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爾德人主要分布在土耳其、伊拉克、伊朗三國,曾經一段時間,三個國家都對內壓製庫爾德的分裂勢力,而同時又支持另兩個國家的庫爾德分離勢力。


    這也使得外部勢力不會輕易介入其中,就算介入,也是支持某一政府的行為,而不是反過來,否則是捅大馬蜂窩的事情。


    但無論遊牧或定居,庫爾德人仍保留著許多部落製殘餘,由酋長統率,土地為貴族所有,向佃戶收租,多數酋長係牧民出身,少數受過教育,庫爾德婦女不戴麵紗,與外客自由交談,能參加管理工作。


    大多數庫爾德人是遜尼派***,並帶有神秘的、異端的本地教派特點,庫爾德人通常是同族結婚,在非都市地區,結婚年齡,通常男子為20歲,女子為12歲,家庭由父母和子女組成。


    ***教法律所允許的一夫多妻製有的仍在實行,不過為土耳其的法律所禁止,庫爾德人的婦女在公開場合中比土耳其和伊朗婦女活躍,她們和庫爾德人的男子一樣,都享有都市教育和工作的機會。


    庫爾德人的國家主義,是結合多種因素而發展的一種新現象,其中包括英國人傳入的私有財產觀念、傳統的庫爾德斯坦被近代鄰國所瓜分,以及英、美、俄三國在波斯灣地區利益的影響,這些因素和其他因素,與小部分庫爾德人知識分子所發展的國家主義運動結合在一起。


    伊拉克地處阿拉伯世界邊緣,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其國內宗教和民族矛盾盤根錯節,統計數字顯示,伊拉克人口約2880萬,其中阿拉伯人約占76%,其中什葉派***約為54.5%,遜尼派***約為40.5%,庫爾德人約占17.5%,其餘則是土耳其人、亞美尼亞人、亞述人和猶太人等少數民族。


    伊拉克的民族問題主要發生在作為主體民族的阿拉伯人與最大的少數民族庫爾德人之間,因此,該問題也被稱為庫爾德人問題。


    伊拉克的庫爾德人約400萬,大部分居住在北部被稱為庫爾德斯坦的山區,該地區地勢險要,盛產農牧產品,被稱為伊拉克的穀倉,並有著豐富的石油資源。


    伊拉克的庫爾德人問題是整個中東庫爾德人問題的一部分,兩者具有相同的曆史根源,即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奧斯曼帝國的解體。


    一戰之前,伊拉克屬奧斯曼帝國領土,一戰期間,英法簽訂了瓜分奧斯曼帝國亞洲部分的秘密協定《賽克斯-皮科協定》,根據該協定,伊拉克中部和南部為英國勢力範圍,北部摩蘇爾地區為法國勢力範圍,一戰後,英國將伊拉克轉變為委任統治區。


    根據戰後協約國與奧斯曼帝國簽訂的《色佛爾條約》,庫爾德人可以在幼發拉底河以東和亞美尼亞以南、敘利亞和伊拉克以北庫爾德人占多數的地區建立自治區或獨立國家,但隨著土耳其凱末爾領導的民族解放運動的成功,《色佛爾條約》淪為一紙空文,庫爾德人獨立建國的願望也隨之落空。


    1923年,土耳其與協約國重新簽訂《洛桑條約》,根據該條約,庫爾德人被分別劃分到土耳其、伊朗、伊拉克、敘利亞和蘇聯,庫爾德人問題隨即產生。


    伊拉克的庫爾德人與其他國家的庫爾德人一樣,最終目標是建立獨立的庫爾德斯坦國,不同之處在於,他們在伊拉克贏得了更多的自治權。


    1930年,英國結束對伊拉克的委任統治時,庫爾德人馬哈穆德教長曾提出庫爾德人聚居區獨立的要求,但被英國和伊拉克否決。


    泛阿拉伯主義成為伊拉克獨立之後的主導意識形態,泛阿拉伯主義主張將所有阿拉伯人聯合起來建立統一的國家,二戰期間的伊拉克首相亞辛甚至宣稱將伊拉克建成阿拉伯世界的普魯士,對庫爾德人來說,泛阿拉伯主義的實質就是把非阿拉伯人排除在具有充分資格參與政治體製的人群之外。


    1958年,溫和派的卡塞姆取得革命成功建立伊拉克共和國之後,承認庫爾德人的民族地位,但由於在自治問題上雙方難以取得一致,巴格達政府開始對庫爾德人自治運動進行鎮壓。


    1963年,堅持泛阿拉伯主義的阿拉伯複興社會黨上台之後,庫爾德人與伊拉克政府的矛盾走向激化。


    1970年,時任總統的貝克爾曾與庫爾德人簽署協議,規定在庫爾德人聚居區建立自治政府,承認庫爾德人的平等地位等,但雙方在自治範圍和自治權利上分歧過大,導致該協議大部分內容並沒有得到落實。


    1979年上台的薩達姆對庫爾德人采取了更為嚴厲的壓製政策,1980年至1988年兩伊戰爭期間,薩達姆以勾結伊朗為借口,對庫爾德人實施種族清洗,其中,最臭名昭著的要數1988年3月發生在庫爾德人小鎮的--哈拉比亞慘案,在那次事件中,伊拉克軍方除使用常規武器外,還動用了化學武器,導致5000多人因遭受神經毒氣攻擊而立即死亡,總死亡人數則要超過1.2萬人。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黑字傳奇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泰夢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泰夢並收藏黑字傳奇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