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六章 女人換和平,無恥!
大唐之開局娶了武則天 作者:星辰原木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此話一出,歐陽詢臉色一陣紅,一陣白,顯得尷尬至極。
之所以如此,得要從歐陽詢的生平說起。
年幼時寄人籬下、流離失所也就罷了,但歐陽詢當官以後卻也是一個軟骨頭。
在隋煬帝時期,歐陽詢任隋朝太常博士,後來宇文化及在揚州稱帝,歐陽詢看形勢不對,馬上投降為宇文化及效忠;
當竇建德建立夏國,歐陽詢又在夏國任太常卿一職;
李世民大破竇建德平定河北,歐陽詢又一次投靠大唐。
因為與高祖皇帝李淵交情甚厚,所以被授予侍中一職。
一次次的背主、投靠,歐陽詢最後在大唐貞觀年間累遷銀青光祿大夫、給事中、太子更率令。
說得好聽一點那是福源深厚、逢凶化吉。
說的難聽一點其實也就是牆頭草兩邊倒,誰當家作主就投靠誰。
這樣的人根本沒有骨氣,妥妥的投降派。
如此毫無氣節的臣子,在楊帆看來,比三國時期那個三姓家奴還要遠遠不如。
即使是歐陽詢有再高的文學成就,也不會讓楊帆心生敬佩。
在楊帆眼裏,這老頭最多也隻是一位寫一手好字的文人而已。
如果作為一名書法家,楊帆倒也不會說什麽,反而會豎一個大拇指。
如今又一次展出軟骨頭的一麵,這才讓楊帆氣憤不已,也是剛剛借機諷刺的原因。
以女人去換取所謂的和平,還說的那麽大義淩然,自然引起楊帆反感。
所以說話毫不留情,甚至有些陰陽怪氣。
果不其然,歐陽詢聽懂了。
即使再好的素養,也不禁變了顏色。
那張幹癟的臉龐,高高聳起的顴骨,如同隻有一張老皮包著,臉頰不斷抽搐,顯得有些猙獰。
明顯是在拿自己牆頭草的人生說事兒,差點沒把歐陽詢氣得鼻孔冒煙。
隻能用顫抖的手指對著楊帆怒道:“莫要太過分了,老夫從未招惹於汝,如今卻如此譏諷於某,是為何意?”
李世民肌肉也是一陣抽動,太陽穴突突亂跳。
正所謂打人不打臉,這混不吝的小子怎麽專門朝別人臉上呼呢?
這話……,呃……任誰也頂不住。
不過李二陛下卻並未插話,別人說看法嘛,總要讓人暢所欲言。
他也想看看楊帆這家夥有什麽高論?
但更主要的是楊帆並沒有說錯,李世民也不好嗬斥。
隻見楊帆臉色一肅,完全收起笑容,盯著歐陽詢那張醜臉看了一會兒。
這才不急不緩的說道:“人的麵孔俊美與醜陋,這是與生俱來的,我們誰也無法改變,但內在的骨頭卻是一樣的,隻要有骨氣,任何事情都不能壓垮,也是錚錚男兒的由來,所以隻要有骨氣與自信,那就是堂堂男兒。”
餘光瞥見李二陛下頻頻點頭滿是讚同,楊帆瞬間來勁了:“長得醜不是汝的錯,但是長得醜但骨頭卻這麽軟,甚至把送女人也說得那麽高尚,那麽清新脫俗,這就是汝的不對了,怎麽不送汝自己的女兒去呢?”
本來還沒覺得什麽,楊帆後麵的話風一轉,歐陽詢隻覺得一股血氣直衝天靈蓋,差點腦充血暈了過去,騰的一聲站起身來,滿臉赤紅大怒道:“豎子無禮,怎敢如此辱某?”
楊帆一本正經:“汝無恥就不能讓別人說麽?”
“某如何無恥了,如果今天不給個交代,某與汝勢不兩立。”整個人微微顫抖著,歐陽詢快要氣瘋了。
楊帆渾然不懼,反而沉聲喝道:“以汝所說,男兒怕死,便將女人推出去遠嫁塞外,用一個女人去苟求國泰民安,用一個女人去換短暫的安逸,用一個女人去換取你們那可憐的虛榮心,這不是無恥是什麽?”
“況且,長此以往,以後若有蠻夷犯境,便將一個公主丟出去擋災消難,堂堂天朝男兒的血性何在?”
“身為軍人,自當保家衛國,自當血灑沙場,即使馬革裹屍,也要為威武大唐澆築起錚錚骨牆,這才能展現出我漢家之大氣魄。”
“人呀,若是骨頭軟了、跪久了,那就永遠也站不起來了,何況,如果骨氣都沒了這與米蟲何爾?”
越講越激動,楊帆不由想起了宋朝的軟骨頭,想起了華夏跪著的幾百年,心中激揚氣憤。
每講一句,歐陽詢那稀疏的胡須就會抖動一下,氣得差點一口老血狂噴出來。
話糙理不糙,字字珠璣,就像是鋒利的刀子一下一下不斷往他的心窩裏紮。
那真叫一個疼呀!
李二陛下神色變幻莫測,一會兒欣喜一會自責,最後若有所思撚須不語。
詢問楊帆關於和親的事情,本來隻是順口之言,並不是有的放矢。
雖然吐蕃的求親使者團已經進入了大唐,因為大雪封路還沒有進入到長安城。
但是從他們進入大唐疆域的那一刻,快馬就有消息就傳遞到李世民手中。
而李世民在得到消息之後,就在考慮要不要和吐蕃和親。
甚至打算讓太子李承乾負責此事。
歐陽詢作為率更令,屬於太子麾下,今日也正是因為此事前來奏報。
這種事情當然不能聽一麵之詞,甚至剛才已經讓內侍前去通知幾個朝中重臣前來商議。
剛剛李世民隻是為了岔開楊帆他們的尷尬,所以把這問題給提前拋了出來。
其實在李世民心中,還是傾向於和親的。
就目前而言,大唐的邊境局勢仍然不穩定。
雖然滅掉了東突厥,俘虜了頡利可汗,但是滅掉了東突厥,卻還有一個西突厥。
這些蕃外異族就像是野草一般,割了一茬又一茬,根本滅不掉。
薛延陀、吐穀渾等也是時和時戰,北邊的高句麗也是蠢蠢欲動……
大唐的邊境其實一直並不太平,所以李世民並不願意和吐蕃鬧疆。
雖然西突厥這些番國表麵上客客氣氣,但隻要大唐一旦有異,必定會遭受他們的瘋狂反撲。
作為皇帝李世民當然知道,這個世界上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隻有永恒的利益。
連年的災難、多邊的戰爭,對大唐的負擔很重。
而此時大唐發展機遇良好,李世民也想休養生息。
以便尋機一戰而定高句麗,成就心中的無上霸業。
如今聽到楊帆這番分析,李世民猶豫了、動搖了
看到李世民有些意動,楊帆當然得趁熱打鐵。
他真不希望李世民如同原曆史一樣與吐蕃和親。
文成公主進藏,美約其名促進了兩國的文化交流,其實對大唐一點好處也沒有。
簡直是一筆血本無歸的買賣。
因為大唐不僅送去佛經道卷、大量金很飾物以及卜筮經典,並帶走治病救人的醫方一百多種,醫學論著若幹。
特別是送去了大量的製造和工藝技術,為吐蕃的倔起奠定了基礎。
這比後世援助亞非拉黑人兄弟還要給力。
後世的援助起碼那些人還幫忙在需要的時候吶喊助威。
可在唐代呢?
強大起來的吐蕃不僅不感恩,反而同大唐王朝展開了幾百年無休止的侵略。
此時正是大唐兵鋒最強盛的時候。
真難以想象李世民這樣雄才大略、英明神武的帝王會做出如此昏聵之招。
之所以如此,得要從歐陽詢的生平說起。
年幼時寄人籬下、流離失所也就罷了,但歐陽詢當官以後卻也是一個軟骨頭。
在隋煬帝時期,歐陽詢任隋朝太常博士,後來宇文化及在揚州稱帝,歐陽詢看形勢不對,馬上投降為宇文化及效忠;
當竇建德建立夏國,歐陽詢又在夏國任太常卿一職;
李世民大破竇建德平定河北,歐陽詢又一次投靠大唐。
因為與高祖皇帝李淵交情甚厚,所以被授予侍中一職。
一次次的背主、投靠,歐陽詢最後在大唐貞觀年間累遷銀青光祿大夫、給事中、太子更率令。
說得好聽一點那是福源深厚、逢凶化吉。
說的難聽一點其實也就是牆頭草兩邊倒,誰當家作主就投靠誰。
這樣的人根本沒有骨氣,妥妥的投降派。
如此毫無氣節的臣子,在楊帆看來,比三國時期那個三姓家奴還要遠遠不如。
即使是歐陽詢有再高的文學成就,也不會讓楊帆心生敬佩。
在楊帆眼裏,這老頭最多也隻是一位寫一手好字的文人而已。
如果作為一名書法家,楊帆倒也不會說什麽,反而會豎一個大拇指。
如今又一次展出軟骨頭的一麵,這才讓楊帆氣憤不已,也是剛剛借機諷刺的原因。
以女人去換取所謂的和平,還說的那麽大義淩然,自然引起楊帆反感。
所以說話毫不留情,甚至有些陰陽怪氣。
果不其然,歐陽詢聽懂了。
即使再好的素養,也不禁變了顏色。
那張幹癟的臉龐,高高聳起的顴骨,如同隻有一張老皮包著,臉頰不斷抽搐,顯得有些猙獰。
明顯是在拿自己牆頭草的人生說事兒,差點沒把歐陽詢氣得鼻孔冒煙。
隻能用顫抖的手指對著楊帆怒道:“莫要太過分了,老夫從未招惹於汝,如今卻如此譏諷於某,是為何意?”
李世民肌肉也是一陣抽動,太陽穴突突亂跳。
正所謂打人不打臉,這混不吝的小子怎麽專門朝別人臉上呼呢?
這話……,呃……任誰也頂不住。
不過李二陛下卻並未插話,別人說看法嘛,總要讓人暢所欲言。
他也想看看楊帆這家夥有什麽高論?
但更主要的是楊帆並沒有說錯,李世民也不好嗬斥。
隻見楊帆臉色一肅,完全收起笑容,盯著歐陽詢那張醜臉看了一會兒。
這才不急不緩的說道:“人的麵孔俊美與醜陋,這是與生俱來的,我們誰也無法改變,但內在的骨頭卻是一樣的,隻要有骨氣,任何事情都不能壓垮,也是錚錚男兒的由來,所以隻要有骨氣與自信,那就是堂堂男兒。”
餘光瞥見李二陛下頻頻點頭滿是讚同,楊帆瞬間來勁了:“長得醜不是汝的錯,但是長得醜但骨頭卻這麽軟,甚至把送女人也說得那麽高尚,那麽清新脫俗,這就是汝的不對了,怎麽不送汝自己的女兒去呢?”
本來還沒覺得什麽,楊帆後麵的話風一轉,歐陽詢隻覺得一股血氣直衝天靈蓋,差點腦充血暈了過去,騰的一聲站起身來,滿臉赤紅大怒道:“豎子無禮,怎敢如此辱某?”
楊帆一本正經:“汝無恥就不能讓別人說麽?”
“某如何無恥了,如果今天不給個交代,某與汝勢不兩立。”整個人微微顫抖著,歐陽詢快要氣瘋了。
楊帆渾然不懼,反而沉聲喝道:“以汝所說,男兒怕死,便將女人推出去遠嫁塞外,用一個女人去苟求國泰民安,用一個女人去換短暫的安逸,用一個女人去換取你們那可憐的虛榮心,這不是無恥是什麽?”
“況且,長此以往,以後若有蠻夷犯境,便將一個公主丟出去擋災消難,堂堂天朝男兒的血性何在?”
“身為軍人,自當保家衛國,自當血灑沙場,即使馬革裹屍,也要為威武大唐澆築起錚錚骨牆,這才能展現出我漢家之大氣魄。”
“人呀,若是骨頭軟了、跪久了,那就永遠也站不起來了,何況,如果骨氣都沒了這與米蟲何爾?”
越講越激動,楊帆不由想起了宋朝的軟骨頭,想起了華夏跪著的幾百年,心中激揚氣憤。
每講一句,歐陽詢那稀疏的胡須就會抖動一下,氣得差點一口老血狂噴出來。
話糙理不糙,字字珠璣,就像是鋒利的刀子一下一下不斷往他的心窩裏紮。
那真叫一個疼呀!
李二陛下神色變幻莫測,一會兒欣喜一會自責,最後若有所思撚須不語。
詢問楊帆關於和親的事情,本來隻是順口之言,並不是有的放矢。
雖然吐蕃的求親使者團已經進入了大唐,因為大雪封路還沒有進入到長安城。
但是從他們進入大唐疆域的那一刻,快馬就有消息就傳遞到李世民手中。
而李世民在得到消息之後,就在考慮要不要和吐蕃和親。
甚至打算讓太子李承乾負責此事。
歐陽詢作為率更令,屬於太子麾下,今日也正是因為此事前來奏報。
這種事情當然不能聽一麵之詞,甚至剛才已經讓內侍前去通知幾個朝中重臣前來商議。
剛剛李世民隻是為了岔開楊帆他們的尷尬,所以把這問題給提前拋了出來。
其實在李世民心中,還是傾向於和親的。
就目前而言,大唐的邊境局勢仍然不穩定。
雖然滅掉了東突厥,俘虜了頡利可汗,但是滅掉了東突厥,卻還有一個西突厥。
這些蕃外異族就像是野草一般,割了一茬又一茬,根本滅不掉。
薛延陀、吐穀渾等也是時和時戰,北邊的高句麗也是蠢蠢欲動……
大唐的邊境其實一直並不太平,所以李世民並不願意和吐蕃鬧疆。
雖然西突厥這些番國表麵上客客氣氣,但隻要大唐一旦有異,必定會遭受他們的瘋狂反撲。
作為皇帝李世民當然知道,這個世界上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隻有永恒的利益。
連年的災難、多邊的戰爭,對大唐的負擔很重。
而此時大唐發展機遇良好,李世民也想休養生息。
以便尋機一戰而定高句麗,成就心中的無上霸業。
如今聽到楊帆這番分析,李世民猶豫了、動搖了
看到李世民有些意動,楊帆當然得趁熱打鐵。
他真不希望李世民如同原曆史一樣與吐蕃和親。
文成公主進藏,美約其名促進了兩國的文化交流,其實對大唐一點好處也沒有。
簡直是一筆血本無歸的買賣。
因為大唐不僅送去佛經道卷、大量金很飾物以及卜筮經典,並帶走治病救人的醫方一百多種,醫學論著若幹。
特別是送去了大量的製造和工藝技術,為吐蕃的倔起奠定了基礎。
這比後世援助亞非拉黑人兄弟還要給力。
後世的援助起碼那些人還幫忙在需要的時候吶喊助威。
可在唐代呢?
強大起來的吐蕃不僅不感恩,反而同大唐王朝展開了幾百年無休止的侵略。
此時正是大唐兵鋒最強盛的時候。
真難以想象李世民這樣雄才大略、英明神武的帝王會做出如此昏聵之招。