樾國那邊的一場大變亂在暗中醞釀,楚國這邊也不安閑。從四月裏開始的一係列事,後世史書中或有稱為“丁酉變法”的,但更多的,稱為“元酆黨爭”。


    史家對這變故的起始之日亦有爭議,說“丁酉變法”的,認為始於太子竣熙會見風雷社士子;說“元酆黨爭”的,則認為始於靖武殿大學士、兵部尚書程亦風上的一篇奏章,題為《論當世急務》——其實這兩個事件前後相隔才不過七天而已。先發生的,是程亦風上的奏章。


    也是在程亦風被公孫天成一語點醒的那個晚上,他回到家裏翻來覆去睡不著,心潮起伏,仿佛回到了當年科考新中之時,滿懷報複,要為國大做一番事業——所不同的是,自己如今已然拜相,說起話來總比過去中氣足些,不怕旁人無視自己的奏章!


    他挑亮了燈,將自己初初從攬江調回京師之後所寫的劄記反複翻閱,想看看這一番“大事業”究竟要從何做起——吏製、稅製、法製……太多的舊政需要改革。不過,他文思如泉湧,下筆有如神,一點倦意也無,一夜寫到了天亮也不肯停筆。小童給送來了洗臉水,他隻隨便抹了一把,又伏案疾書;端來了早飯,他胡亂吃了幾口,又丟在一旁。此後午飯、晚飯,他連動都未動,當夜也不曾合眼。如此一連寫了三天,才把數萬言的奏章也完。其文雲:


    “……臣竊以為,今之天朝,憂患有三:民益貧,官益冗,外虜益悍……民貧者,其原因三,謂之稅收,謂之徭役,謂之豪強……”以下細論其三者,接下來說“官冗”成因也是三條:“謂之蔭封過廣,謂之升遷過易,謂之瑣務過多。”細論之後複說“外虜”也就是樾國,這上麵倒未花太多工夫,隻道:“樾之立國,不過數十年。其有國號以先,亦對我中原侵略不斷。然昔時,神宗、真宗各帝皆不以之為意,觀我北疆亦寸土不失。何也?一介蠻夷,財力窮困,民風野蠻,未成其氣候。究其原因者,未知法度也!而自樾立國以來,立法製,變民風,其血脈雖胡虜,然習俗比中原有過之而無不及。是以,樾國日強,踐踏北境,勢不可當。”他自然是無意在這裏長他人誌氣滅自己威風,所以隻寫了這麽寥寥數句,就把筆鋒一轉,道:“臣以為,變風俗,立法度,乃當世之急也。”後麵洋洋灑灑,自然是他針對積弊所提出來的改革方案,計有“均田畝”,“減賦役”,“修水利”,“懲豪強”,“嚴磨勘”,“抑僥幸”,“裁冗員”“興學社”“精貢舉”等十多條。


    他寫罷,放了筆,回頭看看真是心情激蕩,這才感覺腹中饑餓,摸到一快冷饅頭就咬,味道古怪也全不在意。


    而這時,就聽外麵臧天任的聲音喚道:“老弟!老弟!你在發什麽癲?”原來是程家小童看主人廢寢忘食,勸也不聽,就嚇得跑去找臧天任前來一看。


    程亦風正想把自己的文章給老友看,並更有千言萬語豪情壯誌要一吐為快,於是立刻站起身迎出來道:“哎呀,臧兄,來得正好!快看小弟寫的……”


    話還未說萬,卻看臧天任表情古怪,繼而哈哈大笑起來,前仰後合,不可抑製。程亦風莫名其妙:“臧兄,何事滑稽至斯?”


    臧天任簡直腰也直不起來了,道:“老弟你……你看……哎……”他轉身喚童仆:“快給你家大人拿麵鏡子來,這人,難怪是個才子,原來一肚子都吃的墨水呢!”


    程亦風依然不明其所以然,直到小童拿鏡子來,才看到自己滿嘴烏黑,再看雙手,也是染滿墨汁,正是不解,一眼瞥到桌上咬了一半的饅頭才恍然大悟:原來那半個冷饅頭不知何時被自己丟進了硯台裏,早就是烏黑一團了。想到自己專心致誌如斯,他也不禁哈哈大笑了起來:“什麽一肚子墨水,原是我胸無點墨,所以才需要吃點來補補,嗬嗬!”


    主客二人都又笑了一陣,到童仆打水來,程亦風洗了臉,這才算是止住了。臧天任自然要問他這幾日閉門不出沒天沒夜到底在做些什麽。程亦風也才把那篇煌煌大文給好友看了。


    文章如此之長,細看是沒可能的,臧天任隻是一幕十行地掃過,不覺拍案叫絕,麵上也放出了光彩:“老弟,你這是……終於要大幹一場了麽?”


    程亦風搓搓手,點頭道:“正是。公孫先生那日罵醒了我——其實臧兄也早罵過小弟多次了。小弟要把這滿腹牢騷碰壁即逃的壞毛病改一改,這次一定要據理力爭,不叫朝廷再無視咱們的建議。”


    臧天任驚訝地看著老友:“你……你……”


    程亦風嗬嗬而笑:“小弟不才,終於拜相。人說新官上任三把火,我且燒他一把再說,別對不起這一品大員的俸祿!”


    臧天任真是欣喜萬分:“不錯,閑弟終於到了大學士的位子上了。不過,你這燒的,可不止一把火呀,而且,你提的新法除了興修水利和懲辦豪強之外,可都不在靖武殿的職權範圍之內。你就不怕人家再參你一個‘越權’麽?”


    程亦風愣了愣:言之有理。不過,他正在興頭上,且才下了決心不再“碰壁而逃”,於是就一笑置之:“我先遞上去,別人參不參,還不一定呢!豈能因為這一點擔心,就連試也不試的?”


    臧天任看他,恍如變了個人一般,暗想:程老弟深得太子信賴,又已位極人臣,自是今非昔比,隻要他能夠頂住各方壓力,有了太子的支持,不愁新法不成。這是利國利民的大好事,我須得好好協助他,何苦潑他的冷水?當下笑道:“老弟說的不錯,你且將這折子遞上去,看看兩殿怎麽個議法。”


    程亦風點頭,看看外麵天色,又問:“這是什麽時辰了?”


    臧天任道:“你可真是連早晚也分不清了!就快要天黑了,要去通政使司,最早也得明天。”


    真是恨不得時間快點過呀!程亦風難得這樣精神抖擻,三日不眠不休也還不困倦,又和臧天任仔細推敲折子裏寫的每一條建議,凡有需要修改補充的,二人商定由臧天任隔日再寫另一篇奏章呈遞。


    便這般,二人談到深夜才分別。程亦風略有一絲倦意,和衣躺倒,才迷迷糊糊誰去,天就亮了。他即起身去通政使司遞了折子,回到兵部辦公,然心思卻一刻也不能集中——明知折子都要經歸類才送呈禦覽,再發下來議,最早也要第二日,但他就是坐不住,在案前屢屢抬頭,盼望誰飛跑來說一句:“程大人,快上靖武殿那邊議事去。”


    哎,原來做一番大事的感覺如此之好!


    就這樣等啊,盼啊,夢想著啊,到了第二日,又過了第三日,卻什麽也沒發生。程亦風心裏犯起了嘀咕,又有些煩躁:莫非是發了崇文殿?那也不會,總要有點兒動靜才對!他是決心不讓這封奏章再“泥牛入海”的,於是第四日清早,便不去兵部衙門,先到通政使司去問個究竟。


    去通政使司就要進宮,須路過吏部門前。這天老遠就看見有一群人圍在那裏。以他的性子,熱鬧之事最好還是避而遠之,可偏偏吏部門前這條路是進宮所必由,他隻得硬著頭皮叫人上前開路。他的轎夫們既不敢口出惡言,又不敢以拳腳驅散群眾,未多一刻,程亦風就陷在人群中寸步難移了。他隻有選擇自己下來步行。


    人群中有人認出了他:“哎呀,程大學士!你且來看看這個!”不待他反應過來,已經被擁到了圈內,看到有二十來個形容古怪之人列隊而立,而吏部衙門則大門緊閉,門前兩站崗的兵丁,拚命忍住,才不會笑出聲來。


    程亦風奇道:“這是做什麽?”


    旁邊有人道:“大人不知麽?今日乃是吏部‘大挑’之日,這些讀書人專程來給大挑的老爺們找麻煩呢!”


    哦,竟是如此!程亦風恍然大悟。


    原來楚國雖說是科舉取仕,但內中的門道卻遠不止做八股文章這麽簡單,有時能否考中全看名字取得是否吉利,有時又專看人“館閣體”書法寫得如何。這“大挑”所注重的卻是人的長相,有“同田貫日身甲氣由”八字訣。其中前四個字指的是麵龐端方,身量或直長,或胖瘦高矮適中。符合這四個字的,可以中選。而後四個字則指人身體歪斜不正,頭大身小,或頭小身大,以及一肩高聳。若沾上了這四個字,則一定落選。本來“大挑”是為了給會試三科不中者一個機會,但漸漸就演變成了貪汙納賄以權謀私的好差事——某舉人挑中與否,全憑大挑官員一句話,自然是誰送的銀子多誰就挑中了。


    程亦風對此積弊早就厭惡,不過他以為楚國吏製的其他弊端比“大挑”更加嚴重,所以寫《論當世急務》時並未包括。今日聽說有人來給吏部大挑找麻煩,他心中不免有種快意,便打算看個究竟。


    他望望場中那二十餘人,個個都雞胸駝背歪脖跛腳,有的人頭上戴頂巨冠以示頭大身小,有的則腳踩高蹺裝成身量過長,有人麵上貼了三五個狗皮膏藥,有人則在太陽穴上粘了一撮老鼠須……一望而知,這些人本來並不醜陋,就是特特扮成這模樣來搗亂的。


    為首一個扮成獨眼的想周遭圍觀的抱了個團揖,道:“諸位莫看小生模樣醜怪,你們可知小生長得似誰麽?”


    眾人都起哄道:“誰?”


    這人道:“神宗朝的信陽太守孫謙民。”


    眾人爆笑道:“孫太守可是有名的‘孫青天’,你指望就你這德行?”


    這獨眼的微微一笑:“諸位有所不知,孫太守當年也參加過大挑縣令。跪還沒跪穩,就被吏部尚書喝了一聲‘孫謙民起去’,便趕了出來。後來他又寒窗數載,終於考中。在信陽他給神宗爺寫過一份折子,就提到過‘孫謙民其貌不揚,而雄心萬丈’,以記述當年大挑之辱。”


    不錯,程亦風在《信陽誌》中讀到過。他當年進京趕考時經過信陽,在孫謙民墓上也看到這句話。人,如何可以貌相呢?


    獨眼的說罷,旁邊又一個奇醜無比的人走了上來,道:“諸位再看看我像誰?”


    程亦風看他八字眉一邊高一邊低,三角小眼,正可用“獐頭鼠目”來形容。圍觀的人中一陣竊笑。


    那人道:“嘿,你們別樂得太早!可知道英宗朝的曹維德麽?雖然他沒有什麽作為,那總算是個五品官。據說當初他來大挑,吏部尚書正要將他趕出去,而負責大挑的晉王爺就發話了。他說,此人長得如此醜陋也敢來參加大挑,勇氣非凡,一定得留下。依此看,你們怎知我今天挑不上?”


    人群之中又爆發出一陣狂笑。程亦風也忍俊不禁,但又感到一陣悲哀:朝廷如此,皇上還醉心黃老之術。不知他何時才會看到自己的那幾篇奏章呢?


    場中諸人不時又講了好幾個跟大挑有關的奇聞逸事,將這弊政諷刺得體無完膚。圍觀的都議論紛紛:“照此下去,今天又不曉得挑出些什麽人來!”


    正鬧著,聽到一陣鑼鼓開道以及吆喝的“回避”之聲,乃是吏部尚書的轎子到了。戲演到這裏才算是高潮,圍觀的趕忙給尚書大人讓路,瞧瞧他怎樣應對這局麵。


    轎子到了跟前,就被這二十來個鬧事的人給攔住了。吏部尚書名叫王致和,乃是出了名的壞脾氣,把轎簾兒一掀,就發了火:“哪裏來的刁民,竟敢在此生事?”


    為首那獨眼的道:“大人,我等不是刁民。我等都是有功名的。今日特來參加大挑。在下自認長得像神宗朝的孫謙民孫青天,而這位兄弟就長得好像英宗朝的曹維德,還有這一位……這一位……跟這一位……”他一路指下去,將各人所扮之人都介紹了一回,道:“王大人能不能將我等都挑上?”


    王致和怒道:“胡說八道!官員乃是朝廷的臉麵,你們一個賊眉鼠眼形容猥瑣,讓你們到地方上,豈不是把朝廷的臉都丟盡了?你們速速散去,否則本官可要叫順天府來捉拿你們了!”


    那獨眼的卻並沒有被他嚇住,道:“照大人的說法,一個人若不生得儀表堂堂就不能為朝廷做事了?那請大人看看這位兄台長得像誰。”說時,示意那二十來個人散開,便有一個幹瘦的老頭子顫巍巍走到了王致和的跟前,眼睛眯縫著,仿佛長年沒有睡醒,滿麵都是黃褐色的斑點,想要作個揖,手卻顫得怎麽也握不到一塊兒去。


    圍觀的人都納悶:這是誰?而程亦楓卻認得,這正是幾個月前還沒有吃仙丹的元酆帝。王致和當然也認得出,麵色立刻就變了,怒斥道:“你們這是反了麽?來人,還不給我拿下!”


    門前站崗的隻兩個兵丁,看這裏二十多個人,怎麽“拿下”?


    王致和怒道:“還不去叫順天府來?這裏出了亂黨了!”


    兵丁應聲而去,圍觀的也有不少怕事的,急匆匆都散了。可那二十多個人卻全無懼色。假扮元酆帝的那人直起了身子,郎聲道:“針砭時弊就是亂黨?朝會之上無人敢諫,市井之中無人敢言,言路不開,奸臣當道,自古國家之覆亡多始於此。”


    “你……你……你……”王致和指著這人,怒不可遏,“你說老夫是奸臣麽?”


    那人道:“學生並無此意。學生知道王大人忠君愛民且愛才惜才,所以才鬥膽到吏部來陳述‘大挑’的弊端。請大人奏請皇上,廢除‘大挑’。”說著,他就直挺挺地跪了下來。


    那二十餘人也都跟著下跪:“請大人奏請皇上,廢除‘大挑’。”


    “你們……”王致和氣得打顫,“你們是哪裏來的一群書呆子,不好好地讀書備考,卻在這裏胡鬧!你們……”


    這時圍觀的人也跑得差不多了,隻有程亦風還站著沒動。王致和一眼看到他了,即大叫了一聲“好哇”,走上前來指著他的鼻子道:“程亦風,原來是你在搗鬼。你好好的就在你的兵部折騰便成,別人職份的事,你為何要來插手?”


    程亦風莫名其妙:怎又關上他的事兒了?


    而那二十來個跪著的人一聽他的名號,都轉過了身來:“程大人!是程大人!我們是風雷社的士子呀!”


    啊,風雷社!程亦風想起來了,不就是那個設立義學講習兵法的學社麽?早先勸他們不要醉心殺伐之事,要好好務本讀書,不料他們又想出新的花樣來!


    “好你個程亦風!”王致和道,“如今你想要狡賴也不成了吧?你弄了這批不學無術之人到我衙門口來鬧事,到底是何居心?”


    程亦風實在是不明白:他不過是站在這裏,怎麽就被咬成了主使之人?


    王致和還罵:“程亦風,你別想敷衍了事。你以為你打了兩場仗,得了太子殿下的賞識,滿朝文武你就都可以不用放進眼裏去了是不是?你若是覺得你比我王某人更會管理吏部,那咱們現在就去太子麵前把話說清楚,我這吏部尚書的位子就讓賢!”


    程亦風連忙搖手:“王大人誤會了。程某也隻是路經此地,偶然看到了方才這一幕,決無有幹涉吏部公務的意思。而程某相信這些士子,也不過是一時心急才出此下策,決非有心鬧事,更非謀逆造反,請王大人讓他們散去,就不要再追究了吧。”


    王致和道:“豈有此理!我若找了一群人到你兵部門前生事,你追不追究?總之今日,我一定要可你到太子麵前評評理!”


    說時就來拉了程亦風的袖子,要往皇宮去。


    風雷社的士子們見狀,都道:“此事的確與程大人無關。學生們自來請願,要關要殺,自由學生們承擔!但‘大挑’一舉禍國殃民,請王大人一定奏明皇上,廢止大挑!”


    二十來個人黑壓壓地跪著,擋住了王致和的去路。王致和氣得眉毛倒豎:“這……這不是造反還是什麽?順天府的人呢?”


    才說著,那邊官兵已到了,想是恰巧撞上了順天府巡邏的隊伍,否則不會這麽及時。


    自然是上來就鎖拿風雷社的士子們。年輕人們都毫無懼色,一副慨然赴死的表情。程亦風卻急了——方才他們假扮元酆帝,滋事可大可小,萬一真被安上謀反的罪名,那就神仙也難救。他忙對王致和道:“王大人,都是年輕人不懂事,何必如此認真?”


    王致和冷笑:“他們是年輕人不懂事,你程大人總懂事吧?先跟我到太子殿下跟前去說個清楚!”


    程亦風反正是要進宮的,隻不過現在是被王致和一路拽到了東宮。


    竣熙正由鳳凰兒陪著在院子裏散步,聽到外麵報吏部尚書、兵部尚書求見,便先急忙叫鳳凰兒躲回後殿去,自己到書房升座接見。


    王致和是臉也氣得發綠了,搶先把吏部門前的一幕敘述了一番:“程大人糾集士子在我吏部門前鬧事,朝廷顏麵何存?請太子殿下明鑒。”


    峻熙皺了皺眉頭:“聚眾鬧事,這並不像是程大人的作風。程大人,這些鬧事的士子你可認識麽?”


    程亦風也不能說不認識,隻好照實回答:“回殿下,這些請願的士子乃是風雷社的成員,臣與他們有過一麵之緣。”


    “啊,風雷社!”竣熙的臉上突然放出了光彩,“他們現在何處?”


    “恐怕……”程亦風道,“在順天府的大牢裏。”


    竣熙登時從座位上跳了起來:“快,準備車馬,我要去順天府見他們……王大人,這聚眾鬧事一節,恐怕是個誤會。若有得罪你的地方,我替他們先陪個不是了。”


    王致和一愣一愣的,怒氣更甚,卻不能和太子發火,隻好惡狠狠地瞪著程亦風。而後者也是莫名其妙。


    竣熙道:“程大人,煩你也跟我走一趟。王大人,你可以回衙門辦公了……啊,不,這大挑,我看今日就不用挑了。以後也許也不用挑了。”


    王致和的下巴差點兒沒掉到胸口上,又把眼來瞪程亦風。程亦風可真是冤枉至極:“太子殿下,為何要見風雷社的士子?”


    竣熙道:“現在來不及說——車馬備好了沒?”


    這才隻是一眨巴眼睛的功夫,哪裏就能準備好?太監們忙得四腳朝天,還得謄出功夫來自請死罪。


    竣熙可等不及了,道:“那我先往宮門口走,你們備好了轎子就來追我——程大人,這個給你,邊走邊看!”說時,從桌上抓起一封奏折給程亦風。


    程亦風真是越來越如墜雲霧之中,接過奏章來掃了一眼,見抬頭第一句就是“祖宗之法不可守”,沒的嚇了一跳,絆在了門檻上,差點兒沒把官帽也摔掉了。他再看後麵,論述到楚國自開國以來“承平既久,戶口歲增,兵籍益廣,吏員漸眾”故爾“官吏之費,數倍於昔,百姓奢侈,亦過於前,則上下始困於財矣”。接著,又說“國之要者,理財為先,人才為本”,要“變法以求生存”——這分明也是一篇變法奏章啊!


    趕緊追上竣熙:“殿下,這是……”


    竣熙道:“你且看,是不是好文章?”


    若說遣詞造句,此文隻是平平,然而,程亦風大略掃了掃,見其中有關於稅收、供奉、徭役等多項舊法的批判,又提出了相應的新法,其中不少和自己的奏折不謀而合,另一些則是自己也不曾考慮到的。他的心便狂跳了起來,到結尾處看具名,寫的是“京師風雷社士子”,以下有三十多個名字。


    哎呀,這些年輕人!他京喜:人說江水滔滔,後浪推前浪,果然後生可畏!


    竣熙道:“這份奏章,我已經看了百十回,越看越覺得這裏頭說的有道理。程大人,你以為如何?”


    看來太子不曾見到自己的那一封折子,程亦風想,也罷,政務堆積如山,太子哪能一刻都看完?如今見了這份奏章,也是一樣的,看來太子十分讚同這其中的說法,那便是變法有望了啊!


    他心中不由狂喜,當下道:“臣以為,立法度,變民風,可富民,可強國。這些風雷社的士子不僅憂國憂民,更還有遠見卓識,應當請他們入朝議政,協助殿下,革除積弊。”


    竣熙道:“我也正是這樣的想法。這篇奏章不足萬言,許多地方我還看不太明白。我正要尋‘風雷社’問個清楚,未想今日就得這了機會!方才程大人說與他們有一麵之緣,可知他們究竟都是哪裏的高人?”


    程亦風便略略將當日在義學裏的事說了。


    竣熙道:“這可真是有趣,原來他們還通曉兵法,有投筆從戎之誌。但倘若他們還是潛心研究兵書戰策,那朝廷可就不知何年何月才能見到這些新的政令了。算來程大人還有教導之功。”


    程亦風連忙搖手:“當日勸服眾士子的是臧天任大學士,程某不過是碰巧路過為朋友幫了幾句腔而已。”他說時,心念又一動:臧兄亦有壯誌,何不乘此向太子推薦?因道:“要說到臧大學士,對稅製、吏製也頗有見地,太子若要變法,臧大學士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


    竣熙跟臧天任並不熟悉,隻知道是程亦風的好友,最親近的交往也不過是年初賦迎春花詩的那一回。不過,他現在方看了風雷社士子的奏章,對新法充滿了好奇與興奮,一聽到“對稅製、吏製也頗有見地”,立刻就道:“那感情好。咱們去見了風雷社的士子,然後再招臧大學士進宮來,看看這事究竟要怎麽辦!”


    二人一行說,一行走,沒多久,太監就把轎子抬了來,程亦風和竣熙各自上轎,出宮往順天府。


    一路上程亦風少不得又把那奏章細細看了一回,與自己意見相同的,看得粗略些,那些新奇的建議就認真研究,愈看愈覺得這幫年輕人不簡單,有些建議實在是精妙萬分——


    比方“學田法”就建議朝廷在丈量地方土地的基礎上,將沒收充工的土地獎勵給各地興辦義塾之人,義塾可募人耕種,所出勿須交稅,田租盡為辦學之用。這就比程亦風“興學社”中單隻建議朝廷出資到地方辦學要高明得多。


    又比如“商辦漕運法”,建議朝廷向全國征詢貨運行承辦漕運,觀其實力,比其信譽,再較之以價格,決定何人承辦當年漕運。此舉,旨在杜絕漕運官吏貪汙,以及避免沿途與朝廷交惡之山賊水匪劫持官糧——須知那鑣局和轉運行為生意之故,早和一些山野草莽拉上了關係,繳納了買路錢,運輸之時,土匪聽到此行鑣號,即自動放行。又為避免一家商號壟斷,天長日久滋生腐敗,商家承辦朝廷漕運隻得三年,三年之後必須各家重新上報朝廷,再次擇優取用。這一條建議就屬於程亦風想也未想到的。他素知漕運是戶部貪官眼睛盯緊不放的肥肉,但若叫他提改進之法,那隻有狠抓貪汙而已。似這樣商辦漕運,可就巧妙得多了——朝廷直接將每年運輸的銀子拿去交給信譽好又出價低的商家,便大大減少了戶部插手的機會。而且,朝廷所出之銀有定數,商家接朝廷的差事,為的多是名聲,不過亦不肯折本,所以重金賄賂官員未免得不償失,這便又減少了貪汙的可能。如果再加上監察禦史好生監督,以後這漕運恐怕能清廉好一陣子了!


    還有些提議,如“官買法”和“官賣法”,程亦風也看得一知半解。想了一會沒想通,暗道:還是去請教這些士子吧。


    正思念間,便已經到了順天府了。


    府尹慌得手足無措,連忙引路到大牢,那風雷社的一群士子還未除下化妝呢,都是醜怪模樣。他們都認得程亦風,見他來到,就有人道:“看,我說程大人自會搭救我們的吧!”


    程亦風趕忙清了清嗓子:“這是當朝太子殿下,欣賞諸位的才華,特地來見你們的。”


    眾士子都是一驚,而竣熙已先迎了上去,一矮身鑽進了牢房裏,道:“各位寫的變法奏章實在是字字珠璣,竣熙看得夜不能寐,真有相見恨晚之感。國家之興亡恐怕就在這新法之上,各位都是我楚國未來的大功臣,請先受竣熙一拜!”說時,竟真的要躬身行禮。


    諸位士子趕緊來攔:“太子殿下,這可使不得。所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我等也隻是做了份內的事而已。”


    竣熙也不顧還身在牢房之中,隨便找了張茅草鋪就坐了下來,道:“諸位快把你們這變法的設想詳詳細細地給我講一回,我早都等不及了!”


    眾士子皆稱“是”。為首那假扮獨眼的,自我介紹說叫“高齊”先來說道:“奏章是草民執筆的。草民先來跟太子說個大概。”因講:“草民等以為,眼下國之憂患有三:一,乃北方樾寇之威脅,二,乃朝廷官員之冗餘,三,乃地方百姓之貧困。草民等原想,樾寇威脅乃的重中之重,應當先除外患,再圖富強,是以棄聖人之書於不顧,研習兵法以求克製外敵。幸那日得程大人一語點醒迷津,我等方知本末倒置矣。若要攘外,必先安內,若要強兵,不可不富國,若我楚國百姓富裕加之兵強馬壯,區區樾國蠻夷何足為懼?”


    此三條與程亦風所寫,無非順序不同,論述起來意思是一樣的。


    竣熙道:“樾寇猖狂,我楚人也不是任人欺侮之輩,總有程大人和各位將軍守衛疆土。官員冗餘這點,我自己已深有體會。我天朝以仁義治天下,對過往有功之人甚厚,以致於其子子孫孫旁支別係皆可蔭封。而人有五子,子又各有五子,年複一年,自然越封越多。一個國家哪裏有這麽多實差需要他們來辦?長年累月可不就成了空食俸祿之輩?一年也不知要吃掉朝廷多少俸銀俸米。不過,這百姓窮困一條,諸位隻提‘稅收、徭役、豪強’,並未詳談,我就不甚明白了。我國征的是什一稅,算不得重。至於徭役,古之各國亦有之,照樣有昌平盛世。那豪強,若魚肉鄉裏,官府能置之不理?”


    程亦風在奏章裏也是論述了這三條,雖然有點兒“技癢”,但竣熙既然是專程來和風雷社士子討論的,他不便搶了別人的話頭。再者,風雷社士子的奏章並不長,論述簡略,程亦風想看看這些年輕人和自己的見解的否有所出入,於是不說話,隻聽。


    依舊由高齊來說道:“草民嶽為殿下解惑。”他從一張草鋪上抽了把稻草,道:“好比今人秋收一石米,向官府須有交納,而官府向朝廷又有供奉。雖然楚律是什一納稅,但地方供奉卻並不顧念年成出產。若朝廷旨意說此地當供十石,豐年是十石,災年亦是十石。地方供奉亦不顧念土地是肥沃或是貧瘠,魚米之鄉是十石,窮山惡水亦是十石。如此一來,生在貧瘠之處的農人一年實際交稅遠不址什一,若遇災年,上繳十之七、八者亦有。長此以往,農人以何果腹?”


    竣熙聽了,沉默不語。


    高齊將一把稻草抽出幾跟放在一旁,算是交稅,接著道:“百姓完了稅,還要服徭役。我國徭役名目之眾多,實在是前無古人。有修水利的,修官道的,有運輸供奉的,輸送軍糧的,甚至還有打掃衙門的和協助征稅的。朝廷有如許多的大小官員吃著俸祿且不來做這些事,卻要百姓來白做,這是何道理?誠然,楚律有言,許出銀贖役。然普通百姓哪裏來贖役之錢?除非富家。一般小戶,隻得出丁去服役。可近年來與樾國征戰不斷,男丁不是戰死,就是仍在軍中,再要服役,便黃發垂髫亦不可安居樂業矣。小民不得已,傾家蕩產籌資贖役,由是,由是貧者亦貧矣。”


    程亦風雖然自己也是如此論述,但是聽別人說出來,就覺得仿佛被抽了兩個耳光:雖然讓士兵解甲歸田是他一直以來的主張,但是卻始終難以全然兌現,即便是解甲還鄉的,也大多是派去了搶修天江的堤壩,未多久又返回軍中。這次大青河之役,雖然是以楚國的勝利而告終,但依然有萬千將士殞命沙場,他們家鄉的父老既要遭受喪親之痛,又要抵抗生活的重壓,情形是何等悲慘!


    高齊將稻草又放下幾根,算是贖役錢,繼續說下去:“小戶農人向官府交了糧,再出了贖役錢,所剩之口糧已不夠維持到次年收成之時。每到青黃不接或者大災,家中常揭不開鍋,唯有向大戶借貸。而大戶就乘機加高利息,少則三、四分利,多則五、六分利,到了災荒年月,竟有十分利的。故爾是年秋收,眾鄉民除了要向大戶償還本利,還要向官府納糧,如此一來,還有多少可以餘下供自家果腹?到了次年,又得借貸,且往往愈借愈多,正是不勝其苦。”


    他說至此,手中最後的稻草也放下了,兩掌空空。


    竣熙激動得“疏”地站了起來:“百姓艱難至此,官員們竟還能睡得著覺!舊製的確弊端太多,卿等說的新法,萬言書中不甚詳盡,我亦年幼學淺,許多枝節不能參透,可否請諸位也一一詳述?”


    眾士子自然應“好”,便有人出來講了“方田均稅”、“農田水利”等諸法,和程亦風過往所總結的大同小異。每講解一條,竣熙就認真地思考,並指出疑問,請教十分虛心,最後多表示讚同。


    不多時,講解到程亦風感興趣的“官買法”和“官賣法”了。竣熙道:“我看那‘官買法’,說是變地方供奉為朝廷采買,不知究竟是怎麽個原理?”


    這次是那個假扮曹維德的人出來一禮,道:“草民文淵,祖輩世代經商。‘官買法’和‘官賣法’都是草民的淺見,願為太子殿下解惑。”


    大約的臉上的化裝有些別扭,他伸手胡亂抹了抹,才接著道:“其實說也簡單。草民的祖輩們經商都上那貨源充足之地購買,價錢自然便宜。而兩地儲備相當時,又挑近處購買,則運資亦少。草民所說‘官買’是同樣道理。朝廷每年可出一定數額的銀錢和米糧,由采買官視地方情形,決定到何處購買。比如要大米,即到東部的平原,要茶葉,即到和西瑤交界的山區。如此一來,富裕之地,所出不至於浪費,貧窮之地,百姓不至於挨餓,正是兩全齊美的做法。”


    “果然如此!”竣熙讚同,“那麽這個‘官賣’又是如何?我隻看到你建議朝廷收購市麵上的貨品,以十入,以十二出。這貨品若原本隻值十文,朝廷這樣做,豈不是盤剝百姓?”


    文淵道:“太子殿下說的不無道理。然而今十文之物,鮮有以十文賣出者。富商巨賈財力雄厚,有時在一物貨源充足之時大量買進,囤積居奇,到了貨源奇缺之時,就可哄抬物價,原本十文之物,往往賣十五文,有時甚至賣二、三十文。這些物品若是奢侈品也就罷了,但若是柴米油鹽等必須之物,百姓就不得不按原價的兩倍、三倍買入,當真苦不堪言!”


    “有這種奸商!”竣熙氣得一拳狠狠砸在牆上,“你所知道在京城的,都有姓甚名誰?順天府尹好生記下了,立刻就去拿人!”


    “殿下息怒。”文淵道,“商人重利,自古而然。便是臣的祖輩也在這一個‘利’字上孜孜以求,想方設法壓低買價,提高賣價。殿下若要用嚴刑峻法來迫使商人放棄利益,恐怕我朝商賈十之七八要披枷戴鎖,殿下的牢獄也關押不了那麽多人。”


    竣熙麵上一紅:“我年幼無知,叫你笑話了。”


    文淵道:“豈敢,豈敢。草民向殿下獻上的這條‘官賣法’正是專替朝廷解憂的。殿下請想,天子富有四方,世上的商賈任是王百萬還是張千萬,哪一個能富過天子,強過朝廷?如果朝廷能能以國庫之資在貨源充足之時買入物品,則可抑製奸商囤積,再於貨源稀缺之時稍稍抬高價格賣出,又可製止哄抬,且朝廷又可從中獲利,豈不兩全其美?”


    “果然!”竣熙欣喜,“諸位大才,實在是國之棟梁啊!”


    他本由衷讚歎。士子們倒顯得不好意思了起來:“太子殿下讚這新法,新法當得起。不過讚草民等,草民就受之有愧了。”


    竣熙道:“這是說的哪裏話?”


    高齊答他:“草民等不敢犯欺君之罪。新法奏章確係草民等所撰,但草民等參考借鑒了一位先輩,許多新法建議這位先輩多年前就提出過——若我等知其姓名,自然要將他列在諸人之前,隻可惜……”


    竣熙奇道:“我不明白。”


    高齊道:“前年秋闈考策論,題目是一句話,雲:‘以天下之力生天下之財,取天下之財供天下之費。’我等有幾位學兄那年赴考,覺得此語十分有理,就作文讚同,結果紛紛落榜。後來他們幾位同年的聚會一議論,發覺凡是作文批駁的都考中了,而凡是作文讚同的,全部名落孫山。大家覺得好是奇怪,便四處尋找此文的出處,終於在一本元酆十七年編的《時文策論選》中找到了,此文針砭時敝,倡導改革,實在是難得的佳作,但作者竟然是‘無名氏’。”


    “哦?”竣熙驚訝,“還有這種事?你們的新法就是借鑒此人?”


    高齊等眾士子皆點頭。但那個“是”字還未說出口,就被一個更加驚訝的程亦風打斷了:“夫民乃國之本,社稷之托,封疆之守皆賴於民。古人有雲,以天下之力生天下之財,取天下之財供天下之費,民貧則國貧也,其害大矣。然古之治世,不患財不足,患治財無道爾……你們讀的策論,可是這一篇?”


    士子們無不驚訝:“程大人竟也知道此文?”


    程亦風如何不知?“這……這是我寫的呀!”


    眾人驚得眼珠子也要掉出來了。竣熙欣喜萬分:“程大人,原來你早就主張革除舊弊……我怎麽……一點兒也不知道?”


    程亦風真是不知道要哭好還是要笑好:自己不就是因為那篇策論,才在出知攬江八年之後被調回京城的麽?那是元酆十六年,豈料在元酆十七年他的文章流傳出去,就成了“無名氏”。而其中引文,竟然作為科考試題,這實在也太……啊,前年,元酆二十一年,不就是主守派倒台,他被牽連的那一年麽?黨爭之中,將政敵的文章抽出一兩句來作為科舉考題,借天下學生之筆來羞辱之,這種行經史書中也有記載——看來是什麽人活學活用了!


    真是可笑!真是可笑!他撓著頭,忍不住“嘿嘿嘿嘿”笑出了聲。


    竣熙不解:“程大人?”


    程亦風深感世事弄人,笑得有些前仰後合:“殿下恕臣無狀……想我程某人八年攬江令,一番心血先成了無名氏,後又被當作荒誕之語。年來臣和臧大學士數次上疏,也從來無人問津。今天下人聽我程亦風之名則知落雁穀,知大青河,知殺伐無數,但不知我十年來孜孜以求之事……”


    竣熙驚訝不已:“程大人和臧大學士上過變法折子?落雁穀之後也有麽?”


    “怎麽沒有?”程亦風道,“三天前還上了一封。”


    “哎呀!”竣熙一下從驚訝變成了憤怒,“肯定又是通政使司的老學究搞的鬼。今日的這篇奏章就是我去通政使司時無意中發現的。我問那當值的老學究為何這折子不曾送到東宮來,他說一時疏忽,漏了。我還信以為真。如今看來,他們不知漏下多少折子不給我看!這還了得。我現在就去通政使司找他們問個明白!”


    說時,他一壁招呼一直侍立在旁的順天府尹放了風雷社眾士子,一壁朝外走。而這時,就聽“殿下,殿下”一陣呼,一群官員匆匆奔了進來,有通政使司的,有翰林院的,三殿六部也各有大小官員,總來了有二十多人,頃刻就把順天府牢房裏窄窄的走道給堵死了。兩旁囚室裏的犯人本來頭爭看太子,被差役喝了回去,這時又湊上來瞧熱鬧。


    他們見到竣熙,前邊的一帶頭,後麵就跟著跪了下來,齊聲道:“殿下不可聽信小人讒言。”


    竣熙一眼看到隊伍裏跪著通政使,立刻發作了,上前指著他道:“什麽讒言?我倒先來問你!你們通政使司把程大人遞的折子藏到哪裏去了?還有過往臧大人遞的折子,為什麽不拿來給我看?”


    通政使名叫姚長霖,年愈五十,多年來兢兢業業,不貪汙不納賄,眾人之中頗有令名。程亦風實在想不出他有什麽理由要將自己的折子扣下的。


    而姚長霖在地上碰了碰頭,道:“程大人的奏章盡廢先王之法,動搖社稷根本,臣不能任其惑亂視聽,隻有押下不報。”


    程亦風一訝。竣熙已先火了,道:“好大的膽子!什麽叫動搖社稷根本?什麽叫惑亂視聽?不報上來議一議,就憑你一家之言便……便瞞了我一年,過往父王執政之時,你還不曉得欺瞞了多少。這簡直是無法無天了!”


    “殿下息怒。”姚長霖道,“臣資質有限,豈敢獨斷專行?實與眾位大臣商議之後,才有此決定。”


    “眾位大臣”顯然就是指的現在跪在順天府裏的這一批了吧?莫非又是什麽黨爭之事,單單就針對他程亦風一人?這不能夠啊!他看這群人,姚長霖之外有禮部尚書趙興,吏部尚書王致和,翰林院掌院學士張顯……大多都是老臣,也都跟“主戰派”“主和派”扯不上什麽關係。實在叫人費解。


    竣熙更加生氣了:“你們商議?誰給你們欺上瞞下之權?”


    張顯答他:“殿下此言差矣。太祖皇帝在立國之初就定下了規矩:凡政令出於天子,崇文、靖武兩殿有權議論駁斥;兩殿所定之國策,交翰林院起草詔書,翰林院有權封還;翰林院所作之草稿還至六部給事中審議,給事中有權繳駁;而政令最終議定又由天子畫可之後,獬豸院及其他各有關官員皆有權議論。唯其如此,政令才不失公義,能明出令行,且公行之。”


    “這個我自然知道。”竣熙道,“但是,張大人方才也說是‘政令出於天子’,你們如今攔下程大人的奏章,不叫我見到,若見不到還出什麽政令?兩殿以其他各部還議論駁斥什麽?誰給你們這麽大的膽子,居然結黨連派,阻塞言路?”


    “殿下有所不知。”這次發話的是趙興,官員中他年紀最長,資格最老,已曆兩朝,曾經也是元酆帝的掛名老師。若換在平時,竣熙決不敢讓老人家在自己麵前跪著說話,今日實在惱火,所以也不賜平身。趙興道:“祖宗之法不可廢,先皇之政不可改。何者?曆朝經驗也!殿下看程大人和些士子的奏章新鮮,豈不知二十五年前也有人提過變法麽?”


    竣熙自然不知,那時他還未出生。便程亦風也還是懵懂孩童。


    趙興道:“二十五年前,也就是先真宗皇帝景隆九年,崇文殿大學士於適之牽頭,上疏請求變法。真宗皇帝許之,更欽定政令一百三十多條,頒行全國。結果,怨聲載道,民不聊生。當時朝野一片廢止新法之聲,老臣也在其列。可先帝信任於適之,而於適之又一意孤行,謂‘天變不足畏,祖宗不可法,人言不足信’,堅持變法。結果,在景隆十一年,天江、大青河相繼泛濫,瘟疫蔓延,京畿一帶則發生大地震,奉先殿被震毀。先帝突染重病,臥床不起,這時才知道是變法惹怒祖宗,立刻下罪己詔,廢除一切新法。於適之自知罪孽深重,愧對天下,自刎於家中。此後不久,先帝駕崩,遺命祖宗之法決不可改,日後一切上疏求變法的奏章,不予理會。當今聖上秉承先皇遺誌,甫一登基就將謹守祖訓詔為國是,令通政使司不必呈遞求變法的奏折。後來聖上漸漸不理朝政,一切都由三殿六部代理,臣等更深感責任重大。可是,新舊官員更替,有些不明厲害的新人始終想打祖宗之法的主義——比方說前任戶部尚書葛嶽,年少氣盛,急功近利,就時常有詆毀祖宗的企圖。幸虧臣等發覺得早,將他出為江東總督,否則大禍成矣!”


    啊,葛大人!不就是當初把程亦風調回京師,又升為戶部員外郎的麽?原先還奇怪怎麽自己才一回朝,一事未做,此人就外放了,竟還有這些原委!


    他們說得振振有辭,竣熙一時也呆住了。而風雷社的高齊卻道:“各位大人說的不無道理,隻是學生有兩點不解。其一,祖宗之法是否從來就一成不變?其二,如果祖宗之法確實利國利民,一成不變,為何在我楚國之前許多刻守祖法的國家都滅亡了呢?”


    趙興聽他問第一條,還滿有信心覺得可以回答,但聽到第二個問題,就氣得吹胡子瞪眼:“你問此話是何居心?”


    高齊道:“哪有居心?無非心中有惑,請教而已。”


    爆脾氣的王致和可看不下去了,怒道:“你分明是暗示,若不修改祖宗之法,我楚國也難免……”發覺自己說出大逆不道之話,趕忙打住。


    高齊一笑,道:“趙大人不願回答,那學生就把自己的淺見說個一二,請各位大人評判——祖宗之法,若隻說是我朝太祖皇帝,則太祖所定之法,在建製之始和太祖末年就已有了不同,太宗之法與太祖也有不同——王大人在吏部應該知道,今日學生等建議廢止的‘大挑’之法,就不是始於太祖朝。”


    王致和“哼”了一聲,不答。


    高齊接著道:“若是說祖宗之法要追溯到三皇五帝,那法祖宗就隻能是法其意,無法法其實,而曆代盛世正是如此。”


    趙興道:“不錯,盛世明君,治國有道。我楚國所離祖宗家法就是太祖皇帝從曆朝明君處學來的,太宗皇帝又加以完善,是為我國不變之綱。你所說之‘大挑’此為小節。小節可以議論,而總綱不可動搖。”


    高齊一笑,道:“學生家鄉盛產琥珀,其中常見上古蟲豸,形狀美麗,而今已不複存世。學生常想,為何此中蟲豸要遭滅絕?大約時移事易,幹濕冷暖變化,今日與上古不同,此蟲無法生存。一隻蟲豸的生存之道,便好比一個朝廷的治世之策,天下已不同,舊政豈一定能適合新世?”


    聽他這樣說,程亦風也受了莫大的啟發,接著道:“正是如此。楚之前有晉,晉之前有梁。梁文帝是為史家所稱道的明君,晉仁宗也有‘天佑盛世’之績,兩人都推崇儒術,以文德治國,但梁文帝治國之策與晉仁宗的完全不同。何也?梁緊接十六國之亂,隻得半壁江山,人口不過千萬,而晉一統天下,人口近億,試問兩朝之稅製、官製、兵製何能相同?當今之天下與太祖、太宗時相比,亦是相同道理。太祖立國,天下方定,政令以修養生息並防止顛覆為主。太宗時,四海歸一,百姓安居樂業,政令便以修水利、興學校為重。此兩朝,既無西瑤又無樾寇,自然談不上連年征戰。而如今,外敵壓境、百姓貧弱,怎能和太祖太宗朝同日而語?”


    趙興等群臣聽了,都不知如何反駁,有的沉默,有的則依然碰頭不止,喃喃說:“祖宗之法不可廢,先帝之政不可改。殿下三思,三思啊!”


    竣熙皺著眉頭,然而那依舊稚氣的臉上卻並沒有躊躇之色,相反,滿是堅決:“你門不用多言。改不改,怎麽改,這些都先奏上來兩殿議了再定奪——景隆之後究竟有多少跟變法有關的奏章?你們留下不報,不會也私自銷毀了吧?”


    楚律,奏折一交至通政使司,就屬天子之物,不可侵吞、毀壞,或者批注發還,或者送至相關衙門,或者還有其他去向的,都必須記錄在案。


    姚長霖道:“都在通政使司庫房裏封著。除了殿下拿走的這一篇和程大人三天前上的一篇,還不及入庫。”


    竣熙道:“好。把這些折子全都抽出來。程大人,可否請你通讀匯總這些折子,看看還有哪些可取的建議?改日和你的奏章以及風雷社諸位的奏章一齊直接呈給我。我親自主持兩殿平章,如何?”


    “殿下!”跪著的官員中有人疾呼,“這要壞了祖宗家法,萬萬不可……”


    “住口!”竣熙道,“我意已決——照我看,我朝立國以來,還沒有太子監國的,莫非你們要把我也從這位子上趕下去?”


    眾人一愕,這才不敢再出聲。


    竣熙就又來問程亦風:“程大人,你看這匯總奏折之事……”


    “就交由臣來辦吧。”程亦風一口答應。


    竣熙笑了笑:“多謝程大人。”想了想,又道:“也不知總共有多少份?大人一個人看恐怕吃力,我給你派些幫手吧?不知風雷社的諸位……”


    士子們崇拜程亦風,初時是因他“用兵如神”,現在知到那份令大家眼前一亮的變法策論也是其的傑作,況他多年來竟也一直致力新法之事,於是更加欽佩。竣熙叫他們去給程亦風當副手,哪有不願意的?個個都說“好”。


    竣熙笑道:“若不是我年幼學淺,我也想去給程大人幫手呢——三天時間,我希望可以在兩殿聽到各位的高論。”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歸妹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竊書女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竊書女子並收藏歸妹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