。
後唐於當年十月滅後梁,次年正月契丹軍再次南侵幽州地區,在後唐守將李存審、援軍李嗣源的抗擊下被迫退兵。
契丹對幽州地區誌在必得,在屢攻未得的情況下,耶律阿保機還曾以安置盧文進的名義,“恃其強盛,遣使就帝(後唐莊宗)求幽州”。隨後進行的東滅渤海國,也有“契丹主(遼太祖)謀入寇(後唐),恐勃海掎其後”的因素。
天讚五年(後唐同光四年,92)四月,後唐莊宗死於內亂,明宗李嗣源即位後派姚坤使遼。六月,耶律阿保機接見姚坤時說“若與我大河之北,吾不複南侵矣!”其後又說“河北恐難得,得鎮、定、幽亦可也。”最後說“爾先複命,我續將馬萬騎到幽、鎮以南,與爾家天子麵為盟約,我要幽州,令漢兒把捉,更不複侵入漢界。”2契丹帝在多次軍事進攻未能達到目《資治通鑒》卷273,同光二年七月。
2《資治通鑒》卷275,天成元年七月壬申;《舊五代史》卷37《契丹傳》。的後,想利用後唐莊宗去世、明宗繼位後形勢不穩之際,以外交加軍事壓力達到占領幽州地區的目的。七月,耶律阿保機因病逝世。
契丹耶律阿保機的死,引發了以太子耶律倍為代表、傾向封建化吸收漢文化的一部分契丹貴族,與皇後述律平(月理朵)和兵馬大元帥耶律德光(堯骨)為首、維護與發展奴隸製的大部分貴族之間的矛盾。耶律阿保機病死時,太子耶律倍遠在東丹國首府天福城,次子耶律德光也遠在鐵州(今遼寧蓋縣東北),皇後述律平稱製執政,耶律德光得訊後立即奔歸,三日後耶律倍才趕到。述律太後在太祖逝世後,立即利用殉葬風俗殺死太祖親信,“前後所殺者以百數”,述律太後在繼續執政一年多之後的十一月,按照她的意誌改由次子耶律德光繼承皇位的時機已經成熟,太子耶律倍不得已而順從述律後的意誌,違心地與其他大臣擁立其弟耶律德光為帝,是為遼太宗。
天顯三年(後唐天成三年,928)三月,耶律德光即位還不到半年,即接納後唐義成軍節度使王都的叛降,並派契丹軍前往定州(今屬河北)援助王都以抗後唐。後唐將領王晏球大敗契丹與王都的聯軍於嘉山(今定州西北),追殺至定州城門。繼而又大敗契丹援軍於唐河(今定州城北)北,追擊至易州(今易縣)。
同年十一月,耶律德光超級太子爺小說5200親率大軍進攻後唐以報敗軍之恥。但是,當時最大的隱患是前皇位繼承人耶律倍及其半獨立的東丹國,因而當後唐為了安定內部的需要,遣使通好時,耶律德光遂與後唐通和並立即回師。
東丹王耶律倍自太祖去世後,為了減少耶律德光的猜疑,長期住在都城(上京)。但是耶律德光還是不放心,考慮到東丹國首府天福城遠處東北千裏之外,不易控製,遂下詔遷原天福城居民至距都城較近的東平郡,並升為南京(今遼寧遼陽),作為東丹國的新首府,耶律倍回歸新首府後,耶律德光又設置衛士監視其行動。
天顯五年(後唐長興元年,930),耶律德光又立弟耶律李胡為皇太弟兼天下兵馬大元帥,這一方麵是為了討述律太後的歡心,同時也確定了新的皇位繼承人,進一步削弱耶律倍的勢力,終於迫使耶律倍於同年十一月,由東丹國經海道逃往後唐,耶律德光隨即設中台省於南京,以治理東丹國地區。其時後唐明宗在位,國勢強盛,兩國邊境相安無事。天顯八年(後唐長興四年)十一月,後唐明宗逝世後,契丹即不斷出兵南侵,但主要還是以俘掠人民為奴隸的“捉生”為主。
天顯十一年(後唐清泰三年,93)七月,後唐河東節度使石敬瑭遣使降契丹並請出兵以抗後唐。八月,耶律德光率軍南下。九月,自雁門(今山西代縣)抵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契丹在大敗後唐軍之後,於同年十一月十二日(月28日),冊立石敬瑭為晉帝,並定為“父子之邦”。從此,石敬瑭稱比他小0歲的耶律德光為父皇帝,耶律德光也要石敬瑭自稱為兒皇帝。後晉除歲貢帛30萬匹外,還將幽(今北京)、薊(今天津薊縣)、瀛(今河北河間)、莫(今任丘北)、涿(今屬河北)、檀(今北京密雲)、順(今順義)、新(今河北涿鹿)、媯(今懷來東南)、儒(今北京延慶)、武(今山西神池)、雲(今山西大同)、應(今應縣)、寰(今朔州東北)、朔(今屬山西)、蔚(今河北蔚縣西南)等州割給契丹,是為幽薊十六州,宋代及以後習稱燕雲十六州。不僅耶律德光一直想占有的幽州地區,此時終於由《契丹國誌》卷《太祖紀》。
兒皇帝石敬瑭雙手奉上,而且還加奉了雲州地區。
耶律德光自天顯二年即位後一直延用太祖的天顯年號,天顯十三年十一月,在接受後晉所上的尊號及正式奉獻幽薊十六州後,即改當年為會同元年(後晉天福三年,938),並定都城皇都為上京臨潢府,升幽州為南京幽都府,改原南京為東京遼陽府,合稱三京。又對官製進行了部分改革與調整,允許契丹人擔任漢官者與漢人通婚。
後晉高祖石敬瑭對契丹帝稱臣、稱子、割讓幽薊十六州之初,即遭到臣下的反對,會同五年(後晉天福七年,942)五月,石敬瑭去世,少帝即位,對契丹的態度有所變化,上表隻稱孫皇帝而不稱臣,引起契丹帝的不滿,終於引發了次年十二月開始的曆時五年的滅晉之戰。契丹帝多次親征,雖攻城略地,但後晉君臣全力抗擊,也曾多次擊敗遼軍。會同九年(後晉開運三年,94)十二月初,後晉主將杜威(杜重威)在小敗之後即暗中謀降,契丹帝以杜威當傀儡皇帝為誘餌,誘使杜威率20萬晉軍投降,遼軍遂長驅南下占領後晉都城東京開封(今屬河南),後晉亡。契丹帝於次年正月初一進入開封,隨後發兵押送後晉少帝赴契丹,後又廢東京開封府為汴州。
二月初一(947年2月24日),改契丹國號為遼,改年號為大同,升鎮州(今河北正定)為中京,以趙延壽為中京留守,表明了遼太宗直接統治中原的意圖。但是,原後晉北京留守、河東節度使劉知遠隨後即帝位於太原,直接與遼對抗。遼太宗也任命耿崇美、高唐英、崔延勳分任昭義軍(今山西長治)、昭德軍(今河南安陽)、河陽軍(今孟縣南)節度使,以控扼河東。遼太宗縱兵“打草穀”進行劫掠,各地人民紛紛起兵反抗,遼太宗隨即作北歸的準備,任命後族蕭翰為宣武軍(今開封)節度使鎮守中原。四月,遼太宗率部屬及後晉降臣北返,並準備日後平定各地,討伐河東。然而,同月下旬,遼太宗病死於北歸途中的欒城(今屬河北)。不久,原後晉地區為後漢占有,遼太宗統治中原的企圖終於落空。
新舊勢力的鬥爭與皇位更迭契丹對渤海國的占領,特別是兒皇帝石敬瑭奉獻幽薊十六州後,大大增加了契丹的封建化因素,東丹王耶律倍,尤其是耶律德光在滅後晉前後對漢文化的吸收,也促進了封建化進程,但是固有的奴隸製勢力還十分強大,他們竭力維護奴隸主利益,兩種勢力通過爭奪皇位進行著鬥爭。太子東丹王耶律倍的被迫避讓,述律太後通過立次子耶律德光為帝鬥爭的勝利,反映了封建化勢力的第一次失敗。但是,耶律德光在繼承皇位後推行南侵及逐漸封建化的政策,卻遭到了述律太後的反對,遼太宗之死引起了又一場帝位之爭。前太子東丹王耶律倍在出逃後唐時,王妃蕭氏及子耶律阮(兀欲)仍留在東丹國,耶律阮後隨耶律德光南侵,並於滅後晉後即受封為永康王,當遼太宗死於北歸途中時正在軍中。從征的遼軍將領大多擁護遼太宗的現行政策,同時害怕述律太後在遼太宗繼承皇位時誅殺異己勢力做法的重演,掌握實力的北院大王耶律窪與南院大王耶律吼,反對述律太後扶立其少子李胡,定策擁立永康王耶律阮。耶律阮則考慮到遼太宗所立的皇太弟耶律李胡,以及遼太宗長子耶律璟(述律)的存在,他們都會得到以述律太後為首的守舊勢力的,因而猶豫不決,即找擔任宿衛的耶律安博商議。耶律安博的父親耶律迭裏,就是因為當初反對述律太後立遼太宗,堅持遼太祖所定的嫡長繼承製,擁立太子、東丹王耶律倍,被述律太後殺害。耶律安博此時不僅並幫助耶律阮堅定繼承皇位的決心,而且傳播皇太弟耶律李胡已死的謠言,借以堅定北歸將士擁立耶律阮的信念。他又作為耶律阮的代表與耶律窪、耶律吼商議對策。他們以遼太宗曾想立耶律阮為繼承人作托辭,即於遼太宗死後的次日,擁立耶律阮即帝位於北歸途中的鎮州,是為遼世宗。
耶律阮之立違反了述律太後要立少子耶律李胡為帝的意誌,她即派耶律李胡率軍南下攻擊,但為遼世宗的前鋒軍所打敗,述律太後又親率大軍與耶律李胡軍會師於潢河(今西拉木倫河)橫渡的北岸,和已抵達南岸的遼世宗大軍隔河對峙,一場大戰即將爆發。遼世宗上書述律太後以求和平解決衝突,述律太後與惕隱耶律屋質商議對策,耶律屋質勸述律太後承認既成事實以避免互相屠殺,在和談過程中,遼世宗質問述律太後當初耶律倍當立而改立遼太宗為帝之事,並說明自己作為耶律倍之子而當皇帝是應該的。述律太後雖然推說她扶立遼太宗為帝是遼太祖的遺旨,但與述律太後一起參與和談的耶律屋質卻指出當初立遼太宗為帝,是“太後牽於偏愛,托先帝遺命,妄授神器”,並以“禮有世嫡,不傳諸弟,昔嗣聖(太宗)之立,尚以為非”,駁斥了耶律李胡想以弟繼兄為帝的意圖。述律太後不得已同意遼世宗為帝,橫渡和議反映了契丹族封建化的進程,長子繼承製在理論上已為契丹貴族所接受並開始付諸實踐。世宗隨後又追諡其父耶律倍為讓國皇帝,以示世宗繼位的正統性。然而守舊勢力仍不斷企圖推翻遼世宗的統治,遼世宗在鎮壓內部叛亂後,又遣將乃至親自率軍攻掠後漢的河北地區,這時中原政局已發生了重大變化。天祿五年(後周廣順元年,95)正月,郭威取代後漢建立後周政權。同月,後漢宗室、北京留守劉崇也即帝位於太原,割據河東地區,建立北漢政權,並依附遼朝,自稱侄皇帝。
天祿五年(北漢乾祐四年)九月,北漢向遼求援,遼世宗親自率軍南下,到達歸化州(今河北宣化)時,祭祀其父耶律倍,宴後酒醉,為耶律察割所害,又一次皇位更迭事件擺在遼朝貴族麵前。這時遼太宗長子耶律璟(述律)隨行在軍中,耶律屋質等又擁立耶律璟為帝,是為遼穆宗。遼穆宗即位後,北漢多次求援,遼穆宗隻是派兵遣將,並不親自出征,這是因為他忙於排斥異己,將當初擁立遼世宗及遼世宗親信的大臣置於閑地。另一方麵是鎮壓不斷發生的謀反事件,為首的人物既有遼世宗之弟耶律婁國,也有遼太宗弟耶律李胡之子耶律宛和耶律喜隱,甚至還有遼穆宗自己的二弟耶律罨撒葛、四弟耶律敵烈。不僅發生了那麽多的皇室謀反事件,加上遼穆宗遊獵無度,歌舞狂飲,通宵達旦,白日睡眠,從不認真處理國事,被遼人稱為“睡王”,而且喜怒無常,濫殺無辜,以致親信近臣們也人人恐懼,遼朝因而國勢中衰。當應曆四年(後周顯德元年,954)二月,應北漢世祖劉崇的請求,遼穆宗派大將耶律敵祿率遼軍南下,企圖乘後周太祖新死,後周世宗剛即位之際,遼漢聯合消滅後周,但遇到的卻是雄才大略的後周世宗,三月的高平之戰,遼漢聯軍敗歸。應曆九年(後周顯德六年)初,後周世宗開始攻遼,誌在奪取後晉割給遼朝的燕雲地區。四月中旬,後周世宗親率大軍進入遼境,遼莫州、瀛州及益津關(今河北霸州)、瓦橋關(今雄縣西南)、淤口關(今霸州東)守將,紛紛迎降,周軍又攻占易州(今易縣),遼南京(今北京)留守蕭思溫驚惶失措,南京居民紛紛逃入西山,蕭思溫隻得要求遼穆宗親征抵《遼史》卷77《耶律屋質傳》。
禦,當遼穆宗於五月中旬末趕到南京時,後周世宗已因病回開封(今屬河南),退兵前又對新占領區作好了防務安排。遼穆帝無心南下奪回被後周占領的地區,遼與後周的邊界遂北移至今霸州、雄縣以北的白溝河(大體相當於今海河、永定河、北拒馬河)為界。
遼穆宗依然醉生夢死,甚至“晝夜酣飲者九日”,而謀反的事件也仍不斷發生,這時南邊的北周已為趙宋皇朝所代替,由於宋皇朝采取先南後北的戰略,雖也進攻北漢,但對遼采取防禦政策,遼宋處於相對平靜的狀態。然而,遼北方的烏古部,大、小黃室韋部又先後叛亂,經過連年征討、損兵折將之後才得以平定。遼穆宗依然花天酒地,遊獵無度,晚年甚至連飲二十日而不理朝政,經常是乘醉賞罰,甚至多次在醉後隨意殺人,終於在應曆十九年(99),二月,遊獵至懷州(今內蒙古巴林左旗西),一天晚上酒醉之後為近侍所殺。遼朝又麵臨第四次,也是最後一次非正常的皇位繼承。
《遼史》卷《穆宗紀》上。
附表一五代世係表(907—90)
一、後梁(907—923)
(一)太祖朱溫(晃)(二)朱友珪三末帝均王瑱友貞ii.二、後唐(923—93)
李克用一莊宗李存勗二明宗李嗣源三閔帝李從厚四廢帝潞王李從珂明宗養子克用養子後晉(93—947)
臬捩雞石敬儒——(二)出帝(齊王)石重貴(一)高祖石敬瑭ii.四、後漢(947—950)
(一)高祖劉知遠——(二)隱帝劉承祐五、後周(95—90)
(一)太祖郭威——(二)世宗柴榮(太祖養子)——(三)恭帝柴宗訓表二十國世係表一、吳(892—937)
(一)太祖楊行密(二)烈祖楊渥(三)高祖楊隆演(四)睿帝楊溥南唐(937—975)
“契丹”之名文獻記載最早見於《魏書·契丹傳》,契丹族與相鄰的庫莫奚(奚族)同從鮮卑族宇文部中分離出來。北魏太祖拓跋珪在登國三年(388)征討庫莫奚族的同時或稍後,契丹族也受到打擊,遂和庫莫奚族分別活動。契丹族分為悉萬丹、何大何、伏弗鬱、羽陵、日連、匹黎爾、吐六於、羽真侯等部八個部落,史稱古八部,過著遊牧生活,各部落與北魏建立朝貢關係。
契丹族日益興盛,並向南發展。北齊文宣帝高洋於天保四年(553)親率大軍攻擊南下的契丹部落,俘獲0餘萬人、數十萬頭牲畜。契丹部族損失慘重,後又受到突厥的侵擾,因而“部落離散,非複古八部矣”2。隋初又分別臣附於隋朝與突厥,逐漸得到恢複,遊牧於遼西地區,諸部落平時各自“逐寒暑,隨水草畜牧。
有征伐,則酋帥相與議之,興兵動眾合符契”,有時還“諸部相攻擊,久不止”,說明當時還沒有建立部落聯盟,隻是在對外作戰期間才統一行動。大業元年(05),契丹族南下營州(今遼寧朝陽)地區時,又遭到在隋將主使下突厥的襲擊,4萬人被俘,再次受到重創。
麵對新的嚴峻形勢,以大賀氏為首的部落聯盟,重新劃分為達稽、紇便、獨活、芬問(一作芬阿)、突便、芮奚、墜斤、伏等新的八個部落,史稱大賀氏八部。初期的聯盟首領權力還不大,主要權力集中在部落聯盟會議,“若有征發,諸部皆需議合,不得獨舉。獵則別部,戰則同行”2。唐初向唐朝朝貢,貞觀十九年(45),契丹族首領窟哥受封為左武衛將軍。貞觀二十二年,契丹諸部歸附唐朝,唐設鬆漠都督府(今內蒙古巴林右旗南),契丹部落聯盟首領窟哥被任為左領軍將軍兼都督,封毋極縣男3,賜姓李,下設九州,一部一州,其中伏部分為二州,各部落酋長任刺史。萬歲通天元年(9),大賀氏部落聯盟首領李盡忠反唐,自稱無上可汗,這是曆史文獻首次記載契丹族首領稱為可汗。
唐中葉,契丹族內亂,開元十八年(730),大賀氏最後一位部落聯盟首葉隆禮《契丹國誌》卷首《契丹國初興本末》。木葉山當在今內蒙古開魯西南老哈河與西拉木倫河會合處附近。
2《遼史》卷32《營衛誌》中《部族》上。
《隋書》卷84《契丹傳》。
2《舊唐書》卷99下《契丹傳》。
3新舊《唐書·契丹傳》皆作“無極縣男”,按《唐會要》卷7《州縣改置》下,“毋極縣,萬歲通天元年改為無極縣”。《舊唐書》卷39《地理誌》二作“萬歲通天二年改毋字為無。”即毋極縣改為無極縣在公元9年或97年。所以,公元48年受封時應為毋極縣男。
領李邵固被部屬可突於所殺,大賀氏時期結束,契丹族的原始社會也逐漸解體。
可突於立遙輦氏的首領屈列為窪可汗,契丹族已重新劃分為但利皆、乙室活、實(一作室)活、納尾、頻沒、納(一作內)會雞、集解、奚嗢等八個部落,史稱遙輦氏前八部。
窪可汗是遙輦氏部落聯盟的第一任首領,但統治還不穩固,開元二十二年,窪可汗與可突於同時被殺。其後不久,遼的始祖雅裏擁立遙輦氏迪輦祖裏為阻午可汗,天寶四載(745)初降唐,唐賜姓名李懷節(一作秀),封崇順王,任鬆漠都督,其後由於安祿山的挑釁而反唐,依附回紇。當時契丹部落衰敗,雅裏協助阻午可汗將契丹族的主體部分重新劃分為迭剌、乙室、品、楮特、烏隗、涅剌、突呂不、突舉(亦作突規、諦居)等八部,史稱遙輦氏後八部。會昌二年(842),唐破回紇,契丹重又歸附唐朝。
契丹舊製,部落聯盟首領可汗及八部酋長夷離堇(也稱大人,後稱大王),每三年推選一次,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契丹社會逐漸進入奴隸製社會,這種三年一代的舊製也逐漸遭到破壞。
遼(契丹)朝的建立唐末國勢衰微,契丹族日益強盛,自選剌部夷離堇、遼的始祖耶律雅裏擁立遙輦氏阻午可汗以後,掌握了遙輦氏部落聯盟的大權,迭剌部也成為遙輦氏後八部中最強大的部落。其子孫不僅相繼擔任本部夷離堇,也一直掌握著遙輦氏部落聯盟的大權。天複元年(90),遙輦氏最後一任可汗痕德堇可汗開始當政時,耶律阿保機也擔任迭剌部夷離堇。他在此之前已經屢立戰功,當年又連破室韋、奚諸部,隨後又被任為總理軍政事務的大迭烈府(部)夷離堇。次年攻掠河東、代北,第三年討伐女真,又劫掠河東、薊北,契丹日益強大,阿保機也升任為最高官職於越,總知軍國事,成為遙輦氏痕德堇可汗手下的實際掌權者。此後阿保機又擊敗唐劉仁恭軍,大破室韋,聲威大震。天祐二年(905),他與唐河東節度使、割據河東並與朱全忠爭奪天下的晉王李克用結盟。次年,積極進行篡位的梁王朱全忠,也派使臣與阿保機互聘,阿保機的聲望日益高漲,超越了遙輦氏的痕德堇可汗。阿保機在南征北戰中俘掠了大量漢族及其他少數民族人民為奴隸,罪犯家屬也常被降為奴隸,契丹的奴隸社會得到進一步發展。反映在政治製度上,部落裏的許多官職早已逐漸成為某些家族的世職,接著阿保機破壞了八部酋長三年受代一次的規定而拒絕受代。天祐三年十二月,依靠強大的軍事力量及日益增高的聲望,八部酋長會議罷免了“不任事”的遙輦氏痕德堇可汗,推選實際掌權的耶律阿保機為新可汗。天祐四年正月十三日(907年2月27日),正式舉行即位儀式,從而開始了耶律氏契丹時期。同年四月,朱全忠滅唐建立後梁王朝。耶律阿保機擔任契丹可汗後,繼續擴展勢力,逐漸建立與完善契丹的政治製度,以契丹製(國製)統治契丹及其他北方少數民族。並吸收漢族文化製度,發展農墾,建立州縣,以漢製統治漢人,迅速向封建製過渡。
後梁貞明二年二月初一日(9年3月7日),契丹可汗耶律阿保機終於拋棄每三年由八部酋長推選的製度,在“總國事”耶律曷魯率百官的推戴下,登上皇帝寶座,是為遼太祖。以部族名契丹為國號(為便於行文,通稱為遼),建元神冊,隨後立長子耶律倍為太子,建立長子繼承製。神冊三年(98),修建都城,稱為皇都(太宗時改稱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北為皇宮,南為漢城,設有交易市場。
天讚五年(92)正月,攻滅契丹族的世仇、粟末靺鞨為主建立的渤海國,把遼的東方國界擴至今日本海、鄂霍次克海,東北至今外興安嶺。為了慶賀勝利,二月即改當年為天顯元年,隨即將人口300萬、地“方五千裏”的原渤海國,改名東丹國,作為契丹的封國,任命太子耶律倍為人皇王,史稱東丹王。改原渤海國首都忽汗城(上京龍泉府,今黑龍江寧安西南)名為天福城,作為首府,建有自己的年號,官員設置仍沿用漢製(參用唐製的原渤海製),每年貢布5萬匹、馬千匹。
遼對燕雲地區統治的確立與統治中原企圖的失敗唐末後梁初,劉仁恭、劉守光父子割據幽州時,契丹帝耶律阿保機已多次侵擾幽州。後梁乾化三年(93)冬,晉王李存勗攻滅劉守光並占領幽州。神冊二年(97)二月,契丹接納晉的新州(今河北涿鹿)叛將盧文進。三月,親率大軍進攻幽州,日夜圍攻,自三月初至六月末,晉名將周德威始終積極防守,時值盛暑,加上連日大雨,到處積水,耶律阿保機在攻取無望的情況下北歸避暑,留心腹重臣於越耶律曷魯統軍長期圍困幽州,八月下旬晉名將李嗣源大敗圍城的遼軍,耶律曷魯隻得撤圍北歸。
神冊六年(後梁龍德元年,92)夏、秋,鎮州(今河北正定)張文禮、定州(今屬河北)王處直,名義上雖然降附於晉,暗中卻相繼求援於遼。十月,晉的新州守將王鬱(王處直子)叛降於遼。耶律阿保機再次親率大軍南侵,未能攻取幽州,遂轉師南下,攻占涿州(今屬河北),並繼續南下,在晉王李存勗親自率軍抗擊下,遼軍兵敗北歸。
天讚二年(後梁龍德三年,923)春,耶律阿保機派次子、新任天下兵馬大元帥耶律德光(堯骨)率軍進攻幽州。正忙於登基當皇帝的晉王李存勗,立即派名將李存審帶病趕往幽州備敵。四月,在幽州攻防戰鬥激烈進行之際,晉王李存勗按計劃在魏州(今大名東北)建立後唐。耶律德光久攻幽州不下,轉師南侵,雖然攻占曲陽(今曲陽西)、北平(今完縣東南)等地,但幽州仍在堅守,契丹軍遂於當年五月退兵北返。
後唐於當年十月滅後梁,次年正月契丹軍再次南侵幽州地區,在後唐守將李存審、援軍李嗣源的抗擊下被迫退兵。
契丹對幽州地區誌在必得,在屢攻未得的情況下,耶律阿保機還曾以安置盧文進的名義,“恃其強盛,遣使就帝(後唐莊宗)求幽州”。隨後進行的東滅渤海國,也有“契丹主(遼太祖)謀入寇(後唐),恐勃海掎其後”的因素。
天讚五年(後唐同光四年,92)四月,後唐莊宗死於內亂,明宗李嗣源即位後派姚坤使遼。六月,耶律阿保機接見姚坤時說“若與我大河之北,吾不複南侵矣!”其後又說“河北恐難得,得鎮、定、幽亦可也。”最後說“爾先複命,我續將馬萬騎到幽、鎮以南,與爾家天子麵為盟約,我要幽州,令漢兒把捉,更不複侵入漢界。”2契丹帝在多次軍事進攻未能達到目《資治通鑒》卷273,同光二年七月。
2《資治通鑒》卷275,天成元年七月壬申;《舊五代史》卷37《契丹傳》。的後,想利用後唐莊宗去世、明宗繼位後形勢不穩之際,以外交加軍事壓力達到占領幽州地區的目的。七月,耶律阿保機因病逝世。
契丹耶律阿保機的死,引發了以太子耶律倍為代表、傾向封建化吸收漢文化的一部分契丹貴族,與皇後述律平(月理朵)和兵馬大元帥耶律德光(堯骨)為首、維護與發展奴隸製的大部分貴族之間的矛盾。耶律阿保機病死時,太子耶律倍遠在東丹國首府天福城,次子耶律德光也遠在鐵州(今遼寧蓋縣東北),皇後述律平稱製執政,耶律德光得訊後立即奔歸,三日後耶律倍才趕到。述律太後在太祖逝世後,立即利用殉葬風俗殺死太祖親信,“前後所殺者以百數”,述律太後在繼續執政一年多之後的十一月,按照她的意誌改由次子耶律德光繼承皇位的時機已經成熟,太子耶律倍不得已而順從述律後的意誌,違心地與其他大臣擁立其弟耶律德光為帝,是為遼太宗。
天顯三年(後唐天成三年,928)三月,耶律德光即位還不到半年,即接納後唐義成軍節度使王都的叛降,並派契丹軍前往定州(今屬河北)援助王都以抗後唐。後唐將領王晏球大敗契丹與王都的聯軍於嘉山(今定州西北),追殺至定州城門。繼而又大敗契丹援軍於唐河(今定州城北)北,追擊至易州(今易縣)。
同年十一月,耶律德光超級太子爺小說5200親率大軍進攻後唐以報敗軍之恥。但是,當時最大的隱患是前皇位繼承人耶律倍及其半獨立的東丹國,因而當後唐為了安定內部的需要,遣使通好時,耶律德光遂與後唐通和並立即回師。
東丹王耶律倍自太祖去世後,為了減少耶律德光的猜疑,長期住在都城(上京)。但是耶律德光還是不放心,考慮到東丹國首府天福城遠處東北千裏之外,不易控製,遂下詔遷原天福城居民至距都城較近的東平郡,並升為南京(今遼寧遼陽),作為東丹國的新首府,耶律倍回歸新首府後,耶律德光又設置衛士監視其行動。
天顯五年(後唐長興元年,930),耶律德光又立弟耶律李胡為皇太弟兼天下兵馬大元帥,這一方麵是為了討述律太後的歡心,同時也確定了新的皇位繼承人,進一步削弱耶律倍的勢力,終於迫使耶律倍於同年十一月,由東丹國經海道逃往後唐,耶律德光隨即設中台省於南京,以治理東丹國地區。其時後唐明宗在位,國勢強盛,兩國邊境相安無事。天顯八年(後唐長興四年)十一月,後唐明宗逝世後,契丹即不斷出兵南侵,但主要還是以俘掠人民為奴隸的“捉生”為主。
天顯十一年(後唐清泰三年,93)七月,後唐河東節度使石敬瑭遣使降契丹並請出兵以抗後唐。八月,耶律德光率軍南下。九月,自雁門(今山西代縣)抵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契丹在大敗後唐軍之後,於同年十一月十二日(月28日),冊立石敬瑭為晉帝,並定為“父子之邦”。從此,石敬瑭稱比他小0歲的耶律德光為父皇帝,耶律德光也要石敬瑭自稱為兒皇帝。後晉除歲貢帛30萬匹外,還將幽(今北京)、薊(今天津薊縣)、瀛(今河北河間)、莫(今任丘北)、涿(今屬河北)、檀(今北京密雲)、順(今順義)、新(今河北涿鹿)、媯(今懷來東南)、儒(今北京延慶)、武(今山西神池)、雲(今山西大同)、應(今應縣)、寰(今朔州東北)、朔(今屬山西)、蔚(今河北蔚縣西南)等州割給契丹,是為幽薊十六州,宋代及以後習稱燕雲十六州。不僅耶律德光一直想占有的幽州地區,此時終於由《契丹國誌》卷《太祖紀》。
兒皇帝石敬瑭雙手奉上,而且還加奉了雲州地區。
耶律德光自天顯二年即位後一直延用太祖的天顯年號,天顯十三年十一月,在接受後晉所上的尊號及正式奉獻幽薊十六州後,即改當年為會同元年(後晉天福三年,938),並定都城皇都為上京臨潢府,升幽州為南京幽都府,改原南京為東京遼陽府,合稱三京。又對官製進行了部分改革與調整,允許契丹人擔任漢官者與漢人通婚。
後晉高祖石敬瑭對契丹帝稱臣、稱子、割讓幽薊十六州之初,即遭到臣下的反對,會同五年(後晉天福七年,942)五月,石敬瑭去世,少帝即位,對契丹的態度有所變化,上表隻稱孫皇帝而不稱臣,引起契丹帝的不滿,終於引發了次年十二月開始的曆時五年的滅晉之戰。契丹帝多次親征,雖攻城略地,但後晉君臣全力抗擊,也曾多次擊敗遼軍。會同九年(後晉開運三年,94)十二月初,後晉主將杜威(杜重威)在小敗之後即暗中謀降,契丹帝以杜威當傀儡皇帝為誘餌,誘使杜威率20萬晉軍投降,遼軍遂長驅南下占領後晉都城東京開封(今屬河南),後晉亡。契丹帝於次年正月初一進入開封,隨後發兵押送後晉少帝赴契丹,後又廢東京開封府為汴州。
二月初一(947年2月24日),改契丹國號為遼,改年號為大同,升鎮州(今河北正定)為中京,以趙延壽為中京留守,表明了遼太宗直接統治中原的意圖。但是,原後晉北京留守、河東節度使劉知遠隨後即帝位於太原,直接與遼對抗。遼太宗也任命耿崇美、高唐英、崔延勳分任昭義軍(今山西長治)、昭德軍(今河南安陽)、河陽軍(今孟縣南)節度使,以控扼河東。遼太宗縱兵“打草穀”進行劫掠,各地人民紛紛起兵反抗,遼太宗隨即作北歸的準備,任命後族蕭翰為宣武軍(今開封)節度使鎮守中原。四月,遼太宗率部屬及後晉降臣北返,並準備日後平定各地,討伐河東。然而,同月下旬,遼太宗病死於北歸途中的欒城(今屬河北)。不久,原後晉地區為後漢占有,遼太宗統治中原的企圖終於落空。
新舊勢力的鬥爭與皇位更迭契丹對渤海國的占領,特別是兒皇帝石敬瑭奉獻幽薊十六州後,大大增加了契丹的封建化因素,東丹王耶律倍,尤其是耶律德光在滅後晉前後對漢文化的吸收,也促進了封建化進程,但是固有的奴隸製勢力還十分強大,他們竭力維護奴隸主利益,兩種勢力通過爭奪皇位進行著鬥爭。太子東丹王耶律倍的被迫避讓,述律太後通過立次子耶律德光為帝鬥爭的勝利,反映了封建化勢力的第一次失敗。但是,耶律德光在繼承皇位後推行南侵及逐漸封建化的政策,卻遭到了述律太後的反對,遼太宗之死引起了又一場帝位之爭。前太子東丹王耶律倍在出逃後唐時,王妃蕭氏及子耶律阮(兀欲)仍留在東丹國,耶律阮後隨耶律德光南侵,並於滅後晉後即受封為永康王,當遼太宗死於北歸途中時正在軍中。從征的遼軍將領大多擁護遼太宗的現行政策,同時害怕述律太後在遼太宗繼承皇位時誅殺異己勢力做法的重演,掌握實力的北院大王耶律窪與南院大王耶律吼,反對述律太後扶立其少子李胡,定策擁立永康王耶律阮。耶律阮則考慮到遼太宗所立的皇太弟耶律李胡,以及遼太宗長子耶律璟(述律)的存在,他們都會得到以述律太後為首的守舊勢力的,因而猶豫不決,即找擔任宿衛的耶律安博商議。耶律安博的父親耶律迭裏,就是因為當初反對述律太後立遼太宗,堅持遼太祖所定的嫡長繼承製,擁立太子、東丹王耶律倍,被述律太後殺害。耶律安博此時不僅並幫助耶律阮堅定繼承皇位的決心,而且傳播皇太弟耶律李胡已死的謠言,借以堅定北歸將士擁立耶律阮的信念。他又作為耶律阮的代表與耶律窪、耶律吼商議對策。他們以遼太宗曾想立耶律阮為繼承人作托辭,即於遼太宗死後的次日,擁立耶律阮即帝位於北歸途中的鎮州,是為遼世宗。
耶律阮之立違反了述律太後要立少子耶律李胡為帝的意誌,她即派耶律李胡率軍南下攻擊,但為遼世宗的前鋒軍所打敗,述律太後又親率大軍與耶律李胡軍會師於潢河(今西拉木倫河)橫渡的北岸,和已抵達南岸的遼世宗大軍隔河對峙,一場大戰即將爆發。遼世宗上書述律太後以求和平解決衝突,述律太後與惕隱耶律屋質商議對策,耶律屋質勸述律太後承認既成事實以避免互相屠殺,在和談過程中,遼世宗質問述律太後當初耶律倍當立而改立遼太宗為帝之事,並說明自己作為耶律倍之子而當皇帝是應該的。述律太後雖然推說她扶立遼太宗為帝是遼太祖的遺旨,但與述律太後一起參與和談的耶律屋質卻指出當初立遼太宗為帝,是“太後牽於偏愛,托先帝遺命,妄授神器”,並以“禮有世嫡,不傳諸弟,昔嗣聖(太宗)之立,尚以為非”,駁斥了耶律李胡想以弟繼兄為帝的意圖。述律太後不得已同意遼世宗為帝,橫渡和議反映了契丹族封建化的進程,長子繼承製在理論上已為契丹貴族所接受並開始付諸實踐。世宗隨後又追諡其父耶律倍為讓國皇帝,以示世宗繼位的正統性。然而守舊勢力仍不斷企圖推翻遼世宗的統治,遼世宗在鎮壓內部叛亂後,又遣將乃至親自率軍攻掠後漢的河北地區,這時中原政局已發生了重大變化。天祿五年(後周廣順元年,95)正月,郭威取代後漢建立後周政權。同月,後漢宗室、北京留守劉崇也即帝位於太原,割據河東地區,建立北漢政權,並依附遼朝,自稱侄皇帝。
天祿五年(北漢乾祐四年)九月,北漢向遼求援,遼世宗親自率軍南下,到達歸化州(今河北宣化)時,祭祀其父耶律倍,宴後酒醉,為耶律察割所害,又一次皇位更迭事件擺在遼朝貴族麵前。這時遼太宗長子耶律璟(述律)隨行在軍中,耶律屋質等又擁立耶律璟為帝,是為遼穆宗。遼穆宗即位後,北漢多次求援,遼穆宗隻是派兵遣將,並不親自出征,這是因為他忙於排斥異己,將當初擁立遼世宗及遼世宗親信的大臣置於閑地。另一方麵是鎮壓不斷發生的謀反事件,為首的人物既有遼世宗之弟耶律婁國,也有遼太宗弟耶律李胡之子耶律宛和耶律喜隱,甚至還有遼穆宗自己的二弟耶律罨撒葛、四弟耶律敵烈。不僅發生了那麽多的皇室謀反事件,加上遼穆宗遊獵無度,歌舞狂飲,通宵達旦,白日睡眠,從不認真處理國事,被遼人稱為“睡王”,而且喜怒無常,濫殺無辜,以致親信近臣們也人人恐懼,遼朝因而國勢中衰。當應曆四年(後周顯德元年,954)二月,應北漢世祖劉崇的請求,遼穆宗派大將耶律敵祿率遼軍南下,企圖乘後周太祖新死,後周世宗剛即位之際,遼漢聯合消滅後周,但遇到的卻是雄才大略的後周世宗,三月的高平之戰,遼漢聯軍敗歸。應曆九年(後周顯德六年)初,後周世宗開始攻遼,誌在奪取後晉割給遼朝的燕雲地區。四月中旬,後周世宗親率大軍進入遼境,遼莫州、瀛州及益津關(今河北霸州)、瓦橋關(今雄縣西南)、淤口關(今霸州東)守將,紛紛迎降,周軍又攻占易州(今易縣),遼南京(今北京)留守蕭思溫驚惶失措,南京居民紛紛逃入西山,蕭思溫隻得要求遼穆宗親征抵《遼史》卷77《耶律屋質傳》。
禦,當遼穆宗於五月中旬末趕到南京時,後周世宗已因病回開封(今屬河南),退兵前又對新占領區作好了防務安排。遼穆帝無心南下奪回被後周占領的地區,遼與後周的邊界遂北移至今霸州、雄縣以北的白溝河(大體相當於今海河、永定河、北拒馬河)為界。
遼穆宗依然醉生夢死,甚至“晝夜酣飲者九日”,而謀反的事件也仍不斷發生,這時南邊的北周已為趙宋皇朝所代替,由於宋皇朝采取先南後北的戰略,雖也進攻北漢,但對遼采取防禦政策,遼宋處於相對平靜的狀態。然而,遼北方的烏古部,大、小黃室韋部又先後叛亂,經過連年征討、損兵折將之後才得以平定。遼穆宗依然花天酒地,遊獵無度,晚年甚至連飲二十日而不理朝政,經常是乘醉賞罰,甚至多次在醉後隨意殺人,終於在應曆十九年(99),二月,遊獵至懷州(今內蒙古巴林左旗西),一天晚上酒醉之後為近侍所殺。遼朝又麵臨第四次,也是最後一次非正常的皇位繼承。
《遼史》卷《穆宗紀》上。
附表一五代世係表(907—90)
一、後梁(907—923)
(一)太祖朱溫(晃)(二)朱友珪三末帝均王瑱友貞ii.二、後唐(923—93)
李克用一莊宗李存勗二明宗李嗣源三閔帝李從厚四廢帝潞王李從珂明宗養子克用養子後晉(93—947)
臬捩雞石敬儒——(二)出帝(齊王)石重貴(一)高祖石敬瑭ii.四、後漢(947—950)
(一)高祖劉知遠——(二)隱帝劉承祐五、後周(95—90)
(一)太祖郭威——(二)世宗柴榮(太祖養子)——(三)恭帝柴宗訓表二十國世係表一、吳(892—937)
(一)太祖楊行密(二)烈祖楊渥(三)高祖楊隆演(四)睿帝楊溥南唐(937—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