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走向昏庸
萬曆終於出了一口惡氣,可以揚眉吐氣重新做人了。張居正和李太後,包括馮保同誌煞費苦心,都是為了讓他成為一個好皇帝,成就一番大的事業,沒有一點的私心,與他們的願望相反,但萬曆不領情,剛一親政就采取如此巨大的行動,張居正在天有靈也會後悔自己圖的是什麽?
萬曆受過良好的教育,政治智慧一點也不比別人差。他親政後,壯誌淩雲,決心大展宏圖,隻可惜眼高手低,無法擔負起治國安邦的使命。性格決定命運,懶惰性格沒有常性不願付出,沒多長時間,就把朝廷弄得烏煙瘴氣,亂作一團。
萬曆的一生,分為兩個時期,第一個時期,由隆慶六年(1572)六月即位,至萬曆十年(1582)六月張居正去世。這個時期,任用張居正,使大明王朝轉危為安,是大明王朝的中興時期。實際主持朝政的是張居正。在慈聖皇太後的支持下(就是李太後),重大決策都是由張居正來製定和實施的,張居正後期,執政的時間長了,權勢大了,不願意讓萬曆插手政務,隻有在一邊看的份。張居正、李太後最大的錯誤就在於沒讓小皇帝早一點直接參與政務,到在張居正的去世才進入。張居正突然去世,李太後也不再過問政務,當起甩手掌櫃,養尊處優。萬曆真正開始了親政,三座大山輕易地被移開,年齡已屆二十,有一種被解放的感覺,高聲唱起“解放區的天是晴朗的天,翻身的人民好喜歡”,手舞足蹈,翩翩起舞,不知道怎麽發飆才好了。他也產生一種希望,就是要迅速擺脫張居正的陰影,發泄胸中久受壓抑的情欲,不受任何拘束地實現權柄自操,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為所欲為了。
萬曆身上具有皇家的血脈,在張居正和李太後的教導下學會了禦人之術,統治手腕,在親政之初運用的還是非常好,就連一代名相申時行也畏若寒蟬,言聽計從。他的自信心還是很強的,在查沒張居正的家產,打敗了張居正陣營後,得到滿足,他也下決心要好好幹,竭力想證明自己,向世人證明並不是離開張居正就不行了,他要另行一套,同樣也能使天下大治,還幹得更好,會輕而易舉地成為一代明君。
萬曆親政後與張居正反其道而行之,凡是張居正支持的,擁護的,他就要反對。張居正推行的改革,雖有利於國計民生,但在相當程度上不利於官員個人,他就發揮這些人的積極性,用這些人來清算張居正及其黨人,伴隨著清張運動的不斷升級和擴大化,一場以否定萬曆初年的改革為目的的風潮又隨之而起。他一定要和張居正做對,“凡是敵人反對的我們都要擁護,凡是敵人擁護的我們都要反對。”對張居正的一切方針路線,一切治理國家的措施和製度,不管對錯,是否有益於國家一概否定。萬曆十一年(1583)五月,以率先揭發馮保的罪行而深獲萬曆信用的禦史李植,受命巡按畿輔,途中未能享受到改革前那種乘驛的待遇,自己花費不少,感到十分不舒服,心裏非常憤恨,回京後便向萬曆上本,提出驛傳裁革過苛,要求恢複官員的待遇,萬曆不管對錯,也不進行調查研究,馬上表示同意。
改革驛遞是張居正厲行節約,減輕國家和沿途老百姓的負擔所進行的一項改革措施,改變了過去官員們到驛站胡作非為,無節製的索要財物的情況,沿途的老百姓深受其害,這一項改革措施使官員的奢靡風氣有了很大的改觀,減少了國家無謂的支出,也極大地減輕了老百姓的負擔。製度的改變,沿途的老百姓又背上了沉重的負擔。張居正的辦法就是不許公款消費,想消費也行,自己拿錢,喜歡公款吃喝的諸君當然不樂意。
萬曆又忽然想起了早年裁革京省冗職一事,不知道是出於什麽考慮,或許是為了爭取人心吧,就決定將原來裁革歸並事務的,再依裁革前所分職掌管,又恢複各自的官職,張居正好不容易精簡的機構和人員,又恢複原樣,本來就龐大的官僚隊伍又因之而臃腫起來。萬曆犯糊塗了,張居正已經做了惡人,你一退六二五不就結了,何苦為自己攬下如此沉重的經濟負擔,讓國家財政不堪重負呢?
獎懲大權是皇家的一個利器,對統治國家,發揮手下人的才幹和積極性大有好處,不能隨便使用。為了讓文武百官、勳戚權貴感受到皇恩浩蕩,封爵名器成了他隨意賞賜之物,不管功勞是否相配隨便賞賜,不當賞的要賞,該罰的又不罰,致使朝綱法紀陷於混亂。萬曆皇帝的賞賜一律按個人的好惡和政治立場來區分。凡是與張居正關係密切或者重用的人,不管有無才幹,對朝政有無影響一律進行處罰,而對過去張居正打壓得人或者反對張居正的人,清算張居正有功的人一律重用。他有一腔的雄心壯誌想幹成一番大事業的。可惜他的方法不對,心胸狹窄,注定他不是一個幹大事業的人。
萬曆終於出了一口惡氣,可以揚眉吐氣重新做人了。張居正和李太後,包括馮保同誌煞費苦心,都是為了讓他成為一個好皇帝,成就一番大的事業,沒有一點的私心,與他們的願望相反,但萬曆不領情,剛一親政就采取如此巨大的行動,張居正在天有靈也會後悔自己圖的是什麽?
萬曆受過良好的教育,政治智慧一點也不比別人差。他親政後,壯誌淩雲,決心大展宏圖,隻可惜眼高手低,無法擔負起治國安邦的使命。性格決定命運,懶惰性格沒有常性不願付出,沒多長時間,就把朝廷弄得烏煙瘴氣,亂作一團。
萬曆的一生,分為兩個時期,第一個時期,由隆慶六年(1572)六月即位,至萬曆十年(1582)六月張居正去世。這個時期,任用張居正,使大明王朝轉危為安,是大明王朝的中興時期。實際主持朝政的是張居正。在慈聖皇太後的支持下(就是李太後),重大決策都是由張居正來製定和實施的,張居正後期,執政的時間長了,權勢大了,不願意讓萬曆插手政務,隻有在一邊看的份。張居正、李太後最大的錯誤就在於沒讓小皇帝早一點直接參與政務,到在張居正的去世才進入。張居正突然去世,李太後也不再過問政務,當起甩手掌櫃,養尊處優。萬曆真正開始了親政,三座大山輕易地被移開,年齡已屆二十,有一種被解放的感覺,高聲唱起“解放區的天是晴朗的天,翻身的人民好喜歡”,手舞足蹈,翩翩起舞,不知道怎麽發飆才好了。他也產生一種希望,就是要迅速擺脫張居正的陰影,發泄胸中久受壓抑的情欲,不受任何拘束地實現權柄自操,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為所欲為了。
萬曆身上具有皇家的血脈,在張居正和李太後的教導下學會了禦人之術,統治手腕,在親政之初運用的還是非常好,就連一代名相申時行也畏若寒蟬,言聽計從。他的自信心還是很強的,在查沒張居正的家產,打敗了張居正陣營後,得到滿足,他也下決心要好好幹,竭力想證明自己,向世人證明並不是離開張居正就不行了,他要另行一套,同樣也能使天下大治,還幹得更好,會輕而易舉地成為一代明君。
萬曆親政後與張居正反其道而行之,凡是張居正支持的,擁護的,他就要反對。張居正推行的改革,雖有利於國計民生,但在相當程度上不利於官員個人,他就發揮這些人的積極性,用這些人來清算張居正及其黨人,伴隨著清張運動的不斷升級和擴大化,一場以否定萬曆初年的改革為目的的風潮又隨之而起。他一定要和張居正做對,“凡是敵人反對的我們都要擁護,凡是敵人擁護的我們都要反對。”對張居正的一切方針路線,一切治理國家的措施和製度,不管對錯,是否有益於國家一概否定。萬曆十一年(1583)五月,以率先揭發馮保的罪行而深獲萬曆信用的禦史李植,受命巡按畿輔,途中未能享受到改革前那種乘驛的待遇,自己花費不少,感到十分不舒服,心裏非常憤恨,回京後便向萬曆上本,提出驛傳裁革過苛,要求恢複官員的待遇,萬曆不管對錯,也不進行調查研究,馬上表示同意。
改革驛遞是張居正厲行節約,減輕國家和沿途老百姓的負擔所進行的一項改革措施,改變了過去官員們到驛站胡作非為,無節製的索要財物的情況,沿途的老百姓深受其害,這一項改革措施使官員的奢靡風氣有了很大的改觀,減少了國家無謂的支出,也極大地減輕了老百姓的負擔。製度的改變,沿途的老百姓又背上了沉重的負擔。張居正的辦法就是不許公款消費,想消費也行,自己拿錢,喜歡公款吃喝的諸君當然不樂意。
萬曆又忽然想起了早年裁革京省冗職一事,不知道是出於什麽考慮,或許是為了爭取人心吧,就決定將原來裁革歸並事務的,再依裁革前所分職掌管,又恢複各自的官職,張居正好不容易精簡的機構和人員,又恢複原樣,本來就龐大的官僚隊伍又因之而臃腫起來。萬曆犯糊塗了,張居正已經做了惡人,你一退六二五不就結了,何苦為自己攬下如此沉重的經濟負擔,讓國家財政不堪重負呢?
獎懲大權是皇家的一個利器,對統治國家,發揮手下人的才幹和積極性大有好處,不能隨便使用。為了讓文武百官、勳戚權貴感受到皇恩浩蕩,封爵名器成了他隨意賞賜之物,不管功勞是否相配隨便賞賜,不當賞的要賞,該罰的又不罰,致使朝綱法紀陷於混亂。萬曆皇帝的賞賜一律按個人的好惡和政治立場來區分。凡是與張居正關係密切或者重用的人,不管有無才幹,對朝政有無影響一律進行處罰,而對過去張居正打壓得人或者反對張居正的人,清算張居正有功的人一律重用。他有一腔的雄心壯誌想幹成一番大事業的。可惜他的方法不對,心胸狹窄,注定他不是一個幹大事業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