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瘋狂報複
萬曆皇帝進過一番策劃,運作,終於等來了這一天。天大的喜訊讓皇帝欣喜若狂。張鯨為他抱來一遝子大臣們的奏章,報告了這個消息,但張鯨也知道其中的厲害,不敢直說,隻是提醒皇帝說:“皇上,陝西道禦史楊四知上來一個折子,您看一下。”
陝西道禦史楊四知出生於江西鄱陽,籍貫屬河南祥符,萬曆二年的三甲進士,也是一個投機政客,與張居正並無深仇大恨,善於分析形勢的楊四知從朝廷邸報上聞出了一種反張的味道,從皇帝近期的作為上看到了皇帝的態度,賭徒心理,決定試一試,希望能從中撈到一些好處,就於萬曆十年十二月十四日上疏開列了張居正的十二條罪狀,說他欺君蔽主、奢僭侈專、招權樹黨、忘親背禮。
曆史真正的記住了這個投機小人,也算是曆史留名了。
萬曆心裏沒有底數,對張居正恨之入骨到了不能容忍的地步,還不敢貿然行動,不想因此把政局搞亂,無法收拾。更不想因此給天下造成一個暴君的形象,說他心底狹小,讓天下的功臣寒心,還是故作姿態,下了一道很微妙的聖旨:朕十分敬仰張居正,在前幾年,曾虛心委任張居正處理一切朝政,信任有加,誰曾想張居正不思精忠報國,怙權行私,殊負恩眷,欺負朕年幼,為自己和家人撈取好處。即便如此,朕還是念他受先皇托付,有十年的輔佐之功,姑且不予問罪,以全終始,成全他的名節。但其同黨龐清、馮昕、遊守禮,則下鎮撫司大獄。同時戒諭廷臣,各自省修職業,不必再追提以往的事情了。
這個做法很虛偽,從他的批複上看,並沒有對張居正怎麽樣。但這隻是第一份彈劾張居正的奏章,從表麵上看他是很仁慈的,實質上是向大臣們發出一個信號,縱容大臣們向張居正發起攻擊,像美國在東海、南海問題上的態度一樣,向張居正和他的陣營發起挑戰,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動員令。很多朝臣心領神會,張居正正麵臨著一場滅頂之災。以後的一段很長時間內,一些人都像萬曆稟奏,舉報了一係列的有關張居正和張的陣營的人和事,無不依奏予以罷職或除名。反張運動不斷地升級和擴大化,朝廷裏一些和張居正關係密切的人人心惶惶,不可終日。有點像在搞政治運動,大家一窩蜂,蜂擁而上,亂哄哄的一片,黑雲壓城城欲摧,於無聲處聽驚雷啊。
朝中反張運動不斷高漲,很快就波及到全國,地方上的官員、鄉官、藩府也聞風而動,都義無反顧地投入到這場運動中。影響較大的事情有兩件,一是高拱《病榻遺言》的流傳,二是遼王次妃上疏鳴冤。
萬曆對遼王次妃所告的冤案非常感興趣,表現出一種非凡的熱情,涉及到皇家後裔,抓住不放,興風作浪。其實,這是一件非常久遠的事情,那時候朱翎鈞還沒有出生,並不在於張居正是否迫害了皇族成員,疏中提到張居正強占親王祖業,盜侵王府金寶,使他對張家的貲產產生了強烈的占有欲,由此可以撈到一大筆銀子。弟弟潞王江將要大婚,皇帝和慈聖太後正愁沒有銀兩,為了家族的利益,毅然決然的犧牲兩個家奴的利益和尊嚴,查抄張居正和馮保的家產。李太後為了自己的孩子竟也同意了皇帝的行動。兔死狗烹,卸磨殺驢,心狠手毒,這曆來就是曆代皇家的一貫風範和做法,被一次次的運用。
張居正也真是可憐,屍骨未寒,就招來抄家之禍。讓其家人為之受難。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忠心耿耿的為大明朝工作,讓已經衰落的大明王朝又得到中興,蓋世功勞與他得到的那一點點財產,九牛一毛,雖取得收入的方式不是太光彩,但也不為過,是對他勞動的應有報酬。我們一些企業高管,因為國家政策或執掌者國有資源,或單位的經濟效益好一點,就要實行巨額年薪,幾百萬、上千萬,毫不臉紅,一點也不手軟,借機為自己撈好處。房妹事件就是例證。張居正為這一點的財產還要落個被抄家的下場,令人寒心。大家為了此事向皇帝求情,皇家薄情寡義,李太後也隻是問了一下就沒了下文。
皇家已經作出決定,就布置人去查抄張居正的家產,專門組成一套查抄張居正馮保財產辦公室,在刑部侍郎丘橓、刑科給事中楊廷相、錦衣衛都指揮賈應魁的具體主持下,組成眾多的小組,如行動小組、登記小組、運輸小組等,在京師、江陵兩地同時開始行動。最令人氣憤的,地方政府行動過分的迅速,在接到皇上配合刑部行動的命令後積極行動,搶頭功,撈油水,提前趕到張居正位於荊州的家中,把門給封了起來,他們將張居正的家人都趕到一個院子裏,限製行動自由。等刑部的人來到荊州後,就投入緊張的查抄工作之中,沒有人想起張居正的家人還被關在一個院子裏,缺吃少喝,饑寒交迫,等到他們想起時家中已餓死十餘人,慘不忍睹。
這次抄家沒有達到期望的數目,皇帝和李太後仍不肯罷休,又牽上了曾省吾、王篆、傅作舟三家,後在眾人的一再勸說下,才勉強收住。一場空前的政治風暴,一場慘無人道的抄家才被畫上句號。在這次抄家中,張敬修自殺了,張懋修兩次自殺未遂才留住一條性命。兩個兒子被萬曆發配到邊疆效力。張敬修臨死前留下一道血書,字字血,聲聲淚,催人心碎:“嗚呼!天道無知,似失好生之德,人心難測,罔恤盡瘁之忠。歎解網之無人,嗟縲絏之非罪,雖陳百喙,究莫釋夫譏讒,惟誓一死,以申嗚其冤鬱。”
萬曆皇帝進過一番策劃,運作,終於等來了這一天。天大的喜訊讓皇帝欣喜若狂。張鯨為他抱來一遝子大臣們的奏章,報告了這個消息,但張鯨也知道其中的厲害,不敢直說,隻是提醒皇帝說:“皇上,陝西道禦史楊四知上來一個折子,您看一下。”
陝西道禦史楊四知出生於江西鄱陽,籍貫屬河南祥符,萬曆二年的三甲進士,也是一個投機政客,與張居正並無深仇大恨,善於分析形勢的楊四知從朝廷邸報上聞出了一種反張的味道,從皇帝近期的作為上看到了皇帝的態度,賭徒心理,決定試一試,希望能從中撈到一些好處,就於萬曆十年十二月十四日上疏開列了張居正的十二條罪狀,說他欺君蔽主、奢僭侈專、招權樹黨、忘親背禮。
曆史真正的記住了這個投機小人,也算是曆史留名了。
萬曆心裏沒有底數,對張居正恨之入骨到了不能容忍的地步,還不敢貿然行動,不想因此把政局搞亂,無法收拾。更不想因此給天下造成一個暴君的形象,說他心底狹小,讓天下的功臣寒心,還是故作姿態,下了一道很微妙的聖旨:朕十分敬仰張居正,在前幾年,曾虛心委任張居正處理一切朝政,信任有加,誰曾想張居正不思精忠報國,怙權行私,殊負恩眷,欺負朕年幼,為自己和家人撈取好處。即便如此,朕還是念他受先皇托付,有十年的輔佐之功,姑且不予問罪,以全終始,成全他的名節。但其同黨龐清、馮昕、遊守禮,則下鎮撫司大獄。同時戒諭廷臣,各自省修職業,不必再追提以往的事情了。
這個做法很虛偽,從他的批複上看,並沒有對張居正怎麽樣。但這隻是第一份彈劾張居正的奏章,從表麵上看他是很仁慈的,實質上是向大臣們發出一個信號,縱容大臣們向張居正發起攻擊,像美國在東海、南海問題上的態度一樣,向張居正和他的陣營發起挑戰,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動員令。很多朝臣心領神會,張居正正麵臨著一場滅頂之災。以後的一段很長時間內,一些人都像萬曆稟奏,舉報了一係列的有關張居正和張的陣營的人和事,無不依奏予以罷職或除名。反張運動不斷地升級和擴大化,朝廷裏一些和張居正關係密切的人人心惶惶,不可終日。有點像在搞政治運動,大家一窩蜂,蜂擁而上,亂哄哄的一片,黑雲壓城城欲摧,於無聲處聽驚雷啊。
朝中反張運動不斷高漲,很快就波及到全國,地方上的官員、鄉官、藩府也聞風而動,都義無反顧地投入到這場運動中。影響較大的事情有兩件,一是高拱《病榻遺言》的流傳,二是遼王次妃上疏鳴冤。
萬曆對遼王次妃所告的冤案非常感興趣,表現出一種非凡的熱情,涉及到皇家後裔,抓住不放,興風作浪。其實,這是一件非常久遠的事情,那時候朱翎鈞還沒有出生,並不在於張居正是否迫害了皇族成員,疏中提到張居正強占親王祖業,盜侵王府金寶,使他對張家的貲產產生了強烈的占有欲,由此可以撈到一大筆銀子。弟弟潞王江將要大婚,皇帝和慈聖太後正愁沒有銀兩,為了家族的利益,毅然決然的犧牲兩個家奴的利益和尊嚴,查抄張居正和馮保的家產。李太後為了自己的孩子竟也同意了皇帝的行動。兔死狗烹,卸磨殺驢,心狠手毒,這曆來就是曆代皇家的一貫風範和做法,被一次次的運用。
張居正也真是可憐,屍骨未寒,就招來抄家之禍。讓其家人為之受難。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忠心耿耿的為大明朝工作,讓已經衰落的大明王朝又得到中興,蓋世功勞與他得到的那一點點財產,九牛一毛,雖取得收入的方式不是太光彩,但也不為過,是對他勞動的應有報酬。我們一些企業高管,因為國家政策或執掌者國有資源,或單位的經濟效益好一點,就要實行巨額年薪,幾百萬、上千萬,毫不臉紅,一點也不手軟,借機為自己撈好處。房妹事件就是例證。張居正為這一點的財產還要落個被抄家的下場,令人寒心。大家為了此事向皇帝求情,皇家薄情寡義,李太後也隻是問了一下就沒了下文。
皇家已經作出決定,就布置人去查抄張居正的家產,專門組成一套查抄張居正馮保財產辦公室,在刑部侍郎丘橓、刑科給事中楊廷相、錦衣衛都指揮賈應魁的具體主持下,組成眾多的小組,如行動小組、登記小組、運輸小組等,在京師、江陵兩地同時開始行動。最令人氣憤的,地方政府行動過分的迅速,在接到皇上配合刑部行動的命令後積極行動,搶頭功,撈油水,提前趕到張居正位於荊州的家中,把門給封了起來,他們將張居正的家人都趕到一個院子裏,限製行動自由。等刑部的人來到荊州後,就投入緊張的查抄工作之中,沒有人想起張居正的家人還被關在一個院子裏,缺吃少喝,饑寒交迫,等到他們想起時家中已餓死十餘人,慘不忍睹。
這次抄家沒有達到期望的數目,皇帝和李太後仍不肯罷休,又牽上了曾省吾、王篆、傅作舟三家,後在眾人的一再勸說下,才勉強收住。一場空前的政治風暴,一場慘無人道的抄家才被畫上句號。在這次抄家中,張敬修自殺了,張懋修兩次自殺未遂才留住一條性命。兩個兒子被萬曆發配到邊疆效力。張敬修臨死前留下一道血書,字字血,聲聲淚,催人心碎:“嗚呼!天道無知,似失好生之德,人心難測,罔恤盡瘁之忠。歎解網之無人,嗟縲絏之非罪,雖陳百喙,究莫釋夫譏讒,惟誓一死,以申嗚其冤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